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血液中无游离的HBcAg,临床上不易检出。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2分钟)
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传播较广,对健康危害较大。其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常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与肝癌相关,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预习检测(5分钟)
检查同学们预习案完成情况
三、询问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1分钟)
四、详细讲解新课相关知识点(20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HAV)
(一)生物学特性
六、小结(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回忆本节课的所讲的知识点。(3分钟)
老师最后做出总结(2分钟)
七、课后反思
(3)e抗原(HBeAg)和抗体(抗-HBe):
HBeAg游离于血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该抗原的检出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传染性强的一个指标。抗-HBe对HB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HBsAg、抗-HBe、HBeAg D抗—HBs、抗-HBe、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E 具有传染性
10.40岁男性患者恶心,呕吐2天。l天前上腹部开始疼痛,食物的气味可诱发恶心,尿颜色变深。该患者是一名服务员,嗜烟,嗜酒,在近3个月内有4个性伙伴,无输血或静脉滥用药史。眼球巩膜黄染,肝大肋下4厘米。血清学检查结果:抗-HAVIgM(-),HBSAg(+),抗-HBcIgM(+),抗—HBS(-)问该患者为下述哪种情况
肝炎病毒PPT课件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 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HFV HGV TTV
病毒科 小RNA病毒 嗜肝DNA病毒 黄病毒
—— 杯状病毒
—— 黄病毒 细小病毒
核酸类型 正单链RNA 双链DNA 正单链RNA 负单链RNA 正单链RNA
—— 正单链RNA 负单链DNA
•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HEV抗体, 如抗HEV-IgM阳性,可判断为近期感染。
2.检测病毒核酸 目前主要用RT-PCR检测粪便和胆汁中 HEV的RNA。
• 其他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TT型肝炎病毒
传播方式、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输血传播 2、致病机制:不详(多数认为属免疫损伤) 3、免疫性:感染后不能建立免疫保护(动物实验)
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抗HCV抗体(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甲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粪便、食物、血液 病毒分离:极少采用、 血清学诊断:IgM——早期诊断 IgG——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测定
2、防治 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hepatitis Dvirus,HDV
生物学性状
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含有环状 单股负链RNA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
致病性与免疫性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的分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
传播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粪-口途径
大多为隐性感染(95%)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极易慢性化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正链RNA
包膜蛋白E1、E2的变异性,引起的免疫逃逸是
病毒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或血制品
丁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负链环状RNA
包膜蛋白为HBsAg
致病性
传染源与HBV相同
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感染类型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
HEV为自限性疾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致病性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 急性乙肝病人 • 慢性乙肝病人 •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 经血传播 • 母婴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程度的免疫力
全球
• 乙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我国
我国HBsAg流行率明显降低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全球
• 年龄分布:不同流行区,人群 感染和发病的年龄分布不同;
• 职业分布:医务人员HBV感 染率较高;
•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我国
• 乙肝疫苗免疫: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尤其是 15岁以下儿童;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如: • 急性或慢性 • 黄疸型或无黄疽型 • 无症状、有症状或重症等
免疫学标志物
• HBsAg:最早出现,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 抗-HBs:保护性免疫指标 • HBeAg: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 抗-HBe: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肝炎病毒

五、防治原则
治疗:最有效药物IFN,其次病毒唑 预防:血源疫苗:甲醛灭活的HBsAg
基因工程疫苗:酵母菌表达的 HBsA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aptitis C virus, HCV)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NANB 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 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 RNA互补的cDNA。
●抗-HBe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病情易加重、易演变为肝硬化、α-干扰素疗 效亦较差
(5)HBcAg
●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6)抗-HBc
抗HBc-IgM: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指标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
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最大
HBV:感染者1.2亿,感染率10% HB患者近3千万
HCV:感染率3% 我国 感染者有4000多万
每年死于肝炎或肝癌 30万人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 炎症病变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疾病:
●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
并
●抗-HBs:不是能保肯护定性有抗传体染,性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
病情恢复。 ●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
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 ●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
DAN检测。 ●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
肝炎病毒ppt课件

肝炎病毒
1
概述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1 2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3
4 5
2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 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 、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 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
16
HBV发现的历史
HBV的发现源于表面抗原的研究。 1963年 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 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直至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 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 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Dane’s particle)。从而HBV被确认。
在肝内处于增殖状态
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
人有密切接触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HBV 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HBV多途径传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感染后,约 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健康。
(Contaminated food and water ):与流行爆
发有关,特别是生食瓜、果、蔬菜、冷饮及海产品(
蚝、毛蚶):上海,1988年,4个月内有31万人发源自病。10HAV的致病性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ca66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5.png)
新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发现新型肝炎病毒
随着人们对肝炎病毒认识的深入和新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希望发现更多新型肝炎病毒。这些新病毒可能会对病毒性 肝炎的防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针对新型肝炎病毒,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 的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致病性、免疫特性等,以便为防 治新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如摄入污染的食物 或水。
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可导致黄疸、恶 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02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1
血液传播是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
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骨髓移植等 。
3
在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中,肝炎病毒的传播风 险较高。
监测传染源
对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应定期监测传染源,及早发现并治疗患者, 以减少病毒传播。
患者隔离
对于甲肝、戊肝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饮食卫生
对于甲肝、戊肝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水 源和食物污染。
防护措施
对于乙肝、丙肝等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应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丁型肝炎病毒
01
需要共生感染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 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共 生感染才能复制。
02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 相似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 性接触传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肝炎病毒 医学知识培训
46
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点
型别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科) 小RNA病 嗜肝DNA 黄病毒 缺陷病毒 杯状病毒
核酸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
传播途径 粪-口
血源、 母婴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 各年龄
流行情况 流行性 散发
携带者 罕见 多见
转慢、肝 罕见 硬化
NS:非结构蛋白基因
传 播 主要经血及血制品传播
途 故要严格筛选献血员 径
1.HCV感染的重要特征是易于慢性化, 多数丙肝患者可不出现症状,发病时 已呈慢性
2.相关疾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肝癌,肾小球肾炎
3.机制: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4.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 5.微生物学检查:
HBV在 血清中 的三种 形态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Dane颗粒)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成分为HBsAg
(3)管形颗粒: 直径22nm 长100—500nm 成分为HBsAg
脂质双层 主蛋白(S抗原)
外衣壳
中蛋白
(包膜) 蛋白质 (HBsAg)
(S+PreS2抗原)
内衣壳:HBcAg
(1)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两对半 (2)pre s1抗原和pre s2抗原:
病毒复制指标,检出抗体,预后良好 (3)血清HBV DNA检测
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指标 (4)血清DNA聚合酶检测
病毒复制指标
检查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肝炎病毒概述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42nm
31
22nm 22nm
2
助产专业资源库
1. HBV的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外衣壳(蛋白质) 核 心(双链DNA) 内衣壳 (蛋白质)
助产专业资源库
2. HBV的基因结构
为不完全闭合双链 环状DNA。
分为四个开放编码区:
S区:编码HBsAg、PreS1Ag、 PreS2Ag C区:编码HBeAg、HBcAg P区:编码HBV DNA多聚酶、RNA酶H X区:编码HBxAg,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
• 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 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助产专业资源库
二、乙型肝炎病毒
助产专业资源库
(一)生物学性状
1. HBV的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电
(Dane颗粒):
完整的具有感染性
的HBV颗粒。
镜 (2)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中药治疗:茵陈蒿汤、茵陈大枣汤、垂盆 草等。
助产专业资源库
HCV
• 传播途径似HBV ,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HDV 是缺陷病毒,需以HBsAg构成其衣壳来传播
Coinfection 共同(联合)感染 Superinfection 重迭感染:使乙肝加重与恶化
HEV
粪-口途径传播,孕妇感染严重,病死率高达20%。
助产专业资源库
4. HBV的抗原组成
e 抗原(HBeAg) —— 病毒复制的标志 e 抗体(抗-HBe) —— 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助产专业资源库
4. HBV的抗原组成
核心抗原(HBcAg) —— 不易检出 核心抗体(抗-HBc) —— 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
医学微生物 第章肝炎病毒PPT课件

效果评
12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加强粪便管理 保护水源 搞好饮食卫生 卫生宣传 切断粪-口途径
甲肝预后良好,一般3m内恢复健康。
人工自动免疫: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人血清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有应急预 防效果。
在 接 触 感 染 后 1 - 2W 内 , i.m. 丙 球 ( 剂 量 : 16 % 溶 液 0.05~0.1ml/kg体重)可完全防止发病
31
HBsAg
+ + + + -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
-
-+
-
抗 -HBc 抗 -HBc 结果分析
IgM
IgG
-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者
+
- 急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炎、关节 炎等肝外损伤;
–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脂蛋白暴 露,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8
29
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 高217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课件2023-11-08CATALOGUE目录•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的检测与诊断•肝炎病毒的治疗方法•肝炎病毒的预防措施•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01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微生物,属于披膜病毒科。
肝炎病毒主要分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等几种类型。
肝炎病毒的定义引起甲型肝炎,又称传染性肝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又称慢性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丙型肝炎,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丁型肝炎,又称丁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的分类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02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附着到肝细胞表面,进入肝细胞内部,利用酶促反应进行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破坏。
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直接损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破坏感染的肝细胞以及周围的正常肝组织。
免疫应答损害肝炎病毒抗原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发生交叉反应,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加重组织损伤。
诱生自身抗体慢性免疫反应在急性免疫应答后,部分病毒未被清除,转为慢性感染,机体产生慢性免疫反应,如抗原特异性T细胞功能亢进和自身抗体产生等。
急性免疫反应感染初期,机体会产生急性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等,以清除病毒。
免疫逃逸肝炎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机制,通过变异、抗原隐蔽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型别的肝炎病毒致病性不同,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各不相同。
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年龄、性别等均可影响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肝炎病毒学习要点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1.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1)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27~32nm,呈20面体对称,无包膜。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左右。
培养特性(1)HA V可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中增殖,但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2)动物模型可用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
抵抗力(1)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2)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1)通过粪-口传播。
(2)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3)甲型肝炎的预后良好。
(4)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3.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学检查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患者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检测HA V抗原。
血清学检查(1)抗-HA V IgM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的指标。
(2)恢复期抗-HA V IgG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4.防治原则一般措施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保护,注意饮食卫生、个人与环境卫生。
特异性预防(1)人工自动免疫----我国使用H2株甲肝减毒活疫苗,用于1岁以上儿童或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预防效果较好。
(2)人工被动免疫----对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或儿童于1~2 周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用于甲肝的紧急预防。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1)病毒,具有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三种形态。
(2)基因组DNA为双股未闭合的环状结构。
(3)抗原抗体系统有HBsAg、抗-HBs、HBcAg、抗-HBe、HBcAg、抗-HBc、PreS、抗-Pre S。
培养特性(1)目前HBV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
(2)常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鸭、土拨鼠及地鼠等动物模型。
抵抗力(1)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
不被70%酒精灭活。
(2)高压蒸汽灭菌或100℃10分钟可将其灭活。
氧化剂类可消除其传染性。
2.致病性与免疫性(1)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主要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
(3)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4)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症状带病毒,或引起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等。
慢性肝炎又可促进肝硬化发生,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5)对HBV的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
抗体可参与破坏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及中和病毒,CTL在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也有重要作用。
3.微生物学检查血清学方法(1)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俗称“两对半”)(2)“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3)“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4.防治原则一般措施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对病人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物品须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
特异性预防(1)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用高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可作被动免疫预防。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是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单正链RNA病毒,其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与HBV相似,是输血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其感染常导致乙型肝炎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预防其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通过粪-口传播,常因病人的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所致。
可表现为亚临床型或临床型,与甲型肝炎相似。
本病呈自限性,常于4~6周内恢复,慢性者罕见。
少部分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病死率高。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防治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
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l、Dane particle2、small spherical particle3、HBsAg4、HBeAg5、HBcAg6、乙肝"两对半"7、乙肝"大三阳"8、乙肝"小三阳"二、填空题1.目前发现,引起人类肝炎的病毒主要有、、、、,近年还发现了、和等。
2.HA V属病毒科,是的病原体,形态为形,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迄今,在全世界各地分离出的HA V有个血清型。
3.主要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有、、和等。
4.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病毒有、。
5.HBV的三种颗粒形态为、和,HBV DNA的结构特殊,为DNA,其中一段为链。
6.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所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成分是,接种后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为。
7.HBV负链DNA上的四个开放读码区分别为、、和。
8.乙型肝炎的危害性较大,约%的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化为及。
9.HBV抗原抗体检测"大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和;"小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和。
10.HBsAg阳性可见于肝炎、肝炎或。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后,一般在1~4个月内HBsAg消失,若持续个月以上则认为向慢性肝炎转化。
11.HCV引起肝炎,是引起输血后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12.HDV为单负链环状病毒,呈形。
该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或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13.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感染后最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14.HDV感染只发生在有感染的患者体内,其感染类型分为和。
三、选择题A1型题1.下列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 )A、HA VB、HBVC、HCVD、HDVE、HEV2.关于HA 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述错误..的是A、粪-口途径传播B、很少转化为慢性C、病后粪便或血中可长期携带病毒D、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E、病后产生抗-HA V,对病毒再感染有保护作用3.下列可以抗HBV感染的是A、HBsAgB、抗-HBsC、抗-HBcD、DNA多聚酶E、HBcAg4.下列病毒中,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的是A、HA VB、HCVC、HDVD、HEVE、HGV5.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性传播B、垂直传播C、医学节肢动物叮咬传播D、输血和注射传播E、接触传播6.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 VB、HBVC、HCVD、HDVE、HEV7.患者血清中,不.易检测的HBV抗原成分是A、HBsAgB、HBeAgC、HBcAgD、PreSlE、PreS28.用于紧急预防乙型肝炎的生物制品为A、乙型肝炎疫苗B、胎盘球蛋白C、丙种球蛋白D、高效价HBIgE、人血清蛋白9.HA V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为A、抗-HA V IgGB、抗-HA V IgMC、抗-HA V lgAD、抗-HA V IgDE、抗-HA V IgE10.以下不.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的是A、加强卫生宣传教育B、加强饮食卫生管理C、管好粪便D、保护水源E、婚前孕前检查11.目前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为A、死疫苗B、减毒活疫苗C、亚单位疫苗D、基因工程疫苗E、新疫苗12.1988年,我国上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主要是由于A、水源被HA V污染B、气候关系C、使用中央空凋D、食入被污染的毛蚶E、食用野生动物13.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达A、2亿之多B、5亿之多C、2000万之多D、3.5亿之多E、10亿之多14.HBsAg由下列哪种基因编码( )A、S基因B、C基因C、P基因D、X基因E、以上均不对15. 对HBeAg的叙述错误..的是A、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B、持续阳性预示疾病慢性化C、其抗体阳性即表示疾病好转D、为可溶性蛋白E、与Dane颗粒及DNA-P消长一致16.由C基因编码的抗原是A、HBsAgB、HBeAgC、HBcAgD、PreSlE、PreS217.在病人血清中不易检出的HBV抗原抗体成分是A、HBsAgB、抗-HBsC、HBeAgD、抗-HBeE、HBcAg18.关于HBV的致病机制,下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B、兔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C、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理损伤D、HBV DNA整合入肝细胞的DNA中,导致部分患者细胞转化而发生肝癌E、不引起肝外病变19.血清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该患者为:A、无症状HBV携带者B、既往感染者C、处于急性感染恢复期D、急性感染者E、慢性感染者20.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是A、HA VB、HBVC、HCVD、HDVE、HEV21.目前惟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A VB、HBVC、HCVD、HDVE、HEV22.能灭活HA V的理化因素是A、乙醚B、氯仿C、Ph=2,1hD、加热60℃,1hE、加热100℃,5min23.Dane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流感病毒体D、EB病毒体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24.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A、管形颗粒B、小球形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25.对HBV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构成HBV内衣壳B、可存在于感染肝细胞C、是CTL识别的主要靶抗原D、可导致感染肝细胞损伤E、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性接触B、共用牙具或剃须刀C、输血或共用注射器D、呼吸道E、分娩及母婴接触27.下面不.可灭活HBV的是A、煮沸15~30minB、高压蒸汽12l℃20min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D、70%乙醇浸泡30~60minE、5%次氯酸钠浸泡60~l20min28.采用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除外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人了HBsAg阳性血液者C、皮肤伤口接触HBs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BsAg携带者E、接受HBsAg阳性器官移植者29.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迸行抗-HCV筛查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30.HCV与HBV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转为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HCV易变异,不能有效诱导中和抗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B1型题(供1~3题备选答案)A、HA VB、HBVC、HCVD、HDVE、HEV1.属于缺陷病毒的是2.具有Pre S抗原的病毒是3.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是(供4~8题备选答案)A、HBsAgB、HBeAgC、HBcAgD、抗-HBsE、抗-HBe4、血清中不易测出的是5、对机体具有较强保护作用的是6、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是7、提示病毒正在复制的是8、由HBV C基因编码产生的是(供9~13题备选答案)A、27nm二十面体无包膜颗粒B、33nm,无包膜,表面有锯齿状刻缺C、36nm,球形颗粒,单股负链RNAD、40~60nm,有包膜,属黄病毒科E、42nm,双层衣壳,球形9、HBV病毒体10、HEV病毒体11、HA V病毒体12、HDV病毒体13、HCV病毒体四、问答题1.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些?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几类?2.肝炎病毒中,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有哪些?怎样预防输血后肝炎?3.对哪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其所用疫苗属何种类型?4.简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