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试题解析及典型例文
专题19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文题: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
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逆耳未必是忠言俗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固然,真能治病的药物大多口感奇糟,能指出他人错误、触碰他人逆鳞的话大多不算动听,但是,假如只把“逆耳”来当作衡量“忠言”的标尺,把全盘接受“逆耳”的批评当作是有修养、有心胸的表现,则不免太过苛刻,有失偏颇。
我们欣赏接受批评、虚心求教的谦逊态度,赞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包容胸怀,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批评都视作金玉良言,不加选择、不加挑摘地如数接纳。
假如对听到的批评毫不辨别、毫不筛选,将之一味当作人生路上的箴言警句,那我们的人生则会陷入混乱,非但无法更好地提高自己,还将被困在各式各样的意见里,彷徨迷茫,无所适从。
面对他人的批评,首先要明确对方的目的。
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的评价。
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
批评者的动机究竟是善意地向我们提出意见、指出错误,以期我们能及时改正,还是为着其他的原因,对我们作出了不合常理的苛求?批评者究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坦率而真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别有用心,表面的批评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先秦时期,诸子林立,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庄子批评儒家之“仁”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孟子骂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皆是站在己方学派的立场上批评对方,假如被批评的一方全盘欣然接受,积极改变,恐怕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必不能发展出最高的成果。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优秀议论文习作点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优秀议论文习作点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时事转瞬即逝。
在世事纷纭中,智者总能凭指间一叶,闻知天下萧飒秋风;庸者已是落叶缤纷之际,依然茫然无知,“却道海棠依旧”。
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能力藉一叶而知天下秋呢?面对同样一片落叶,为何人们会做出迥然不同的判断呢?【“一叶落而知秋”是一句富于理趣的诗,很有必要先将其中的理趣释放出来。
诗是比喻,我们不妨也用比喻、用诗来演绎。
在“智者”和“愚者”的对照中,理趣更为昭彰。
最后以设问引发下文,发人深思。
至于中心论点,不必劳神,诗句本身便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智者睿智的思考,是一种见微知著、洞明世事的远见卓识。
【分论点1】【不丁磊就叶落”】传奇。
【是真知,。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确立,波尔原子能的假说,莫不基于此。
【如果没有这一段的论述,主体部分就只两段,略显单薄,论证力度不够。
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又用引证和简单的例证打了个补丁】体察,慎思,明辨,而后“一叶落而知秋”。
【如果前文道理已经讲得很透彻了,结尾就不要简单重复、喋喋不休了。
“短尾”未必不是“豹尾”】总评:本文结构简单,主体部分两个分论点相互对立,这叫“正反对照式”,是横式(又叫“并列式”)的亚种(或称“变式”)。
这样的结构易学,但普适性不强,只适合那些本身包含有逻辑漏洞,带有不确定面甚至反面的命题。
如谨慎,如诚实、如执著,如谦让,如勇敢,如“士为知己者死”、“家寒出才子,家优出败子”等等。
虽说作为整体架构普适性不强,但作为一个模块还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的,毕竟许多知识的可靠性都依赖特定的语境,真理也有其相对性,所以只有揭示其相对性,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理。
这篇文章还有其他写法,可以把“体察”、“慎思”、“明辨”单列为三个分论点,在“怎么样”这个维度横向展开。
也可以辅之以“是什么“的概念分析或“为什么”(“一叶知秋”可以洞察未来,抢占先机,趋利避害)的原因探究,作纵向拓展,但写作难度明显增大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
是一篇典型的议论穗唯文,以落叶知秋为引,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你是要参加辩论会么?
别的不妄加评论,你只是关心是不是偏题。
你最好能吧作文题目也提供上来,命题性作文总让人感觉“题命而型不命”。
其实不然,出题者往往在题干中渗透着对题目本身的理解,仔细审题会让你豁然开朗,单从你现在提供的资料来看,你这篇作文确实跑题了,如果是篇议论文,那么题目只让你讨论下“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命题,而你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未必天下秋。
”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之嫌。
无论论据多么充足,无论论点多么鲜明,无论论证多么猜返培精彩,没有围绕论题而言其他世斗则毫无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执笔:王汉文审阅:万宇平一、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式的命题作文,既不同于传统的只给个标题的命题形式,又不同于近年流行的材料加标题的命题形式,它选取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后一句,别具匠心地加个问号,形成一道命题。
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这句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而且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之重新审视。
1.题意理解“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亦作“一叶知秋〞,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原意是:“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
〞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可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规范词典》与《成语词典》分别作如下解释:“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细微的变化中可以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个别细微的现象,测知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一叶落〞比喻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知〞理解为预测、预知、推知;“天下秋〞比喻带有普遍性、本质性的趋向或结果;“?〞可以理解为设问也可以理解为反问。
2.题意项评分标准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以上角度有交叉重叠,阅卷时应全面考虑,根据实际增补观点。
无论选什么角度,写什么文体,都要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或叙说自己的故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2)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2)作文教学2009-03-23 22:389号文一叶落知天下秋?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这是以偏概全,一叶落并不就是天下秋了,不能以一点来看全面。
天下秋是由无数落叶来组成的,这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一叶落,天下就并不一定是秋。
爱迪生曾经说过,他的每一件发明都不是偶然发明出来的,它们都是经过他多次的猜想和实验才能够发明出来,就比如他所发明的灯泡,他用了几千种材料,失败了几千次,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如他没有做这么多实验,灯泡也不会被发明出来。
想要质变就必须要量变,这就像考试一样,碰巧考出一次好成绩,不能就这个人成绩优异,多次的考试成绩才能反映出一个人成绩的高低,而成绩的高低又由平时积累的知识决定的,这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叶落并不就是天下秋了,天下秋是由无数落叶才能质变的。
一叶落并不能知道天下秋,看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全部,要知天下秋就必须纵观全景。
这就像看一个人一样,看到他的一个缺点或是一个优点,不能说他是坏人还是好人,不能说他对还是错,必须看到他的方方面面才能作出判断。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伟大的领袖,他也是我们新中国的创造者,但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他曾主导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令我们国家停滞不前的错误活动,难道人们就能以此否定了他的成功,否定了他的一生?我们不能以一局部来判断全局,泽东的一生应是七分功,三分过,功大于过,我们不能以他的一面来概括他的一生。
一叶落并不能知天下秋,每一件事都有多面性,看一件事就必须以总观全局的看法去看待。
一叶落知天下秋?不。
天下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天下秋就必须总观全局,一叶落不代表秋天到。
得分42简评正确理解了题意,观点鲜明,能围绕观点展开议论,叙议结合,有较强的说服力,层次清楚,语句通顺。
推荐:“一叶落知天下秋?”讲评笔记
推荐:一叶落知天下秋?讲评笔记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讲评笔记涓涓语流题目: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述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一、审题1、抓立足点(1)一叶知秋成语义:见微知著;以点见面;以一见万;窥一斑而知全豹;……——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向。
——由一些细节就可窥见事物整体。
(2)?理解(读题要细致):设问;反问——可知,怎么知?(例文第4、5、6、7、12、13篇)——未必知,不可知(不如前者)(例文第2、3、8、9、11、14、15篇)——可知也不可知(例文第1、10篇)2、抓关键词(1)一叶:细节、预兆(2)秋:事物发展趋势(3)天下:强调整体,全部二、立意1、死死扣住题例1开头故曰……;结尾要看这片叶是否代表天下秋……例2一叶落知天下秋?难也一叶落,不可知秋也。
因此瑕无法掩玉,正如一叶落无以知秋。
可是众叶落,足以知秋吗?一叶落不可知秋。
2、选择好角度可知:例文4从人生角度: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未必知:例文9从自我定位角度:一叶落,天下仍春。
自己乃一片落叶,原来是不能够代表整个秋天可知亦不可知:从哲学角度立意:例1‘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有点新意例文9我们都不过是一片叶子,指不定什么时候落下,不会影响什么。
知道自己没那么重要,那么你的重要才会开始,你才不会是一片让秋天抛弃的叶子。
例文15规律都是有条件的。
一叶落不可知天下都是秋天,但我们能在叶落的基础上总结更符合实际的规律,那么哪儿是秋天都不在话下了。
4、一定要清晰鲜明(开头、结尾、过渡段;独句段,评述段,提领段,小结段;反复出现)很多有离题担忧、离题嫌疑的同学很多在这方面不够重视。
三、展开1、学会多角度:如自然/ 生活/ 经济/ 政治/ 军事/ 科学/ 社会/ 历史例文4:2经济上;4-5军事上、科学上;6过渡,7-8现实生活上。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1)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1)作文教学2009-03-23 22:361 号文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
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
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
“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
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味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
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
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
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
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
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
广州一模作文(1)
广州一模作文评卷分析一、关于题目的释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
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审题本次作文题是一句带有公理性的话后面打上问号,显示了对这句话的质疑之意,带有辩证思考,同时又是比喻性题目,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清题目中对象的关系。
“一叶”比喻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两者具有小与大、点与面、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关系。
处理这些关系应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2、落实写作重点。
文章的写作应取“一叶”与“秋”的比喻义,写清其本义。
重点应在“知”的理解,根据题目的含意,“知”应取“感知”“预知”“推知”“判断”“看见”“体会”“体现”“认识”“反映”“折射”等具有推测动作和现存状态之意。
因为,从命题意图看,命题旨在考查学生认知事物、了解社会能力。
综合上面内容,写作时,可选择肯定或否定其中一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或对思想品格的认识,或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根据特定的关系,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折射出思想品格等人性光辉即可。
具体操作:正面立意(一叶落而能知天下秋):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大主题;可通过某一小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可通过某一细节了解事物的规律;可通过某一瞬间反映生活(历史)的永恒;可通过某一诗词章句的片断反映作者的内心气象。
……反面立意(一叶落焉知天下秋?):应全面看问题,避免片面认识;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看问题不能草率做判断;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单从表面的现象去判断事物,往往缺乏合理性。
……主要存在问题:1、滑出命题旨意,只写题目的本义,直接写树叶飘落,秋天到来。
2、题目的重点动词“知”吃不准。
把“知”理解为“决定”,如“细节决定成功”;把“知”理解为“否定”“代表”,如“不能因一次失败而否定别人的能力”,“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着永远都失败”。
3、不具体落实“一叶”与“秋”的本义和两者的关系。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1】“流水落花春去也,落叶红枫便是秋。
”独自坐在窗前细细品味丹青落于纸上的痕迹,望着窗外那一片孤零零随风飘落的黄叶,我不觉便生出这样的感慨。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
苍茫的天空辽阔而深邃,似乎万物在向人们诉说着无限的悲情。
炎夏过后便是秋,经历了一夏激情的鸣蝉,眼就没了踪影。
留下的唯有树干上那一个个细小的针孔,还有秋风吹动树叶“沙沙”的空鸣。
登高望远,看到远处的大山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想起的却是父母,是老师百般不厌的告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还有一山高。
”似乎中国除了这雄伟壮丽的珠峰之外,就只剩下‘高考’这样可以轰动全国的‘大山’了。
俯坐桌前,眼前便是一个个浩瀚波澜的题海,所想到的除了解答还是解答。
横卧梁床,却连在着唯一可以休息的时光,都得思考着今日所学才能入睡。
当下学子的竞争,比商业比战争还要激烈。
面对中国的学风态度,似乎古人祖先就有了这样一句总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父母眼里,在老师眼里,在学生眼里,时下我们高三的学子的唯一终极目标便是跨越高空这一道高高的门槛。
就像“鲤鱼越龙门”那样,跳过去了便能成龙,便高高在上。
成王败寇,金榜之外的学子只有独饮清泪。
面对众人的鄙夷,面对茫茫的前途,横迹天涯,身边只有一个孤独的背包寂寞地相陪。
远处,那空荡荡的球场,那立如坚冰的球架。
一切显得那样冷清,偶尔几只小鸟落下来,肆无忌惮的互相嬉戏。
为此,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唱的那首儿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这是罗大佑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
快乐伴随着成长渐渐的似乎快要消失了,秋千没有了,篮球也没有了,蝴蝶换成了鸟儿无畏的在球场停歇。
看着鲁迅的《呐喊》,我们在书桌前彷徨。
离高考已不到一百天的时间,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努力和坚持。
叶子落了便是秋天了?高考过后还会有什么?是随即崩溃后的空虚?还是另一翻番努力前进是的迷茫?没有人知道。
因为在酷暑的盛夏也会偶尔落下一被虫鸟践踏的黄叶;因为在高考过后,世界会为你撑起另一片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范例5篇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范例5篇秋天来了,落叶纷纷飞舞,像是在向养育它们的树妈妈跳一只舞,感谢树妈妈对它们的照顾;秋天来了,鸟儿们在秋风的洗礼下,吟唱着一首首送给秋的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查阅学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1夏姑娘轻盈地走了,秋姑娘匆匆地来了.她带着五色彩笔,把稻田涂成金色,天空洗成蓝色,树叶染成黄色.她一洗夏姑娘留下的画卷,涂上属于秋的颜色.而那些叶子,就是她装扮世界的主题.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银杏叶是秋的标志.秋的使者.漫步在南京明孝陵石径上,一排排银杏挺拔直立.当第一片银杏叶开始变得金黄,当第一棵银杏树开始落叶,南京人便知道——秋天来了.刚入秋,叶子还有青有金,像是爱美的姑娘在碧绿的头发中插入金黄的花骨朵儿.步入深秋,叶子全黄了,仿佛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扇去炎热的气息,扇来凉爽的秋风.整棵银杏树变成了金色,犹如一簇金黄的气球.这一片浅黄,那一片金黄,远处是无比的深黄.叶儿纷纷落下,好像一只只黄蝴蝶,从枝头一跃而下,在空中翻腾,旋转,一圈又一圈地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最后,他们累了,轻轻地.慢慢地坐下来歇息,结束了它美妙绝伦的表演.大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落叶,好似一条金毯子,又犹如一层黄棉被,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是金黄一片,好一幅美丽的人间画卷!栖霞山的枫叶也是不错的.枫叶像人的手掌一样,五个岔,火红火红,红的像似能滴出血来,它一定是秋姑娘珍爱的宝贝,不然怎么红的能与太阳一争高下?远望去整棵树都是红的,像燃烧的火焰,再远点儿,整座山都是红的,就仿佛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图.要不,就是《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几片枫叶落入水中,更是美丽,水映枫更红,枫衬水更蓝,真是一首火与水的交响曲!伴随了南京无数个春秋的梧桐树,也是一道朴素而靓丽的风景线.秋风乍起,梧桐树的叶子由青转黄,由黄转橙,由橙转褐,由褐转金,绿黄橙褐金,五色交相辉映,灿烂至极,仿佛是川剧演员在变脸.多彩的叶子在风中尽情摇曳,犹如漫天飞舞的仙子,那片片飘落的梧桐叶,点缀着道路两侧,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秋意图.金黄色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五彩的梧桐叶……每一片落叶在化作泥土前都尽情展示自己,向世界作出最美的诀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2秋天悄无声息地到来了,树叶儿黄了,蝴蝶般地飞舞着,飘落着.它经历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到了生命的顶峰,它满足了.它欢笑着,翩翩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把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我望着满地的银杏叶,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拾起一片金黄的,捧在手里,瞧!它算是一片〝高龄〞的老叶子了.身上有几处被虫子蛀通了,一个好大的口子,它的纹路也不是那么清晰了.我想了想,还是把它放在了翠绿的草地上,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宁静.这时,一阵微风吹来,片片银杏树叶在风婆婆的怀抱中翩翩起舞.我蹲下身子,又捡起一片银杏叶,这片青绿色的树叶好像很〝调皮〞,从我手中溜出去了.我追着它跑了好一段路,它才〝乖乖〞地〝躺〞在我手心里.这片银杏叶〝身体〞十分干净漂亮,纹路十分清晰,我拿着它,看了又看,嘿!真像一把小蒲扇,倒过来看看,又像一条青色的短裙.真好玩!就像一件装饰品,我把它放进口袋里,打算回家做标本.此时,突然有一片银杏叶飘到了我的头发上,呆了好一会儿,才肯回到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我歪着头看了好一会儿,才心疼地把它捧在手里.这片银杏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破烂不堪.它的杆儿已经没有了,身上还有很多破口,甚至连纹路都已经看不见了.我把它放到泥土上,希望明年可以再见到它……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实,都比不上秋天那淳朴.美丽的树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3秋天,是位化妆师,把世界装扮得格外迷人;秋天,是位魔术师,把田野染成了金黄色;秋天,是位温柔的姑娘,迎面而来的秋风是如此的轻,如此的柔.秋天,娇艳的花儿都已经凋谢,那谁才是秋天的主角呢?那就是秋天的树叶.我最喜欢的树叶莫过于银杏了.片片银杏,就如同仙女手中的小扇子,绿中带黄,黄中带绿,扇出了秋天的凉爽,也扇出了秋天的缤纷.倒过来看,它又像秋姑娘的连衣裙,〝裙边〞带有波浪边,〝裙子〞摸上去感觉软软的,滑滑的,就像丝绸一样.秋风一吹,树叶就像着了魔一样从树上纷纷落下来,从远处看,就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枫树就是秋天的使者.从远处看就像是一团团火焰;近看,就像是一个拍红了的小手掌.它们在阳光照耀下,有的泛着红光,有的叶边闪着金光……非常漂亮.而那些落在地上的枫叶,就像是一朵朵红花.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清晰的叶脉向四处延伸,看起来就像金鱼的尾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美丽.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便像蝴蝶一样飞舞下来,落到了树的根部.〝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子落下来后,便会化作肥料输给大树,给大树充分的营养,等到来年春天时便会长出更多的树叶.社会上不是也有这种人吗?每天早上我们起床上学的时候就会发现马路上已经干干净净的了.这些不都是清洁工人的功劳吗?在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在我们还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就来到马路上打扫了.一年四季没有一天可以休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就是树叶的那种精神吗?落叶铺满大地是一种无言的美,更是给予大树充足的营养.当第一片树叶落下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夏天去了,真是〝一叶知秋〞啊!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4古人曾经说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夏天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秋天一到,最忙的肯定是属秋妈妈了,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极目远眺,仿佛看见了一库的金子.凉爽的秋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仿佛是一只只枯叶蝶翩翩起舞.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层金黄色的毯子.咦!那边怎么会有好多绿色的大圆球呀?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冬青树一棵一棵的挤在一起玩呢.我情不自禁的摘下了一片冬青叶,发现夏天的冬青树叶和冬天的冬青树叶略有不同,夏天冬青树叶都是刚发嫩芽,开出的嫩叶,比较娇嫩.而秋天的冬青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树叶的边上长满了细小的〝牙齿〞.摸着,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像摸到了婴儿的脸.相比之下,我是比较喜欢秋天的冬青树叶,因为,嫩叶虽好,但易摧残,秋天的冬青叶几乎脱离了嫩叶的形态,它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它很坚强,不会像夏天的冬青树叶一样易摧残.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一阵秋风吹来,又把火红的枫叶送到了我的面前,我捡起一片枫叶,感觉枫叶就像小孩子冻红的小手,上面的纹路就像小孩手上的纹路一样.秋天的树叶十分奇特,它没有春天树叶的娇嫩,没有夏天树叶的茂盛,没有冬天树叶的坚强,但是,秋天的树叶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更美好的印象.我珍藏了几片秋叶,来迎接下一个美丽的金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5秋天到了,秋高气爽,我们全家动员去公园游玩,寻找秋天.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银杏叶了.〝沙沙——沙沙〞,一阵风吹来,银杏叶随风飞舞.有的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跳着高傲.欢快的舞蹈;有的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围在地上说着有趣的悄悄话;有的像一位位女人,白色的银杏果就是戴在她们胸前的珍珠项链……我走上前去,细细地端详,发现银杏叶像一把把扇子,这片叶子的颜色十分丰富:绿色中渐变着黄色和一抹朱红.另外,它的叶脉互相对称,就像人们的血管,为它输送养分.大大小小的叶子堆积在一起像一层厚厚的毛毯,让人忍不住想躺上去,再打几个滚儿.妈妈告诉我,这些银杏叶和白果不仅可以供人观赏,还能做成餐桌上的美食以及治病的药品呢!看,小河对面有一片红枫林!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远看,红枫林像一簇簇火团.近看,像一只只火红的五角星.它们有的像几个调皮蛋因为考试没考好,被爸妈打红了手掌,有的像在春节联欢晚会时过于高兴,把手掌拍红了的观众.我深情地望着它们,它们是多么可爱!我不禁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叶,你虽然没有花的色彩,没有花的芬芳,可你在我的心中是最纯朴,最美丽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一切都显得格外沉静,仿佛大地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而在这个季节里,一叶落知天下秋,它以一片叶子的落下,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叶子,是大自然的一份美丽的馈赠。
在这个季节里,树叶渐渐变得金黄,红叶、黄叶、橙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叶子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是在告别夏天,迎接冬天的到来。
当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在地上时,它带着秋天的气息,也带着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片叶子的落下,是对季节变迁的见证,也是对生命轮回的感悟。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一片叶子的落下,是秋天的开始,也是冬天的预告。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脆弱,但也是如此坚强,它可以在风雨中顽强地生长,也可以在寒冷中坚韧地生存。
秋天的叶子,是大自然的一份礼物,也是一种美丽的象征。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片叶子的落下,是对季节变迁的见证,也是对生命轮回的感悟。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在这个季节里,一片叶子的落下,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告别。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当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在地上时,它带着秋天的气息,也带着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片叶子的落下,是对季节变迁的见证,也是对生命轮回的感悟。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秋天的叶子,是大自然的一份美丽的馈赠。
在这个季节里,树叶渐渐变得金黄,红叶、黄叶、橙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叶子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是在告别夏天,迎接冬天的到来。
当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在地上时,它带着秋天的气息,也带着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2009年广州市一模语文优秀作文选登
2009年广州市一模语文优秀作文选登例文1:一叶落知天下秋?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时势稍纵即逝。
在世事纷纭中,智者总能手握一片落叶,便知天下秋风萧瑟,庸者却往往在落叶飘转中惘然不知所措,甚至以为天地已是春意盎然。
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一叶落知天下秋呢?面对落叶,为何人们会作出迥然相异的判断呢?一叶落知天下秋,有时是智者睿智的思考,是一种见微知著、洞察世事的学问。
但凡善于观察、关于思考的哲人,都能拨开重重迷雾,通过事物的苗头准确地反映出客观事实。
著名的富豪丁磊,就是一个善于见微知著的人。
互联网在九十世纪进入中国大陆伊始,并不为大众接受。
然而丁磊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从互联网在九十世纪的世界掀起的技术革命,成功预言了中国也必将成为网络大国。
于是,他果断创立网易,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商界的典范。
试想,倘使丁磊没有认真分析,通过互联网发展的苗头透视其日后的兴盛,又怎能成为执牛耳的佼佼者?马克思通过三大工人起义预言资本主义必将必(应“灭”)亡,诸葛亮隆中定三分,他们也都是见微知著,一叶落知天下事的典范。
一叶落知天下秋,正是智者迈向成功的开始。
然而,一叶落知天下秋,有时也是愚者的主观武断,滑向谬误的深渊。
面对一个细节,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容易会被表面的假象蒙蔽双眼,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
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固然称不上愚者,然而却也曾被生活假象所蒙蔽,没有进一步进行实验就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谬论。
而放眼今日激荡世界的金融危机,也是华尔街的经济高管们在表面的经济泡沫中迷失自我,天真地以为美国经济将持续兴盛不衰造成的惨烈教训。
一叶落知天下秋,如果没有透过表象探求其中的本质,则会滑向唯心的主观臆测,扭曲了事实真相。
因此,最好的做法莫过于留心观察,大胆地猜测,但更应以缜密的分析和客观事实作依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在几次失利后果断摈弃旧思想,改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玻尔留心观察思考,提出原子能级假说,却又在实验验证中不断修改,他们才是真正的哲人,真正学会了一叶落知天下秋。
高考语文 命题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解析及例文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命题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解析及例文【作文题目】: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作文题是要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
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
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
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
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
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
【作文】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一叶落之天下秋新人教版
【关键字】作文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一叶落之天下秋新人教版【金题回放】(广州市2009年高三一模作文题)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述你的故事,可叙发你的情感。
【写作指津】通常,审题构思至少有四步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
一步步追问下去,准确的有深度的东西就出来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个问号使这个题目有了话题作文的特性,可以多向回答。
总的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叶落知天下秋和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
我们先来对“一叶落知天下秋”进行追问。
是什么?“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个主旨句,不是一个概念性的题目,是什么只能针对里面的词语进行分析。
显然,“一叶”“知”“天下秋”是我们要分别关注的词语。
当我们一问是什么时,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喻义就出来了:通过特征性的或细小的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或普遍规律。
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见微知著就是如此。
会怎样?即你能通过一叶落知晓天下秋,结果会如何?显然,知天下秋的人也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天下。
怎么办?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呀。
观察细微之处,探知重大变化,掌握人生主动权。
这样一一追问,有深度的思想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文章里能涉及会怎样和怎么办,就比仅仅是现象罗列高出一个档次。
另外一个角度,“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追问来加深对主旨的把握。
由于一叶落知天下秋是自古以来的说法,写“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就含有对传统观念辩证思考的成分,所以在写法上可以来点技巧,先肯定“一叶知秋”,再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得出“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使行文更独特一些。
【范本展台】一叶落知天下秋?古人云:一叶知秋。
当树叶飘落我们说秋天来了;当寒风骤起我们说冬天来了;当项羽自刎乌江我们说这个天下是刘邦的了。
由此看来,真是一叶落知天下秋。
然而细想一下,只凭一叶落就判定天下秋是否为时过早?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杜丽开始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若仅凭此就否定她的实力,这未免太轻率了。
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
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必然曾经是这样:在太阳猛烈的炙烤下,一棵枫终于忍耐不住了,抖楼一下,那一片片红便飘落风中。
于是,一首呼呼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流水奔腾的江边,唱入晶莹的水中,惊动了哪条在瞌睡的鱼?是秋天要来了吗?落叶知秋啊!噢,是一叶落知天下秋吧!那天下是落叶的天下——天在上,落叶在下。
叶要落了吧!在气爽的高秋里,有谁听到那叶落的声音?一丝丝,如烟如雾;一缕缕,如诉如泣。
那是美丽的山鬼为迎接秋天的到来含笑着醉吐着翩翩起舞吗?为何秋风秋雨也来歌唱——绿阶被秋风吹出了皱纹,那本平静的清湖上,秋雨洒落,如天女散花,一滴滴都笑开了。
飞鸟走了,要轮到落叶丈量天空了吧!那可是落叶的秋?落叶知秋,我一直相信着。
那红楼中的女子啊,你为何落泪了?是看到窗外银杏的落叶,为将来的秋天而泣吗?为何不放下手中的残花,来场葬落叶?那落叶的声音可是你口中反复吟唱的离歌!每个人都有一个秋天吧!那落叶可是秋风中瑟瑟的自己?沧桑爬满眉梢,脸才显得枯黄,像此时的'落叶,要飘向何方?是寻根了吧!总有一天,我们也迎着金黄的夕阳余晖,在秋风细雨中漫步吧!在我们磨去年轻的锐气与棱角,满是沧桑的脸庞上是否会有人注意到,属于我们的秋天已经来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呢!那位老人在南海边画的那个圈是中国腾飞的起点,在深圳变为一夜城的那一刹那间,深圳开始领着头,唱起永远的春天的故事。
落叶知秋,是细微处见精神吧!历史见证,从唐玄宗为杨贵妃作《霓裳》起,便开始了一个鼎盛皇朝的长长落幕。
杨玉环那银铃般的笑声是对荣华富贵的满足,还是对淫乱皇朝难以颠覆厄运的讥讽?一锤定音,一针见血。
由韩子奇对玉器精雕的痴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后来不惜代价重建的玉器王国,以至于我们为他因对玉的坚持而落下的悲剧感叹不已。
从一开始便写下了一个结局,他是在为寻找这个结局而苦苦坚持吧!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尘定而见分晓。
广州2009年一模我校老师下水作文
广州2009年一模我校老师下水作文广州2009年一模我校老师下水作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十月的北京,钓鱼台的银杏路,她漫步其间。
阳光和煦,银杏叶儿一派金黄,闪闪发亮。
一缕清风拂过,一片金黄随风而舞,在空中悠闲地飘荡,直至滑落到她的肩头。
她轻轻地拈起,微笑着把它朝向阳光。
谁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天是蓝的,风是柔的,秋是远的,心是暖的。
去年今日,失恋的打击让她欲哭无泪,唯有在这曾经的幸福路上徘徊不已。
一树金黄成了绝望前的誓死挣扎,一缕清风成了催心裂肺的致命杀手。
手脚冰凉,目光呆滞,想嚎啕大哭一番,却只能张大嘴巴呼吸。
一叶飘零而至,秋天来了,她深深叹息。
即便是再灿烂美好,终有消逝的一天。
失去了最珍贵的,人生还有何趣?亦有何意?她僵卧在床,呆望着天花板,手机忽然铃声大作。
厌倦地摸到手机,抬眼看到来电显示,她慌了。
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号码,此刻好像成了一剂毒药。
她怕,怕原本强撑着的自己会彻底崩溃。
心在犹豫挣扎,伴着几分痛楚,铃声却还在顽固地叫嚷着。
慌乱中,她按了接听键,“乖女,怎么这么久不给家里打电话啊?”妈妈的声音好似清泉,滋润着她那颗干裂的心。
她不知该如何作答,声音却越来越哽咽。
“怎么了?乖女?出什么事了?别怕,有爸妈在。
”泪犹如决堤之海,她终于可以哭得那样尽情尽兴。
千里之外的轻柔细语,成了最温暖的太阳,解冻了那冰封已久的心。
那飘落的一叶金黄从她心底闪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概就是说自己吧,她心想。
除了爱情,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你去珍惜。
血脉亲情是疗伤的灵丹,是自己前行的动力。
秋天远没有到来,心还是暖的。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悬,稀星闪烁。
她端坐在体育看台上吹风,今天是她的生日。
特意买了两罐黑啤酒,无奈地送往嘴边,满口苦涩,一如她的心。
操场上黑黑的人影是锻炼的人群,欢笑声不时传来,更显得内心的凄惶。
“你打算废到什么时候?”,幽幽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是方,对床的那个纤弱女孩。
方一把夺过啤酒,就往自己嘴里灌。
“你干什么?你喝啤酒会过敏的!”“怕什么?来,朋友有酒一起喝,祝你生日快乐!”她呆了,原来方还记得。
09广州一模命题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解析及例文
命题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解析及例文【作文题目】: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作文题是要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
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
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
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
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
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试题解析及典型例文【原题直播】24、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60分)总述:今天进行的广州一模试卷,拿到作文试题不禁莞尔,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题目,是命题人的无知还是对高考的不了解?这道试题就是20XX年浙江省的高考试题啊!20XX年浙江的高考作文试题是这样的: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命题人这么没有预测性地拿出这样的模拟试题,浪费钱财不说,更浪费时间精力。
高三学生贵如金子的时间,老师还得要批改这样毫无意义的学生作文,出点新鲜的行不?不过,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倒是很值得一说的,诸位一定看到文章的题目后面凭空多了这么一个“?”,很稀奇也很创新,所以也就平添了诸多趣味,更值得玩味。
另外,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广东命题能够命出这么具有文学意味的题目的。
【审题和立意】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既然已经出现在试题之中,板上就已经钉钉子了,那么我们只能从第一种的角度去审题和立意,如果多去想第二种,那就真得会埋汰命题人了。
不过老实说,对于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我们还是很嗤之以鼻的。
这个拾人牙慧的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第一种:这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就如我们上课常用的提问方法那般,答题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确实是这样,果真是这样或者决不是这样就可以了。
也许命题者的本意也在这里吧,给考生一个辩证思维的空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一叶落知天下秋”,人人皆知,从这个立意正确的角度思考,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审题的时候,就要看清楚了,这个命题不是让你满地去找落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或者一瓣,然后大呼:“啊,秋天到了!”,如果这样写,立马判你死刑,你的作文死定了。
要知道,在咱南方,四季都有落叶,北方进入寒冷的冬季的时候,我们这里的落叶会更多,那还不四季都是秋天了啊!呵呵,这只是个玩笑话,本次作文题是要我们考生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
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
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
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
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
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
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已经是禅的境界,禅者的当下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对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
文学历史、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
比如: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踯躅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下,我们的世界霎时丰富了很多,在敏锐的观察中,我们认识的细节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写意画,我们认识的有限空间联结成无限的天地。
(《感悟有限》)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画的江南时。
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
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拿了针线活微微笑着。
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红绣鞋已成过去。
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远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站在离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的黄河轩辕台上,望(着)这一片沟壑与萧索,望着这与自己肤色一样的高原。
所有的高亢的信天游都唱完时,留下的只有这一钩千年没有沉默过的孤月。
这里曾是古代商贾踩出的一串串脚印,这里曾是驼队驿站的歇脚地,几乎每一个出土的彩陶和一柄青铜剑都能讲述一个先秦文明的故事,如今都沉没了。
面对着异族武夫们的脚印,黄土(高原)汉子们携家[这]离开了这片养育了他们,也养育了我们民族的母亲(土地)。
(《文化苦旅》)中国传统散文笔法,强调口子要小,一人一事,从小中感悟大道理,所以,《史记》中的本纪,魏晋的随笔,唐宋散文,几乎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能切合“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题意,即使明清小说中截一个片断也可以。
这么一个题目,几乎能够涵盖无穷,是因为它富有文学性,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文学性大于思想性,是形而上的东西,它超越了具体的人、事、物和道理,又蕴涵在它们当中。
考生大多不懂这类作文的“三昧”,如果他懂,又缺乏诚信,投机取巧,不管懂不懂题意,会不会写文章,考前宿构,考时默写,评卷者将非常为难。
典型的例文如:一叶落知天下秋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了针线微微笑着。
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我所知道的绣花鞋,我所想像的绣花鞋,应该是有着鲜艳的红色缎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红色的光芒,它应该有金色丝线织就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开,它应该在三寸金莲之上,微微地挪开步子,应该伴着宫廷才有的醉香和历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头观望日落时的天空。
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过蓝绸时的香粉屐痕,听说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
谁都不曾料到,这一缠竟缠了千年,缠出了多少血泪?!小时候看着曾祖母小心地挪动莲步,觉得很好看。
也曾私底下学着走得摇曳生姿,“花枝乱颤”。
新鲜感过去之后还是会嫌像被什么缚住了手脚,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帮孩子欢呼着、奔跑着、自由自在,像极了天下的鸟儿,飞得无拘无束。
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羡慕的眼光看着我“飞”过巷子。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
听曾祖母说她出生于宣统三年。
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便颁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缠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风没有惠及此地,还是真如所说丑恶的势力并未彻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缠了足。
我倒没有听她说过缠足的种种痛苦,她尽量在我面前展现美丽一面,老人都是一样的,总像是传说的那样,要把最后的最好的一切都留给后代。
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来的红绣鞋,一双极其美丽的红绣鞋。
虽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着的青面小鞋,由爷爷扶着散步,白发被风吹过。
奶奶说曾祖母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女子,所以我看着这双红绣鞋,总会想像一个美丽的新娘,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美丽是不会永远属于一个年轻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厨房、洗手作汤,从此脱下美丽的嫁衣和华美的红绣鞋,开始劳作,相夫教子,担起生活的重担,任沧桑爬上脊背,红颜变为白发。
只有红绣鞋,在她百年之后依旧美丽如当初。
曾祖母教过妈妈打盘纽,一个个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始终不曾再做红绣鞋。
我缓缓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见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
我去看戏文里青衣流转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红鞋的神韵。
红绣鞋已成过往,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
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
【点评】一双绣花鞋,的确很小;一段凝重的历史,还小吗?我们欣赏这位考生的睿智。
穿过时空隧道,他(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古老而美丽的红绣鞋,古老而美丽的人,古老而美丽的往事,寄托了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情思。
开篇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氛围,引起回忆;卒章巧妙显志。
用语含蓄但并不奇崛。
文笔细腻,多用长句,如绵绵水流,是一种丰厚的诉说;间以短句,如涧中青石,富寓趣味,或欢快,或惋惜。
貌似平静的叙述中流淌着起伏的情韵。
我们甚至想,这未必是真实的故事,然而他(她)却写出了故事的真实,这要归功于他(她)长期累积起来的厚实的“精神的底子”。
有时,一个新鲜的切入口,可以让你“柳暗花明”。
文化散文例文:一叶落知天下秋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
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
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为夷,甘愿暴骨沙砾。
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
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
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
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
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
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
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