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分类
1. 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 化学性: 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 有机磷农药、重金属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 亚硝酸盐
桐油、矿物油 工业猪油 工业酒精
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
3.物理性:放射性物质生产使用污染
经典食源性疾病案例
1986年,英国病牛病事件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鸡事件 1999年,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005年,苏丹红 2003年,SARS病毒 1987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1996年,云南假酒事件 1997年,云南食蘑菇中毒事件 1999年,甲胺磷农药残留 2001年,广东“瘦肉精”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
肠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
呕吐中枢 呕 吐 腹 泻 结肠炎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小时~5小时,最短1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 血, 常导致严重失水和休克,以呕吐为其主要特征, 一般不发烧。
病程短,一般1天~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首先防止各类食品受到污染,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含奶 糕点、冷饮食品以及剩饭; 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疖疮、手指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化脓性咽炎、口腔疾病)的食品加工人员、饮食从业人员、保育 员,应暂时调换工作; 及时彻底加热杀灭已污染食品的葡萄球菌,并在低温储藏食品, 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如果食品上已有肠毒素形成,须在100℃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才 能破坏其毒性,因一般烹调温度难以做到,关键在于积极防止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和形成肠毒素。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脂多糖):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食物中的致病菌

食物中的致病菌
5/83
食物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一、微生物普遍存在于食品中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形态各异,有或长或短的杆状(杆菌)、球状(球菌)、球菌 有的为葡萄状(葡萄球菌)、有的为链状(链球菌)。有些细菌能够产生芽孢,对热、化学品和 其他环境条件有抵抗力,并且会产生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
细菌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在 全 世 界 所 有 的 食 源 性 疾 病 暴 发 的 案 例 中 , 6 6 % 以 上 为 细 菌 性 致 病 菌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感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 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
8/83
食物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二、控制食品中腐败的因素 8 种食品中引起腐败的主要微生物
9/83
食物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二、控制食品中腐败的因素 1. 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外部环境因素 温度:微生物的生长有最适宜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环境温度不仅决定了繁殖速率,而且 决定了微生物种类以及微生物的活动程度。 氧气:氧 气 决 定 了 体 系 中 能 够 存 在 的 微 生 物 种 类 ( 需 氧 菌 、 厌 氧 菌 、 兼 性 厌 氧 菌 ) 和 数 量 。 相对湿度:细菌所要求的湿度较酵母和霉菌高,其最适相对湿度为92%或更高; 酵母的最适相对 湿度为90%或更高;霉菌的最适相对湿度为85%~92%。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3
食物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凡是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人体患感染 性 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种 类 : 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 生虫病

《食源性致病菌》课件

《食源性致病菌》课件
危害
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 胃肠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播和扩散不仅危害 人类健康,还可能对经济和社会造成 重大影响。
02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识 别
检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法
通过培养食源性样品,观察菌落形态、染色 特性等指标,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采用PCR 、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致病菌。
常见种类与分布
常见种类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分布
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动物、植物等多种环境 中,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污 染。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
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 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通 过水源、空气等间接传播。
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在家庭或聚餐时,建议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3
避免食品加工场所卫生差的食物
注意观察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尽量避免卫 生差的食物。
感谢观看
THANKS
案例三:李斯特菌污染事件
总结词
李斯特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通过污染食品传播给人类,对老年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其危险。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污染事件通常发生在即食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如果不经过充分加热或储存不 当,容易引发感染。李斯特菌病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脑膜炎和败 血症。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储存和加热等。
加强食品检测等。
案例二:弯曲菌感染事件
总结词
弯曲菌是一种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 和食物传播。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展开论述。

一、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大肠杆菌污染食品后,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导致人体腹泻、呕吐等症状。

为了控制大肠杆菌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防控措施:1. 食品加工环节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2. 生产过程中,控制食品中污染源,确保杀菌处理的充分性。

3.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冷藏和冷冻条件,避免大肠杆菌的增殖。

4. 消费者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材彻底熟透,避免食品中大肠杆菌残留。

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主要通过进食受污染的动植物食品传播给人体,引发食物中毒。

防控沙门氏菌的措施如下:1. 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确保土壤、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2. 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筛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消费者购买食品后,要注意保持食品的储存温度,在加热或烹饪食材时避免沙门氏菌的存活。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人体接触传播给食品,导致食品中毒。

对于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保证食品加工的卫生安全。

2. 食品销售环节,要确保食品的储存条件和销售环境的卫生。

3. 消费者在食用食品前,要注意食品外观是否正常,避免食品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四、霉菌霉菌是一类常见的食品毒素源,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霉菌主要通过食品在存储、加工过程中出现霉变而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防控霉菌:1. 加强食品的储存管理,特别是对易潮湿的食品,要注意储存条件,避免霉菌的生长。

2. 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食品中的水分含量,避免霉菌的繁殖。

3. 食品销售环节,要保持食品的干燥环境,避免霉菌的产生。

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的社会 共治
1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
细菌性致病菌
细菌性致病菌种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感染途径:通过食物、水、接触等途径传播 症状: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预防措施:保持食物卫生、煮熟食物、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患等
病毒性致病菌
病毒性致病菌的定义和分类 病毒性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病毒性致病菌的危害和症状 病毒性致病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通报和共 享机制,确保各部门及时掌握
情况
6
食源性疾病的社会共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加强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食品储存:合理储 存,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生熟分 开,彻底煮熟
食品食用:使用干 净的餐具,避免用 手直接接触食物
4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预

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监测系统:收集、分析、 报告食源性疾病数据
完善监测系统:增加监测点、 提高监测频率、加强数据分析 能力
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根据 监测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运输工具:使 用清洁、卫生 的运输工具, 避免运输过程 中污染食品。
运输温度:保 持运输过程中 的温度适宜, 避免过高或过 低的温度导致
食品变质。
运输时间:尽 量缩短运输时 间,避免长时 间运输导致食
品变质。
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保持食物清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保持厨房清洁:定期清洁厨房用具和台面 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阴暗环境

食源性致病菌介绍

食源性致病菌介绍

食源性致病菌介绍所谓食源性疾病,就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按致病因素分类,食源性疾病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

其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含有细菌或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疾病,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致病因素到底有哪些?以下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致病因素沙门氏菌引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是非伤寒沙门氏菌。

易受污染的食物:动物食品,肉、禽、蛋、鱼、奶类及其制品等。

中毒症状:以胃肠炎多见,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或有发烧。

潜伏期:6-72小时不等,通常在受感染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的杀伤力有限,但如果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可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这种毒素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

易受污染的食物:蛋白质或淀粉丰富的食品,如奶、蛋及其制品,奶油糕点、冰淇淋、熟肉等。

中毒症状: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一般不发热。

潜伏期:30分钟-8小时。

副溶血性弧菌易受污染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

中毒症状: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和低热等症状,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

潜伏期:平均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

蜡样芽胞杆菌易受污染的食物:剩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等。

中毒症状:呕吐型会有恶心、呕吐伴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腹泻型的症状以腹痛和腹泻为主。

潜伏期:呕吐型,1-5小时;腹泻型,8-16小时。

食物购买需谨慎通过正规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等渠道,购买感官正常的食品和食材,观察是否新鲜、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霉变、鼓包、涨袋等现象,不购买、食用来路不明的食品。

食物处理需卫生食物的处理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处理食材应保证生熟分开,处理生肉、水产品要有专门的砧板、菜刀等厨具,处理后要清洗并洗手;烹饪时保证食物彻底烧熟煮透,尤其是肉、蛋和水产品,吃剩的饭菜在确定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常识]

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常识]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

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

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

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

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 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

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 T—60 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 C,10min 不灭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食品中的致病菌

食品中的致病菌

食品中的致病菌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致病菌是指一类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探讨。

一、食品中的主要致病菌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人们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如生坚果、生肉以及未经处理的水果和蔬菜,容易感染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2.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类潜伏在动物和人类肠道中的致病菌,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特别是家禽、肉类和蛋制品,人们易受到沙门氏菌感染。

感染沙门氏菌会引发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

3.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人体的皮肤、鼻腔和咽喉等部位。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性较强,一旦食品受到其污染,如奶制品、蛋制品、肉类等,人们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会导致急性食物中毒,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4. 列氏杆菌列氏杆菌是一种嗜冷性细菌,可以在低温环境中生长,例如在冷藏肉制品、海鲜和冰淇淋等食品中。

食用被列氏杆菌污染的食品可能引发列氏杆菌中毒,症状通常为肠胃不适、呕吐和腹泻等。

二、防止食品中致病菌的措施1.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操作,并制定严密的检测流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 控制食品生产环境卫生食品生产企业应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定期进行环境清洁消毒,防止致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3. 加强食品原料的质量控制食品生产企业应严谨选择供应商,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对原料进行必要的检测和处理,以防止致病菌的污染。

4. 加热杀菌食品在烹饪和加工过程中应进行充分加热,确保食品中的致病菌被彻底杀灭,从而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公众的健康。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于食品中的致病菌。

本文将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相关风险与危害的认识,并探讨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致病菌。

一、肠道致病菌肠道是许多细菌栖息和滋生的环境,其中有些种类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或感染性胃肠炎。

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动物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通过受污染的饮食而感染人类。

其主要来源为家禽、牛奶、蛋制品以及其他动物产品。

患者会呈现发热、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大部分对人体无害。

然而,某些毒性变种如大肠杆菌O157:H7等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这些变种通常来源于被污染的牛奶、牛羊肉以及果蔬等。

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有时也伴随发热。

严重者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并发症。

二、食源性许多其他致病菌除了上述肠道致病菌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种类的致病菌,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动物和人身上皮肤及黏膜组织表面。

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通过食物污染引起中毒。

储存不当的食品、受到感染者接触的食品以及不洁卫生条件下加工制作的食品都可能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其感染会引起急性呕吐、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但多数病情较轻并自行恢复。

2. 嗜肺军团菌嗜肺军团菌是一种能够在淡水环境或设备上栖息并增殖的细菌,通常与人类活动相关。

最为严重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吸入由带有细菌的水雾所产生的气溶胶。

嗜肺军团菌感染导致军团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咳嗽等,并可能引发肺部和全身器官损伤。

该细菌常出现于供应水源、空调系统以及其他水处理系统中。

食源性致病菌及毒素

食源性致病菌及毒素
由某些动植物有毒成分的富集转移引起的,如取 自有毒蜜源植物的蜂蜜。
误食外形与食料相似的有毒物种,如毒蕈。
.
7
突然发生,来势猛。 潜伏期短而集中。




中毒病人临床

食物中毒
表现基本相似
有 明
的特征
以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

胃肠道症状


发病率高,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无疫病流行时的余波。
.
.
29
(2)流行病学特点
空肠弯曲菌食物中 毒多发生在5~10月, 尤以夏季更多。
污染的家禽家畜 的肉、奶、蛋类, 如进食前未加工 或加工不适当, 吃凉拌菜等,均 可引起传染。
.
30
(3)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5d, 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 状为主,具体为:突 然发生腹痛和腹泻。 腹痛可呈绞痛,腹泻 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 便,重病人有血便, 腹泻次数至10余次, 腹泻带有腐臭味。发 热38~40℃,此外还有 头疼、倦怠、呕吐等, 重者可致死亡。散发 病例中,小儿较多。
5
食物中毒 的分类
细菌性 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 毒素
食物中毒
动物性 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 中毒
化学性 食物中毒
.
6
食物中毒的可能原因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并急剧繁殖,使食品中存 在大量活菌或毒素。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食品。
加工不当而未能除去食品本身的有毒成分,如河 豚。
储藏条件不当产生了有毒物质,如洋芋龙葵素。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 各种微生物的污染 也包括寄生虫和昆 虫的污染。微生物 包括细菌、霉菌和 病毒。
通常用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数来反映 食品的一般卫生指 标和食品被粪便污 染的指标。

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概念食源性疾病的分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

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概念食源性疾病的分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

(1) 微生物污染:
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病毒
常见的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伤寒、副伤寒、 霍乱、细菌性痢疾、炭疽、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 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属食物中 毒、黄曲霉毒素中毒以及甲型肝炎、口蹄疫、柯萨 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等。
(2) 动物污染: 主要分为:昆虫污染、寄生虫与虫卵污染。 昆虫污染食物特点是:食物被大量破坏,感官性质 恶化,营养质量降低,甚至完全失去食用的价值。
食源性疾病
Table of Contents
内容大纲
1
2
3
4
一、食源性疾病概念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 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1. 按致病因子分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病毒感染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食源性化学性中毒 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动物性毒素中毒
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使用不当; 质量不合卫生要求的容器、器械包装材料 和运输工具;
不合卫生要求或含有有害杂质的食品添加 剂;
假冒伪劣食品,如使用工业用酒精勾兑饮 用酒。
常见的化学污染所致的疾病有:农药中毒、有机汞 中毒、钡化物中毒、铅化物中毒、铊化物中毒、甲 醇中毒、亚硝酸盐中毒以及灭鼠中毒等。

4.营养失调

人类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满足合理的营养要求, 才能维持人体健康,不合理地安排饮食,会导致 膳食结构不均衡和营养失调,导致各种疾病。 常见的营养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可分为:1、营养素 缺乏性食源性疾病(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热能 蛋白质营养不良、微量元素失调等);2、营养素 过剩性食源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 )。

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

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

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绿原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水果、蔬菜、茶叶等食物中。

绿原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食品中常存在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致病菌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研究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一方面,绿原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另一方面,绿原酸还可以抑制细菌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的生物代谢过程,进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绿原酸的抑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绿原酸可以与细菌的细胞膜中的脂类结合,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物质的外泄,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其次,绿原酸还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影响细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此外,绿原酸还可以与细菌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和功能,降低细菌的生物活性。

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与其浓度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绿原酸可以显著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的生长,而较低浓度的绿原酸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此外,不同种类的食源性致病菌对绿原酸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革兰阳性菌对绿原酸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绿原酸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这可能与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绿原酸与其他化合物的复配可以增强其抑菌效果。

例如,绿原酸与银离子复配可以显著增强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银离子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增强绿原酸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绿原酸对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干扰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等。

研究还发现其抑菌效果与浓度和细菌种类相关。

此外,绿原酸与其他化合物的复配可以增强其抑菌效果。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7种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是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由于食物、水源或环境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的污染而引起。

以下是七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及预防措施。

1.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常见于肉类和禽类食品中。

其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

预防措施包括:-煮熟食物:确保肉类和禽肉彻底煮熟。

-卫生操作:避免生食与熟食的混合,保持食品和环境的卫生。

2.痢疾: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和血液便等。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安全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确保水源为干净可靠的供水。

-手卫生:频繁洗手,尤其是在使用厕所后,帮助防止病菌传播。

3.诺如病:诺如病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食欲不振等。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安全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确保水源为干净可靠的供水。

-较好的卫生:定期洗手,避免与疫区人员的接触,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

4.肠道易感染细菌的食物中毒:这种食源性疾病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适当加热和储存食物:确保食物充分加热和及时冷藏。

-定期洗手:避免细菌的传播,频繁洗手是必要的。

5.肉毒杆菌中毒:肉毒杆菌中毒是由于食用被肉毒杆菌和产生的神经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

其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肌肉无力、视力模糊等。

预防措施包括:-适当处理和储存食物:肉类制品应用适当的烹饪方法,及时冷藏。

-避免吃过期食物:避免食用已经过期的罐装或包装食物。

6.水生食品中毒:水生食物中毒是由于鱼类或贝壳类食物中的毒素引起的一种疾病。

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熟食:确保鱼类食物充分熟透。

-购买可靠的食材:选择可靠的供应商购买新鲜和高质量的水生食品。

7.食物中的寄生虫感染:食物中的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用未经烹饪或含有寄生虫卵的食物而传播。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一、引言食品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不当处理和储存食品可能导致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深入了解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致病菌,并讨论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二、常见的致病菌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它存在于动物肠道中,可以通过污染水源、未充分加热处理的家禽肉、蛋类、未经消毒的水果和蔬菜等途径进入人体。

感染沙门氏菌后,人们可能出现腹泻、发烧、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属于肠道微生物群的一种细菌。

尽管绝大多数大肠杆菌是无害的,但某些菌株可以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未经处理的水果和蔬菜、生肉和未充分加热的食品中。

感染后,人们可能出现胃部不适、腹泻、脱水等症状。

3.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空气、尘埃及人体自然环境中。

这种细菌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食品而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经食物摄入后,可能导致呕吐、腹泻、胃部剧痛等明显消化道症状。

三、常见致病菌的危害1. 营养丢失和全身不适由于致病菌在食品中滋生并产生毒素,进食受污染食品后会导致人体营养丢失,并出现全身不适的情况。

餐后不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 传播食源性疾病许多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沙门氏菌可引发沙门氏菌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发食物中毒。

长期的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胃肠道问题,并增加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四、预防措施1. 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致病菌感染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勤洗手,在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避免使用未经过处理或未消毒干净的水果和蔬菜;坚持饭前用温湿布清洁工作台面等。

2. 充分烹饪食品合理选择食材并将其彻底加热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和毒素。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重要议题。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感染或中毒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预防其传播。

一、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往往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肉类、家禽、鱼类、水果、蔬菜、蛋类、奶制品和水等食品传播。

二、保持食品的安全存储和使用1. 购买食品时,选择新鲜、无污染、无损伤的食品。

2. 将食品分开储存,以防止交叉污染。

储存生肉和海鲜的容器应该与其他食物分开,以防止细菌传播。

3. 严格控制食品的温度。

冷藏食品应储存在低温(4°C以下),而烹饪后的食品应尽快放入冰箱以避免食品腐败。

4. 避免使用过期食品,尤其是肉和海鲜类产品。

过期食品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三、正确处理和煮熟食物1. 彻底清洗食品。

应将蔬菜、水果和肉类等材料充分清洗,以去除可能的细菌和残留农药。

2. 熟食和生食分开加工。

切菜板、刀具等设备用于处理生肉类产品后应彻底清洁,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3. 将鸡蛋煮熟。

生鸡蛋中可能存在沙门氏菌,因此应煮熟或全熟食用,以确保安全。

4. 将肉类和海产品完全煮熟。

通过彻底烹饪可以杀死存在于生肉和海产品中的细菌。

5. 避免生食食品。

例如,避免食用生鱼片、生牛肉和生蛋黄等生食物品。

四、注意个人卫生和餐具清洁1. 食品加工前后,务必洗净双手。

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可有效去除细菌。

2. 使用干净的砧板和刀具进行食品加工。

定期更换使用老化的或破损的切菜板和刀具。

3. 餐具应当彻底清洗。

使用热水和肥皂清洗餐具和餐具。

餐具应完全干燥后才能再次使用。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 严格监管食品生产和工艺流程,确保食品安全。

2. 定期进行食品中毒事件的监测和调查。

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追溯,找出问题源头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是指人们通过食物摄入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以下是五个常见的原因:1. 病原微生物污染:食物中常常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物,例如在生产过程中的不洁操作、储存条件不当、生食食品的未消杀等。

当人们摄入被这些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时,就有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 不洁食材和水源:食材和水源的卫生问题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食材如果没有经过充分清洗、杀菌或煮熟处理,其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就有可能保留下来并传播给食物消费者。

同样,如果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其中的病原微生物也会使人们染上食源性疾病。

3. 食品储存和加工条件不当:食物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守卫生规范,就会导致食品变质和污染,从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例如,食物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食物储存时间过长也容易使其品质下降。

同时,食物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也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4. 食物的物理性污染:除了病原微生物,食物还可能受到物理性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

比如食物中存在的异物,如玻璃碎片、金属碎片等,如果被误食可能会导致食道或胃肠道的损伤。

此外,如果食物受到外界环境的灰尘、土壤、昆虫等污染,也会对食品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5. 食品添加物和农药残留:某些食品添加物和农药残留也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食品添加物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保存效果而在食品中添加的物质,如防腐剂、色素、增味剂等。

如果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不合理或超过安全限量,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农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其残留物也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健康安全的食材和饮用水源,合理储存和加工食品,严格遵守卫生规范,控制食品添加物和农药的使用量,并通过科学的烹饪处理和消毒措施,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中的致病菌传播途径

食品中的致病菌传播途径

食品中的致病菌传播途径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食品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食品中毒事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食品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

一、污染源食品污染源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可能导致致病菌感染的物质或环境。

1.土壤污染:蔬菜、水果等生长在土壤中的食品可能受到土壤中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的土壤中可能存在动物粪便、化学肥料、农药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致病菌的来源。

2.水源污染: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众多食品的加工、清洗和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水源受到污染可能会导致食品中致病菌的传播。

例如,河流和湖泊可能因为工厂排放、污水排放等原因而受到污染,并将污染物带入食品生产过程中。

3.空气污染:空气中存在的细菌和病毒也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源头。

例如,在食品加工中,如果操作环境中的空气无法得到有效净化,可能会导致空气携带的致病菌进入食品中。

二、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指致病菌从一个食品传播到另一个食品的过程,常见于食品加工和食品存储环节。

1.交叉污染:在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人员、工具、设备等与不同食品接触,若不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可能导致致病菌从一个食品传播到另一个食品中,引发食品中毒风险。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不同食品的接触,避免交叉污染。

2.传染媒介:昆虫、啮齿类动物等也可能成为致病菌的传播者。

例如,苍蝇可能将细菌转移到食品表面,在食品加工和存储过程中起到传播作用。

因此,要加强对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防治,减少致病菌的传播。

三、不适当的处理和储存不适当的处理和储存方式可能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繁殖和传播,增加食品中毒的风险。

1.温度控制不当:温度是影响致病菌生长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食品在高温下长时间储存或加热不充分,致病菌会迅速繁殖。

此外,食品在低温下储存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细菌繁殖。

因此,正确的储存和加热温度对于预防食品中毒至关重要。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常见的有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性微生物:一、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

俗话说,夏天和海鲜更配,但副溶血弧菌和海鲜可能更登对,副溶血弧菌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其致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次数不多,腹痛呈阵脐周发性绞痛,腹泻常常水样便,有些出现低热,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

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感染沙门氏菌的病人会出现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为脓血或粘液便,并伴有发热的临床表现,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比如儿童、老人和孕妇,感染症状较重,会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建议食用熟制鸡蛋,尽量不要食用溏心蛋或生食鸡蛋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污染肉及肉制品,蛋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糕点,剩饭剩菜等。

名字可爱,但却有一个强大的武器——肠毒素,其耐热性强,加热至100摄氏度,30分钟不能完全破坏,仍能使人致病,肠毒素中毒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病程短,杀伤力强。

四、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出其不意打破常规,常常潜伏在我们认为安全的冰箱之中,其在4摄氏度环境中仍可继续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高温食品包括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奶酪,熟肉制品,生食水产品,熏制海产品,生食瓜果蔬菜,烧烤食品,寿司生鱼片,冰激凌以及冰箱内冷藏过的食品等。

易感人群包括孕妇、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人群、肿瘤、慢性病以及肾移植患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
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

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

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

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

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

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60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C,10min不灭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肉、蛋等,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经8-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

•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头发上,50% 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

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

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 小时以上时,病菌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

预防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把好口岸检疫与食品检验关,做好餐饮业的卫生管理工作,让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粪便消毒管理,注意防蝇灭虫工作。

不食腐败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避免饮用生水、少吃生菜等,肉类、奶类和蛋类食品食用前煮透,水果要洗净去皮。

对已经污染的水源和环境,技术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及时发现、隔离并治疗患病病人,协同防疫部门尽早查清传染来源,予以根治并进行卫生监督。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