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文)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text)“如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学根源,它的词根texere表示编织的东西,如在‘纺织品’(textile)一词中;还表示制造的东西,如在‘建筑师’(architect)一类的词中。
”(诺曼.霍兰德《整体、本体、文本、自我》)在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家认为,“每一种文学活动的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
(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保尔.利科说:“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
”(《解释学和人文科学》)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一面;这与文学批评家把文本当作形式客体的看法很接近。
对于语言学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语句流隐含着某种确定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某一表达信息的特定次序,指导读者的注意力,控制他的记忆。
”“一个文本可以只包含一个单句,如谚语、格言,或招牌、标记。
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文本由一系列句子构成。
一个句子是文本的一个元素、一个单位或一种成分。
……文本在结构上与语句相似(也是由语句构成)。
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学中)用于单句分析的结构范畴能够广泛用于对于更大的文本结构的分析。
”(罗吉.福勒《语言学与小说》)虽然句子分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文本结构分析,但茨维坦.托多洛夫仍强调文本不同于句子:“文本的概念与句子的概念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的。
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必须与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书写单位──区别开来。
文本可能恰好是一个短语或是整整一本书;它的定义在于它的自足与封闭(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文本不是‘封闭完成’的);它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学系统,但与之相关联:一种既邻接又相似的关系。
”(《语言科学百科辞典》)罗兰.巴特对于文本的“古典的、习惯的和流行的看法”作了如下概括: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又译“机械化”。
动作或形式由于可感觉性减退而成为习惯或惯例时所处的无意识状态。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我们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变得带有自动化了。
这样,我们所有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的领域。
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
我们的散文式语言,散文式语言所特有的建构不完整的句子,话说一半即止的规则,其原因就在于自动化的过程。
”“在事物的代数化、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感觉力量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事物是由其一种特点表示出来,例如数量;或者仿佛按照一个公式再现出来,而它们却不一定在意识里出现。
”自动化使得人们对外在事物熟视无睹,感受变得习以为常,丧失感受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诗意性,结果使得“生活就消失了,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
(《作为手法的艺术》)尤里.图尼亚诺夫用这一术语来形容文学作品结构中某种构成要素的审美功能的改变或衰退:“当有涵义的形象失去影响时,表示这个形象的词就变成一种叙述的熟语,变成辅助的工具词。
换言之,就是它的功能改变了。
自动化,某个文学要素的‘衰退’,也是同样的情况。
”(《论文学的演变》)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同意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下述看法:“研究诗歌语言,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成的表意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语言,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使感觉摆脱自动化而创造的。
”“使事物摆脱感觉的自动化,在艺术中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
”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陌生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又译“奇特化”、“反常化”。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术语。
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 T· S·艾略特; 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 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 ,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 文学的本体是作品, 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 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 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 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 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西方文论教材
西方文论教材
以下是一些西方文论教材的推荐:
1. 《西方文论纲要》(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文论教材,涵盖广泛的文论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
2. 《西方文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对西方文论史发展的简明介绍,从古希腊到当代文论理论都有所涉及。
3. 《西方文学理论史》(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 Hans Bertens
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级的西方文论教材,解释了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4. 《西方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对西方文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全面导论,涵盖了许多西方文论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
5. 《从批评到文化研究》(Beginning Theory)- Peter Barry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的简明入门教材,涵盖了重要的文论概念和理论流派。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关于西方文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适合那些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通常的理解如英国小说家兼批评家E.M.佛斯特所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午餐跟在早餐之后,星期二在星期一之后,腐烂在死亡之后,等等。
作为故事,只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使听众想要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反过来说,故事也只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使听众不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了……故事是最低级、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
”(《小说面面观》)在现代叙事理论中,“故事指的是被一个叙述文本所唤起的各种事件和情况。
同情节(在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其他人那里)相反,它指的是处于时间先后顺序中的各种事件,而不管情节中对各种事件的重新安排。
”(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也就是说,故事是未经任何叙述行为加工处理过的“客观的”事件和情况,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本事”;或者“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
(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故事又是一个区分性概念。
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故事“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以区别于“叙述”和“叙事”;西摩.查特曼认为:“‘故事’包括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它们的安排”,以区别于“叙述话语”(转引自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故事与它如何被表达、被叙述并无直接的关系,正如克劳德.布雷蒙所说:“一个故事的题材可以充当一部芭蕾舞剧的剧情;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可以搬到舞台或银幕上;一部电影可以讲给没有看过的人听。
一个人读到的是文字,看见的是形象,辨认的是姿势,而通过这些,了解到的却是一个故事,而且可能是同一个故事。
”(《叙述信息》)因此,施洛米丝.里蒙-凯南说:“故事是一种抽象形式,它来自:1.所讨论的作品文本的特定文体;2.作品文本所采用的语言;3.媒介或符号系统。
从故事着手而不是从记载故事的作品文本着手,我们便可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故事是可以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转移的。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history,politics gender,social class,race,mythology or psychology. ? Critical tendency:many schools of criticism seek to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Part 1
Part 1 Introduction
? Concepts:
? Criticism:
The reasoned discussion of literary works,an activity which may includ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defence of literature against moralists and censors,classification of a work according to its genre,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style, judgment of its worth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s,estimation of its likely effect on reade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literary works can be evaluated and understoo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Part 1
Part 1 Introduction
Concepts:
Criticism:
The reasoned discussion of literary works,an activity which may includ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defence of literature against moralists and censors,classification of a work according to its genre,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style, judgment of its worth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s,estimation of its likely effect on reade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literary works can be evaluated and understoo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Part 1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Third Edition),Wilfred.L.Guerin(ed).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2屈雷顿、蒲柏、约翰生——其他文献引述
一、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蒲柏?论批评?的保守倾向然而,英国新古典主义批评中的保守倾向在德莱顿之后不是削弱了,而是强化了。
即使从形式上看,蒲柏的((论批评?(An Essay On Criticism,1711)由于摹仿贺拉斯和布瓦洛而采用诗体写成,也说明了这种保守倾向的滋长。
虽然蒲柏把自己的论著命名为“论批评〞而不是“论诗艺〞,似乎说明他的忠告首先是针对批评家,其次才是针对诗人的,但就根本精神而言,蒲柏的见解却与他所推崇的那些批评家〔亚理斯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和布瓦洛等人)如出一辙。
蒲柏在((论批评))一开篇就指出,批评家的工作与诗人的创作同样不易,同样需要天才、趣味、判断力和学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的失误甚至比创作的错误危害更大:“写作的错误较小,而评判的毛病却多,十个错误的批评针对一个写作的错误;一个愚人只有他自己曝光一次,而诗文中的一个愚人却招致批评中的许多蠢蛋。
〞因此,在蒲柏看来,要真正赢得批评家的高贵称号,防止批评中的失误,“就应该认识你自己和你的造诣,认识你的天才、趣味和学问有多高;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审慎,划清理智与愚钝的界线〞。
显然,蒲柏的核心思想依然是“摹仿自然〞。
在他看来,无论从事诗歌创作,还是从事文学批评,首先就必须忠实于普遍永恒的自然:首先要追随自然,让你的判断力以它永远同样正确的标准构成:正确无误的自然!永远神圣灿烂,一种清晰的、不变的和普遍的光芒,以生命、力量和美灌注一切,它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的目的和检验。
而“追随自然〞,就意味着诗人的想象和感情必须遵从理性的指引。
正如他所说的:“重要的是引导而非鞭策缪斯的骏马,抑制其暴怒而非刺激其速度;那长着双翼的骏马,就像一匹大度的坐骑,一旦你控制其进程,它便愈益显出真正的气概。
〞而要正确地摹仿自然,在蒲柏看来,最便捷的一个方法,就是遵从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所制订的诗艺规那么。
因为这些规那么不仅是从自然中发现的,而且是“条理化的自然〞。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1、新历史主义批评,无疑就是当今号称后结构主义的令人眼光缭乱的各种批评思潮中,与马克思主义最有缘份的一种。
“新历史主义”一词算来并不很新。
早在1972年,一位名叫威斯利·莫里斯的批评家,就出版过一部名为《走向新历史主义》(Toward a New Historicism)的文字批评著作。
之所以取名为“新历史主义”,作者说,是因为他发现本世纪美国批评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根本上渗透着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作者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对尘封的僵死的史料进行选择、编织、阐释和重塑的结果。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2、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理论基础: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4)精神分析学说,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3、原型理论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英语中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知识点
英语中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知识点文学批评与理论是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主题与意义,从而揭示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英语中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英语写作和阅读水平。
本文将介绍英语中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意识流意识流是20世纪初英国作家约瑟夫·庞德(Joseph Conrad)提出的概念,指小说中人物内心思想和感觉的自由流动。
它试图模拟人类思维的非线性特点,通过描写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内心独白来展示复杂的心理状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就是一个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例子。
二、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文学运动,强调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在象征主义的作品中,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符号等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对爱情、宗教和历史的思考。
三、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个文化运动,它追求独创性、革新和反传统。
在英语文学中,现代主义作者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以及语言的规范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就是现代主义作品的代表之一。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的一个文化运动,它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经常采用多元文化、异质性和模糊性的手法,挑战语言和社会的权威性。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午夜之子》是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典型代表。
五、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根据女性自身经验和观点对文学进行批评和解读的方法。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西方文论著作英汉名
西方文论著作英汉对照书名1.Plato«理想国»古希腊语:Πολιτεία英语:The Republic«文艺对话集»英语:Plato’s Dialogues«法律篇»英语:The Laws2.Aristotle«修辞学»英语:Rhetoric«诗学»英语:Theory of Poetry3.Horatius«诗艺»拉丁语:Ars Poetica 英语:Art of Poetry4.Longinus«论崇高»拉丁语:Peri Ypsous5.Saint Augustine«忏悔录»英语:The Confessions (原名:Confessiones )6.Saint Thomas Aquinas«反异教大全»英语:Summa Contra Gentiles«神学大全»英语:Summa Theologica7.Johannes Scotus Erigena«自然的分类»希腊语:Periphyseon8.Peter Abelard«我的苦难史»法语:Historia calamitatum 英语:The Story of My Misfortunes«认识你自己»法语:Scito Te Ipsum9.Dante Alighiere«神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论俗语»拉丁语:De vulgari eloquentia10.Philip Sidney«为诗辩护»英语:An Apology For Poetry10.Leonardo da vinci«论绘画»英语:Treatise on Painting11.Ludovico Castelvetro«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英语:Annotation on Aristotle's poeticsNeo-Classicism12.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布瓦洛《诗的艺术》L'Art poétique(法)The art of poetry(英)13. Alexander Pope浦柏《论批评》An Essay on CriticismThe Enlightenment (transitional)14. D.Diderot 狄德罗《论戏剧诗》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绘画论》15. G.E Lessing 莱辛《拉奥扎》Laocoon L aokoon oder Über die Grenzen der Malerei und Poesie (Laocoon: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16. G.Vieo 维柯《新科学》Scienza NuovaEarly Modern PeriodGerman ClassicismKritik der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Judment)18. Georg William Friedrich Hegel 黑格尔《美学》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Lectures on A esthetics)19.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歌德谈话录》Gespräche mit Goethe20.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 席勒《论美书简》Die Philosophie des Schönen《审美教育书简》Über die ä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 (Letters Up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Romanticism21. Heinrich Heine 海涅《论浪漫派》Die Romantik("Romanticism", shortcritical essay)22. 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23. Francois Rene de ChateaubriandRealism24. Stendhal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Racine et Shakespéare(法)Racine and Shakespeare(英)25. Belinsky别林斯基《艺术的概念》26. Chernishevsky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Aesthetic Relations of Art to Reality27. Tolstoy托尔斯泰《艺术论》Что та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Chto takoye iskusstvo?(俄)What Is Art?(英)Positivism28. Madame de Stael Germaine《论文学》,全名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De la littérature considérée dans ses rapports avec les institutions sociales29. Hippolyte Taine《艺术哲学》Philosophie de l’art (1865 et 1882)(The Philosophy of Art)Non-rationalism30. Arthur Schopenhauer《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1818(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31.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悲剧的诞生》全名《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 1872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The Birth of Tragedy )A.Aestheticism32. Theophile Gautier《诗集》Poésies(1830)《莫般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1835)33. Walter Horatio Pater《文艺复兴:艺术和诗的研究》The Renaissance: 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 34. Oscar wilde《批评即艺术家》The Critic as Artist《英国的文艺复兴》The English Renaissance of Art35. Francesco De Sanctis《批评文集》Saggi criticiB.Symbolism36. Charles Baudelaire《美学探奇》或译为《美学珍玩》Curiosités Esthétiques 186837. Paul Verlaine《诗艺》Poèmes saturniens 186638. Arthur Rimbaud《通灵人的信》Lettre à Paul Demeny 187139. Stephane Mallarme《谈文学运动——答儒勒.于莱问》(查不到法文名和英文名,中文名应该是《谈文学运动—斯特芬·马拉美答儒勃·于莱问》)Intuitionism40. Henri Bergson《笑之研究》 Le rire. Essai sur l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41. Benedetto Croce《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Estetica come scienza dell'espressione e linguistica generale (1902)(Aesthetic as Science of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美学原理》Breviario di estetica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42. Sigmund Freud(Austrian)《梦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作家与白日梦》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论创造力与无意识》On creativity and the Unconscious43. Carl Gustav Jung(Swiss)《心理学与文学》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44. Roman Jakobson(Russian-American)《语言学与诗学》("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in Style in Language)Linguistics and Poetics45. Boris Eichenbaum(Russian and Soviet)《论散文,论诗歌》(这本书不是很确定)Лесков и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прозаLeskov and Contemporary Prose46. Victor Shklovsky(Russian and Soviet)《作为手法的艺术》("Art as Technique": pages 15–21 Literary Theory) Art as Technique《词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the Word47. Northrop Frey(Canadian)《文学的原型》(没找到)《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48. A. Richards(British)《文学批评原理》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实用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49. William Empson(British)《含混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复杂词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50. John Crowe Ransom(American)《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诗歌:本体论笔记》?(没找到)51. Brooks/Warren:《怎样读诗》Understanding Poetry 是不是一般译为理解诗歌?不确定是不是对应这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形式主义批评(formalist criticism)英美批评家通常用这个术语指称“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
1951年克林思.布鲁克斯在论辩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新批评派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
他说:“为了对作品本身作出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两点假设:一、假定作者的真正意图就是他在作品中实际表现出的意图;也就是说,只有作者在作品中实现了的意图才能算数,至于作者写作时怎样设想,或者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初如何设想,都不能作为依据;二、假定阅读作品的是一位理想读者,也就是说,不去注意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而是努力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以它为基准来研究诗歌或小说的结构。
”(《形式主义批评家》)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则说:“形式主义批评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
这种批评方法把文学本身看作是独立的,因此文学作品以外的考虑,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
”“形式主义批评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简述为: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这些形式和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直接来自作品文本。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这种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
(魏伯.司各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
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至少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所代表的潮流的起始。
”(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编说明》)这个批评潮流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尤里.图尼亚诺夫、奥西普.勃里克等人组成的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由罗曼.雅各布森、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等人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来推动的。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nsom "The New Criticism," from which the movement received its name. ●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 ●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most "theoretical" works of the New Criticism ● Brooks The Well-Wrought Urn, among the bestknown examples of New Critical poetry explication ● Wimsatt The Verbal Icon
2. The origins of New Criticism
⑴ The name comes from John Crowe Ransom's book The New Criticism (1941), in which he surveyed the theories developed in England by T. S. Eliot, I. A. Richards, and William Empson, together with the work of the American critic Yvor Winters. (2).It developed for rejecting the traditional criticism’s attention to bi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matters and calls for a more “objective ” 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a work. (3)What it aimed for is a disciplined study of literature with scholarship and critical inquiry as tools for criticism.
NEW CRITICISM
(1930-1960)
Ⅰ.B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ground
1.Methods previous to New Criticism:
Extrinsic analysis— historical/biographical, moral/philosophical (New Humanist), impressionist critics(印象主义), expressive school(表现主义)
Ⅱ Theory
1. Definition New Criticism was a dominant trend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mid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1930s to the early 1960s. Its adherents were emphatic in their advocacy of close reading and attention to texts themselves, and their rejection of criticism based on extra-textual sources, especially biography.
2.Key concepts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y, the goal then is not the pursuit of sincerity or authenticity, but subtlety, unity, and integrity--and these are properties of the text, not the author. The work is not the author's; it was detached at birth.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re "neither available nor desirable" Meaning exists on the page. (2) The notion of ambigu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within New Criticism: a text can display multiple simultaneous meanings.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
●
ⅣCriticism
(1). the New Critics are accused of divorcing literature from its place in history by emphasizing the text as autonomous. “it isolates the work of art from its past and its context.” (2).New Critics tended to value Western work over any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moreover, placed a higher value on works written by men. Feminist and New Historical Critics have restored many works to the canon that had been ousted by New Critics.
The End
THANK YOU!
2.Key concepts
(3) New Critics sought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for them, a poem was ideally an ‘organic unity’ in which tensions(张力) were brought to equilibrium. (4)The New Critics also looked for paradox, ambiguity, irony, and tension to help establish the singl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5). Working with patterns of sound, imagery, narrative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and other techniques discernible on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New Critics seek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se to the self-contained work.
2.Key concepts
(1)New Critics repudiated ‘extrinsic’ criteria for understanding poems, dismissing them under such names as the Affective Fallacy and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Affective Fallacy: the erroneous practice of interpreting texts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responses of readers, confusing the text with its results. Intentional Fallacy: the erroneous practice of confu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k with the author's purported intention
ⅣCriticism
(3) Preference of certain poets (e.g. T.S. Elio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ertain genres (e.g. poem, short story, but not diary or essay) (4)Another objection to the New Criticism is that it is thought to aim at making criticism scientific, or discovering the correct reading.
Ⅲ New Critical figures
T.S. Eliot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 “ 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