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考前俯瞰-多种史观与文综历史高考 专题二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版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讲座2 整体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岳麓版(广东专用)
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 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③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
“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耐心地通过对
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 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
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 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
二、从微观角度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
去认识。
如对哥伦布航行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 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还要从整体世界发展
的角度看,它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
各民族间的交往做出重要贡献。
[ 典例 ] ( 2010•山东文综•T27•25 分) 1492 年,哥伦布航行 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讲座2
整体史范式
(又称整体史观或全
球史观)
【理论阐释】
( 1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 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 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 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 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 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 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 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2014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高考历史卷,在题型设置和试卷结构方面和去年一样,试卷不偏、不怪,在重视大多数考生的同时,又注意区分度,显得中规中矩。
充分体现出了历史教学的人文化、史实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的思想特征。
一.试卷联系实事热点,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反映在选择题中,考查了文化对于政治的作用,影射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民主政治的发展,是目前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在本次考试中,民主政治的考查在29、32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今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而近几年来,随着钓鱼岛、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日本屡屡挑战中国主权,中日关系紧张,这个成为了今年考试的一个重点,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和两道选修材料题都涉及到了中国的抗战,总分值占到了34分,占卷面成绩的三分之一;国际政治上面,考到了欧盟的扩张,其中乌克兰局势,和欧盟有着很强的联系,是今年的国际热点问题。
通过分析,我在最后一节课给高三写了六大方面的考试热点预测(分别是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经济全球化和恐怖主义;苏联的形成及其解体;新航路开辟对于亚非拉的影响;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战后日本的崛起及日中关系),纵观全部的考点,我写的这六个方面中,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经济全球化、战后日本崛起及日中关系,在全国卷2中,居然考了近40分。
二.试卷特色分析今年的高考试卷中,选择题方面,所给材料迷惑性都不大,基于基础但是又高于基础,照顾大面积的学生又有区分度,难度都不算大,也没有难偏怪的题目。
考点也都是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点:奴隶制王朝的特点,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及儒家思想,欧美代议制,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斗争等。
材料题方面,40题考查的是清朝以来对于东北地区的管理以及后来的闯关东,《尼布楚条约》签订对东北的影响,核心是人口的流动对于地区的影响,这和我国目前富人移民有联系。
41题是图表题,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对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传播与发展的认识问题,一则考查我国当代对外思想认识的变化,二则考查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个题所给的图表,居然和云南省二次省统测的41题的题型完全一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2讲 全球史观
第2讲全球史观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4.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6.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此赞誉的缘由是( )A.《海国图志》开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B.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有利于国人树立新的世界史地观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考前三个月·福建专用】2014高考历史二轮第二部分高考热点部分热点1
专题一学科特色恒热点热点1 高考命题追捧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史实链接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5、16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
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
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
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
高考历史——2卷.pptx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 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 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 , 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 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 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 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 原 因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24-25 CD 26-30 ABBCA 31-35 CBACD
40.(25分)
(1)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 民 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 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范式基本概念解读
1、文明史观:传承、交流、融合是其基本概念。 2、整体史观: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其基本概念。 3、现代化史观: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是其基本概念。 4、社会史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揭示生活习俗是其基本概念。 5、革命史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探索与抗争是其基本概念。
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 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 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 (1)指出东(以中国为例)、西方(以英法美为例)在政治上差异 的具体表现。
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答案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 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 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历史 的发展机遇。
命题立意:本题以新航路开辟切入,考查全球史观在历 史研究中的运用,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 历史现象的能力。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 殖民 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 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 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革命史观
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推动资本 主义发展
现代化史观
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史观
2014高考历史考前俯瞰-多种史观与文综历史高考 专题二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教师用书)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考前三个月 第2部分 专题一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某某专版)(教师用书)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三个月第2部分专题一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主要史观概览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革命史观也称传统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派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
私田的收获产品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下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
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
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集中释放了自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所积累的思想文化潜力,周礼文化不战而胜,为后世所效仿。
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之论出自百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课件 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二 史观史研与文史常识(116张PPT)
A.唯物史观
C.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
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的比喻义,即将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运用全球史观考查人类历 史。 答案:B
(二)文明史观
史观解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
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
专题二 史观史研与文史常识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史观解读与运用
二、 史料史研的运用
一、史观解读与运用 (一)全球史观
史观解读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 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 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
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 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 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典例导析
【典例】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 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
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
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 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随着西欧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国际关系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东方从
属于西方及二战后国际两极格局形成发展。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市场、资本主义政 治、国际工运、对外侵略及外交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对中 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4高考历史(考前俯瞰+多种史观与文综历史)专题四 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社会史观范式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14版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板块综合(纵向命题线索+主流答题观点+大题增分策略)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通史板块综合——中国近代史大总结一、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时期阶段特征影响19世纪40~60年代(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某某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某某某某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1)侵略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日本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侵略方式: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2)主要侵略国家:美国(1)政治:美“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的领导者洪秀全发动并领导了这场农民运动。
运动中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政权,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局面。
“天京事变”后,这场农民运动由盛转衰;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但具有盲目排外的阶级局限性。
全球史观归纳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学科特色专题突破 知识点突破 第2讲 全球史观课件
(5)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
2.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 中去认识:如对哥伦布航行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西方殖民者开
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还要从
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它第一次把亚欧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
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 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 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 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 一进程中重视和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所 谓“社会空间”,指的是整个人类的生活圈。
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
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注重不同民
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1.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法:如在研究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时可抓住关键时段进行横向分析,包括: (1)1500 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 (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 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典例 1】(2013 年安徽文综)“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 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A.天主教的传播
B.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D.“日不落帝国”形成
C.罗马帝国的扩张
解析: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 图一白色区域在亚欧大陆,从东方到西方,排除 A 项;图二为 1500 年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 从时间上排除 C 项;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开始于 16 世纪晚 期,排除 D 项。 答案:B
2014版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板块综合(纵向命题线索+主流答题观点+大题增分策略)世界近代史大总结
通史板块综合——世界近代史大总结一、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演变史1.某某政治:是与君主专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而言的。
它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某某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
某某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建立的过程(1)理论依据: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西方思想家先后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三权分立)和人某某权学说等,成为近代西方某某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2)建立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德国为代表,进行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3)建立特点①体现了法制原则: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
②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立法与行政、司法分离,如英国的议会与内阁是立法与行政的制衡,美国的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是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与制衡。
③确立多经波折: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对不同政体的尝试,英国先后经历了某某制、王朝复辟和君主立宪制;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某某制、帝制再到某某制;美国经历了邦联制到联邦制。
3.影响: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体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一些天才的设想。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现实(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2、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3、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5、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东西方差距拉大,亚洲的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这些国家日益闭关自守,更加落后于世界大发展的历史趋势,最终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势。
3、19世纪初~70年代以前:是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用机器生产的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的地位,而且使社会阶级关系和东西方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二是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基本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极力侵略亚洲,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
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个有相对稳定向走向世界战争的过程。
十九世纪末,整个世界形势较为安定,基本上没有爆发大的国际战争;但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疯狂的进行扩军备战,整个世界由和平走向动荡,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完全形成。
2、1918~1923年:这是革命、危机和震撼交织的年代。
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并且经历了第一次的较量,关系由武装对抗到和平相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解体;随着一战的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这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按照他们当时的力量对比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3、1924~1929年,进入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世界由于美元的帮助和战后开展的技术和管理的合理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大,西欧各国地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有些国家(如美国)还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国之间的矛盾较为缓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意大利)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谈判对话代替了武装对抗,两种社会制度也处于和平相处时期。
4、1929~1939年,世界由大危机到走向战争的世界。
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世界性的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并且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正在走向战争。
5、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由于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由于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没有实现联合,尽管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但是战争还是最终全面的爆发了。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两种经济模式在竞争与改革中谋求发展,世界整体化发展迅速。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仗集团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竞争的一种联合图强战略,其代表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大趋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有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成因归纳: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手工工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都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㈡、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推动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不步加深、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㈢、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外扩张(推动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它是在不停的掠夺中发展起来的。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利用其丰富的资本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张。
㈣、交通与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条件)。
新航路开辟时期,在欧洲适用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已经出现,罗盘针已在还船上普遍使用;在三次工业革命中,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的更加方便,电话、电报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使人们同外界的联系变得更为快捷。
这一切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技术条件。
☆“世界文明”构建中的正确态度: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㈠、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㈡、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