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燕海鸣

说起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我们常常听到的话是“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消失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都是废话。

如果你的家庭有一张老的全家福,你爷爷那时候还是其中最小的孩子。这张照片传到了你的手里,你是否会把它继续保存并传给你的子孙?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会这样做。

但是,这张照片并不是你子孙的记忆,也不会维系你的子孙的家庭凝聚力,如果它丢了,更不会产生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你和你的后代“看”,看见之后,会在心中涌现出一种怀旧的满足感,你会感叹时间不留人的力量。

这张照片就是你家的文化遗产,你要留下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大道理让你去诉说,而是你的眼睛、耳朵、身体能从和它的接触中获得一种别的物品不能带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它可以是爱,可以是恨,可以是欢乐,可以是忧伤。这种感觉,你虽然可以通过很多事情得到,但当你看到、听到、接触到那些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东西时,你会发现,无论是爱、恨、欢乐、忧伤,都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情感。Rose Macaulay曾说,遗址给她带来一种愉悦感,因为爱与悲伤、希冀与怨恨,都可以通过遗址表现出的废墟的美传递到她的心灵。

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是激发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爱国主义,与它的关系都有点远。你见过几个人看了颐和园之后更爱国了?有几个人登上长城之后精神更文明了?又有几个人看了京剧之后领悟民族大团结?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政治宣传,而不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当然不可避免要为政治服务,但这只是它的衍生产品。它最本质的意义,是带给人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

你可以去“看”遗产。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会有感觉,无论它是愤怒还是惆怅;当你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你也会有感觉,无论你是会为被日本人侵略的国人感到不公还是为死去的日本人忧伤。

你可以去“听”遗产。美国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有一集雷蒙德为了让他父亲听到更高质量的音乐,特地买了一个立体声音响。结果却是他的父亲大发雷霆,愣是不要清晰舒畅的新音响,当老唱片嘶啦嘶啦响起时,他才满足地说:这才是音乐!

你也可以去“触摸”遗产。走在紫禁城中,摸一摸斑驳的青石板,拍一拍掉漆的内城墙,你也会有感觉——当年乾隆爷可能也用手摸过这里。

这是感觉的力量。

这是其他一切生物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它们看见食物会有食欲,看见异性会有性欲,看见阳光绿地可能会感到愉悦。但只有人,才具备了获得更为复杂、更高层次的感觉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所拥有的情感类型的越发丰富,是我们逐渐远离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和情感的无限。齐美尔曾说,站在遗址和废墟上,人们可以意识到,无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强大到什么程度,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之极。因此,看着那些遗址和废墟,很多人会失落、空虚、惆怅。有些人会独自内省。也有人会对生命发问。

总之,只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只有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类才会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产生敬畏之心。只有获得与保持这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内敛化的情感控制。

这种情感的复杂化和对情感的控制,是人组成群体、构成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更是进一步走下去的生理素质基础。人类不能失去这种感觉的能力,文化遗产则是使人类延续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人类要延续下去,必须保护文化遗产。正如我们保护环境和濒危生物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表达的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只不过,环保所牵涉的自然是空间维度的自然,而文保所牵涉到的自然,是时间维度的自然,是能够击退历史的,更宏大的自然力量。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悟到这种超越历史的复杂情感,人类社会也并不需要每一个个体都具备这样的情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如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利他主义者,这个社会注定也不会持久。在十个人之中,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悟性,对人类社会的延续而言,足够了。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群体,当一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具备这种高层次的感觉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时候,这种基因就会传递下去。人类才能始终站在进化的最前沿。

所以,我们需要文化遗产,不因别的,只因它能带给人们其他物品无法传递出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有些人可以获得更加深刻复杂的对时空的敬畏之情,并由此维系有别于原始情感的内敛化的“情感”。具有了一定数量拥有这种“情感”的群体,能够得以延续、继续繁衍生息。

因此,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不能一厢情愿地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来,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进行,理解接收者的文化背景,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要硬性地去传导,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能够形成两种文化的视域融合。

笔者曾对美国不同层次热爱中国书法的受众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发现针对西方受众的中国书法文化教材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使用的思维与理解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而且还不可避免的涉及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对于一些西方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由于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障碍,他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一开始便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何针对西方人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用他们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因势利导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像书

法这样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教育,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文字相比较西方文字而言,虽然有象形文字直观化的特点,但由于汉字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也已经形成比较抽象的符号体系。很多中国教师在教授西方人学习中国书法时,往往又从符号化很强的楷书教起,如果不配合相应的教学手段,则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不便于他们的记忆。

对此,笔者专门对一些汉字做进一步形象化的处理,在教授外国人书法过程中,每个字不仅教授楷书,而且配合该字的篆书等形式,并对篆书再做形象直观化的处理,争取使每个字变成一幅画,或者一个艺术品,这样能使得西方学员一眼看出这个文字的意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中国书法的兴趣。如“蛇”字。

在以上案例中,西方学员不仅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蛇”的图像,而且还能够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在这个形象化处理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依靠拍摄实物照片,因为那样很容易引入将文字与实物一一比对的误区,而剪纸是对实体高度概括化的艺术,既然我们要想让各国人接受我们的文化,就需要做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际表达。这不仅指我们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尽量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目标受众的心理与欣赏口味,尽量做到使我们的话语姿态与目标受众文化相适应。

而且,较其他艺术而言,无论在使用工具方面,还是在书写内容方面,书法艺术至今都未受到太多异质文化的影响,书法艺术在当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书法能够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以及生活情趣完美地展现给其他民族,这也可以说是它在当今世界传播的一个优势。

当然,中国书法向世界各国的传播,并非是一种单向的运动,西方人在中国书法中寻找的灵感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反过来又会对中国书法的创新有所促进和启发。

目前,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面对西方读者的书法教材欠缺,且针对性不够;第二,师资不足直接限制了书法国际传播的长远发展,在从事书法国际传播的人才方面缺乏培育机制;第三,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进行书法国际传播的基地与平台。这些问题亟须得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