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将学习三首经典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内容涵盖对古诗的字词理解、诗句朗读、诗意体会及作者情感表达。具体包括:《山行》中描绘的秋日山色与诗人情感;《赠刘景文》中友情与景物的描绘;《夜书所见》中表达的书斋生活与志向。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意境感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文》中“水落石出”的景象。
-朗读节奏掌握: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往往把握不准确,需要指导如何根据诗句的意义和结构进行恰当的断句和重音。
-作者情感洞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感受美的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山行》这首古诗。它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举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学生可能不清楚这是古代对朋友的敬称,需要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厚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自然美和诗人情感的探究兴趣。
-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表达的情感,如《山行》中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通过本次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教学的反思和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很难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讲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记忆力较差;而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但是理解力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古诗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缺乏认识。

他们在朗读古诗时缺乏感情的表达,往往声音单调,节奏不准确。

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韵律训练和语音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诵和演讲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话的韵律感。

最后,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有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

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还会引入一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这次反思和对教学的改进,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效果会有所提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古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古诗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古诗三首》这篇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二是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这篇教材涉及到三首古诗:《春晓》、《小舟云》以及《咏雪》。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通过欣赏、理解并模仿这些诗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诗歌。

三、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述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我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创设,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亲身体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

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古诗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观摩他人的表演,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笔记的整理,我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学生的评价中,我发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法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对古诗《古诗三首》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以发现优点、改进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对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
优点: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与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问答、朗诵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三首古诗的重点内容。

不足:
教学深度不够:尽管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对于古诗中的一些难点和深层次含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需要加强
对于古诗的深度解读。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在课堂中,尽管有一些问答和讨论环节,但是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运用不够充分:在课堂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改进措施:
加强古诗的深度解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古诗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深层次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课堂互动性:可以增加一些讨论和问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韵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17.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是一篇古诗三首的课文,其中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祖国大地的壮丽景色和人民的豪迈情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我鼓励学生先自己阅读古诗,尝试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同时结合课后的注释和参考资料,深入探究古诗的含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通过这首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魅力,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生们通过背诵古诗,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豪迈情怀和深刻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古诗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加强引导和解释;还有些学生在背诵古诗时缺乏兴趣和动力,需要我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加强古诗的背景介绍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古诗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总之,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古诗三首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古诗的教学,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思熟虑了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会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对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

我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给学生展示和拓展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视听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古代风景图片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题: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写古诗?”这个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3) 集体朗读和背诵: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古诗三首》的教学内容,今天我对这篇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我认为这篇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首先,这篇教学内容通过三首精选的古诗,为学生呈现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代诗歌。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孤独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春晓》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意。

例如,在《咏鹅》这首诗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以及诗中是如何描写鹅的形象的。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思考诗歌创作的目的和手法,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然而,这篇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虽然教材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答题仍然是机械记忆和填空选择的形式,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内容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再创作,例如,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小诗,或者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的教师指导部分相对简单,缺少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古诗阅读是一项挑战,他们可能面临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语言游戏和多媒体辅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

综上所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精选的古诗和相关问题的引导,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7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教师总结:
教师的爱心是无形的教育。

让我们用爱心铺设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大道,用耐心和爱心去发现孩子,欣赏孩子,培养孩子。

让学生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奏和谐动人的乐章。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统编版教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统编版教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统编版教材)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古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4首古诗进行教学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

古诗一《秋天的果实》《秋天的果实》这首古诗以秋天的果实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丰收景象。

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秋天果树枝上挂满的果实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气息。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我结合作品中的词句和图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果实。

这样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二《小池》《小池》这首古诗以描绘小池塘中的景物为主题,情感细腻,语言简洁。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展示小池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池塘的静谧与美丽。

接着,我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诗中的一些词语,如“踏青”、“蜻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的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活动。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提升,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古诗三《白兔的园子》《白兔的园子》这首古诗以描绘白兔园子中的花草为主题,通过描绘花草的美丽和生命力,传达出积极向上和积极乐观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白兔园子中花草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我通过提问和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描述白兔的园子中花的颜色、花的形状和花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深入理解了古诗的意义。

通过以上三首古诗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古诗教学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图片、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古诗的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
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
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
每日课外小知识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