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述评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班级:学前教育一班学号:222012305081045 姓名:陈秋月摘要:对于行为主义的研究一直未断过,而对于华生斯金纳的观点则被研究者们反复的推敲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操作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给许多的生活和工作都提供了很多的运用原理。

对于环境决定行为的观点也在探究之中,而行为主义在对于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却有着很大的作用。

对于老师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启示。

奖励与惩罚,强化儿童的行为,正负不同的方向可以引导儿童行为形成于保持。

关键词:行为主义斯金纳儿童教育操作行为一、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一)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负强化是依据它们的名字命名的,正强化即是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正确问题时给他一块糖,而负强化则是在学生回答错误问题时撤走他的椅子罚他站着。

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

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1]。

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

正如华生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任何一个健全的婴儿,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我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乞丐或小偷。

【1】2、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

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

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

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而非由内在的思维、感情和意识驱动。

因此,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强调了对环境刺激的控制和管理,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儿童的行为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控制和管理环境刺激来引导儿童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达到教育目的。

另外,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强调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及时反馈儿童的行为,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通过反馈机制,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

除了以上提到的控制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外,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还注重了个别差异的处理。

行为主义者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方式,因此教育者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者可以利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例如,当儿童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而当儿童做错了某件事情时,则需要适当地惩罚他们,让他们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其次,教育者需要及时反馈儿童的行为。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及时指出某个儿童做得好或做得不好,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这样一来,儿童就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最后,教育者需要注重个别差异的处理。

例如,在教授某项技能时,教育者需要根据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兴趣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这样一来,每个儿童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发展,并且不会因为个别差异而被忽视。

总之,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强调了对环境刺激的控制和管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个别差异的处理。

通过这些方法,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行为,并且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习惯和心理状态。

随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

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过程,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培养方法。

例如,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学习风格和习惯,从而为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情绪管理儿童时期是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授儿童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技巧,行为心理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并积极推动情绪积极表达,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社交技能儿童的社交技能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行为心理学研究儿童的社交行为,包括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指导。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积极与他人沟通、协作和解决冲突,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四、行为问题的干预儿童时期行为问题的存在是儿童发展中的常见难题。

行为心理学通过对行为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提供行为干预和管理策略,帮助儿童及家长解决问题。

例如,行为心理学可以通过正面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积极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五、自我价值与自信心的培养儿童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形成的关键时期。

行为心理学通过鼓励和认可儿童的积极行为和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对儿童的个人发展、学习成就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行为心理学在儿童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帮助他们解决行为问题,并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儿童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学科。

该领域着眼于儿童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分析儿童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并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儿童行为心理学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关键。

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了解儿童的行为,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恐惧和焦虑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儿童在学习、社交和情绪方面遇到困难。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主要特征,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攻击性行为可能表明儿童存在情绪调节问题,而恐惧和焦虑可能导致儿童在面对挫折和新的社交情境时感到困惑和不安。

对于这些问题,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了解问题的原因和背后的因素非常关键。

例如,一些行为问题可能与家庭环境、父母子女关系以及教育方式有关。

因此,通过与家庭成员和学校合作,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

其次,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儿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例如,通过教育儿童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提供替代性的正面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儿童改变他们的问题行为。

此外,采用奖励和惩罚体系可以鼓励儿童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儿童行为心理学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发展其社交、认知和情感能力。

同时,通过与家庭和学校合作,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可以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历时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对内部心理问题的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同时是心理学理论的逐渐整合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发展是个性物化到个性彰显、从狭义智育到全面发展,从外部控制到自我强化的不断完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观科学化的过程。

标签: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

诚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者们也并未直接论述其儿童观,但从其基本理论和研究目的可以窥看一二。

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论述其儿童观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儿童与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

旧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1]。

不置可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

旧行为主义者华生曾还宣传“行为主义者承认并不在人与兽之间划出一道界限”[2],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2.旧行为主义者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材质、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3]60。

用行为主义理论分析5岁孩子的行为

用行为主义理论分析5岁孩子的行为

用行为主义理论分析5岁孩子的行为不同的孩子生长快慢也不尽相同,因此,当你的孩子和同龄的其他孩子在生长发育的步调上有所差异时,不必过于惊讶,这是很正常的。

所谓每个生长发育阶段中的那些里程碑,不过是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的观测到孩子的成长状况,以便及时给予帮助,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两岁的孩子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努力地成为一个独立体。

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彼此分开的,独立性由此增强。

具体表现为,他们会开始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父母亲在这个时候往往有些难以接受,甚至有的会产生焦虑感。

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比较抗拒改变,并且十分固执,尽管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认识和想要得到的强烈愿望。

两岁的孩子很有容易有一些简单的目标,他们也喜欢玩一些“假装”的游戏。

三岁的孩子孩子长到三岁以后,要求就会相对减少,并且开始逐渐成熟。

他们会有意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也会学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与别的孩子玩游戏时会逐渐懂得“轮流”,尽管这时他们还不太懂得分享。

三岁的孩子,仍然会误以为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例如,他们会捂上自己的眼睛,并且固执地认为其他人都看不见自己,因为自己看不见其他人。

四岁的孩子四岁大的孩子会变得更加独立,并且开始愿意拓展、尝试许多新的事物。

他们开始形成在冲突中谈判的技能,尽管他们还不具备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由于被误会而急躁不满时,踢打、撕咬,就四岁的孩子而言是比较常见的。

孩子在这个年纪会逐渐玩一些有规则的游戏,对角色扮演的游戏也会愈加感兴趣。

五岁的孩子孩子五岁时,会更加独立成熟。

这不仅仅表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和其他孩子互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让对方高兴,也学会了如何对别人友好。

游戏对于五岁的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想赢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因此,一旦在游戏中输了,他们会表现得难以接受,甚至会为了想赢而选择欺骗。

这样大的孩子,可能还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对事物的渴望而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逃避惩罚他们极有可能会向长辈撒谎,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

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

运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摘要:处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强调自我,自主意识大大增强,逐渐进入第二逆反期。

他们适度的逆反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

但如果逆反过度,则会给家长和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扰,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带来损失,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首先,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情理交融,多多进行情感交流;家校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开展班级,全班教育。

让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案例;分析;策略一、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周五六年二班负责校园卫生清扫工作(俗称值周)。

早晨,劳动委员付某某(兼班长)带领大家整理校园卫生,西边教学楼之间的区域打扫接近尾声,东边操场稍慢一些。

刘老师来到东边和学生们一起扫地,付某某看这边慢也过来了。

他发现地上垃圾堆了几堆,而又没有用收垃圾,就跟张某某(女)同学说:“你去拿个簸箕来收垃圾好吗?”张某某立即大声说:“凭什么让我去!凭什么让我干!”刘老师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紧接着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你不能去?需要有人去拿,难道非要是别人?如果别人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过后,刘老师很后悔这么说。

二、案例背景张某某平时是一位善良温和聪明的女孩。

班级学生自从升入六年级后,班级还有三个学生在老师或班干部进行正常管理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刘老师意识到昨天早晨张某某所映射出来的这个问题有些严重:班级里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潜意识里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进入六年级,自我意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强烈。

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在10 到12 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如果不能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有效管理和疏导,将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教育与引导。

三、案例分析张某某的情绪化言行表现出了这种特性,是一种明显的逆反现象。

行为主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在幼儿教育领域,行为主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习惯和规矩。

本文将探讨行为主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

通过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行为主义强调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强化,以激励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二、行为主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1.建立良好的习惯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奖励来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对孩子们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

例如,对于按时起床、自己穿衣、独立吃饭等良好行为,教师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小奖励,如贴纸、赞美等。

1.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主义还强调通过惩罚来纠正不良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来帮助孩子们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

例如,对于抢夺他人玩具、打人等不良行为,教师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小惩罚,如短暂的禁闭、取消一些特权等。

1.促进社会适应能力行为主义还强调通过模仿来学习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良好的行为模式,让孩子们进行模仿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如何分享玩具、如何礼貌待人等行为模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行为主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1.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在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时,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明确规定哪些行为会得到奖励,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以确保孩子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确保奖惩机制的公正和公平,避免引起孩子们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1.强化积极的行为在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时,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积极行为,并及时给予强化和奖励。

这不仅可以激励孩子们继续保持积极的行为,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表扬和鼓励来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杜威的儿童观述评

杜威的儿童观述评

杜威的儿童观述评
杜威的儿童观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他强调了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实践,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潜能。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总之,杜威的儿童观强调了儿童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这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 -。

《儿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的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的儿童心理学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后,这个学派一直在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研究中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它的强调S—R的简明而又富于实用主义的观点,它的强调环境作用和实验方法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外貌,都对西方的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第一,这个学派只能很好地研究一些较低级的心理过程的发展,如感知觉、动作、情绪等等,而把思维、语言、智力、动机等等统统排斥于研究课题之外。

第二,这个学派的S—R公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却非常粗糙、贫乏,缺乏一种系统的、深刻的理论。

由于这种原因,各种以“新”行为主义作为旗号的学派先后出现。

这些新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承认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

关于这些新行为主义派别的评述不是本书的任务。

在这里只想指出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多影响的一个学派,即以斯金纳(B. F.Skinner)为首的这一派别。

在属于这一派别的比乔(S. W.Bijou)和贝尔(D.M.Bear)等人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工作中,他们标榜自己的观点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观点,他们声言只研究那些可以观察的行为,而不研究他们认为不能观察的东西(如动机、冲动、欲望等等)。

他们根据S—O—R公式,主张研究操作性的(operant)行为,即根据对儿童过去历史和现在情况的了解给以刺激,以引起所要引起的可以控制的行为。

为了控制儿童行为的发展,在进行研究工作时要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1)第一基线水平,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例如小学一年级新生上课时的不安定、下位子等表现;(2)第一实验期间,即给予一定刺激(如指示儿童坐好并加以强化),观察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安静坐下的关系);(3)第二基线水平,即取消第一实验期间所给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条件的作用(如不加指示和强化以观察对儿童安静坐好行为的关系);(4)第二实验期间,即把第一实验期间给予的刺激再度给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间所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来源:幼儿教案网.youeredu.)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平安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方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平安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场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方案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搅。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方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到达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小学生自卑问题

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小学生自卑问题

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小学生自卑问题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生活。

父母、老师应当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法。

本文以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自卑心理为例,从个体、家庭、学校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变形象法、发挥长处法、降低追求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自卑,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与品质做出偏低评价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也是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内疚、害羞、不安、忧郁、失望等。

自卑容易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

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

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

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严重的会使他丧失进取精神,甚至会毁掉他的自尊心、自信心。

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或者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的环境中、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

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在努力的情况下,依然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但家长常拿别的孩子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学校因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把学生分好、中、差”三等,不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

另外,还有那些总挨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容易变得自卑;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歧视与嘲讽,他们便会感到自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如果老师不主动与他们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更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于是不合群导致更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华生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思维理论
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在和 轻微的反应。
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 言语活动。
言语和思维都归结为语言的习惯: 言语:“外显的语言习惯”, “大声的思维”
------外显的、有声的和供社会之用 思维:“内隐的语言习惯”。 “无声的谈话”
----内隐的、无声的和供个人之用的。
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盖房子; 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腺体分泌、思维、态度; 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内分泌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二)、研究任务
“……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
三、华生的学习理论
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习惯。华 生所说的“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都是 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 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职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人按 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 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情绪理论
原始情绪说 1、 情绪是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情绪是身体对特定 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 2、 新生儿具有三中原始情绪:恐惧、愤怒和爱。以 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 反射。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通过这个实验华生认 为:
各种恐惧症都是条 件化的情绪反应,是 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 来。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S~~~~~~~~~~~~~~~~~~~~~~~~~~~~~~~~~~~~R

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

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

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
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学概念,它可以作为引导教师和家长如何
与儿童交互的重要参照。

它认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控制,可以促进儿童遵守学习规则,增进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首先提出,教育过程应采取外部环境来改善儿童行为。

除此之外,它还强调了改变外在环境中的奖励和处罚来控制和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性。

它还认为,大力宣扬奖励的人性会导致儿童采用良好的行为表现,而对违规行为的适当处罚则能有效遏制儿童的不当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积极反馈机制,例如激励儿童展示出良好行为,以及证明
他们尊重社会规则的能力。

这在儿童行为观察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儿童学习规律性,逐步增进自我控制能力。

在观察中,行为主义理论的适用范围涵盖了从社会环境里获取信息、注意行为
的影响、大脑的发育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以期达到预期的行为表现效果。

总而言之,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儿童行为观察分析方法,它在
分析儿童行为及促进其良好行为表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

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提升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对自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地解读,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讨论和解读,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3~6岁)中的运用,以期在奋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中,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的执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深渊。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释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复总结和提炼,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认知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成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成长被量化、数据化。

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获得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

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行为阶段处于前逻辑阶段,缺乏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世界往往以表象为主,无法将外在表征和内在认知统一在一起。

儿童行为心理学第一章摘抄及感悟

儿童行为心理学第一章摘抄及感悟

儿童行为心理学第一章摘抄及感悟本书作者主要为了解决如何通过儿童的行为,来“读”出儿童的真实意图。

这本书似乎偏向写的是幼儿期、小童期的孩子。

第一章的内容是当孩子发脾气了,这脾气背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呢?那要如何去疏导孩子这些坏情绪呢?首先说一说,有哪些坏脾气:1.攻击他人。

生活中,你也会看到很多孩子比较霸道,看到其他孩子手上的东西,直接就是抢。

而这些父母要么任意为之,要么凶吼孩子。

这两种偏激的父母做法,最终可能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偏激的性格。

第一种任意为之的,可能孩子长大后,就是个小霸王,看看有许多孩子年纪小小,在学校就是以欺负其他孩子为乐,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孩子性格成长的黄金时期,父母默认了这种行为。

第二种以暴力手段解决的父母,可能导致孩子将来要么很自卑,要么也会动不动就怒气冲天。

2.乱发脾气。

你可能留意到,有些孩子跟着父母出去超市或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等东西,就非要买,不买就不走,甚至躺地上打滚。

抖音里,对于这种孩子,有些大人推崇的是“效仿”孩子,也躺地上。

但是不是本次你都可以做到像孩子一样不要”脸“呢。

其实孩子是在用一种情绪探索未知的世界,来看父母的反应,是希望得到家长的重视、家长的爱。

如果大人能用温和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不必这样做,因为什么情况下都是爱孩子的。

当孩子有了你正确爱的滋养,相信脾气就会减少。

3.善变。

很多孩子不愿意坚持,玩一样东西几分钟就玩腻了。

稍大一点,就会表现在学习上,做作业拖拉,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课。

4.爱哭。

哭,几乎是孩子们的最佳武器,尤其小女孩。

稍有不如意,就会以哭来展示。

以上四种情绪,在作者眼里,觉得这是孩子们正常的一种情绪和需求的表达,作为家长的你,需要先学会接纳这些。

《情感智商》的作者讲过:”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

“《儿童行为心理学》的作者也认为,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很育儿大师都指出,孩子出生到幼儿期,也就是0-6岁,最好由父母亲自抚养。

华生行为主义外国儿童心理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外国儿童心理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摘要]: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创始人为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理论有行为、思维、习惯、情绪、人格五个要点,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的方式来阐述的。

华生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

他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关键词]:行为主义;习惯;刺激;反应一、华生的生平及著作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于1878 年1 月9 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

1894 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

后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

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了,①他甚至很难理解他的导师杜威的思想。

然而在安吉尔的影响之下,他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把神经学作为第二副科,并师从洛布,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

1903 年他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直到1908 年。

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

1908 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

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去指导实验室,比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终还是到了霍普金斯大学。

他在那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 年。

长期以来,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并于1908 年在一份讲义中他第一次公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学前心理指导教师刘云艳教授院、所、中心教育学部专业或专业领域学前教育学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导师胡福贞副教授级别2012级学年2012—2013学年学期第二学期姓名石敏学号112012305000404类别全日制硕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3年9 月26 日研究生院(筹)制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石敏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摘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

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环境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

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以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察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获得的规律,应用于解释和控制人类行为。

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儿童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转变。

“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

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认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习惯很快就取代了它。

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

”[1]他认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

并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才智、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2]。

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该反应系统中刺激—反应的联接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应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准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不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

同时,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反应之间不需要任何间隔时间,且不同情1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应。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3]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4],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

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三)否认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抹杀了动物与人的区别。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意识代之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否定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观察法[5]。

因此,思维过程能否归结为可观察的客观现象俨然成为行为主义走向严格的客观心理学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华生据其机械行为观主张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主张“思维外周论”,因而进一步认为语言和思维没有根本区别,都同属于言语习惯。

换而言之,言语是外显(出声)的言语习惯,而思维则是内隐(不出声)的言语习惯。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行为主义将人的思维依据其机械行为观简化为刺激-反应,并将其和语言归于言语习惯。

如此,不仅否认思维与言语的根本性区别,同时还降低了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地位,使之与动物别无二般。

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6],可行为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不可置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无视其差异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

纵观其上,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否认思维的特殊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四)情绪华生力求将有机体的所有反应客观化,在将语言和思维作了行为主义的论述之后,又将情绪这一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有机体特定刺激下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并对婴儿进行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的形成与消退。

华生将情绪定位为一种涉及到整个躯体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变化的模式反应[7]。

通过许多实验研究发现,在新生儿身上可以找到由特定刺激所引发的三种原始情绪:爱、恐惧、愤怒,并论述了以上三种原始情绪在通过条件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复杂的各种情绪。

情绪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因此行为主义研究情绪行为的对象就必将是人,且为明晰成人情绪反应的复杂性不得不从发生的角度研究儿童。

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操作的物质环境下的特定刺激进行情绪行为实验。

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行为主义者从动物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从人身上得到的研究成果递推与人的身上具有一定可行性。

而实际上,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其在单一背景下研究,结果具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以身心不完备的婴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造成巨大影响的做法是严重违反了实验的伦理性原则的。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应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开否定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

斯金纳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认为先天行为是遗传列联的产物,并具体分析了有机体的强化性列联和生存性列联。

其中,生存性列联即人类的遗传禀赋,强化性列联即习得行为。

并在其论述个体行为的形成与维持的过程中,两者都提及到,只是更加强调环境的作用。

即表明新行为主义者不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表面上也不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这应算作是对旧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也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行为的基本观点。

深受华生影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认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

即斯金纳将遗传也归结于环境,从而成就其环境决定论观点。

斯金纳借以“玩弄”概念的方法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不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或容器。

(二)新行为主义承认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同时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

斯金纳说过:“一门恰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8],即说明新行为心理学承认这些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不仅存在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虽然斯金纳并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斯金纳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但反对内省法的他却认为人不能准确的报告自我认知的内容。

新行为主义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够认识自己,但同时又认为人是无能的,不能准确的报告出自我认知。

(三)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新行为主义者同旧行为主义者都认为遗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是最小的,人类大部分行为是习得的。

斯金纳分析了条件作用之下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受到强化而形成的,是操作的效果而引发的。

斯金纳的持第二种行为观,并持环境决定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否认行为主体内在的某种意图,仅仅注重于行为发生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

不难看出,斯金纳并未公开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且将内部状态归结为伴随行为出现的附属现象。

但斯金纳反对华生的S—R理论,在其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中,要求当儿童做出一个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呈现一个积极刺激或者撤消一个厌恶刺激,儿童的这种行为就会再次出现,反之则不同。

同时,斯金纳主张行动的主动控制,主张强化反对惩罚。

可见,新行为主义眼中的儿童是承认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认为儿童是有主观能动的选择趋乐避苦的个体。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儿童观简述20世纪50年代,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论和人与动物的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得过去为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

在这种境况下,以班杜拉、罗尔特、米契尔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大胆吸取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中一些合理的观点和成果,新的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辩证的分析了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机体具有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征,这些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个体在行为上的不同。

因此,班杜拉认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习得因素共同决定着行为,但后天习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导作用。

[9]可以看出,新的新行为主义既不持旧行为主义“白板论”的观点,也不持新行为主义“遗传环境”的概念,而是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这无疑较之前期行为主义有很大进步。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否定环境决定论,坚持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观。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在否定前期行为主义强调环境是行为的唯一决定者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的观点。

该观点具有两层含义:环境对行为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