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小莉的“灵机一动”、“情急之下”,竟 想出如此绝妙的采访点子,确实让做记者的 欣喜。*++% 年 %% 月 *, 日,在浙江大学和学 生们交流时,有学生问她为什么。她说:“我 觉得每一个事件的采访历程都是一个累积 的过程,累积的过程不过是比别人付出几倍 的时间多学点儿,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的工 作。%&&’ 年的时候,我工作十年了,所以采 访中迸发出的‘火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事 情。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情,你要做到大事发生时,要有热情,有冲劲 去参与。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好 奇、动脑筋和有激情,机会有时候就摆在你 面前,就看你能不能不懈地努力和争取,去 真正得到它。我一直相信,生命是能量的不 断积累,每一个看似平淡的过程,都是你积 累能量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生命的列 车什么时候会拐弯,但只要你的能量储备足 了,当机会来了,你就能从容抓住机会,收获 生活里最美的果实。”
比如 %&&) 年香港回归前,董建华刚 刚当选行政长官,召开记者招待会。当时 去的记者很多,吴小莉开始和其他记者一 起争相提问,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突然灵 机一动,可以为凤凰卫视说普通话的观众 朋友提一个问题,因为在香港的记者都是 用广东话提问。当她用自己的大嗓门加上 清楚的普通话大声向董建华提问后,他果 然用普通话回答了。这一片断还被中央电 视台选用。
编校:施 宇
!"
!""#·! 新闻爱Baidu Nhomakorabea者
$%&’(& )%*)+,*(
新新 闻闻 大大 学学
$%&’(& )%*)+,*(

叶 $ $ $ 落谈

而何 培
知养
! 王



新 闻

敏 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 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 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 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 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 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 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 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 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 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 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 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正如记者 预见的那样,日本和德国均为世界最发达国 家之一。这就是记者在做新闻时的敏感,或 者说是悟性的作用。
三、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 新闻工作是项实践性很强的劳动。要 “一叶知秋”,必须首先获得“叶”。 法拉奇是 *+ 世纪世界上著名的采访 者和战地记者,美国教授们以她的《风云 人物采访记》一书来讲解采访技巧。但更 让我们佩服的是她勇士般的采访作风: %&") 年,她作为《欧洲人》的记者,为获得 越战的真实情况,主动要求去越南,开始 了长达 ’ 年的战地采访生涯,身处血腥的 战火之中,她既采访越共领导又采访普通 士兵,数次履险,有时炮火就在身旁,却发 回大量精彩报道。法拉奇的著名,不仅是 因为她的新闻报道写得风格独特,也不仅 是因为她有办法采访到各国高层领导人, 更是因为她具有为实现采访而不计代价 的精神。这是一位新闻人应该具备的作 风,与能力无关。 另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是穆青。%&’* 年春,年过花甲的穆老到河南省周口地区 扶沟县采访。穆老吃住在农民家里,就像 那位在废墟中发现鲜花的记者那样,在缺 吃少穿的扶沟县,他发现了一星希望——— 牛,写出了轰动中原大地的新闻述评《谁 有远见谁养牛》。一时间,人们嘴上传的是 这句话,墙上刷的标语是这句话,原国务 委员陈俊生为周口地区推广应用这一经 验的题词也是这句话。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深入 深入再深入的采访作风,就算再有力度的 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能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 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 生新闻敏感。
明末清初思想家陆桴亭 # 名世仪,学 者号桴亭 $ 曾说,敏感犹如石头里的火,不 断敲击,火才出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 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 灭。”一个记者欲得“见一叶而知天下秋” 之“火”,须用艾绒引火,加油燃烧。这“艾” 和“油”就是不断地学习和磨炼。
一、博学善学,吸收营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 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 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 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积累贫 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 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 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提问机智、 犀利。%&&’ 年 ( 月,在全国“两会”新闻发 布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提问,从而使 总理说出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 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改革心路历程,让全国 人民感动不已。之后,吴小莉迅速走红。令 众多记者羡慕。
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 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 国际组织。这也是“三不”原则第一次出自 美国总统之口,它集中体现了涉及中美关 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以及在 国际舆论所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上美国 的最新承诺。
然而这篇主题重大、影响巨大的重要 稿件的采写,是新华社记者邹春义、周解 蓉从克林顿在上海图书馆与市民座谈时 即席发表的大量言论中捕捉到的。虽然这 场不起眼的活动事先没有列入发稿计划, 但记者立即一面用手机报告北京的编辑, 一面根据笔记很快整理成稿,请在场的外 交部负责人转有关领导核实、审定,并在 第一时间拿到了审定稿,又及时传回总 社,使总社得以及时以中、英等 " 种文字 抢先发出。稿件播发之后,引起台湾当局、 美国朝野、国际社会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 关注,内地和港台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显 著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
二、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不是一回事,但 二者密不可分。这里说的政治敏感,其实 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 握,它是新闻敏感的核心。政治敏感高的 人未必新闻敏感性强,但一个新闻敏感性 强的人,一定会有相应的政治敏感。只要 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 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 敏感就能不断提高。 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 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 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 是重要性。 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 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 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获 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克林 顿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也是记 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和成功传播的 范例,说明作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 据参评作品推荐表中介绍:这篇消息虽然 只有 (), 个字,但短小精悍,突出报道了 克林顿在 %&&’ 年 " 月底至 ) 月初访华期 间第一次公开明确地阐述美国在台湾的 “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