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分析七年级苏科版教材共上下两册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并对平行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还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直线平行的特点,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直线平行的条件。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直线平行的条件。
4.讲解法:教师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线平行的相关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直线平行的实验材料,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直线平行的证明教案,用于讲解和引导学生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平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线平行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直线平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直线平行的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苏科版七年级教材共有上、下两册(一)上册: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主要内容: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丰富的数学世界,初步体会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过程,能从数学化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可以围绕“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感性认识重于理性认识、对初中的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的特点”筛选有趣有用的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顺利实现“小升初”衔接。
重点:在生活化数学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章:有理数主要内容: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倒数、乘方,科学记数法等概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数集的扩充,形成正确的数感,熟练准确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代数式主要内容: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同类项、整式等概念;能用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重点:掌握去括号法则与合并同类项法则,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用代数式表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逐步获得函数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内容:从问题到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呈现,从中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经历抽象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过程中蕴涵着建模思想,感受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着转化思想。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于一些概念和性质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较强,但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
2.教学难点: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判断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图形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对称性的概念和判定。
2.准备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3.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如教室的黑板、衣服上的图案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对称性的概念和判定。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对七年级数学(苏科版)教材的认识与建议[原创].doc
对七年级数学(苏科版)教材的认识与建议镇江市第四中学任曙在新一轮基础教冇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沿用几I-年的《教学大纲》,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七年级数学(苏科版)新教材随Z取代了III教材,木人在使川新教材的过程屮,不断摸索前进,不断与使川多年的III教材对比,从屮受到了许多启迪.一、版面及栏目设计新颖、富有启发性.新教材一改传统教科书严谨、刻板、抽象的味道,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每章的章头部安排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一翻开教材就能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屮冇效的使川计算器或计算机等.新教材力图采川“问题情紮一—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对新知识都设立了相应的情景,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稈.新颖的栏目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在问卷调杏中学生写道议一议'能使我们充分地发表白己的意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开阔思路,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达到合作学习的H的”;做一做'不仅让我们在学屮玩玩屮学,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才是深刻的,真实的,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数学实验室'使我们感受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提高了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阅读'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我们知识面,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想一想’能拓展臼己的思维,能探讨更多的问题”;“'数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调查,感受生活就是数学,同时也使我们学会如何搜集信息,整理资料,撰写数学小论文,交流研究成果”.一•、改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苏科版的数学教材较Z前省编教材边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新教材Z所以新,笔者认为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以前教师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现在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纟H.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现者.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检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同时在课堂教学屮,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穆的趣味性、现实性,帮助学生积累冇关数学操作活动经验,获得一•定成功经验和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冇家”.三、创设情境,引领问题探究.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走讲生活,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主题,注重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稈,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思考、创新;有强烈的层次感,使得好、屮、差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例如在新教材第二章《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节,新教材采用了平时常见的足球比赛创设情境,以净胜球数为计算方式,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并通过数学实验室,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在第三章《从三个方向看》是以唐代大诗人苏轼的一首关于庐山风景的一首诗为情景导入,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既具有时代气息,也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充分强调合作意识,动手意识,研究性和探索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种背景,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得到淡化,教师的角色将会发生转变.在这种学习方式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最高拥有者,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他将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学生的“合作” 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rti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Z间rh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合作交流既是-•种学习方式,也是-•种教学模式,分组要体现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例如在新教材的第四章《字母表示数》的数学实验室中,是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纸片,按不同方式拼大正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在课堂教学屮,学生做的答案在交流时都非常精彩;在笫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角的这一节,学生通过一付三角形和量角器动手做一做,再通过动手折纸感受角平分线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做法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动脑的过稈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经丿力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简化运算,改变了以前的繁、偏,强调新的计算方式如计算器的运用.在七年级有理数运算教学屮,学生对43X8、79+96等计算,都愿用计算器计算.计算器的特点是快速、准确,它的广泛使川对计算的影响较大,同时计算器的使用要求运算的结果多样化,使佔算受到重视,在解决实际问题屮更实际,也为今麻学习统计等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在新教材分三次介绍计算器的使用,第69页第9题就明确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两题,而探索研究屮的第20题,如果使用计算器计算,就不算“难题”了.这就是说计算器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门主构建知识,学习更具个性化,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川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六、新教材采用“混编”的形式,强调学生对数学统一性的认识.以往的初屮数学教材都分为代数、几何两本书,并按各白的体系进行编排.而新教材则采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采取“混编”的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样编排能够体数学备分支Z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教学内容的变化,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致于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白信心,同时,代数与几何内容的“混编”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统一性的认识,避免因代数、儿何人为分册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不相容.当然,从最近几个月的课改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新教材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K每一章的编写应该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新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稈标准为依据,关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即突出数与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系,体现数学的柴体性.但是,新教材中有些章节之间的知识体系不连贯.如有关鉴式部分的内容,上册初步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下册则介绍蕖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以及整式的加减等运算法则.从实际教学屮我们发现,这一部分知识的呈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了思维的跳跃.我们建议将《整式的加减》移到上册《去括号》Z后,这对后继学习《一元一次方稈》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处理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2、课时安排要尽可能合理.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而且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但是在有些章节内容的编写上安排的课时远远不够.如在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屮的《用方稈解决问题》这一节,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比使用旧教材的效果要差.我们建议在这一节内容的编写上应适当的增加一些课时,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3、对做一做、议一议的思考.现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都有做一做、议一议,总感到做一做、议一议会花去很多时间, 等到大家做一做、议一议好了以后,早已下课,许多该完成的知识没有完成,特别刚开始时十分明显,如何把握好做一做、议一议呢?做一做、议一议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可以让学生记时,不能让他们慢慢地做过去看,议过去看,也不是都要做,部要议,可以不做的就不要做,可以不议的就不要议,是不是说教材出问题,不,其目的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人部获得成功,特别是差生.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做一做、议一议才充分体现教材的精神,否则类似于流水作文.。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4《平行》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4《平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4《平行》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相交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线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现实情境,如交通指示牌、运动场上的跑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场景中是否存在平行线?你能找出它们吗?”让学生感受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同时,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对比记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能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验和理解这两个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法运算,对加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学生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意义。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2.用实例和练习来说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验和理解这两个律。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例题和练习题3.小组讨论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详细介绍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定义和意义。
用实例和练习来说明这两个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实际计算中,如何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使计算更简便?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二、课时安排
1.2活动与思考 1课时
不能把第2课时观察、实验、操作、 猜想和归纳的数学活动加深难度,而再 增加1个课时,上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找 规律 .
(3)从感性到理性,从静到动 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
2019/6/23
19
三、教材的几点说明 (1+15+11+5=32章) 1、“数学与我们同行” 1章. 2、“数与代数”部分共15章. 3 、“图形与几何”部分11章. 4 、“统计与概率”部分5章,
集中编排在4到6册. 5、“综合与实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三、教材的几点说明 (1+15+11+5=32章) 1、“数学与我们同行” 1章.
2、“数与代数”部分共15章.
2019/6/23
15
具体有以下特点:
(1)对代数预备知识遵循“突出 重点、分散安排”的原则.
(2)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 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3)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 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三、章节分析
1.1生活与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
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
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3、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
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课时安排
1.1生活与数学 1课时 不能简单看看生活中的图形、数字,要再 举一些身边例子,不能把1、2两节内容 合并成1个课时上。
七上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数学教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 生活数学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数学》是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第一部分数学知识。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内容是1.1生活数学,主要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数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基础的算术阶段,对于初中的数学知识还比较陌生。
但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实例让他们了解数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实例让他们自己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概念,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难点: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数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的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出数的概念和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和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的概念,一部分是数的运算方法。
数的概念部分,我会列出数的定义和性质;数的运算方法部分,我会列出基本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加减法运算。
但他们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规则;通过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有理数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目。
2.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实例和练习。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关键知识点和运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运算过程。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规则。
通过PPT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有理数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走进图形世界—立体图形、图形的变化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立体图形、图形的变化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主要介绍了立体图形和图形的变化。
这一章的内容是学生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过渡的关键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以及图形的变化,如平移、旋转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立体图形的的基本知识,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二维图形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但立体图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另外,图形的变化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学会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来变换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分类2.图形的变化规律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同时,结合“实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团队协作中成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立体图形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如柱体、锥体、球体等。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代数式》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几何、代数和三角等多个角度认识代数式,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够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2.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规则。
3.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代数式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代数式,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代数式的表示和运算。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认识代数式。
2.准备代数式的运算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例如,给出一个几何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斜边长度为8,一条直角边长度为3,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并解释代数式的概念。
代数式可以表示为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其中字母代表未知数或变量。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例如设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x,则代数式可以表示为x = √(8^2 - 3^2)。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代数式的书写练习,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有理数的加法教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有理数的加法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对于本节内容,他们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容易混淆加法的符号和规则,对于复杂的计算题目,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运算错误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清晰地理解加法法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法则的内涵,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引出本节内容——有理数的加法。
2.讲解新课: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例题展示加法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3.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4.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加法法则的重要性。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数的运算与代数式:本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包括数的四则运算、代数式及其运算等知识点。
2.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本部分涉及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包括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部分内容涉及统计初步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以及简单概率的计算。
4.综合与实践:本部分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与教学目标1.知识点:本册教材涵盖了代数、几何和统计初步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关系清晰。
2.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技术,如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四、教材特色与创新1.注重实际应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活动: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实践练习,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
3.知识呈现方式新颖: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五、学生学习评估与反馈1.评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2.反馈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教师使用建议与指导1.教师建议: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研究单项式与多项式之间的运算。
这一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代数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通过实例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每个2元,香蕉每个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并用实例进行讲解。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命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定义与命题的关系理解不深,不能正确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能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定义与命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
2.难点: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
2.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与命题,让学生对定义与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呈现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定义与命题的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下)教材分析
6、课本P129第13题符合题意的答案很多,题目应指明是“画出符合题意的一个三角形”还是“画出符合题意的所有的三角形”,建议增加条件“只画出符合题意的一个三角形”即可。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
【教材特点】
本章将介绍数据收集的方式,使学生知道统计调查一般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介绍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图等概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让学生体会对频数进行分段统计可以从总体上认识数据的分布情况,并初步感知我们生活中许多数据的分布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
至于等可能情况下的概率分析计算,苏科版安排在八(下)最后一章进行教学。
【教学建议】
1、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感受和探索,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要注重让学生亲临原始的随机环境,亲自试验和收集随机数据,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参与试验过程。
苏科版教材在七(上)第五章安排了立体图形的学习,在第六章以一张平面地图作为引子,开始认识线、角,并初步认识了平行和垂直。在七(下)第七章,首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与性质,然后是平移、三角形以及多边形这些内容。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次函数
分式方程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不等式
不等式
函数
数与代数
式
数
统计与概率
统计
概率
平面直角坐标系
线
三角形
图形与坐标
图形的认识(证明)
图形与几何
初 中 数 学
课题学习
图形与变换 相似
综合应用
四边形
圆
平移 轴对
旋转 实践活动
14
三、新教材的几点说明 (1+15+11+5=32章) 1、“数学与我们同行” 1章.
二、教材背景分析(设计思路)
2、中小学数学衔接 新人教版、浙教版、北师版、华师版、苏科版这五套教
材中,新人教版和浙教版七上的第一章内容是有理数,北师 版七上的第一章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华师版七上的第一 章内容是走进数学世界(1.1与数学交朋友,1.2让我们来做 数学),苏科版七上的第一章内容是我们与数学同行(1.1 生活与数学,1.2活动与思考),北师版、华师版、苏科版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学习有理数,在很大程度上给七年级新 生一个过渡和适应的机会,避免一开始就陷入繁琐的计算中 而失去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图形与几何部分
删去内容: “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探索 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关于影子 、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 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
图形与几何部分
增加内容: “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 的意义”;“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会 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了解并证 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其中增加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 补”);“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 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 形”。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分析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整体结构清晰,知识体系完整。
教材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初步”、“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每章下设若干小节,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知识点分布及难易程度本册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初步、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其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是基础知识点,难度相对较低;函数、几何初步和统计与概率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同时,本册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技巧针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技巧:1.情境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互动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促进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4.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调查、测量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思想与能力培养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七年级苏科版教材共上下两册,主要内容有:(一)上册:(第1—6章)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教学内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重点: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难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二章:有理数教学内容:有理数的概念、绝对值与相反数、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乘方运算、混合运算。
重点:明确有理数的概念,熟练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难点:绝对值、相反数的意义及对有理数运算的熟练运用,关键是运算顺序及符号的确定。
第三章:代数式教学内容: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以及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
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以利于学生逐步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重点:字母表示数,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感受代数式适用的广泛性。
难点:同类项的识别及去括号法则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内容: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并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的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平移、旋转、翻折及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熟练地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和实物原型,进行常见几何体的分类,展开与折叠,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难点: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线段、角的比较,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和基本作法;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及应用;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重点:掌握与线段、角、平行、垂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和发展学生和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难点: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面图形及它们的位置关系并能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达。
(二)下册:(第7—12章)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学内容: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性质;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会画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及外角的性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重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能识别图形的平移,会对生活中图形的平移进行分析。
难点:在弄清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基础上正确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探究;并能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学会数学说理。
第八章:幂的运算教学内容: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以及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重点:熟练地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及同底数幂的除法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自己运用公式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述、“以理驭算”的训练,为后续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难点:在理解有关幂的有关运算性质基础上灵活运用及逆向运用;整体思想、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教学内容: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经历借助图形直观发现整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运用整式乘法的法则和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因式分解。
难点:整式乘法法则和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不等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一元一次不等式是表示不等关系的最基本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认识不等式,掌握不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难点: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不等式;有特殊条件限制下的不等式的解;能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十二章:证明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对基本图形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重点:知道命题的组成,能说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有关平行线、三角形的一些定理的证明,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综合法的基本格式,进一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难点: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经历对证明基本方法的了解和证明过程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感悟演绎推理的逻辑要求,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三)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等,都有着常规数学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课程目标。
进一步强化“做”数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材料。
教学建议: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促进者。
积极给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和自我展示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充分发展个性专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指导,并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设计初中数学活动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自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二、教学建议与评价(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再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上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
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应该做好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五)通过教学评价,真正做到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评出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动力,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教育和反馈的功能。
(六)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七)我们要始终坚持多元化教学评价,努力创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进度(第一学期)制订: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