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欣赏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原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文学瑰宝。
它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为现今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重要著作,全书共有六十回,约有十二万字。
它描述的是古代的封建礼教,记载了一封封谏书的故事,展示出宋朝官僚思想的精髓。
书中主要以谏之者周义纯的获得辞赋成就为主线,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的变迁。
书中的主人公周义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谏言,影响了政府的施政,受到皇上的宠信,最终成就了名满天下的千古杰作,他为国家贡献了他的智慧,也被世人所铭记。
书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官僚主义思想的表现,它以具体的事例强调了古代中国秉持的伦理准则以及礼仪遵循。
也从反讽中反映出那时腐朽的政府施政,谴责了不守规矩之人,强调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
此外,书中的语言和文字手法非常精湛,《谏逐客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精美的文字之一,充满深刻的哲理和诗意,使它在古代文学界中属于独一无二的位置。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手法,被传统文学所推崇。
它对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宝藏。
- 1 -。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欢迎大家分享。
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①。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③。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⑧。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⑨。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原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句子鉴赏
谏逐客书句子鉴赏《谏逐客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篇诗文,文章主要表达了对朝廷治理不善、将士沦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强烈不满和深深的忧虑之情。
以下是对《谏逐客书》中几个重要句子的鉴赏和相关参考内容: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这句话以天地和光阴作为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渺小感的抒发。
可以参考人生短暂、时间的无情等话题展开,引用相关的哲理名言、生活感悟,比如“人生如梦”、“时光荏苒”等,加以阐述。
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困难之处。
可以参考自然界的险峻山川、艰难旅程等来拓展,比如“万里长城”的艰险、珠穆朗玛峰的险峻等,以说明蜀道的困难和历史上重要的难行之路。
3. "啜泣尽年流,此行非几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忧愤之情,通过诗人的泪水来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安。
可以引用类似的表达手法,如“滴石穿铁”、“泪如雨下”等来拓展,进一步加强诗人情感的表达。
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话以诗人个人经历来揭示一个时代的动乱和人们的苦难。
可以从家园的思念、生活的变迁等角度来拓展,引用相关的句子来凸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谏逐客书》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等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当局不作为的不满。
通过深入鉴赏和分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拓展相关内容,探讨历史背景、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方面内容,以加强文章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赏析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
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
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彊”“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
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
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谏逐客书》秦李斯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这说的是下行公文。
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
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
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
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
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谏逐客书》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高中必修课《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谏逐客书》文言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秦·李斯【原⽂】⾂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于晋。
此五⼦者,不产于秦,⽽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彊。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彊⼤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此数宝者,秦不⽣⼀焉,⽽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不充后宫,⽽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锡不为⽤,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意、说⽿⽬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锦绣之饰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不⽴于侧也。
夫击瓮叩⽸,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就郑卫,退弹筝⽽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已矣。
今取⼈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所轻者在乎⼈民也。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闻地⼴者粟多,国⼤者⼈众,兵彊则⼠勇。
是以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四⽅,民⽆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敌也。
今乃弃黔⾸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退⽽不敢西问,裹⾜不⼊秦,此所谓“藉寇兵⽽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谏逐客书赏析有哪些呢?下面是的谏逐客书赏析资料,欢迎阅读。
谏逐客书的古文作品赏析篇1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
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
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
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
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创作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全篇以古论今,凭借他高超的文学水平和清晰的逻辑思路,成功的劝服了秦王嬴政。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文献,本书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李斯的思想议论和政治观点,以及他大胆的政治改革措施。
《谏逐客书》记录了李斯关于思想议论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历史,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书中重要议论了李斯有关政治、宪政、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第二,书中论述了李斯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实践,包括财政与税制改革,军队社会改革,教育政策等;第三,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谏言和批评机制,以及李斯在改革中的贡献。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的一部文献,它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突出表现出李斯的政治思想的子虚乌有,且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显现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建议。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出了“均治之行”以理、以法、以正、以义地治理国家,旨在将统治之权放任于公众。
根据他的建议,应当建立非宗族的行政长官,以更公正的方式实行政治改革,以弥补门派争霸的弊端。
同时,他还提出了“去贪”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消除贪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公众繁荣的重要因素。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还提出了军队社会改革,认为,要克服军队内部浪费和腐朽的状况,应当实行“改为义军”的改革措施,实现军队的精简和改革,以保障国家的根本安全。
此外,他还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认为应当建立一所针对政治和经济的国学院,以培养精英人才,从而为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的政治改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他引领了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古代政治的新思潮,强调以公正而合理的方式统治国家,并以此来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谏逐客书》作为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李斯留给人类的思想宝贵遗产,是一部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中记载了李斯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理论,以及他大胆的政治改革措施,对于我们追求民主的理念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状况,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统治者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赏识和思考。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原文】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欣赏
谏逐客书欣赏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
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
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
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
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
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
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
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
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
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
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是,看了舒服罢了。
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
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
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
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
下面仍继续设喻甲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
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
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
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
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
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
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
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
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
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
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
《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