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

合集下载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 教案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 教案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教案第一章:公有制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有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理解公有制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公有制的定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概念。

公有制的特征:公共利益性、非盈利性和公共参与性。

公有制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源配置、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公有制的了解和看法。

讲座:讲解公有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公有制企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有制在实践中的运作。

1.4 作业与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公有制在现实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有制在经济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的原因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比和影响力。

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

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保障社会主义性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解。

讲座:讲解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2.4 作业与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

第三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表现。

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经济表现: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力。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政治表现:国家在政治决策中的主导地位。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社会表现: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公有制主体地位表现的看法。

讲座:讲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表现。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公有制主体地位表现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践中的运作。

3.4 作业与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公有制主体地位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谈谈学习体会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一切符合 "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立国的最基本的经济纲领。

的经济纲领。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遵循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所有制的状态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中国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

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近代生产力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都提出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尽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被动地适应这种要求,但是公有制则是社会化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体现了这种要求。

同时,由多层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我国的公有制经济还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还必须同时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利用外资经济。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 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经济形式。
公有制经济
(包括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外资 经济)
混合所有制(所有制性质)
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 国有 私营A 私营B 外资
30﹪ 20﹪ 25﹪ 25﹪
这家公司的所有制性质怎样?
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就全国而言, 公有资产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 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 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
(2)怎样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 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 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成分
含义 特点 作用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公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
Hale Waihona Puke 有利于生产济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社会主义 本质决定的(只 有坚持公有制为 主体才能实现共 同富裕)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
地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 位 济制度的基础;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
作用: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 导 国经济、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有 作 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有关键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

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没有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会脱离中国的国情,就不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

1979年初,邓小平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光有数量优势还不行,国有经济必须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对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界定。

就公有资产本身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 教案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有制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公有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有制的概念、地位及主体地位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公有制的概念、地位及主体地位的表现。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深化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案例材料、问题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吗?2. 总结: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来学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表现。

环节二:讲解公有制概念及地位1. 讲解公有制的定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经济制度。

2. 讲解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环节三:讲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1. 表现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表现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环节四:讲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1. 意义一: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2. 意义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3. 意义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环节五:案例分析1. 展示案例:某市公交公司改制为国有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市民出行。

2. 提问:这个案例体现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哪些方面?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优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市民需求。

环节六:小组讨论1. 布置讨论题目: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公有制主体地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 (1996年12月21日至1997年1月20修改定稿)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江泽民(《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反面教训,鲜明地深刻地揭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不仅是十分正确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制既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决定着政治制度的性质,是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04 页)。

社会主义国家在它们的实践中,都是以其公有制的确立为标志,宣布它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后来一些国家又是以其放弃公有制而宣布它们放弃了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也把反对公有制当作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在当今中国,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焦点就在于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

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

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明确划清以公有制为主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

而要划清这种界限,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有制主体地位?怎样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 国 的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1、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不大,但它仍借调整之机,迅
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而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上把国 有企业办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公司,从外延和内涵上发展 自己。二十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 浙江国有经济以平均18%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这些情况表明, 在浙江 ( ) D A.国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对立的 B.国有经济实力不如个体和私营经济 C.国有经济总量越小,经济发展越快 D.国有经济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占GDP的一半以上。因此国家 在制定任何一项重要经济社会政策时,都要将非公有制经济 作为重要考虑对象,这是因为 ( B) ①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非公有制经济已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 • 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 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 和国家税收。
具有国有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的集体经济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集体统一经营 家庭分散经营
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 集体林权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含义
个体 经济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 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7-30 15:59:5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是一种相对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消失,生产资料不进行排他性占有,目前中国社会的公有制的表现形式一般被认为可区分为“国家所有”及“集体所有”两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均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关系。

即公有制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两种公有制形式:一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它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一种公有制。

在这种生产关系下,部落成员按年龄、性别分工,共同采猎,所有成员平均分享劳动成果。

1、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1、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方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方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1、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有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优势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优势
中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主要 执行者,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推动了生 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的调整,引导了重 要的社会资源流向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和行业。在关键 技术领域,国有企业通过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集中 优势资源和力量集中突破,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 力,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不仅如 此,国有银行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融 资支持,确保了中国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最大程度 上抑制了金融和证券领域的波动和风险。
随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的提升,国有 企业将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 中国政府关于国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国有企业收入 中的更大部分将通过国家财政转移为社会保障支出, 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和公共环境。2020 年国有企业将税后利润上缴政府公共财政的比例将从 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 生。”这一改革的推进意味着国有企业在社会保障方 面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国有企业是人民所有的性质将 得到更多的体现。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有企业在民 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让人民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
90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November, 2019
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 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有企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努力 参与到各类脱贫攻坚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生 活保障,转移支付注重对中低收入阶层和老少边穷地 区倾斜,等等。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 疗、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国有企业都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的思考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的思考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的思考
公有制可以概括为全体公民对社会资源的共同所有权。

公有制主
体地位的核心是建立公众参与管理社会生产资源和分配社会收入的社
会关系,确保社会资源被可持续使用和合理分配,实现全体公民的共
同利益。

一方面,公有制是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和
政治建设的管理下,依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意愿,文化多样性和
全社会的利益,扩大、完善公有制的实践范围的过程。

例如,在我国,大规模的共产党管理和统治的市场机制下,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现了公众利益的统一和发展。

另一方面,公有制到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需要以政府、
企业和社会三大主体的联合治理为基础,在社会政治生态体系中构建
社会经济联动关系,实现公共事业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公众利益为重,培育公共服务主力,建立动态协商及多方发声机制,加强公有制企业
监督考核,并以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未
来提供坚实的基座。

公有制不仅是发展多元社会关系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
促进公共利益最终注入社会的精神载体。

因此,应强调公有制的实践,通过完善和强化这一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公有制建设,确
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从范围上讲,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出现了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例如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比重,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权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还会逐步提高。

如果在这种新的经济条件下,仍然用传统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就公有资产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从两大方面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一,加强国有经济,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进而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除了量的优势,还要质的优势,要起主导作用。

为此一定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是分层级、分领域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国家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集中,体现国有经济在国家层面上的控制力。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涉及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内容。

一、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个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形式。

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优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经济基础。

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形式存在,对于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既要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也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要加强企业治理,完善内部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要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治理机制,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

要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倾斜力度,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如何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思考

对如何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思考

对如何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思考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必须体现公有制主体的地位。

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基本性质。

因为公有制只有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全民所有,使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调节作用。

其次,必须坚持公有制的领导地位。

在当前,公有制经济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作用,他们通过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发展新型企业制度,使改革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各领域起到领导作用。

此外,必须坚持公有制的多元化实践。

公有制企业应把把握差异化发展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大本营,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促进公有制企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要保持国有资源的效率利用,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加强对公有制企业的监管,使公有制企业更好地发挥调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只有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使公有制成为改革发展中的主要力量,使国家战略改革得到更好地落实。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措施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措施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紧紧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实现公有制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是改进公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公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效的公有资产管理可以带动公有制市场的发展,提高公有制市场的发展水平,增强公有市场经济的核心位置和主导地位。

因此,要建立有效、公平、透明的公有资产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化、政府调节、法治保障的原则,逐步形成市场配置公有资产的政府审查制度,建立具有不可撤销性和权威性的公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公有资产的价值发挥和社会效益。

二是改革企业制度,调整企业股东结构,扩大公有制的发展空间。

要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的主导和核心作用,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企业制度,调整权力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人民创业的活力,加大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公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展,扩大公有制的发展空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构建政务、市场、金融、国际化融合发展环境,实现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

要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把政策、市场和金融机遇转换成硬实力;要大力发展和使用高新技术,把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脱颖而出;要大力发展国际化,把公有制企业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企业。

通过政府政策、基金资助、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面对公有制企业进行培育和支持,快速提升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最大的活力,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质量提升、科技驱动等要求,对公有制改革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力求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综合效益,使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履行主体地位,践行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发展战略。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4个提醒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4个提醒

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4个提醒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在国家统一管理下,全民所有,面向全体人民的特点。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提醒我们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个提醒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保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家经济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使国家能够有效发挥经济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公有制是国家经济基础的根本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提醒是公有制是国家独立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避免国家经济被外部势力所控制,确保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独立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国家拥有巨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经济决策和调控,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和安全。

第三个提醒是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基本途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避免私人和集团的垄断和剥削,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国家能够通过制定公平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第四个提醒是公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总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确保国家经济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加强公有制的建设和发展,巩固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课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课件
(2)由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直接经营管理全民所有制 的生产资料,不仅会使企业成为政府行政系统的 附属物,从而严重压抑企业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使企业丧失活力和生机,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向市 场经济方向的发展,还必然造成政府经济管理部 门和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政企不分,从而导致以权 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 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筹集 资金,增强竞争实力。
• 股份制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 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 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社会主 义公有制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 社会主义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 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 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要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 方面:
• 一是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长期稳定并不 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 资料集体经济公有的基础上,由农户承包使用土地等 生产资料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组织形式。双层经营 体制是指,一家一户办不到,必须由农村集体组织从 事经营的项目,如农田水利建设、乡镇企业等,由集 体统一经营,除此以外,各种经常性的农业生产活动, 都由承包农户分散进行。
• 我国农村中的集体经济过去曾经长期采取了 人民公社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践证明,这种 经营组织形式不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 的状况,不能很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 一个重要原因。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别
侧重
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
表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联系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分布上的优势。都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区 别
含义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新中国建立伊始,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在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在城市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可支配的资产增加。

1953--1957年进行"一化三改"快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从此,公有制开始一统天下,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公有"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了积极稳妥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格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邓小平曾说过"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 在十五大之前理论界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要公有制经济控制了主要产业部门,就是保持了主体地位;另一种认为只有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才算保持了主体地位。

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统治地位。

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显然十五大的报告在总结以往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首先要保证公有资产有量的优势。

谈到公有资产的量的大小,必须先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报告指出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以工业经济为例,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经济产值比重从1985 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0% ,但并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地位,1995年末,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内的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左右,资产总额占85%左右。

公有资产占量的优势,这个量的优势是指相对数量,即公有经济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维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要的量的优势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伴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相对上升,这是一个事实,但也不必为此忧心重重,首先这种相对数量的下降是发生在公有资产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继续稳步增长,截止1996年末,国有资产总量达65894.6亿元,比1995年增长15.4%。

其次这种下降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这是不会影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的。

相反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往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只是注重量的优势,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公有资产的质是一个新概念。

它有着广泛的内涵,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公有资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这是质的外在表现。

(2)、公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公有资产只有在合理分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提高。

(3)、公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机制,这是决定质的关键。

(4)、参与公有资产运营的人员的素质,这是质的积极能动性因素。

这四个方面的水平的提高,都是质的升级,要提高公有资产的质也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在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质的最终表现是公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和运行效率。

公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和运行效率也是衡量公有资产的质的高低的最终评价标准。

即用少的投入,用少的时间,获得多的产出。

这样的公有资产才是有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实质就是公有资产的质的提高,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即由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的方式转变。

提高公有资产的质量需要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人力资本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目前国有资产太分散,战线拉得太长,显然将不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国有资产需要进行重组和结构调整,从一些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中逐步撤出,减少比例。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国有资产集中优势,扩大规模,抓住重点,主要控制和掌握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并且规模较大的战略性产业。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经济不在充当主力经营者,仅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留给其它经济成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并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的质和量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公有资产的质的提高的基础上可以促进量的增长,量的增长也应该伴随着质的提高。

只有提高公有资产的科技含量,优化公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完善公有资产的经营机制,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公有资产的经营绩效,才能使公有资产在经营中保值增值,提高公有资产的竞争力,才能逐步提高壮大公有资产的的数量,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效益的高低是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提高了效益就是提高了公有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真正的生命力。

如果经营效益不高,公有经济会逐渐丧失在数量上的优势,造成公有资产流失,比重下降。

如果依靠行政强制力来调整所有制结构,通过剥削其他经济成分来充实公有制,则不利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这是对传统公有制主体地位认识的一大突破,改变了以前单纯从量上看待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注重了公有资产的质,这是公有资产运营的深层次问题,对公有资产的运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

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报告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那么什么是控制呢?一种经济成分对另一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和效果算是控制呢?我们假设甲对乙可以进行控制,那么意味着乙是按甲的意图办事的,当乙的行为与甲的目的矛盾时,甲通过对乙施加影响,可以校正乙的行为。

国有经济对其它经济成分的控制也应该是这样,国有经济让非国有经济的运行指向国有经济的目标,这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实现,反之则是失控。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80 年代以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候,全国的企业是一个大工厂实行指令计划,上有令,下必效,国家对经济发展是一种绝对的内部控制。

而改革以来,特别是92 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绝对内部控制显然不再对整个国民经济适用了。

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只能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外部控制,这种外部控制不具有行政约束力,是一种关联度不强的松散控制,这不同与以往的绝对内部控制,控制方式发生了转变,所以控制力更显得重要。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作为一个新问题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提出的。

市场经济要求通过价格、竞争、供求机制来配置资源,而不是计划。

国有经济也要适应这一转变的要求,变行政计划控制为经济手段控制,改变原有的控制方式。

控制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国有经济要具有控制力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包括能源、交通运输、钢铁、邮电通信等产业。

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包括重要基础设施、军事技术、高新技术、航天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原材料等。

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必须由国有经济来控制和经营,并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目前在能源、钢铁、铁路运输、邮电通讯等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中,国有资产比重达到95%。

从产值上看,截止1995年末,在煤炭采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有经济分别占80%和90%以上;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83%以上和80% 左右;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占90%左右、95%以上和95%以上;在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占85%左右和80%以上;在邮电通讯、铁路等领域接近100%;在民航领域约为95%。

在关系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绝大多数是公有经济,其中国有经济又占大多数。

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一定行业垄断性,其产品是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国有经济掌握了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就可以通过调整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供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经济规律,来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非固守某种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简单不变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而且可以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所有制实现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两权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它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谁掌握了控股权,谁就掌握了股份公司资产的支配权。

如果国有资产控股,就通过一定量的国有资本控制了超过其本身资本量的,包括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资本在内的总资本,以一种扩大的资本参与经济运行,明显扩大了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由此可见股份制又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通过在股份公司控股对非国有经济成分进行控制,这种控股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控股者对股份公司的财产具有支配权,是一种有力的内部控制。

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运行是不同的,它们在行为目标、行为方式、企业功能上有所差别。

国家控股的企业在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宏观效益冲突时会以社会效益为重,而且国有经济比私有经济更加注重企业行为的长期性。

国有资产控股有利于国有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控制引导,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股份公司的控股额度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的分散程度息息相关,所有权分散程度越大,控股所需的份额就越少。

今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纯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将越来越少,混合所有制经济单位将越来越多,股份制将是未来的主要财产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