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

合集下载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际秩序演变第14课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背景(1)19C晚期~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

(2)根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矛盾激化;(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协约国集团(英法俄)VS 同盟国集团(德意奥);(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二、过程1、战线:(1)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vs德军;(2)东线:俄VS德奥联军;(3)南线:俄、赛VS奥军;2、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首次使用毒气弹,时间最长,转折点)1916年,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1916年,日德兰海战(制海权在英国手里)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4、影响:(1)经济: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世界格局;A、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B、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科技: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5)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三、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定义: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系列国际条约,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历史专题:阶段特征、社会转型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古代和同时期西方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

(2)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总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律,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①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②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经济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新兴工商业者势力强大④思想上:希腊出现了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

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世界史试题(卷1)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世界史试题(卷1)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世界史试题(卷1)(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南京二模)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诗作《致人杰》中写道:“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

……现在已知骇人的彗星走过的弯曲路径;扫帚星的天象不再令人惊奇。

……所有这些,让古代贤人苦恼,学派之间徒然争吵,我们看到,数学驱散云雾……”据此判断这篇诗作是歌颂()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达尔文解析:B牛顿经典力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符合材料中“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数学驱散云雾……”的描述。

2.(2012年莱芜检测)如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A.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B.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D.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的发展解析:C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自内燃机发明以后,石油被用作动力能源,石油开采量大幅提升,故C项符合题意;A项使用煤炭作燃料,B、D两项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于二战后,故排除。

3.(2012年潍坊模拟)下面是英、德、美、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图中的“C”曲线代表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德国D.英国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史实的能力。

注意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A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据题肢选项应为中国;B 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C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项;D线应为德国。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认识:改革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与原则;注意农轻重协调发展;实行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2.发展:19世纪,世界市场的形成3. 加快(规范化):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4.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误区警示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 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
战后
2020/11/25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一、时空坐标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二、特征概览
•阶段 •二战后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且相互竞争的时期, 特征 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政 治 上
•结 果
•勃列日涅夫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考向1
•考题 •统计
•从历史概念、特征、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
上 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文 化 上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 与竞争二战后



•领域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北约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

--第13讲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



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菜单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

4.电视的发展


(1)普及运用: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
·


史 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
(2)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 前
沿

·
通 史
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
明 考
透 析

②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沿


③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 望

能 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
·
三 管
解。


(4)中国的振兴。
菜单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
3.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考 基
(1)两极格局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
· 通
体。




(2)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


·
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

3.世界贸易组织
考 基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
·
通 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1年底中国 明

世界现代史特征

世界现代史特征

世界现代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时间】1945-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具体特征及史实】
国。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一览表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一览表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二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这超出私人资本的承受能力。

5、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力。

这些调整在政治上是为了稳定政局,在经济上是为了扩大国内市场、保证科技领先,从结果看,这些调整是成功的,促成欧洲50-7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潍坊模拟)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推行杜鲁门主义解析:B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这里的关键信息是:“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即援助欧洲计划。

美国意图通过此计划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并拉拢东欧国家。

2.《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A.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B.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C.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D.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形成原因的认识。

从材料信息“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20世纪50年代”“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等,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冷战,但题中问的是这种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即这种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A项是原因,B、C两项是表现,D项表述错误。

3.(2012年西安模拟)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C.苏联解体D.9·11事件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综合认识。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四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1945年——至今)一、阶段特征一、经济上:主干考点必修二(一)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概述: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等。

(2)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再繁荣等过程。

2、社会主义的变化:(1)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改革未摆脱危机,苏东剧变;(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世界经济的发展:(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形成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2)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同时全球化显著加强。

概括: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国际关系上:主干考点:必修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选修三(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概述:1、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2、多极化趋势出现。

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理脉络】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高考解读】经济全球化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线索,综合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跨国公司的推动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等知识点);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评价;理解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

命题形式多样,多以文字、图表、漫画等形式命制选择题;主观型材料题多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全球化为线索,组织相关材料,考查全球化历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等。

【主干知识】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政治领域 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家行政权力向立法权渗透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各种压力集团的作用增大 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加鲜明 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 翼的分歧逐渐减弱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政治领域 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扩大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 法制制度的强化(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 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运行日益法制化; 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运行日益法制化; 国家政权结构内部出现监督和协调机构; 国家政权结构内部出现监督和协调机构; 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1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 改变, 改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工人阶级的内 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人阶级 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仍然肩负着重大 的历史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使工 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 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使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 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取代的方式 也在发生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原因研究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 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观点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 观点二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 观点三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 式 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模式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 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解题思路:图中的H点在200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时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在经济上全面与世界接轨, 中国需要签订大量与之相关的国际公约,因此,C项正确。A 项发生于1971年,时间错误。B项是中国的内政,与国际公 约无关,领域错误。D项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果 颠倒。答案为C。
加快。中国积极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综合
国力不断提升,并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史料解读
【史料】 (英国人)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货币清算同盟‛,
相当于世界性的中央银行。由这个机构发行240亿美元价值 的货币(货币名为‚班克‛)无偿提供给各成员国,进行国际 贸易结算。……美国人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 认为,只有以黄金为锚的美元才有资格充当国际货币,国际贸 易、信贷等必须以美元为准,其他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 间接与黄金挂钩。……(会议决定)各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 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则与黄金挂钩,各国政 府可以以35美元1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 【问题】 材料中美国和英国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 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 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 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 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 势加强 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 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 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地位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在经济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飞跃,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方式大都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在社会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标准参差不齐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3)在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4)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的。

5)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生产力社会化的革命作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现行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工人阶级斗争的巨大影响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没有改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政治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

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党所操纵的。

资产阶级政党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灵魂。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过程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仍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使工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取代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今天的资本主义是吸收了很多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今天的资本主义是被社会民主党改造着的资本主义;今天的资本主义是被社会主义思想和力量深刻影响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3、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于低潮,同资本主义的变化和作用也密切相关4、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依存关系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生深刻的影响,提出严峻的挑战。

第13讲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

第13讲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教学目标】1.理清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史实2.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史实3.掌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的相关史实4.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史实【重点与难点】1.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多极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2.难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教学方法】学生资助复习记忆、讨论法、总结法【教学过程】【前置作业】知识重组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20C50S中)1.两极格局的形成(1)根源:美苏势均力敌,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2)过程: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杜鲁门主义(1947)成立情报局美国挑战马歇尔计划(1947)成立经互会苏联反击成立北约(1949)成立华约(1955)★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影响:总体特征:全面“冷战”(主战场:欧洲),局部“热战”(主战场:亚洲),冷热交织消极影响:国际局势持续紧张动荡(朝鲜、德国分裂;朝鲜战争、柏林墙事件、1962古巴导弹危机)积极影响: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发展;西欧、日本、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乘势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1)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年)内容:黄金与美元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构成: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签订,1948年实施)宗旨: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歧视性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实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是非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

(3)影响:积极:反映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A 题目的问题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因而A项正确;而B项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真正根源,但不符合题干中“杜鲁门认为”的立场限制,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杜鲁门强调美国发动冷战是迫于共产主义扩张的反应,而非控制苏联,排除C项。

D项不是冷战的根源且无材料支撑。

2.(2014西安五校二模)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D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意味着冷战秩序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强调了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悖。

B项曲解了材料含义。

3.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 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元的霸权地位,既是霸权,必是能控制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马歇尔计划不是其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不能说明马歇尔计划与美元霸权的关系,故不选。

4.(2014年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说明,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提高农产品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项正确。

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降,A项错误。

B项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国际市场对其农产品价格影响很小,C项错误。

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A 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差距不大,B、C两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欧洲国家在近代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屡遭战争重创成为实现其联合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

6.(2014武汉四调)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

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 )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化”。

如今的“全球化”却被异化成了“反美化”“去美化”,正是由于全球化,才出现了现在的“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现象,这导致美国的经济增长乏力。

也就是说,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但如今的全球化使美国的影响力下降,造成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故选A 项。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仅说明全球化影响了美国,但不能说明全球化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2014肇庆模拟)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城市)——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的商品中生丝量最大。

而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

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中国澳门进入了祖国内地。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材料二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丝—银”贸易形成的背景。

简要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3)欧元的诞生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代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组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东西方贸易”“丝”“银”三点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及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等史实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问依据材料二时间信息,与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史实相联系分阶段分析原因。

第(3)问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亚洲;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中国丝纺织业(手工业)发达。

影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

(3)组织: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