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载1
合集下载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D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 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 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 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作者简介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 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 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 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 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 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课后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秋景,运用情景交融的 手法写一段话,要求80字左右。
感谢观看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 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 孤独的心情。
故故故 都都都 忧的美的深的 伤秋丽秋沉秋 而是而像而像 又一又一又一 苍支落幅含首 凉歌寞画蓄诗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急雨凉风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小院秋晨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 破壁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
衰败沧桑感 清爽 静谧
悠闲
残破 清闲 落寞 萧索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 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 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 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 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 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日盛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 “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 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 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 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 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回顾上节所总结的五幅秋景画面,品味故都的秋。
示例: 我从小院的秋草中品出了秋的萧索; 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构
总括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13-14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马 致
天
远净
沙
秋 思
·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孤 寂 人 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同一段落让几个同学来读, 比较他们情感的把握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们尽可能的 自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注意勾画文中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词和作 者的情感态度词,总结故都秋景的特点。
六、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上面的问题,先找两个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再讨论修 改。
②秋天的槐树:从视觉、触觉写景,(明确手法) 如看到“落蕊铺得满地”,感觉到“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分析具体体现)这样写景,调动读者的各 种感官,把景描绘的更加细致,也更好的表现了作者 “清”“静”的心情。(作用,联系情感)
2、文章在写“故都的秋”但开头和结尾又都提到了 “江南的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最后明确答案并板书。
「板书设计」(明确答案)
故都秋景
独特意象及特点词
秋天的院落
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蓝色白色、细数、静对
秋天的槐树
落蕊、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天的蝉声 秋天的雨 秋天的果树
秋蝉、衰弱的残声 奇、有味、凉 奇景、清秋的佳日
总结 冷清、萧索
2、自身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创作观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小结」
在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读书人也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正如清代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正是情 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美好典范。
六、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上面的问题,先找两个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再讨论修 改。
②秋天的槐树:从视觉、触觉写景,(明确手法) 如看到“落蕊铺得满地”,感觉到“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分析具体体现)这样写景,调动读者的各 种感官,把景描绘的更加细致,也更好的表现了作者 “清”“静”的心情。(作用,联系情感)
2、文章在写“故都的秋”但开头和结尾又都提到了 “江南的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最后明确答案并板书。
「板书设计」(明确答案)
故都秋景
独特意象及特点词
秋天的院落
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蓝色白色、细数、静对
秋天的槐树
落蕊、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天的蝉声 秋天的雨 秋天的果树
秋蝉、衰弱的残声 奇、有味、凉 奇景、清秋的佳日
总结 冷清、萧索
2、自身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创作观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小结」
在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读书人也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正如清代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正是情 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美好典范。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8 思考探究
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 主观方面:
抑郁善感
审美追求
家国情怀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 十七岁便踏上了赴日 留学的旅程,在异国 他乡度过了充满艰辛 与屈辱的十年。
郁达夫倡导“宁 静之文学”,其 作品常常由自然 景观引发对人生 的哀愁沉思。
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悠久显而易见 。那时南京为都城,“故”字含有“往昔”、“昔日”之意。人们对于“ 往昔”、“昔日”的往事常常怀有怀念与眷恋之情。 • “秋”字揭示了文章的描写主题。因此,这是一篇描绘景色的抒情 散文,作者追忆起故都北平的秋日风光和色彩,流露出对故都秋 季的向往与深情眷恋。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07 深度品味
【小结】:写景技巧
在选择材料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 展现秋日的独特风貌。
在创作角度上:从声音、形态、色彩、氛围等多 个维度入手;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来描绘。
在艺术效果上:分别从色彩、形态、声音、味道 、实质等方面,共同体现“清”、“静”、“悲凉”这一 主题,彰显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质。其中,“ 形”指的是五幅描绘故都秋景的画卷,“神”则是指 渗透其中的“清”、“静”、“悲凉”氛围。
文中描绘的秋色不仅融入了作者对故都秋季的深情眷恋与向往,更蕴含着作 者的主观情感。这份情感中既有秋日的孤寂与凄凉,也弥漫着全文忧伤而悲 凉的基调。因此,这篇作品可谓是对故都秋天的一首悲怆而深情的赞歌。文 中的秋景融入了对故都秋的眷恋与向往,作者的主观情感包含秋的寂寥与悲 凉,全文基调是忧伤且悲凉的。作品是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颂歌。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1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飞花令 “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能够打动你,让你产生触动的就 是美的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为文之道”:发现自己的 感受,深化自己的感受,并 独特地表达出来。
练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秋”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 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 处入了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 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 同样地只是他的好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标题中哪个字最能打动你?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读 出了孤独落寞,你认为呢?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 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的 ?请概括
飞花令 “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能够打动你,让你产生触动的就 是美的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为文之道”:发现自己的 感受,深化自己的感受,并 独特地表达出来。
练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秋”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 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 处入了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 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 同样地只是他的好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标题中哪个字最能打动你?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读 出了孤独落寞,你认为呢?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课件( 19张PP T)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 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的 ?请概括
14-1《故都的秋》课件(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槐落蕊图
(1)“静”——安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安静(听觉、嗅觉、触觉)
(2)“清”——清闲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视觉)
(3)“悲凉”——落寞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落寞
修辞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 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 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 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 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 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 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写下这篇故都的秋。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 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 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柔软的触觉。
视觉与触觉相结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 地,是触觉感受。寂静无人的环境中,作者看到落蕊, 脚踏上去,心中应该是有一丝欣喜,也能感受到落寞。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感
朗读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思考:秋的“清”“静”“悲凉”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五幅秋景图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1-5题 3、仿写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故都的秋
课前五分钟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 特色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zhuì) 辍学(chuò) 混沌( dùn ) 馄饨( tun ) 萧条( xiāo) 笙箫( xiāo) 落蕊( ruǐ ) 一椽( chuán ) 槐树( huái) 平仄( zè )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2.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 在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 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
1934年7月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 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 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 故地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 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 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 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 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 恋之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文眼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问题三: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悲凉”: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 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 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
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3.情感目标
分析故都的秋,初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 感情
重难点
重点: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体会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1、文章结构分析。 2、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原名 郁文,字 ,达浙夫江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2、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问题四:如何理解“悲凉”? “悲凉”体现在文中的哪些 地方?请你把它找出来。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创,造代社表作
品《 》《沉沦
春》风和沉《醉薄的奠晚》上、
《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Biblioteka 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主要作品
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党白色恐 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 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五幅秋景图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1-5题 3、仿写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故都的秋
课前五分钟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 特色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zhuì) 辍学(chuò) 混沌( dùn ) 馄饨( tun ) 萧条( xiāo) 笙箫( xiāo) 落蕊( ruǐ ) 一椽( chuán ) 槐树( huái) 平仄( zè )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2.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 在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 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
1934年7月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 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 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 故地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 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 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 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 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 恋之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文眼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问题三: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悲凉”: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 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 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
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3.情感目标
分析故都的秋,初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 感情
重难点
重点: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体会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1、文章结构分析。 2、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原名 郁文,字 ,达浙夫江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2、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问题四:如何理解“悲凉”? “悲凉”体现在文中的哪些 地方?请你把它找出来。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课件下 载1【PP T教研 课件】
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创,造代社表作
品《 》《沉沦
春》风和沉《醉薄的奠晚》上、
《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Biblioteka 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主要作品
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党白色恐 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 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