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设计几个关键点!

桩基础设计几个关键点!
桩基础设计几个关键点!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桩基础设计几个关键点!

一、桩基设计原则

桩基是由桩、土和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设计时应考虑三者共同作用。各部作用起多大,取决于桩变形。

桩基按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建筑桩基分三个安全等级。

二、桩基设计的基本内容

1.桩的类型及几何尺寸的选择;

2.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的确定;

3.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平面布置;

4.桩基承载力和沉降验算;

5.桩身结构设计;

6.承台设计;

7.绘制桩基施工图。

三、桩基础的分析计算

1. 所有桩基础都应进行承载能力计算,计算内容包括:

按使用功能,受力特征进行竖向(压.拔)和水平承载力计算,不宜超过承载力特征值。某些条件下群桩基础宜考虑桩.土、承台共同作用;

桩身及承台进行承载力计算:桩身露出地面或桩侧为可液化土、极限承载小于5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土层中的细长桩尚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混凝土预制桩尚

桩基础课程设计

《桩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桩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某实验室多层建筑桩基础设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考核成绩:-------------------- 建筑教研室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3) 二、课程设计指导书 (5) (一)课程设计编写原则 (二)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指南 1、设计资料的收集 (5) 2、桩型、桩断面尺寸及桩长的择 (7) 3、确定单桩承载力 (7) 4、桩的数量计算及桩的平面布置 (10) 5、桩基础验算 (11) 6、桩身结构设计 (14) 7、承台设计 (15) 三、附录 附录一:课程设计评定标准 (21)

《桩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任务书 题目:某实验室多层建筑桩基础设计 时间及地点:2009年月日-- 月日(1周),教室 指导教师: 一、课程设计基础资料 某实验室多层建筑一框架柱截面为400mm×800mm,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设计值:轴力F=2800kN,弯矩M=420kN·m,H=50kN。经勘查地基土层依次为:0.8m厚人工填土;1.5m厚黏土;9.0m厚淤泥质黏土;6m厚粉土。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表所示,地下水位离地表1.5m。试设计该桩基础。 表7-35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土层号土层名称土层 厚度 (m) 含水 量 (%) 重力密 度 (kN/m 3) 孔隙 比 液限 指数 压缩模量 (Mpa) 内摩 擦角 (0) 凝聚 力 (kPa) ①②③ ④⑤ ⑥人工填土 黏土 淤泥质黏 土 粉土 淤泥质黏 土 风化砾石 0.8 1.5 9.0 6.0 12.0 5.0 32 49 32.8 43.0 18 19 17.5 18.9 17.6 0.864 1.34 0.80 1.20 0.363 1.613 0.527 1.349 5.2 2.8 11.07 3.1 13 11 18 12 12 16 3 17 二、设计依据和资料(详见实例) 三、设计任务和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通过《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桩基础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基本掌握主要承受竖向力的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和计算方法。 本课程设计拟结合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高层办公楼,已知其柱底荷载、框架平面布置、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建筑物的环境及施工条件进行桩基础设计计算,并绘制施工图,包括桩位平面布置图、承台配筋图、桩配筋图及施工说明。 桩基设计依据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IGJ94-94)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四、课程设计成果及要求 设计成果包括说明书、桩基础设计计算及施工图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说明书

桩基础设计

第十章桩基础设计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振动沉管灌注桩按成桩方法分类应为()。 A. 非挤土桩 B.挤土桩 C.部分挤土桩 D.摩擦桩 2、设置于深厚的软弱土层中,无较硬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或桩端持力层虽然较坚硬但 桩的长径比很大的桩,可视为()。 A. 端承桩 B.摩擦桩 C.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3、群桩基础中的单桩称为()。 A.单桩基础 B.桩基 C.复合桩基 D. 基桩 4、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使桩的竖向承载力()。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 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5、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A. C15 B. C20 C. C30 D. C40 6、负摩阻力的存在对桩基础是极为不利的,对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宜按下列原则设 计,其中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对于填土建筑场地,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度,待填土地面沉降基本稳定后成桩; B. 对于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采取预压等处理措施,减少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C. 对位于中性点以下的桩身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阻力; D. 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强夯、挤密土桩等先行处理,消除上部或全部土层的自 重湿陷性。 7、桩的间距(中心距)一般采用()倍桩径。 A.l 倍; B.2 倍; C. 3~4倍; D.6 倍 8、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使桩身轴力()。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9、当桩径()时,在设计中需考虑挤土效应和尺寸效应。 A. D ≤250mm; B. 250< D <800mm; C. D ≥800mm; D. D ≥1000mm。 10、产生负摩阻力的条件是()。 A.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有向下位移时; B.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有向上位移时; C.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与桩沉降相等; D.桩穿越较厚的砂石土层。 11、桩基承台发生冲切破坏的原因是()。 A.底板配筋不足; B.承台的有效高度不足; C.钢筋保护层不足; D.承台平面尺寸过大。 12、影响单桩水平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桩身刚度和强度; B.桩侧土质条件; C.桩顶约束条件; D.桩的施工方法。 13、条形承台和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最小厚度为()。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14、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于中等直径桩,不宜小于()。 A.100mm ; B.5Omm ; C. 7Omm ; D.150mm。 15、安全等级为()的建筑桩基可采用承载力经验公式估算单桩的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各种安全等级的桩基。 16、在不出现负摩阻力的情况下,摩擦桩桩身轴力分布的特点之一是()。 A.桩顶轴力最大; B.桩顶轴力最小; C.桩端轴力最大; D.桩身轴力为一常数。

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部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8.5桩基础(一) 8.5 桩基础 8.5.1 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8.5.2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 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 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预应力桩不应低于C40。 6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7配筋长度: 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桩应通长配筋。 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 8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桩和柱的连接可按本规范第8.2.6条高杯口基础的要求选择截面尺寸和配筋,柱纵筋插入桩身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9 在承台及地下室周围的回填中,应满足填土密实性的要求。 8.5.3 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灌注桩基础课程设计

灌注桩基础课程设计 1、设计资料 (1)设计题号6,设计轴号○B (○A 轴、○C 轴柱下仅设计承台尺寸和估算桩数)。 (2)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下 ○A 轴荷载:N k 165V m kN 275M kN 2310F k k k =?==;; ○B 轴荷载:N k 162V m kN 231M kN 2690F k k k =?==;; ○C 轴荷载:N k 153V m kN 238M kN 2970F k k k =?==;; (3)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如下 ○A 轴荷载:N k 204V m kN 286M kN 2910F k k k =?==;; ○B 轴荷载:N k 188V m kN 251M kN 3790F k k k =?==;; ○C 轴荷载:N k 196V m kN 266M kN 3430F k k k =?==;; (4)工程地质条件 ①号土层:素填土,层厚1.5m ,稍湿,松散,承载力特征值ak f =95kPa 。 ②号土层:淤泥质土,层厚3.3m ,流塑,承载力特征值ak f =65kPa 。 ③号土层:粉砂,层厚6.6m ,稍密,承载力特征值ak f =110kPa 。 ④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4.2m ,湿,可塑,承载力特征值ak f =165kPa 。 ⑤号土层:,粉砂层,钻孔未穿透,中密-密实,承载力特征值ak f =280kPa 。 (5)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于地表下3.5m ,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6)场地条件 建筑物所处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级,场地内无可液化砂土、粉土。 (7)上部结构资料 拟建建筑物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0m ,宽9.6m 。室外地坪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柱截面尺寸400mm ×400mm ,横向承重,柱网布置图如下:

钻孔灌注桩设计说明

钻孔灌注桩设计说 、一般说 【一】本说明为通用说明,说明中凡有”符号者适用于本设计 【二】本说明及附图中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标高以米为单位 0.000.004.35米为室内地面标高【三】本工程的绝对高程 设计依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家规程进行设计,主要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20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200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200 、桩体施工说 【一】本工程根据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设计,日期201月 【二】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采用钻孔成孔灌注桩,桩长约4~7米 以-层粉土及-层粉土做桩端持力层,桩端以桩长控制 【三】本工程设计转孔灌注桩为端承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图纸中设计桩长是根据地质资料估计的桩端的终孔标高应以持力层岩样和 孔进尺为主要依据,以设计桩长为参考依据 2桩孔成形后必将孔底沉渣清理干净,清空后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5,桩孔 检合格后立即安放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 【四】本工程设计钻孔灌注桩为摩擦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必须保证图纸设计桩长桩端终孔标高的决定一设计桩长为主,以成孔 尺速度为辅 2桩孔成形后必须讲孔底沉渣晴朗干净,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15, 孔质检合格后立即安放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 【五】本工程设计钻孔灌注桩为摩擦—端承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必须保证图纸设计桩长桩端终孔标高的决定一设计桩长为主,以成孔 尺速度为辅 2桩孔成形后必须讲孔底沉渣晴朗干净,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10, 孔质检合格后立即安放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 【六】施工要求 1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时,施工期间护筒内泥浆面应高于地下水1.米以上, 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1.米以上,泥浆制备和处理详情 JGJ94-2006.3.条6.3.条 2冲击成孔及钻孔成孔灌注桩的机具选择、护筒的埋设、冲(钻)孔施工要领 要求应遵照规JGJ94-200中有关具体条文 】钻孔成孔灌注桩详6.3.条6.3.条 】冲击成孔灌注桩详6.3.1条6.3.1条 3当清孔指标可能超过规定值时,应采取桩端后筑浆技术,清孔后应立即浇灌

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部分)

基础设计规范(桩基础部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1——8.5桩基础(一) 8.5 桩基础 8.5.1 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8.5.2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 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 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 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预应力桩不应低于C40。 6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7配筋长度: 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桩应通长配筋。 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 8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桩和柱的连接可按本规范第8.2.6条高杯

桩基础课程设计(仅供参考)

院系:土木学院 姓名: *** 学号: ********班号:土木1001指导教师:罗晓辉日期:2013年6月

目录 1.设计资料 1.1 上部结构资料 (4)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4) 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4) 2.1 选择桩型 (4)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4) 3.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5) 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5) 4.1 B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5) 4.2 C柱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5) 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与非复合作比较) (5) 5.1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B承台) (5) 5.2五桩承台承载力计算(C承台) (7) 5.3 比较 (8) 6. 桩基础沉降验算 (8) 6.1 B柱沉降验算 (8) 6.2 C柱沉降验算 (8) 7.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9) 8. 承台设计 (10) 8.1四桩承台设计(B柱) (10) (1)柱对承台的冲切 (10) (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11) (3)斜截面抗剪验算 (11) (4)受弯计算 (11) (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12) 8.2五桩承台设计(C柱) (12) (1)柱对承台的冲切 (12)

(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12) (3)斜截面抗剪验算 (13) (4)受弯计算 (13) (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13)

1.设计资料 1.1 上部结构资料 某建筑方案,上部结构为五层框架,底层柱网平面布置及柱底荷载见附图。 B C 附图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见附加资料 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2.1 选择桩型 采用预制桩(静压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⑤层为粉砂,压缩性低,所以第⑤层是比较适合 的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2d),工程桩入土深度为h, h=2+2+4+8+1=17m。 初步选定承台埋深为2.1m。

桩基础毕业设计摘要

桩基础毕业设计摘要 1.桩平面布置原则 (1)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2)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门洞口下面不宜布桩。 (3)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 (4)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1倍板厚范围之内。 (5)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6)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 2.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 (1)应选择较硬上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d为桩径);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1.5d;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质岩不宜小于1d,且不小于0.5m。(2)桩端进入中、微风化岩的嵌岩桩,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0.5m,嵌入灰岩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0.2m。 (3)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

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且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于1.5m。(4)当场地有季节性冻土或膨胀土层时,桩身进入上述土层以下的深度应通过抗拔稳定性验算确定,其深度不应小于4倍桩径,扩大头直径及1.5m。 3.桩型选择原则 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1)预制桩(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的强风化层、风化残积土层、砂层和碎石土层,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层的岩层地区均不适用。其施工方法有锤击法和静压法两种。 (2)沉管灌注桩(包括小直径D<5O0mm,中直径D=500~600mm)适用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对于桩群密集,且为高灵敏度软土时则不适用。由于该桩型的施工质量很不稳定,故宜限制使用。 (3)在饱和粘性土中采用上述两类挤土桩尚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于环境和质量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砂井、塑料插板、隔离沟等措施。钻孔灌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上层以及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

高层公寓楼桩基础设计说明

高层公寓楼桩基础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工程概况---------------------------------------------2 二、岩土工程勘察-----------------------------------------2 三、桩基础方案选择---------------------------------------4 四、桩型、桩长和桩的截面尺寸的选择-----------------------5 五、桩基承载力验算(标准组合)---------------------------9 六、桩基沉降验算(准永久荷载)---------------------------12 七、桩身截面强度验算(基本组合)-------------------------15 八、桩基承台验算(基本组合)-----------------------------18 九、参考规及资料---------------------------------------23 十、施工图-----------------------------------------------23 一、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及其周围,除中细砂层为液化土外,未发现有影响场地

稳定性的其他不良地质作用,也无洞穴、孤石、管线临空面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场地稳定,适宜拟建筑物建设。 二、岩土工程勘察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土层由素填土①、淤泥②、粉质粘土③、中细沙④、残积土⑤、全风化花岗岩⑥、强风化花岗岩⑦和中风化花岗岩⑧组成。其中: 素填土为新近填土,松散。工程地质性能差; 淤泥为流塑状,高压缩性,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中压缩性,力学强度和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中细沙呈松散-稍密,饱和,局部会产生轻微液化,力学强度和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残积土呈可塑、硬塑状,中的-低压缩性,力学强度和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全风化花岗岩层力学强度和工程地质性能中等; 强风化花岗岩层力学强度高,工程地质性能良好; 中风化花岗岩力学强度高,工程地质性能良好,未钻穿。 综上所述,场地岩土体种类较多,但土层分布均匀,除中细沙局部会产生轻微液化外,各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变化不大,场地综合性较好。 三、桩基础方案选择 拟建高成建筑物,场地上部土层承载力较低,不具备天然地基的

【精品】灌注桩基础设计

第一章绪论 1。1桩基础概念 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1.2桩基分类 1。2。1桩按材料分类 桩按材料分类:可划分为钢桩、钢筋混凝土方桩、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管混凝土管桩。 1。2。2桩按承台位置分类 按承台位置的不同,桩基础可分为高桩承台基础和低桩承台基础。高桩承台的承台底面位于地面(或冲刷线)以上,其桩身外露部分称为桩的自由长度.低桩承台的承台底面位于地面(或冲刷线)以下。高桩承台可减少墩台的圬工数量,避免或减少水下作业,施工较为方便.然而由于承台和基桩外露部分无侧边土层来共同承受水平外力,对基桩受力较为不利,稳定性较差。 1。2。3桩按地质条件分类 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桩的传力方式有两种。 柱桩:将桩尖通过软弱的覆盖层后再嵌入坚实的岩面,荷载由桩尖直接传到基岩

中,桩象柱子一样受力.柱桩承载力较大,安全可靠,基础沉降也小,但若岩层埋置很深,就需采用摩擦桩. 摩擦桩:当基岩埋藏很深,桩尖不可能达到时,荷载是通过位于覆盖层中的桩的桩壁与土壤间的摩阻力和桩的端部的支承力共同来承受的。 1。3桩基础特点 1、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刚度(摩擦桩),在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3、凭借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大直径桩)或群桩基础

挤扩多支盘灌注桩基础设计方案与施工规程(精)

北京俊华地基基础工工程技术集团 企业规程 北京支盘地工科技开发中心 挤扩多支盘灌注桩基础 设计与施工规程 审定单位: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天津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了在挤扩多支盘砼灌注桩(以下简称支盘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第1.2条本规程适用于内陆及沿海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支盘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第1.3条支盘桩属灌注桩范畴,本规程未列内容尚应遵照JBJ-7-89、JGJ 94-94、JGJ 4—80及其他行业标准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第1.4条挤扩支盘灌注桩适合于干法和湿法两类成桩工艺。 第1.5条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结构、地质资料、施工条件及场地周围环境等综合因素,选择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及施工方便的方案。 第二章支盘桩基础工程勘察 第2.1条工程勘察前需收集JGJ 94—94规范所规定的建筑物、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有关的资料。 第2.2条支盘桩工程因承力盘需要,应查明桩长范围内硬土层在水平方向分布的均匀性。若因地层分布变化较大或柱下单桩基础等结构需要时,可适当加密勘探点. 第2.3条桩基工程勘察除了钻探取土样外,尚需进行现场原位测试。一级和二级建筑应配有一定数量(不少于3个)的标准贯入孔或静力触探孔,且提供N635修正值。 第2.4条工程地质资料其内容应包括: (1)按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整理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图件; (2)控制性钻孔除提供常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外,尚应提供标贯击数或静力触探结果以及作为桩基础的各土层侧阻力和端阻力; (3)一级或二级建筑应根据土层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桩径,桩长及普通桩单桩承载力建议; (4)二级建筑以上提供桩基础沉降量计算指标; (5)提供液化土层埋深和厚度,确定地基液化等级; (6)地下水位及其动力特征和地下水化学成份分析结论;

桩基础课程设计--灌注桩基础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桩基础课程设计 完成日期:2013年11月20日

灌注桩基课程设计 1.设计题目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灌注桩基础设计 2.设计荷载 (2)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下。 ○A轴荷载:F k=2040kN M k=242kN.M V k=145kN ○B轴荷载:F k=2280KN M k=223 KN.M V k=158 kN ○C轴荷载:F k=2460kN M k=221kN.M V k=148kN (3)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如下。 ○A轴荷载:F k=2650kN M k=253kN.M V k=193kN ○B轴荷载:F=3560 kN M=228 kN.M V=175 kN ○C轴荷载:F k=3120kN M k=244kN.M V k=188kN 设计○C轴柱下桩基,○A、○B轴柱下仅设计承台尺寸和估算桩数。 3.地层条件及其参数 1). 地形 拟建建筑场地地势平坦,局部堆有建筑垃圾。 2).工程地质条件 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 =95kPa。 ①号土层:素填土,厚度1.5m,稍湿,松散,承载力特征值f ak =65kPa。 ②号土层:淤泥质土,厚度3.3m,流塑,承载力特征值f ak =110kPa。 ③土层:粉砂,厚度6.6m,稍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 =165kPa ④号土层:粉质粘土,厚度4.2m,湿,可塑,承载力特征值f ak =280kPa。 ⑤号土层:粉砂层,钻孔未穿透,中密-密实,承载力特征值f ak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表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土层编号 土的名称 孔隙比 e 含水量 W (%) 液性指数 I l 标准灌入锤击数 N (次) 压缩模量 Es ① 素填土 - - - - 5.0 ② 淤泥质土 1.04 62.4 1.08 - 3.8 ③ 粉砂 0.81 27.6 - 14 7.5 ④ 粉质粘土 0.79 31.2 0.74 - 9.2 ⑤ 粉砂层 0.58 - - 31 16.8 表2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sk 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k 土层编号 土的名称 桩的侧阻力q sk 桩的端阻力q pk ① 素填土 22 - ② 淤泥质土 28 - ③ 粉砂 45 - ④ 粉质粘土 60 900 ⑤ 粉砂层 75 4).水文地质条件 1. 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桩基验收标准

桩基础 5.1.1 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 群桩 20mm; 单排桩 10mm。 5.1.2 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 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 说明: 5.1.2 桩顶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如不做中间验收,在土方开挖后如有桩顶位移发生不易明确责任,究竟是土方开挖不妥,还是本身桩位不准(打入桩施工不慎,会造成挤土,导致桩位位移),加一次中间验收有利于责任区分,引起打桩及土方承包商的重视。 5.1.3 打(压)入桩(预制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3的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表5.1.3 预制桩(钢桩)桩位的允许偏差(mm)

说明: 5.1.3 本规范表5.1.3中的数值未计算及由于降水和基坑开挖等造成的位移,但由于打桩顺序不当,造成挤土而影响已入桩的位移,是包括在表列数值中。为此必须在施工中考虑合适的顺序及打桩速率。布桩密集的基础工程应有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沉桩的挤土影响。 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 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 要求执行。每浇注50m2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表5.1.4 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5.1.5 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说明: 5.1.5 对重要工程(甲级)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本检验桩的垂直承载力。工程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第3.0.1条的规定。关于静载荷试验桩的数量,如果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单一,当地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确定。承载力检验不仅是检验施工的质量而且也能检验设计是否达到工程的要求。因此,施工前的试桩如没有破坏又用于

简述桩基础的设计原则

简述桩基础的设计原则 CFG桩适应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处理的地基土包括:杂填土、素填土、新近沉积土、淤泥、淤泥质土及一般承载力较低的粘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等,对高层建筑除了上述土层外,还包括一些承载力较高,但不能满足上部结构要求的粘性土、粉土、砂土或者用于控制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高层与裙房基础不设沉降缝),在高层建筑地基中也常采用CFG桩复合地基。高层建筑由于其平面形状复杂、荷载重、基础理深大或由于考虑控制高层与裙房(地下车库)的差异沉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以前高层建筑常采用桩基础,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制桩、或其它桩型,不考虑天然地基承载力,造成天然地基承载力的浪费。目前可采用河南三力机械CFG打桩机施工,充分发挥天然地基承载能力,根据经验,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原则。(1)变形满足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地区规范对高层建筑地基变形和倾斜的要求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高、荷载大、型状不规则,地基的变形及倾斜是基础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岩土工程师进行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在满足1)的前提下,应对复合地基和下卧层的变形进行计算,其最大变形量及倾斜值均应满足规范的规定,以保证建筑物安全运营。对于形状复杂、高层建筑和裙房不设沉降缝的建筑物,还应进行地基与基础的变形协调计算。 (2)满足桩土变形协调的原则

桩和桩间土的变形协调是复合地基研究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桩和桩间土的变形协调有利于充分发挥桩间土承载力,防止应力过于向桩顶集中。褥垫层是保证桩和桩间土变形协调的有利手段,因而岩土工程师进行高层建筑CH;桩设计时,应根据桩间土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应力比、桩顶的标高等因素,综合考虑褥垫层厚度以满足桩和桩间土变形协调。 (3)满足上部结构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在进行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岩土工程师应首先考虑结构工程师根据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基础荷载以及活荷载等荷载情况所提出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根据已有的CFG桩复合地基、CFG桩的试验资料,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出桩长、桩径、桩土置换率、桩体标号等有关桩体参数,同时进行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以满足上部结构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时还应考虑一定的安全度,且对软弱下卧层按有关规范进行验算。

基础工程灌注桩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灌注桩基础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制

目录 1.设计资料 3 2.桩的布置及截面尺寸确定 5 3.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6 4.确定桩数和承台尺寸 6 5.桩基础沉降验算 6 6.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7 7.水平承载力校核 9 8.承台设计计算 9 9.连系梁设计 11 10.抗震设计 11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任务要求:荷载序号;21号;计算位置:7轴+C轴;桩类型:灌注桩)1.设计资料 1.1岩土设计参数 某体型简单高层结构,柱截面 500×500mm2,C30混凝土。 1.2.工程地质资料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 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 1.5,承载力特征值 fak = 110kPa。 ②号土层:淤泥质土,层厚 3.5m,流塑,承载力特征值 fak = 50kPa。 ③号土层:粉砂,层厚 4.5m,稍密,承载力特征值 fak = 120kPa。 ④号土层:粉质黏土,层厚 4.0m,湿,可塑,承载力特征值 fak = 175kPa。 ⑤号土层:粉砂层,钻孔未穿透,中密-密实,承载力特征值 fak = 270kPa。 1.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岩土设计参数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各层土重度依据《工程地质手册》表3-1-24规定: 土的名称 重度(KN/) 素填土18.7 淤泥质土17.1 粉砂19.5 粉质黏土19 粉砂层19.5

1.4水文地质条件 ⑴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⑵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 3.5m。 1.5场地条件建筑物所处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场地内无可液化砂土、粉土。 1.6设计题目 1.6.1 桩基础设计 ⑴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 8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截面尺寸均为 500mm ×500mm,柱网布置如图所示。

桩基础工程说明

桩基础工程说明 2.0.1 桩基础工程指陆地上打桩,包括打预制混凝土桩、打拔钢板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 钻 (冲)孔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锚杆、地下连续墙等,不同土壤类别、机械类别和性 能均包括在定额内。 2.0.2 本定额打、压桩未包括接桩,打、压桩接桩按相应子目计算。 2.0.3 经建设单位审定的施工方案,单位工程内出现送桩和打桩的应分别计算,送桩按相应 打、压桩定额子目工日及机械台班乘系数1.2计算: 2.0.4 打试验桩按相应子目的人工、机械乘以系数2计算。 2.0.5 单位工程打、压 (灌)桩工程量在下表规定数量以内时,其人工、机械按打、压(灌) 2.0.6 定额不包括清除地下障碍物,若发生时按实计算。 2.0.7 现场预制方桩: 1扣除方桩相应子目的消耗量,按含量套预制方桩制作子目,其他不变。 2方桩运输按"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中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子目计算。 3方桩运输仅适用于承包方在预制加工场制作运至施工现场。 4方桩接桩钢材用量不同时,可按实调整,其他不变。 2.0.8 人工挖孔桩护壁混凝土已包括规范规定凸出土面的20cm高度。 2.0.9 打钢管混凝土灌注桩,钻(冲)孔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含量按1.2扩散系数考 虑,实际出槽量(以实际配合比,容重按2400kg/ m3 计算)不同时,可调整。 2.0.10 管桩桩芯填混凝土,按相应子目计算。 2.0.11 灌注桩 1 在原位打扩大桩时,人工费按85%,机械费按50%计算。 2 打灌注混凝土桩至地面部分(包括地下室)采用砂石代替混凝土量其材料按实计算。 3 如在支架打桩,人工及机械费乘以系数1.25。

桩基础课程设计知识讲解

桩基础课程设计

目录 1 .设计资料 (1) 1.1 上部结构资料 (1)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1) 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1) 2.1 选择桩型 (1)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2) 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 3.1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 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4) 4.1 ①—C柱的桩和承台的确定 (4) 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5) 5.1 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①—C承台) (5) 6 .桩顶作用验算 (6) 6.1 四桩承台验算(①—C承台) (6) 7 .桩基础沉降验算 (7) 7.1 C柱沉降验算 (7) 8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9) 8.1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9) 9 .承台设计 (10) 9.1 四桩承台设计(C柱) (10) 10.参考文献 (13)

1.设计资料 1.1 上部结构资料 拟建建筑物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mm 350。柱截面尺寸均为mm ,横向承重,柱网布置如图 mm500 500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2.1米,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 表3.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续表 表3.2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sk q 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pk q 单位:kPa 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 2.1 选择桩型 因为框架跨度大而且不均匀,柱底荷载大 ,不宜采用浅基础。 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因转孔灌注桩泥水排泄不便,为减少对周围 环境污染,采用静压预制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桩基础类型说明及适用条件.

【桩基础类型说明及适用条件】 1.定义: ?桩基础是深基础应用最多的一种基础形式,它由若干个沉入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或 承台梁组成。 2.作用: ?是将上部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或将软弱土层挤密实以提高地基 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 3.分类: ?按受力情况分: 定 图示 义Array端成桩是穿过 软弱土层而达 到坚硬土层或 岩层上的桩, 上部结构荷载 主要由岩层阻 力承受;施工 时以控制贯入 度为主,桩尖 进入持力层深 度或桩尖标高 可作参考

摩擦桩完全设 置在软弱土层 中,将软弱土 层挤密实,以 提高土的密实 度和承载能 力,上部结构 的荷载由桩尖 阻力和桩身侧 面与地基土之 间的摩擦阻力 共同承受,施 工时以控制桩 尖设计标高为 主,贯入度可 作参考 ?按施工方法分: 预制桩 灌注桩 定义在预制构件厂或施 工现场预制,用沉桩设 备在设计位置上将其沉 入土中的桩 是在桩位处成孔,然后放入钢筋骨架,再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

分类 可分为混凝土预制 桩、钢桩和木桩;沉桩 方式为锤击打入、振动打 入和静力压入等 种类繁多,大 体可归纳为沉管灌 注桩和钻(冲、 磨、挖)孔灌注桩 两类;采用套管或 沉管护壁、泥浆护 壁和干作业等方法 成孔 优点1.桩的单位面积承载力较 高,由于其属挤土桩,桩打 人后其周围的土层被挤密, 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 2. 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 查;适用于水下施工; 3.桩身砼的密度大,抗腐蚀 性能强; 4.施工工效高。因其打人桩 的施工工序较灌注桩简 单,工效也高; 1.适用于不同土 层; 2. 桩长可因地改 变,没有接头; 3. 仅承受轴向压力 时,只需配置少量 构造钢筋。需配制 钢筋笼时,按工作 荷载要求布置,节 约了钢材(相对于预 制桩是按吊装、搬 运和压桩应力来设 计钢筋; 4. 正常情况下,比 预制桩经济; 5. 单桩承载力大(采 用大直径钻孔和挖 孔灌注桩时; 6.振动小,噪声

桩基础设计内容

(转自网络)桩基础设计内容: 选择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特征值) 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桩身结构设计 承台设计 绘制桩基施工图 一、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Rsk=Up×Σlifsi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Rpk=Ap×fp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d=( Rsk+Rpk )/1.65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Rsk+Rpk )/2.0 二、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初步估算桩数时,先不要考虑群桩效应, 当为轴心受压,n≥(F+G)/Ra 当为偏心受压,一般桩的根数应相应的增加10%~20%。 桩的间距(中心距)采用3~4倍桩径 桩在平面上的布置:有方形,矩形网格或者三角形(梅花式)形式,还有采用不等距排列原则:使得群桩横截面的重心应与荷载合力的作用点重合和接近或者是使其重心处于合力作用点变化范围之内,并应尽量接近最不利的合力作用点。 梁式或板式承台下群桩,布桩时应注意使梁、板中的弯矩尽量减少,即多布设桩在柱墙,以减少梁和板跨中的桩数。 三、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四、桩身结构设计 预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不宜小于C20 五、承台设计 独立承台、柱下或墙下条形承台(梁式承台),以及筏板承台和箱形承台,承台设计包括选择承台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几何形状及其尺寸,进行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并应使其构造满足一定的要求。 构造要求: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承台边缘至桩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150mm,墙下条形承台边缘挑出部分可降低至75mm。 条形和柱下独立承台的最小厚度为500mm,其最小埋深为600mm。

基础工程双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课程设计

目录 1 设计任务书 (3) 1.1 设计目的 (3) 1.2 设计任务 (3) 1.2.1 设计资料 (3) 1.2.2 地质资料 (3) 1.2.3 材料 (4) 1.2.4 基础方案 (4) 1.2.5 计算荷载 (4) 1.2.6 设计要求 (6) 1.3 时间及进度安排 (6) 1.4 建议参考资料 (6) 2 设计指导书 (8) 2.1 拟定尺寸 (8) 2.2 荷载设计及荷载组合 (8) 2.2.1 荷载计算 (8)

2.2.2桩顶荷载计算及桩顶荷载组合 (8) 2.3 桩基设计计算与验算 (10) 2.3.1桩长确定及单桩承载能力验算 (10) 2.3.2桩身内力及配筋计算 (11) 2.3.3单桩水平位移及墩台水平位移验算 (12) 3 设计计算书 (13) 3.1 设计拟定尺寸 (13) 3.2 荷载计算及荷载组合 (13) 3.3 桩基设计计算与验算 (14) 3.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荷载组合 (14) 3.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 (17) 3.4 桩基设计与验算 (20) 3.4.1 桩长与单桩承载力验算 (20) 3.4.2 桩的内力计算 (21) 3.4.3 桩身配筋计算……………………………

24 4 钢筋构造图 (29) 4.1 钢筋用量计算 (29) 4.1.1 纵筋用量计算 (29) 4.1.2 普通箍筋用量计算 (29) 4.1.3 横系梁主筋用量计算 (29) 4.1.4 横系梁箍筋用量计算 (29) 4.1.5 加劲箍筋用量计算 (29) 4.1.6 定位钢筋用量计算 (30) 4.1.7 伸入横系梁箍筋用量计算 (30) 4.1.8 钢筋总用量 (30) 4.2 配筋图 (30) 4.3 三视图 (30) 4 参考文献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