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唯物史观——素养专练 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2022年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预测)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B.等级制度受到冲击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根据“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

”可得出该记载反映出当时已经可以允许私有买卖土地,因此该贵族才能积累大量的土地,说是有井田制有所瓦解,土地所有制有所松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荒,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D 项。

故选A项。

2.(2022年全国模拟预测)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

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答案】A【解析】根据“西周晚期”“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可知,材料是有关土地纠纷的一则案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但西周中期以后,很多贵族开垦私田,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随之产生了许多土地纠纷,A项正确;凭此案例无法得出王室权威下降的结论,排除B项;经官方调解,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以文书形式封存官府,这说明土地转让是有制度约束的,不是随意买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贵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年湖南衡阳三模)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

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 历史核心素养练 唯物史观素养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 历史核心素养练 唯物史观素养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唯物史观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史观。

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项。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主旨冲突,排除。

2.(2019·某某某某高三模拟)《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基本了解到《农政全书》的内容,根据其内容可知,这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D项正确。

A项中“本质”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业,B项错误;C 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本题通过考查《农政全书》,可培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2019·某某六市二模)晚清以前,X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某某”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X成功地位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国人对孙某某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材料中在晚清以前X成功形象有褒有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X成功备受推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而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史实可知,B项正确。

2022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 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 Word版含答案

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一、选择题1.(2021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25)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当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这反映了( )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进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转变传统用人观消灭了局部统一,故A 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 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故C 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当六国国相,可知社会转型转变了传统用人观,故D 项正确。

2.(2021湖北孝感一模,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宝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徽商生活的铺张程度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与生活的铺张程度无关,故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故B 项错误;题干中“将大量财宝抛向非生产领域……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宝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也就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C 项正确;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宝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提倡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呈现的信息,故D 项错误。

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富强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都留意服饰,这与封建社会时期严格的服饰等级形成对比,社会生活反映政治经济的变化,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反映了服饰转变,没有强调西化,也没有涉及经济进展,排解A 、B 两项;在近代社会进展中服饰变化是正常现象,并非风气败坏,排解D 项。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二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二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

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选B 材料说明《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

2.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下列能反映他主张的是( )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解析:选B 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是荀子的主张,故C项错误;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出自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故D项错误。

3.“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解析:选B 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2轮(通史版)训练:第2部分专项1素养4对练——素养活用训练版含解析历史

2021年高考历史2轮(通史版)训练:第2部分专项1素养4对练——素养活用训练版含解析历史

对练 - -素养活用训练一、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史学理论1.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 ,称赞曹操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那么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D.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D[材料中并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这属于典型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 ,故A项错误;材料中曹操的形象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而且西晋陈寿对曹操形象的描述也未必是准确的 ,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儒学思想 ,且从西晋至||南朝儒学地位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故C项错误;由于西晋时期陈寿对曹操所持的是称赞态度 ,故而对其大加赞赏 ,相反南朝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由于对曹操持否认态度 ,而在作品中对曹操的形象大加鞭挞 ,故D项正确.]2.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参加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劳资冲突对当事人的伤害太深B.个体记忆难以客观复原历史真相C.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D.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B[题目中并未提到当时劳资冲突 ,也并未提到对当事人的伤害 ,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事实 "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参加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与个体的记忆 "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的比照得出 ,个体记忆难以客观复原历史真相 ,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受访者的情绪和顾虑 ,属于主观臆断 ,故C项错误;题目中出现的现象并非口述记录出现偏差 ,属于不同群体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与题意无关 ,故D项错误.]二、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现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迁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可见他认为联合国的设立()A.未阻止大国冲突的升级||B.旨在维持战后美苏均势C.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D[ "未阻止〞与材料中 "制止了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不符 ,故A项错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及平安 ,安理会包括五大常理事国 ,材料中 "美苏等大国〞不等于美苏均势 ,故B项错误; "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与材料中 "却未能阻止朝鲜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不符 ,故C项错误;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 ,与材料中 "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却未能阻止朝鲜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相符 ,故D项正确.]三、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古今中外环保思想的实践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畋不掩群 ,不取麇天;不竭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并主张 "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 ,以时种树 ,务修田畴 ,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 ,商鞅变法规定 "弃灰于道者被刑〞 ,甚至|| "断其手〞.秦汉以后 ,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 ,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 "禁捕诏〞 ,宋真宗下 "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 ,宗族制定族规 ,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 ,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 ,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开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开展.人们不久就创造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开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开展 ,城市人口密集 ,排水沟设施不全 ,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 ,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 ,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 ,不久又公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 ,改造贫民窟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 "不竭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可得出合理利用大自然 ,不过度索取;根据 "制天命而用之〞可得出顺应自然规律;根据明清时期 "宗族制定族规 ,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可得出利用宗法力量.第二小问 ,从(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展、经济上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演变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二 "煤得到广泛使用〞 "纺织业的开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开展〞 "钢铁业的开展 ,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 "随着工业城市的开展 ,城市人口密集 ,排水沟设施不全〞可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第二小问 ,相同点从立法和设置机构管理两方面分析;不同点从经济上看 ,表达出效劳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目的;从(政|治)上看 ,材料二英国 "倾听社会声音〞表达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与近代英国民主制度的差异.【答案】(1)内容: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宗法力量.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开展;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稳固.(2)原因:煤炭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开展;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相同:利用法律加强管理,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专门设置管理环境的人员.不同:古代中|国以效劳农业开展为目的,带有浓厚的 "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强烈的 "工业化〞特征.古代中|国完全由政府专制;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高考历史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 第8练 唯物史观 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 第8练 唯物史观 含解析

第8练唯物史观限时:40分钟总分:77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答案A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

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缓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答案C题目解释了“留养”之条,说明统治者非常重视伦理纲常,而不是尊重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程序,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A.各国税制的改革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田制度的瓦解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铁犁牛耕的推广正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批准公司成立……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D.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答案A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形成,故A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企业的设立”,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为工厂制,但材料只涉及“企业的设立”,故D项错误。

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考试专用)

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考试专用)

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一、选择题1.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这反映了(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 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国相,可知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用人观,故D项正确。

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与生活的奢侈程度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中“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富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也就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提倡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展示的信息,故D项错误。

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娼优隶卒,都注重服饰,这与封建社会时期严格的服饰等级形成对比,社会生活反映政治经济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反映了服饰转变,没有强调西化,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B两项;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服饰变化是正常现象,并非风气败坏,排除D项。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旧教材) 训练1 唯物史观类(含答案)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旧教材) 训练1 唯物史观类(含答案)

训练1唯物史观类1.(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

这说明()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B.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D.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2.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期,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

由此可见,汉朝至唐朝()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3.宋朝,在官方发布的劝农文中,频繁出现主客户关系的描述。

苏轼说:“客户乃主户之本,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熹也说:“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据此可知,宋朝()A.主客户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土地兼并使主佃矛盾有所激化C.国家对社会阶层控制相对松弛D.程朱理学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4.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书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

这种书体他自己称为“破格书”。

这种“破格书”()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5.鸦片战争至19世纪80年代以前,鸦片进口值始终占中国总进口值的40%左右。

19世纪80年代以后,棉货及其他洋货如糖、谷物、煤油等进口渐多,鸦片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西方对华贸易逆差发生改变D.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6.(2023四川凉山一模)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何士德、贺绿汀等优秀音乐戏剧工作者的努力下,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革命文艺人才,创作了抗战救亡歌曲和戏剧作品,组织成立了多种群众文艺宣传团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民众,增强了军民的必胜信念。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练1 唯物史观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练1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外社会剧变的精彩瞬间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D[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的,是特定社会需要的产物,故D项正确。

]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A[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故B、D两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 项错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出现的时代背景都是挽救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

]二、以唯物史观灵活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革新3.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进社会风俗的同一化A[根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礼乐制度可以引导人们相亲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A项符合题意。

2018届高考历史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

2018届高考历史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

素养提能满分练(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二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解析:选D孔子主张维护西周时期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2.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A.纪传体例的推广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D.华夏文化的传承解析:选D题干中并未提到《史记》的体例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权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并未体现出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

3.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

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解析:选B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

A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B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故C项错误;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故D项错误。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核心素养练1唯物史观类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核心素养练1唯物史观类

训练1 唯物史观类1.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

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2.某学者认为,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

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B.是礼乐制的时代化发展C.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D.立足于封建文化的整合3.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和杂志集中刊载一系列有关农民问题的文章。

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估计逐渐提高,1922年称“至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至1925年,此数字提高为“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

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建立工农联盟的愿望日趋强烈B.开始萌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初步意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D.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运动的价值4.1934年,《红色中华》报道苏区妇女情况:“以前女人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却不受男人的管理……以前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的(地)参加革命工作……”由此可知,当时( )A.劳动妇女获得全面解放B.民众的抗战意识较强C.革命的群众基础在扩大D.民主联合政府已建立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A.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C.工人阶级的斗争结果D.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6.(2022山东济南高三模拟)18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在安于现状中停滞不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命运几乎是父辈的翻版,与自己的奋斗并无多少必然联系;18世纪时这种状态被打破,社会各阶层都加入追求财富的行列中,他们认为凭借努力可以过和自己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1 唯物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1 唯物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唯物史观【概念内涵】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真题回顾】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优质通用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含答案解析)

优质通用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含答案解析)

目录专题01 唯物史观 (2)专题02 时空观念 (17)专题03 史料实证 (30)专题04 历史解释 (46)专题05 家国情怀 (63)专题01 唯物史观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1.(·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2.(·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一唯物史观__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课件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一唯物史观__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课件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 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1.唯物史观题目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 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 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4.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 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 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3.(2022·湖南衡阳一模)宋代由于政治上的弱势,使得它在朝贡贸易中不再追
求政治目的,回归了贸易中的经济本性,这反而让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
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好处”体现在(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专项篇第2讲核心素养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专项篇第2讲核心素养练习

第2讲核心素养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人类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的。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5.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7.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问题。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宜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Ⅱ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一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1.感知历史的基础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最基本素养,它是感知历史的基础,依赖它才能够把时间与空间结合,才能把古今历史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以比较,进而发现规律并形成正确的认知。

因此,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2.培养能力的途径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二部分 专项一 素养二 对练——素养活用训练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二部分 专项一 素养二 对练——素养活用训练含解析

对练——素养活用训练一、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今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1.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

“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

”这说明()A.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B.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德治国C.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D.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C[根据材料可知,“三风十愆”,针对全社会,具有普适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朝设立“三风十愆”罪,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说明商朝重视净化社会风气,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设立了‘三风十愆’罪”,体现了法治,非政府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2.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B[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的说法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初期,打击富农,所以村干部的人选任用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积极建设社会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所以重视劳动楷模,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需要有个人魅力和经济实力的人担任村干部,所以村干部的选拔与时代需求有关,故B项正确;C项说法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村干部的选拔,不能代表整体民主政治建设,故D项错误。

]二、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中外经济文明与社会进步3.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核心素养练1唯物史观课件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核心素养练1唯物史观课件
化的作用。材料没有表明议员的吃 苦精神,故 A 项错误;题干提及了两党之间的斗争,但不是题干 的主旨,故 B 项错误;题干及插图没有涉及议员的战斗精神,故 C 项错误;通过插图中执政党议员席位位置和反对党议员席位位 置,以及材料“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 大压迫感”可知,英国的政治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精神,故 D 项 正确。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4.罗马史专家罗斯托夫采夫指出:“罗马社会的分化,一方 面是罗马世家大族与一般百姓之间的隔绝;另一方面由于罗马世 界的都市文化,有城乡之间的对立。终于,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 罗马,被底层文化拉垮了。”作者认为西罗马衰亡的原因在于 ()
A.世家大族垄断一切官职 B.城乡文化的隔绝分裂 C.落后的外来文化的入侵 D.社会与经济发展失衡
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 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剧变历程。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 誓的信息,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部分丧失,故 A 项错误;“誓” 本应是对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 至国人均能参加,它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 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夷夏之防,故 C 项错误;战国 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的决定作用。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西 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 达·伽马等人仅仅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 C 项正确。A、D 两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 项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主 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强化提能练(一)唯物史观-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强化提能练(一)唯物史观-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素养强化提能练一唯物史观1.《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解析】选D。

“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政府保护商人的权益,故A错误;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与材料的内容政府保护商人的权益不符,故B错误;“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商税在政府收入中的重要性,故C错误;“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商人的合法权益受政府保护,故D正确。

2.(明)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

”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

”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1402年即位)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

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B.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C.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D.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

材料中“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表明更关注政治上王之称藩,故A正确;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但非唯一,故B错误;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值”,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故C错误;是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D错误。

3.(2018·徐州二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

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析】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山西适应性考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史观。

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项。

A、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主旨冲突,排除。

2.(2019·山东青岛高三模拟)《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基本了解到《农政全书》的内容,根据其内容可知,这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D项正确。

A项中“本质”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业,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本题通过考查《农政全书》,可培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2019·河南六市二模)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材料中在晚清以前郑成功形象有褒有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郑成功备受推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而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史实可知,B项正确。

A项与“视之为‘草寇’”不符,排除;题干未提及儒家思想式微,C项错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1905年时没有被普遍认同,D项错误。

4.(2019·河南郑州检测)如图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由鲁迅等人设计。

图案参考了近代西方纹章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

据材料判断,国徽的设计()A.主要体现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B.促进了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实现C.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D.引发了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嘉禾国徽”的设计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内容上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纹章图样,体现了中西合璧,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

“嘉禾国徽”图案虽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但并不全是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A项错误;“嘉禾国徽”虽是民国的象征,但却没有力量促进民主共和在中国实现,也没有力量引发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B、D两项错误。

本题体现社会存在影响社会意识。

5.(2019·西安高三质检)据统计,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A.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恢复经济B.反思“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调整C.大力鼓励农民开展包产到户自救措施D.逐步抛弃了集体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答案 B解析根据时间和现象描述可知为1959-1961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中共针对这一情况,反思“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故B 项正确。

本题通过考查中共应对困难的史实,考查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6.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

”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答案 A解析根据“1961年”这一时间,并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知,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故A项正确。

本题通过考查中国困难时中共的应对,可培养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对中共的热爱之情,并深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2019·甘青宁5月联考)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

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材料主旨为14世纪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教堂地位下降,而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代表市民阶层的新建筑逐渐占据中心位置,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故选D 项。

人文精神萌发于古希腊,排除A项;宗教改革出现于16世纪,而非14世纪,排除B项;西方民主政治构建始于17世纪,排除C项。

8.(2019·河南八市高三测评)对圣人的遗体和宗教物品的崇拜已经被人们抛弃了,文艺复兴的社会里,它们远远比不上小说、机器和银行账户。

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每个年轻人标榜的口号。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B.天主教会思想专制被打破C.新兴阶级需求不断扩大D.文明内部传统历史继承性答案 C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文艺复兴的世界里,人们更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其需求不断扩大所致。

故C项正确。

本题通过对文艺复兴的考查,可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9.(2019·成都高三二模)1830年开始,英国的议会改革进入决战阶段,中等阶级以请愿、集会、出版、宣传等温和、和平的活动推动改革,手工工人除了集会、请愿等和平方式外,也用骚乱、武装起义等暴力方式推动改革,代表土地贵族的辉格党也充当了改革派的盟友。

这说明()A.议会改革已成势在必行的事B.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C.辉格党成为改革的主要推手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趋同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不管是中等阶级、手工工人,还是土地贵族都期待和推动着议会改革。

这说明议会改革已成势在必行的事,故A项正确。

B项中“工业资产阶级”、C项中“主要推手”材料都不能说明,故排除;D项所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本题通过对议会改革的考查,可培养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10.(2019·柳州高三摸底)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

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

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

这体现了()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C.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D.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答案 C解析材料未涉及法德两国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两种思想倾向对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说明德国民主化进程受到两种思想力量消长的影响,故C项正确;“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不属于启蒙运动的范畴,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德国民主化进程,理解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11.(2019·江西高三模拟)几乎所有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接触过有关中国的材料,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论过中国……堪称启蒙思想家领袖的伏尔泰对中国最为关注和仰慕,他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时,这个民族已有高度文明了。

”下列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启蒙思想B.伏尔泰赞成中国式君主专制C.启蒙思想家认识中国比较片面D.中国文明领先当时欧洲各国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对中国的文明评价缺乏辩证,过高赞誉,即对中国的认识比较片面,故C项正确。

A、B、D三项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本题通过对启蒙思想的认识,可培养辩证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12.(2019·北京高三联考)前苏联学者瓦列里·帕乌里曼在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的学术专著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首都夺取政权只是在其规模宏大的进程上的一个环节(尽管是重要的),这个进程在1917年之前很早就开始了。

”这说明十月革命()A.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在首都起义带动下迅速成功C.以夺取政权作为革命的基础D.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领导核心答案 A解析材料在强调十月革命和之前俄国国情的延续性,反映出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本题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考查,培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并可深入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13.(2019·杭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还认为臣子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衡量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

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二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观点。

(2)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王阳明心学与材料一黄宗羲观点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

答案(1)观点:批判君主专制(或君主压迫剥削残害人民);提倡君臣平等;以人民的安危作为治乱标准;用“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专制的“一家之法”。

(2)联系:王阳明心学促进了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君主专制。

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