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与庄子的智慧_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精选多篇)
《庄子秋水》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请保留此标记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读庄子秋水有感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寓言这种文体的创立,使庄子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
并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生动,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
海神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
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
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
但是这份坦然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毕竟人无完人。
《庄子秋水篇》的读后感
《庄子秋水篇》的读后感《庄子秋水篇》的读后感《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
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
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
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
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
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
”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
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
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
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
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
庄子秋水的道理和启发
庄子秋水的道理和启发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兼有哲学和文学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造力。
其中,庄子的“秋水”思想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启示,它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知和理解。
“秋水”指的是秋天的河水,庄子用它来比喻人生和天道的关系。
秋水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乱流弯曲、无序混杂的,但在和天道共存的过程中却可以实现平衡和和谐。
人生也是如此,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充满挫折和不可控的,但在和天道相互作用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本质,实现人生的自由、自我和和谐。
庄子的“秋水”思想还可以启示人们如何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充满坎坷的河流,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需要遇到各种事情来磨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我们像秋水一样抱着平静和适应的心态来面对挑战,那么就能在起伏的人生路上寻找到平衡和和谐。
这种平衡不仅可以让我们坚韧不拔地面对困难,还能让我们从容地享受人生的美好和快乐。
庄子还通过秋水的比喻启示人们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们的生活路径和方式也是独特的。
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因此,庄子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在遇到困境时要保持谦虚和淡定,秉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去欣赏和感受人生中的美好和宝藏。
总之,庄子的“秋水”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哲学启示,它让我们从自然和人生的角度来深刻思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在“秋水”精神的指引下,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一:庄子秋水《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
但是,看完全文后却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因为庄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条隐秘而连绵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难免由心底升起些许急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丧,于此就倍添了对于庄周的羡慕。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或大或小,都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样。
人属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
譬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又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对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对于天下的争夺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本身来说过于大的东西。
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与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度,要控制膨胀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庄子所说容易让人想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看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了篇二: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读《庄子外篇秋水》的感想
读《庄子外篇秋水》的感想《庄子外篇秋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意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秋水的特点和变化,传达了庄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认识都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以下是我对《庄子外篇秋水》的一些感想,希望能够与您分享。
首先,我被文中对秋水的描绘所打动。
庄子在文中写道:“秋水共长天一色,水落石出,不可得而观也。
”这一描述让我联想到秋天的湖泊或河流,在静谧的秋天,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在阳光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秋水的变化和流动性使人产生了一种无限遐想的空灵感觉,同时也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无常性和流动性。
人生就像秋水一样,无法预料和掌控,我们需要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
其次,我对庄子对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深感敬佩。
他通过描绘秋水的特点,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入的态度。
庄子认为人应当像水一样,以自然的方式生活,顺应自然的变化。
秋水在流动中没有固定的形态,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却能保持自己的本真。
这启示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本性,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扰乱所动摇。
同时,庄子还强调了自然的无为而治的原则,认为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度干涉和控制,而是要接纳和适应自然的变化。
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下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另外,我在阅读《庄子外篇秋水》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庄子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无用之用”,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利和目的性,而在于生活的过程和感受。
庄子提倡的是一种从内心出发的自由和宽容,不受外界的束缚和规范。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功利和物质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提醒。
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内心的满足。
最后,我认为《庄子外篇秋水》给予了我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目标,处于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内心的平静和感悟。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读后感1《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的,在庄子看来不过是“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尘世间功名利禄变得可笑,诸公衮衮像红尘的丑态嘴脸成为社会的主体,叫庄周如何不幽愤?但他将对现实的失望化为木简上嘲讽激昂的文字和思想中案例剖析的材料,让文以载道,从社会的泥滓中飞出悠然的蝴蝶,于是濮水曳尾,漆园傲吏,终成了南华如诗的篇章。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的形象,自负狂妄,目中无人;而海若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
对比之下不仅感慨,当时离我们是多么远,又是多么近啊。
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濮水边拒绝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进取消极怠慢的自由主义者——可我们是多么需要自由的心灵世界啊,现实的实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冷下去。
几千年前,庄子拜见惠施却反被搜捕,几千年后,有人证明嫉妒者的本质是恐惧失去;然而庄子早就用鹓鶵栖梧的寓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名利,而是保持自我。
濠梁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照唯物论的观点谁也不能窥探心灵。
如果撇开哲学,从诗意一点的角度看,庄周看到鱼儿高兴,仅仅是因为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郁郁芊芊,庄子的心境替外物涂了一层明丽的光辉——鱼儿乐不乐不是我能指认的,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
若干年有个叫王国维的替这种把感情加给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秋水》是庄子哲学思想方面的一篇论述,包括了他寻求个人自由“全性保真”的处世态度,和他辩证的宇宙观两个方面。
“濮水钓鱼”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还是庸庸碌碌。
选择精神的欢乐颂就意味着一种和凡尘的剥离,只因为战国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即使如此,庄子依然要选择剥离。
拒绝小吏,就是关闭了通向红尘的大门,红尘中不止有虚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体的认同,时代价值的体现,然而他关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门,打开了另一扇名位“性灵”的窗,窗外,白鹭在湍流中戏水。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课堂上我们得出结论,《秋水》反映了河伯这个人见识短浅等性格缺点。
但是我认为它作为一篇寓言,它含有博大的道家思想。
它的光芒不仅在文,还在思。
下面是我思考的庄子在《秋水》表达的几点意思,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
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
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到达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到达的了。
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到达。
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
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
河是水,它会流动。
比方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
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直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平衡。
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
这就是相对真实。
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
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挖苦《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
从中可以看出: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
读《庄子外篇秋水》的感想
读《庄子外篇秋水》的感想【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庄子外篇秋水》2.阐述读《秋水》的感想二、分析《秋水》的主要观点1.河伯与海若的对话2.万物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3.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三、个人感想1.对《秋水》的理解和体会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四、结论1.总结《秋水》的主要观点2.表达读《秋水》的感想及启示正文一、引言《庄子外篇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这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点。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道家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分析《秋水》的主要观点1.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文章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展开,河伯见到海若后惊叹于大海的辽阔,认为自己所在的河伯泉相比之下微不足道。
海若则告诉河伯,天下之水,无论大小,皆归于大海,因此不必为自己所在之地的大小而感到骄傲或自卑。
2.万物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庄子表达了万物平等的观点。
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并无尊卑贵贱之分。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应该平等对待,共同生存。
3.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在《秋水》中,庄子还表达了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一个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才能体现出来。
这种相对主义观点,让人更加谦虚地面对这个世界,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不过分夸大自己的价值。
三、个人感想1.对《秋水》的理解和体会阅读《秋水》,让我深刻体会到道家的哲学思想。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通过学习《秋水》,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不过分追求物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容易陷入攀比和竞争的心态。
《秋水》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不以物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结论《庄子外篇秋水》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道家的哲学观点。
[高二作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1200字
[高二作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1200字课堂教学上大家下结论,《秋水》体现了河伯这个人眼界短浅等性格缺点。
可是我觉得它做为一篇寓言,它带有博大的道家观念。
它的辉煌不但在文,仍在思。
下边就是我思索的庄子在《秋水》表述的几个方面含意,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秋水》叙述了河伯自觉得黄河美丽,但见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小故事。
我觉得庄子使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开阔,地比不上天宽,但天又不如心随意。
河伯往往会自满,仅因他只见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道心(大海)远。
庄子觉得心是最随意的,它具备超越性,跨越于天地万物,解决了宇(時间)宙(室内空间)的拘束,也就是无尽。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在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仅有极少数生人才可以做到的了。
庄子憧憬这一境界,他实际上也已做到。
如今大家说的心有多大,演出舞台就有多大含意也类似吧。
二种存有除三种存有外,庄子还使用黄河和大海还表明了二种存有,即相对性存有和到底存有(相对性真正和到底真正)。
我们要主义以个关键点。
河是水,它会流动性。
例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引入大海。
换句话说大家讲小河美,黄河美时,他们早已发生变化,它或许還是美丽的,可是他们的美早已与大家赞扬他们时不一样了。
由于他们会流动性,他们的內部在一直产生变化。
大家往往看不见转变,因为它是以种动态性的均衡。
他们一直处在一种转变的情况,他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性的美。
这就是相对性真正。
始终恒一的美在大自然中是找不着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日,天地万物全是不真正的。
那麼有木有到底真正的事情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便是道,只有道是到底存有即永恒不变,而其他一切都是由道衍化出去的,都处在转变当中。
就向黄河终归要引入大海,而大海不容易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讥讽《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瞧孔子的见闻,那时候他不敢相信。
从这当中能够看得出:1:河伯刚开始不敢相信表明儒家在那时候是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发展知名度的,这和在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分歧;2: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儒家在庄子心里影响力并不高。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秋水》是庄子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魅力,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塑造《秋水》以秋水为背景,描述了河伯和北海若两位水神之间的对话。
河伯是黄河之神,自以为天下之最,直到他遇到了北海若,一个更加宽广、深邃的水神。
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交锋,展现了他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庄子以河伯和北海若为人物载体,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同时,通过他们的对话,庄子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二、感悟与启示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他以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我感受到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
在《秋水》中,庄子认为道德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不同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信仰。
最后,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看法。
庄子认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智慧,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
三、对比和反思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也对比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想写一篇关于《秋水》和庄子智慧的作文。
咱们先来说说《秋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十分优美,像是描述着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到无比清新和惬意。
台阶边,绿水滋生,而横竹影里的秋水,又让人不禁想起了庄子对自然观的诠释。
庄子倡导自然,重视人的心灵与自然之间的融合。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应该去追求名利财富。
他的智慧让人们思考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秋水》这首诗则是对庄子深邃思想的一种阐释。
在诗中,作者所描绘的秋水就像是庄子中提到的“天地之无极,而万物之生也”。
水是自然之中的一种自然元素,可以随着自然季节发生变化,有时候飘忽明灭,有时候却是波涛滚滚,宛若有生命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水所拥有的这些特征当作对庄子自然观的体现。
从用词上看,《秋水》和庄子的智慧都强调自然之美。
诗中所描绘的秋水从清新的水色,到婉约的竹影,都展现出作者的美感。
而庄子的智慧也对自然美的表达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究,让人深入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深邃并体悟到生命的内涵。
总的来说,庄子的智慧让人们认识到了自然与人之间复杂而却又深邃的关系,而《秋水》这首诗则是通过一个美妙的意象,让人们对庄子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杆,去感悟庄子智慧,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范文二:大家好,我今天写一篇关于《秋水》和庄子智慧的作文。
《秋水》是一篇描述秋日水景的佳作,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吟唱着池塘旁的秋水,描绘了一个美妙的画卷。
通过描写,不仅让读者感触到水的美丽,也启发读者思考庄子的自然观。
庄子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实价值。
庄子的思想与《秋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升华。
同时从用词上分析,《秋水》与庄子智慧也在用语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秋水》中,“绿水流莺语间绿萍处,碧浪琼瑶迎骑来”的描写,同样体现出自然之中的温柔和美好。
庄子秋水观后感5篇
庄子秋水观后感5篇《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庄子秋水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秋水观后感篇1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_,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
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
后来,看到了_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
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
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
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_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_日攻进_城。
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_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_。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_向起义_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秋水庄子读后感1000字
秋水庄子读后感1000字《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假设,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自身的渺小也原形毕露。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咱们应该维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如此,人一辈子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自豪的人是永久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熟悉,使河伯过于自大,这是一种见地的浅陋。
若是河伯没有改掉自己自豪的心态,那么他将永久看不到大海,永久不明白自己的渺小,那将是何等悲伤啊。
在咱们的学习中,咱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豪自满。
咱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成心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熟悉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一辈子,要常常检讨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地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咱们应那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踊跃向上的人一辈子,让人一辈子变得加倍成心义。
谦受益,谦虚令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关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一辈子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何等渊博,也只是是九牛一毫。
咱们只有维持谦虚的学习态度,维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一辈子,才能实现人一辈子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确实是缺少见地。
牛顿说过,“我不明白人家如何看我,可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小孩,偶然拾到较为滑腻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觉。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绩的基础吗?在今天那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熟悉自身的有限,加倍谦虚、勤奋地学习,尤其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非代表有一个美好的以后。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启示。
其中《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名篇,它以深邃的哲理和流畅的文字,让我深受启发。
《秋水》是庄子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水”为主题,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自然界的多变和普遍性。
文章一开始就以“太湖”为背景,以生活在湖中的鱼来比喻人类。
作者通过鱼的视角来表达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他说:“鱼出游则於陆,养於潜,每骇不及穴。
”鱼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感到惊慌,不如在水中安全。
这里,庄子以鱼的视角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有一种固守之心,不愿冒险和改变呢?我们是不是只顾表面的安逸和洞悉不到的幸福呢?然后,庄子接着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方其变也,蜂醉於花,鱼醉於水。
”他告诉我们,只有适应变化,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正如鱼在水中畅游一样,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去包容世界的变化。
水,是世界最柔软的物质,它可以填满任何空间,适应任何形状,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又无处不在。
庄子通过水来比喻真实和广博的世界,它不分好坏、美丑,它只是在流动,只是在存在。
正是这种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让我们可以接纳世间百态,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坦然。
在《秋水》中,庄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道”。
他认为,道不仅存在于人和自然之中,也贯穿于普遍的事物之中。
他说:“经纬万物,内外无间,登台雾绩,露宿风雨,一握九珠,四时六气。
”道是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万物变化的原理和规律,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庄子在《秋水》中运用了水的形象,将它与道联系起来,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顺应变化,与世界和谐共处。
通过读《秋水》,我深深感受到庄子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
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他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多变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背离自己的本性和生命的本意。
欣赏著名故事文章秋水的心得五篇推荐
欣赏著名故事文章秋水的心得五篇推荐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秋水的心得(一),《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
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
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
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
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
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
河是水,它会流动。
比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
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直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平衡。
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
这就是相对真实。
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
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讽刺《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
从中可以看出: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
秋水的道理和启发
秋水的道理和启发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
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
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庄子秋水》学习感想想文言文读书感受
《庄子秋水》读后有感想文言文念书感觉《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持续了庄子一向的风格。
可是,看完整文后却不会产生错杂的感觉,由于庄子在此中埋藏了一条秘密而绵延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不免由心底升起些许焦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不过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丧气,于此就倍添了关于庄周的敬羡。
在他看来,人间万物或大或小,都由于命运的限制而不可以看清自己,就像河伯同样。
人属毫末,只要安于自然天“道”就好。
比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傲视细者不明。
”又说“井鼃不可以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够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海洋,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茫了,孔子在匡的游览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关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关于天下的抢夺和名誉的博取更是不屑一顾,由于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自己来说过于大的东西。
这样,我也认识了我的繁忙与疲敝,不过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量,要控制膨胀的欲念才行啊。
可是,我是不得不,庄子所简单人想起“全部都是命运,全部都是烟云”,看来也只好是浅止了⋯⋯《庄子秋水》中,秋水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流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吾非至于子之殆矣”,自己的细小也裸露无。
招,得益。
勿以己之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知五岳以外,有他山之尊,我保持虚慎、戒戒躁的学度,只有,人生之旅才能得益无。
招,傲的人是永不可以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境里,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片面的,使河伯于自,是一种的浅陋。
假如河伯没有改掉自己傲的心,那么他将永看不到海洋,永不知道自己的细小,那将是多么悲痛啊。
2024年庄子秋水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庄子秋水读后感范文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
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埃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埃”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保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孝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
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校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
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___年农历三月___日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
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秋水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文章既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又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秋水》一文中,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他说,“秋水为天下之大,而河海为秋水之大。
”这句话表达了秋水之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在庄子看来,秋水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一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
而对于人类所追求的名利和功名,庄子却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世俗之物,不值一提。
他说,“河海虽大,尚不能载舟;秋水虽小,能容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世俗之物的鄙夷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在庄子看来,人们追求的名利和功名都是虚无的,而自然界的美丽和伟大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在文章的结尾,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他说,“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而不应该像人类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点。
这种超然态度,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秋水》一文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
他以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鄙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和一种宽容的心态。
这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庄子一样,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得失,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的伟大,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
课堂上我们得出结论,《秋水》反映了河伯这个人见识短浅等性格缺点。
但是我认为它作为一篇寓言,它含有博大的道家思想。
它的光辉不仅在文,还在思。
下面是我思考的庄子在《秋水》表达的几点意思,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
《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
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
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
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
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
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
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
河是水,它会流动。
比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
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
直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平衡。
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
这就是相对真实。
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
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讽刺
《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
从中可以看出: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
我想在这里庄子借河伯之口是想说明他的治国主张。
即无为。
其实诸子百家公认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无为废,有仁;仁废,有义;义废,有礼:礼废,再法;法废,整个社会就会万劫不复。
无为仁义礼法,是境界慢慢堕落的。
打个比方,只有在鞋不合脚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你穿着鞋。
如果鞋很舒适,那么走起路来就像鞋不存在一样。
表面上是什么也不做,实际是好到一种程度的表现。
老庄担心的是,人们只注重表面时候得那个礼节和忽略了仁义的本身,并不是不要仁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的担心不是多此以举,在后世果然得到了验证。
道与儒
说到底,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要求等级和规范。
而道家强调人
的自然性,到达了以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境界。
儒家讲究入世,道家是出世。
既然如此,如果说道家代表虚无,那么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发展的社会也上虚无吗?那么代表社会的儒家也是虚无吗?而且道家提出道这个信仰和前提,是想让一个人有所敬畏,敬畏自然。
那么自然也是虚无的吗?这显然不成立。
所以我不认为道家是虚无主义,老庄是悲悯地思考着我们终极关怀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