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_朱凤瀚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第34卷 第6期 2019 年 12月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 34 No. 6Dec. 2019Journal of Q ilu Normal University 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许 东(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这批竹简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近十年来学界针对北大汉简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这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未来研究走向与前景进行展望,有助于我们今后的研究。

关键词:北大汉简;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4735(2019)06-0123-10收稿日期:2019-06-02作者简介:许东(1984—),男,山东邹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文献研究与整理。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西汉竹简(下文均简称作“北大汉简”),这批竹简共有3300多枚。

北大汉简内容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

2012年12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二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一、三、五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四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尚有第六卷关于日书类文献三种(《日书》《日忌》《日约》)和第七卷医方类文献未正式出版。

北大汉简的问世对于中国历史、思想、文化、科技、医学、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广泛关注,兹就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概述、分析与评价,以供学界参考。

一、北大汉简研究概述(一)北大汉简真伪性争论针对北大汉简的真伪性问题,邢文、李开、姚小鸥以《光明日报》国学版为学术平台展开了论辩。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考古新收获#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B4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汉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公室1B15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29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38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2B4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清理简报永城市博物馆2B20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B26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B4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B4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B32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3B36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宝鸡市考古研究所3B44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4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20燕下都遗址出土铁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文物保管所4B3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4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12南澳Ñ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B25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B4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12洛阳道北二路明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21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四川宋瓷博物馆7B4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崇州市文物管理所7B7成都下东大街遗址明代早期遗存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B22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4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13洛阳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22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31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32本刊2011年1~12期目录索引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8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9B58江西靖安老虎墩史前遗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4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22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10B35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发掘简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0B51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11B4湖北武汉磨元城周代遗址调查简报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11B61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4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1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26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37#研究与探索#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1B43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1B51论红山文化玉兽面形饰的渊源朱乃诚2B47玉门金鸡梁出土的木牍和封检王策吴荭2B55新发现辽代丝绸装饰材料及工艺研究路智勇2B59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张弛3B46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赵宾福杜战伟3B54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3B62越国贵族墓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探论陈元甫4B33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韦正4B41前凉道符考释王元林4B49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李岩5B48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李峰5B55中国最早的/升官图0)))说孔家坡汉简5日书6的5居官图6及相关材料李零5B68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袁俊杰6B38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陈隆文6B44三星堆出土爬龙铜柱首考)))一根带有龙虎铜饰件权杖的复原孙华7B39德清窑略论郑建明7B50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李少兵8B47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魏坚8B55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李学勤9B67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张鸿亮卢青峰9B69敦煌壁画中的经架)))兼议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顶南侧壁画题材郭俊叶10B70 /寄寄老人0考宋新潮10B7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11B64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11B78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张昌平11B87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殷宪刘俊喜12B47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张庆捷刘俊喜12B52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丹扬王墓考辨李梅田12B55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林梅村12B61#青铜器集粹#甘肃武威出土铜贾建成李永平5B89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杨玉彬杨钢锋5B91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蔡运章9B73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陈松长9B76#陶瓷赏析#浅谈广均的风格与特点黄静2B66#简牍文书#清华简5系年6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3B705楚居6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李守奎3B75论汉简5葬律6中的祭奠之礼高崇文5B80放马滩秦简日书5占病祟除6与投掷式选择陈伟5B8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6B49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6B57北大汉简5苍颉篇6概述(朱凤瀚)北大藏西汉竹书5赵正书6简说(赵化成)北大汉简5老子6简介(韩巍)北大竹书5周驯6简介(阎步克)北大汉简5妄稽6简述(何晋)北大藏汉简5反淫6简说(傅刚邵永海)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李零)北大汉简中的5雨书6(陈苏镇)北大汉简数术类5六博6、5荆决6等篇略述(陈侃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李家浩杨泽生)#碑刻墓志#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胡明2B70文明书5张文麟墓志6研究周公太2B75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4B75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李洪甫张步军4B78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邢富华王宇红邢建洛8B65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邢富华邢建洛司马国红8B69#画像石#画像砖#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2B72#书画艺苑#元孟玉涧5黄鸟图6辨析杨新7B61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5兽谱6袁杰7B65#古代建筑#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1B59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王春波4B53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与永安桥、源洪桥比较研究孙荣华4B63#古邑名村#安徽宣城水东镇耿朔10B83#古代镜鉴#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选粹程永军1B75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铭文铜镜董波1B80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吕静9B79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张小丽9B80#古代玺印#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金代官印高耀伟10B88顺治皇帝御用玺印郭福祥10B89#博物藏珍#清代宫廷琥珀艺术许晓东3B79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张焕新7B71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张敏波7B85#近代文物#孙中山两张借款单据辨伪谭世宝12B83#科技考古#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1B81云南祥云红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初步分析李晓岑雅丽刘杰李穆斌1B88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2B79中美专家联合修复保护昭陵六骏之/飒露紫0、/拳毛0杨文宗2B86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5B94北大西汉竹简的科技分析胡东波张琼王恺6B90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成倩王博郭金龙7B88元代铜牦牛腐蚀产物分析研究赵家英7B93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赵西晨黄晓娟张勇剑宋俊荣8B73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袁晓红8B7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周立李明毛晨佳吕晓洁8B84#博士论坛#早期玉剑具研究代丽娟4B84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朱磊4B92 #遗址#文物保护#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蒲天彪9B86#书刊评介#读5鲁中南汉墓6杨哲峰3B90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5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6杨勇8B90#学术动态#/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6国际学术研讨会0纪要袁金平11B95 #读者#作者#编者#彭射铜器铭文补释曹锦炎6B94苹木留荫芳华沁人)))缅怀徐苹芳先生许宏9B91#彩色插页#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出土Ñ式单鸡铜杖首1B封面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11蟠螭纹镜21博局铭文镜31神人车马画像镜41人物神兽镜1B封二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出土陶器11罐(M2B1)21罐(M2B3)31三足罐(M2B4)41壶(M2B5)1B封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出土彩绘刻画砖2B封面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出土器物11方形玉衣片(Y XM2B26、28~30)21菱形玉衣片(Y XM2B39~47)31长条形玉衣片(Y XM2B61~65、50)41玛瑙珠、石珠(Y XM2B298~322)2B封二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壁画(第7~9幅)2B封三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盏3B封面宝鸡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11F121筒瓦(采集)正面31筒瓦(采集)背面3B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5楚居63B封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珀扳指3B封底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土青瓷承盘三足炉4B封面山西安泽郎寨唐代砖塔11砖塔南面21西面碑碣4B封二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11寿昌桥21桥额楷书阴刻二字桥名4B封三南澳Ñ号明代沉船出水青花菊花纹盘5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鱼(C1M10122B7)2.蚕(C1M10122B11)3.饰件(C1M10122B9)4.(C1M10123B130)5.鱼(C1M10123B133)6.蚕(C1M10123B131)5B封二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鼎(C1M10122B76)2.鬲(C1M10122B96)5B封三洛阳涧西区唐墓出土铜镜6B封面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1.陶天王俑(EM723B2)2.陶马(EM723B6)3.银杯(EM723B15)4.鎏金银粉盒(EM722B10)6B封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部分)115日书6篇题215六博6篇题3.5日书6中的占产子图4.5日书6中的日廷图6B封三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出土青花蕉叶人物纹执壶7B封面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瓷器11青釉莲瓣碗(SJH2B2528)21青釉莲瓣杯盖(SJH2B2586)31青釉莲瓣杯(S JH2B2581)41黑釉盅(S JH2B2596)51青釉折沿盘(S JH2B2580)61白釉刻花碗(S JH2B2622)7B封二11元代铜牦牛修复前21元代铜牦牛修复后7B封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葬出土童子攀枝砖雕8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1方壶(M8830B11)21(M8830B7)8B封三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出土铜铺首9B封面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陵园遗址平面图9B封二11我自铸铜铍及铭文21铜矛9B封三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9B封底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仓10B封面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器1.鼎(M6B12)2.扁壶(M5B13)3.A型壶(M5B1)4.B型壶(M5B11)10B封二安徽宣城水东镇11正街街景21十八踏10B封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觥11B封面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器11鱼伯彭尊(M27B14)21鱼伯彭卣(M27B12)11B封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M27B2)11B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墓室东壁壁画局部12B封面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1北侧棺床立面画像21甬道东壁壁画12B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1前室北壁壁画21后室顶部12B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彭林与朱凤瀚教授治学介绍

彭林与朱凤瀚教授治学介绍

彭林,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历史组成员。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彭林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和礼乐文化的研究。

近年以“郭店楚简与战国时代的礼学”和“清人的礼学研究”为重心,展开成体系的研究。

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古代朝鲜礼学丛稿》等。

点校的文献有《观堂集林》、《礼经释例》、《仪礼注疏》等,已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庙祭祀文化研究”;担任科技部“十五”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子课题“礼制起源研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的编撰与研究”中“礼学典籍整理”的负责人。

在清华大学讲授开设的课程有“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青铜器研究初阶”、“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通史——先秦两汉部分”(以上为本科生课程);“先秦两汉文献研读”(硕士生课程);“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博士生课程);其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彭林近五年论文目录1、郭店楚简与《礼记》的年代,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页41-59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2、试论焦循《群经宫室图》,清代扬州学术研究下册页573-587 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月3、听松山房读《礼》箚记,李学勤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4、《六德》柬释,简帛研究第4辑页153-15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5、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 2001第2期页97-102 北京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 2001年5月6、朱子礼学与朝鲜时代乡风民俗的儒家化,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一辑页103-143 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 2001年3月7、《十三经注疏》与中国古代学术,光明日报 2001年6月21日8、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中国史研究 2001年第3期页3-1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1年8月9、武王克商之年研究的纠葛,清华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页35-41转44 2001年8月10、论《朱子家礼》在朝鲜时代的播迁,华学第五辑页276—297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11、中国古礼与朝鲜半岛的儒家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1卷第4期页37—54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年12月12、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定名问题,孔子研究 2002年2期,页4—6 济南孔子研究编辑部 2002年3月13、《诗序》、《诗论》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论文集页93—99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3月14、金正喜“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想,韩国实学思想史,页376—41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别迷信史记,北大清华竹简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

别迷信史记,北大清华竹简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

别迷信史记,北大清华竹简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我们怎么是怎么知道历史真相的?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大武器:典籍、考古发现和逻辑。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

西方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但中国的神话常常与历史混杂。

我们认为天上的神灵原先都是我们的先祖:轩辕、颛顼、高阳等等,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建立功勋之后升天,变成了神灵。

历史如此重要,伟大史学家的地位那就无以伦比了。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

关于先秦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史记》而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书中所写的商周历史,距离司马迁也有几百上千年了,那么里面是不是都准确呢?壹在发现新的史料前,我们只能有所怀疑,但还是要以已有的记载为准。

这就是看待历史的方法论:除非发现新证据,否则不能推翻老的结论。

比如困扰我很久的一个老故事:烽火戏诸侯。

史记原文是这样讲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我看完有几个问题。

第一,周幽王时代有烽火台吗?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烽火台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

在古代,“候”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

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点“烟”,夜晚点“火”。

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用特殊的材料做燃料,比如狼粪。

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

而墨子,已经是春秋末期人了,距离周幽王时代还真不算短。

如果要建一个从王京到各诸侯领地的烽火台链条,西周有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来我在《吕氏春秋》里看到这一句,疑心更重了: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文物2012年06期--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_朱凤瀚

文物2012年06期--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_朱凤瀚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10&ZD090)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课题“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10BAK67B14)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入藏和整理得到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的资助。

2010年初,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入藏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

本所随即成立课题小组,对这批简牍进行清理保护和整理研究。

目前,全部简牍已经作了饱水状态下的加固保护,并拍摄了彩色照片,部分字迹模糊的简牍还摄取了红外影像。

简牍缀连与文字释读已初步完成,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尚待进行。

为了尽快让学界了解这批宝贵资料的内容和价值,现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这批简牍初入藏时被淤泥包裹,黏为一束,外覆黑色塑料膜。

另有15枚竹简和2枚木牍散落在外,置于另一容器中。

经揭剥、清理,共取得竹简762枚(其中约300枚为双面书写)、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木觚1枚。

同时清理出的还有骰子1枚、算筹61根以及竹简残片若干。

在简牍和其他遗物堆积的上、下及外侧,发现有大小不一的竹篾编织物残片。

推测这批简牍和算筹等物,原先可能合置于一个竹笥内。

简牍残存的编绳中,还发现了人体寄生虫卵,表明它应是出自墓葬[1]。

这批简牍的字体都是秦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

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经考证应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和三十三年(前214年)[2]。

此外,一枚竹简的背面发现了“卅一年十月乙卯朔庚寅”的纪年,虽然其中干支抄写有误,但这一年仍可判定为秦始皇三十一年[3]。

根据以上情况,并参考简牍内容,可初步判断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始皇时期。

从竹简中《从政之经》及《道里书》之类的文献看来,这批简牍的主人应是秦的地方官吏。

此批简牍的出土地点不详。

地址-工作简报

地址-工作简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 作 简 报总第1期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入藏以来工作纪要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

这批竹简于1月11日入藏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博物馆随即准备好专门的文物库房以存放竹简,并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副书记吴志攀、副校长张国有、林建华等校领导,以及社科部程郁缀部长等,随即到库房视察指导。

学校领导决定由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共同负责竹简的保护和整理工作。

具体由历史系朱凤瀚教授主持竹简的整理,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教研室胡东波副教授负责竹简的文物保护。

随后我们邀请简牍保护专家对竹简进行了大致清点,并针对竹简的保存状况制定了保护方案。

同时,我们对竹简入藏时的状态也进行拍照,以保存第一手资料。

寒假之后,为了抓住天气转暖之前的短暂时间,尽快完成对竹简的科学清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资料和竹简的各项第一手数据,竹简保护和整理小组决定在3月中旬启动对竹简的清理和拍照工作。

为筹备这项工作,我们克服了人员、经费、设备、场地方面的种种困难,学校和社科部领导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3月13日至30日,在朱凤瀚教授主持下,完成了竹简的清理和拍照工作。

胡东波副教授负责在此期间竹简的科技保护和采样。

历史系博士后韩巍和博士生陈侃理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及后勤保障。

考古文博学院和历史系的部分研究生承担了辅助工作及竹简数据登记等任务。

这批竹简入藏时,其原始状态已遭破坏,竹简本来的排列顺序已完全被打乱。

所幸这批竹简保存质量较好,清理工作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且无需经过脱色处理即可直接拍照。

拍照后的竹简用玻璃片捆绑加固,按拍照顺序编号并附加号码签牌。

对全部有字简和无字简(包括残断无字简),都给以编号,共编号3346个。

我们邀请长沙简牍博物馆宋少华研究员,带领该馆汪力工、金平、胡冬成三位经验丰富的简牍保护专家,承担竹简的清理工作。

他们的高超技术,保证了竹简文物的安全完好和字迹的完整清晰。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

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

其中,第贰卷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

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壹、叁、伍卷,包括10种古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卷: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苍颉篇》第一卷为《苍颉篇》(朱凤瀚编撰),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小学类典籍。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

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三篇字书合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

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了《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余字。

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

此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

与之前发现的诸简本相同,此本也是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

特别重要的是,此前诸简本《苍颉篇》由于残甚,其如何分章,每章字数是多少,各章有无题目等均不能确知,而北大简本则有保存完整的章,每章末皆标明字数,其少者“百四”(即一百零四),多者达到“百五十二”。

不仅如此,从北大简本还可知,此书同一韵部可以有若干章,同韵部各章是相连编缀的,并且各章均有题目,用每章前两个字作标题,分别书写于各章开头的两枚简上端,与已发现的秦简中文章标题的写法相同。

北京大学:西汉竹书

北京大学:西汉竹书

北大收藏海外回归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余枚日期:2009-11-09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经过半年多整理和研究,北京大学已初步确定今年年初收藏的一批西汉竹书的内容和性质,这批西汉中期的竹书全部为竹简,总数达3300余枚,其中可复原的完整竹简在2300枚以上。

2009年1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召开了这一批西汉竹书的相关情况通报及座谈会。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育部社科司处长马建通、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曾宪通、林沄等学界耆宿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30余位知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教授、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副教授分别介绍了这篇竹简的整理研究和科技保护工作情况,并组织与会专家参观了竹简。

历史系朱凤瀚教授、阎步克教授、韩巍讲师,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中文系李零教授对竹书内容作了分类分篇简介。

据介绍,这批竹书从海外抢救回归,北大于2009年1月接受了竹书的捐赠,目前由历史系、中文系和考古文博学院的一批专家进行研究。

这批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黑亮。

竹简上的文字抄写极为工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书风,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初步认定,这批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属于古代的书籍,而不是以往出土简牍中最常见的文书档案,含有近20种古代文献,因此可称之为“西汉竹书”,大致涵盖了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医学等学科。

它们是继上世纪发现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以及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出土典籍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表示,这批资料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西汉中期以前南方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武帝到宣帝时期的文字研究以及古代的简牍制度、书册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序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序

作者: 朱凤瀚[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85-8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历史文献学;先秦思想史;战国楚简;先秦史研究;史学思想;研究成果
摘要:杨博博士的这部著作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出土战国楚简中典籍类文献(通称为“楚竹书”)所蕴含的史学价值:一是对楚竹书在文献学分类基础上的史料学认识;二是楚竹书所能反映的战国史学的发展状况及史学思想;三是其中所包含的有关先秦古史之史料;四是子书等文献中包含的反映先秦思想史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战国楚简的新发现益多,对楚简的研究成果累累且方兴未艾,但如大家所周知的,研究的角度与着眼点更多地落在了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领域,从史学研究角度所获的成果甚少。

丰富的楚竹书资料,欲为先秦史研究科学利用,则首先需要在观念上明确楚竹书究竟有哪些史学价值,这无疑是应学术研究之急需且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问题。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朱凤瀚一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贵族在龟甲!兽骨等占卜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事项的文字 也包括少数刻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近百年前 年的秋季 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 维卿 带着一种特殊的/古董0))一些沾满泥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到北京求售于当时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这位范先生不会料到 他拿来的/古董0会使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为之震动∀年庚子事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王懿荣殉国 他虽曾用重金搜求甲骨 并悉心考察过甲骨 但未及留下有关的文字∀稍后收藏甲骨的刘鹗受罗振玉的鼓动 在 年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5铁云藏龟6 并在自序中正确地说明甲骨文乃是/殷人刀笔文字0∀由此 殷墟甲骨文为世人所知 并逐渐成为一些金石学家乐于收藏与研究的对象 而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也应从这一年开始∀但甲骨出在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 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 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 直到 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 年罗振玉在该年出版的5殷商贞卜文字考6/自序0中指出 小屯甲骨/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0∀自此 甲骨文的时代与性质已被认清 而安阳小屯的名字即与殷墟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了∀殷墟甲骨文与敦煌文书 新疆!甘肃!内蒙等地的汉晋木简 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被学术界视为 ! 世纪之际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一 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 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 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最系统讲商史的是西汉司马迁所撰5史记#殷本纪6 即使连公认为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5尚书#盘庚6篇 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显然是在西周时期被改造过的文章∀由于文献奇缺 更缺乏同时代的文字史料 以至在本世纪 年代 著名学者胡适仍主张/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 从诗三百篇做起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 使商史##≠ ≈5自述古史观书6 收入5古史辨6第 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见王国维5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6 5学衡6第 期 年∀与王懿荣几近同时开始收存殷墟甲骨的尚有天津的王襄!孟定生∀据王襄遗作5室殷契6 5历史教学6 年第 期 在 年范寿轩即曾在天津与王!孟二人讲过/河南汤阴出骨版 中有文字0 孟氏认为是/古之简策0 促范氏往购∀是此年学者中并未有人见过甲骨文∀至第二年 月 范氏又来津将售与王懿荣所余骨版售予孟!王二氏∀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年王国维写了5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6及5续考6≠ 证明5史记#殷本纪6与5世本6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同时 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 5殷墟卜辞后编6上 # 5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6 # 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 5史记6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 是后世传抄致讹∀这篇著名的论文 无可辩驳地证明5殷本纪6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二 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5殷本纪6的史料价值 使5史记6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 既然5殷本纪6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 司马迁的5史记6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0 那么司马迁在5夏本纪6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 甲骨文资料证实了5殷本纪6与5世本6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 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三 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0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0∀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5古史新证6 力倡/二重证据法0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 年秋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 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 不管它是否有文字 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0 ∀并从而取得以后 次发掘的重大收获 所以可以说 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四 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5说文解字6 文字学主要是5说文6学 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 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5说文6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 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 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5说文6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光绪九年 年 刊行的吴大5说文古籀补6以金文资料充实!修订5说文6 为中国文字学向近现代文字学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 其构成离小篆甚远 多有象形!会意文字 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5说文6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 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0 从此/中国文字学就到了一个新的时期0 ∀##历 史 研 究 年第 期≠≈… 唐兰 5古文字学导论6 齐鲁书社 年 月版∀李济 5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6 5安阳发掘报告6第 期 年∀董作宾 5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6 5安阳发掘报告6第 期 年∀夏鼐 5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6 5考古6 年第 期∀陈寿5三国志6卷一三5王肃传6 /司马迁记事不虚美 不隐恶 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谓之实录∀0收入5观堂集林6卷 中华书局 年版∀二自甲骨文被发现迄今 殷墟出土的有刻辞的甲骨约有十五万片之多≠∀其中属考古发掘出土的近三万四千片∀正如王国维所言 /古来新学问起 大都由于新发见∀0 随着甲骨的不断出土 甲骨文资料的陆续增加 使研究甲骨文成为专门的学问 在学术界通称为/甲骨学0∀甲骨学除了从古文字学角度考释甲骨文字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甲骨的分期!断代与卜用甲骨的整治外 也包括利用甲骨文来研究商代的历史与文化∀截止到 年代末 国内外已出版的各种甲骨文著录书籍已达 余种≈∀其中私人编辑!年代较早的 最有名的有罗振玉在本世纪 年代以前刊行的5殷虚书契6 后通称5前编6 !5殷墟书契后编6!5殷墟书契菁华6等 收入了罗氏倾其全力收集的甲骨文拓本∀ 年代后 重要的私人编辑的甲骨文著录书有郭沫若5卜辞通纂6 年 !5殷契粹编6 年 后者收入了著名收藏家刘体智的藏品∀容庚!商承祚等著名古文字学家也将他们从公私选拓的甲骨文编撰出版…∀ 年代至 年代初 胡厚宣先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为搜访甲骨文资料 辛勤奔波于南北各地 编著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甲骨文著录书籍 ∀今日 年轻一代的甲骨文研究者在利用上述甲骨文资料时 都会从心中感受到老一辈学者们为保存珍贵的甲骨文资料所做工作之艰辛 并由此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以上著录书所刊布的皆是本世纪上半叶中由私人以非科学手段挖掘出土的甲骨 虽有文字史料价值 但多失去原出土地点与层位 无法利用它们采取考古学方法作分期!断代的研究∀迄今考古发掘的甲骨文资料除去 年花园庄东地出土的甲骨正在整理外 余均已全部公布∀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至 次发掘殷墟所获甲骨收入5殷墟文字甲编6 于 年出版∀第 至 次发掘所获则收入5殷墟文字乙编6 分上!中!下三辑 在 年至 年期间出版∀甲乙二编 每片甲骨均附发掘次数!原登记号 但5甲编6未注明坑位号 5乙编6附列坑位号∀所以5乙编6的编撰体例较好 将考古发掘的优点体现了出来∀甲乙二编共收甲骨 片 囊括了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发掘出土甲骨中全部重要者 二书均由董作宾编著∀ 年至 年期间 张秉权所编著之5殷墟文字丙编6分三辑出版 将5乙编6所刊甲骨拼对复原 并附有详细的考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小屯南地发掘的甲骨 则在 年! 年以5小屯南地甲骨6为名分上册 含二分册 !下册 含三分册 刊布∀每片甲骨拓片均注明考古发掘单位 灰坑!房基址!墓葬 !原出土顺序号 而且标明层位关系∀比起5乙编6来 由于在发掘中注重了甲骨层叠压关系及与甲骨同出的有助于断代的陶器形制特征 所以著录水平有提高 更便于根据甲骨出土的层位关系探讨甲骨的断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上册后 附有不清晰的甲骨摹本与有关这批甲骨钻凿形态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可以说此书在已出版的甲骨文著录书中体例最为完善∀迄今为止工程最大 成绩最为卓著的著录书是5甲骨文合集6 下简称5合集6 ∀此书由郭沫若##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如5甲骨六录6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丛刊之一 年 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6 !5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6 以上来薰阁书店出版∀5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6 !5甲骨续存6 以上群联出版社出版∀共著录甲骨 片∀容庚 5殷契卜辞6 北平哈佛燕京学社 年 商承祚 5殷契佚存6 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 年∀见刘一曼等5甲骨文书籍提要6 书目文献出版社 年 月版∀王国维 5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6∀胡厚宣 5八十五年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6 5史学月刊6 年第 期∀主编 胡厚宣任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为编此书用了 多年的时间 集中了国内外百余种书刊中所发表的甲骨文资料 寻访了全国百多个单位及私人藏品 去重!辨伪!缀合 并作了分期!分类整理的工作∀全书自 年陆续出版 至 年共出 册 收录甲骨 片∀此书的特点是全书按通行的董作宾五期分法编排 将甲骨学家有意见分歧的甲骨文单作一册附于一期后 非常便于研究者利用∀另外在同期下采取按内容分类的方法 这种编排有利于专题研究 突出了史学研究的性质 同时也使大量内容相近同的卜辞 如卜田猎!卜休咎!卜天气等内容的卜辞 聚合在一起 适应了卜辞本身的特点∀当然这样编排也存在问题 如一大版卜辞上内容极庞杂 如果只将其中一条卜辞内容视为重要 归入某类中 则同版其余卜辞便没有突出出来 而这些卜辞从另外角度看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研究者在利用5合集6搜集资料时必须利用有关的工具书 如姚孝遂!肖丁主编的5殷墟甲骨刻辞类纂6≠ 去检索 不能单纯依赖于现有的分类∀5合集6虽堪称为集大成的著作 但仍不免有所遗漏 甚至是较重要的辞条∀此点 裘锡圭先生在5评3殷墟甲骨刻辞类纂4 上 6 中已举出若干例子∀除以上美中不足外 在甲骨卜辞分组上也有些问题 如将被一些学者称为/非王卜辞0的几种卜辞单列在一期后 其中乙一!乙二!丙一与/非王卜辞0的分组大致吻合 但亦有少数不合宜者 而丙二中的问题尤多≈∀应该指出的是 国外收藏的甲骨数目很可观 据胡厚宣先生统计 至 年已知国外有 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了甲骨 片∀而国外出版的甲骨文著录书亦相当多… 这是因为在本世纪初即已有外国在华的人士 主要是传教士 热衷于购藏甲骨 使殷墟甲骨很快地流散于欧美与日本 并引起外国汉学家及其他对中国文化怀有兴趣的学人的关注 甲骨学也随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早在殷墟甲骨被学者发现的第二年 即 年 居于山东青州的英国浸礼会代表库寿龄 ≥1≤ ∏ 即已开始购买甲骨 成为最早收藏甲骨的外国人∀ 年至 年期间 库寿龄与居于山东潍县的友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方法敛 ƒ ≤共同收集一批甲骨∀ 年英国驻华外交官金璋也曾从方法敛手中购得甲骨∀库!方二氏与金璋所收集的甲骨 后来分别归于美!英的几家博物馆与图书馆 其中大部分已经陆续著录出版 ∀近年来 关于美!英!法诸国所藏甲骨皆有新的著录书籍出版 ∀特别是由李学勤!齐文心!艾兰1英国2所纂辑的5英国所藏甲骨集6 不仅包括库!方二氏与金璋旧藏甲骨的墨拓 而且收入了不少过去未曾著录的甲骨刻辞 其中 片所谓/家谱刻辞0还有正反两面彩色照片 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加拿大甲骨收藏家与研究者明义士 1是长老会传教士 年被派驻安阳 故有机会搜求到更多的甲骨∀早在 年他即在上海以石印方法刊行了著录其藏品的5殷墟卜辞6一##历 史 研 究≠≈… 中华书局 年版∀美!法所藏甲骨见周鸿翔5美国所藏甲骨录6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年版 !曹焕章 5法国所藏甲骨录6 年版 ∀见5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6 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此书著录甲骨 片 内有较多伪刻品 全部或部分伪刻 ∀这些甲骨后分售与英!美四家博物院∀库!方二氏的甲骨还有一部分转售与柏根 著录于5柏根旧藏甲骨文字6 明义士编著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年版∀金璋收藏的甲骨著录于5金璋所藏甲骨卜辞6 美国纽约影印本 年∀胡厚宣 5 年来甲骨文资料刊布的新情况6 5中国文物报6 年 月 日第 版∀如乙一种中 片/贞0字作三足形 前辞作/乙贞0!/庚贞0 应归属另一类卜辞 片卜王应归于组∀丙二中 至 诸片 卜祭示癸!大丁!大甲!大庚!中丁等卜辞并不是/非王卜辞0∀此外丙二中 ! 诸片属于李学勤先生所谓/亚卜辞0 5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6 5考古学报6 年第 期 亦与其它收入丙二中的卜辞不同∀5书品6 年第 期∀中华书局 年 月版∀书 成为欧美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明义士收藏的甲骨数达五万片 多数留在中国国内 余存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在加部分已著录发表≠∀安大略博物馆还收藏有怀履光 •≤ •在开封购藏的甲骨 从而使在加的甲骨数量达约 余片 仅次于日本∀三四十年代时流入日本的甲骨甚多 据胡厚宣先生统计 现藏日本公私收藏家的甲骨约有 余片≈ 是国外收藏甲骨最多的国家∀ 年 日本林泰辅编纂出版了5龟甲兽骨文字6两卷 是首部甲骨文著录书∀此后公私家所编甲骨文著录书出版有多部 如贝茂树!伊藤道治所编纂的5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6 图版篇 年 本文篇即释文 年 按期排列 同一期下又分类 并附有释文 在当时是已出版的甲骨著录书中体例最完备的一部∀ 年出版的松丸道雄编纂之5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6所著录甲骨 每片均同时刊载正!背面拓片与照片 在著录方法上较先进∀除上述国家外 其他如德国!瑞士!前苏联及韩国!新加坡等也都存有少数甲骨 多数亦已被著录出版∀可以说经过国内外研究甲骨文学者八九十年的努力 已出土的殷墟甲骨绝大多数已发表公布 从而为甲骨文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三年是5铁云藏龟6刊行的第二年 当多数文史学家对这本石印书上细小古怪的文字还只是觉得非常新奇 而少数学者 其中有的是声名遐迩的文字学家 如章炳麟 则抱着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时 被学界公认是晚清最杰出经史学家的孙诒让却已经写成了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5契文举例6… 他已受到近代新学的影响 学术上较少保守习气 故能在古文字学上作出承前启后的贡献∀余年来的甲骨文研究是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 从今天的研究水平来回顾以往的研究情况 似可从以下几方面概括其主要成果一 甲骨文字的考释甲骨文研究最根本性的工作是尽可能多地认识这种文字∀孙诒让的5契文举例6只是根据5铁云藏龟6所载甲骨文来作研究 所释读的甲骨文有 多字是正确的 如干支中的大部分以及一些重要的名!动词∀所以在甲骨文识读上他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孙氏未能释出/王0字 以/王0为/立0 又将/贞0读为/贝0 因此他未能通过识读甲骨文字来正确地说明甲骨文的性质∀甲骨文字考释在孙氏后有一个飞跃 造成这一飞跃的是罗振玉 他在 年刊行的5殷墟书契考释6中释出人!地名外的甲骨文字 个 至 年出版的增订本中已增加到 字∀郭沫若曾##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孙氏的这部书虽写成于 年 但直到 年书稿才被王国维发现 年由罗振玉在上海印出 即吉石丛书本∀胡厚宣 5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6∀但松丸道雄估计日本所藏甲骨实际只有约 片∀参见王宇信5甲骨学通论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安大略博物馆保存的怀履光旧藏甲骨已由许进雄编辑著录 见5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6 年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影印出版 书中收入怀履光藏品中重要者及其它四家藏品∀许进雄编著5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6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 年∀本书收录了明义士旧藏而现保存于安大略博物馆的甲骨 片∀另外 明义士所编5殷墟卜辞后编6收墨拓 片 年由许进雄编辑 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此原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胡厚宣5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旧藏甲骨现状的说明6 5殷都学刊6 年第 期 ∀盛赞本书之成绩 言此书/使甲骨文字之学蔚然成一巨观0≠∀罗氏有极好的金石学修养 尤熟识金文 因此他能在文字的考释时不仅联系金文 而且注意紧密结合卜辞本身的释读 更多地注意文通义顺 同时已开始注重对甲骨文字作偏旁分析 所以他在考释文字中所采用的方法是较进步的 他的一些做法对后来的甲骨学家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罗氏的成绩在于释读了卜辞中一些常见的字 因而使甲骨文已大致可读 但要真正读懂卜辞就必须识读一些构造复杂而不易与金文作直接对比的文字∀而要做到这一步 仅依靠小学与金石学的功底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任务自然即落到在中国文字学上有新见识!新的科学的文字学理论素养的学者身上∀在三四十年代的古文字学学者中 唐兰与于省吾是最具典范性的∀年唐兰在北京大学讲授甲骨文字 其方法是将自己做过精细考释的 个字一一作分析 ∀其中最为学者熟悉的!成功的考释如/释屯0!/释秋0!/释 艰 0等∀在对这些难字作具体考释过程中 他实践了自己在另一古文字学理论性著作5古文字学导论6≈中所提出的考释古文字的三种科学方法 即对照法 与其它时代文字形体比较 !推勘法 将有关辞例与文献辞句相印证 !偏旁分析法∀进一步建立了甲骨文字与其它古文字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年代前半叶 于省吾刊行了他的5双剑殷契骈枝6初!续!三编 共三册 考释了甲骨文字!词 个∀他严格遵循释通一个古文字必须兼顾形音义三要素的原则 而且/注意每个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的关系 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纵的关系0… 每考一字又必详举有关辞例 使其结论在辞例中未有阻滞∀他所考出的/屯0!/气0!/岁0等字已为不易之论∀ 年中华书局出版于氏的5甲骨文字释林6 以极谨慎的态度将以上三书所考文字作了精选 只保留了 个字词∀书中还收入了他在五六十年代所取得的新收获 如对甲骨文中表示农作物名称的文字所作精细的辨析等∀在本书中他还提出了关于/独体象形字0的理论 认为甲骨文中有一些象形字本身即带有声符 与后世形声字不同 这是前人未曾提出过的创见∀年代以来 继续致力于甲骨文字考释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有张政!裘锡圭等∀张政作为一名历史学家 对先秦古文字与两汉简牍!帛书!石刻文字均极熟谙 在做字形比较时得心应手∀他将功夫下在那些与商代社会历史研究有极密切关系的文字上 一字识破 往往会使数条卜辞得以读通∀如他的5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6 一文释甲骨文中与众人农作有关的字/0为裒 认为裒从臼 臼亦声 有刨土!捧土二义 但以刨土之义为主 裒田即开荒造新田 同文并考释了其它一些疑难文字 并由裒字之释论及裒田之制度 进而引申到对商代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组织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尽管学者间对这个字还有不同读法 但这篇文章分析字形之严谨 考查音韵之平允 特别是联系辞例解释字义时的旁征博引 都将甲骨文字研究置于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裘锡圭的甲骨文字考证在方法上与张政火良有许多共同处 特别是也重在攻克一些难度较大而且对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甲骨文字 而考释的结果多被学者们认同 创获尤多∀自 年代初发表5说甲骨文中的/五刑06 到 年代 已发表的考释文章有数十篇 每出一文必有新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几代甲骨学者的持续钻研 迄今已发现的 余个殷墟甲骨文字中 已有##历 史 研 究≠≈…裘氏考释甲骨文字及其它古文字的文章近已编为专集出版 见5古文字论集6 中华书局 年版∀载5考古6 年第 期 笔名/赵佩馨0∀5考古学报6 年第 期∀5甲骨文字释林#序6 中华书局 年版∀ 年北京大学讲义本 年齐鲁书社影印本∀后编为5殷墟文字记6 年 月北京大学石印本 年中华书局手写影印本∀郭沫若 5卜辞中的古代社会6 收入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 群益出版社 年 月版∀。

北大汉简

北大汉简

北大汉简《老子》释文(最新出土文献)说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简称“汉简《老子》”)现存完整竹简一百七十六枚,残断竹简一百零五枚;经拼缀后,共有完整及接近完整的竹简二百十一枚,残简十枚,另有两枚完整竹简遗失,推测汉简《老子》原书应有完整有字竹简二百二十三枚。

其完整简长31.9-32.2厘米(以长32.1厘米者最多),宽0.8-0. 9厘米,三道编绳,有契口。

写满字的竹简一般每简二十八字,文字分布极为均匀整齐,极少数简写到二十九字。

该抄本避汉高帝刘邦的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的讳,故此抄本应当抄写于汉高帝时期,是西汉初期的抄本。

文字书体清秀飘逸,体势略向左下方倾斜,与成熟的汉隶接近,但独具特色,堪称西汉初期隶书艺术的瑰宝。

据统计,汉简《老子》全书正文现存五千二百字,另重文一百一十字,此外还有计字尾题十三字,简背篇题八字。

推测原书正文应有五千二百六十五字(较其自注字数多二十字),另重文一百十四字。

残缺的文字有不少可据上下文补出,对理解文义有影响的阙文总计不超过全书的百分之一,在目前所见出土简帛《老子》古本中保存最为完整。

汉简《老子》分为上、下两篇。

二号简背面上端有“老子上经”四字,一二四号简背面上端有“老子下经”四字,书体与正文一致,应为抄写者所题,即汉简《老子》上、下两篇的篇题。

其《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

全书共分七十七章,其中《上经》四十四章,《下经》三十三章。

每章均另起一简抄写,章首(第一道编绳之上)有圆形墨点“·”作为分章提示符号,章尾未写满的简形成“留白”。

通过简背划痕的验证,确认《上经》、《下经》之内的章序应与传世八十一章本一致。

凡例1.[]中为原简文残缺根据他本补出的文字。

2.()前为通假字,中为正字。

3.<>前为讹字,中为正字。

4.【】中的数字为简号。

5.文中所称“王本”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的简称。

老子上经(此四字书写于第二简背)第一章(王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北大藏秦简_教女_初识

北大藏秦简_教女_初识


《教女 》 , 全篇共 15 枚简, 每枚完 北大藏秦简 整简书写 51 字至 61 字不等。 现存共 851 字, 内 含重文一、 残字二, 另有章节符号一。 完整的简 ( 此指简文不缺者) 7 枚。其余简均在下端有所缺 失, 少一或几个字。
1220 收稿日期: 2014-
完整简长 27. 3 —27. 5 厘米、 宽 0. 5 —0. 6 厘 米。简有三道编绳, 中间一道编绳处, 有明显在书 写中特意留出的空档。简背有划痕, 但不甚规整, 大体分成三段自左上向右下的斜线, 两短一长。 1 —4 枚简、 5 —8 枚简均各有一段斜线, 上、 下分 布, 第 9 至 15 枚简的斜线始自上方, 但 10 至 11 枚间斜线有交错。以上第 4 至第 5 枚简、 第 10 至
② 首简上端有 号, 末简相连。 但未见篇题。 文首 “昔者帝降息女殷晦之野, 言 殷人将亡, 以教其女
曰” 以此展开全篇正文。 故暂名此篇文章为《教 ③ 。 女》 全篇文句是韵文 , 多为四字一句 , 一句也有 多于四 字 的 。 相 连 两 句 , 在 第 二 句 末 押 韵。 从 全文所押韵情况可知 , 前 5 枚简较整齐 , 均押阳 7 枚简主要押耕部韵 , 部韵 。 第 6 、 偶押真部韵 , 耕、 真皆阳声韵而相近 。 第 8 至第 10 枚简先后 12 、 13 枚简主要押鱼部韵 , 押之 、 鱼部韵 , 第 11 、 间有押可旁转或对转韵部的 , 如侯 、 阳部以及与 15 枚简主要押属入声 侯部旁转的宵部 。 第 14 、 而相近 的 铎 、 月 诸 部。 末 简 尾 部 两 句 押 属 阳 声 。 的真部 韵 由 此 可 见 , 全 篇 后 面 用 韵 较 散。 但 从全文看 , 前 7 枚简之简文均押阳声韵 , 后8 枚 简之简文则多押阴 、 入声韵 , 恰与按内容所分的 前后两部分相谐 。 具体押韵情况在下面作简文 释文时出注予以说明 。 《教女 》 这 篇 简 文 亦 属 所 谓 秦 隶, 但书写较 草, 个别字尤其难以辨识。 但从这种较随意的书 体中, 已可以看出在笔法上与后来由隶书向楷书 及行书体过渡时的相似之处。这对于了解中国书 法的演变不无益处。

北大学人

北大学人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南开大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博士生导师;考古学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
摘要:朱凤瀚江苏淮安人,1947年生于北京。

1988年在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
位,1990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4至1995年期间在早稻田大学考古学教研室作访问研究员。

1995至1998年任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

2000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2003年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2000年始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2005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现任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兼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占》与《考古学报》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大汉简_妄稽_简述_何晋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大汉简_妄稽_简述_何晋

题名为《妄稽》的竹书,入藏时竹简本来的原始排列顺序已完全散乱,不再有序,目前经过初步整理和分类,归属于《妄稽》篇内容的竹简共107枚,其中完整的简62枚,残10字以下的简6枚,残缺较多的简39枚,所存文字共约2700字。

由于整批竹简的完全整理和缀合尚未最终完成,故上述数字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最后结果,以后有可能会稍有变动。

《妄稽》篇文字抄写的竹简为中等长度(约32厘米),相当于汉代的一尺四寸左右,竹简的宽度为0.8或0.9厘米,完整的一枚简,不包括简上的重文符号和句读符号,抄写的文字一般大致在32~36字之间。

我们推测,《妄稽》整篇原文约有3000字,也就是说,整篇文字原来可能抄写在80多枚竹简上。

《妄稽》竹简虽已散乱,但根据竹简上的契口和编痕,可以知道它有上、中、下三组编绳。

大部分竹简的背后,后来发现有倾斜的划痕,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标记竹简顺序以防错乱失序的,这有待全部竹简排序过程中和完成后验证。

这些竹简的物理保存情况还算良好,刚清理完的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给人“崭新”的感觉。

竹简上的文字书写在竹黄一面,书写字体为隶书,抄写工整,书法精美。

其中有一枚竹简,除了竹黄一面书写文字外,在竹青一面的上端,刮削了一小段青皮写有“妄稽”2字,这就是这篇简文的篇题应该没有疑问(图一)。

《妄稽》篇讲述的是西汉时代一个妒妇的故事,她是荥阳一位名族士人的妻子,这名奇丑无比的妒妇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名字叫“妄稽”,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即以“妄稽”为名,而并未用她丈夫“周春”的名字或丈夫所买美妾“虞士”的名字来作为故事的题目,虽然后两个人物亦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可见故事的中心主题是“妒”。

根据其内容,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篇中国所知时代最早、篇幅最长的“古小说”。

虽然对《妄稽》简的释读、排序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通过文字释读,对其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后,也可以一窥这个故事的梗概:荥阳一位出身名族名叫周春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品行和相貌,人见人爱,却娶了一位又丑又恶的妻子,名叫妄稽。

最新北京大学:西汉竹书资料

最新北京大学:西汉竹书资料

北大收藏海外回归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余枚日期:2009-11-09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经过半年多整理和研究,北京大学已初步确定今年年初收藏的一批西汉竹书的内容和性质,这批西汉中期的竹书全部为竹简,总数达3300余枚,其中可复原的完整竹简在2300枚以上。

2009年1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召开了这一批西汉竹书的相关情况通报及座谈会。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育部社科司处长马建通、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曾宪通、林沄等学界耆宿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30余位知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教授、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副教授分别介绍了这篇竹简的整理研究和科技保护工作情况,并组织与会专家参观了竹简。

历史系朱凤瀚教授、阎步克教授、韩巍讲师,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中文系李零教授对竹书内容作了分类分篇简介。

据介绍,这批竹书从海外抢救回归,北大于2009年1月接受了竹书的捐赠,目前由历史系、中文系和考古文博学院的一批专家进行研究。

这批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黑亮。

竹简上的文字抄写极为工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书风,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初步认定,这批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属于古代的书籍,而不是以往出土简牍中最常见的文书档案,含有近20种古代文献,因此可称之为“西汉竹书”,大致涵盖了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医学等学科。

它们是继上世纪发现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以及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出土典籍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表示,这批资料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西汉中期以前南方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武帝到宣帝时期的文字研究以及古代的简牍制度、书册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北大汉简――填补历史空白的佚本

北大汉简――填补历史空白的佚本

北大汉简――填补历史空白的佚本“这批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简直可以用‘稀世’两个字来形容。

”2009年11月5日刚开完北大西汉竹简整理报告座谈会,主持整理的历史系教授、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对记者谈起这批文献,依然十分激动。

尽管这次会议与年初的捐赠事件在国内媒体中并没有引发太多热情,但对于严重依赖简牍文献的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不啻于一次雪中送炭式的重大发现。

堪称完璧的捐赠“今年(2009年)初入藏时,这批竹简的原始状态已经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本来的排列顺序已经完全打乱,按照长度放置于大小不同的9个塑料容器中,经过防腐剂溶液浸泡,其中还夹杂着少数红、黑色漆器残片和竹制算筹。

”朱凤瀚对记者说,“幸亏保存质量非常好,无需经过脱色处理即可直接拍照,然后我们用玻璃片捆绑加固,编号,共计编号3346个,其中完整简牍1600多枚,估计经过进一步拼缀复原,完整简应当在2300枚以上,是目前已知西汉时期典籍类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

”虽然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以捐赠方要求为名义,拒绝透露2009年初入藏的这批竹简的任何细节,但朱凤瀚表示,在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初步定为西汉初年,其来源可能是南方的汉代墓葬。

发现一出境一回流,似乎成为近年来国内简牍命运的普遍缩影。

1994年,上海博物馆经由香港大学教授张光裕牵线搭桥,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回1200余枚楚简古书,据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来自著名的荆门郭家岗墓地。

2007年年初,湖南大学在张光裕的协助下,又从香港文物商手里购买下2098枚秦简,内容包括律令和法律文书、案例、占梦书、算术书4大方面。

“我们在一枚属数术类古书的竹简上发现了孝景元年年号,可见这批竹简的抄写年代不会早于汉武帝。

”朱凤瀚说,“而全部竹简中未见其他西汉时期帝王年号。

从书体看,字体已经接近成熟的汉代隶书,与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中近于秦隶的西汉早期隶书有明显差距,但与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比,笔法仍显古朴,所以能大体判断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在武帝时期。

西汉竹书

西汉竹书
西汉竹书
学界普遍认为,西汉竹书是继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 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北大汉简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在北大汉简中没有发现儒家经典,而道家和数术,方技类文献则占有相当大比重。这一点与马王堆帛书比较接近, 对于认识西汉中期以前南方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极有启发意义。二、以往发现的汉代简牍,其年代主要集 中在西汉早期和晚期,西汉中期即武帝至宣帝时期的简牍发现较少,而这一时期正是隶书走向成熟定型的阶段。 北大汉简恰好弥补了这一年代上的缺环,对于研究隶书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三、北大汉简书法之精彩在出土简 牍中极为罕见。据初步观察,有多种不同的书风(即由多位不同的书手抄写),或古朴、或飘逸、或刚劲、或凝 重,各具特色,都堪称汉代隶书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四,这批竹简数量庞大,保存质量极佳, 为研究古代简牍书册的用材、修治、编连、尺寸、篇题、标点符号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专家推测
西汉竹书 专家学者还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推测,北大西汉竹书的原主人应与阜阳双古堆汉简、定州八角廊汉 简的墓主人身份接近,有可能属于汉代的王侯一级。因此,西汉竹书的内容也反映出西汉中期社会上层所具备的 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趣。
西汉竹书
保护措施
这批汉代竹简入藏后,根据以往出土饱水竹简保护的经验,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入藏时基本状况:汉 简入藏时竹简处于饱水状态,已经过初步清洗,洗掉了大部分的泥土,并且已打开混合放置在九个塑料容器中, 有极少量编绳残留。原持有者为了防腐,将其浸泡在乙二醛溶液当中。汉简竹子表面颜色变浅,接近竹子本色。 以单个个体计算,保存状况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简体保持完整的约占整个竹简量的50%,简体柔软,边角锐利, 没有明显的烂角,分劈现象;残损20%以下的约占总量的20%,部分简存在烂角,少量出现一端有分劈现象;残损 较为严重的(长度不足80%)约占30%,多存在烂角,分劈现象,许多长度不足4-5厘米。汉简字迹基本保持完好, 极少量字由于简体糟朽出现缺损。部分红色颜料有些浮动,可能与颜料层较厚,颜料胶结物失去作用有关。2、清 洗与固定:为了便于整理和以后进一步保护工作的需要,请简牍博物馆有关专家使用纯净水对竹简进行清洗。拍 照以后,根据竹简保存情况,用玻璃片双面或单面捆绑固定,并附加编号签牌。3、浸泡保存:根据以往出土饱水 竹简保护的经验,特别是长沙走马楼竹简保护工作的经验,在脱水保护工作之前,仍采取浸水保存。同时,纯净 水浸泡,可以帮助脱去原持有者使用的乙二醛,为下一步脱水保护提供方便。竹简避光保存,器具经过消毒灭菌, 再将竹简浸入纯净水中,配合使用低浓度季铵盐类防腐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和更换保存液。浸水竹简保存的库 房环境保持在20℃,并且以窗帘遮光。4、安全管理:竹简存放库房有24小时监控录像,所有进出库房的工作和 研究人员采取实名登记,并记录出入时间。为了防止竹简保存液受到污染,所有进入人员在查看竹简时均戴口罩。 5、下一步保护措施——脱水保护:在汉简释读编缀之后,制定保护脱水方案,进行脱水保护。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_朱凤瀚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_朱凤瀚

49*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09J ZD770041)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

同年3月,北京大学由历史、考古、中文各学科的专家组建成立出土文献研究所(挂靠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持完成了对这批竹简的清理、测量、拍照和初步保护工作。

5月,又依据照片对全部竹简文字进行了通读,并根据竹简的形制、字体进行了分类分篇,然后由本所组织所内同仁及邀请专家依竹书内涵作了分工,全面开展整理和研究。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竹简的编连与初步释读,了解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正在进行系统的释文与注释工作。

现将这批竹简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这批竹简入藏北京大学时,按长度散置于9个大小不等的塑料容器内,浸泡在乙二醛溶液中,并混杂有少量红、黑色漆器残片和竹制算筹。

竹简各卷的相对位置及编连次序已完全打乱,因此只能根据起取、拍照顺序给予编号。

经整理清点,共编号3346个。

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估计原有整简数在2300枚以上。

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或暗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厚重。

部分竹简上用朱砂写画的红色栏格、图表和文字,颜色仍鲜艳如新。

竹简简端均修治平齐,多数刻有契口,并保存有编绳痕迹,个别竹简上还黏附有小段编绳或片状丝织品。

竹简文字大多书写于竹黄面,少量竹简背面上端被刮去一段竹青,在其上书写有篇题。

竹简保存状况极佳,加之文字抄写工整,书法精美,在出土简牍中实属罕见。

全部竹简按长度大致可分为三种规格。

长简约长46厘米,相当于汉尺二尺,三道编绳。

中简长约29.5~32.5厘米,约相当于汉尺一尺三寸至一尺四寸,三道编绳,不同内容的篇卷之简长与契口位置均有差异。

短简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两道编绳,无契口。

所有短简均为医药书。

在清理和保护工作中,发现竹简背面大多有较浅的斜直划痕[1],并已对其逐一进行测量绘图,准备在将来发表竹简资料时一并公布[2]。

重读小臣■骨版刻辞

重读小臣■骨版刻辞

重读小臣■骨版刻辞
朱凤瀚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6()1
【摘要】2003年,笔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甲骨集时,曾初步读过著名的小臣骨版刻辞,并作过释文。

但该书出版后①,觉得此刻辞的照片虽然已较清楚,但由于骨面不平坦,有的笔画依然不甚清晰,发表的拓片也存在类似情况,且所作释文亦多有须斟酌之处。

鉴于此刻辞内容之重要,遂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一部提出再看原件的申请,并得到批准,得以再次观察此骨原件(图一)及馆藏拓片(图二)。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朱凤瀚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小臣墙刻辞"新释——揭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
2.宾组大字骨版刻辞研究
3.“辞达而已矣”——重读支谦的《法句经序》
4.小臣墙刻辞与商末献俘礼——兼论商代典册问题
5.小臣牆刻辞概述与检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09J ZD770041)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

同年3月,北京大学由历史、考古、中文各学科的专家组建成立出土文献研究所(挂靠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持完成了对这批竹简的清理、测量、拍照和初步保护工作。

5月,又依据照片对全部竹简文字进行了通读,并根据竹简的形制、字体进行了分类分篇,然后由本所组织所内同仁及邀请专家依竹书内涵作了分工,全面开展整理和研究。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竹简的编连与初步释读,了解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正在进行系统的释文与注释工作。

现将这批竹简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这批竹简入藏北京大学时,按长度散置于9个大小不等的塑料容器内,浸泡在乙二醛溶液中,并混杂有少量红、黑色漆器残片和竹制算筹。

竹简各卷的相对位置及编连次序已完全打乱,因此只能根据起取、拍照顺序给予编号。

经整理清点,共编号3346个。

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估计原有整简数在2300枚以上。

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或暗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厚重。

部分竹简上用朱砂写画的红色栏格、图表和文字,颜色仍鲜艳如新。

竹简简端均修治平齐,多数刻有契口,并保存有编绳痕迹,个别竹简上还黏附有小段编绳或片状丝织品。

竹简文字大多书写于竹黄面,少量竹简背面上端被刮去一段竹青,在其上书写有篇题。

竹简保存状况极佳,加之文字抄写工整,书法精美,在出土简牍中实属罕见。

全部竹简按长度大致可分为三种规格。

长简约长46厘米,相当于汉尺二尺,三道编绳。

中简长约29.5~32.5厘米,约相当于汉尺一尺三寸至一尺四寸,三道编绳,不同内容的篇卷之简长与契口位置均有差异。

短简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两道编绳,无契口。

所有短简均为医药书。

在清理和保护工作中,发现竹简背面大多有较浅的斜直划痕[1],并已对其逐一进行测量绘图,准备在将来发表竹简资料时一并公布[2]。

502011年·第6期51□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522011年·第6期从测量数据看,划痕全部位于简的上部,一般每简各有一道,少数简可见有两道划痕,或未见划痕。

根据对这批简所做编连释读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可知这种划痕应是竹简编连成册时为防止散乱而有意留下的标记,其分布有一定规律[3]。

对于这种规律,将另文具体论述。

在此次北大西汉竹书各篇的编连工作中,已将划痕作为简序复原的参考。

关于这批竹简的抄写年代,似可从以下几点情况作一推测。

此批竹书中未发现汉武帝以后的年号,仅在一枚数术简上发现有“孝景元年”纪年。

各篇竹书文字的书法与书体特征不尽相同,抄写年代可能略有早晚,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已近于成熟的汉隶,与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中近于秦隶的西汉早期隶书有较明显的区别,与银雀山汉简书体相比亦显稍晚。

但若取其中最接近成熟汉隶的书体与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书体相比,仍略显古朴。

再结合对竹书内容的分析,我们推测这批竹简的抄写年代多数当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主要在武帝后期[4],下限亦应不晚于宣帝[5]。

此批竹简全部属于古代书籍,不见簿籍、律令等官府文书档案,也不见遣策、书信等私人文书,因此可称之为“西汉竹书”。

竹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含有近20种古代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是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秦汉古书类简牍中数量最大的一批。

以下大致按照《汉书·艺文志》六略的次序,分别介绍这些古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封三;图一~三;表一)。

一、《苍颉篇》现存86枚竹简,约1300多字[6],是迄今所见存字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的西汉《苍颉篇》传本,而且较多地保留着秦本原貌。

该书仍保存有少数完整或较完整的章,所显示的分章方法、章题写法、各章字数及内部编排方式,大大扩展了对这部失传已久古书的认识。

由此联系以往的简牍本和辑佚本,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一重要小学经典的面貌及其发展演变,推动先秦秦汉文字学和与此书相关的若干学术问题的研究。

二、《赵正书》现存竹简51枚,约1500字。

“赵正”,即秦始皇帝。

该书围绕秦始皇死直至秦亡国的历史,记述秦始皇、李斯、胡亥、子婴等人的言行,部分段落见于《史记》的《蒙恬列传》、《李斯列传》,但文句不尽相同,可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的参考之一。

书中对胡亥继位以及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路线、赵高之死等事的记载与《史记》不同,提供了西汉前期人讲述秦末历史的一个新文本。

它不仅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认识,而且启发我们思考汉代人的秦史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老子》现存竹简280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缺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各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背题,“上经”相当于今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今本《道经》,其顺序与传世《道德经》不同,而与马王堆帛书本一致。

北大本《老子》还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结构,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它的文字内容与传世本及郭店本、帛书本相比多有差异,在《老子》的文献整理、校勘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对认识《老子》一书在西汉时期流传、发展直至定型的过程也极有帮助。

四、《周驯》现存竹简220余枚,约5000字。

“驯”,通“训”。

该书应即《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所著录的《周训》十四篇,主要记载战国后期东周昭文公对西周共太子的训诫。

昭文公的训诫包含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众多史事,以及大段关于治国为君之道的议论。

这些史事和议论不仅能补充传世文献之不足,而且是了解战国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的新资料。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532011年·第6期均为首次发现。

这些篇章将大大推进对秦汉“日书”等选择类文献的理解,对了解古代数术之学,深入开展相关的思想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九、医书约存竹简710多枚,包含180余种古代医方,记载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多个科目疾病的治疗方法,内容包括病名、症状、用药种类、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和禁忌。

这些医方与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有密切关系,不少内容极为相似,可以对勘。

还有很多病方为《五十二病方》所无,或可对其残缺部分加以补充。

尤为重要的是,在少数单方的章末简正面下部,有“秦氏方”、“泠游方”、“翁壹方”等方题,其中人名应都是古代名医。

由此推测,北大医简可能是由当时流传的名医验方摘编而成。

这批古代医药典籍,必将大大丰富我们对中国早期医学文献和医学史的认识。

从总体而言,这批竹书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往发现的汉代简牍主要集中在西汉早期和晚期,而北大竹书的抄写约在西汉中期,恰好弥补了这一年代上的缺环。

它以道家和数术、方技类文献为主,与马王堆帛书相近。

这一点,对认识西汉中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很有启发意义。

第二,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北大西汉竹书的原主人应与阜阳双古堆汉简、定州八角廊汉简的原主人同属于王侯一级。

这批竹书的内容构成,反映出西汉中期社会上层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趣味,大大有助于增进对西汉思想史、学术史的了解。

第三,西汉中期是隶书走向成熟定型的阶段,北大西汉竹书正处于这个阶段,对研究隶书的演变和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这批竹书文字的书法水平,堪称精妙绝伦,且书风多样,各具特色,或古朴,或刚劲,或凝重,或飘逸,均为汉隶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这批竹简数量大,保存质量好,为研究古代简册的用材、修治、编连、尺寸、篇题、标点符号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总之,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文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在努力做好整理工作的同时,我们十分期盼学界同仁参与到北大竹书的研究中来,共同保护和利用好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执笔:朱凤瀚韩巍陈侃理[1]简背划痕现象,最早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09级本科生孙沛阳同学于2010年1月参加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工作时发现的。

他还观察到包山楚简和上博楚简也存在类似的墨线和划痕,并推测这类痕迹与竹简编连有关。

[2]由于大多数划痕既浅且细,肉眼在适宜光线下仅勉强可以观察到,照片印刷出来以后则很难看清,所以我们拍摄了部分标本,对全部竹简则采取测量绘图的方法作了记录。

[3]例如北大西汉竹书中简序有传世文本依据的《老子》,经验证发现其简背划痕确有一定规律。

每道划痕均从接近此道划痕之首简顶端处开始,向右下方斜行,经过13~18枚简不等,划至此道划痕之末简中部或稍下方结束,然后再从头端开始另一道划痕;划痕之间基本平行,下一道划痕开始的首简与上一道划痕的末简有时会重合,使这枚简出现上下两道划痕。

在北大竹书《苍颉篇》中,这种有两道划痕重出的简是两枚,即下一道划痕开始的前两枚简与上一道划痕末尾的两简重合。

接近竹简顶端的划痕多经过编绳所在位置,故可推测,划痕应是在简册编连前划出的。

[4]北大汉简日书类文献中的历忌表和《雨书》的月份叙述次序,都从正月开始,而不以十月为岁首。

据此推测,这部分书的抄写年代上限应为太初改历(前104年),即属于武帝后期或稍晚的抄本。

[5]过去学者常常根据避讳字的使用来推测出土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55562011年·第6期帛文献的抄写年代。

但随着近年资料的增多,人们发现西汉时期非官方系统的简帛抄本避讳并不严格。

在北大竹书《老子》中,汉高祖之讳“邦”均写作“国”,与帛书乙本相同,但今本明显为避讳所改的“常”、“开”二字,北大竹书本均写作“恒”、“启”,不避汉文帝、景帝讳。

据目前观察,北大竹书中的其他文献避讳都比较宽松,甚至连“邦”字也偶有出现。

因此,要利用避讳字对这批汉简做进一步断代似有一定困难。

[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每种书的简数和字数都尚非最后的结果,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所调整。

(责任编辑:李缙云)A General Surve y of the Western Han Bamboo Sli p s Collected b y Pekin g Universit yI nstitute for Excavated Texts R esearch,Pekin g Univer sit yTher e ar e3346bamboo sli p s of the middle Western Han in the collection of Pekin g Universit y.These slips are well-made,var ious in forms and calligraphic style,and well-preserved.Shallow and sloping c uts can be found on the back of most slips.These cuts ar e helpful in r estor ing the sequence of the slips.T her e ar e nearl y20texts on the sli p s,includin g Can g J ie Pian,Lao Zi,Zhao Zhen g Shu,Zhou Xun,W an g Ji, Fan Yin,Ri Shu,Kan Yu,Yu Shu,Liu Bo,J ing J ue,and medical texts.All of the texts ar e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Discovery,classifying,and study of these slips will pr ovide new valuable mater ials and new information of man y areas,such as histor y,p hilolo gy,archaeolo gy,p alaeo g ra p h y,literature,calli g ra phy,and so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