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在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地质、地理和气象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的新地学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早在16 世纪末(明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许多西方地学著作、思想和方法,已经开始在我国传播。但是由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使这一传入的发展极为缓慢,而且只对中国极少数的有识之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地学知识再次大规模传入我国,加之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积极学习、引进,使西方地质、地理和气象学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取代我国古代传统地学,成为中国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地理学
1840—1919 年,是中国地理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时期。一方面,中国传统舆地之学仍焕发着余辉,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西方地理学知识的大规模传入,使新地理学开始萌发和建立。
中国近代传统地理学的主要成就1840—1911 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处于缓慢或停滞发展时期。
但是,以为现实服务为宗旨的地理学,仍取得了累累硕果。①
1.方志的兴盛。
作为中国古代地学著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其成书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区域之广,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时,在编撰实践中,方志学逐渐发展起来。
发轫于西晋的地理总志,历经几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官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经3 次修撰,终于在1842 年完成。这部560 卷的巨著,体例严谨、考核精详,并集图、表、志于一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编撰最好的全国地理总志。
2.地理考证的发达。
清乾嘉时期形成的以考据见长的地理学派,至清末民初得到继续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清末民初从事《水经注》研究的学者颇多,其中较著名的学者和代表作为:王先谦(1842—1917)以30 年之功于1892 年完成的《合校水经注》一书;杨守敬(1835—1915)和弟子熊会贞(1859—1936)集清代《水经注》之大成于1904 年完成《水经注疏》40 卷初稿及《水经注疏要删》等书。清代以地理考证著称的大家丁谦(1843—1919)首次对我国历史上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29 种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释。其研究成果由浙江图书馆于1915 年出版,书名《蓬莱轩舆地丛书》(又称《浙江图书馆丛书》),分2集共69 卷。
3.大型历史地图集问世。
1911 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编绘的大型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图》全部刻成。它共358 卷,分45 个图组,装订成34 册。此图集前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概略表示历史疆域大势;后为《历代舆地图》,自春秋至明代,以朝代为序安排图幅,表示其统治势力的范围、行政区划、山川等。这一图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制技术较以前图集更科学和精确。它是当时最完整的大型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古代舆地学最重要成就之一。
4.边疆世界地理研究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由于边患日益严重,一些爱国学者痛感边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贫乏,因而开始积极调查和研究边疆世界地理,撰写了大量的边疆域外世界地理著作。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曹廷杰(1850—1926)是清末第一个对东北地区的边疆史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学者。
1883、1885、1895 年,他曾三赴吉林任职。其间,十分注意边务。1885 年,他完成《东北边防辑要》2 卷,系统汇辑和研究了东北古代战守险要、边界沿革等方面的文献。同年十二月,他又完成《西伯利东偏纪要》,记述这一地区的地理险要、道路出入、兵数多寡以及与边防有关的军事遗迹等。1887 年出版的《东三省舆地图说》汇集了他关于东北史地的学术札记。这一时期,关于东北边疆地理的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何秋涛的《朔方备乘》(1858 年)、宋小濂的《北徼纪游》(1890 年)、吴禄贞等的《延吉边务报告》(1908 年)等等。张穆(1805—1849)著、何秋涛校补的《蒙古游牧记》16 卷于1867 年刊印,书中较详细地记录了内、外蒙古的地域、沿革、事迹等。姚莹(1785—1852)特别注意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在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后,著《康酋纪行》,对西藏的地理、人文、气候、民俗等作了记载。
魏源(1794—1856)和徐继畬(1796—1873)是清代积极编写世界地理著作作者中最杰出的人物。魏源的好友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曾组织译员翻译了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等书,编译成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译著《四洲志》。林则徐离粤时,将多年收集到的资料和《四洲志》初稿交给魏源。魏源以此书为基础,大加增补,于1842 年出版50 卷本的《海国图志》。此后二次再加增补,于1848 年出版60 卷本,1852 年出版100 卷本。这部图文并茂的巨著,记述了当时世界地理范围几近所有已知世界,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之一。书中所附84 幅地图,可以组成一册世界地理地图集。此书对我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活动,都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它还传入日、朝、英、俄等国,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在日本流传最广、刊本最多,对明治维新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徐继畬久驻闽广,悉心收集世界各国的资料,编撰成10 卷本的《瀛环志略》于1848 年出版。此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疆界、位置、山脉、河流、地形、气候、物产、风俗、人种和历史等,并附地图40 幅,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之一。
1897 年,清代王锡祺(1855—1913)编汇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地理丛书之一《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出版。此书收录600 余位中外地理学家的论文近1500篇,其中边疆和世界地理占有很大的篇幅。
近代地理学的萌芽
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了解世界的首要对象和手段的地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首先,地理学不再是历史的附庸,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次,它逐渐摆脱古代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体系,开始走向近代科学地理学的道路。
1.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播。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地理学知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入我国:一是来华的外国人,其中不乏知名人士(详见地质部分)。他们的工作对西方人研究中国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对1919 年以前中国地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二是赴国外任公职和观光的中国人。这其中的不少有识之士,在国外时留心观察和记录国外的风土人情,归国后编撰旅行记,扩大了国人的地理视野和加深了他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黄遵宪(1848—1905)先后出任日、美等多国外交官,他于1887 完成了40 卷的《日本国志》一书。1897 年,湖南新学书局出版《游记汇刊》,收集十九世纪末编撰的域外旅行记16 种共计21 卷,其中包括邹代钧的《西征纪程》、李凤苞的《使德日记》、曾纪泽的《出使英法日记》和黄懋材的《印度札记》等。
三是留学人员。他们是1911 年以前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坚力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大批出国留学的人员中有不少人主攻地理学。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留学期间就开始翻译地理学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1900—1911 年,中国出版的大量地理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