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监测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
鼠疫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容易发生传播,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治鼠疫,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制定全国鼠疫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鼠疫监测体系,从而及早发现鼠疫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和防治鼠疫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具体监测目标如下:1.早期监测:及时发现鼠疫疫情的早期信号。
2.区域监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网络,对各地区鼠疫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3.跨国监测: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加强跨国鼠疫监测和防控。
三、监测内容1.鼠疫疫情监测:建立全国鼠疫疫情监测平台,监测病例数量、地理分布和传播途径等信息,并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评估。
2.生物标本采集:对疫情高发地区和鼠类密集区域,进行鼠类和跳蚤的采集,并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3.鼠类监测:通过捕捉和观察鼠类的数量和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鼠类密集地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灭鼠。
4.温度监测:监测鼠疫发生地区的温度,研究温度对鼠疫传播的影响。
5.跳蚤监测:通过跳蚤密度和传播率的监测,评估跳蚤对鼠疫传播的贡献。
四、监测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库,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疫情趋势分析和预测。
2.生物采样:在疫情高发地区采集鼠类和跳蚤样本,并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3.环境监测:设置温度监测站点,监测鼠疫发生地区的温度变化。
4.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人群的疫情信息和鼠类活动情况。
五、监测机构和责任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并指导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监测工作。
2.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鼠疫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和数据库,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数据和信息。
3.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作为鼠疫监测的执行机构,负责对病例的诊断、报告和数据采集工作。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模板一、前言。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鼠疫的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制定并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对象,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患病个体和潜在传染源。
2. 监测范围,重点监测鼠疫高发地区和易发集中地区。
3. 监测内容,包括鼠疫病例监测、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监测和传染源监测。
三、监测方法。
1. 鼠疫病例监测,建立鼠疫病例监测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查疑似鼠疫病例,采集患者标本送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2. 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监测,加强对潜在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的监测,包括鼠类、跳蚤等可能携带者的采样检测。
3. 传染源监测,对鼠疫高发地区和易发集中地区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鼠类和跳蚤,减少传染源的存在和传播。
四、监测措施。
1.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鼠疫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责任部门和人员,制定监测工作计划和方案。
2.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鼠疫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汇总和发布鼠疫监测数据和信息,提高监测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3.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鼠疫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鼠疫监测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五、监测评估。
1. 定期评估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监测工作方案和措施。
2. 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监测结果中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总结。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监测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履行监测工作职责,共同努力,确保鼠疫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鼠疫在人类中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疫情,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需要建立健全的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二、监测对象。
1. 野生啮齿类动物,包括老鼠、松鼠、野兔等。
2. 家畜,包括家兔、家鼠等。
3. 人群,特别是那些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农民、清洁工等。
三、监测内容。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定期对野生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采集样本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2. 家畜的监测,对家畜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感染鼠疫的家畜。
3. 人群的监测,对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感染鼠疫的患者。
四、监测方法。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方法,采用捕捉、诱捕、毒饵等方法对野生啮齿类动物进行监测,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 家畜的监测方法,定期对家畜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体重、食欲等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隔离。
3. 人群的监测方法,对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隔离。
五、监测结果处理。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结果处理,对检测到鼠疫杆菌的野生啮齿类动物,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家畜的监测结果处理,对发现疑似感染鼠疫的家畜,立即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诊后进行治疗或者安全处置。
3. 人群的监测结果处理,对发现疑似感染鼠疫的人群,立即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诊后进行治疗或者安全处置。
六、监测方案的实施。
1.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明确监测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结果处理等各项细节。
2.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 加强监测结果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风险。
七、总结。
建立健全的鼠疫监测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3.25•【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鼠疫监测工作是鼠疫防控工作的基础,我国全面系统开展鼠疫监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一版鼠疫监测方案为2005年修订,至今已近二十年。
在此期间,我国的鼠疫疫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人间鼠疫疫情进一步减少,不同类型疫源地的疫情活跃程度出现较大差异,且仍有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被发现,同时部分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机构也发生了改变。
为适应我国当前鼠疫防控工作形势,依据当前各类鼠疫自然疫源地风险变化,国家疾控局制定出台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方案》)。
各级鼠疫监测和防治机构应当参照《方案》要求,科学、有序地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方案》共分九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明确我国鼠疫监测工作的目的和监测体系。
第三部分明确了我国人间鼠疫监测的主体单位和两种监测形式。
第四部分对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监测形式和监测基本内容做了规定。
第五至第八部分为鼠疫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以及监测信息的管理等。
第九部分为《方案》的附件部分,对鼠疫监测工作中常用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对十二类自然疫源地的动物鼠疫监测工作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指标,提出动物鼠疫预警指标,为开展人间鼠疫应急监测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与2005年版监测方案内容相比,本《方案》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整:1.首次提出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两种形式,并明确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在动物鼠疫监测基本内容中增加了“风险评估”内容,明确“在动物鼠疫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某一地区宿主动物或媒介数量的异常变化,或检测到阳性标本时,应按动物鼠疫预警等级进行风险评估”。
3.按照鼠疫疫源地疫情活跃程度,将现有疫源地类型划分为四类。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鼠疫的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鼠疫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鼠疫疫情的传播和发展趋势;2. 监测鼠疫病原体在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中的分布情况;3. 监测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内容。
1. 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的监测,通过定点观察、活捉和鼠类尸体解剖等方式,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进行监测,了解它们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鼠疫携带情况。
2. 疫情监测,对鼠疫疫情的传播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包括鼠疫病例的报告、疫情的扩散情况等。
3. 病原体监测,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体内的鼠疫病原体进行监测,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携带率。
四、监测方法。
1. 定点观察,确定监测点位,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的活动范围进行定点观察,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
2. 活捉监测,通过设置捕鼠器、粘鼠板等工具,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进行活捉监测,获取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3. 尸体解剖,对捕获的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尸体进行解剖,了解其体内鼠疫病原体的携带情况。
4. 疫情报告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系统,对鼠疫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
5. 实验室检测,建立鼠疫病原体检测实验室,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监测责任。
1.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疫情动态。
2. 卫生部门,负责对鼠疫病例进行报告和监测,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 疾控中心,负责建立鼠疫监测实验室和技术支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六、监测评估。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七、总结。
鼠疫监测工作是防控鼠疫疫情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监测工作,才能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采取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4.03.18
•【文号】国疾控综应急函〔2024〕77号
•【施行日期】2024.03.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疾病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国疾控综应急函〔2024〕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鼠疫监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强化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国家疾控局组织编制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同时,原卫生部2005年印发的《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废止。
附件: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年3月18日。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鼠疫病情一旦发生,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感染和传播,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有效的鼠疫监测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标1.及时掌握鼠疫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2.预测鼠疫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工作。
3.监测鼠疫杆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鼠疫疫情监测:收集各地区鼠疫疫情信息,包括病例报告、流行趋势、病人分布等情况。
2.啮齿动物监测:对鼠疫患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监测,包括种类、数量和感染率等数据。
3.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监测,如下水道、垃圾堆等地点。
4.传播途径监测:对鼠疫传播途径进行监测,包括跳蚤、蚤媒和直接接触等。
四、监测方法1.鼠疫疫情监测:建立鼠疫病例报告和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各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上报的疫情数据。
2.啮齿动物监测:采用捕捉器具、粪便检测和活体检测等方法,定期对患地区啮齿动物进行监测,统计种类和感染率等相关数据。
3.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取样检测,使用PCR等方法鉴定鼠疫杆菌的存在与否。
4.传播途径监测:通过收集患者和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等昆虫样本,进行PCR检测,确认传播途径。
五、监测频率1.鼠疫疫情监测:每日更新疫情数据,及时了解鼠疫病情的变化。
2.啮齿动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对患地区啮齿动物的监测,保持对种类和感染率的实时掌握。
3.环境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取样检测。
4.传播途径监测:每月对鼠疫患者和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等昆虫样本进行取样检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应急响应1.对鼠疫疫情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预测鼠疫疫情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2.对鼠疫传播途径和感染源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总结汇报
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总结汇报草原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类传染病,它主要在草原地区发生。
草原鼠疫的监测工作对于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针对草原鼠疫监测方案的总结汇报。
首先,草原鼠疫监测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到地区特点和疫情分布情况,确保能全面覆盖潜在的疫情发生区域。
同时,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分布也需要合理安排,以便及时捕捉到疫情的变化趋势。
其次,在监测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方法,通过设置陷阱或使用捕鼠器捕捉鼠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病原携带情况。
同时,还可以采集鼠类粪便或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鼠疫杆菌感染。
第三,监测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统计分析体系。
监测数据应及时汇总,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疫情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态势。
针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还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遏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第四,监测方案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草原鼠疫的监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专业,如卫生、农业、畜牧等,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开展。
只有各部门间紧密协作,才能实现对草原鼠疫的有效监测和及时干预。
第五,方案中还需要包括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
监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其对鼠疫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还需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草原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监测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同时,还需要建立数据统计分析体系和多部门联动机制,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监测工作的效果和社会参与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们相信草原鼠疫的监测工作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防控这一疾病提供有力的支持。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
▪ 3.在样方内从一个边向对面边进行拉网式的搜寻,一般人与人间隔20 米左右。见到鼠洞都要布夹,在鼠洞挖一个小坑,一般直面一边是鼠 洞,将鼠洞暴露在外,在鼠洞的下面布夹,一般不用诱饵,是用鼠夹 子的机械原理捕鼠,布夹过程中一定要带上手套,以免打伤手。
2024/1/2
13
九、小型鼠(夜行鼠)调查
▪ 在固定监测点范围内选择2-3种的生境,例如林地、耕地、草滩、山 坡、河滩等,要根据小型鼠的活动场所进行选择,最好选择林地、草 滩。每月选择2-3天的时间,可以和其他工作交叉进行,时辰的选择 可根据季节选择,也很关键,一般原则是晚放晨收,傍晚的18-20点 时间段布放鼠夹子(平板夹子),早晨5-7点收夹子,因为有些宿主 动物在天热的季节早出来。准备好诱饵(例如油饼,最好放点香油等 香味比较重)用刀切成小方块以便布放。到了布放地点,选择路线, 成排布放,每排间隔200米,在排内夹子与夹子之间为5米,夹口的 方向要一致,将诱饵放在夹子布放处。每排的数量根据生境的大小而 定,每月400夹次。
▪ 8、血清学检验∶每个监测点全年检验主要宿主动物血清150份以上。
2024/1/2
5
三、每个动物鼠疫监测点标准
▪ 9、数据填报和信息反馈
各县疾控中心在填报数据时一定力求准确、认真核 对,在每月工作结束后5日内将工作月报上报到省鼠防所 业务办公室。每月工作结束后7日内完成监测数据网络直 报。2015年各监测点经GPS卫星定位后调取相应的工作 词典,输入有关工作信息,形成GIS数据格式文件(不许 删减),每月全部上报。
▪ 全月工作30个样方。
农区鼠害监测实施方案
农区鼠害监测实施方案农区鼠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农区鼠害,制定科学的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区鼠害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监测区域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农区鼠害监测的具体区域范围。
一般来说,监测区域应选择农作物生长密集的地区,以及鼠害活动频繁的地段。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农民反映情况来确定监测区域,也可以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判断。
二、监测设备准备。
在确定监测区域后,需要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
常见的监测设备包括捕鼠器、毒饵、红外线摄像头等。
这些设备可以用于捕捉鼠害的活动轨迹和数量,从而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周期安排。
监测周期的安排是农区鼠害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监测周期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周期来确定。
可以选择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监测,也可以根据鼠害活动的季节性进行安排。
四、监测方法选择。
针对不同的监测区域和鼠害种类,可以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定点观察、定时摄像、毒饵监测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一或多种方法进行监测,以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
五、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整理。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鼠害的活动规律和数量分布,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对监测方法和设备进行评估,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经验总结。
六、监测结果应用。
最后,监测结果需要得到有效的应用。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治方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还可以对监测区域的鼠害情况进行预警和预测,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农区鼠害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监测工作,可以及时了解鼠害的活动情况,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农区鼠害监测工作有所帮助,为农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监测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和 方法应用于鼠疫监测领 域,提高监测准确性和 时效性。
防控策略更加精准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深入 分析和挖掘,未来防控 策略将更加精准、科学 、有效。
国际合作更加紧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未来国内外在鼠 疫监测和防控领域的合 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应 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05 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综合多因素评估
考虑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分布、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多 因素,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引入新技术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新技术方法,提高风 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
根据监测数据和疫情形势变化,定期评估风险状况,并动态调整 风险评估模型。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监测覆盖范围有限
部分地区监测点设置不足,导致疫情发现不及时。建议加 强监测点建设,扩大覆盖范围。
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新技术和方法在部分地区应用不够广泛,影响了监测效果 。建议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防控措施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建议 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地方政府对鼠疫监测工作 的重视和支持,确保监测工作 的顺利实施。
建立鼠疫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 资源共享。
经费保障与资源配置
加大鼠疫监测经费的 投入力度,确保监测 工作的正常开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鼠 疫监测工作,拓宽经 费来源渠道。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监测设备和试剂的采 购效率和使用效益。
鼠疫传播途径及危害
万宁市2024年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给人类。
鼠疫既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也是一种瘟疫性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为保障万宁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持社会稳定,万宁市制定了2024年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二、监测目标1.提高鼠类监测水平,掌握鼠类疫情的动态变化。
2.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鼠疫病例。
3.确保万宁市无鼠疫疫情发生。
三、监测措施1.鼠类监测:(1)建立鼠类监测网。
(2)加强鼠类和虫害防治工作,减少鼠类数量。
(3)鼠类疫苗接种和防治措施的推广和宣传。
2.病例监测:(1)建立鼠疫病例监测报告制度,所有疑似鼠疫病例必须及时报告。
(2)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对死因不明的人员进行尸检。
(3)采取强制隔离和观察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3.防控措施:(1)开展鼠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
(2)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巡查和清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鼠类和虫害。
(3)提高卫生防护措施和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四、监测机制与责任分工1.设立鼠疫疫情监测中心,负责监测和处理鼠疫疫情。
2.各乡镇设立疫情监测点,协助中心监测疫情。
3.卫生部门负责疫情的调查和处理,提供诊断和处理的支持。
4.农业部门负责鼠类和虫害的防治工作。
5.教育部门负责鼠疫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五、应急预案1.发现疑似鼠疫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隔离措施。
2.对发现的鼠类和虫害立即进行清理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3.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六、预算和物资保障1.将鼠疫监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2.配备必要的疫苗和药物,保障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
七、效果评估1.对鼠疫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工作的成效。
2.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进行改进。
八、总结。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鼠疫作为一种高致死性和传染性的疾病,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鼠疫疫情,全国展开了全面的鼠疫监测工作,并制定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寒战、头痛、虚弱等临床表现为特点。
它可以通过啮齿动物(如鼠类)的咬伤或和被鼠类传染污染的物品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由于鼠疫的高传染性和致命性,一旦爆发疫情,将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监测和预警鼠疫疫情,全国制定了鼠疫监测方案,并下发各地进行执行。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网络。
各级卫生部门将监测点分布到各地城乡结合部、港口、机场等重点区域,确保监测网络的覆盖面和监测点的密度。
同时,配备专业的鼠类疫情监测人员,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和采集鼠类样本。
二、加强鼠类疫情病媒生物监测。
通过对疫区鼠类的密度、种类等进行监测,并对相关生物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
同时,对鼠类进行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如鼠疫杆菌的检测,进一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三、建立疫区鼠疫疫情信息报告体系。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将鼠疫疫情的监测结果及时报送至上级部门,并统一汇总分析,形成有效的疫情信息报告,便于上级部门和决策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加强应对工作。
四、提高鼠疫疫情监测能力。
通过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和监测人员的鼠疫疫情监测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五、健全鼠疫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鼠疫疫情的快速响应机制,及时组织人员开展鼠疫疫情的处置和应对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要及时报告疫情情况,统筹组织应对措施,配合执法部门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等工作,确保疫情的及时妥善处理。
通过全国鼠疫监测方案的实施,可以加强对鼠疫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及时发现和控制鼠疫的扩散,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国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人类感染后可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出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鼠疫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全国鼠疫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范围。
1.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鼠类、跳蚤和土壤样本。
2.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包括田间、山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中的监测点。
3. 可能与鼠疫传播相关的人群,如从事鼠类防治、清理垃圾等职业的人员。
三、监测方法。
1. 定期采集鼠类、跳蚤和土壤样本,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检测。
2. 对野生啮齿类动物进行捕捉和标本采集,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检测。
3. 对可能与鼠疫传播相关的人群进行健康监测和调查。
四、监测标准。
1. 对鼠类、跳蚤和土壤样本的监测,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鼠疫疫情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 对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3. 对可能与鼠疫传播相关的人群的监测,依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鼠疫疫情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五、监测报告。
1. 对监测到的鼠疫耶尔森菌阳性样本,应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2. 对监测到的鼠疫传播相关人群的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六、监测结果利用。
1.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醒公众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可能感染鼠疫的环境和物品。
2.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鼠类防治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七、监测保障。
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鼠疫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八、总结。
全国鼠疫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鼠疫疫情,保障人民健康。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切实加强对鼠疫监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防控鼠疫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防控鼠疫实施方案
防控鼠疫实施方案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防控鼠疫,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防控鼠疫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疫情监测。
1.建立鼠疫监测体系,加强对鼠类、跳蚤等可能携带鼠疫病原体的野生动物的监测和调查。
2.加强对可能感染鼠疫的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二、加强宣传教育。
1.开展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鼠疫防控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2.加强对饲养、销售、加工、运输和消费鼠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监管,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三、加强环境治理。
1.加强对可能滋生鼠类和跳蚤的环境的整治,消除鼠类和跳蚤的滋生地。
2.加强对饲养、销售、加工、运输和消费鼠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监管,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四、加强医疗救治。
1.加强对可能感染鼠疫的人群的医疗救治,提高医疗机构对鼠疫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建立鼠疫病例的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的信息
发布和舆情引导工作。
五、加强国际合作。
1.加强与邻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鼠疫防控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
2.加强对可能从国外输入鼠疫的人员和动物的检疫和监管,防止疫情跨境传播。
综上所述,防控鼠疫实施方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才能有效防控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能够认真执行防控方案,共同为防控鼠疫疫情做出贡献。
日常鼠疫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日常鼠疫监测工作计划范文一、前言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病原体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引起肺炎型、肠炎型、淋巴腺型和败血症型鼠疫。
鼠疫疫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对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应对鼠疫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日常鼠疫监测工作计划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关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常鼠疫监测工作计划1. 建立鼠疫监测制度为了做好鼠疫的日常监测工作,首先要建立相关的监测制度。
包括建立鼠疫监测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建立监测工作台账,记录日常的监测情况,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2. 制定监测计划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鼠疫监测计划。
包括监测的时间节点、监测方法、监测地点等内容。
特别要关注易发生鼠疫的高危区域,加强监测力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
3. 开展鼠疫监测工作在监测时间节点到来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前往监测地点进行监测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采集样本根据监测计划,到达监测地点后,进行样本采集工作。
主要包括采集鼠类、跳蚤、土壤等样本,并注意保护好自身安全。
3.2 进行实验检测将采集的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
主要检测鼠类和跳蚤是否携带鼠疫杆菌,以及周边环境是否存在鼠疫的传播因素。
3.3 数据录入和分析将实验检测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监测地点的鼠疫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控措施。
4. 防控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加强鼠类和跳蚤的防治,加强监测地点的卫生管理,提高公众的鼠疫防范意识等。
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疫情爆发时的应急响应进行规划和预案制定。
5. 宣传教育加强对相关人员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鼠疫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普及鼠疫的相关知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提高社区卫生环境的整治等。
三、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做好鼠疫的监测工作对于消除疫情的威胁,维护公共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病媒监测-鼠类监测实施方案
附件1鼠类监测实施方案(草案)1.监测生境的选择夹(笼)夜法的监测中每个区县设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等)、农村居民区3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1个。
各地可根据本地鼠传疾病流行情况和本地条件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
城镇居民区生境应选择当地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较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有适宜鼠类生存的地点,包括室内和室外。
粘鼠板法作为夹(笼)夜法监测的替代方法,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居民室内的鼠密度监测。
路径法选择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两侧,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单位/居民区院内,农贸市场/工地/车站等三种类型的生境,用于城镇居民区室外环境鼠密度监测。
国家级监测点所在地市需至少2个区县参加监测工作,原则上须采用夹(笼)夜法,居民区室内环境布放鼠夹有困难时,可以使用粘鼠板法。
由于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也是灭鼠措施,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监测地点鼠密度,影响监测结果,所以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地点的范围,不同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
因此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实施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监测时间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的监测至少每两月(单月监测)监测一次,每监测月中旬开展监测,两次监测的间隔不小于30天。
路径法作为夹(笼)夜法替代,监测时间同上。
各地也可以根据各地灭鼠工作需求开展。
3.监测方法夹(笼)夜法:建议统一选用质量可靠稳定的中型钢板夹和鼠笼(见附录1-1),以各地便于获得的材料为诱饵长期使用,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2布夹(笼)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笼)1只。
重点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居民区室内外均匀布放。
室外布放在鼠类出没的地方。
农田沿直线或沿田埂、沟渠等自然地形每5m 布放1只,行间距不少于50m 。
每一监测生境每月布夹累计不少于200有效夹(笼)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复杂。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人间鼠疫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经济开发,人群进入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地区的活动不断增加,国际交往频繁,鼠疫对人类的威胁日趋严重,(区)鼠疫监测中心,市、县级疾控机构为鼠疫监测站;同时要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及各级医疗机构、诊所设鼠疫监测员,适时对人间鼠疫进行监控。
在鼠疫好发季节,各级疾控机构均应设疫情电话,并应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2.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诊所的首诊医生,要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如为疑似鼠疫病人,就地隔离,按照程序及时报告,并根据不同病型采取标本送检。
在动物鼠疫流行猛烈,对人群威胁较大时,应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对动物鼠疫流行区内人群进行巡回检诊,必要时设立交通卫生检疫站。
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后,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并以最快的方式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疫情信息。
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按规定采取隔离病人、核实诊断、疫区处理等措施。
标准》(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宣传国家关于鼠疫疫源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协同铁路、交通、民航、公安、工商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严禁非法猎捕、运输、销售疫源动物和未经动物检疫处理的动物皮张。
三、动物鼠疫监测(一)监测地区1.已知鼠疫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2. 建国前后连续2年有原发腺鼠疫地区;3.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分布的地区;4.与邻国鼠疫疫源地毗邻地区;5.其它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6.大型开发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地区。
(二)监测点设置在11类疫源地设立的国家级鼠疫监测点,按照《鼠疫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疫源地类型、4.监测形式: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以固定监测为主,其他监测工作以流动监测形式为主。
(1)固定监测:主要是系统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媒介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变化,研究鼠疫传播规律。
一般情况下,固定监测点每年或3~5年进行一次轮换。
但为了掌握鼠疫流行规律,积累连续性鼠疫监测资料,各省(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在少数地区设立长期鼠疫固定监测点。
(2)流动监测:主要根据人间鼠疫疫情、动物鼠疫疫点的分布、主要宿主的空间分布、数量水平、地理景观特点等,在所辖县(市、旗)内划分监测区,有计划、分期分片地轮换监测,并以掌握宿主数量和血清学监测为主。
(3)面区监测:为了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鼠疫主要宿主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
5.现疫流行区监测:在监测中发现人间或动物鼠疫疫情时,应按《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及《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 15978-1995)的要求及时进行疫区处理。
同时开展现疫流行区监测,了解流行范围、流行强度,评价处理效果,掌握流行趋势。
2为监制4~55m (4)媒介监测:①体外寄生蚤:固定监测点,每旬检活体黄鼠20~30只,全年检活体黄鼠200~3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至少检活体黄鼠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洞干蚤:固定监测点每旬探黄鼠洞干20~30个,全年探洞200~30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探黄鼠洞干不少3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巢蚤:根据需要由各省(区)自定。
④其他动物体外寄生蚤:对捕获的小型鼠及其他动物进行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⑤室内游离蚤:在无动物鼠疫流行指征时,各省(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此项工作。
在有动物鼠疫流行指征时,每个监测点在居民区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蚤分类鉴定,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600~2,收制按里程表计算,最后换算出1hm2内旱獭密度。
固定监测点,每次调查不少于5条路线,每条路线距离不少于5公里,调查面积不少于250hm2;流动监测点,每点不少于2条路线,调查面积不少于100hm2。
②野外夜行鼠数量:固定监测点,每月选择2~3种主要生境,以白面油饼为诱饵,用5m夹线法,每月布夹不少于600夹次。
流动监测点,每点选择2种主要生境,按5m夹线法,每点布夹不少于200夹次。
(4)媒介监测:①旱獭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獭不少于20只,全年检獭不少于1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点检獭不少于1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旱獭洞干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探洞干不少于50个,全年探洞干不少于20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探洞3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其他动物体蚤:对捕获的小型鼠类和其他动物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检验旱獭数量不少于1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组)进~200犬血清30月为。
分层抽0.5%分层抽样,每个点调查一次;以1hm2为单元24小时弓形夹法,计算长爪沙鼠数量。
②野外夜行鼠类数量:固定监测点,每旬选2种主要生境,以白面油饼为诱饵,用5m夹线法,每月调查不少于600夹次;流动监测点,每点调查不少于200夹次,计算捕获率。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活体沙鼠20~5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检活体沙鼠20只以上,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巢穴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有效巢穴不少于1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挖有效巢穴不少于5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验动物300~5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检验动物不少于100只;对采集的蚤(蜱)全部分类,除少量留做标本外,均做细菌学检验,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当发现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时,1004分用5米夹线法,每月调查不少于600夹次;流动监测点,每点调查不少于200夹次;捕获鼠分类,计算捕获率。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活体田鼠50只以上;流动监测点,每点检活体田鼠30只以上;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巢穴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有效巢穴不少于1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挖有效巢穴不少于5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查宿主动物不少于5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查宿主动物不少于100只。
对采集的蚤(蜱)全部分类,除少量留做标本外,均做细菌学检验,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当发现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时,扩大搜索范围,增加检验数量。
面区监测,以大面积搜索自毙鼠为重点。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
固定监测点,检测鼠血清不少于1个比例5m笼(夹)~50只鼠类,计算鼠种构成比。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梳检活鼠20~3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梳检活鼠10~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鼠巢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鼠巢5个,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流动监测点,各省(区)根据本地区情况自定。
③室内地面游离蚤: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必要时进行调查。
一般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间5张,晚放晨取检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用鼠疫细菌学方法。
固定监测点,每月收集鼠类不少于50只(包括病死动物),全年检测样本不少于6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点收集鼠类30~50只(包括病死动物),全年检测样本400~600只。
监测中收集的蚤类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5~10只/组)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检验方法。
固定监测点,每月采动物血清20~30份,全年检测动物血清不少于300份;不明原因死鼠和腐败材料应做反向200鼠密度监测,在居民住宅区,选择20户,每户室内布放5个笼(夹),每月连续布放3天,每天100笼(夹)次,根据捕获率计算鼠密度。
流动监测点鼠密度监测方法及数量同固定监测点。
②宿主动物种群: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每点每监测月捕获30~50只鼠类,计算鼠种构成比。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指数:固定监测点,每月梳检鼠类及其他鼠型动物30~50只;流动监测点,每月梳检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②室内地面游离蚤:固定监测点,在居民区内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流动监测点,每点在居民区内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蚤分类鉴定,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在动物鼠疫流行地区,每月或每点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各种动物30~50只,全年不少于500只;在非动物鼠疫流行地区,每月或每点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各种动物20~30只,全年不少于300只;监测中获得的清0.5%③青海田鼠生态学观察:6~8月,每月观察50只以上青海田鼠的鼠龄、性别,并观察50只繁殖雌鼠的胎斑数、幼仔数。
(4)媒介监测①青海田鼠体蚤:每月梳检青海田鼠30~5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青海田鼠巢穴蚤:每月挖青海田鼠有效巢5~1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用鼠疫细菌学方法,全年检验青海田鼠200~300只;对获得的蚤全部分类,按同一地点、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方法,检验青海田鼠血清100~200份,抽检牧犬血清30-50份,必要时对藏系绵羊进行血清检验,对腐败的动物材料应做反向血凝试验。
4级承担负责本3.市级疾控机构:根据上级鼠疫监测方案或计划,提出本地区鼠疫监测计划;指导检查下级鼠疫监测工作,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反馈;必要时,在鼠疫疫情较重、疫源地范围较大、县级疾控机构薄弱的地区设立固定或流动监测点,独立或协助县级完成鼠疫监测工作;经省级疾控机构授权,负责本辖区血清阳性标本的复判。
4.县级疾控机构:具体承担本辖区的鼠疫监测工作,按照上级鼠疫监测计划要求完成具体的鼠疫监测工作任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监测点并具体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
5、乡村卫生院(所):负责本辖区疑似鼠疫病人及病死鼠的上报;协助县级疾控机构开展鼠疫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