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

0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从修辞分析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与阐释的方法,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与英美新批评为开端的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表现为修辞论转向;结构主义文学研究也与修辞批评有关;解构主义批评是20世纪文学修辞批评的集大成者,在解构主义者那里,修辞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调。

对中国修辞批评存在状况和描述与分析,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在此这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的关系加以简要的回顾。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将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对我们探讨中国修辞批评的问题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修辞论倾向如果仔细分析一个的话,我们会发现,20世纪发生在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批评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修辞论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者、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结构主义者在试图用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时,都曾大量借助于修辞批评这一角度。

他们不但关注文学文本对象征、隐喻、换喻、反讽、复义等修辞格的应用,关注诗歌的语言策略、叙事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还试图从修辞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文体风格等传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进行解释与界定。

解构主义理论家多数时候也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去阐发自已的理论主张的,而且他们还把修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不仅语言在本质上具有修辞性,而且现实也只能通过修辞才能进入人的文化视界;因此,在解构主义者那里,对文学修辞分析已经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意义。

他们公开声称,解构主义就是修辞学;用修辞批评的方法去揭示文本的秘密,同时也就是揭示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秘密。

解构主义理论家倡导的这种建立在修辞本体论观念基础上的修辞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曾借助于它。

就连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哈贝马斯重建理性主义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重建“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来实现,基理论前提是:既然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语言关系,那么改造人生活于其中的语境也就是改变人生活的现实。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生理决定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正如肖瓦尔特所指出的那样,女性主义批评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93.原型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原型批评在60年代达到顶峰,对文学研究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影响。

(2)主要主张:①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②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3)影响评价: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②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

③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94.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什么?(1)弗雷泽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以研究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而著称,他的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来自巨著《金枝》。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①金枝国王习俗与宗教模式:金枝国王习俗指的是当部落首领精力衰竭之后就应该被杀死吃肉喝血,这一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把老首领的力量继承下来,而这一习俗发展出了许多的宗教,许多宗教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位以青年男子形象出现的神,代表各个季节中的繁衍尤其是农作物的丰收,因此人们把神的躯体和血液与农作物的良种主要产品即面包和酒等同起来,形成了吃肉喝血的宗教仪式,而这种宗教的核心就是祭奠这位神的死亡与再生。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

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的、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也是美国文学批评经典著作,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即成为各大高校的学习用书,还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据1996年第二版译出,新版增加了长篇《后记》,概括了此书初版13年以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童庆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

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学是什么。

作者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艺术的世界,对文学做了新的界说,其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所谈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能使读者对文学观念史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文学观念的嬗变,对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做了介绍并评价,探索其成因及影响;第二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着重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第三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着重谈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内涵特征;第四章,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重点谈“体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及特征;第五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肯定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做了介绍。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提出,给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

弗洛伊德在意识的背后寻找“潜意识”,这不仅进一步瓦解了理性精神的传统,而且在探究人类自身奥秘的进程中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索绪尔则在人与语言关系上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人运用语言来认识世界,而是语言通过人为世界立法;此外,“任意性”原则的提出,也是他对理性精神的又一重创。

(一)三大主潮: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论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流派。

(2)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论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是对本质论、决定论、人本主义思想、精英文化的全面否定。

后现代主义文论有解构主义、接受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两次转移:从作家到文本、从本文到接受(1)从作家到文本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文本,表现为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到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英美新批评的崛起。

(2)从本文到接受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表现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解构主义的崛起。

更细致的描述可说有四次转移:作者-作品-读者-文化-社会意识形态。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

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0(克丽斯蒂娃5中国妇女6英译本),强调压抑性。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其作品5第二性6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0),海伦娜#西索(Helean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

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Woolf(5一间自己的屋子6)、MarryEllmann(5思考妇女6)、KeteMil2lett(5性政治6)、ElaineShoualter(5她们自己的文学6)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

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sexualpolitic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基本特征
• 1、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1)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2)中世纪文论:神学文论 • (3)近代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

• 2、20世纪文论的基本特征 • (1)两大主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2)两次转移:作品中心与读者中心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 a.意识形态:定义复杂多样,伊格尔顿 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
• 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 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 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 利结构和权利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The largely concealed structure of values which informs and underlies our factual statements is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ideology’, by ‘ideology’ I mean,roughly, the ways in which what 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h the power-struc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 society we live in.p13)
There's wailing of wind in the chimney nook, And I vow that my life lies dead.
For the sun may shine on the meadow lands, And the dog-rose bloom in the lanes,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一、概述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

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番论述,都可以证明心理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批评始自19世纪末,在当代盛行的诸多批评模式中。

它是出现得较早、影响也极为深远的一种,它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追溯精神分析批评的百年演变历程,考察它所研究的无意识对象,可以看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精神分析批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本我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作者个人(或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文学作品被当作作家的心理征候来加以分析;后弗洛伊德时代的自我心理学批评开始分析读者对文本的心理反应,突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批评中,文学作品既不是体现作者个人心理征候的地方,也不是满足读者的个人无意识中隐秘幻想的渠道,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

雅克·拉康等人将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从语言学角度重新阐释和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无意识”被认为是语言的产物,具有同语言一样的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结构主义文论

结构主义文论

结构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主要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复杂的符号系统和语言结构来构建和传达的。

下面将从定义、起源、基本原理、影响等多个角度对结构主义文论进行全面剖析。

首先,结构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符号系统。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各种符号和语言结构形成的复杂网络。

因此,研究者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符号和语言结构,并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在关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结构主义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早期,西方文学批评主要关注作家的个人创造力和文本的情感主题。

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人们对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深入,结构主义文论逐渐崭露头角。

结构主义者们开始注意到,文本中的符号和语言结构对于意义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观点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文论截然不同。

结构主义文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语言结构、二元对立、符号系统和关系网络。

首先,语言结构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限制我们思维和理解的框架,人们的意义生成和传递依赖于语言结构的规则和模式。

其次,二元对立原理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概念。

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对立关系来构建的,而二元对立即是这种关系的基本形式。

符号系统是结构主义研究的另一个核心,它指的是文本中的各种符号和符号组合。

最后,关系网络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者通过研究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结构主义的观点使人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复杂。

通过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符号系统,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意义和主题。

其次,结构主义文论开启了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门。

结构主义关注文本内部结构和符号,而文本是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产物。

因此,结构主义研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特征和差异。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精品】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精品】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精品】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突出的时期,它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中包括了正统主义、新批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文学科和文学生产的特点,也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

正统主义批评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第一种重要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固定的意义。

例如,新托马斯批评旨在揭示作品的普遍意义,它尤其强调作家所传递的普遍价值和内容。

另一方面,启示主义批评主张只对达到一定程度的文学作品给予赞扬,并且只赞扬其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它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方法和特定的真理论证。

在正统主义批评中,显然是作品对读者有哪些意义最为重要。

与正统主义批评不同,新批评主义注重作品内部结构和文学语言的运作。

新批评主义首先针对正统主义批评的缺陷提出了挑战。

它认为研究文本结构和文本本身就足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而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应无关。

新批评主义分析文本时,主要关注文本的结构、主题、象征和隐喻等技巧。

这种批评方法不再把作品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把它看作是语言本身的创造和使用,这逐渐促进了文学批评向形式主义发展。

后现代主义批评主张放弃传统体制和约束,呼吁创造性地思考和解释文学作品。

后现代主义批评重视观点多样性,强调人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作者、读者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所塑造的。

这是一种基于相对主义立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反对一切陈词滥调和规定主义,希望通过多样性的解读,挖掘作品深层的意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视角观察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

它强调性别和女性经验的重要性,指出传统文学史中已经忽视了女性作家和女性经验。

女性主义批评试图将女性经验和文学结合起来,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成为女性问题的重要跳板和探究手段。

女性主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女性阅读者意识,并扩大女性作家和阅读者的影响范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心灵与形式》(1910)、《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1)、《小说理论》(1917)、《历史和阶级 意识》(1923)、《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 义》(1937)、《现实主义史论》(1939)、《哥 德及其时代》、《青年黑格尔》(1948)、《存在 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48)、《理性的毁灭》 (1954)、《审美特性》(1963)、《社会存在的 本体论》(1973)。

4.关注当下的文化现实,对不断升温的 大众文化给予辨析,既有本雅明对摄影、 电影等大众文化的积极肯定,也有阿多诺 对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神话的尖锐 批判,还有英国伯明翰学派如威廉斯、霍 尔对电视等媒体文化的负面性和受众的不 同选择的研究,还有詹姆逊对晚近资本主 义的文化逻辑的图绘,形成了现代马克思 主义的文化转型。
• "eidetic intuition" (or "essential intuition")

胡塞尔区别了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 形式,感性直观涉及对个别具体事物的直 观,具有个体性,而本质直观涉及到普遍 性和本质性,但是要以感性直观为基础。 这是与审美问题相关。 • The way we know sensible objects is called "sensible intuition". • The way we know these categories is through a faculty of understanding called "categorial intuition".
bracketing
• 第二、悬搁(“加括号”)是现象学的 基本方法,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 就是排除对对象的存在和历史的信仰,把 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置起来,世界仍然 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的存在着。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④共有的研究模式、学术话语和指代符号。

19世纪末形成的现代文学研究模式①主体性原则②工具语言观③审美自律论④文学研究学科化1.2 反思现代性:20世纪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认为:▪“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

他使用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

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理解和易于接近的。

”▪学术研究受制于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现代性问题:▪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

▪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功利主义蔓延;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

1.3 知识结构: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①现象学哲学②心理学革命③现代语言哲学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①现象学哲学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结果;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知识的相对性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关系意识的建构和确立罗蒂的表述从另一个角度上(或许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角度)阐明了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罗蒂:“除了知识在一种能展现X与Y、Z等的关系的语言中如何描述它之外,人们对X 一无所知。

所谓‘未被现在的看法或爱好染污的过去的真实面目’的想法,和‘未被根植于任何人类语言中的偏见和兴趣染污的实在的本质’的想法可谓如出一辙。

所谓与人类已经进行和能够进行的任何实际的调查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不过是一个浪漫的理想。

”▪我们关于X的知识其实并非X本身,而是X与我们的关系。

②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③现代语言哲学: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

……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

)▪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现代语言哲学卡西尔《人论》:▪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

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

▪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

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

……▪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

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 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聚力量。

”▪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马尔库塞:▪“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

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色。

”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

”霍克海默: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

”1.4 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第三类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

1.4 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不同视角)A.反思现代性视角:从现代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B.文学观念演变视角:从文学的审美研究到文学的文化研究C.语言意识转变视角:从关注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过渡到关注语言活动和语言文化的规定性系谱学研究强调:▪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因果关系的过程。

▪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

▪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形式的发现: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赫金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衰落*1915年前后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主要成员:雅各布逊、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等人。

*俄国形式主义的活动时间:1915~1930年*正是俄国文化“白银时代”的后期和十月革命时期。

*1930年前后因政治原因衰落。

2.1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批评用社会历史观点研究文学*反对以“形象思维”和“形象”阐释文学性质、特点的文学理论*决定文学的不是其内容,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

*文学性:使文学成其为文学的那种决定性要素。

*文学性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其特征是语言的“陌生化”(奇特化)(остранение,英译unfamiliarity)。

*雅各布逊: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对日常语言的有意“违规”。

*用“材料”(материал)/“手法”(приём)的划分代替“内容/形式”的划分。

*用“本事”(фабла“法布拉”)和“情节”(сюжет “修热特”)说明“内容/形式”划分的不合理。

*关注“外形式”与文学的关系。

*强调形式的建构功能。

*“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

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组合”,“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

*结构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态;形式向结构的演化。

2.3“陌生化”(奇特化)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含义的多义性A 陌生化是一种技巧手法。

B 不同于常规的语言形式。

C 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

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语言活动的6个要素C.语境(context)(语言活动的目的)D.信息(message)(取决于语言形式)A.说话者─────————B受话者(addressee)(addresser)E.接触(contact)F.代码(code)语言活动6个基本要素的功能C.指称的(所指的)D.诗性的(能指的)A.情感的───────────B.意动的E.交际的F.元语言的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选择/联想组合/句段文学语言特征举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组合/句段)*便下襄阳向洛阳(选择/联想)钱锺书《谈艺录》:*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