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书目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在当代社会,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

它试图揭示和批判男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并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和呈现女性的经历和命运。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几部经典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部小说以女性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为中心,通过她的眼睛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境遇和束缚。

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婚姻成为她们最重要的生活目标。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甘于成为一个被动的结婚对象,她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通过她的坚持和勇气,奥斯汀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和自主性,同时也批判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接下来,我们转向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这部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角,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贫穷女性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那个时代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容易受到剥削和虐待。

狄更斯通过描写奥利弗与一系列女性角色的互动,呈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受压迫的现实。

同时,他也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坚韧和勇气,传递了女性主义的力量和希望。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雨果的《悲惨世界》。

这部小说以让-巴尔济·悲惨世界为主线,通过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展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艰难处境。

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雨果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奋斗,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他呼吁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为女性主义事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这部小说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身份。

伍尔夫以独特的意识流手法,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压抑和束缚。

她通过女性角色的自我反省和追求自由,呼吁女性摆脱社会对她们的限制和期望,追求真正的自我。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

《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

《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数百年来几乎从没间断的研究资料也使它带上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烙印。

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研究往往以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作为绝对的中心,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汗牛充栋,正如法国小说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所说:“哈姆雷特...人类一向加以最大的注意,关于那些千差万别的批评的历史,倒是一本十分有趣的著作。

”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146行),“女人”在哈评史中确然处于“弱者”的地位。

首先,女性形象批评这一领域在哈评中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

《哈》剧中的两位女性欧菲利亚和葛楚德被视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小人物,只有与哈姆雷特有关时才有意义,因此有关她们的论述在正统的《哈姆雷特》批评史(简称哈评史,下同)中极为罕见。

其次,女性批评在哈评史中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尤其是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的“前女性主义时期”的女性哈评。

一大原因就在于女性莎评家往往更加关注剧中的女性人物,奥菲利亚和葛楚德在她们的批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鉴于此,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爱莲娜·肖瓦尔特在1979年的论文《走向一个女性诗学》中就提出,在“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que)即女性作为读者批判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之外,更要建立“妇女批评学”(gynocritics)即女性作为作者建构妇女文学的创作历史和理论框架(469)。

就哈评而言,不但要关注女性读者对剧中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批评,更要紧的是开展对女性批评的批评,重建女性在哈评史上的文学传统。

肖瓦尔特1980年的论文《再现奥菲利亚:女人、疯狂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职责》正是对她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

她通过回顾奥菲利亚在舞台上被女演员表现和在舞台下被批评家对待的历史,把二者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xx·xx:《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xx·xx:《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xx:《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xx】xx·弗里xx:《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xx·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xx:《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xx、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xx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xx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xx】xx·xx:《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xx等译,xx: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xx:《“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xx】xx:《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xx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xx:《走出男权传统的xx: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xx:《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xx:《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xx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xx:《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xx】E.M.xxxx:《女性主义神学景观》,xx译,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阅读书目女性主义思潮概论与经典作品选读

阅读书目女性主义思潮概论与经典作品选读

女性主义思潮概论与经典作品选读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
1.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妇女权利辩护》(图书馆借阅)
2.穆勒(米尔)《对女性的征服》(图书馆借阅)
3.贝蒂.傅瑞丹《女性的奥秘》(图书馆借阅)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图书馆借阅)
2.坎琳.萨克斯《重新解读恩格斯》(《社会性别研究选译》见复印件)3.麦金农(Catharine A. MacKinnon 1):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主义评论(附件电子文档)
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代表作:波伏娃《第二性》图书馆(找)
四、激进女性主义
1.盖尔.鲁宾(Gayle Rubin)《女人交易》(《社会性别研究选译》见复印件)2.盖尔·鲁宾: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见复印件)3.Chantal Mouffe赵伶伶译:女权主义、公民权及激进民主政治(附件电子文档)
4.葛瑞尔的《女太监》:
五、后现代女性主义
1.身体与女性气质再现…………Susan Bordo(附件电子文档)
2.福柯、女性气质和父权制力量的现代化…桑德拉·李·巴特基(附件电子文档)
六、女权主义认识论与研究方法
1.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下载)
2.什么是女权主义认识论…Sandra Harding(附件电子文档)
3.女权主义认识论的构架:一个非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审视….乌玛·娜若嫣(附件电子文档)
4.经验的证据…………………琼·W·斯科特(附件电子文档)。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 )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 )和女性(gyny )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

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者的能力、控制力。

控制力。

Harold Bloom 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

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 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

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二阶段的“女性形象”批评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二阶段的“女性形象”批评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二阶段的“女性形象”批评
朱迪斯·弗莱尔的《夏娃的面貌——19世纪美国小说中的妇女》是典型的“女性形象批评”方面的研究专著。

朱迪斯·弗莱尔通过这本书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了美国19世纪文学中的各种妇女形象。

她指出,所谓夏娃就是美国妇女形象的代表,尽管美国亚当们对夏娃或者不予理睬,或者把她紧紧地束缚在男人们所要她扮演的角色之中,或者把她奉为神圣的偶像,夏娃的形象在美国19世纪的小说中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当时人们对于妇女态度的不同,妇女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类型,主要“以引诱人的妖妇、美国公主、强有力的母性和新女性这四种面貌出现”。

在《夏娃的面貌一一19世纪美国小说中的妇女》中,朱迪斯·弗莱尔引用一则美国谜语来说明经常用来阐释美国文化的概述完全是用男性观察角度来表达的,而这种男性观察角度根本不考虑妇女的存在。

这则美国谜语说l:“一大一小两个印第安人坐在栅栏上,那个小印第安人是大印第安人的儿子,但是那个大印第安人却不是那个小印第安人的父亲,这怎么可能?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传统的习惯思维却使人们不能一下子就猜到那个大印第安人就是小印第安人的母亲,因为男性统治的社会从未认真考虑妇女的存在。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以女权主义批判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简

以女权主义批判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简

以女权主义批判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简·奥斯汀》【摘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争取男女两性平等的斗争,都是漫长艰巨的。

男女两性平等,更是世界性论题。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产物。

在妇女运动的过程中,各种女权主义流派纷纷建立,在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成为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一位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她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女人细腻的心思,并且留给世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她所撰写的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感人的真实的爱情世界更令人好奇。

影片《成为简·奥斯汀》也是取材于她的小说《成为简·奥斯汀》。

《成为简•奥斯汀》是对简•奥斯汀生平的改编,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她的一生,并从侧面让我们了解到简•奥斯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男权思想和以奥斯汀为代表的女性对待男权制度的挑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是以女权主义为基石,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简·奥斯汀》,主要从婚姻观,女性自身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成为简·奥斯汀》,女权主义,批判理论,婚姻观,经济独立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可以窥视到整个社会的形态和人情世故。

她曾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而享誉世界文坛。

即使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重新阅读她的作品,仍然会得到很多启发和收获。

简·奥斯汀总是能以独特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现实世界,这使得她的作品在英国的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透过《成为简·奥斯汀》我们可以重温这位女作家生平所经历的那些事以及她独特的思想境界。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推荐几本关于文学批评的书

推荐几本关于文学批评的书

推荐几本关于文学批评的书在文学的广袤世界里,文学批评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对于热爱文学、渴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朋友来说,阅读优秀的文学批评书籍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备受赞誉的文学批评著作。

《文学理论入门》(Introducing Literary Theory)作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这本书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例子,介绍了 20 世纪以来主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卡勒没有陷入复杂的理论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中,而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让读者理解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基本认识。

《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作者: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弗莱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神话和原型的文学批评理论。

他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宏观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如何读,为什么读》(How to Read and Why)作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布鲁姆在书中分享了他对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他强调了阅读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书中对许多经典作品的分析深入浅出,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能够激发读者对阅读和文学批评的兴趣。

《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作者:韦恩·布斯(Wayne Booth)布斯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书目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书目

必读书:书名作者出版社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西方女性主义精选》《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女性学:《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方女性学》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女性学》罗萍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女性学概论》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女性学》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女性的崛起》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女性学理论与方法》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女性主义理论学》肖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杜芳琴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妇女研究在中国》李小江谭深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妇女研究透视》孙晓梅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女性主义闲谈》毛秀月著团结出版社2000.《女性世界论坛》孙秀玉著大连出版社2000.《女性沉思录》罗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妇女生活方式》罗平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参考书目:妇女、妇女运动、发展《国际妇女运动》李小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妇女运动史》任芬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徐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李路路、孙志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刘纪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1998.2版《性别、种族、文化》王守仁、吴新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发现妇女的历史》杜芳琴著天津社科出版社1996.[法]西蒙那.德.彼伏娃《第二性》上下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美]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美]约翰.格雷著《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女性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93.[美]安妮.霍兰德著《性别与服饰》东方出版社2000.[美]卡罗尔.吉利根著《不同的声音—心里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玛莉莲.亚隆著《乳房的历史》华龄出版社2001.[美]约瑟芬.多诺万著《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日]绫部恒雄编《女性生活》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日]岛田一男著《女性性向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英]莱斯利.斯克莱尔《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琳.马古利斯著《神秘的舞蹈—人类行为的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美]希蒙.波伏娃著《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婚姻家庭:《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刘伯红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徐安琪、叶文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妇女婚姻与劳动权益保障》罗萍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世纪之交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张一兵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中国21世纪的婚姻家庭》高健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现代婚姻与性科学》陈一筠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家庭革命》陈功著中国社科出版社《百年家庭变迁》李默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商务印书馆1998.《中国家庭的演变》邓伟志、张岱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史凤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的家与国》岳庆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张树栋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家庭问题种种》邓伟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张廓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顾鉴塘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民族与妇女:《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定宜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白薇、王庄仁等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参与与发展研究》和钟华乔享瑞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郑玉顺等编中央民大出版社2001.《大山的女儿》华北卷杜琴芳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大山的女儿》西南卷和钟华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中国女性民俗文化》邢莉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生育与健康:[美]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已》中文版,刘伯红主编,知识出版社1998.[美] 《妇女身边的医生》奥古斯特.伯思斯著,林出版社2002.《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杜克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王绍贤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理论与实践》张开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赵捷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方铁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郑凡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多学科社野中的健康科学》郑启跃等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人口学:《中国女性人口与发展》郑晓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户变迁》郭志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邬沧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全球人口趋势》侯文若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人口理论教程》刘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女性主义书单

女性主义书单

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 舒红霞
激进的女权主义——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 王赳
世界的渊源 (荷)德伦特
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 【美】苏珊·鲍尔多
妇女与性别(上、下) 【美】玛丽·克劳福德/罗达·昂格尔
女权主义神学景观 [德] E. M. 温德尔
妇女与社会主义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
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 林维红王金玲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夏晓虹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 王绯
涉渡之舟 戴锦华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刘晓文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美)朱迪斯·巴特勒
消极性别 (美)朱迪斯·巴特勒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 刘慧英
第二阶段 (美)贝蒂·弗里丹
违背我们的意愿 [美] 苏珊·布朗米勒
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 [美]理安·艾斯勒
男性的失灵 戴特·奥藤
女权主义 (英)弗里德曼
女性主义哲学指南 【英】米兰拉·弗里克/【英】詹妮弗·霍恩斯比
神圣的欢爱 (美)艾斯勒
圣杯与剑 (美)艾斯勒
贵妃的红汗 孟晖
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 桑农
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 周青编译
革命与情爱 刘剑梅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 丝维斯特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 [加]巴巴拉·阿内尔
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郑必俊
女性权力的崛起 李银河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姚平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 王向贤/杜芳琴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书目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书目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篇目(一)必读文章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露丝·伊丽格瑞:《此性不是同一性》,《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佳·查·斯皮瓦克:《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译文换成: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在西方的眼里——女权主义学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选自李银河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肖瓦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2月版。

(缺页要补上)(二)相关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1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D.德莱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北京版。

体现女权主义的外国书籍

体现女权主义的外国书籍

体现女权主义的外国书籍
以下体现女权主义的外国书籍:
1、《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

2、《第二性》: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3、《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是世界上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完整的女权思想。

2023年度女性主义书籍推荐清单

2023年度女性主义书籍推荐清单

2023年度女性主义书籍推荐清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和探索也越来越多。

女性主义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探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以及性别意识等问题,为读者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在2023年,以下是我推荐的一些女性主义书籍,希望可以给你带来新的理解和视角。

1. 《女性的权利和自由》- 露丝·巴德·吉斯露丝·巴德·吉斯以她独特的写作风格揭示了女性的权利和自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限制的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法律和文化,她呼吁人们认识到并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这本书将激发你对女性主义的兴趣,并启发你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2. 《自由来自内心:女性解放的旅程》- 比安卡·布鲁瓦特毕安卡·布鲁瓦特以她的亲身经历和见解,描述了女性解放的旅程和探索。

她带领读者们回顾女权运动的历史,并探讨如何在自我认知和社会变革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这本书将让你重新思考女性的角色和权力,并揭示女性主义的复杂性。

3. 《女性主义是为每个人的:当代女性主义入门》- 西屏·罗田西屏·罗田通过这本入门读物,向读者们展示了当代女性主义的多样性和关注点。

她回顾了历史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并提供了对当代女性主义议题的深入洞察。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对女性主义已有一定了解的人,这本书都会为你展开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4. 《男性陷阱:自由的解放者》- 劳尔·桑托斯·奎尔佩索劳尔·桑托斯·奎尔佩索从男性的角度审视了女性主义,并提出了男性参与和支持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他呼吁男性解放自身的束缚,并与女性一起共同争取性别平等。

这本书为男性读者们提供了深入探讨自身性别意识和效法的机会。

5. 《女性主义的力量:重塑世界的未来》- 萨拉·德米内萨拉·德米内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在今日世界中的力量和影响。

被列为“改变美国20本书”的《女权辩》与《女性的奥秘》

被列为“改变美国20本书”的《女权辩》与《女性的奥秘》

被列为“改变美国20本书”的《女权辩》与《女性的奥秘》《女权辩》与《女性的奥秘》都是被列为“改变美国20本书”的作品之一。

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女性权利和性别问题的讨论,它们对社会的影响深远,成为了女权运动和性别平等的重要基石。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本书的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探讨它们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来介绍一下《女权辩》。

《女权辩》是由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于1963年出版的著作,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之一。

这本书讨论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批判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被边缘化的现象。

《女权辩》的出版激起了女权运动的热潮,成为了女权主义思想的宝库。

《女权辩》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促进了性别平等的进步。

这本书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美国,它对全球女权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辩》让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权利和解放,成为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作。

我们再来看看《女性的奥秘》。

《女性的奥秘》是由美国科学家雪莉·韦尔斯·科南于1976年出版的作品,它介绍了女性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探讨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和生殖健康等问题。

这本书对女性健康、性别认知和生殖权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性的奥秘》不仅是一本揭示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科学著作,它也是一本为女性争取权利的宣言。

这本书让人们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女性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而如今,这两本书依然被认为是女权运动和性别平等的重要经典著作。

《女权辩》激发了大量女权主义者,带动了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步。

而《女性的奥秘》则帮助女性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权利,为女性健康和生殖权利争取了更多的关注。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书中简爱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形象一直为女性读者所推崇,她作为平凡、卑微的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权社会的故事有很多女性主义的元素,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字:女性主义;简·爱;女性形象;平等一引言《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简·爱》是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是作者生平的诗意写照。

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经历各种磨难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引人入胜,然而最令人感动的并不是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女主人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以及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选择的执着追求。

引起了大量女性读者的共鸣。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侧重于抨击传统礼教和偏见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赞扬女主敢于反抗追求自由和尊重的精神。

本文试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新对《简·爱》进行剖析。

二正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女性就受到男性的压制,男性会对女性进行支配与控制,父权体制就是制度化的男性支配。

另外,男性会利用自身在力气上的优势令女性臣服或对女性施加重重限制,局限女性的发展或者在精神上给予其伤害,毁灭女性独有的能力、个性、自信。

这种控制与支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对女性读者的误导。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作家内心女性形象的折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现实中的女性,但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篇目
(一)必读文章
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露丝·伊丽格瑞:《此性不是同一性》,《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佳·查·斯皮瓦克:《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译文换成: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在西方的眼里——女权主义学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选自李银河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肖瓦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2月版。

(缺页要补上)
(二)相关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
《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D.德莱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北京版。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第二性》(全译本),〔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2月版。

《性政治》,〔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一间自己的屋子》,〔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北京第1版。

《女性的奥秘》,〔美〕弗里丹著,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柏棣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陈晓兰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知识考古学》,〔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北京第1版;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英〕约翰·斯特罗克编;,渠东、李康、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2月版;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版;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王岳川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版。

New Feminist Criticism Essays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 Edited by Elaine Showalter Pantheon Books , New York .1985.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Yale Nota Bene, 2000.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Jonathan Culler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First published 1982 b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ew Yor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