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区鼠害发生现状与综合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农区鼠害发生现状与综合治理

摘要在对安徽省农区鼠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安徽省;农区;鼠害;现状;综合治理

我国鼠害发生严重,全国每年鼠害发生面积达2500万hm2,粮食损失50~100亿kg。鼠类可传播160余种人类疾病,最主要的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14世纪中叶,鼠疫席卷欧洲,导致其人口减少1/3。安徽省是一个产粮大省,全省农区鼠害发生严重。常年发生鼠害面积农田约80万hm2,农户鼠害发生率达80%以上。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天敌减少等原因导致鼠害猖獗,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1安徽省农区鼠害发生现状

1.1优势种与分布安徽省农区害鼠以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23%、28.93%和26.43%;农田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5

2.25%、36.20%和8.99%;农户以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8.86%、44.26%和6.28%。农区害鼠种群数量农户明显高于农田,害鼠密度农田(2.38%)和农户(

3.26%)均以江淮丘陵地区最低,皖西地区农户害鼠密度最高(8.63%),皖南山区农田害鼠密度最高(3.57%)。

1.2周年发生动态安徽省农田和农户鼠害发生动态表现为2个高峰期,即3~5月的春峰期和10~11月的秋峰期,且秋峰期高于春峰期。①农田鼠害。春峰期皖南山区、沿江地区、淮北平原在5月,江淮丘陵在4月,皖西山区在3月。秋峰期皖南山区在9月,沿江地区、江淮丘陵、皖西山区、淮北平原均在10月。低谷期皖南山区为7月和11月。沿江地区为9月和12月,江淮丘陵为1和8月,淮北平原为8月和12月,皖西地区为5月和12月。②农户鼠害。春峰期皖南山区在5月,沿江地区、江淮丘陵、皖西山区、淮北平原均在3月。秋峰期江淮丘陵在10月,皖南山区、沿江地区、皖西山区、淮北平原均在11月。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因此开展农田灭鼠要在春、秋两季进行。低谷期皖南山区为2月和8月,沿江地区为7月和12月,江淮丘陵为1月和7月,皖西山区为1月和6月,淮北平原为2月和8月。

2鼠害猖獗的原因

2.1害鼠适应环境能力强害鼠个体小,繁殖力强。若所有后代均存活,一对褐家鼠每年能生育1500只后代。据估计,全球害鼠总数已突破300亿只。如此大的繁殖能力导致鼠群基数大,变异多。在生存竞争中,大量的老、弱、病、残鼠被淘汰,剩下的则为基因型优、体质强壮的个体。经过无数次的自然筛选,害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2环境适宜鼠害发生由于人类的活动,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害鼠的天敌数量逐渐减少,天敌对害鼠的控制能力减弱,使害鼠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数量不断增加,最终造成鼠害猖獗。造成2007年洞庭湖鼠患的主要原因即由于当地生物链遭破坏,猫头鹰、黄鼠狼、蛇等害鼠天敌数量大量减少,使田鼠大量繁殖,引起猖獗。

3安徽省农区鼠害综合治理

3.1综合治理策略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农事活动和农业制度改革,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重点防治鼠害秋峰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具体防治以生态控鼠为主,辅以生物灭鼠和物理灭鼠,在鼠害高峰期,大面积集中使用药物防治。

3.2具体防治方法

3.2.1生态控鼠。①改造和破坏害鼠栖居场所。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减少荒地和害鼠赖以栖息的田埂数量;清洁田园,铲除田间杂草;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做到灌溉暗渠化、排水暗管化。②减少或断绝鼠粮。食物是决定害鼠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采取措施,减少或断绝鼠粮,恶化害鼠的生存环境是控制害鼠数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是:农作物成熟后及时收获;尽量不要在晒场周围堆放作物秸秆;粮食和饲料储存过程中防止害鼠盗粮;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3.2.2生物灭鼠。①利用食肉动物灭鼠。捕食害鼠的食肉动物主要有黄鼠狼、艾虎、红狐、老鹰、猫头鹰、蛇、猫等,其中猫作为控制家鼠的重要手段,历来被广泛应用。河北省调查表明:养雌、雄猫各5只,10d内分别捕鼠120只和460只,平均每只猫每天分别捕鼠1.2只和

4.6只。②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灭鼠。利用对害鼠致病而对其他生物安全的细菌、病毒制剂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毒素灭鼠扩散范围广,致病特异性强,生产成本低,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会引起天敌的二次中毒。因此,该方法是以后鼠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利用肉毒梭菌灭鼠。

3.2.3物理灭鼠。也叫器械灭鼠,它是利用鼠夹、鼠笼、鼠胶板和电子捕鼠器进行灭鼠。①鼠夹、鼠笼灭鼠。应用鼠夹捕鼠效果的好坏与鼠夹放置的地点密切相关。一般家鼠喜欢沿墙壁活动,而野栖鼠则喜欢在田埂、沟渠边活动,因此,鼠夹应根据害鼠种类放置在害鼠的活动路线上。大号鼠夹的打击力量和作用面积都比较大,因此,鼠不易逃脱捕鼠率较高。鼠笼由于不容易被老鼠逃脱,因此,比鼠夹的捕鼠率要高,但其占有空间较大。②鼠胶板灭鼠。近年来,我国生产的鼠胶板质量明显提高,黏性强,受温度的影响小。因此,鼠胶板成为了灭鼠的有效工具。但是,鼠胶板的前2d捕鼠率较高,其后逐渐下降,效果越来越差,在灭鼠实践中应考虑其持效期。③电子捕鼠器灭鼠。电子捕鼠器以瞬间高压将鼠击倒,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用空间少;捕鼠效果好,命中率高;耗电少;无公害等优点。但是,应用电子捕鼠器必须架设电线,给野外灭鼠带来不便,而且,在电子捕鼠器周围不能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3.2.4药物灭鼠。也叫化学灭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鼠方法。我国是合成鼠药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灭鼠药主要有磷化锌、杀鼠灵、大隆、杀鼠迷等。其中磷化锌为急性灭鼠剂,其他3种为慢性灭鼠剂。杀鼠灵主要用于防治家鼠,大隆则是防治野栖鼠最安全、有效的灭鼠剂,杀鼠迷既可用于防治家鼠,也可用防治野栖鼠。使用时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灭鼠剂,再根据环境特点,配制成相应的毒饵、毒粉、毒糊或毒水等使用。在配制毒饵时应注意毒饵的适口性,一般在毒饵中加入引诱剂,常用的引诱剂有5%的糖,3%的植物油,1%的糖精或味精等。为了避免毒饵被非靶标动物或人误食中毒,要在毒饵中加入警戒剂。鼠类对红色不敏感,而其他动物对红色则非常敏感。因此,红墨水、红色染料经常作为警戒剂加入到毒饵中。在阴雨天使用,还应加入防腐剂,防治霉变,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硫酸钠等。在野外投放毒饵时可以将毒饵制成蜡剂,不但可以延长保鲜期防止霉变,而且储存和投放均较方便。药物灭鼠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鼠群密度,但保留下来的害鼠竞争性和抵抗力强,在缺少种间竞争的情况下,可大量繁殖,鼠群数量将很快恢复。灭鼠效率为30%时,只需1.4个月害鼠的数量即可恢复到灭前水平;灭鼠效率为50%时,只需3.3个月可恢复到灭前水平;灭鼠效率为70%时,只需7.1个月可恢复到灭前水平;一般灭鼠效率达到90%以上,并且是大面积连片灭治,则需要1

4.7个月才能恢复到灭前水平。

3.3灭鼠新技术

鼠害猖獗的主要原因是繁殖率高,如果能减少其繁殖率,鼠害即可得到控制。激素过多或不足能使鼠类的代谢发生混乱。过量的雌激素会抑制哺乳期害鼠的乳腺分泌,提高幼鼠的死亡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能使其抵抗力减弱;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同时胚胎死亡率增加。目前正在研制不育剂,害鼠取食后不会立即死亡,不影响其竞争能力,但会失去繁殖能力。如果能找到某种致病菌,它不直接杀死害鼠,而影响害鼠的生殖功能,降低其繁殖率,鼠害则将得到很好的控制。

4小结

控制鼠害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害鼠生存的环境,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控制害鼠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对鼠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进一步的认识,人类一定可以更好的控制鼠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