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及其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b7736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7.png)
•••••••••••••••••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
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
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时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
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
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
《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高适《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35913e87101f69e3195fe.png)
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在东北: 指在东 北方向。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 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 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 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问:从这两句诗看,这场战争是侵略战争还是卫国战争? 答:卫国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问: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答: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 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杂风雨”天气恶劣。合 起来就是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问:“大漠”“穷秋”“塞草”“孤 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 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答: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 兵心境的凄凉。
第八课:燕歌行
高适
一、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 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 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 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边塞诗的特点是: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 畏艰苦的乐观精神,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 立业的雄心壮志;当然也有战争的酷烈,和征人 怀土思家的情绪等。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 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 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 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 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高适写诗是为了博得名 声好谋得富贵功名,所以当他五十岁做官以后就 没有再写诗了。
三、“燕歌行”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 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 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 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 例如“长恨歌”“琵琶行”,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平仄格律比较自由。据 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 哀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 歌,主题大多也都是这样。高适沿用了这个乐 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不 写儿女情长,改写金戈铁马。
塞上听吹笛 高适 诗文赏析翻译
![塞上听吹笛 高适 诗文赏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500eacd5bbfd0a78567303.png)
塞上听吹笛高适诗文赏析翻译【原文】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
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
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
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牧马还:牧马归来。
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白话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创作背景】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赏析】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高适出名的边塞诗
![高适出名的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5292aa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5.png)
高适出名的边塞诗高适出名的边塞诗有《燕歌行》、《塞下曲》、《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
1、《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翻译: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赏析: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客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翻译:装束毕跨上轻捷的雄骏,风度翩翩奔驰慷慨从戎。
倚凭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日光辉映霜雪般的剑戈,月亮悬空好像一张雕弓。
青海的乌云盘绕如兵阵,黑山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唐军酣战之际太白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你们皓首一经又何足穷!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衰翁。
赏析:盛唐时代,追求理想的不羁精神与豪迈气概,成为诗人们笔下的滚滚洪流,从而汇合成强烈的时代精神。
而作为边塞诗人,这种时代精神又鲜明地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不畏边塞艰险的乐观精神。
这首《塞下曲》,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把这种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fa84d24958fb770bf68a5532.png)
• 综上所述,高诗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质 朴,笔力遒劲,给人以浑厚、沉实、雄健之感。前人称高 诗“尚质主理”、“浑朴老成”(翁方纲)、“沉雄”(叶 燮)、“浑厚”(胡应麟),都比较准确地道出了高诗的风 格特色。
岑参其人
•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 砚!" (《银山碛西馆》)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 • 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
岑参其人
•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送人赴安西》)
下句写战败结果: 士兵:“力尽关山未解围”。
再次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士兵的 可悲和将帅的罪责。
刘湾的《出塞曲》 :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寒杀绝边征少玉铁
声气域庭人妇箸衣 第
一三苍飘蓟城应远 三
夜时茫飖北南啼戍 层
传作更那空欲别辛
刁阵何可回断离勤 斗云有度首肠后久
被 围
。,?,。,。,
第三层:被围。写被围士兵的心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士兵们不幸的遭遇和征夫思妇的 离愁别苦,表示了深厚的同情;
★对唐军将帅的昏聩无能、不恤士卒 予以深刻揭露和愤怒谴责。
★对天子的穷兵黩武、所用非人也有 含蓄的批评。
主题思想的丰富深广罕有其匹。
5、艺术特色:
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 多姿。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高适边塞诗鉴赏
![高适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52d31bda38376bae1fae0c.png)
高适边塞诗鉴赏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
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
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
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
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
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在这类诗中,高适对援引者的形象、才华、功绩、威望给予了过多的赞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携援引之意,体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紧迫感。
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送蹇秀才赴临洮》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双鬓染霜,尚无成就,现在投笔从戎,远走塞外。
征程之难,希望不要畏惧,勇敢前行。
依君雄笔之文才,宝刀之武略,只要自我发奋,一定能在临洮成就勋业。
通篇洋溢着对友人从军出塞的赞美,对建功立业期望的热切,既是激励他人,实际也是诗人抱负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https://img.taocdn.com/s3/m/b57df6345727a5e9856a6138.png)
边塞悲歌——高适《燕歌行》赏析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
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高适,字达夫。
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
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
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a353122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5.png)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写了很多关于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营州歌》、《塞下曲》、《自蓟北归》、《蓟中作》、《塞上》、《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蓟门行五首》、《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等等。
下面一起欣赏高适最著名的10首边塞诗: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1、《蓟门行五首》【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赏析:“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
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
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赏析:“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其三】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赏析: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
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
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
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
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其四】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高适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高适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3f112a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d.png)
高适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高适的边塞诗主要描绘了边疆的战斗生活和边塞士兵的心境,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慨叹士卒命运,同情戍边将士。
高适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集中概括,精心提炼,表现出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高适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 雄浑豪放:高适的诗歌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他用壮阔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来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壮美。
2. 直抒胸臆:高适的诗歌常常直抒胸臆,表达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3. 简洁明快:高适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直抒胸臆。
4. 豪放中见苍劲:高适的诗歌在豪放中表现出苍劲的一面,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边塞士兵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5. 用典与比喻:高适的诗歌善于用典和比喻,这些手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富有内涵。
总的来说,高适的边塞诗以其雄浑豪放、直抒胸臆、简洁明快、豪放中见苍劲等艺术特色,展现出边塞生活的壮美和艰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高适《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414f6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8.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第四段四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
第一段,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在东北:指在东 北方向。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 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问:从这两句诗看,这场战争是侵略战争还是卫国战争? 答:卫国战争。
问: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 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辛勤:辛苦。玉箸zhù: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 译文: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 问:用什么代什么? 答:铁衣代士兵,玉著代家中的思妇。
问: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答: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杂风雨”天气恶劣。合起来就是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问:“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答: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55c12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e.png)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
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
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
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
燕歌行高适原文及翻译赏析
![燕歌行高适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696e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e.png)
燕歌行高适原文及翻译赏析《燕歌行》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来讽刺张守珪打败仗谎报军情。
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燕歌行高适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翻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古诗词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f2606230b1c59eef8c7b449.png)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古诗词一、《塞上》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幽州长史张守珪命安禄山讨奚和契丹,结果大败。
这年冬天,高适从封丘送兵到幽州,这首诗就是在幽州时所作。
在诗中,诗人陈述了自己对安定边境的看法,认为对奚和契丹的叛乱,不能消极防御,也不能老是用和亲的办法求得暂时安宁,应该象李祎那样坚决反击,以绝后患,方为上策。
诗的情调是激昂中有忧郁,表现了诗人要为国效力而又不能施展抱负的郁闷情绪。
二、《营州歌》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首描写东北地区兄弟民族民情风俗的诗,语言流畅,色彩鲜明。
营州,在今辽宁省辽西地区,唐设营州都护府。
三、《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赞美一个女子的歌唱,写出来的大都是诗人的视觉形象,但读者读后就好象听到歌声一样。
扩展阅读: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高适以古之大将军自诩,可见胸中豪气端的千钧。
他纵酒驰猎,狂狷之处不亚李白,其所赋名篇《别董大》足以见其风采。
高适和他的悲壮边塞诗
![高适和他的悲壮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8bd599d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4.png)
高适和他的悲壮边塞诗高适和他的悲壮边塞诗高适,盛唐诗人,以悲壮边塞诗著称,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
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
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
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魄,故其边塞诗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如“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诗》)、“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武威同诸公过扬七山人》)。
他的边塞诗皆反映了军旅生活,征战场面,皆歌颂了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精神,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
高适“四十尚躬耕”、“五十无产业”,甚至“求丐、取给”,故其边塞诗中常看到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披露。
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d4f1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4.png)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高适边塞诗鉴赏
![高适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354d32bf121dd36a22d8201.png)
高适边塞诗鉴赏导读:导语:高适的边塞诗豪荡感激,情感充沛,深刻反映现实,抒发爱国忧民情怀,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诗风,对推动唐初兴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
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
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
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
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
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在这类诗中,高适对援引者的形象、才华、功绩、威望给予了过多的赞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携援引之意,体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紧迫感。
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送蹇秀才赴临洮》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双鬓染霜,尚无成就,现在投笔从戎,远走塞外。
高适写过的边塞诗
![高适写过的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403a413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3.png)
高适写的边塞诗高适写过很多边塞诗,代表作有:《营州歌》《塞上听吹笛》《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塞下曲》等等,其诗笔力雄厚,气势奔放,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这里仅列出他写的9首与边塞相关的诗,具体内容如下: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自蓟北归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送董判官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送浑将军出塞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别冯判官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
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
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
《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
![《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3612e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a.png)
《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5知己:知心的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8君:你,这里指董大。
9翮:羽毛。
10飖:摇曳。
【译文】第一首: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第二首: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译文:1漫天的黄沙把阳光遮得一片昏暗,天阴沉沉的,寒冷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你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译文:2当我同友人分别之时,天空正满布黄云,以致于白天就象黄昏时那黯淡的天色。
就在这黄云遮天蔽日的高空中,雁阵正向远方飞着,好象是被吼叫的北风吹送着似的。
还有那满天的雪花纷飞,真使人触景伤情。
可是,朋友!请不要伤感,请不要因为风悲日曛而感到前路迷茫,孤寂无友。
要知道你善于弹琴,名满天下,谁人不识,不必忧愁没有知己,应该有相识满天下,到处有知音的乐观情绪。
赏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在边塞写的诗
![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在边塞写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b9daa0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c.png)
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在边塞写的诗摘要:边塞诗人高适及其作品概述一、高适简介二、高适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三、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四、代表性作品赏析五、总结正文:边塞诗人高适,字子寿,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反映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高适生活在唐朝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一个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适创作了许多边塞诗。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边塞风光的壮美,更深刻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英勇顽强和艰辛生活。
高适的边塞诗具有以下特点:1.气势磅礴:高适的边塞诗大气磅礴,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
如《登塞上古城》:“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2.抒发豪情:高适的边塞诗表达了戍边将士豪情壮志,如《塞上曲》:“落日平原草萋萋,古来共话的英雄。
”3.描绘实况:高适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生活,如《饮马长城窟行》:“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寓意深刻:高适的边塞诗富含哲理,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高适的代表性作品:1.《燕歌行》: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讽刺了将领的奢侈享乐。
诗中通过对比战士的生死与美人的歌舞,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关爱和敬意。
2.《塞上曲》: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诗中“落日平原草萋萋,古来共话的英雄”一句,抒发了千古英雄的豪迈气概。
3.《登塞上古城》: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遥望边塞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边塞风光的热爱。
诗中“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壮观景色。
总之,高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边塞诗及其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塞上》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2、《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3、《赠别王十七管记》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4、《信安王幕府诗》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5、《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6、《蓟中作》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7、《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8、《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塞下曲》
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10、《答候少府》
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11、《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
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12、《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13、《瞧阳酬别畅大判官》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14、《赠别五十七管记》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
15、《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