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古代中医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积累了许多实用的经典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长期的验证,被誉为中医中最为实用的疗法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同时也为身体健康保健提供指导。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传统药物组方之一,主要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组成。
此方适用于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活血通络、补血益气的功效,可改善女性的生理状况,调节月经周期。
二、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温热解表、疏散风寒的中药方剂。
逍遥散由苍术、白术、潞米、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的不适感。
三、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医古方中一种典型的解表汤剂,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等中药组成。
该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往来等症状。
四、明目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是一种中医古方,由生地、山药、枸杞、熟地等中药组成。
此方主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睛干涩、视力减退等症状。
明目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
五、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中医古方中最经典的补益方剂之一,由当归、黄耆、白术、党参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气虚血瘀、面黄肌瘦、气短乏力等症状。
十全大补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
六、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是一种中医古方,主要由桂枝、大黄、附子、甘草等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寒湿阻滞所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越婢加术汤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七、四逆汤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救脱的中医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大枣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人群。
四逆汤可以温阳救命,是中医中治疗冷证的重要方剂。
八、小青龙方小青龙方是中医古方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石膏、甘草、生姜等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高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
小青龙方具有解表清热、散风化痰的作用。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外阴白班是指外阴部发生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或白斑的一种疾病。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激素失调、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中医认为,外阴白班与湿热、血虚、气滞等相关,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
古方一:三妙散洗剂材料:圆柏叶、白蔹、蚕丝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圆柏叶、白蔹、蚕丝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适量温水调匀成糊状。
用法:每晚用温水清洗外阴,然后取适量糊状敷在患处,待干后洗净。
坚持使用,可明显减轻外阴的白班症状。
古方二:生薏芽柴胡汤材料:薏芽、柴胡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薏芽、柴胡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煮至水剩一半时,吃薏芽,喝汤水。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剂,连续服用3个月。
此方具有清热燥湿、活血化淤的功效,对外阴白班有明显的疗效。
古方三:桂枝茯苓丸材料:桂枝、茯苓、白芍、甘草各适量。
制作方法:以上药材混合,研磨成细粉,用蜂蜜调成丸剂。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0粒,用温水送服。
此方有祛湿化瘀、活血祛斑的功效,可改善外阴白班的症状。
古方四:逍遥丸材料:当归、泽泻、薏苡仁、白芍、生地黄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用蜂蜜调成丸剂。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0粒,用温水送服。
逍遥丸具有调理气血、祛湿化瘀的功效,对外阴白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古方五:半夏泻心汤材料:半夏、茯苓、泽泻、粳米各适量。
制作方法:以上药材混合,煮粥食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食用2周。
此方具有清热化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外阴白班伴有水肿、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天然的疗法选择,能够调理气血、祛湿化瘀,改善外阴白班症状。
然而,每个人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建议在使用前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建议。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外阴白班的发生。
总结来说,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古方有很多,如三妙散洗剂、生薏芽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逍遥丸和半夏泻心汤等。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凭借千百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医药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验证,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救济了无数患者。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中的十大古方,每一个古方都无数次地拯救了患者。
1. 大黄饮:大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通便作用。
大黄饮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对治疗便秘具有显著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对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3.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具有调经活血的功能。
4. 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热毒性感染、咽喉肿痛等症状,对患者起到了非常好的救治作用。
5. 四逆汤:四逆汤方剂主要由干姜、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驱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腹痛等寒凝症状。
6. 平胃散:平胃散是一味常用的胃痛方剂,由生姜、干姜、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止呕降逆的作用,对胃痛、胃寒等症状有显著缓解效果。
7.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解表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疏肝解郁、解表发散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8. 地黄炙甘草汤:地黄炙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由炙甘草、生地黄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功效,对虚劳久病、口干咽燥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9.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温里解寒方剂,由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痛经、手足冰冷等症状。
10.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味常用的肾虚方剂,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药材组成。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一、桂枝类方--1201、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2、桂枝加附子汤:别名:桂枝附子汤《普济方》、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
歌诀: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03、小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04、桂枝加大黄汤:别名: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别名:龙骨汤《外台》、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提要: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1、小青龙汤?伤寒论?;2、大承气汤?伤寒论?;3、小柴胡汤?伤寒论?;4、五苓散?伤寒论?;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8、归脾汤?济生方?;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今临床新用各论:1、小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大承气汤?伤寒论?概述: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枯燥,脉滑数。
中医古方治腿酸疼的方法
4.蔓荆子散
含蔓荆子、独活等,可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对腿酸痛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川牛膝酒
用川牛膝浸泡酒中,外擦患处,可活血祛瘀、舒筋止痛。
6.艾叶搽酒
用生艾叶熬制成搽酒,外涂腿部,可温通经络,缓解酸痛。
7.葛根浴
用葛根煎水洗腿部,既可温经活血,又可取其疏通流注的功效,缓解酸痛。
此外,根据症状不同还可以使用其他中成药或方剂治疗。combines温通阳、活血化瘀、祛风湿、舒筋活络等方法,配合调理阳气与护肝等。
中医古方治腿酸疼的方法
您好,中医治疗腿部酸痛有许多古方,这里我推荐几个相对简单的方子,仅供参考:
1.生地黄散
主要由熟地黄、当归等组成,具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虚风湿所致的腿酸痛。
2.独活散
含有独活、秦艽、防己等,可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后腿部酸痛。
3.用于湿热痹痛型腿酸。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美容古方消除肌肤红血丝
中医美容古方消除肌肤红血丝中医美容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疗效,成为越来越多人钟爱的美容方式。
在中医美容中,有一种古方可以有效消除肌肤红血丝,让肌肤回复健康光泽。
本文将介绍这种中医美容古方以及其使用方法。
古方名称:红血丝消除方材料准备:1.当归:10克2.白芍:10克3.白芷:10克4.甘草:5克5.黄柏:5克6.红花:5克7.蜂蜜:适量制作步骤:1.将当归、白芍、白芷、甘草、黄柏、红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30分钟。
2.煎煮完成后,过滤药渣,取出药液。
3.将药液倒入小碗中,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
使用方法:1.首先,清洁脸部肌肤,确保肌肤干净。
2.取适量古方药液,均匀涂抹于红血丝部位。
3.轻轻按摩红血丝部位,帮助药液更好地渗透肌肤。
4.待药液完全吸收后,用清水洗净。
注意事项:1.此古方仅适用于肌肤红血丝状况较轻的人群,若红血丝严重,请及时就医。
2.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这款中医美容古方主要采用当归、白芍、白芷、甘草、黄柏和红花等草药,这些草药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用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和舒缓肌肤。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作用,能够改善肌肤微循环;白芍、白芷和甘草具有消炎镇静和抗敏作用,可缓解红血丝引起的炎症;黄柏和红花则有助于收敛血管,减少红血丝的出现。
使用该古方时,首先需要确保脸部肌肤的清洁,以便药液更好地渗透。
然后将古方药液均匀涂抹于红血丝部位,轻轻按摩帮助药液吸收。
最后用清水洗净,完成整个过程。
由于每个人的皮肤状况不同,使用效果会有一定差异。
如果红血丝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款中医美容古方具有一定疗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红血丝状况比较严重的人来说,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进行科学的治疗。
另外,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意见。
总结起来,中医美容古方红血丝消除方是一种有效改善肌肤红血丝状况的方法。
通过添加当归、白芍、白芷、甘草、黄柏和红花等草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肌肤,并减少红血丝的出现。
中医美容古方调理油脂分泌
中医美容古方调理油脂分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医美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传统中医的一部分,中医美容借助古方调理油脂分泌,以达到改善肤质、美化容颜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古方以及它们在调理油脂分泌方面的作用。
古方一:苦参化脂汤苦参化脂汤是一种中医古方,主要由苦参、黄连、大黄等草本植物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油性皮肤和去除油光。
苦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皮肤上的毒素,减少油脂分泌。
黄连和大黄则能够收敛皮肤毛孔,使皮肤更加细腻,同时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减少痤疮的发生。
古方二:益母草益母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调理油脂分泌、收敛皮肤毛孔的作用。
将益母草制成面膜,经常敷于脸部可以改善油性皮肤,并减少痤疮的生成。
此外,益母草还能够改善肌肤水油平衡,使肌肤更加清爽、柔嫩。
古方三:白芷散油面膜白芷散油面膜是一种中医古方,制作简单易行。
只需将白芷粉末与蜂蜜调成糊状,敷于面部20分钟后洗净即可。
白芷具有唇敛、解毒的作用,能够控制皮脂腺的分泌,减少油脂在皮肤上的滋生。
同时,蜂蜜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清洁皮肤,减少毛孔堵塞。
古方四:黄连麸糊黄连麸糊是中医古方中常用的调理油脂分泌的方法之一。
制作黄连麸糊时,将黄连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面粉调成糊状,敷于面部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黄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抑制皮肤上的细菌生长,减少油脂的分泌量。
同时,麸糊还能够吸附皮肤上多余的油脂,清洁毛孔,保持肌肤清爽。
总结:中医古方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美容方式,通过调理油脂分泌,改善肌肤问题,美化容颜。
以上介绍的几种古方均能有效调理油脂分泌,使皮肤清爽、细腻,减少油光和痤疮的发生。
然而,使用中医古方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过敏等不适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使用古方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中医美容。
通过中医古方调理油脂分泌,我们可以改善皮肤问题,恢复肌肤的健康和光泽。
与化学美容品相比,中医美容更加注重自然疗法和长期效果的维持。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一、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男根增长古方,中医秘方配制效果佳!
男根增长古方,中医秘方配制效果佳!
介绍一下大阳丸
一、大阳丸
中医药学远源流长,古人早就对阴茎增长有所研究,让我们来看看:《洞玄子秘传·无敌大阳丹》,此方相传为洞玄子发明、隋唐时代传入宫庭,唐明方视为神方,驳女无数,之后辗转相传,落入清宫,各代均秘而不宣,君皇独享其药,民间鲜为人知,此方为治发育不全的绝佳良方,本丹又称“大阳丸“:
柏子仁二钱半、白蔹二钱、白术三钱半、桂心一钱半、附子一钱。
用法:蜜制丸,每曰早中晚饭前各服3~5.丸(约3~5克),一律白开水服下,服药期间每晚用热水洗,浸一二分钟更佳,
一般服用十天后,约可增长到一到两公分、极少数长二至三寸、器质性病例无效。
本药没有任何副作用,但药性且烈、二十岁以下及阴虚火旺者切不可服,不能随意加大药量,服药期间禁食萝卜、牛肉等。
白蔹
白术
桂心
附子
二、龟头变大处方
益智仁、薤子、杜仲、阳起石、胎盘各 30 克、高丽参、沉香、黑牛鞭、海龙各 20 克、金胆粉 10 克。
益智仁
薤子
杜仲
阳起石
胎盘
高丽参
黑牛鞭
金胆粉
操作:上药研细面,分 60 份,早晚各 1 份,淡盐水送服。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精子成活率低下、腰膝无力、尿白、尿淋。
效果:一般一剂左右有效,二剂痊愈。
愈后阴茎明显增粗长,龟头变大,性交可达 30 分钟以上。
让鸟“增大增粗”秘籍:告别“萎”哥、3分变25分、一夜5轮再不担心“隔壁老王”!核桃栗子牛肉。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1.《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伤寒发病的病机与治疗方法。
2.《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3.《温病条辨》:是汤岳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辨证和治疗方法。
4.《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方剂宝典。
5.《医宗金鉴》:是吴鞠通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前人的医案和经验,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6.《丹溪心法》:是丹溪张景岳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本草纲目》:是李时中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草药的性味归经和药性用途,对于草药的应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8.《针灸甲乙经》:是黄帝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9.《桂林医案》:是清代医家吕叔湘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收录了吕
叔湘在桂林地区的临床经验和医案。
10.《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杨继洲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医学上的常见错误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中医养生群. .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古代,中医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古中医名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瑰宝。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中医学的十大名方。
1. 人参麻黄汤人参麻黄汤是经典的古中医名方之一。
它由人参、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人参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热不均、胸闷、咳嗽等症状。
2. 四逆散四逆散是由吴茱萸、附子、干姜、甘草等组成的名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胃脘、四肢怕冷、脉沉等症状。
四逆散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
3.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抑郁、烦躁、胸胁疼痛等症状的古中医名方。
它由柴胡、芍药、黄芩、甘草等药材组成,可以疏肝理气,调和阴阳。
4. 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是古代治疗热毒病的名方,由黄芩、黄连、石膏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疮疖肿痛等症状。
5.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一种滋补古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等药材组成。
它可以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常用于治疗气虚、血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6.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调理女性月经的古中医名方,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7. 温胆汤温胆汤是一种古代治疗胆虚寒滞引起的胆囊疾病的名方。
它由人参、茯苓、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温胆通经、化痰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8.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泻等症状的名方。
它由熟地、山药、山萸肉等药材组成,可以补肾养阴,固精止泻。
9. 麦冬羊肉汤麦冬羊肉汤是古代治疗肺燥咳嗽的名方。
它由麦冬、羊肉、沙参、麦芽等组成,具有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可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
10. 桂枝汤桂枝汤是古中医名方中最著名的一方,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五脏交养互益,统治诸病,为宋元明清四朝宫廷御用。
古方新用:参茸大补膏(成药)。
主要成分:红参、鹿茸、党参、白术、炙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等14味。
临床应用:参茸大补膏中医命门养生疗法对心脏病、风湿、老寒腿、骨刺、腰突、颈椎病、肠胃病、肺虚咳喘、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脱发、女性更年期症、脑血管病、骨质疏松有奇效!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参茸大补膏均为上品中药材,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注意事项:服用期间忌食萝卜。
四、五子衍宗丸
古方: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子(盐炒)。
功效:补肾益精。
古方溯源:据考证中医古方五子衍宗丸,脱胎于唐代的“五子守仙丸”,首载于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
古方新用:五子衍宗丸(成药)
主要成分: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
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临床应用:五子衍宗丸中的五味药合用,能添补肾精,益肾助阳,又能涩精止遗,补中有疏。
肾虚精亏而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注意事项: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五、安神丸
古方:鹿茸血粉、柏子仁、当归、黄柏、五味子、麦冬、熟地黄,辅料为蜂蜜。
功效:清热养阴,镇心安神。
古方溯源:《清稗类钞》记载茸血古方是清代名医邵元玉1752年所创,乾隆失眠、头痛,是给乾隆开的安神药方。
传说皇族哨鹿围场时有个“跑鹿”程序,待鹿气血沸腾,割下鹿茸,挤出鹿茸血,经邵元玉御医配置,由乾隆服下,两副即愈。
《邵氏家谱》记载:茸血方之奇特,关键在于它是以造血为基础,对失眠的人身体进行全身调制。
邵氏茸血古方以鹿茸血粉为主方,鹿血粉味甘、咸,性热。
具有益精血,补阳气,止血的作用,因产量少而弥足珍贵,古代应用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头昏耳鸣,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肢体欠温或吐血,鼻衄,妇女崩漏失血,益气,补血,安神,心
悸,气短,失眠不宁等症状等疾病。
古方新用:茸血安神丸(成药)
主要成分:鹿茸血粉、柏子仁、当归、黄柏、五味子、麦冬、熟地黄,辅料为蜂蜜。
功效:益气、补血、安神。
临床应用:失眠、抑郁、心脏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哮喘、胃肠、关节疾病、以及睡眠不好引起的女性黑眼圈、眼袋、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等症。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六、十枣汤
组方:芫花大戟甘遂大枣。
功效: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古方溯源:十枣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十枣汤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芜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胀服之佳.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胸膜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胃酸过多、肾炎水肿。
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舌苔滑,脉沉弦。
注意事项:临床常有恶心,胃肠不适感。
本药经醋制毒
性降低。
七、麻黄汤
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古方溯源: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因其药专力宏,而被历代医家推崇为风寒表实证的首选方剂。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主治产后中风,四肢拘急,筋节掣痛。
八、四物汤
组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古方溯源:本方是从《金匮要略》胶艾汤化裁而来,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月经失调、痛经、黄体功能不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神经性头痛、肩周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此外本放还常用语坐骨神经痛、产后感染、子宫肌瘤、崩漏、皮肤瘙痒症、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胎动漏红则非本方所宜。
九、四君子汤
组方: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古方溯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
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子宫肌瘤、小二低热、还可以用于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四君子汤适宜在小满、芒种前后服用,效果更佳。
十、玉屏风散
组方:防风,黄芪(蜜炙),白术。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古方溯源: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古方新用:玉屏风口服液(成药)。
主要成分:黄芪、防风、白术(炒)。
辅料为蔗糖、纯化水。
临床应用:预防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哮喘、气虚感冒,虚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多发性疖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围性漫谈,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肾炎,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时注意避风寒,忌食生冷、油腻。
责任编辑:(深度鸿富)(免责声明:深度鸿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
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本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
深度热点专栏文章投诉电话: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