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和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小学必背古诗边塞战争篇

小学必背古诗边塞战争篇

边塞战争篇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诗人小传】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古体诗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词释义】①兮[xī]:语气词。

②海内:四海之内,指中国。

③安得:怎么得到。

【作品赏析】秦灭亡后,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

有一次,他回到故乡沛县(在今江苏),在宴会上乘兴演唱了这首歌。

歌中既表达了他平定天下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他愿得猛士守卫四方、永保天下太平的愿望。

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注词释义】1.挽弓:拉开、开弓。

2.擒:捉、拿。

3.列国:各国。

4.疆:边界。

5.苟能:如果能。

6.侵陵:侵犯。

7.岂:难道。

【古诗今译】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作品赏析】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

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高适最有名的诗

高适最有名的诗

高适诗歌研究:以其最有名的诗为中心一、引言高适,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边塞战争的豪迈诗篇,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深沉篇章。

本文将以高适最有名的诗为中心,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高适的诗歌成就1. 边塞诗的代表作高适的边塞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诗歌以边塞战争为题材,表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豪情和战争的残酷。

其中,《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边疆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概。

2. 个人情感的抒发除了边塞诗,高适的诗歌还涉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高适最有名的诗:《燕歌行》1. 《燕歌行》的背景与主题《燕歌行》是高适的一首长篇边塞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将士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2.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燕歌行》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采用长篇叙事的方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其次,诗歌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战争场面栩栩如生;最后,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气势豪迈,展现出一种边疆将士的英勇豪情。

3. 《燕歌行》的影响与价值《燕歌行》作为高适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其次,诗歌中所表现的英勇豪情和忠诚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燕歌行》作为一首杰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高适诗歌的艺术风格与特点1. 豪放洒脱的风格高适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气势磅礴。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阳刚之气,表现出一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 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高适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真挚深沉。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特点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边塞诗派历史起源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

中国古代边塞诗17首

中国古代边塞诗17首

边塞诗” 顾名思义,就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其中一部分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成的;另一些是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用自己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的作品,使边塞诗”创作达到了顶点。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长云、雨雪、风沙;孤城、边关。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夜郎、天山、轮台、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2.对比。

3.用典故。

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1.从军行(唐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塞下曲(唐)卢纶(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改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改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教师:梁静一、盛唐时期边塞诗兴盛的原因⏹1、边境战争的深刻影响。

⏹2、多数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3、对于前代优秀边塞诗的继承。

二、盛唐边塞诗的内容1、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

岑参《轮台歌》、《走马川行》;高适《塞下曲》、《送李侍御赴安西》;王维《出塞》、《从军行》;2、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

高适《燕歌行》;李白《战城南》;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王维《老将行》;3、抒发将士及诗人思乡的情绪。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一)高适1、生平经历:a.出身比较贫寒,和下层社会接触较多;b.颇具豪气,为人落拓不羁,“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河岳英灵集》);c.青少年时屡遭挫折但并不灰心,仍然积极谋求用世的机会;d.晚年入仕且官运亨通,但好诗也愈来愈少。

2、边塞诗的内容:1)歌颂将士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2)表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揭露军中将士间的苦乐不均,鞭挞了边将的腐败荒淫;3、边塞诗的特点:1)大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将边塞见闻、功名志向、不遇的感慨和对边事的议论糅合在一起,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2)部分采用七言歌行,气势沉雄,音调流畅,如《燕歌行》;(二)岑参1、生平经历2、边塞诗的内容:1)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边疆战争;《走马川行》、《轮台歌》、《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2)抒写自己为国安边的抱负;《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3)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以及关系的融洽;《奉陪封大夫宴》:“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边塞诗派代表⼈物有哪些1. 唐代诗⼈边塞诗派的代表⼈物有哪些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有⾼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适(700-765),字达夫。

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世称“⾼常侍”。

岑参(715—770),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李颀(690?— 751?),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颍⽔之阴的东川别业(今河南登封)。

开元⼗三年进⼠,曾任新乡尉。

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活。

⾼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好朋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

开元⼗五年进⼠,⼆⼗⼆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2. “边塞诗派”的代表⼈物是谁⾼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派诗⼈代表⼈物。

燕歌⾏·⾼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恒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草折,胡天⼋⽉即飞雪。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不得控,都护铁⾐冷难著。

瀚海阑⼲百丈冰,愁云惨淡万⾥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路。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处。

⾛马川⾏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天。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内容与成就。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内容与成就。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壮丽景色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他们的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高适(约公元704年—约公元765年),字长贵,唐代著名诗人,先祖是匈奴人,后裔和儿郎迁至唐朝而居。

他曾任过安西都护府功曹员外郎,后来又历任秦州刺史、河中郡太守等职,晚年在家乡故居隐居,以写诗和著书为乐。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写边塞风光的能力尤其突出。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高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以描写边疆风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句简洁而意蕴丰富,通过描写流水落花,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种感慨抒发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都是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三、岑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岑参(约公元715年—约公元770年),字文子,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宣武军副都护。

他的诗歌风格婉约清丽,善于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他擅长边塞诗,尤以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著称。

此诗描绘了壮美的雪景和边塞风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四、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辽阔的边塞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生活的理解。

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平沙日未没,黯黯见北辰”一句描绘了边塞荒凉和北方的边远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叹。

五、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成就高适和岑参以其杰出的诗歌成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唐代边塞风貌和壮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们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域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

著名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赏析——探寻盛唐气象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边关将士戍守疆土,保家卫国,涌现出一批以描写边塞生活、战争场景和戍边将士情感为主题的诗人,史称“边塞诗人”。

他们的诗歌,豪迈奔放,雄浑壮阔,既展现了边塞的雄奇壮丽,也抒发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展现盛唐边塞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一、高适:边塞诗歌的开山鼻祖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人,是盛唐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岑参并称“高岑”。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艰苦生活。

他不像一些诗人那样仅仅描写边塞的景色,而是将边塞的自然环境与战争、政治、人物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篇。

高适的边塞诗歌,常常以写实的笔法描绘边塞的景象,例如《燕歌行》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象,就将边塞的寒冷和肃杀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别董大》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就将送别友人时的悲凉气氛渲染得十分到位。

高适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高适代表作品赏析:•《燕歌行》:此诗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悲壮的氛围闻名,描绘了边塞的严寒景象和将士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更是千古名句,被后世无数诗人所传诵。

•《别董大》: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凄凉而动人,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塞上听吹笛》:这首诗以听笛声起兴,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岑参的生平事迹材料

岑参的生平事迹材料

岑参的生平事迹材料岑参,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岑参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岑参的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

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

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代表诗人简介: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少年天纵,却因避家讳而与科举无缘,致使一生落魄,只活了27岁。

诗人虽短命,然写作有专攻,诗写富于想象力与创新精神,表现方式也暗合意象化手法,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极高。

诗人思维奇特,且多用逆思维,达到反常规处理意象,让人一新耳目。

他还能跳跃性诗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凄美爱情,不仅接近现代诗的形式感与节奏感,而且很凝缩,却不会产生任何板结。

“诗鬼”之于李贺,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作品:1、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岑参的诗词全集

岑参的诗词全集

岑参的诗词全集岑参,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

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岑参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去世之时56岁。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岑参的诗词全集《失题》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

可即疲献赋,山村归种田。

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

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登总持阁》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过酒》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

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汉川山行》西蜀方携手,南宫忆比肩。

平生犹不浅,羁旅转相怜。

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秋来取一醉,须待月光眠。

《南池夜》池上卧烦暑,不栉复不巾。

有时清风来,自谓羲皇人。

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

公事常不闲,道书日生尘。

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

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

《寻阳七郎中宅即事》万事信苍苍,机心久无忘。

无端来出守,不是厌。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 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 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 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 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 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对从古至今延 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 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①“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
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 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 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 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 的情感。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 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 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 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 胡笳、芦管、角、鼓。
乐曲:《折杨柳》《落梅花》《关 山月》等。
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歌颂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 情。 2、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 酷。 3、抒发征人念远思归、思念亲人的哀 愁。 4、表达对戍边将士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5、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 伤。 6、赞美塞上奇异的风光,歌颂祖国的大好河 山。
——边塞诗鉴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自用)

边塞诗(自用)

[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 昭王所筑。《战国策· 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 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白话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
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 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 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 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 沉。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 迷失了回家的路。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下雪隔断了边 塞,隔断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 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 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狐”字,使 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 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突出戍 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 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 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 “愁云”和“迷”, 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 达。
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 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 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 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 死如归。
[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唐之韵(之五)-边塞诗人(下)

唐之韵(之五)-边塞诗人(下)

唐之韵(之五)-边塞诗人(下)在唐代的文化史上,边塞诗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们身处险要地带,远离都市喧嚣,却能以诗歌传情达意,才华横溢,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在所有边塞诗人中,杜甫和王之涣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

杜甫生于唐代初年的河南巩县,随父迁居成都,多年流寓边塞。

他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文史学者、经济学家、政治家、诗论家等多重身份的综合体。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直击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沉重的历史时代和动人的人生境遇。

其中,边塞诗歌就是他最为突出的代表。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是《登鹳雀楼》。

他同样在任职边塞时期令人称道,他的作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启示性格融于史诗的写作之中,构建起了唐代最为广泛的文学沟通。

杜甫和王之涣一起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成为了边塞文化的重要遗产。

边塞诗的表现形式边塞诗歌以描绘抗击外敌、保卫边疆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边塞诗歌以其英雄气概、高远情怀、严峻风格、感人肺腑的表现形式,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在短短的几十字中,边塞诗歌纵情表达了边塞士兵慷慨就义、母亲哀嚎失声、将军壮志凌云等情感,使人们为之感伤动容。

这种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的影响。

在史书中,人物形象鲜明,事迹感人,与边塞诗歌的创作目的密切契合。

此外,边塞诗歌还受到民歌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在这些文献中,人们能够找到边塞文化最纯粹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融合,使得边塞诗歌表现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感人。

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在边塞诗中,有不少著名的代表作品,下面就介绍几首比较出名的诗歌。

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不是专门描写边塞的诗歌,但其中所蕴含的豪气、品行是边塞诗歌中的典范。

李白的这首诗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李白笔下的将军豪气。

将士豪迈、奋勇同仇靠精神,这是边塞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将进酒一诗中,李白生动地描绘了饮者欢快、豪气逼人的形象。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1
边塞诗
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 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 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 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从于是奇情壮丽的 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一些有切身边 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 历的见闻来写作;我们把这些反映边地生 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其代表人物是高 适、岑参、王昌龄。
叙事 实写 抒情 虚写
阵阵呜咽的笛声:亲人的 呼唤、游子的叹息
塞下曲
14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此句点明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 百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 的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孤独一人,思念之情正随着青 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这是一幅 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5
二、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思 想内容上的差别和各自的 思想感情特点。
26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 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 27 中原的风光 ……
—李 白 《塞下曲六首》
6
五、边疆将士思乡之苦。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返回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与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与军旅生活。

那著名边塞诗人有哪些呢?1、高适高适(700-765),字达夫。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期精神。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2、岑参岑参(715—770),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边塞诗人岑参

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cénhēn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去世之时56岁。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

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他在《玉门关盖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