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沂水春风——理想的礼治社会[内涵解读]1.礼乐治国“沂水春风”是孔子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他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
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发展,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使民“有勇”“知方”。
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过分谦虚。
4.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6.吾与点也(《〈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至脑后。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厌倦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曾点之志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7.《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是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来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的是“可使足民”,谦
孔
退的是“如五六十”,
子 讲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学 图
子”。孔子听了,未置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谦谦君子的冉求
冉求说话的态度谦虚多了,他说:只要方圆 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小的国家交给我,或者更小一 点的国家让我来治理,花上三年的时间,我可以 使这个国家社会繁荣,国民经济发达,全民进到 康乐的境界,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 还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而对于文化根基 的建立,这种重大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 人才来着手了。这是冉求的谦虚词,也是他的老 实话。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唯独曾点与其他三位谈得不完全相同, 他所谈的不是事功,而是乐道。孔子十分赞 赏曾点的春风沂水的情怀。那是人生的一种 艺术审美情怀,正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展示和流露。曾皙向往 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 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的形象 表述,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同曾皙的志向。
返 鲁 论 仁
《沂水春风》要点整理
《沂水春风》要点整理第十三课《沂水春风》1.本章是写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谈“志”,请结合几个学生的性格,分析评价他们的志向。
答:(1)子路的性格及其志:①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②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
③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2)冉有的性格及其志: ①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②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
③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的性格及其志:①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②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③可见他有远大的志向,也能做到谦恭有礼。
(4)曾皙的性格及其志: ①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②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③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答:(1)因为曾点之志虽不在为政,但他勾勒的暮春咏归图,实际上是一幅雍容暇豫的大同社会的太平盛世气象。
(2)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是孔子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所以孔子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3.《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答:(1)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2)他能结合自己,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3)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4)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诵读课文《沂水春风》 ,完成 1~10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点拨: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 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此时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 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 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③曾点所描绘的 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 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 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9.冉有和公西华有怎样共同的特征?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点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谦虚。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 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 张了,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 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 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 望能有学习的机会。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 有才干。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突破词句]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C.莫春者,春服既成 ( )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解析:A 项,“希”通“稀”;C 项,“莫”通“暮”;D 项,“与”通“欤”。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 C.冠 者五六人 . B.风 乎舞雩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
最新《沂水春风》译文
《沂水春风》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样?”(孔子接下来问道。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我愿意)在宗庙祭祀时,或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人员。
”“曾点,你怎么样呢?”(孔子问曾点道。
)(曾皙原本在弹瑟,)这时他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听到孔子的问话,)他才铿的一声停止弹奏,接着他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皙说:“在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还穿在身上,我要跟五位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听了,)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后来,)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里面。
他问孔子道:“先生,他们三位的话你怎么看?”孔子说:“没什么,(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追问道:“那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答道:“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一点也谦让,所以我要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吗?”曾皙说:“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这些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个小小的司仪员,那么谁能给诸侯做大事呢?”。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
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沂水春风
人物因教育而多彩
在《沂水春风》中,孔子约60岁,子路约 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四人年龄悬殊,经历、境遇、文化修养大不相同。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 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为何“与点”?
孔子特别地赞美了曾点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
和谐的浪漫理想。这并不是孔子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是因为他把四子之志看成是互相补充。 他欣赏曾点,主要是因为前三位讲治国,最后 要落实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这是目标性的东西。但他 并不否定子路等人,因为过程也很重要。 他笑子路不谦虚,但对冉有和公西华也有所保 留。因为他们再怎么谦虚,也都是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大 国是国,小国也是国,大官是官,小官也是官,过分谦虚 和不谦虚,都不改于事实。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 硬道理。
大国变成了小国,有勇且知方变成了足民,礼 乐还要等君子来推行,冉有是非常谦虚了。 他这种极其谦让的态度,反映了他谨慎而自信 的性格特点。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讲的是“礼”,而且是富起来才有 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能变成了不能,为政变成了学习和实践。 从全面的治理一个国家,变成了当宗庙祭祀和外交会见 的司仪。 他把自己宏大的理想说得非常委婉、谦让, 也反映出他谦虚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沂水春风的意思
一.沂水春风的意思?
沂水春风的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沂水春风出处:
在论语选读中第十三章题为沂水春风,由曾皙所说志向演变而来。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又怎得会短如春梦。
“
成语接龙:
风栉雨沐、沐露梳风、风通道会、会家不忙、忙中有失、失道寡助、助人下石、石破天惊、惊惶无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愁烟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始如一、一谷不登、登高一呼、呼来喝去、去邪归正、正颜厉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溯博索、索隐行怪。
造句:
1、春意盎然枯木逢春,春回大地沂水春风。
2、沂水春风风行雨散,望风响应风和日暖。
3、枯壁缺壶三二子,春风沂水木兰船。
4、孩子从小到大家境富裕,天天沂水春风到处玩乐。
5、小鸟沂水春风的在天空飞翔。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 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 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 他又说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 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桩事情, 这就要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 我的确看到过这样的朋友,一边在一件一件忙着批公文, 还在删改文句,一边听别人向他报告紧急重要的事情, 口里在“唔!唔!”应着,然后他把笔一放,立即吩咐 报告的人怎样去办理事情应付情况。同一时间处理了所 有的事,还非常轻松,这个人修养真高,我很佩服。这 里又要提到小说了,《三国演义》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庞 统,怀了诸葛亮的介绍信去见刘备。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其次,我们看看管子的高见“仓廪实则知礼节,衣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子见老子图
学习什么呢?“宗庙之事”, 这里宗庙就代表了国家。以前是宗 法社会,每一个国家的社稷以宗庙 为象征,所谓宗庙之事,就是国家 大事。“会同”,开大会。等于说 现在开国民大会,或者立法院会、 行政院会。“端章甫”,大家都穿 上礼服,很有礼貌。“愿为小相 焉”,辅相是一位很好的幕僚长, 或者等于国民大会的秘书长。公西 华对孔子说他可以去学习,慢慢在 工作中求取经验,以便做到这个程 度。可是一位优秀的国民大会秘书 长可不容易作,一个重要会议中的 小相,是很不容易作好的。小相就 是总务人才,也就是宰相才;真正 的好总务,就是宰相,像萧何就是 最好的总务人才。历史上的这类人 物是屈指可数的。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吾与点也:与,赞同义。 言吾赞同点之所言。盖三人皆 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 志未必能遂。 曾晳乃孔门之狂士,无意 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 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 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 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 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 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 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8)。”夫子哂(9)之。 「注释」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 。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 微笑。
朱熹《论语集注》
冉有谦退, 又以子路见哂, 故其辞益逊。
天 地 无 私
• 【读解】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 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 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 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 《论语讲要》 冉有说的话,有谦 退,有不谦退。不谦退 的是“可使足民”,谦 退的是“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子”。孔子听了,未置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 (14),愿为小相(15)焉。”
「注释」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 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 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Hale Waihona Puke 与客评秦• 【读解】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 是委婉 曲致很可以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 国家的事,甚致说自己根本 就不能做什么事 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添入宗庙或外交 场合 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 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 秘书长或总务官之 类的角色。所以孔于最后说“赤也为之小, 孰 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 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 此.
《沂水春风》导读
《沂水春风》课文导读鲁明儿【文本导读】《沂水春风》是《〈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
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事实上,原来的文章题目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为《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或句子命名。
如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J本篇就命名为“学而篇”;第二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为政以德”,本篇就命名为“为政篇”。
那么,编者根据《侍坐篇》的内容给它取了“沂水春风”的名字,用意在哪里?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
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所以借助这样形象化的题目的用意在于能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两千年前可亲可敬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孔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弟子。
比如颜回,为孔门弟子之长,沉静而富有深思;比如子路,坦率真挚,敢于对老师孔子提出质疑,有时又冲动鲁莽;比如子贡,能言善辩但有些絮聒,比如年纪颇轻但却恬静明达的曾子。
那么思想丰富的智者孔子是如何来教育他的学生,以至于学生能如此出色呢?《沂水春风》全文围绕一个“志”来开展,应该说谈话主题是严肃而深沉的,但全文的谈话气氛却是如此融洽而和谐,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人格之美。
全文可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孔子问志。
孔子的问话说得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
他用温和自谦的口气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而不敢说话。
以此为铺垫,孔子再接着说了一句让学生为之感动的话--平时你们总是说别人不了解你们,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谈话气氛当然能打开学生的心靡了。
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
因为有孔子的平易近人的态度,首先让率直又有点鲁莽的子路发表他的观点。
孔子不做点评不做批评,只是微微一笑,虽然笑中流露了他的否定,但仅此而已。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3.13《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论语》选读
3.13《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并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今天学习《沂水春风》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礼记·礼运》所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是孔子“礼”的内容及其作用。
“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
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
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
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
“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三、字词处理哂shěn 相xiàng 铿kēng 沂yí喟kuì 雩yú 冠guàn 俟sì四、朗读欣赏欣赏朗读,初步感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含答案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江西省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在该地引起了 不小的轰动。
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老师 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在办公室将其杀死。
该中学是江西名校,以“高考神话”知名。
一直以来,当地主打教育牌,通过“高考神话"带动当地经济。
这又是一起因教育引发的悲剧,学生残杀班主任, 老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犯罪学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老师和家属很痛心,学校其他学生也很痛心,整个社会也很痛心。
到底是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还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学生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理想人格的教育。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沂水春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寻 求革除当前教育弊端的良药.错误! [课标要求] 1.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也”部分。
2.掌握“居”、“如”、 “方”、1.曾点前576-前475,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曾参之父。
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论语》载,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2.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他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著
书
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
图
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
可见矣。
2021/3/7
CHENLI
3
• 【读解】邢昺 《论语注疏 》
正义曰:此章孔子乘间四弟子侍坐,
因使各言其志,以观其器能也。“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者,时孔子坐, 四子侍侧,亦皆坐也。“子曰:以吾一日 长乎尔,毋吾以也”者,孔子将发问,先 以此言诱掖之也。言女等侍吾,以吾年长 於女,谦而少言,故云一日。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者,此 问辞也。言女常居则云已有才能,人不我 知。设如有人知女,将欲用之,则女将何 以为治?
2021/3/7
CHENLI
11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8)。”夫子哂(9)之。
「注释」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孔
(7)比及:比,音bì。等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 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上声。四子 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 而后及点也。希,间歇也。作,起也。撰,具也。春服,单袷 jiá之衣。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沂,水名,在鲁城 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风,乘凉也。舞雩,祭天 祷雨之处。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 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 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 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 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 叹息而深许之。)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盖亦许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孰 能为之大,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程子曰:“如子路、 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 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又曰:“孔 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 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 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 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 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 曰“吾与点也。”)
2. ①由材料乙可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老少皆安、仁爱和乐 的礼治社会。
②材料甲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孔子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求的国泰民 安、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的生动写照与缩影。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乘,去声。率尔,轻遽之貌。摄,管束也。二千五百人为师, 五百人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方,向也, 谓向义也。民向义,则能亲其上,死其长矣。哂,微笑也。)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参父,名点。)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长,上声。言我虽年 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 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言女平居,则言人不知我。如或有人知 女,则女将何以为用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所描 述志向的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之感。(2 分) 1.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原因。 (4分)
方六七十里,小国也。如,犹或也。五六十里,则又小矣。足, 富足也。俟君子,言非己所能。冉有谦退,又以子路见哂,故 其辞益逊。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相,去声。公西华志于礼乐之事,嫌以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 而先为逊辞,言未能而愿学也。宗庙之事,谓祭祀。诸侯时见 曰会,众眺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礼冠。相,赞君之礼者。 言小,亦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