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因、路线、重要战役及胜利会师等基本史实;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对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史料解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最终胜利,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

二、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片段,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讲述的是哪段历史吗?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聆听音乐,感受氛围。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部分学生能够识别出这是红军长征的片段,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引导了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起因讲解:简述红军长征的起因,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党内矛盾等因素。

•路线展示:利用地图展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包括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行进路线,强调其艰苦卓绝和战略意义。

•重要战役分析:选取几个关键战役(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通过史料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役的经过、结果及意义。

•长征精神阐述:结合长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的牺牲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征中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是什么?”“长征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3.拓展内容:阅读《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一书,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的英雄事迹。
4.拓展内容:阅读《红军长征地图集》,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地理环境。
5.拓展内容: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6.拓展内容: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红色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分享会、红色歌曲比赛等。
7.拓展内容:采访家中长辈或邻居,了解他们对红军长征的看法和感受。
3.开展课后讨论和写作:学生可以组织课后讨论小组,就红军长征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撰写相关文章或论文,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①红军长征的原因:
-国民党的围剿
-党内“左”倾错误
-红军生存发展的需要
②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主力从瑞金出发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雪山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国共合作与矛盾冲突的相关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国共对立和红军长征的背景。
c.利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导航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地图上跟踪红军长征的路线,增强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素养,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反馈: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案例分析:选取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典型战役和英雄事迹,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第5单元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19张PPT)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第5单元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19张PPT)

20.红军长征表现出了崇高的长征精神。下面有关长征精神的说法,正确的
是( B )
A.战无不胜,百折不挠
B.信仰坚定,意志坚强
C.敢打敢拼,不受拘束
D.视死如归,百战百胜
13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 年 10 月,枪炮声再次隆隆作响,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 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 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 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 就连续受挫……
11
17.(岳阳中考)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岳阳市某校今年的夏令营活动选择了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
游特色的是( D )
A.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
B.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C.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转危为安 生死攸关
18.1935 年 10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 B )
历史 八年级 上册•R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 中央红军 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长征。 2.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
博古 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军事 主张,选举毛泽东为 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
A.1933 年 10 月
B.1934 年 10 月
C.1935 年 10 月
D.1936 年 10 月
12.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将前进方向改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知识拓展:
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学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事件。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从中得到启示,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理解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无私奉献,并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合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学习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二)难点:遵义会议三、教学时间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巩固练习、课后作业。

五、内容与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案(独立完成)——导读教材知识点1 一、战略转移1.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

二、遵义会议1.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二、长征后期路线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知识点3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合作探究案(合作完成)——理解教材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新人教版

翻越雪山














穿

红军翻越雪山(想象画)

红军穿着单衣翻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的夹金山
.
红军过草地(油画)
.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 北红军胜利会师。
吴起镇胜利会师
.
会 师 楼 ( 甘 肃 会 宁 )
.
毛 泽 东
王 稼 祥
周恩来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
张 闻 天
朱 德
(3)遵义会议的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 及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的标志。
.
二、过雪山草地
.
巧渡金沙江
金 沙 江
皎平渡(四川会理县东南)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山洞
红军渡江纪念碑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日晚 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
大渡河
泸定桥(四川泸定县城西 跨越大渡河)
.
?
的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2.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于长征胜利的影响。
3.时空观念:学生将能够建立起长征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理解长征的时间跨度和地理路线,以及各个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
4.史料实证:学生将能够运用史料实证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能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布置成模拟的红军长征场景,设置一些与长征相关的展板、海报等,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学习兴趣。
5.网络资源:准备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等。确保网络资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例题3:请举例说明长征过程中红军如何开展群众工作。
答案:长征过程中,红军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以争取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合作。例如,红军通过宣传自己的革命理念和目标,向当地居民解释他们的行动和意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红军还通过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如提供医疗援助、帮助修建基础设施等,来加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此外,红军还通过组织群众大会和宣传活动,激发当地居民的革命热情和参与度。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长征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长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展现来进行评价。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26张PPT)

渡过
乌江,
夺取
遵义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 的意图是到湘西会 师,因此在通往湘 西的路上,设置重 兵。如果去湘西, 红军就有全军覆没 的危险。在危急关 头,毛泽东提出了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 渡乌江,到达遵义, 把敌人的堵截部队 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本课小结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背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长征的过程: 4、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的结束 2、意义
课堂练习:
B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黄 陕

西
腊子 口
西
大 毛尔盖

渡 泸定
雪 山
四 川


安顺 河



金水
贵 南


贵阳

广 西



西 瑞金福
1934.

10.
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 8万多人, 从瑞金出发, 向红二、六 军团所在地 湘西进军
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突破 湘江烈士纪念 碑园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 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 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 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 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 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 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新人教版

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新人教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

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

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2017)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二、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等。

不足:但他们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

突破:通过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渗透学科素养。

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准确深入掌握历史事件。

三、核心素养1、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家国情怀)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讲授法、图示法通过教师讲授,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等直观材料,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分组讨论法通过相关史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问题从中提炼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外国人笔下的长征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

人教201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29

人教201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29

共产党“寻路”【三维目标】1、知识与水平:(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准确性;(2)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路线,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准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理解还能够,对中共的发展有所理解。

所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水平。

【教学方法】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理解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再到长征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我们该永不忘却的纪念。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

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20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

”材料中“遭到挫折”指的是()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D.第五次反“围剿”2.一位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某次战略转移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3.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

”这次会议()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B.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5.“1935年3月20日夜,刚刚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离开隐蔽地,居然又重新向东回头,再次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渡过赤水。

”这次军事行动()A.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2021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

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

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A.瑞金—遵义—乌江—吴起镇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C.瑞金—赤水—乌江—会宁D.瑞金—遵义—金沙江—会宁7.下面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A.④②①③ C.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5.“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歌词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D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爬雪山、过草地
6.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
顺,观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 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D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4.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红军长征的经过。按事件发生时间的 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C )
(2)材料二蒋介石的电文反映出什么问题? 蒋介石承认了红军纪律严明,对人民利益秋毫无犯。
(3)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 党人赢得了中国”。请说明他这样说的理由。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并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基干力量,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开创了中国革命 新局面,为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与前四次反“围剿”相比,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 反“围剿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A.国民党在军队数量上占优势 B.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错误主张 C.革命根据地力量弱小 D.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好
2.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 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 看,遵义会议( )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长征的开场、红军长征的线及主要的历史事件;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会宁会师长征完毕。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答复下列问题,进步分析问题合归纳的才能,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识读“〞红军长征道路图〞,培养学生的识图才能,学习图文结合、灵敏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曲折;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征,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内容和意义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播放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老师介绍: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局部,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困难险阻?为什么可以获得长征的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讲授新课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老师PPT课件展示学习任务。

1.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要“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和根据地的开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2.国民党反动派于何时开场“围剿〞革命根据地?重点是围〞哪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底,中央革命根据地。

3.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是什么?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采取了怎样的战略?前四次反“围剿〞,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