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七讲 中国近代史前期

第七讲   中国近代史前期

第七讲中国近代史前期(公元1840—1895年)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②洋务运动;③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①新思潮的萌发;第一节西方的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战争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导火索:虎门硝烟;(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一、西方的入侵2.主要经过攻广州→到达天津;强占香港岛→进入南京下关江面;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4.1842年《南京条约》和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及其危害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便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把各种特权无偿地让给了列强,列强竞相侵略中国;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5.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人民肩负的任务:反帝反封建;3).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1)1856年英法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一、西方的入侵2)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危害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外国人到内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列强不仅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而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4).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北方的活动基地,威胁北京的安全;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1.根本原因2.主要经过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二)、第二次鸦片(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1)兴起(1851—1853):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2)发展(1853—1856):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北伐、西征、东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3)失败(1856—1864):天京变乱后由盛而衰,重建领导核心,组织防御战,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教案

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教案
03
地理学科的分支
人文地理学
定义: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内容:文化景观、文化扩散、聚落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等
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
意义: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保护地理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地理学科的发展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理学科的起源
03
地理学科的分支
04
地理学科的应用
05
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地理学科的起源
古代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索
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军事侦察等。
优势特点: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精度高。
发展趋势:高光谱遥感、雷达遥感、无人机遥感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军事领域:用于导航、定位和打击目标
交通领域:提供实时路况、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
救援领域:用于定位和导航,提高救援效率
农业领域:用于土地测量、作物监测和精准施肥
地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地理学为环境问题提供空间分析和解决方案
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地理学在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污染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学在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05
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
地理学与大数据的结合
地理学与大数据的结合,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地理信息,提高地理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技术及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科学技术及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珍妮纺纱机
骡 机
旧式织布机
全自动织布机
莫兹利车床
B的最初需要和设想:古代希罗的蒸汽动 力球和庙门、近代巴本的设想。 实用蒸汽机的发明:1698年萨弗利“矿工之 友”、1712年纽克门大气机。 瓦特对蒸汽机的重大改进:1763年开始研究, 1776年造出第一台带冷凝器的机器,1782年完 成双向作用机,1783年完成旋转运动机。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完成了工作机革命后的动力 革命,各种工厂广泛运用蒸汽机。
瓦特制造的蒸汽机
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纽科门的蒸汽机进行 了改进,找出了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汽缸在每一冲 程中都要用喷水使蒸汽凝结,这时汽缸本身也被冷却, 热量大量损耗。瓦特设计制造了精密的汽缸,发明了 跟汽缸分离的冷凝器
瓦特早期的蒸汽机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曾拉动历史前进的蒸汽机汽车
C.蒸汽动力技术群的形成
②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过程
天文学和力学:哥白尼(1543天体运行论)、布鲁 诺、伽里略、刻普勒、惠更斯、牛顿(1687自然哲学之数 学原理) 数学:对数(耐普尔1594 ) 、解析几何(笛卡尔1637)、 微积分(牛1669-1676,莱1673-1676) 医学:维萨留斯(1543《人体的构造》)、塞尔维特 (1553小循环论)、哈维(1628大循环论) 其他学科:还没有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物理学只 有光学有所发展,地学和生物学尚处于胚胎阶段,化学刚 脱离燃素说)。
③局限性:
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易陷入唯心主 义和神学目的论; 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理论综 合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起消极阻碍作用。
2、科学技术方法论
① 总的状况:以实验、分析、归纳和数学 方法为主的分析型科学方法,出现了对科学方 法论的专门研究和论述。 ② 几个主要人物的贡献: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乃至世界 的进步。
(1) (2) (3) (4)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必要性)
2、客观条件 (可能性)
(1)掠夺金银财富
3、主要目的 (2)得到东方贵重商品 (3)传播天主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 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 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材料二 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和保持他们主权的永久性, 同时它还给基督教带来发扬光大的希望。 ——1503年哥伦布 材料三 用迪亚士的话说,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 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 ”1498年,当达· 伽马抵达印度时,一位当地人 问葡萄牙人到底想得到什么,达· 伽马答道:“基督徒和香料。” ——约翰· 马凯等《世界诸国史》 材料四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 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 ——A.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 回答:概括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机。 参考答案:1、掠夺金银财富; 2、传播基督教,使当地居民皈依; 3、得到东方贵重商品。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财富。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1)政治:西葡两国统治者的支持。 (2)技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文化:地理知识提高(相信地圆学说)。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主要事件 国家 探索方向 时间 人物 迪亚士 达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主要贡献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大陆 实现环球航行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科学知识,又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 手工工场、 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 用新工具、 新能源, 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 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 任务和要求, 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同时,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 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 还 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能够支持、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 的科学人材,使他们从事科学研究。

2.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如:建立良好的科学教育基础和保持较高的科学普及水平。

科学不可能孤立 地产生, 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普及、有较高程度的科学教育和国民科学素质才有可 能产生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优秀科学家队伍。

政策保护。

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 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即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重视科技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3.人文主义、 地理大发现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科技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著作 / 天文学 / 《自然哲学的 数学原理》《物种起源》 《人类的起源》 生物学 《人在自然界 中的地位》 //成就与贡献 日心说 证明日心说 “近代科学之父” 万有引力定律三大力学定律进化论 论证人猿同祖 进化论逐渐被接受 改良蒸汽机 推动电力广泛应用 人物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达尔文赫胥黎 瓦特 爱迪生 国别 波兰 意大利 英国 英国英国英国 美国 研究领域物理学 动力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轮复习: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一轮复习: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特 点
1.科学技术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速度 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 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 领域间相互渗透, 高度分化又高度综 合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 -发电机、爱迪生-耐用电 灯泡;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 制:内燃机和柴油机;本茨 -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 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开发与发展: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 工业、汽车、造船业等。
主 要 成 就
◆16世纪以来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为其发展奠定了 物质基础并成为主要动力。 (2)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 迫切需要: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的发 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 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3)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 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 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4)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1、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论动 体的电动力学》 2、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 原理。 1916年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这 被看作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意义: ①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② 否定 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③ 发展了牛顿力学; ④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勇于创新,
实践出真知.
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神创论:上帝创世
物种不变
东方: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创世说

从辩证法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

从辩证法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近代)

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近代)

4
这标志着自然科学的革命,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3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
⑴近代科学革命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取代地心说。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中有300多张木板印刷的解剖图, 纠正了传统权威盖仑 学说的错误达200多 处,并公开批判了教 会关于人体结构的无 稽之谈。
《人体构造》中的插图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939年,德国科学家施旺又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了。
01
其它还有: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联系;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光联系起来。
03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
02
这些发现主要有:
01
19世纪40年代,由迈尔、焦耳等人几乎同时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以及机械的、化学的等等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02
1828年,德国科学家魏勒发现氰酸铵加热后能转化为尿素,这意味着人工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无机物与有机物联系起来了,它们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⑵近代科学前期的主要成就
在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等基础上,牛顿发现了力学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严密的理论体系。
01
一支独秀
02
伽利略:地球确实是在转动呀!
力学以外的学科情况
C
B
D
A
E
⑶近代科学前期的自然观
STEP3
STEP2
STEP1
机械论自然观形成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2,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分为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二是在政治上,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圈地运动使英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他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3,胡格诺运动:即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病;工人生活悲惨,阶级矛盾尖锐;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
基本主张: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作用)、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斗争作用);
明中后期-清前期
政治:明后期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后金起义、西方殖民者侵扰海疆;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出现“康乾盛世”,疆域基本定型;
经济:工商业经济繁荣、商帮崛起、“弛禁”推行、中外贸易发达,白银成为主币;清中叶闭关锁国;
文化: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文化专制;总结性文化巨著的出现,第一次西学东渐,市民文化的繁荣
亚洲:16世纪葡控制商站,西占菲律宾,17世纪起英荷法俄成主角,抢掠财富、侵占土地、强征税收、走私鸦片、发动战争、划分势力范围;
非洲:15-19世纪中叶仅限沿海地区;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
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民族独立运动
拉美:1822年巴西和1826年西属拉美基本独立,但保留考迪罗体制(内:军事独裁、庄园经济,外:依附美英);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颁布1917年宪法,规定土地、矿藏等属于国家等;
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由思想解放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出现和发展,并且逐渐主导世界经济,加快殖民扩张,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中国此时仍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但危机初显
领域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建立
在商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下思想解放运动和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开展
亚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印度:1905年国大党要求民族平等、独立和自治,1908年工人政治总罢工;伊朗:1905-1911年立宪革命,打击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高考考点
近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 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 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
【高考真题】(2012· 天 津文综11)20世纪初, 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 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 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 )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解析:D。知道爱因斯坦 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可。 答案为D。
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历史背景:中世纪,基督教会坚持上帝创世说,打 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2)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 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 成风; (3)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 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4)理论基础: 17世纪,英国胡克发现细胞。 18世纪下 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 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量子论: 解释微观世 界物理现象 相对论: 高速运动
现 代 物 理 学
为相对论的提 出奠定基础
继承和发展了 经典力学
【典型题例】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 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 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 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 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 现”指的是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解析:D。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两 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研究宏观世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 界。从材料信息“分子、原子”看, 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

第二讲 自然观——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与自然观

第二讲 自然观——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与自然观

主旨:
①、物质观 ②、时空观 ③、运动观 ④、因果观 ⑤、相互作用观 ⑥、人类统治自然
①、物质观
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 ——原子, 原于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它是不变的、 不可分的,具有广延、硬 度、不可入性和惯性 等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 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 本性质。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就是它所包含的原 子的质量的总和,由于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所 以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 基础。
行星按距太阳由近至远的排列为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士星,最外层是恒星天
• 意义:
–《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宣布其独 立的革命行为,是近代革命的先声。
a)反对宗教神学:反对被宗教化了的 “托勒密体系” c)对宇宙观、自然观的进步有重要意 义
(2).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 近代物理学之父 • 创造新的科学实验传统
物理学:三定律(惯性定律、f=ma、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光学:太阳光谱,粒子说(胡克)
• 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 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 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 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 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①、唯物主义
• 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照规 律运动的
②、形而上学
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 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 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 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成 为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 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 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 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 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世界近代前期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前期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前期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久远的历史之一,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对于近代史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对世界近代前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源自意大利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14-17世纪的欧洲。

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对欧洲的艺术、文化和科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欧洲的艺术和文学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期。

代表性的文艺复兴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对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宗教改革主要由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发起。

他们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统治,提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思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信仰上帝而得到救赎,而不必要依赖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

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宗教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在15-17世纪间进行的大规模的海洋探险和贸易活动。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时代的活动。

大航海时代的发生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海洋学等学科的发展,并且还推动了欧洲文明的传播。

同时,大航海时代也导致了一系列殖民主义的发展,为今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束标志。

在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战争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在维斯特伐利亚的和谈下达成了一系列条约,这个条约结束了欧洲长达30年的战争,也导致了新的国际关系秩序的形成。

条约的签署不仅对欧洲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路易十四的王权统治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他试图通过中央集权的政策来加强国家的权力,还加强了军队的实力,并且还试图通过宗教和宫廷文化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近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用)

近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用)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C.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学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 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 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 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 上反映了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A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D
A.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 权 C.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 家政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的统治 D.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 政治中心
18(二).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 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 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 ,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 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 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
17.(二)钱乘旦、陈晓律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问——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 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 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 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 累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每一项利益,却被代表得足而 又足。”由这种状况引发的运动的最终结果是
B
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描 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穹古以来,祖宗 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 而全国民族,亦不得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 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这一特点形成的主 要原因是
(四,29)
C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B.民族资木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中英两国近代前期影响工业化的因素比较

中英两国近代前期影响工业化的因素比较
工业化进程 是一项社会变 革, 获得民众 的广泛支持有利 于工业 化的进行 。英国封建制度于十六世 纪瓦解后 , 民众在 经济上的 自由度 得以提升 。城市中的资产 阶级逐渐兴起 , 农
l 政府 因素在工业化进程 中的作用 比较
英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 中始终发挥 了至 关重要 的作用 , 尽管这种作用是 间接地 , 政府在 工业 革命中的作为使资产 阶
中英 两 国近 代 前 期 影 响工 业 化 的 因素 比较
云 南大学 马晓丹 ( 云 南 昆明 6 5 0 0 9 2 )
摘 要:在世界历史进入近代阶段后 ,英 国逐渐走上 了近代化和工业化 的道路 。其 工业化 水平和 成就令世界瞩 目。中国 历史则逐渐走进 了发展 困境 的时代 ,工业化 进程 走向停滞 。1 8世纪 中国发展 的落后 和英国的崛起应 当从 中英 两国的政治制 度 、社会 结构 、科技发展水平 、地理环境 、海外 贸易等方 面寻找原 因。 关键词 :工业化 政府 因素 社会 结构 科 学因素 地理 因素 海外 贸易
4地理 因素对工业化进 程的影响 比较 英 国的地理优 势也使得其在工业化进程中占据优势, 英 国是一个 岛国, 但通过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沿 海拥有诸多优 良海 港,内陆地势平坦 ,河流纵横 , 这一切都
有利 于英 国工 业 化 的 开 展 。 岛 国位 置 可 以使 英 国免 于近 代 早
出现使 得英 国公 民阶层得 以维护其在工业化进程 中的既得 利益 ,整个社会就实行工业化达成了普遍共识 。 代文化 与教 育研究 2 0 1 3 年第 9月期 1 0 5
中国历史的发展 自明朝 中期后就进 入一个停滞和 自省 的时代 ,社会结构逐渐 固化 ,社会流动性基本 不存在 了。中 国缺乏像英 国一 样的全社会对于工业 化的支持和社 会各阶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末)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末)

文艺复兴没有反对天主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神学, 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天主教 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思想家都信仰天主教,甚至 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 文化形式的原因
(1)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 思想和理性精神。
2.条件(可能性)三个条件 1)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地理知识进步(地圆说流行) 3)西葡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时间
人物 出发支持
航线及方向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西欧-好望角(向东) 西欧-美洲(向 西)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 西欧-环球航行(向西)
古希腊罗马
崇尚个性,放纵人的欲望
基督教 禁欲主义
一夫一 妻制
永恒婚姻 神圣婚誓
文艺复兴 反禁欲主义
承认人的自然欲望
个人主义+法制化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和后期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5、四个方面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力文学、 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2.经济 1】封建义务。附庸对封建主有进贡、效忠、送礼等义务。 2】封建庄园。自给自足,城堡,教堂。 3】城市兴起。11-12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法 国的巴黎、马赛等,英国的伦敦等,德意志的科隆等。手工业发展,行会发达, 市民阶层形成,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等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同封 建主斗争,许多城市获得自治。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科学知识,又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能够支持、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使他们从事科学研究。

2.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如:建立良好的科学教育基础和保持较高的科学普及水平。

科学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普及、有较高程度的科学教育和国民科学素养才有可能产生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优秀科学家队伍。

政策保护。

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即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重视科技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3.人文主义、地理大发现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

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近代地理学的特征

近代地理学的特征

近代地理学的特征近代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综合性近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向。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口、经济、城市、交通等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综合性使近代地理学能够全面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

二、空间分析近代地理学通过对地球空间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空间分析是近代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工具,对地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以获取准确的空间数据和信息。

通过空间分析,可以揭示地球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联系,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意识近代地理学强调环境意识,即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地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近代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提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区域研究近代地理学注重对不同地区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地球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变化。

区域研究是近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地理区划、区域发展、区域差异等问题。

通过区域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跨学科近代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地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相互渗透,共同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合作,共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跨学科的合作使近代地理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解释地球的现象和问题。

总结起来,近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地球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地球的特征和变化。

近代地理学注重空间分析、环境意识、区域研究和跨学科合作,以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辩证法2.

自然辩证法2.

(3)近代科学革命的双重意义 使科学建立在实验、经验、材料、定量的基础上,实 现了科学革命;起到了反传统宗教、解放思想的作用。 3.牛顿(1642-1727)的成就 性格与成才 学习与思考 万有引有理论;微积分;光学理论。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晚年从事宗教研究,参与波义耳设立、本特雷主持 的宗教讲座
近代后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期 特点:整理材料、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 1.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康德(1724-1804)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 拉普拉斯(1749-1804)1796年发表《宇宙体系论》 弥漫物质—星胚—主序星—红巨星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 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哲学的提升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对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1)万物有灵:人类智慧之花---各种神灵的创造; 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2)图腾崇拜(Totem、亲族):象、树、水、火、 龙等 (3)巫术:早期治病---巫与医结合;巫术的心理治 疗功能现代巫术存在的原因? (4)祭祀:地点---寺院之原坯;仪式---宗教文化之 源头;效应--偶然心理体验 (5)神话传说:想象与向往 神话与现实
(5)中国航海壮举
郑和(1405-1433)七次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 壮举。 中西航海比较: 时间早、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到达的国家多,目的、 结果及影响差异甚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清末民初时期,在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地质、地理和气象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的新地学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早在16 世纪末(明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许多西方地学著作、思想和方法,已经开始在我国传播。

但是由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使这一传入的发展极为缓慢,而且只对中国极少数的有识之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地学知识再次大规模传入我国,加之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积极学习、引进,使西方地质、地理和气象学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取代我国古代传统地学,成为中国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地理学1840—1919 年,是中国地理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时期。

一方面,中国传统舆地之学仍焕发着余辉,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西方地理学知识的大规模传入,使新地理学开始萌发和建立。

中国近代传统地理学的主要成就1840—1911 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处于缓慢或停滞发展时期。

但是,以为现实服务为宗旨的地理学,仍取得了累累硕果。

①1.方志的兴盛。

作为中国古代地学著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其成书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区域之广,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同时,在编撰实践中,方志学逐渐发展起来。

发轫于西晋的地理总志,历经几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官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经3 次修撰,终于在1842 年完成。

这部560 卷的巨著,体例严谨、考核精详,并集图、表、志于一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编撰最好的全国地理总志。

2.地理考证的发达。

清乾嘉时期形成的以考据见长的地理学派,至清末民初得到继续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清末民初从事《水经注》研究的学者颇多,其中较著名的学者和代表作为:王先谦(1842—1917)以30 年之功于1892 年完成的《合校水经注》一书;杨守敬(1835—1915)和弟子熊会贞(1859—1936)集清代《水经注》之大成于1904 年完成《水经注疏》40 卷初稿及《水经注疏要删》等书。

清代以地理考证著称的大家丁谦(1843—1919)首次对我国历史上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29 种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释。

其研究成果由浙江图书馆于1915 年出版,书名《蓬莱轩舆地丛书》(又称《浙江图书馆丛书》),分2集共69 卷。

3.大型历史地图集问世。

1911 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编绘的大型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图》全部刻成。

它共358 卷,分45 个图组,装订成34 册。

此图集前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概略表示历史疆域大势;后为《历代舆地图》,自春秋至明代,以朝代为序安排图幅,表示其统治势力的范围、行政区划、山川等。

这一图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制技术较以前图集更科学和精确。

它是当时最完整的大型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古代舆地学最重要成就之一。

4.边疆世界地理研究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由于边患日益严重,一些爱国学者痛感边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贫乏,因而开始积极调查和研究边疆世界地理,撰写了大量的边疆域外世界地理著作。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曹廷杰(1850—1926)是清末第一个对东北地区的边疆史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学者。

1883、1885、1895 年,他曾三赴吉林任职。

其间,十分注意边务。

1885 年,他完成《东北边防辑要》2 卷,系统汇辑和研究了东北古代战守险要、边界沿革等方面的文献。

同年十二月,他又完成《西伯利东偏纪要》,记述这一地区的地理险要、道路出入、兵数多寡以及与边防有关的军事遗迹等。

1887 年出版的《东三省舆地图说》汇集了他关于东北史地的学术札记。

这一时期,关于东北边疆地理的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何秋涛的《朔方备乘》(1858 年)、宋小濂的《北徼纪游》(1890 年)、吴禄贞等的《延吉边务报告》(1908 年)等等。

张穆(1805—1849)著、何秋涛校补的《蒙古游牧记》16 卷于1867 年刊印,书中较详细地记录了内、外蒙古的地域、沿革、事迹等。

姚莹(1785—1852)特别注意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在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后,著《康酋纪行》,对西藏的地理、人文、气候、民俗等作了记载。

魏源(1794—1856)和徐继畬(1796—1873)是清代积极编写世界地理著作作者中最杰出的人物。

魏源的好友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曾组织译员翻译了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等书,编译成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译著《四洲志》。

林则徐离粤时,将多年收集到的资料和《四洲志》初稿交给魏源。

魏源以此书为基础,大加增补,于1842 年出版50 卷本的《海国图志》。

此后二次再加增补,于1848 年出版60 卷本,1852 年出版100 卷本。

这部图文并茂的巨著,记述了当时世界地理范围几近所有已知世界,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之一。

书中所附84 幅地图,可以组成一册世界地理地图集。

此书对我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活动,都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它还传入日、朝、英、俄等国,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其中在日本流传最广、刊本最多,对明治维新运动有较大的影响。

徐继畬久驻闽广,悉心收集世界各国的资料,编撰成10 卷本的《瀛环志略》于1848 年出版。

此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疆界、位置、山脉、河流、地形、气候、物产、风俗、人种和历史等,并附地图40 幅,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之一。

1897 年,清代王锡祺(1855—1913)编汇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地理丛书之一《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出版。

此书收录600 余位中外地理学家的论文近1500篇,其中边疆和世界地理占有很大的篇幅。

近代地理学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了解世界的首要对象和手段的地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首先,地理学不再是历史的附庸,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次,它逐渐摆脱古代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体系,开始走向近代科学地理学的道路。

1.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播。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地理学知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入我国:一是来华的外国人,其中不乏知名人士(详见地质部分)。

他们的工作对西方人研究中国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对1919 年以前中国地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二是赴国外任公职和观光的中国人。

这其中的不少有识之士,在国外时留心观察和记录国外的风土人情,归国后编撰旅行记,扩大了国人的地理视野和加深了他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黄遵宪(1848—1905)先后出任日、美等多国外交官,他于1887 完成了40 卷的《日本国志》一书。

1897 年,湖南新学书局出版《游记汇刊》,收集十九世纪末编撰的域外旅行记16 种共计21 卷,其中包括邹代钧的《西征纪程》、李凤苞的《使德日记》、曾纪泽的《出使英法日记》和黄懋材的《印度札记》等。

三是留学人员。

他们是1911 年以前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坚力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大批出国留学的人员中有不少人主攻地理学。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留学期间就开始翻译地理学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

1900—1911 年,中国出版的大量地理学译著中多数都是留学生翻译的。

这些地理学译著有几个特点:(1)几乎都是适应初中水平读者的普及性著作;(2)以日文译著为主;(3)区域地理著作所占比重较大。

这一时期出版的地理学译著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一本近代西方地理学的代表作问世。

2.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启蒙者邹代钧①。

邹代钧(1854—1908)受祖父和叔父的影响,自幼爱好舆地之学。

成年后,通晓历代疆域沿革和江河迁徙,尤精于测绘地图。

1886 年,他随刘瑞英出使英俄,行程“海道二万九千四百四十里”,“陆程二千四百八十里”(邹代钩《西征纪程》)。

在国外期间,邹代钧潜心学习和研究西方测绘地图新法。

1889 年,他带着欧美各国地理图籍多种回国。

归国后不久,邹代钧先后撰写《上会典馆书》和《湖北测绘地图章程》,较为详细地介绍西方测绘地图的新方法、新仪器等。

甲午战争后,他又在武昌创立译图公会(后改称“舆地学社”、“舆地学会”),积资编译中外名图,以推进地理学的发展。

此会是中国地理学方面的最早组织。

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邹代钧主持实测和编绘了大量地图,并设法刊印。

这些绘制精细、印刷精美的地图成为当时地图中的精品。

此外,邹代钧还撰写了大量的世界各国地理志和边防地理著作。

3.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张相文①。

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人。

甲午战争时期,他经常阅读地图了解战局,从此开始研究地理学。

他在认真学习研究我国地理著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创立了我国近代地理学。

(1)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一生主要以教书为职业。

他早在1899 年就开始在南洋公学教授地理课,此后又在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和北京大学从事地理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他吸收西方地理学知识,结合我国特点,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如1901 年初刊的《初等地理教科书》(上海南洋公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上海兰陵社)和1908 年初刊的《地文学》(上海文明书局)。

我国有教科书始于地理学,“教科书”一词由此创立。

前两书的发行量达200万册以上,影响极大。

《地文学》一书则是国人自编的较早的一部自然地理学著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相文在书中首先增加了生物界一编,将无机自然界与有机自然界联系起来,这是中国近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

(2)创立中国地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

①参见杨文衡主编:《世界地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第424—454 页。

①参见张平:《邹代钧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 年第1 期,第81—90 页。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学的发展,张相文积极筹建地学学术组织。

1909 年9月28 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召开了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大会。

张相文当选首任会长。

该会以全面研究地学,坚持爱国进步,谋求救国救民为宗旨。

它拥有一批著名的学者,并聘请了外国名誉会员。

学会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各种活动,是民国初期中国地理学最重要的组织之一。

中国地学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国舆地之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化。

(3)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学术期刊——《地学杂志》。

中国地学会成立之后,张相文就决定要编辑出版学会会刊。

1910 年2 月,《地学杂志》第1 期出版。

开始为月刊,后来因经费不足出版周期时常变化,至1937 年抗日战争前夕被迫停刊。

28 年间,共出版181 期,刊载论文1500多篇,各种地图大约140 幅。

《地学杂志》早期刊登的论文偏重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后期侧重人文地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