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需求偏好学说 – 人力资本学说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品质要高。因此,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
先进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
高且比较接近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2)阶段II——成长期或扩散期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以后,由于技术已确定, 并被普遍采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 大生产和销售,需要大量投资;
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 (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要的人力资 本)密集型;
•E
•t
0
•创新国
•t
1
•其它工业 国
•t
•t
2
3
•发展中国 家
•t
4
•t
•-E
•I
•阶段: •产品流向
: •产品类型
:
•导入 •创新国出
口 •技术密集
型
PPT文档演模板
•I
•III
I
•技术扩散
•技术停滞
•其他工业国出口 •发展中国家出口
•资本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返回上页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该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构成成本,发达 国家在该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 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3).阶段III——成熟期或停滞期
创新国失去技术优势。由于非熟练 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 主要力量。生产向劳动力成本较低 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条件进行大 批量生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2)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 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获得了 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教育、职业培 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因此,美国的劳动 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 即资本化的人(capital labor)。故从广义来看, 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进口商品 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现,使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无论是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比较 利益理论,还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都 是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分析前提。但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 国际贸易理论则暗含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命题。因为规模经济 排除了小企业进入这类行业的可能性,即任何企业如果不能达到 甚至超过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该企业就不能进入此类行业。这 一命题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理论 的新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表明,尽管各国之间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但并 不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条件,相反各国可以通过产业内贸 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品贸易关系。因而在这类国家之间,贸易的相 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和冲突,自由贸易有了更多的存在基础。
如果卖到国内市场,为增加1个单位商品销售,企业要降低该商品 的卖价,假设降低1美分,其国内卖价变成199.99美元,多卖1件 商品增加的收入是199.99美元。这样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就可以 销售10001件该商品。但应当注意的是,当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为售 出增加的1单位产品时,它必须将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都降到 199.99美元,因此厂商从原来10000件产品的销售中,总收入减少 了100美元。从而,企业从增加1单位产品的销售中,只多收入 99.99美元,而不是199.99美元。如果将增加的1个单位产品不是卖 到国内市场,而是倾销到国外,其价格也降低1美分,价格是 149.99美元,则多在国外市场销售1个单位的产品,企业多获得 149.99 美元, 在国外的市场上销售了 1001件商品。这意味着,不仅增加的1 个单位的产品要以149.99美元销售,而且其它的1000件商品也 要降到149.99美元,由此减少收入10美元,结果在国外市场上 多销售1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净增收入是139.99美元,比销在国内 多收入40美元。因此,对不完全竞争企业而言,将增加的商品 倾销到国外比销在国内市场能够获得较多的利润。可见,倾销 是符合不完全竞争企业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原则的。
国际贸易的现代和当代理论ppt课件
5、该理论对究竟如何衡量一国的资源优势产生了具有启发性的提 示。同时也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6、实际上,资源禀赋的优势并不是贸易必然产生的充分条件,也 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利用H-O模型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却可以说 明贫困的增长等南北差距的实际问题,因而普遍受到国际经济 学家的青睐。
计算综合题
◆ H-O理论: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
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精选PPT课件
9
四、H-O模型图示
需求条件和技术 水平相同、要素 禀赋不同的两国 贸易
图3-2 H-O模型条件下的两国贸易
精选PPT课件
10
五、模型推导----简单证明
假设A国的X产品的价格/成本为PAX,LX表示劳动投入 系数,KX为资本投入系数,WA工资率,RA为利率, 则:
3、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该模型放弃了劳动价值论,坚 持供求说和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陷入了庸俗经济学的范畴。
4、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该模型是典型的静态分析方法,“靠 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只有利于成熟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 不利于后进国家利用技术和其他手段赶超发达国家,从而改变 现有贸易格局的看法。
精选PPT课件
5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资本劳动比
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指生产某种产 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假设生产单位产品X 、 Y所需的资本量和劳动量 依次为KX、LX 与 KY 、 LY,则:
◆ 1941年合作完成论文《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经济统计 周报》1941年8月号 )对要素价格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结论被称做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6、实际上,资源禀赋的优势并不是贸易必然产生的充分条件,也 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利用H-O模型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却可以说 明贫困的增长等南北差距的实际问题,因而普遍受到国际经济 学家的青睐。
计算综合题
◆ H-O理论: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
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精选PPT课件
9
四、H-O模型图示
需求条件和技术 水平相同、要素 禀赋不同的两国 贸易
图3-2 H-O模型条件下的两国贸易
精选PPT课件
10
五、模型推导----简单证明
假设A国的X产品的价格/成本为PAX,LX表示劳动投入 系数,KX为资本投入系数,WA工资率,RA为利率, 则:
3、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该模型放弃了劳动价值论,坚 持供求说和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陷入了庸俗经济学的范畴。
4、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该模型是典型的静态分析方法,“靠 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只有利于成熟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 不利于后进国家利用技术和其他手段赶超发达国家,从而改变 现有贸易格局的看法。
精选PPT课件
5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资本劳动比
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指生产某种产 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假设生产单位产品X 、 Y所需的资本量和劳动量 依次为KX、LX 与 KY 、 LY,则:
◆ 1941年合作完成论文《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经济统计 周报》1941年8月号 )对要素价格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结论被称做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国际经济学之现代贸易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首次提 出。该理论核心: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
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该理论认为:
第一、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 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 ;
A国:只能产出QA的产品,成本为CA; B国:可达到最佳规模QB,成本为CB。 由于CB<CA,故A国的竞争力不如B国,则A 国的消费者可能进口B国的产品而不用本国产 品。这时同行业贸易便发生了。
C(单位成本)
CA
A
CB
QA
LAC
B
QB
Q(产量)
返回上页
近代保护主义思想的兴起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动机,偏重于掠取金银;财 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即以关税保护阻碍输入,以减免税 鼓励输出。
(2)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 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获得了 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教育、职业培 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因此,美国的劳动 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 即资本化的人(capital labor)。故从广义来看, 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进口商品 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3) 美国产品的要素结构
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产品正是美国 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商品在美国国内 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成本 较高(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密集型)。而对于 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且生产成本 较低。这就是Leontief之迷形成的原因。
t2
t3
t4
国际经济学之现代贸易理论
结合发展中国家
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探讨适合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理论和发展策略。
现代贸易理论与中国的对外贸易
政策制定
现代贸易理论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提 供了重要依据,帮助中国实现了贸易结构的 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型升级
现代贸易理论为中国实现贸易转型升级提供 了理论支持,指导中国在扩大内需、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非关税壁垒的效应
非关税壁垒可能会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但同时也可能妨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全球福利下降。
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因素
非关税壁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政府可能会采取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特别是在政治不稳定或经济 不发达的国家中。
国际经济学之现代贸易 理论
2023-11-11
目 录
• 引言 •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 •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 • 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成因、结构和 影响。
它旨在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以及贸易对参与者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影 响。
国际贸易政策的国际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的种类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非关税 壁垒、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措 施。这些政策措施会影响国际贸 易的流量和流向,从而影响全球 的福利。
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
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需要进行协 调,以避免产生贸易战或贸易摩 擦。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 WTO)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 政策协调。
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探讨适合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理论和发展策略。
现代贸易理论与中国的对外贸易
政策制定
现代贸易理论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提 供了重要依据,帮助中国实现了贸易结构的 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型升级
现代贸易理论为中国实现贸易转型升级提供 了理论支持,指导中国在扩大内需、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非关税壁垒的效应
非关税壁垒可能会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但同时也可能妨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全球福利下降。
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因素
非关税壁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政府可能会采取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特别是在政治不稳定或经济 不发达的国家中。
国际经济学之现代贸易 理论
2023-11-11
目 录
• 引言 •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 •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 • 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成因、结构和 影响。
它旨在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以及贸易对参与者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影 响。
国际贸易政策的国际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的种类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非关税 壁垒、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措 施。这些政策措施会影响国际贸 易的流量和流向,从而影响全球 的福利。
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
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需要进行协 调,以避免产生贸易战或贸易摩 擦。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 WTO)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 政策协调。
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 61页)
2020/7/4
表5.1 七大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状况(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
国家
2020/7/4
出口到工业化 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 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2020/7/4
3.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 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地位在不断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 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这类产品。
• 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20世纪初,美国 在这三个行业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这些产品的 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几乎退出了这些 产品的生产,成为这些产品的净进口国。
•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 争行业,即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 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 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 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2020/7/4
• 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 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 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产品如果 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 pt 61页)
5.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 20世纪50年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两之占世
表5.1 七大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状况(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
国家
2020/7/4
出口到工业化 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 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2020/7/4
3.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 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地位在不断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 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这类产品。
• 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20世纪初,美国 在这三个行业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这些产品的 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几乎退出了这些 产品的生产,成为这些产品的净进口国。
•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 争行业,即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 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 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 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2020/7/4
• 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 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 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产品如果 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 pt 61页)
5.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 20世纪50年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两之占世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固定成本下:只有小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国可以同时生产两种商品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国际经济学3 -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引入国际 贸易
需求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
各国内部相对 价格相等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
1、成本递增 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一的均 衡解。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的X产品所必须放弃的Y产品的生产数 量是不断增加的,即随着X产品产量的扩大,X的机会成本是 不断增加的。
3.5C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所得:在固定成本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 完全分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C
C
U.S
120 70 60 A E B 90 110 180 W
120
B1
U.K
50 40
A1
E1
40 60 70 120
W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在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 这种不完全分工的原因是:
3.4 孤立均衡
什么是孤立均衡?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 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 两条切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3.4A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都发生 改变,相对价格趋同。例如说在封闭情况下,A国X与Y产品的 相对价格是1:2,B国X与Y产品的相对价格是1:4,通过国 际贸易世界价格变为1:3,处于国际贸易之前两国相对价格 的中间地带,通过贸易,两国均获得好处。 但如果A国是大国,B国是小国,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相对 价格等于A国封闭状况下的国内价格,B国也即小国得到全部 的贸易好处。无论是李嘉图模型,还是标准贸易模型,都是 如此。
需求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
各国内部相对 价格相等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
1、成本递增 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一的均 衡解。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的X产品所必须放弃的Y产品的生产数 量是不断增加的,即随着X产品产量的扩大,X的机会成本是 不断增加的。
3.5C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所得:在固定成本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 完全分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C
C
U.S
120 70 60 A E B 90 110 180 W
120
B1
U.K
50 40
A1
E1
40 60 70 120
W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在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 这种不完全分工的原因是:
3.4 孤立均衡
什么是孤立均衡?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 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 两条切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3.4A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都发生 改变,相对价格趋同。例如说在封闭情况下,A国X与Y产品的 相对价格是1:2,B国X与Y产品的相对价格是1:4,通过国 际贸易世界价格变为1:3,处于国际贸易之前两国相对价格 的中间地带,通过贸易,两国均获得好处。 但如果A国是大国,B国是小国,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相对 价格等于A国封闭状况下的国内价格,B国也即小国得到全部 的贸易好处。无论是李嘉图模型,还是标准贸易模型,都是 如此。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3章概要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 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 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 一定存在。 ❖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 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 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4)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计算公式为:
X M
T 1
X M
式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
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T愈是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
T愈是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当T=0时,表示该国在这一产业或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出口,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3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3.4 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3.5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假设甲、乙两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 相同的,即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但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因此在封闭经济条件 下,同一种商品在两国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二、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 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Y 120 B`
100
80
60
E
Ⅱ
40
0601 现代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很长一段时间,他既 不做学问,也 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 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 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 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 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 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 员。” 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 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 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 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 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 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 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 《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 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 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 纪人,不是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使商 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 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 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三)主要内容 某两种产品若存在规模经济,则其中一国会率先
对某种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成本优势;而另 一国则选择另一种产品,进行生产。之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两种产品在各国间进行分配。
A产品
规模经济
规模生产
低成本低价格
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四)图形说明——坎姆模型
如图,一国专门生产X, Y 另一国家专门生产Y,在 Ymax 规模经济的作用下,X和Y 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 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 Y2 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 Y1 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 E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 均衡点A所达到的效用水 平更高。
第3章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
第二节 列昂惕夫悖论及各种解释
一、 列昂惕夫悖论的基本内容 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运用自已发明
的投入-产出表对美国40-50年代的出口商品 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参与国际 分工是基于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 的,而非资本密集型基础之上。这被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或反论。
二、围绕列昂惕夫悖论的争论
( 2) 价 格 定 义 法 假 设 有 两 个 国 家 A和 B, 其 要 素 资 本 和 劳 动 的 价 格 之 比 分 别 为 rA/wA和 rB/wB,而 且 有rB/wBrA/wA,就 可 以 认 为 A国 是 资 本 丰 裕 国 而 B国 是 劳 动 丰 裕 国 。
K
KB
EB ( KB / LB)
这一现象称作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后面详解)
3.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贸易可以提高一国的收入总水平,这 是由于国际分工带来的;
(2)贸易可以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充裕 要素的收入将上升,而稀缺要素的收入将下降。
4. 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3. 要素禀赋的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 投入的资源,通常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
(2)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3)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的状况。
(4)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
( 1) 物 理 定 义 法 假 设 有 两 个 国 家 A和 B, 其 要 素 禀 赋 分 别 为 KA/LA和KB/LB, 而 且 有KB/LBKA/LA,就 可 以 认 为 A国 是 资 本 丰 裕 国 而 B国 是 劳 动 丰 裕 国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现代贸易理论
• Leontief之迷
在从1933195320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 学中一颗“”,经济学家惊异于其逻辑的严密、模型精 巧,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 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 推断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国家。依据H—O 定理,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测算结果: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说—Leontief自己的 解释 (1) Leontief的观点
Leontief认为:美国的劳动力和国外的劳动力 相比,具有较高的效率,如3倍,表明运用同 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2倍。因 此,如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则美国将是劳动 力相对丰富、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它自然将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 产品。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一般是资本型) 的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保护国内的就业机会)。特别受到保护的是 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 如纺织业和鞋业等。
4要素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
H-O理论假设:商品的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该商 品是资本还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两国生产同一 种商品对要素比例是一样的。但实际中存在生 产要素密集型转换。
(3) 美国产品的要素结构
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产品正是美国 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商品在美国国内 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成本 较高(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密集型)。而对于 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且生产成本 较低。这就是Leontief之迷形成的原因。
=>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美国资本相对充裕,
劳动力相对短缺,按传统的H-O理论,美国 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这一理论和实际的矛盾称为Leontief 之迷。除美国外,其他工业国如日本、加拿 大等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存在这个迷。
(二)对Leontief之迷的各种解释
$170
$131
$119
$18184
$14320
$17916
可见: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与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 率之比分别为:
1947年:18184/14092=1.29 1951年:17916/14320=1.25
在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即美国出 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生产要素密度逆转是指一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 丰富的国家,可以用劳动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 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方 式来进行生产。如小麦,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 充裕,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机械化)方式生产,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裕,则可用劳动密集 (手工作业)的方式生产。
美国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 型产品。而在其出口国来说,则属于劳动密 集型。
返回目录
(一)Leontief之迷的产生
下表是Leontief发现的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使用的资本和劳动 量的比较。
1947年
1958年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资本(1947年不 变价)
劳动(年劳动人 数) 资本-劳动比例 (美圆/人)
$2550780 $182
$14092
$3091339 $1876000 $2132000
Leontief之迷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极大震惊。 导致它的原因可能有:过去的全部贸易理论尤 其是H-O理论出了差错?或者是美国等工业化 国家属于劳动力充裕、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 或者统计方法有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4个:
1自然资源说
(1)产品的要素构成
H-O理论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而忽略了资源要素。(如土地、矿藏、森林和水 资源等)。某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如石油、 矿石、煤等。
(3)技术生产要素──技术是生产力,是生产 要素
由于美国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生产 过程中投入了较高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 可以说美国生产的是技术密集型商品。── 这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表象——劳动力密集型
实质——技术密集型
3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说
H-O理论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的,而现 实中,国际贸易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关税和非 关税贸易壁垒。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 其偏好也相同。
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 结构与收入水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 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 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 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 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 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国 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 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 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 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 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2)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 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获得了 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教育、职业培 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因此,美国的劳动 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 即资本化的人(capital labor)。故从广义来看, 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进口商品 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如小麦,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在美 国是资本密集型。
美
资本密集型
美国 进口品
劳动密集型 其 他
国 劳动密集型
美国 出口品
资本密集型
国 家
生产要素密集型转化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 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 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 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即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投 入较多的资本 (先进设备)。如阿拉伯半 岛的石油相对丰富,开采方便,所需要的设 备简单,因而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石油 稀缺的地方,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设备和 技术),也只能生产出成本较高的石油。
• Leontief之迷
在从1933195320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 学中一颗“”,经济学家惊异于其逻辑的严密、模型精 巧,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 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 推断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国家。依据H—O 定理,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测算结果: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说—Leontief自己的 解释 (1) Leontief的观点
Leontief认为:美国的劳动力和国外的劳动力 相比,具有较高的效率,如3倍,表明运用同 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2倍。因 此,如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则美国将是劳动 力相对丰富、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它自然将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 产品。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一般是资本型) 的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保护国内的就业机会)。特别受到保护的是 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 如纺织业和鞋业等。
4要素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
H-O理论假设:商品的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该商 品是资本还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两国生产同一 种商品对要素比例是一样的。但实际中存在生 产要素密集型转换。
(3) 美国产品的要素结构
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产品正是美国 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商品在美国国内 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成本 较高(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密集型)。而对于 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且生产成本 较低。这就是Leontief之迷形成的原因。
=>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美国资本相对充裕,
劳动力相对短缺,按传统的H-O理论,美国 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这一理论和实际的矛盾称为Leontief 之迷。除美国外,其他工业国如日本、加拿 大等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存在这个迷。
(二)对Leontief之迷的各种解释
$170
$131
$119
$18184
$14320
$17916
可见: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与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 率之比分别为:
1947年:18184/14092=1.29 1951年:17916/14320=1.25
在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即美国出 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生产要素密度逆转是指一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 丰富的国家,可以用劳动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 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方 式来进行生产。如小麦,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 充裕,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机械化)方式生产,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裕,则可用劳动密集 (手工作业)的方式生产。
美国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 型产品。而在其出口国来说,则属于劳动密 集型。
返回目录
(一)Leontief之迷的产生
下表是Leontief发现的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使用的资本和劳动 量的比较。
1947年
1958年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资本(1947年不 变价)
劳动(年劳动人 数) 资本-劳动比例 (美圆/人)
$2550780 $182
$14092
$3091339 $1876000 $2132000
Leontief之迷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极大震惊。 导致它的原因可能有:过去的全部贸易理论尤 其是H-O理论出了差错?或者是美国等工业化 国家属于劳动力充裕、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 或者统计方法有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4个:
1自然资源说
(1)产品的要素构成
H-O理论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而忽略了资源要素。(如土地、矿藏、森林和水 资源等)。某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如石油、 矿石、煤等。
(3)技术生产要素──技术是生产力,是生产 要素
由于美国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生产 过程中投入了较高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 可以说美国生产的是技术密集型商品。── 这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表象——劳动力密集型
实质——技术密集型
3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说
H-O理论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的,而现 实中,国际贸易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关税和非 关税贸易壁垒。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 其偏好也相同。
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 结构与收入水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 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 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 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 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 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国 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 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 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 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 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2)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 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获得了 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教育、职业培 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因此,美国的劳动 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 即资本化的人(capital labor)。故从广义来看, 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进口商品 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如小麦,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在美 国是资本密集型。
美
资本密集型
美国 进口品
劳动密集型 其 他
国 劳动密集型
美国 出口品
资本密集型
国 家
生产要素密集型转化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 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 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 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即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投 入较多的资本 (先进设备)。如阿拉伯半 岛的石油相对丰富,开采方便,所需要的设 备简单,因而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石油 稀缺的地方,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设备和 技术),也只能生产出成本较高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