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
浅析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陈志毅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均受能见到这种影响。
作家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新文学先驱者以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学营养,使现代文学异彩纷呈,无愧于时代,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受到了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
新文学先驱者大胆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如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的创建以及散文的一些新品种即是如此,使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新的民族文学身份而不是“西化”进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丰富了世界文学画廊。
一、外国文学影响简述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外来文艺思潮和文艺手法的影响。
本文择其要者按四大文学体裁简述如下:(一)小说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形象,采用象征手法,“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成为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
鲁迅在艺术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为我国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
此后,许多作家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
1928年1月丁玲发表了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成名作使之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
1941年茅盾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失足女特务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集中三篇小说均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明显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写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充满了喜怒哀乐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它的登场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已越过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影响研究与法国学派
• 3、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莫言 •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 会对其评价: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 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 4、后现代主义文学: • 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先锋派小说, 陈染《世纪病》 • 幻灯片 4
案例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 影响
• 1、从中国文学作品中取材。伏尔 泰《中国孤儿》 《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贵族赵 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 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 家族复仇的故事。 《中国孤儿》宋朝皇帝托孤张惕, 成吉思汗与张剔夫妇之间的故事。
案例三、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
1、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万叶集》与《诗经》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 《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 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的。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 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 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 范。 大伴宿禰家持鶯歌一首 打霧之雪者零乍然為我二吾宅乃苑爾鶯鳴裳 这是1首短歌,相当于中国的五言、七言绝句。总共31个音, 分5句,2句5个音,3句7个音。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 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 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 种种结果的原因。” —梵· 第根《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 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 在语言的或民族的 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 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基亚《比较文学》
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思考题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摘要: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美国因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催生了丰硕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浪漫主义促进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凸显为自由表现和表现自由。
通过对同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史文学具有典型的古典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与作品对比研究“浪漫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德国,于1820年前后风靡美洲。
美国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气候为浪漫主义诗人与散文家孕育了土壤。
浪漫精神似乎特别适合美国的民主。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主义。
肯定人类共同价值,并期望为其审美和道德价值激发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表达之艺术的重要性。
就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看,“五四”文学堪称为浪漫文学的全盛期。
其时浪漫文学呈蓬勃发展态势。
本文研究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的特点,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发展,诠释中美浪漫主义文学及深层含义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溯源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
“浪漫”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浪漫主义最早兴起在德国。
但在文学成就上最高的却是英国和法国。
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以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为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第二次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
其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
浪漫主义思潮随即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赣教材:张俊才、李扬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吴秀明、李杭春、施虹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
参阅书目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l993。
4、黎山峣:《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5、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6、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l996。
7、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
8、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84。
9、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
10、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3、陆贵山等:《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6、陈剑晖:《新时期文学思潮》,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7、吴家荣:《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18、郝明工:《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及流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9、刘大枫:《新时期文学本体论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0、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席扬、吴文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2、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现代戏剧为例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二三十年代戏剧结合西方文艺思潮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戏剧现代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新的文艺思想、理论再次大规模的介绍到中国,掀起了诸如“探索戏剧”热、“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方文学发展历程
关于西方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学与基督教文学“六大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我们先来看一下古希腊文学:当我们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时候,当埃及的会字塔也已经在尼罗河畔熠熠闪光的时候,欧洲还在用它褐色的乳房,喂养着过着半人半兽生活的希腊人。
历史发展到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就像天空中突然升起的彩虹一样,古希腊的文明崛起了。
到了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同大河文明造就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已经并驾齐驱。
在这一时段里,地球上完全没有关联的地区相续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哲人:孔子、印度释伽牟尼和希腊的苏格拉底,撑起了世界文明的大厦。
而在希腊文明当中,我们要说的就是希腊神话,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神话系统,而希腊神话尤其表现出一种雄大活泼的绚丽色彩,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神话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就文学而言,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有正常的儿章、早熟的儿童和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希腊是正常的儿童,而中国像是早熟的儿童,伦理文化的过早成熟,使孩子穿上了长袍码褂。
中华民旅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有很多很美好的神话,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神话艺术不像古希腊那样雄大活拨,那样富于诗意和哲理,这一点,不承认恐怕是不行的。
也许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像希腊神话一样完美的神话,但是它的的确确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我们在屈原的一些作品中,还存远古时代的一些其他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零零星星、闪着奇光异彩的神话故事。
现在的一些中国作家也试图把这此神话加以演绎并使它们系统化,但是我们终究觉得自己的远古艺术,真正高超的是那些抒情诗,例如《诗经》、《楚辞》。
《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性,对人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刻画和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足欧洲当时的文艺所不及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20世纪文论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
20世纪西方文论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钱中文:中西文论的两次错位。以80年代为分界。80年代以前,西方文论的主导研究是一内在研究,中国的文论则把外在研究发展到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绝境,难以为继;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语境的逐渐形成,西方文论主导倾向由内在研究转向外在研究,而中国的则由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发表日期:2010年1月8日已经有72位读者读过此文
第一讲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一、学科意义
1、西方文论是我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大文论来源: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
2、西方二十世纪文坛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4、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有五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20世纪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和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四)从分析走向综合
20世纪上半叶文论,是分析的诗学;20世纪中、下叶,是综合分析的时代。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形态,20世纪文论的突出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2、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
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隐含着文化意蕴。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问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
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的首位。
受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崇情感,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并认为创作没有外在的目的,同时强调个性主义,表现出了基本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西浪漫主义接受取舍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l8世纪末和l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代替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
作为一种运动,它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它带来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
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社会关系的类似成正比”,“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问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
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
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中西浪漫主义相似点相异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
作为一种运动,它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它带来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
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社会关系的类似成正比”,“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
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使中国文化濒于窒息的境地,加之鸦片战争造成的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中国在西方列强眼里已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更多是包含了,其欲行瓜分的政治渴望,中国人民深深陷入民族解放的拼搏与斗争之中,现代文人的成长环境与海涅、拜伦、雪莱、普希金、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家是极为相似的。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首先说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
但是,“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
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
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
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其次说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
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
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
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再次,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却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利用。
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种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误解与误读表现得更为明显;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2。
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及翻译
二、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影响
(一)翻译文学兴盛的原因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 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其原因是: (1)政治变革的需要。
自甲午战争之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 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急于寻求救国 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需要大量 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 的战斗武器。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著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 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时中国的反对 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因 而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变的需要。
3、翻译数量多、名著多。在他20多年的译书 生涯中,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0余种(包 括未刊22种),其中世界名著40多种。 4、翻译目的明确。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 外国名著,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国人,起而 救国”。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 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胞,使 人们认识到亡国来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 奋起救国。
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 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 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 志论等等被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 逼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捍卫 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 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这种新形势推动着中 国近代文学的变革。
(2)文学革新的需要。
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 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文学世界, 把新的文学观念引入到中国,打破中国 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 变革。
三、严复的“三点论”(什么是信、达、雅?)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摘要]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
今天浪漫王朝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
拜伦为我们歌唱反抗精神的可贵,雨果向人们宣扬人道主义的理想,而普希金成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理想化的手法描写情感,用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刻画历史,并使浪漫主义思潮在遥远的东方引起共鸣。
郭沫若、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创作就得益于这种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文学是社会最为生动的描述和最为深刻的反思。
西方文学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方文学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不同的文学创作时期,另是不同的文学流派,当然不同的时期对应着不同文学流派。
从时期来划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资本主义时期文学。
19世纪文学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引进中国。
那一时期的鲁迅、苏曼殊、包天笑、曾朴等人,先后翻译介绍了欧洲浪漫派作家的作品。
到20年代,创造社成立,郭沫若的《女神》与郁达夫的《沉沦》相继发表,“湖畔”四诗人写出大量优美的篇章,前期新月派的新诗创作日渐成熟,浪漫主义在中国发出最强音。
而爱国学者从西方浪漫主义吸收有利于所谓“文学革命”的宇宙观、生命观、社会观和文艺观,启发了新派诗人追求切近时代的个人艺术风格。
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情怀。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钟情于忧郁之美。
“诗人雪莱说:‘最甜美的诗歌往往就是述说最忧伤的思想’”(孙建芳,1994:15)。
拜伦曾在《少侠哈罗尔德游记》中塑造了一位云游四方、性格忧郁的”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雨果也在《秋叶集》中描写了他的个人生活和内心感受的忧郁情怀。
在西方文学中,浪漫主义作为感伤主义的直接衍生物,忧郁、悲哀的审美传统。
西方思潮对中国文学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
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征是以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为土壤,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合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从而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
魔幻现实主义的背景是神秘、古老、博大的印第安文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许多充满魔幻和神奇色彩的情节来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神话、民间传说和宗教典故。
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特征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寻根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这一点可以从“寻根派”作家们的文学主张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在这种文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作家创作了一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探讨与沉思我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作品。
例如阿城的《棋王》,有意将故事的内涵置于极为庞大的传统文化空间中。
从故事外壳来看,阿城似乎只写了王一生对吃和下棋的专注,用吃这个生存的基本条件来本能地对抗物质上的困顿和折磨,用下棋这个传统而又简单的娱乐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苍白和无聊,但由于王一生在选择下棋这一精神自慰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将下棋与传统文化上的悟道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使得这部小说对传统哲学中人的生存方式与理想有着更为深远的观照,也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式生存哲学。
陆文夫的《美食家》,取材于苏州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
其他作家,也立足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创作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作品,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秦汉文化;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表现了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扎西达娃的系列小说,反映了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张承志的《黑骏马》,礼赞了那种积极入世、忧患天下的儒化人生;等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3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3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独立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和高校教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讲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全面掌握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某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1.世界文学2.比较文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学习年限三年;2.总学分36学分。
四、课程设置(二)一级学位课程(A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9学分)五、教学实践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在第二学年安排教学实践一次,时间8个课时,主讲本专业课程的个别章节以及协助主讲教师辅导和答疑。
六、调查研究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五学期安排与硕士论文写作有关的调查研究两次,时间四周左右。
调查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应写出调研报告。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完成3篇课程论文,3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社会实际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要求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拟定详细写作提纲,撰写阶段性论文或综合性学术报告。
在学术水平方面,要求硕士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学术问题,并能科学地加以分析和从理论上加以解决。
对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分析
对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分析摘要:中国文学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中国文化有很高的包容性,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深入。
基于对西方文艺思潮内容的探究,结合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定义的解读,本文提出了西方文艺思潮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效果,辨析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线。
关键词:西方文艺思潮;新时期;中国文学引言:西方文艺思潮发展路线长远,出现了大量文艺思想,包括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些文艺思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路。
考虑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西方思潮不同时期的文艺思想内涵发展,可以确定对新时期中国文学产生最大影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的影响方式。
一、西方文艺思潮的内容(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起源时间不明,但是可以知晓的是,古典主义自17实际开始就在法国和其余一些西欧国家盛行,其创作思想为基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基础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样板开发的一种思想流派。
古典主义的特点为,首先具有很高的王权服务特色,其次为强调理性至上,表现为以理智克制情欲,笛卡尔提出一切事物都需要符合情理,反对中世纪的神学发展观点,在他的带领下,理性思维成为古典主义中的主要思维体系,最后为将古罗马、古希腊文学视作古典主义的中流砥柱,文学作品多具备借古喻今的表现形式。
(二)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事实上为一场舆论准备和构建活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启蒙主义发展时期,参与舆论的人们应用自由、博爱等理论,意图达到推翻传统统治体系的目的,同时也应用无神论、唯物论等理论体系冲击宗教迷信。
启蒙主义的主要思想有三种,其一为宇宙可被充分全面认识,并非超自然力量;其二为提出“科学方法”概念,认为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其三认为所谓的“教化”并不能完全改变人类思想[1]。
(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启蒙主义,思想基础为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基础强调了个人的作用,所以创作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影响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是两个独特而辉煌的创作体系。
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并发展,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文学体系产生了交流和影响,相互汲取着对方的优点,丰富了各自的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思辨和崇高情感。
古代文学通过丰富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哲理。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形式,而古人所作的诗词歌赋又被归入了骈文的范畴中。
这些文学形式通常以简练的语言、工整的结构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为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通过对情感的激发和对道德的体察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还注重气韵和意境的表达。
比如,唐代的诗人杜甫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些语言和意象的运用饱含了作者对情景的深刻感悟,给人以想象力的驱动和心灵的寄托。
西方文学的探索与飞跃西方文学的特点则更趋向于探索和思辨。
西方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如《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这些叙事作品通过对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世界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演变,西方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世纪的欢乐诗与现实世界相衔接,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欢愉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经历了对人文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崇尚和追求;而现代主义文学体现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西方文学善于通过对复杂主题的研究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深度和艺术性。
然而,西方文学并不止于探索和思辨,也融入了对情感和人性的关注。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既关注政治和权力的斗争,又深入剖析人类的欲望和情感的纠葛。
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他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够跳出纸面。
这种表现手法使西方文学在情感代入和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印记中国现当代文学 12181028 叶玉洁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少有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一直探寻者人生存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困境。
他中期到后期的创作摆脱了前期卢青河牧歌的调子,转向重大的历史承载和神话般的写作风格,逐渐显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调子。
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不是僵硬的,而是结合齐鲁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
本文从张炜小说文本和散文随笔出发,探寻魔幻现实主义在其间的印记。
关键词:张炜魔幻现实主义乡土视角想象引言:张炜,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本土主义作家,其大量的著作体现出了他的“乡土作家”、“大地守夜人”的倾向。
然而,在张炜中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怪诞的想象却含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但这种印记不是僵硬的借鉴,而是抓住了其核心,并与齐文化之中的想象结合以来加以发挥。
张炜在其随笔和散文著作中经常谈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甚至聂鲁达,他对其作品中的魔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在其《羞涩与温柔》、《艾略特之杯》等随笔中。
张炜在2009年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诸多内容,并大加赞赏,特别指出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其间的体现。
①在张炜看来,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②张炜对阿斯图里亚斯如此推崇,源于他痴迷于大地,承接大地的气脉和人民的气脉这种创作气质。
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张炜曾详细谈论,并给与了自己的见解:“拉美文学的冲击比西方文学的冲击来得更为猛烈。
因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与拉美极其相似”,③这个观点指出了中国文学对于拉美文学的接受有了基础。
而对于比较普遍的模仿,张炜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东西,这种借鉴不能生硬:“如果冷静地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拉美文学的确是从拉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股刺鼻的拉美气息;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散发出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强烈气息”④从《古船》转向《九月寓言》开始,《蘑菇七种》、《刺猬歌》等长篇中,这种怪诞的想象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张炜的创作并不体现为生硬的手法的借鉴和照搬,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齐鲁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优秀的作家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者。
当然每个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家会比通常认为的要少一些。
文学是长跑,能跑下来的,大概不会靠模仿”⑤人和动物之间没有距离,甚至杂交,将不可能的现实以想象的方式深入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本文基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和艺术特征,从张炜中后期长篇小说出发,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张炜小说中的“印记”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乡土视角寻找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有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
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拉美处在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为了摆脱英国、西班牙等殖民帝国的殖民统治,拉美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以墨西哥的民族解放引动为甚;而从地域背景来看则主要涉及了拉美的种族结构,在拉美,诸多的原始种族结构(玛雅、阿兹特克、印卡等)在一个地域之中有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与交流,这种原始的种族部落本身便是一种魔幻力量的产生之处。
再加上欧美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的影响,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在张炜的小说中,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运用,其中一个体现便是以乡土视角来寻找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
在中华大地上,没有拉美复杂共融的种族结构和原始文化,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突破点。
中国是一个大陆性的国家,文化根源于广袤的土地和原野。
在整个大一统的华夏文化之中,张炜着眼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齐文化。
齐文化是一种根源于大地的文化,一切都从大地上滋生。
因此,在乡土之上,在大地和原野之中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蕴。
在这里,不仅仅是大地,因为张炜出生在山东黄县龙口,这是齐鲁大地临海的地方。
这就给大地文化的整体性注入了开放和富有想象性的特点,使其不“闭塞”。
在张炜的小说中,更偏向与齐文化的浸染,而齐文化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没有中国传统的厚重和苦难。
张炜寻找到的是齐文化的文化之根,在小说中,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背景被置于其中,不仅仅是“怪力乱神”的小故事,而是通过字、词、词序、甚至细微的标点和断句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共同酝酿。
⑥在其作品中,尤其是《古船》转向之后的作品,齐文化的乡土视角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是通过对语言的细节描写。
不瞒你说,孤狸,花鹿,康子,凡是野物都有精灵,都想围着人亲热一场,解解闷儿。
它们不是人,可它们要动了感情才不得了哩,比如老兔子精,她楼上你你还想睡觉?亲不死你!再比如野猪精,尽管有些腹气,尿骚刺弃,大大咧咧的也蛮通情理.花鹿好啊这是真正的美妙娘们儿,也会打扮也俊俏,小花披肩从不离身,浑身上下香喷喷的.最可人的是刺稍精,她们羞答答的,走路一挪一挪蛮像大家小姐,有股热辣辣的心劲儿.她们个个都有一副好脸蛋,亲热的时候使劲扎在你怀里.你想想多好啊!缠缠绵绵,缠缠绵绵,小手儿搭在你的肩上.……她们不声不响,咳嗽起来小音小嗓的,百依百顺!不过你和她们在一块儿时不能急,千万不能急!为什么?就因为她的一身尖刺是隐起来的,当然,肚子啊胸脯啊软绵绵怪好哩.不过你就是不能急,你要一不小心碰痛了、惹恼了她,她就会不情愿地一抖瑟、一球身子,这下糟了,你的下身保准就给扎得血糊淋拉的!所以说嘛,睡刺谓,你得有耐性……⑦在这里,张炜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运用不是生硬的,而是一种灵活的转换,将拉美诸多的原始文化和种族结构转变成了山东齐文化之下的一种乡土化的形式。
他抓住的是“乡土视角”这个核心,既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切入点,也可以运用到中国乡土文化之中来寻找文学的生发点。
二、艺术想象力建构起“人—动物”共在的世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便是想象力的发达,突破现实的存在形式,将不可能的事物和事件写进文本,形成一个想象性的文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想象无处不在:晒衣服的女孩儿飞到天上去,消失了;马孔多的产生和消失,第七代生出长有猪尾巴的后代等,均是想象力的体现。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特别注重想象力。
张炜在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文学创作而言。
“一谈到想象力,很多搞理论、搞创作的同志就讲,我们中国作家缺失的东西很多,其中缺失最厉害的可能就是文学想象力。
这个说法我极其先赞同。
”⑧他在这次讲话中尤其指出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是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任务的魔幻现实的,还指出了卡夫卡《变形记》中甲壳虫的变形等各种变化体现出的非凡的想象力。
在张炜的小说中,他非凡的想象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动物的不一般的描写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人和动物可以对话,可以互诉感情,甚至可以杂交,生出惊悚的后代。
《蘑菇七种》中,老丁和“宝物”在寂寞之时经常互诉感情,“宝物”经常替老丁做事,还给老丁诉说工作的事情。
在这里,人和动物不是陌生的,而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在《刺猬歌》中,想象力以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方式呈现。
廖麦对美蒂深入骨髓的爱产生了一种令人质疑的想法:美蒂是刺猬精,是珊婆追求良子不得而进入山林后和刺猬生的;而珊婆对良子失望之后进入山林,经常有人看到她满身鲜血,而且还和动物“杂交”。
廖麦对“黄麟大扁”的特殊而强烈的感情;美蒂对池里“淫鱼”的嗜好;鸡窝村的人“食土”的习惯;海猪的儿子……这一系列的大胆想象令人毛骨悚然,而往深层考虑,珊婆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人和刺猬可以生出孩子、为什么海猪的孩子成为了人。
人和动物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界限,是一体的。
动物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是大地上生发出来的,是大地的精灵。
张炜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来寄托他的价值观:即尊重生命,从大地出发,将人和动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深刻体现出他的大地情怀,在他看来,人只有懂得大地,才能领悟生命,才能真正地懂得生活。
他在《融入野地》中叙述了他的这一系列的生命观。
“我爱野地,爱遥远的那一条线。
我痴迷得无可救药,像入了玄门;我在忘情时已是口不能语,手不能书;心远手粗,有时提笔忘字”⑨这种狂野的想象力不仅仅在《刺猬歌》中,《九月寓言》中也将这种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金祥千辛万苦去外村取回鏊子,带回村中,做成黑煎饼。
在金祥的“出走”过程中,所遇到的苦难和对苦难的叙述时超乎想象的。
张炜的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在这种人和动物的连接之中,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也不是凭空的技巧方面的,他为这种想象力设计了厚重的承载——野地,将齐文化融入其中,这也给张炜的作品带来了一种厚重的力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三、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指向人的生存现实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带着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但也有别于超现实主义,尤其是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之上:“超现实主义对周围的现实采取拒绝和蔑视的态度,把人的下意识活动,梦境、幻觉、本能作为创作的源泉,主张超越理智,超越现实,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的原则。
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周围的现实是关心的,正视的,且还将周围的现实作为创作源泉。
”⑩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看来,现实是真实的,他们的艺术观点也是根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而在文学表现的形式上则有一定的迷惑性,魔幻的变形和想象让作品和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但从本质上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根”还是在现实社会。
从各个种族的不同现实特点出发来建构文学的类型。
张炜在其作品中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还有一个方面即体现在此,对现实的密切关注,通过艺术的想象与变形,将这个对现实的关切态度上升了一个层次,变成间接关注,拉开了艺术和现实的距离,这样能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地呈现出来。
基于本土化的现实状况,张炜在作品中刻画了胶东这片大地上真正和现实联接在一起的现实。
张炜自己作为山东龙口黄县土生土长的人,对着一片大地的认知是深入骨髓的,在这种现实状况进入作品之后,就是一种丰富的想象进而幻象的形式。
在《古船》中,赵多多一群人对粉丝厂的争斗是现实的体现,而《九月寓言》中,这种夸张的想象将魔幻的手法带入了现实。
以赶鹦为首的一群年轻人每天都奔跑在黑夜中,来释放积蓄在内心的力量;金祥和庆余,这个外村来的陌生女人的故事,以及为了制作黑煎饼而付出的“艰辛”;肥的母亲为了吃瓜干熬成的食物而噎死;村子里聚集起来听金祥和闪婆“忆苦”的过程以及人民面对“忆苦”是不可思议的哭泣和行为。
这些想象的情节描画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的,都是本土化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不是现实真实存在的,是变形的。
“忆苦”这个情节的不可或缺在于让现实的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过去,以警醒当下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从苦难一种破茧而成的,一面又落入之前的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