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合集下载

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山东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为2011年以来的首次回升。

经过近六年深度调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局面有效化解,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已接近合理区间(79%~82%)。

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改善,实现利润增长11.5%,为近四年来最高水平。

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朱晓静402018·4山东经济战略研究一、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一)工业转型升级成效凸显。

一是高加工度化发展特征更加鲜明。

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业取代上游原材料行业,成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201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

行业、产品向产业链中下游延伸趋势明显。

有色行业中,有色金属压延加工行业增加值是有色冶炼行业的1.6倍;钢铁行业中,钢压延加工行业增加值是钢铁冶炼行业的2.7倍。

膨化食品、热轧薄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服务器等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6%、12.8%、36.8%和16.3%。

二是企业盈利提升更加有效。

在收入、利润增速双创新高的同时,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为5.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41个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利润率高于上年,占56.1%。

三是工业绿色化发展步伐更加有力。

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局面得以扭转。

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3.6%,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

绿色产业、产品蓬勃发展。

环保和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业、燃气太阳能及类似家用器具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6、8.6和7.3个百分点。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9.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6.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1.7亿元。

人均GDP达到41883元。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为8.9:42.5:4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增长23.4%。

表1: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八大类别指标除食品烟酒类下降,其他均呈现上涨态势。

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5%。

表2:2017年全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07.9亿元,其中,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61.9亿元。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54.6亿元,下降1.7%。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1亿元,增长18.7%;教育支出34.9亿元,下降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3亿元,增长13.4%;医疗卫生支出20.3亿元,增长3.2%;节能环保支出5.1亿元,下降37.6%;公共安全支出9.7亿元,下降4.5%;农林水事务支出32.5亿元,增长21.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8.1亿元,下降1.1%;交通运输支出9.3亿元,增长37.2%;住房保障支出11.6亿元,下降24.5%。

全年通化市城镇新增就业5026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581人,全市实有失业登记人员8472人,登记失业率为3.48%。

二、农业农业实现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5.7亿元,下降3.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02万公顷,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3.69万吨,增长2.6 %。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黔南州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南州统计局(2018年3月31日)2017年,黔南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实施“3366”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州生产总值为1160.59亿元,同比增长12.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30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412.9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45.38亿元,增长14.5%,其中:其他服务业增长20.7%、金融业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6%。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81元,同比增长11.4%。

图1 2013-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二、农业2017年全州按照中央、省、州1号文件精神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占市场为主要任务,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17年,全州共建设州级以上农业园区94个,其中省级园区57个。

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35个,入住园区龙头企业406个。

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5636个;无公害产地认定87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获证273个;绿色农产品申报认定21个;有机认证基地和产品共70个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4个。

全州农业实现增加值2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14万公顷(467.15万亩),下降1.2%;油料作物面积7.88万公顷(118.3万亩),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13.02万公顷(195.4万亩),增长6.9%。

果园面积9万公顷(135.5万亩),比上年增长43.6%;茶园面积11.1万公顷(166.4万亩),增长18.6%。

粮食总产量125.53万吨,比上年下降1.4%。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提要〕2019年,受国际汽车行业低迷、国内补贴退坡、国六标准提前实施、前期政策刺激后继乏力、汽车服务消费升级缓慢购车体验不佳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行业产销持续低迷,虽然下半年以来降幅继续收窄,但仍创二十八年来新低。

本文阐述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汽车行业需求减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汽车行业;消费市场;国六标准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1.车市销量降幅继续收窄,行业压力依然存在。

一是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出现持续负增长,下半年降幅逐渐收窄。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国六标准提升,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市场行业回暖有限,行业压力依然较大,车企分化也将更加明显。

2019年,全国汽车产量完成2572.1万辆,同比下降7.5%;销量完成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

其中乘用车产量完成2136万辆,销量完成2144.4万辆,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商用车产量完成436万辆,呈微增长态势,销量完成432.4万辆,小幅下滑。

二是汽车行业经济效益不佳,营收和利润降幅收窄。

受汽车产销持续大幅下降的影响,2019年以来汽车行业经济效益不断恶化,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增加。

2019年汽车行业完成营业收入80846.7亿元,同比下降1.8%;营业成本68219.4亿元,同比下降1.4%;利润总额5086.8亿元,同比下降15.9%,在营业收入与成本均未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车企利润大幅下滑,这说明为了应对汽车市场产销下滑,厂商下调利润,让利消费者,为自身销量回暖提供助力。

三是行业增加值大幅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019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

2019年1—10月国家公布的17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汽车工业是唯一负增长的行业,增速下降0.2%,排名末位。

关于防城港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防城港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防城港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八大特点:(一)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41.6亿元,增长6.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94万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7万元左右,排名全区第一。

按不变价计,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2.06倍,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提前到2017年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1.生产形势良好。

农业稳定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9.3亿元,增长4.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

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70.1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2.3亿元,增长6.5%。

建筑业不断壮大,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达118家,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3.4亿元,增长29.1%。

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8.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5%,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2.需求平稳增长。

投资需求增长较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8亿元,增长12.1%,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376.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9%;增长20.4%,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保持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增长10.8%。

外贸进出口总额113.6亿美元,增长29.4%,总额和增速保持全区前列。

3.财税质量不断提升。

财政收入完成74.51亿元,非税收入占比32.3%,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

4.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79元,增长7.8%,总量、增速分别比全区高1577元、0.1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3元,增长10.4%,增速居全区第2位,总量、增速分别比全区高2048元、1.1个百分点。

2017到2020年工业产值增长原因分析

2017到2020年工业产值增长原因分析

2017到2020年工业产值增长原因分析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投资增速过快、物价上涨、高耗能产业过度发展导致煤电油供应紧张等宏观经济形势,中央政府先后采取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对于防止宏观经济失控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

我市自去年以来,电、水、土地等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生产要素制约现象日趋严重。

但工业生产形势竟丝毫未受影响,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今年2017-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累计增幅达31.0%,又创今年新高。

鉴于中央逐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正确判断下阶段发展趋势。

一、当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构成2017-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73.5亿元,同比增长31.0%,累计增幅逐月提高。

实现工业增加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22.5%。

分析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我市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今年2017-2020年,我市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11亿元,同比增长3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3%;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2.5亿元,同比仅增长27.1%。

从总量和速度看,我市的重工业生产均要强于轻工业。

(二)龙头行业对工业增长的引擎作用继续凸现。

石油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等三大行业对工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7-2020年这三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247.1、233.1和14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3.2%、12.4%和7.6%,居各行业产值前三位。

三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别达58.6%、38.6%和33.9%,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三)四大类工业企业增长最快。

股份制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长速度最快。

2017-2020年份,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59.1亿元,同比增长37.8%;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5.6亿元,同比增长35.5%;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01.3亿元,同比增长30.6%;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48.8亿元,同比增长30.4%。

2017年张家口市经开区经济运行分析

2017年张家口市经开区经济运行分析

2017年张家口市经开区经济运行分析一、运行特点2017年,总体经济发展快于全市,主要指标增速进入全市前十。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9.5%、3.2%、13.6%,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6亿元、36.2亿元、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38.8:53,一、三产业发展快于二产,整体经济运行好于预期。

(一)粮食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稳定增长。

201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29617万元,同比增长8.6%。

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27354吨,增加60吨,增长0.2%。

玉米产量27265吨,同比增长0.5%。

蔬菜产量388190吨,增长4.9%。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032吨,比增长9.5%,其中猪肉产量4314吨,增长7.1%。

全年禽蛋产量11395吨,增长4.7%。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8213万元,增长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经济整体中低位平稳运行,产业结构调优成绩显著。

一是新动能加快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98995万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占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金属制品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65879万元,同比下降4.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5.6%,下降1.6个百分点。

三是民营经济稳健发展。

民营工业增加值完成224906万元,同比增长3.8%,高于全区工业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5.4%,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力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平稳增长。

(三)固定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增速稳中略缓。

2017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221万元,增长3.6%,总量及增速分别居全市第五和第七位,增速低于去年同期9.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3.1个百分点。

铜川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川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川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新战略”为抓手,以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为目标,出台各项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全年经济呈现发展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综合全市经济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速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179.76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144.3亿元,增长8.5%,占比41.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1828元。

结构调整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 : 51.9 : 40.4调整为7:51.6:4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81.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8.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业稳中有增。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全年粮食总产24.29万吨,增长0.5%。

其中夏粮7.25万吨,增长1.6%;秋粮17.04万吨,下降2.3%。

园林水果总产79.16万吨,增长4.8%,其中,苹果75.31万吨,增长5.4%。

蔬菜种植面积10.23万亩,产量18.84万吨,增长3.1%。

全年生猪出栏11.88万头,出栏家禽161.12万只。

肉类总产1.69万吨,下降0.1%,奶类产量2.72万吨,增长1.3%,禽蛋产量1.64万吨,下降2.4%。

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48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海升千亩矮砧苹果、上林苑葡萄庄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引领效果初显,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80个美丽乡村创建村扎实推进。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稳中有进。

2017年东莞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东莞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东莞经济运行简况初步核算,2017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2.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增速高于同期全国(6.9%)、全省(7.5%)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3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8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964.65亿元,增长7.2%。

三大产业比重为0.3 : 47.4 :52.3。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较快初步预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5%。

其中农业产值26.36亿元,增长0.4%;林业产值0.38亿元,增长2.7%;牧业产值3.06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6.63亿元,下降1.4%。

农业中粮食播种面积与去年持平,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下降12.7%,薯类播种面积增长2.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22.5%;蔬菜播种面积下降2.2%。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先进制造业比重首超50%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速在珠三角九市排并列第2位。

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593.78亿元,增长16.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082.18亿元,增长4.0%;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641.01亿元,增长5.5%。

按控股类型分,民营企业增加值1420.36亿元,增长18.4%;其中私营企业增加值769.70亿元,增长22.6%。

按规模类型分,大型企业增加值1577.27亿元,增长11.3%;中型企业增加值974.69亿元,增长10.8%;小微企业增加值765.00亿元,增长6.7%。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675.49亿元,增长13.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292.23亿元,增长15.0%,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个百分点。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9.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6.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1.7亿元。

人均GDP达到41883元。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为8.9:42.5:4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增长23.4%。

表1: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2017年占全省比重(%)地区生产总值909.5 5.9农林牧渔业88.4 6.0#农、林、牧、渔服务7.3-业工业330.5 5.4建筑业56.2 5.8批发和零售业117.09.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5.210.9住宿和餐饮业20.5 5.3金融业28.3 4.1房地产业41.87.9其他服务业161.7 4.9营利性服务业72.4-非营利性服务业82.3-第一产业81.1 5.7第二产业386.7 5.5第三产业441.7 6.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八大类别指标除食品烟酒类下降,其他均呈现上涨态势。

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5%。

表2:2017年全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指标全市比上年上涨(+)下降(-)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02万公顷,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3.69万吨,增长2.6 %。

其中,玉米产量128.41万吨;水稻产量60.77万吨。

全年牛出栏总量达到12.67万头,下降44.4%;生猪出栏总量达到60.8万头,下降16.1%;家禽出栏总量达到1666.5万只,下降13.5%;羊出栏总量达到7.95万只,增长4.9%。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主要省市的产业发展态势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主要省市的产业发展态势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主要省市的产业发展态势吴敬静;贺正楚;王姣【摘要】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中国不少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点.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为研究内容,概括和综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基础观察和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包括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汽车产业的区域产能分布、汽车产业区域布局的演化格局、主要省市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期刊名称】《经济数学》【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9页(P21-29)【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态势【作者】吴敬静;贺正楚;王姣【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4;F5701 引言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本国汽车工业,随后的1956年,该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又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中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在中央的计划布局下,南京、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相继成立汽车制造厂并生产了一些型号的轿车及载货车,如“跃进牌NJ130型轻卡”“凤凰牌轿车”“黄河牌载货车”“东风牌71型轿车”等.后来为解决产能不足、促进国防建设,又陆续成立四川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至此中国汽车制造业初步形成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的生产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对轿车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当时中国轿车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轿车进口量大大超过国内轿车生产量.汽车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为了加快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政府很快把发展轿车工业提上议程,主张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并确定了轿车生产要遵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后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上海、长春、十堰、天津、广州等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得到了扩张.自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融入世界汽车制造业体系,并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但近几年受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汽车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汽车产业区域布局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的六大汽车产业空间集群[1,2].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成为中国制造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经济增长点[3].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汽车制造业已发展为中国重要产业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通过由点及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全面观察和深入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态势.2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2.1 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区域集聚性较大.2017年,全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686万辆、重庆565万辆、湖北517万辆、山东492万辆、河北374万辆、广东339万辆、吉林312万辆、上海295万辆、湖南294万辆和浙江277万辆[20].全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格局:一是从汽车企业实力来看,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等5大集团的产销占比已经到达了68%,产业集中度以达到一定程度,但仍然存在多、小、乱、差等现象.二是从资本构成来看,中国汽车产业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日资、德资、美资、法资、韩资、台资等为辅,民营资本力量尚弱的资本结构.三是从地域构成来看,存在着长三角、珠三角、辽吉、京津、鄂中、成渝等为主的6个产业集群,以及长株潭、桂中、豫中等产业群[20].(1)汽车行业产业运行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汽车制造业整体规模来看,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在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销量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4.5%和13.7%,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442.1万辆和2437.7万辆,同比增长15.5%、14.9%,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69.8万辆和365.1万辆,同比增长8.0%、5.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增长51.7%、53.0%;汽车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45.25亿元,同比增长13.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86.24亿元,同比增长10.66%.在进出口方面,2016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0.62%,其中进口金额79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出口金额766.54亿美元,同比下降4.24%[20].(2)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分布.从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主要细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改装汽车制造业、低速载货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现有的公开数据来看,以2015年1-6月数据为例(参见表1).2015年1-6月,汽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6553.87亿元,利润总额为1774.42亿元,企业数量有383家;改装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024.61亿元,利润总额为24.69亿元,企业数量有552家;低速载货汽车制造销售收入为112.18亿元,利润总额为3.87亿元,企业数量有21家;电车制造销售收入为60.98亿元,利润总额为4.7亿元,企业数量有92家;汽车车身、挂车制造销售收入为520.93,利润总额为24.05亿元,企业数量有283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收入为15049.48亿元,利润总额为1088.25亿元,企业数量有11882家.显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汽车制造业经营规模上看,在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中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业在整个汽车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20].表1 中国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主要经营数据(2015年1-6月)企业数量(家)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汽车整车制造业38316553.871774.42改装汽车制造业5521024.6124.69低速载货汽车制造21112.183.87电车制造9260.984.70汽车车身、挂车制造283520.9324.05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1188215049.481088.25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3)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情况.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过去4年来看,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注册近1000家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拥有规模以上的汽车制造业企业14149家,相比去年增长14.04%.但随着每年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每年亏损的企业数量也随着增加,其中2015年亏损企业数量高达1751家,比2014年亏损企业增加了349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并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之势.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亏损企业数有增不减.2.2 中国汽车制造业所在地区的区域产业产能2017年,中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省686万辆、重庆市565万辆、湖北省517万辆、山东省492万辆、河北省374万辆、广东省339万辆、吉林省312万辆、上海市295万辆、湖南省294万辆和浙江省277万辆.汽车制造业产能达到100万辆的城市:南京、扬州、盐城、重庆、武汉、襄阳、潍坊、保定、广州、长春、上海、长沙、杭州、宁波[20].中国上述十大汽车产能省市的汽车产能分布特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心城市群为主的面状分布,分布较为集中,这一类型的省市主要有河北省、广东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形成了以保定、张家口、沧州为主的汽车生产地;广东省汽车生产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的汽车生产基地;湖南省汽车生产地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吉林省汽车产能布局大多分布在老汽车生产基地长春市以及周边吉林市.二是多个面状相结合的均匀分布,这一类型表现较为明显的省市主要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江苏省汽车产能排名第一,汽车企业遍地开花,几乎各地级市都分布有汽车产业,总体上呈现出沿省会南京市和盐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分布;山东省汽车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东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鲁中地区的潍坊,鲁西北地区的德州,总体呈现出“T”字型分布;在浙江省以北分布有以杭州中心的面状汽车产能地,浙江省以东有以宁波和台州所组成的面状分布.3 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布局的演化格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新常态决定着中国制造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多次提到汽车制造业.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是代表未来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产业,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1].3.1 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演化格局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的引入推动着中文合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不断攀升,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逐渐上升.自2006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全球汽车工业第一的地位,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高达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位居世界第一,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工业国,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各地区纷纷扩大汽车制造业的布局[22].从2006-2015年中国各省市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演变来看,全国汽车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水平略有提高,但有向中西部转移之势.2006-2010年,位于第一阶梯里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由上海、广东变成了2010年的上海,但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9.96%;浙江省取代江苏省位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第二梯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增长至5.28%,而江苏省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了近2%,降低至4.53%;显然,2006-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增加了河北省、陕西省,同时安徽省和广西省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同2006年相比,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都有所上升,分别从3.58%、2.59%上升至4.9%、3.41%,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里,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仍占据重要地位,产值比重之和从54.94%增长至58.53%,其中江苏省汽车制造业增长迅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4.53%增长至10.22%,而其他省市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平稳增长,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3-25].总体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06年以来布局汽车制造业的地区逐渐增多,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产业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发展.2006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最高地区是广东、上海两地,分别占全国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的11.58%、10.8%,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只有上海,而2015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就变成了江苏.相比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在稳步增长,例如湖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7.53%增长至2015年的8.17%,四川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1.62%增长至2015年的3.51%[26].3.2 中国制造业的细分产业演化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由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主体部分,其产值在整个汽车制造业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本文将重点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两个方面描述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细分产业区域布局演变过程.3.2.1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拉动了整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国内28个省市分布有汽车整车制造业企业,拥有汽车整车企业逾130多家.整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的结果是:2006-2010年,整车制造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增加至4个,主要集中在吉林、山东、湖北、广东,其中山东的整车制造业增长迅速,产值比重从6.08%增长至10.76%,同时重庆、陕西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略有上升,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从1.58%、4.85%上升至2.8%、5.37%,辽宁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小幅下降,整体上向汽车工业发达地区集中.2010-2015年,东部沿海地区整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明显,同时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发展,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发展迅速,这些地区产值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逐渐发展成为以吉林、山东、上海、湖北、重庆、广东为中心的六大整车制造业产业集群.3.2.2 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依托于近几年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带动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众多零部件及配件企业围绕整车形成多级配套且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吸引着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促进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进一步壮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作为汽车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组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较高,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来看,2006-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总体变化不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集聚性最强的地区仍然是江苏、上海、浙江这三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比重在全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总产值中占据10%以上;其次,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减少了一个省市,北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5.27%减少为3.57%;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一个,广西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1.64%增长至2010年的2.86%,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从前期较为分散的状态发展为现如今较为集中的状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一带,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有吉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地,七大地区产值比重累计之和为54.7%;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广东,五大地区累计产值比重之和高达54.81%.4 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国内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好的省市主要是江苏、重庆、湖北、山东、河北、广东、吉林、上海、湖南和浙江.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江苏、重庆、湖北、湖南.4.1 江苏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江苏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南京、常熟、扬州、镇江、盐城、无锡、常州这7个城市.(1)江苏全省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由于区域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原因,上一轮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留给了合资品牌,除南京外,苏南其它城市只能发展零部件产业,缺乏知名的本土整车企业.随着新一轮产业政策门槛放宽,江苏瞄准了高端的整车项目,江苏汽车业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汽车产销总量在全国排名越来越靠前,专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8%.其中,南汽集团在高端轻型商用车领域处于全国前两位,苏州金龙在客车领域处于全国三甲之列.第二,汽车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持续强化研发投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比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建设第三工厂的同时,同步建设技术中心,全面构筑研发体系,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分阶段实现现有量产车型改进、自主品牌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镇江飞驰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结构和材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新型全铝底架结构冷藏车问世.第三,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5].(2)南京.2016年,南京市汽车制造业首次跃升为南京第一大行业(南京市统计局,2017).南京市汽车产业结构也较合理,南京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车中最重要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零部件产业中,南京均大量生产,该市新能源产业链上已经集聚上百家配套企业.不过,尽管南京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然而近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其他城市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南京汽车产业落后了[6].(3)常州.常州着力打造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链,通过实施“整车带动战略”,除了旷达、星宇车灯等一批常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上汽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之外,常州也引进了众泰、北汽新能源、东风等3大整车项目,常州汽车产业从追赶式发展转向以创新为动力,用创新引领发展.目前,常州正与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合作,寻求在无人驾驶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7].(4)常熟.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号称“中国最年轻的汽车城”,拥有观致、奇瑞捷豹路虎2个整车生产企业和1个丰田研发中心.大型运钞车、美桥汽车轴承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迅猛.常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门类,通润汽车千斤顶产量连续10年占世界第一,汽车内饰件在国内同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这些都为引进整车项目积累了产业基础.常熟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是:一是整车带动产业集聚,整车企业对相关零部件配套的集聚作用显而易见.二是常熟检验检疫局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工作方面提速增效.2015年初,常熟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推荐其为全省首个“进口直通”区域一体化试行企业,在常熟报检、施检.三是推进汽车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建设[6].(5)扬州.扬州汽车产业虽有着良好发展基础,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居扬州规模经济“八龙”之首,到“十一五”期间亚星、黎明等整车企业滑坡,再到目前今天的“三大产业板块”,扬州汽车产业走过了一个“V”形反转历程.2016年扬州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326亿元,汽车产业成为扬州工业经济的“火车头”、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上海大众、潍柴动力、江淮集团等三个重点企业入驻扬州,扬州培育建设了三个汽车专业园区,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扬州汽车产业核心领域也由零部件主导向整车带动多元发展转变.汽车产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均是扬州的优势产业,扬州将设法使汽车制造高端智能化与传统的机械加工结合起来,这是扬州的两个优势产业发展方向[6].(6)镇江.镇江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个汽车工业规模不大;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目前镇江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布局仍比较分散,分布在丁卯、大港、丹阳、扬中、京口、润州等区县;引进的汽车厂商和本地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体系未建立起来,很难带动镇江现有零部件企业发展.在现代化汽车配套的主要部件,镇江没有一个本土产品.镇江本地零部件企业为北汽集团配套占整车的产值不足10%.进口零配件的比例较高,很难带动镇江本地现有零部件企业的发展[6].(7)盐城.盐城是江苏省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汽车产业是盐城市第一支柱产业.围绕整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三个千亿”产业目标,积极打造集汽车制造、汽车科技、汽车商贸、汽车文化、汽车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现代汽车名城.盐城正在实施传统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并举战略,全市初步具备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实验、检验、认证及孵化的公共平台功能.(8)无锡.无锡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一是无锡没有突出的整车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现有整车企业未能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到强劲带动和支撑作用.二是汽车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经济地位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产销过百亿的大型企业,而且布局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三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无锡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品种虽然多达1000余种,但高技术含量的改装车和汽车主要零部件总成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不多.无锡。

2017年全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7年全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7年全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7年汽车工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产销量再创新高,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高于产销量增速,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一、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017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和3%。

12月,汽车生产304.1万辆,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0.7%和1.3%,销售306万辆,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0.1%和3.5%。

(一)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4%2017年,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480.7万辆和247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

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1193.8万辆和1184.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和2.5%;SUV产销分别完成1028.7万辆和102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3.3%;MPV产销分别完成205.2万辆和207.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6%和17.1%;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3万辆和54.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0.4%和20%。

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万辆和26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和0.7%。

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123万辆和12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和4.4%;SUV产销分别完成113.5万辆和117.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和8.4%;MPV产销分别完成19.9万辆和22.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5%和16%;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6万辆和5.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6%和18.7%。

1.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1%2017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累计销售1719.3万辆,同比下降1.1%,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69.6%,下降1.8个百分点。

12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188.8万辆,同比下降2.3%,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1.1%,下降1.1个百分点。

2.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占有率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轿车销量235.4万辆,同比增长0.6%,市场份额19.9%;SUV销量621.7万辆,同比增长18%,市场份额60.6%;MPV销量172.8万辆,同比下降22.8%,市场份额8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8-01-12 来源:装备工业司
2017年汽车工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产销量再创新高,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高于产销量增速,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一、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
2017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和3%。

12月,汽车生产304.1万辆,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0.7%和1.3%,销售306万辆,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0.1%和3.5%。

(一)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4%
2017年,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480.7万辆和247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

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1193.8万辆和1184.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和2.5%;SUV产销分别完成1028.7万辆和102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3.3%;MPV产销分别完成205.2万辆和207.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6%和17.1%;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3万辆和54.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0.4%和20%。

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万辆和26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和0.7%。

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123万辆和12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和4.4%;SUV 产销分别完成113.5万辆和117.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和8.4%;MPV产销分别完成19.9万辆和22.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5%和16%;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6万辆和5.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6%和18.7%。

1.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1%
2017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累计销售1719.3万辆,同比下降1.1%,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69.6%,下降1.8个百分点。

12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188.8万辆,同比下降2.3%,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1.1%,下降1.1个百分点。

2.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2017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占有率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轿车销量235.4万辆,同比增长0.6%,市场份额19.9%;SUV销量621.7万辆,同比增长18%,市场份额60.6%;MPV销量172.8万辆,同比下降22.8%,市场份额83.5%。

1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29.4万辆,同比增长3.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8.8%,提高1.9个百分点。

(二)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4%
2017年,商用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420.9万辆和41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4%。

分车型产销情况看,客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8%和3%;货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6.9%。

12月,商用车生产43.2万辆,同比增长3.1%,销售40.7万辆,同比增长5.7%。

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3.3%
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7万辆和6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8%和59.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2.8万辆和1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5%和26.9%。

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9万辆和1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8.5%和56.8%。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万辆和1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7.7%和56.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万辆和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和60.9%。

三、1-11月重点企业主营业务同比增长9.8%
行业内重点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及利税均高于上年同期。

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35.8亿元,同比增长9.8%。

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760.2亿元,同比增长8.9%。

四、1-11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0.5%
根据海关统计口径,1-11月,汽车整车累计进口114万辆,同比增长19%;汽车整车累计出口95.6万辆,同比增长30.5%。

11月汽车整车进口12.3万辆,同比增长14%;汽车整车出口11.6万辆,同比增长42.3%。

(注:上述一、二、三中数据来自汽车工业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