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合集下载

全国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整理版)0318

全国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整理版)0318

填空《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对比法和类比法《秋水》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喻意是人的认识受时间的限制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庄子在《秋水》中用“曲士”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2-7《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孔子《秋水》中,庄子用“毫末之在于马体”来说明人的认识有限,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2-6《秋水》中,与“中国之在海内”形成类比的是稊米之在大仓议论文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是《秋水》《垓下之围》项羽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垓下之围》中,揭示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一面的情节是马赠亭长,自刎乌江《垓下之围》的情节中,暗示了项羽众叛亲离的是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中,表现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的细节描写是“天之亡我”的三次呼告《垓下之围》的“太史公曰”中,肯定项羽历史功绩的语句是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13-65《垓下之围》项羽的言语中,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精神的是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说“天之亡我”,所显示的人物特征是缺乏反省意识P67《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所显示的个性特点是自矜功伐13-67《垓下之围》一文出自《史记》中的本纪13-65《垓下之围》中突出英雄末路时无可奈何心态的场景是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文章中,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的是《垓下之围》《垓下之围》中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直接原因是“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13-64《秋夜》意象中,精神上与枣树相互呼应的是小青虫《秋夜》的意象中,收到作者“默默敬奠”的“英雄”是小青虫P105《秋夜》所写的事物中,在象征寓意上与枣树相近的是小青虫《秋夜》中象征着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意象是小青虫《秋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1、加点字: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 穷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被。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旳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5、拘于虚也。

——于: 被。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夸耀。

7、天下之水, 莫不小于海。

——莫:没有谁。

8、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9、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中原地区。

10、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望旳样子。

11、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时: 按照季节。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旳学识少。

闻:学识, 学问。

轻伯夷之义: 认为伯夷旳义行轻。

少、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 小看, 轻视。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 自我夸耀, 自我赞美。

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 转, 转变。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 脸朝东。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固, 局限。

2、翻译: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 河伯洋洋自得, 认为天下旳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闻道百, 认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听到了多种各样旳道理,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旳, 说旳就是我呀。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旳学识, 轻视伯夷旳义行。

6、计中国之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同样吗?7、伯夷辞之认为名, 仲尼语之认为博, 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 这就是他们旳自我夸耀。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旳读书人谈论道, 是由于他们被受到旳教育所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旳虫子谈论冬天里旳冰, 由于受到了时令季节旳限制。

大学语文自考题-20

大学语文自考题-20

大学语文自考题-20(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庄子《秋水》的主旨是______(分数:1.00)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解析:[考点]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秋水》的主旨。

《秋水》一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正确答案选C。

2.《容忍与自由》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分数:1.00)A.自我反思B.深入浅出C.例证典型√D.旁征博引解析:3.《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______(分数:1.00)A.文字的运用不可粗枝大叶B.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C.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意义D.文字运用必须有创造精神解析:[考点]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咬文嚼字》文本的理解。

文章第四自然段开头指出,有些人认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文字顺畅,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接下来运用“推敲”这个典故,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即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

4.《冯谖客孟尝君》中写到冯谖“弹铗”,孟尝君“左右”“皆笑之”“皆恶之”,这对刻画冯谖形象的作用是______(分数:1.00)A.对比反托√B.侧面映衬C.类比显现D.象征暗示解析:[考点]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冯谖“弹铗”,孟尝君“左右”“皆笑之”“皆恶之”,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戏剧性效果,很好地完成了对冯谖形象的烘托刻画。

正确答案选A。

5.《张中丞传后叙》中“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______(分数:1.00)A.于嵩读《汉书》事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C.张巡慷慨就戮事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解析:[考点]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张中丞传后叙》内容的理解。

2017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7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7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真题(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的是 ( )A 礨空之在大泽B 中国之在海内C 梯米之在大仓D 毫末之在于马体答案:B解析:在《秋水》中,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庄子连续列举了"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事物,同时又列举了"礨空之在大泽""梯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等事物。

但对论点来说,前者是事例,用的是例证法;后者是比喻,用的是类比法。

2. 下列《论毅力》提及的正反对举中,既在"人生历程"中,又出现于"譬诸操舟"中的是 ( )A 顺与逆B 成与败C 强与弱D 幸与蹇答案:A解析:作者在对人生历程的论说中,提出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是交替呈现的("盖人生历程……相间以迭乘")。

在以操舟作比时,又提出行船也是根据风向的转变而或逆或顺("譬诸操舟……常相参伍")。

因此A项正确。

3. 《吃饭》提及的古人中,被作者认为"早已明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的是 ( )A 伊尹B 老子C 孔子D 孟子答案:C4. 《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不复歌"的根本原因是 ( )A 出有车B 孟尝君左右的厌恶C 食有鱼D 满意孟尝君的宽容答案:D解析:《冯谖客孟尝君》中,在孟尝君分别满足了冯谖"食有鱼""出有车"的要求后,冯谖依旧弹铗而歌,A、C选项不正确。

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真正目的是试探孟尝君的为人是否值得自己效力,当他了解了孟尝君的礼贤下士与待人宽容后,便不再试探。

大学语文第三讲 《庄子 秋水》

大学语文第三讲 《庄子 秋水》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 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 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 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 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 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 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 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 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 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史记》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 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 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 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 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 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庄子· 列御寇》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 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 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庄子· 外篇· 至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下载)(总1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一)下列文章属于演讲词的是《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和例证法B.例证法和对比法C.对比法和类比法D.类比法和演绎法(二)“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是形容A.《八声甘州》B.《一句话》C.《摸鱼儿》D.《雨巷》(三)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心理根源是()A.年轻气盛B.狂妄自大C.喜同恶异D.愚昧无知(四)《垓下之围》项羽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1,兵少;2,天亡我;3,将叛离;4,我战略失误;(五)“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是一种1,丰富心里想象力的好办法;2,摆脱心理郁闷的好方法3,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好办法;4,外出旅游的好办法。

(六)南霁云抽刀断指,“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属于1,心理描写;2,比喻描写3,议论描写;4,侧面描写;(七)《秋夜》中要敬奠的是1,枣树;2,小粉红花;3,小青虫;4,天空;(八)《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自喻的词句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九)属于理论论据的材料是1,韩愈“唯陈言之务去”2,郭沫若改剧本3,贾岛“推敲”的例子4,王若虚改李广射虎(十)运用反衬手法的是1,《香市》2,《都江堰》3《垓下之围》4《先妣事略》(十一)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的原因在于1,树立自己的权威;2,塞维图斯不听话;3,厌恶塞维图斯;4,深信自己不会错;(十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1,归纳法;2,演绎法;3,对比法;4,类比法;(十三)《断魂枪》中孙老者的基本性格定位是()A.乐观爽朗B.爱艺如命C.积极进取D.旧江湖艺人的积极面(十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明确提出大学性质是1,为做官提供方便2,研究高深学问3,有利于学生得到毕业文凭;4,为发财提供方便;(十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1,对比法;2,类比法;3,演绎法;4,归纳法;(十六)马伶在《鸣风记》中扮演的是A.严嵩B.杨继盛C.夏言D.顾秉谦(十七)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贯穿全词的句子是()A.是处红衰翠减B.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C.不忍登高临远D.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十八)《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认为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是1,树立宇宙有限的观念2,树立宇宙无限的观念;3,树立人的认识无限的观念;4,树立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的观念;(十九)《吃饭》一文主要论点是1,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2,吃饭要有音乐;3,吃饭有许多社交功能4,吃饭有时像结婚;(二十)《王制》中,可用来摧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条文是:1,“假于鬼神时曰卜筮以疑众,”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3,“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
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
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 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 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主题思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 末,可乎?”
*北海若曰: 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校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行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熟悉受空旬限制B.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先天素养限制D.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B.人的熟悉受空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熟悉受知天素养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熟悉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赞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美C.为河伯转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熟悉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行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行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方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6、下列作品中,写到大海并采纳了拟人化手法的是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大学语文之秋水-PPT课件

大学语文之秋水-PPT课件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背 景 简 介
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朗 读 欣 赏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 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使学 生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 的思想,培养其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形象化 说理的风格。培养学生的 审美想象能力和对文学的 审美鉴赏力。
返回
内容述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 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 行嘲笑。 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 入思考: 一、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返回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 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 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 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 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 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 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 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 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 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 大海超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此自我夸耀,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 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 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冢在大湖泊中吗?约计中国 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 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 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 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 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X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X,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假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X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X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X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X假设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假设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假设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 即“无为而为 ”或“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 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 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 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 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 无意义。
• 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 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庄子散文善于连类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 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 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 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 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海若;再由大至小,说明事 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 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 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庄子》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 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 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 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 《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 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 3.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 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 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 请回答: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 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并作释 • (1)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 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 无可奈何。 • (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 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 (3)坐井观天(井蛙之见)——坐在井底看天。喻人见识有 限,眼光短浅。/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 解。 • (4)太仓稊米——太仓:古时京城的粮仓;稊米:小米.大谷仓中一 粒小米,喻极渺小。
渤海神若说:“不可与井蛙谈论海的事情,是因它 们所处地方的局限;不可与夏虫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 它们受着时令的制约,不可与霸蛮的人谈论大道理,是 因他们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山谷河溪跑了出来, 见识了大海,知道了你的浅薄,就可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溪河流向它,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却不会溢出;尾闾排泄它,不 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也不会亏空;春天、秋天它没有 变化,洪水、大旱它没有知觉。这是因它的容量远远超 过长江、黄河,不可计数啊!但我未曾因此自夸,因为 我以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它的阴阳之气,我在 天地里,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在自己见识 很少的想法,又怎会去自夸呢?
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 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 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 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 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 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 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 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 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 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 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 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 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 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 得精彩。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童仆)杀雁而享(享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 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主旨
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阐 释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思想:在无限广大 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会受到 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总是十分有 限。既然有限,人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 的见闻而自足自满,而应不断开阔眼界, 不停地学习。这是本文反映出的庄子进 步思想的意义所在。
【艺术特色】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说理。 本文塑造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从他们的一番 对话中深含着哲理。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2.文章开头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 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 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互相比照,衬托河伯与北 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yù ]于海者,拘 (局限)于虚(同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困 )于时也;曲士(覇蛮的人)不可以语于道 者,束于教(教育)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乃知尔丑(见识浅薄),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连 类比喻,1.说明人的认识受到客观限制)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 泄之,不 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 (超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 多者,自以比形(列身)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 见少,又奚以自多!//(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 所以自己不敢自满:海若的认识境界)
《庄子· 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 )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有 )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 •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 1.展示秋水应时而降,黄河浩淼壮观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河伯的认
识境界。
• 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河伯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识其丑。
伯夷
• 伯夷为商末孤竹 君之长子,姓墨胎氏。 初,孤竹君欲以三子 叔齐为继承人,及父 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 逃之,而叔齐亦不肯 立,亦逃之。
译文:
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 河,激流浩荡,站在岸边望去,辨不清洲岛上的 牛马。于是黄河神伯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 全都汇集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水流往东走去,到 了渤海,朝东一望,看不到边际。于是乎河伯改 变了欣喜的脸色,望着海洋对渤海神若感叹说: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没有人像 自己这样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呀。并 且我曾听说有认为仲尼见闻少、伯夷义行轻的 人 ,开始我还不信;如今我亲见您这样难以穷 尽,如果我不来到您的面前,那就危险了,我会 永远被那些明大理的人所讥笑。”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 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 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 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 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 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 “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 价值。 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 子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 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 不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自多”进行嘲讽。)
(提问:为何庄子在前肯定仲尼闻多、伯夷义重,在此又要嘲讽他
们?不是矛盾吗?)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使之眼界开阔,不敢自满。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人 们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可人类只占其一类; 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 的地方都有人,可人只占其中一千;人与万物相 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 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 己任的贤士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 以辞让君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 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 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小洞)之在 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 ]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遍布)九州,谷 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通“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 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如此) 矣! //(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伯夷 辞(辞让)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4.借题发挥对伯夷、仲尼的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小传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 其后,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