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谈
对联创作与批评若干疑似误区的漫谈(续)
说的是我心里的话 , 给的是我想给的 机 、 心态时 , 也就 令人疑惑的是,一 副对联 , 当它以成型 心思, 你觉得烂的我反而要奋力追捧 。 象, 评论者往往 一 有苦难言 』 . . 的确是费尽 识 。当我们不了 联都有人骂 , 你觉得好的我觉得 一 文不值 ,
这似乎成了 一 个死结。面对这 一 类现 来与之对照,得 但评论者却往往 总之, 什么样的联都有人夸, 什么样的 达到我们想象中的 大致在 一 个区间 衷 一 是, 甚至意见相左 、 互相冲突 , 远没有 自以为于作品中
出不同的意见, 于是 , 各有各的观点 , 谁也 句关于 哈姆雷特 的著名格言而变得稀里 这也不行 ,那儿 另 一 群人 杂了。当我们变得有个性, 有想法 , 敢 于提 是 ,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都因为这 于是 ,
; ;
世界大了, 人心散了 , 眼界宽了 , 口味 法。但仅限于此,行吗?需要引起注意的
眼看到了终点站 ,她忽然直愣愣 地望着我 因为 , 真正有价值的评论, 还不能止于 骂战 说 一 件小事 。前天, 和 G一 起坐地铁, 在, 我们 也不去 深究 了 。 来, 一 场针对联 糊涂● 这件 事背后 的价值取向 到底何 不信谁 、 谁也不服谁也就成了人间常态 。 A先生大怒 , 率
吧 ?
经常 遇见 这 一 事:
诸多联友评选诸
复杂得多 。
还有 , 坛子
时心情不好,说话时夹杂着各种羡慕嫉妒 相貌, 相对容易 , 评价 一 副对联作品 , 则要 得奖就是蒙受了 副 舍我 等好冬 兀 素相关 , 说我长得老的 , 大概他当 利用与面对评价这把尺子 评判 一 个人的 事者 一 由是想到 ^ < 7 天我们写对联 , 到底如何 的评委被骂得狗 阅人数量 、 口味爱好 、 自我 经历 、 当时心境 评判者的生活常识、 人生阅历、 欣赏水平 、 要传 达的 意义 。
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
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篇1:对联的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的分类按用途分1、通用联――如春联,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
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
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4、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5、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对联美学漫谈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联的思想 美
楹联 学会 》、 《 天府联苑 》等博客上发表抗震救灾对 联 ,其中有 :
骨 肉相连 ,血 浓 于水 艰 难 与共 ,爱 大如 天
语 言 是表 达思 想 的工 具 ,文学 作 品要 求健 康 的 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 的统一 。对联的思想美 ( 也 是 “ 境美 ” ) 首先应该重视 的 ;因为 “ 意 是 美是道德
样适 用于对 联—— 由骈 体文 和格 律诗 衍生 的新 型文 好祝愿 ,且为下联铺垫 。下联是全联主题所在 ,大家 体 。许多 对联 是文 学描 写 的范 例 、益 智迪思 的 好教 健康无病 ,医生虽然 门庭 冷落 ,个人 “ 利益 ”与群众
材 , 能使人增进文化修 养 ,提高审美能 力。可惜许 利益 冲突 ,却宁愿牺牲个 人利益 。作者以 “ 愿”、 还 但
多出版 的对联论著 ( 包括 网载文章 ) 还停 留在简单地 “ 妨”来解决 矛盾 ,突破 了 “ 何 心忧炭 贱愿天寒”的 注解联 文 ,或泛泛地 评述 ,不 曾明确地 、系统 地从美 心理障碍 。这样就 升华到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 学 角度 去研 究介 绍。本文据实践体会 试作探 讨 ,向师 崇高思想境界 , 示了高尚的医德。故而此联长久流 展 友们请教。 传 ,誉为典范 。 2 0 年5 5 0 8 月1 日,四川省楹 联学会 先后在 《 四川
佛道的载体与启示。姑苏寒山寺的钟声,当然也可以是一 给人审美感染力的内在核心与灵魂。
种载体与启示。天下名寺的钟磬之声,敲木鱼与念经之声,
张继 《 桥夜泊 》,之所 以能成 为千古 传诵的名 枫
也 也都可以是佛眼所至, 佛心所及, 无不皆是。禅道所至, 就 诗 ,具有 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和吸 引人的艺术魅 力 ,
研究对联文化范文
研究对联文化范文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对仗对称的方式表达意思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修养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研究对联的起源、类型和影响,并探讨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起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但在唐朝时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记载,当时是用来给官员的宫殿命名的。
“对联”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意为对仗的文句。
类型:对联可以分为对子和对仗两种类型。
对子是指两句诗或文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仗是指两句诗或文句的韵律和声音相似,形成和谐的韵味。
对联还可以分为平仄韵对、反义韵对、象声韵对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对联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影响: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人们修养的象征。
对联的创作需要诗人对语言的敏感和才华,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深入理解。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对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成为文人雅士们炫耀才情和交流心声的一种媒介。
现代发展: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些冲击,但对联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活力。
现代对联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对联文化社区。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对联也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一种可以跨越国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感和审美需求,更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拓展了更广阔的传播范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两行文字千秋笔 四序光华百丈芒——潮阳民间楹联漫谈
91民俗 文化CHAOSHANGCHAOXUE悬符习俗 祈福起源千年古县潮阳,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不仅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三瑰宝”等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民间楹联也是享有盛誉的。
楹联民间俗称也叫对联。
其实,楹联是对联的组成部分。
对联从内容分有对子、春联、挽联、喜庆联、格言联等等,从形式分有桃符、竹联、布联、纸联、楹联等等。
而其中的楹联便是雕刻在木柱上的对联。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楹联的因实用性强,时间性长,艺术品位相对又较高,是故越来越受社会重视,楹联的名称逐渐替代了对联,现在民间所称的楹联,也泛指对联。
①就连我国制订《联律通则》的最权威的对联组织,也称“中国楹联学会”。
②追溯对联的起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战国时期,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在桃木板上刻制“神荼、郁垒”字样,传说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当时每逢年节,人们便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两神将的图像或题上其名,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以镇邪魔,祈福纳祥。
后来渐渐变成书和画两派,画就是画门神,书就慢慢演变成对联。
③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史载我国第一副桃木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提要:本文通过对潮阳民间楹联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然后综合整理分析,梳理出潮阳民间楹联的部分梗概,旨在彰显千年古县潮阳,不仅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三瑰宝”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民间楹联也是富有文化积淀的。
因文中内容基本来源于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及原来的自身积累,所以较少参阅他人文章。
关键词:潮阳;民间楹联;漫谈作者简介:马东涛(笔名:际云)(1963—),广东潮阳人,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两行文字千秋笔 四序光华百丈芒——潮阳民间楹联漫谈际 云图1:潮阳棉安善堂清末状元夏同和题联93民俗 文化达十月之久,先后歼敌十多万,终因众寡悬殊,不屈而被杀的御史中丞张巡与太守许远。
⑦联相传为明代地方名贤林大春所作,因对仗工整、意切情真而传诵于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重字”还用漫谈
我们在宋词中读到过李清照的 ( 声声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 初见月,
月夜= 》 :
汝妾 已辞房 。
汝书 犹在 壁 ,
● ●
常建 (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
一 声 声爽 视 。
一 指指 应法 , 我们在唐诗中读过张若虚的 ( 春江花 后 天下之乐 而乐 。 句和对句 。~ 他举例说 :
十四、 双关
三教儒在前 ,三才人在后,游士本儒 夏, 是第 二还是第 一 ; 四水 江第 一, 四季 夏第 二,先 生居 江
二 一、 分 总 书舍 子 而孙 。 读 好书 , 好书读 , 读书 好 , 好读 书 , 书田
年来 今变 古 ;
铁宝苦菜 花 , 石榴花 , 天 山红花 。
坐, 请坐, 请 上坐 ;
山管 人
十、 飞
举 国若
普 天同
二、 续 转 书中 汉帖翰 林书 。
画 上荷花 和尚 画;
一 、 混 异
九、 拟
九 溪湾
如有这样 一 对联: 地步 。
七里山
八、 用
技 巧, 已经 达 到 了 出 神 人化 、 登 峰 造 极 的 中得到证实 。
先 天下之忧 而忧 ,
总设法避免 ,甚至于避免同 一 个字见于出 对, 古体诗是没有避己 的。近体诗里, 通常 学) ) 中讲到 :一 还有 一 种避己 就是同字相
碑。
福如东 来之
公,
功 同 山岳 ,德 同湖海 ,洋洋 正气 结丰
月 ;
丰衣 寿 比南
十 一 、 叠字 皮裹 被子布裹 裤 , 马革 裹 尸 。
生为国家 ,死为人民,耿耿忠 心昭日
十九、 互文
三副抒情对联赏析
阿母 重为 多 愁 善 感 。 桂 院 ” “ 指
代 学 校 , 明作 者 工作 场 所 ; 一 支 秃 笔 ” 点 “ 足 见 作 者 长 年 为 学 生 批 改 文 章 之 辛 苦 。连 “ 柴
副对 联 , 些 对联 与作 品 内容 融 为 一体 . 这 对
大 内 涵
王凤 山
贾平凹《 秦腔》 中的对联 赏析
难 , 副 比 拟联 正 是 这 种环 境 的真 实 写 照 。 这
夏 天 智 是 农 村 少 有 的 文 化 人 . 休 教 退 师 , 们 家 堪 称 耕 读 人 家 。他 将 收 藏 的 字 画 他
己死 去 . 有 什 么值 得 怜 惜 的 , 是 不 忍 心 没 只
让 父母 眼 睁 睁地 看着 自己长 大 , 眼 睁 睁地 又
看 着 自 己 年 纪 轻 轻 地 死 去 。 一 个 “ ” 写 前 看 字
出了父母对 自己的殷切 期望 , 一 个“ ” 后 看
字 则 暗 含 有 父 母 对 自 己 病 重 将 亡 时 撕 心 裂
背 景 和 环 境 是 小 说 中 人 物 活 动 的 舞
自何 成 ” 原 因 .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自 己 追 求 的 又 功 名 的悔 恨 之 意 。 下联 写 自己 不 忍心 把痛 苦 留给 父母 : 自
这 是 清 代 学 官 李 璧 瑜 的 自题 联 。上 联 写夜 雨 时分 . 自己坐 在 芭蕉 掩 映 的 窗 下 , 点
灯 为 学 生 批 改 文章 。 夜 雨 ” 蕉 窗 ” 染 出 “ “ 渲
了忧 伤 孤苦 的感 情 基调 。 下联 写 秋 风 瑟 瑟 , 己靠 一 枝 “ 笔 ” 自 秃
读《论语现代版》的联想
杨伯峻先生 《 白话论语 》译为 : 子路在石 门住 了一 宵,【 第二天清早进城 ,1 早
由,有 可取 之处 ;但 最后解 说 旬式平 仄安排 —— 上管城 门的人 问: “ 从哪里来?”子路说 : “ 从孔 “ 平仄调”,则不妥 当。作 者举 “ 自任以天下之 重 家来。”那人说 : “ 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偏要干的
是知道那不能做到但要做 的人 吗?” 都很有学术价值 。他 的 《 论语现代版 》颇显严谨缜 守门人说 : “ 密的学问功底 ,讲学落实在字词句上 ,有理有据 , ( 注释 )【 】 气词 。原 文是 “ 欤 语 与” ,是 假 借
具有说服力。现就结合实例说说。 《 联》 ( 对 哈尔滨 出版社2 o  ̄ )附录 《 o7 对 联漫谈 》 ( 未署名 ) 讲解 写联要注 意协调平仄的理
( 看 单位 :德 阳 第 六 中学 ) 作
嗍瑚. ・ , _ . 嬲 }
如此 ,是知 其不 可而 为之与 ”为例 ,认定 此联 是 人 吗 ? ”
“ 上仄下 仄式 ”。作 者没 有具 体说明 理 由 ,但 观 两 位先 生都 把 “ 与”译作 “ ”。钱 先 生标 吗 与 = 其论据 ,他 是把 上联 句末 的 “ ”和下联 旬末 的 注 的 字音 提 示读 者 注 意 :作 语气 词 用的 “ ( 此 “ 与”都定为仄声字了。这论据就不对头 ,结论肯 欤 ) ”读阳平声 ( 普通话第二声 ), 不读仄声。 定不对 ! 因此可以断定 : “ 自任 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 支持我 的理 由出于 《 论语现 代版 》第4 页的部 其不可而 为之 与”是 “ 上仄下平式 ”,属于对联的
读 《 论语现代版 》的联想
台文史成
自孔氏。”日: “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近读 《 论语现代版 》,颇有感触。作者钱玉趾 子路 日: “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点击对联主题》教案
《点击对联主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特点。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设想借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了解出题者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再辅以练习深化。
三、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明朝解缙门对富人家的竹园,绿竹春松,苍翠欲滴,故在门上贴对联一幅: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富人见后将竹子全部砍去,解缙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人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又各加一字,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二)对联漫谈对联,对联,即对子,它是从律诗的对仗中演化而来的。
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简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题型在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到各种各样课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来制定复习策略。
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
下面我们一副对联为例说说对联的基本特征:上联:竹菊梅兰可养性下联:琴棋书画自陶情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对联赏析(精选6篇)
对联赏析(精选6篇)对联赏析(精选6篇)对联赏析篇1风声雨声读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对联赏析篇2重九节塞上称觞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对联赏析篇3今年季子不回家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漫谈茅山道教宫观楹联
漫谈茅山道教宫观楹联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学品种,它不仅被文人爱好和收藏,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大众喜闻乐见,这种经久不衰而民族性特强的古代文体,如今仍在普遍使用。
同时,作为文化瑰宝之一的楹联,它的珠联璧合、音节和谐的艺术特色,也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中长期孕育并融和诗、赋等多种文体凝成的,而它所表现的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风貌和为特定文化意识所人化了的山川灵气,却又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散发着各自的心声,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想启示。
道教宫观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语句精炼、内涵深刻;意境怡人、别具神韵;文字工整,构思灵妙;劝世扬善,耐人寻味;借景喻世,发人深省;写景生情,寄兴抒怀;用典引喻,集句引经;融入生活,流传久远。
道教宫观大都建于名山大川或风景闹市,它不仅是道教信徒过好宗教生活的场所,同时大多也是广大游人观光览胜之地。
这些楹联,或悬挂在殿堂抱柱、神龛之上,或镌刻在牌坊、山门两侧,或出现在道房、客厅之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香客游人在赏联中赏景、赏景中赏联,从而达到景联交融的意境,更使人感到读联如读史、赏联能悟道。
茅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高道辈出,山志齐全,碑刻众多,但唯一遗憾的是几个山志版本均未收录道观楹联,地方志书中也鲜见记载。
笔者入道整二十年,一直留心收集有关茅山道教的楹联,与此同时,在茅山道教宫观的修复中注重恢复或新撰道教楹联,以增强道教文化氛围。
截至今日,笔者共收录茅山道教宫观楹联108副。
大体可归纳为五个类型,分别为:“一、劝世扬善类;二、神灵感应类;三、景物古迹类;四、醮堂道场类;五、奇特趣味类。
下面兹择其中一二,供读者和道教宫观鉴赏、参考:一、劝世扬善类导人向善,要人们行善积德是所有宗教的共性。
道教楹联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些劝世楹联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而每个信徒或游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楹联的含义必然会同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身世以及生活遭遇有所联系,或许一副道教楹联就能使信徒和游人观赏之后得到启发并产生联想,乃至于醒悟。
关于酒店的对联大全
酒店的对联关于酒店的对联大全导语:对联要求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希望以下小编整理的关于酒店的.对联大全,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上联:座上高朋常畅饮;下联:门前贵客喜频临。
上联:座上茶香,客走茶犹热;下联:壶中水沸,人来水更甜。
上联:坐下喝杯茶,漫谈生意;下联:席中呷口酒,建立友情。
上联:饮酒品茶随客意;下联:邀亲会友合乡情。
上联:一川风月留人醉;下联:百样菜肴任客尝。
上联:下马停车因酒好;下联:摘星揽月赞楼高。
上联:唯求利若源头水;下联:但得财如锦上花。
上联:酸甜苦辣,都在火锅里;下联:古往今来,皆于笑谈中。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下联:饭肴佳美誉三京。
上联:善性经营多得利;下联:良心交易广生财。
上联:三碗过岗抒虎志;下联:一杯润肚壮诗魂。
上联:美味招来八方客;下联:佳肴香满一店春。
上联:美味佳肴,迎来八方贵客;下联:热情笑脸,温暖九州人心。
上联:满面春风宾客喜;下联:贴心服务饭菜香。
上联:绿涌山峰春永驻;下联:香浮禹甸客常来。
上联:路旁小店都沿路;下联:天下美肴誉满天。
上联:楼头人醉三更月;下联:江上云横六代山。
上联:酒香面熟,笑迎八方来客;下联:菜美汤鲜,心向四海佳宾。
上联:酒闻十里春无价;下联:醉酌三杯梦亦香。
上联:酒楼开业逢盛世;下联:贺客盈门颂吉祥。
上联:酒冽菜香招远客;下联:堂明室净待嘉宾。
上联:酒店新开杨柳岸;下联:青帘高挂杏黄旗。
上联:尽多风味开琼宴;下联:常有冰心在玉壶。
上联:金杯酒泛珍珠滟;下联:雀舌茶烹玉盏清。
上联:佳肴馨动三江水;下联:和气笑生四座春。
上联:鸡嫩肉肥年景好;下联:饭香菜美春光媚。
上联:汇万种珍馐,迎五洲胜友;下联:和八音妙韵,娱四座高朋。
上联:花发上林生意盛;下联:莺迁乔木好音多。
上联:饭肴誉名三江水;下联:信誉感召四海心。
上联:饭热菜香春满店;下联:窗明几净客如云。
上联:饭菜誉满三江水;下联:情意饱暖四海心。
对对联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对对联的看法和心得体会对对联的看法和心得体会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一对对仗的短句为基本单位,用工整的字体书写,意义相对对称,形式上呈现出对称美,内涵上体现出智慧和幽默的艺术。
对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它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社会、人格和道德的思考和表述,元代文学家杨慎对对联评论道:“对联一句虽千字万语,藏叔父心腹胸中。
”对对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对对联不仅在艺术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对联作为春节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习俗之一,它通常出现在人们的门前、屋内,为来访的客人展示了主人家的风采和诚意,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在对对联中,句句都是含有内涵和意义的,而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要求。
对对联的写作,要求作者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形成对称的结构,并保持意义上的对应和契合。
对对联的创作要点在于才情、机智和文采的表达,它要求作者深刻地理解和揣摩句子的语言,以最简短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内涵。
对对联要求字句的平仄对仗、意境的传神抒发以及形象的生动描绘,让读者在一瞥之间领悟到一种意境或感悟。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对对联创作的过程是一次锻炼思维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我需要通过调整词句的结构和字音,达到平仄对仗的效果;同时,我还需要思考如何使对对联的两句对称呼应,并在不失意境的前提下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需要我具备扎实的文化学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对对联作品。
而且,我还发现对对联的创作能够提高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通过与文化名人的对对联对话,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对联鉴赏浅谈
对联鉴赏浅谈对联鉴赏浅谈鉴赏楹联是学习楹联比较高级的阶段,不会鉴赏,不能算是成熟的联手。
初学者往往对此望而生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东拉西扯不得要领。
其实,鉴赏楹联没有多少神秘,就是把自己读联的心得体会说出来而已。
如果说有差别,那就是眼界的差别。
一、读联个人觉得,鉴赏的前提是读联,把对联读懂。
读联,往往需要做如下工作:1.读懂联中的的字词,这一步往往不难,汉典或百度即可解决,不再赘言。
2.读懂联中的典故。
请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u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
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
“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
”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
“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
“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
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
“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
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
”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本例用典,既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也难见出因陈相袭的毛病。
由于征引恰当,妙合自然,不仅使联语绘声绘色地增强了感染力,也收到了意境超凡、对仗工妙的艺术效果。
3.弄清联中所涉及的人或事。
这在胜迹联、人物联中,往往是读懂的关键。
例如:成都望江楼公园: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t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一个公园为什么能与杜甫的茅屋、诸葛亮的祠堂鼎足而三?不清楚这一点就无法真正读懂这联。
原来,望江楼在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因有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
难怪下结用美人香草呢,原来是赞扬薛涛的诗歌可以承续《离骚》而流传后世。
全联既推崇薛涛的文学才华,又感叹她的不幸身世(薛涛曾是乐伎)。
对联创作与批评若干误区漫谈
格局 、 风骨, 自 然 也 的诗人们更受欢迎。比如, 我们推崇李杜 , 包 含 了作 品中 的气 质 、
关于一 真
误区 三
说不管是浪漫 、 奇崛、 豪 迈、 冲淡 、 高古 、 瘦 众视野中的文学美感 ,恐怕就落了下乘 。 通 的 。
如果理解得没错, 风格无高下, 大致是 言状的估屈聱牙 , 甚至恶心人 , 失去了大 对于对 点, 存有 一 些疑问 。 即便将这些风格发扬到极致 , 不过是难以 力的深浅 , 决
样, 如果承认它的文学性 , 我们 们的想象更 格的形成和作者有意识 一 或在潜意识里一 地 与诗 歌 一 一 是写对联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风 是一 读者喜好 四个字可以概括得全。对联 浪漫的格局 在这场讨论中 ,有几点几乎是共识:
点。
何 以我们更推崇前者 ?恐怕 不仅仅 漫 , 他人的浪 怪、 李贺 的奇峭 , 差不多 也触 到了 天花板 。 一 浪 漫 ~的 成
令人涕下~ 、 动人心弦 甚至 一 字字是 上还是现实中, 类似的命题作文都很多 。 写 需要,则不
剖 析作 者 写作 时 的 心态 ,而 后得 出 类 似 迁移到正在写作的题目中来 。但不论在网 读者的需要
^ 即把自己有限的人生阅历中情感 样 一 到太多的对联评论惯用的手法, 就是层层 感迁移』 个状态
对联创 的声音, 于作 接受的角度而言, 似乎走 一 正常风格一 路线 体成就偏低的评价 。在我看来 , 既然风格 但在文学历史上, 以诗歌为例, 从读者 结构文法等更胜 一 筹, 但也难以挽回其整 艺术的形式 轩轾的。 重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 , 宋诗的 者将其奉为 风格上苦心经营到极致 ,彼此之间是不分 大气 , 美在 其中 , 宋诗枯 燥寡 味 , 说 理太 硬; 创作 一 副联,如果都能在其中某 一 我们喜欢唐诗胜于宋诗 , 缘何 、 . 唐诗豪迈
雅俗对漫谈
雅俗对漫谈雅俗对漫谈胡静怡一、初识雅俗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余购得梁羽生《名联趣谈》一册,从中读到一组联,如下三副至今一字未忘: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
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未妨邀月饮;无钱哪可食云吞。
这三副联具有共同的特点:1、上下联中,有一句是古人现成的诗句,另一句则是纯粹的口头白话;2、上下联联意并不那么相关,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类似于无情对;3、上下联对仗非常工整,有的词与词看起来不一定工,但词中间的字一个个拆开来看却对得非常工巧,甚至堪称绝妙;4、每联均妙趣横生,乃至令人噴饭。
不妨以第一副为例剖析之:上联出自于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下联则纯系市民口语,浅俗得近乎粗痞,格调分道扬镳;上联发抒的是兴高采烈之感情,下联臆想的却是苟且无聊之勾当,意蕴南辕北辙;“放歌”与“跳舞”、“纵酒”与“揩油”对得严丝合缝,“白日”与“黑灯”词性结构似不成对仗,但将两个词拆开后,“黑”对“白”、“灯”对“日”却工整非常。
全联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而这“笑果”,全出在俗语一句。
梁羽生先生在书中,将此类作品称之为“雅俗对”,因其由一句雅诗与一句俗语混搭而成,有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交响曲》与乡下草台的《张先生讨学钱》同台演出,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与乡村无赖的《十八摸》同时播放,故名。
余观其雅者似若阳春白雪,俗者则犹如下里巴人,故我将其命名为“白雪巴人”,未知能否得到大家认可。
尔后,我又在某楹联报刊上读到这么一副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峡工程有问题。
大概也有二十年时间了吧,迄今记忆犹新,惜不知出自谁人手笔。
本世纪初,系统研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篇》,从《钟三四清归》一诗中读到:青眼高歌望吾子,红心大干管他妈。
又一次笑得我肚子痛。
“青眼高歌望吾子”也是老杜的句子,聂先生一个“管他妈”也真他妈的对绝了!自此,我明白了这“白雪巴人”也可以用到诗中间去,也自此,我与雅俗对结上了不解之缘。
对联那些事
对联那些事对联的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汉族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桃符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习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孟昶和中国最早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基本特定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漫谈对联作为汉语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很深的渊源,很多的故事,是否也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值得探讨。
至少,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乐子!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各种形式内容的对联给中国的百姓增添了一份喜气。
对联又称对子、联语,正规称呼为楹联,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海洋中的一颗明珠。
其实我对春节的对联倒没怎么关注,无论是儿时,还是现在,似乎就知道嬉闹和应酬了。
谁家贴着什么对联,写着什么内容,没多少印象。
倒是日常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对联和联语,鳞鳞爪爪的,踏印在记忆深层。
记得小时候,曾听身为乡村医生的父亲讲过一段对联的故事。
说是从前有位书生,上京赶考路上遇一学究,指着路旁形若手掌的麻叶,出了一上联:“道旁的麻叶伸手要甚?”求书生三日内对出下联。
学究离开后,书生在村郊客店内不停念叨着上联,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却怎么也对不上满意的下联。
三日欲满时,一着急竟撒手西归了。
打这天起,村郊夜深人静时,总能听到书生苦吟此上联之声。
过了若干时日,一秀才入住该客店,夜里听见屋外有人反复念叨:“道旁的麻叶伸手要甚?”甚是诧异。
向店家问明来由后,笑言道:“这有何难!”略加思吟,朗声对出下联:“窗外的葵花低头思谁?”自此以后,村郊夜里复归寂静。
此段故事传开后,有人又补一下联:“门前的花椒瞪眼笑谁?”离开家乡几十年了,父亲也早已作古了,这段故事记忆犹新。
我由于工作关系,有许多北京文艺界的朋友。
大约十几年前,北京文联党组副书记赵金九带领20多位书法家春节慰问部队。
饭桌上,作家出身、性格幽默的赵金九举着杯中的京酒,即兴出了一道上联:“金九品京酒,谁能对出下联?”同桌有一位书法家张永明,也是对联高手,看了看邻桌的书法家吴未淳,笑言道:“有了,未淳知味醇,如何?”大家一齐拍手称妙。
两个大名家,巧用谐音字,都与酒关联,同场凑成对,自是一段趣联佳话。
不要以为对联只是大人的专利,许多少年也有神来之笔。
北京晚报文化部主任编辑赵李红女士,早年曾在《北京文学》任编辑,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
几年前的一天,我送她一册著名书法家杨再春的书法台历。
她欣赏之余,托我拜求真迹一幅。
我与杨再春是多年深交,一次聚会中,提起这档事。
再春兄也是满腹经纶,略一思索,挥笔即出:“李白有佳句,红星乱紫烟。
”我知道,“红”句出自李白《秋浦歌》,再春兄将赵李红的名字巧妙嵌在俩句首,令人称道。
我郑重将其快递给赵李红。
第二天,赵李红给我打来电话说,她上中学的女儿看到杨先生书法,非常喜欢,凑巧她家旁边有一家具连锁店“红星美凯龙”,其女儿随口诌了一道下联:“李白买家具,红星美凯龙。
”全家人乐不可支。
我一听,仍是嵌头联,“家具”且谐“佳句”,还真够绝的!近些年,商业推广活动越来越频繁。
在一些宣传广告用语中,联语也多有佳作迭现。
如理光复印机的“我们领先,他人效仿”,联想集团的“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云南白药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等,都颇耐玩味。
我工作和生活的北京海淀区,前几年有一则巧用联语的招商广告:“上风上水上海淀,融智融商融天下。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常年多刮西北风。
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得上风上水之地利,怀抱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近些年又孕育了中国知识经济的策源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世界所瞩目。
这则宣传广告用词精巧,情景交融,应属联语广告佳作。
据说,针对“上风上水上海淀”的广告,地处北京东南部、从整体实力上唯一可以与海淀相匹的朝阳区,有人还戏谑地提出了“聚才聚宝聚朝阳”的下联,虽然是下风下水,但自喻“聚宝盆”,很有意思。
海淀区后来还有“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等联语广告,也颇具味道。
我多年从事海淀区的宣传文化工作,近年来又主持《中关村》杂志。
余秋雨先生是我们杂志特邀编委,我办公室挂有一幅他写给我的书法对联作品。
笔墨苍劲清秀,很见功夫,内容为:“引水为泽称海淀,集智成村曰中关。
”言简意赅,概括了海淀区和中关村的深邃内涵。
也不能认为对联、联语都是文雅之作。
去年4月份,我在北京凤凰岭参加一次文化活动,遇见一位好些年未曾联系的邱姓朋友。
听说他现在自号“周山公”,做起了办经堂、带弟子的“新人文精神联盟领袖”工作。
此后,我经常收到他“传经送道”的短信。
七夕节前夕,又收到他一短信,大意是感世风糜乱,特撰一上联,向全球华人诚征下联,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金依次为7777元、777元、77元人民币。
该上联是:“一个溶洞,两座峻峰,迷惨古今多少英雄。
”用词淫秽,让人无法入眼。
时隔不久,我与同时参加凤凰岭活动的朋友、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相遇。
聊天中,得知他也收到此征联短信,都觉得低俗之至。
大概是七夕节后,收到了邱某的又一则“公告”短信,说是征联活动已经结束,收稿300余件,经三人团评定,一、二等奖暂缺,三等奖系一山东曲阜的公务员,其下联为:“三代周公,万世邱翁,觉兴中外千百凰凤”。
且不论对联文字技巧如何,其内容和炒作形式真让人不知该说什么。
也算是一个趣联吧!说起这个话题来,还想拉长一下。
古往今来的确流传着许多有关名联趣联的佳话。
昆明大观楼的古今第一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洋洋洒洒180个字,内涵丰富,文字优美,气势非凡,实为中华对联史上的不朽杰作,影响深远。
布衣才子孙髯翁,生前穷困潦倒,石洞栖身,卜筮求食,死后却因此联名垂青史。
据说毛泽东就能脱口背出此长联,可见十分喜爱。
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据说有8种断句读法,分别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常长常长,常常消。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常常长,常长,常常消。
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长,常常长,常常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朝潮,朝落;浮云长,常长,常常长,常消。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
海水朝潮,朝潮,朝朝潮落;浮云常长,常长,常常长消。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常常长,常长常常消。
”读法不同,意境迥异,令人拍案称奇!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的意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融为一体,堪称一绝。
蒲松龄在明末金正希对联基础上增加前六个字而成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锦上添花的名联。
李大钊在明代名士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名联的基础上,改一字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与朋友共勉,也别有深意。
如果再引申一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许多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都是极佳的对联。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还是一些喜庆祝贺的名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
“积善人家庆有余”之联脱胎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语,颇有渊源,且还有一段与苏东坡相关的故事。
说是苏东坡与博学多才的佛印禅师为友。
佛印虽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洒脱,常与东坡一起饮酒吃肉,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
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鱼。
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
佛印听到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
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顺手就把鱼藏进磬里。
东坡闻到鱼香,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
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心里明白,佯作不知,坐下来唉声叹气。
佛印感到奇怪,东坡是个乐天派,笑脸常开,今天怎么啦?不由得关切起来:“大诗人,为何愁眉不展啊?”“哎,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个上联,要我对下联。
整整想了半天,才对出四个字,所以心烦。
”佛印半信半疑地问:“不知上联哪几个字?”“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听了心中好笑,这副对联早已老掉了牙,谁人不晓,无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也若无其事地往下问:“那么,对出哪四个字啊?”“积―善―人―家……”东坡故意一字一顿地念出来。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庆有余”。
东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尝尝呢?”此时佛印才知中计。
两人抚掌大笑,开怀畅饮。
经常出现在风景游览区的对联,更为名胜古迹平添了几分亮色风韵。
几次去过西湖岳飞墓,每去一回,看到秦桧王氏等跪像背后墓阙上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心胸中总会升腾起一股肃穆之气。
20多年前,我曾经游览过石家庄井陉的苍岩山。
此山号称“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奇峰惟苍岩”,其中有一建在山涧桥上、巧夺天工的悬空寺――福庆寺。
多少年过去了,其山其寺有什么绝妙风光,我脑海中早没什么印迹,倒是那个寺门上的一副对联至今犹记:“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就冲这副联,我还得去领略一回那个意境!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自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称为第一副春联。
也有人考究应该更早,至少在唐初就有了。
还有人说它起源于先秦,并旁征博引。
从中国文学史角度看,对联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演化、发展而来,上古歌谣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及春秋《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应该都是对联的雏形。
对联作为汉语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那么深的渊源,那么多的故事,是否也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觉得值得探讨。
至少,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乐子!(作者系《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