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教案
2024年中班体育教案竹子运水
2024年中班体育教案竹子运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五章“趣味运球”,详细内容围绕“竹子运水”展开。
通过利用竹子作为运球工具,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涉及竹子的选择、运水技巧、团队配合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竹子运水的基本技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配合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竹子运水的平衡和团队配合。
重点:竹子运水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竹子、水桶、水、口哨、计时器。
学具:每组一根竹子、两个水桶、充足的水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形式,向学生介绍竹林中的小动物们需要运水救火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竹子运水活动。
2. 技能讲解与示范(5分钟)讲解竹子运水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3. 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两人,一人负责运水,一人负责接水。
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例题讲解(5分钟)选取一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他们在运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竹子运水比赛。
比赛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竹子运水的基本技巧2. 动作要领3. 团队配合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竹子运水挑战赛内容: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练习竹子运水,记录成绩,下周向同学分享。
答案: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动作技巧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结合其他运球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技能讲解与示范的细节4. 分组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竹子运水的平衡和团队配合是难点,因为运水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竹子的稳定,同时与队友进行有效配合。
竹篮打水教案
竹篮打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的易读错的生字词。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气喘吁吁”“打量”等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简要的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牵引指点,学生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体会爷爷的语言。
2、抓住人物的对话,感受爷爷的做法,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正真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爷爷的想法和做法,树立读好书的信念,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了解读好书的真正意义。
难点:抓住人物的对话,感受爷爷的做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教学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师出示篮子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它能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如果用它来打水怎么样?(出示图片)(有同学如果在笑,问一问原因)老师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个用竹篮打水的小故事。
(板书课题:竹篮打水)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个小故事)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籍.、煤.、漏.、气喘吁吁...、打量.、脏兮兮..。
再和正确的读音比对一下,看看自己答对了..、黑乎乎多少。
3.齐读这些字或词语,并留意有些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1.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边看边做标记,同桌两两互相讨论: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竹篮打水的这个故事的开始的,那几个自然段是写孙子用竹篮去打水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故事的结尾的。
2.全班交流:故事的开端(第1-2自然段):因为孙子认为读书没有用,所以引发了竹篮打水的故事。
故事的发展(第3-5自然段):写孙子用竹篮打水的经过。
故事的结局 (第6自然段):通过竹篮打水告诉我们读书有用的道理。
四、精读短文,品味文中人物语言对话描写。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
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竹篮打水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
教学准备:1. 竹篮2. 水桶3. 水源4. 幼儿园室外场地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竹篮,并与他们讨论竹篮的特点和用途。
2. 提问:“你们知道竹篮可以用来做什么吗?”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实践操作:1. 将水桶放在场地的一端,水源放在另一端,确保距离适中。
2. 将竹篮递给第一个幼儿,并告诉他们任务是用竹篮打水。
3. 依次让每个幼儿尝试用竹篮打水,其他幼儿可以给予鼓励和帮助。
4. 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幼儿讨论竹篮打水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总结活动的目标和收获,强调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给幼儿提供其他材料,例如纸杯、塑料瓶等,让他们自由选择用什么容器打水,并观察不同容器的特点和效果。
2. 引导幼儿设计一个更复杂的竹篮打水的游戏,可以增加障碍物或规定时间限制,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2. 与幼儿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反思:1.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2.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阅读理解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阅读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在含义;2、能力目标:运用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珍惜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狐假虎威》《送羊》《竹篮打水》《淘金记》四个古代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简单,文字朴实,贴近生活。
通过阅读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古物,开拓眼界,陶冶情操。
三、教学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和情境,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体验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例如通过用虚拟画面或实物来模拟故事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故事中的内容。
2、运用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探讨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故事内涵和自己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运用课外拓展教学法。
课外拓展教学法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知识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课外拓展活动,如组织学生走访庙会、参观博物馆、观看昆曲表演或古代戏剧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谈论和引导学生参与猜词游戏、歌曲演唱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逐段阅读法、合作阅读法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案竹篮打水
幼儿园教案竹篮打水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
3.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竹篮打水传统节目介绍。
2.竹篮打水基本动作演示。
3.竹篮打水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
1.调动兴趣
引导孩子们回想自己曾经看过的传统节目,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竹篮打水传统节目
讲解竹篮打水的历史由来,介绍传统节目的意义,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
3.演示基本动作
教师对竹篮打水的基本动作进行演示,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使孩子们明白动作规范。
4.实践操作
组织孩子们进行竹篮打水的实践操作,鼓励他们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和发现。
四、教学要点
1.学习竹篮打水传统节目,在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能够
了解传统文化。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关注孩子们的安全。
3.在实践操作中,要鼓励孩子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效果评估
1.观察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动作。
2.组织小组合作,评选最佳表现,并进行表扬。
3.向家长介绍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后记
这次竹篮打水的教学,孩子们非常喜欢,不仅学习到了传统文化,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了。
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积极性,拥有更加快乐和美好的成长。
大班游戏竹篮打水教案反思
大班游戏竹篮打水教案反思
教案标题:大班游戏竹篮打水教案反思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大班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手眼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通过竹篮打水游戏,学生将学会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案反思:
在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
在教案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对于竹篮打水游戏,知识目标可以是了解游戏规则和操作方法;技能目标可以是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情感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互助精神。
2. 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中,需要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和指导。
例如,首先介绍游戏规则和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指导学生如何协作打水,最后进行游戏总结和讨论。
3. 教学资源:
在教案中,需要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竹篮、水桶、水源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避免资源不足的问题。
4. 教学评估:
在教案中,需要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游戏表现。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游戏过程、听取学生的总结和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5. 教学延伸:
在教案中,可以提供一些教学延伸的活动或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游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团队合作和手眼协调能力。
总结:
撰写教案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详细描述教学步骤、列出所需资源、考虑评估方式和提供教学延伸活动。
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案竹篮打水
幼儿园教案竹篮打水教案标题:幼儿园教案竹篮打水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传统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准备:1. 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2. 竹篮、水桶、水杯等道具。
3. 幼儿喜欢的奖励小礼品。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通过播放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音频或视频,引发幼儿对这首童谣的兴趣,让幼儿了解竹篮打水的故事背景。
2. 学习童谣(10分钟):跟着音频或视频一起学唱童谣,老师可以先带领幼儿跟读,然后逐句教唱,最后全班一起唱。
3. 观察实践(15分钟):准备竹篮、水桶和水杯等道具,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人拿竹篮,其他人分别拿水桶和水杯。
老师先示范,将水倒入竹篮,再倒入水桶,最后倒入水杯,强调竹篮打水的特点。
然后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践,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
4. 分享讨论(10分钟):请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竹篮打水一场空。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以逐个请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幼儿自由交流。
5. 总结回顾(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原因,并再次唱一遍童谣。
强调竹篮打水的含义,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即使有时会失败也要坚持。
6. 拓展延伸(15分钟):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竹篮打水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让幼儿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地将水从竹篮倒入水桶中。
7. 结束活动(5分钟):表扬幼儿的参与和努力,并给予他们喜欢的奖励小礼品,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能够了解传统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并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竹篮打水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幼儿能够理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原因,并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让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中班竹篮打水教案
中班竹篮打水教案教案标题:中班竹篮打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竹篮打水的故事情节。
2. 语言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描述竹篮打水的故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竹篮打水的故事情节。
2. 运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描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1. 竹篮、水桶、水龙头等道具。
2. 竹篮打水的故事图片或绘本。
3. 竹篮打水的故事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绘本展示竹篮打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竹篮打水的故事。
2. 讲解故事(10分钟):- 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讲解竹篮打水的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跟随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心情变化。
3. 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竹篮和水桶。
- 给每个小组发放竹篮打水的故事卡片,让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排列卡片。
- 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用竹篮接水并倒入水桶中。
4. 表演展示(10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轮流进行竹篮打水的表演展示。
- 其他学生观看并鼓励表演者。
5. 小结(5分钟):- 回顾竹篮打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重要内容。
- 提醒学生竹篮打水需要团队合作和努力。
六、教学延伸:1. 绘本阅读:让学生阅读竹篮打水的故事绘本,并进行相关的绘本活动。
2. 制作手工:引导学生用纸板、颜料等材料制作竹篮和水桶,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表现。
2.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排列卡片。
3.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描述竹篮打水的故事。
八、教学反思:根据观察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9竹篮打水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水喝啊!”小猴子不听妈妈的
劝阻,边说边笑着摘下竹篮子跑出
门去。
小猴子跑到小河边,采了张
大荷叶铺在竹篮子底上,然后打
了满满一篮子水。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当小猴子提着水回来, 放在猴妈妈面前时,猴妈 妈看得目瞪口呆,好一会 才回过神二年级)
理想励志教育
制作人:徐大荣
竹篮打水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竹篮打水
猴子家的水桶破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打水。
小猴子望着墙上挂着的竹篮子,想了想说:“妈妈,
有办法了,竹篮子不是也 可以打水吗?” “这傻孩子,”妈妈白 了小猴子一眼,“我不是 跟你说过吗?那年家里失火,我想竹篮子能装很多东西, 可是打了半天,一点儿水也打不上来,结果大火把屋子 烧个精光,这个教训要牢记啊!”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谢谢欣赏!
真诚邀请全体英华师生提供宝贵素 材,一经采用,均有纪念品。致谢! 世纪英华实验学校德育处
肯动脑筋,竹篮也能打水
啊!”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老师讲解正能量
猴子家没有东西打水,妈妈认为不能打水的竹 篮子,小猴子却用它装了满满一篮子水,真有趣! 这篇文章推翻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说法,启示 人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我们充分 发挥想象力,多动脑筋,想办法,那些看起来根本 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也会取得成功。
幼儿探究篮子打水教案
幼儿探究篮子打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篮子的作用和用途,了解水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篮子打水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水的运动规律和篮子打水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工具,篮子、水桶、水。
2. 教学材料,图片、实物篮子、水桶。
3. 教学环境,教室或操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张图片,让幼儿猜测图片中的物品是什么,引导幼儿讨论篮子的作用和用途。
然后向幼儿介绍篮子的作用和用途,引导幼儿思考篮子可以用来做什么。
2. 实验操作(30分钟)。
(1)观察水的运动规律。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桶水,让幼儿观察水的运动规律,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如何运动的,水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篮子打水实验。
教师向幼儿展示篮子,并告诉幼儿篮子可以用来打水。
然后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拿一把篮子和一桶水,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用篮子打水。
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引导幼儿思考篮子打水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篮子打水的方法和原理,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4. 拓展活动(10分钟)。
教师向幼儿介绍篮子的其他用途,引导幼儿思考篮子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拓展活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篮子的作用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水的运动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竹篮打水》教案
《竹篮打水》教案11 合同主体甲方(授课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学习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 合同标的本教案旨在为乙方提供关于“竹篮打水”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和指导,帮助乙方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
112 教学目标使乙方能够:1、理解“竹篮打水”这一成语的含义和寓意。
2、认识到竹篮打水这种行为在实际中的徒劳和不合理性。
3、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在不同情境中正确运用和理解这一成语。
12 权利义务121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按照教案的设计和安排进行教学活动。
2、对乙方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义务:1、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确保教案的质量和有效性。
2、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解答乙方的疑问。
3、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
4、尊重乙方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22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获得甲方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2、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义务:1、按时参加教学活动,积极配合甲方的教学安排。
2、认真完成甲方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
3、遵守教学纪律,尊重甲方的教学劳动成果。
13 违约责任131 若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教学义务,如教学内容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等,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重新提供教学服务、减免部分教学费用等。
132 若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学习义务,如经常缺勤、不完成作业等,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能包括接受额外的学习任务、限制参加后续的相关学习活动等。
133 若因不可抗力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一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该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明。
14 争议解决方式141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142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5 其他条款151 本教案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乙方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大班口才课教案《打水》
大班口才课教案《打水》教案标题:大班口才课教案《打水》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描述打水的过程。
2.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小组活动。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水桶、水杯、水龙头等。
2.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每天都会喝水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准备一张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平时是怎么打水的?”呈现(10分钟):1. 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描述打水的过程。
例如:“首先,我们需要拿一个干净的水杯。
”2. 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打水的过程,并配以简单的语言描述。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打水小能手”,其他学生扮演观察员。
3. “打水小能手”需要按照之前呈现的打水过程,模拟打水的全过程。
4. 观察员需要仔细观察“打水小能手”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并准备好提问。
总结(10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的观察员依次提问“打水小能手”关于打水过程的问题。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助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打水过程的关键步骤和语言表达。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模拟打水的过程,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用口头描述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洗手、刷牙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打水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大班竹篮打水案例分析教案
大班竹篮打水案例分析教案教案标题:大班竹篮打水案例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活动"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背景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参与竹篮打水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竹篮、水桶、水源等道具。
2. 竹篮打水案例分析PPT。
3. 竹篮打水案例分析工作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竹篮打水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个活动的了解和想法。
2. 介绍:通过PPT或故事讲解,向学生介绍竹篮打水的故事背景和内涵,解释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 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竹篮打水案例分析工作表。
让学生观察案例中的情境,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讨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导致结果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让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和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故事背后的寓意,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经验教训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6. 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竹篮和水桶进行竹篮打水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他们刚才总结的经验教训,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 反思: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提出改进的建议。
8.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竹篮打水的故事和寓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竹篮打水的故事,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他传统文化活动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美术《竹篮》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对主题不够熟悉。为此,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展开讨论。
(2)创新设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缺乏创新意识,作品雷同。
解决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自然、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创新意识。
(3)团队协作: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竹篮的形状、结构、色彩及图案,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竹编技巧创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作品,展现个性和创意;3.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了解竹篮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竹编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基本竹编技巧的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竹编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竹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习作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习作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应用篇《竹篮打水》。
二、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竹篮打水》的内容;2.通过阅读理解,了解故事情节,并领会其中寓意;3.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4.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1.掌握《竹篮打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写作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应用篇《竹篮打水》;2.白板、彩笔、教材导读PPT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问题导入“你会用竹篮打水吗?用什么办法才能避免水漏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第二步:阅读分析1.让学生阅读《竹篮打水》故事,重点理解故事情节;2.直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主题:“善良受到了嫉妒和打击,但最终可能获得公正评价和赞扬。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竹篮打水》故事中这个主题的体现,并让学生就不同情节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及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步:写作实践以《竹篮打水》为素材,让学生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事件或人物(可以是某位好老师、做得好的同学等),并阐述其重要性或故事寓意。
督促学生注意叙述的顺序、语言准确性。
第五步:分享与点评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班微信群中,让其他同学进行阅读和点评,班上或教师也进行指点和提建议,学生重写作品,完善自己的叙述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六、教学评估1.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了解;2.学生写作实践的表达和写作能力;3.学生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和分析;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阅读理解、思考讨论、写作实践等,让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
学生对于竹篮打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在应用篇的学习过程中,还需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
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竹篮打水故事,增强幼儿的文化素养。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提高幼儿对于自然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4.培养幼儿对于分享的意识和实践。
教学内容及方法
1.竹篮打水故事的讲解
老师首先将《竹篮打水》传统故事讲解给幼儿听。
在讲解时,需要注意幼儿的
语言能力和理解力,故事的讲解要简明、生动。
2.情景还原体验
在讲解完故事后,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情景还原体验。
在户外环境下,设置“打水井”的场景,并将竹篮、塑料桶等材料准备好。
让幼儿们一起体验竹篮打水的
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印象深刻的实验
老师在场地上准备一些水和容器,让幼儿们用竹筷汲取水分别倒入厚纸杯中。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深度体验到了曾经需要毛巾捏水分的场景,这样一来幼儿便会更加深刻的记忆这个过程。
4.分享环节
完成实验后,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让幼儿分享他们的体验。
在分享时,学生
需要彼此倾听和尊重,这也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实践的过程。
5.教学资源
除了故事本身,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应的文化物品、自制材料等辅助教学资源。
比如小型假山、约三米见方的小池塘、手工制作的捞取水的竹筷及竹篮、高清晰度的故事图片等。
总结
以上便是我们的幼儿园竹篮打水教案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教
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让幼儿们在实践中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分享的意识和实践,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大班竹篮打水案例教案反思
大班竹篮打水案例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大班竹篮打水案例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大班幼儿了解传统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竹篮2. 水桶3. 水源4. 班级幼儿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回忆童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内容。
- 与幼儿讨论竹篮打水的困难和挑战。
2. 实践操作(15分钟):- 将班级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只竹篮和一个水桶。
- 将水桶放在远离幼儿的地方,让他们通过传递竹篮的方式,将水桶装满水。
- 观察幼儿的合作过程,记录他们的合作方式和困难。
3. 反思讨论(10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询问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 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合作方式,使得竹篮打水更加顺利。
4. 总结(5分钟):- 引导幼儿总结竹篮打水案例教学的收获和反思。
- 鼓励幼儿思考如何将这种合作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案反思:- 教案设计充分利用了竹篮打水这一传统童谣的教育意义,帮助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 实践操作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竹篮打水的困难,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 反思讨论环节引导幼儿思考合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 教案的总结部分激发了幼儿将合作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改进建议:-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挑战元素,如增加竹篮的数量或增加水桶的距离,以增加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挑战能力。
- 在反思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在下次活动中实践。
- 教案中可以增加一些扩展活动,如让幼儿设计自己的竹篮打水游戏规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教案,幼儿不仅能够了解传统童谣的内容和意义,还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案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幼儿思考和反思,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竹篮打水的故事教案反思
中班竹篮打水的故事教案反思教案标题:中班竹篮打水的故事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故事《竹篮打水的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教学准备:1. 《竹篮打水的故事》的故事书或故事片。
2. 每位学生一只竹篮。
3. 水桶或水池。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故事《竹篮打水的故事》,并简要讲述其内容。
2. 提问:教师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故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主体:1. 故事讲解:教师通过阅读故事书或播放故事片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竹篮打水的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图片、动作和声音效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的寓意。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主人公为什么要用竹篮打水?- 为什么水会漏出来?- 你觉得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1. 竹篮打水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只竹篮和一个水桶或水池。
教师示范如何用竹篮打水,然后让学生轮流尝试。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将水打满。
2. 学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排并表演《竹篮打水的故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造力。
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教学过程,问学生以下问题:- 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 你们在游戏和表演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 教师总结教学效果,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1. 绘画活动:让学生用彩色纸和颜料绘制《竹篮打水的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竹篮打水的故事》的内容,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通过故事、游戏和表演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竹篮打水的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篮打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竹篮打水》是一篇哲理小品,主要讲了爷爷为了解决孙子在阅读上的困惑,让孙子用竹篮打水,借此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净化我们的心灵的这个道理。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哲理小品所蕴含的哲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于是我从孙子三次打水后,爷爷的反应为切入点,并导出竹篮从“又黑又脏→洁净如新”的变化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使学生入情入境,真正的文本对话、人物对话。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体会文中爷爷说的话,理解竹篮打水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阅读在不知不觉间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爷爷说的话,理解竹篮打水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感受阅读在不知不觉间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你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有什么收获?
课文中的孙子爱读书吗?在文中找到答案。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阅读那些书籍”“花费这么多时间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面对孙子的困惑,爷爷有什么反应?
出示:爷爷平静地拿出一个放有煤的竹篮,说:“拿着这个竹篮,取一篮子水来。
”
爷爷早就知道孙子的困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这是位什么样的爷爷?指读、齐读。
爷爷给孙子的是什么样的篮子?(相机板书:又黑又脏)
(二)、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请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提示: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融入自己的感情。
)读完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出示:1、爷爷让孙子打了次水。
第一次竹篮里的水,第二次结果,第三次篮子中。
2、孙子每次打完水,爷爷有什么反应?请用横线划出。
第一次打水:
出示第一次打水后爷爷的反应:
爷爷笑着说:“下次打水时,你必须跑得更快。
”(指读)
难道孙子没打到水是因为他跑的不够快吗?如果是你,会去乖乖地打水吗?
爷爷笑什么?指读,齐读。
观察第一次打水后篮子的变化。
(稍微干净),孙子知道篮子的变化吗?
第二次打水:
体会孙子第二次没打到水的心情。
(失望、沮丧)
出示第二次打水后爷爷的反应:
爷爷说:“你能够做到,只是你尝试得还不够充分。
”说完,爷爷亲眼看孙子去打水。
明明竹篮打不到水,为什么爷爷还认为孙子能够做到?你从中读出什么样的爷爷?指读,读出鼓励的语气。
爷爷不仅用语言来鼓励孙子,还(齐读)亲眼看孙子去打水。
观察第二次打完水篮子的变化。
(比较干净)
第三次打水:
第三次打水时,孙子是怎么想的?(聪明的孙子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即使他尽了最大的努力,篮里的水也会漏光。
)
出示:即使他尽了最大的努力,篮里的水也会漏光。
造句:即使,也。
听到孙子的抱怨,爷爷是怎么做的?(齐读)
出示:“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没有一点用处吗?”爷爷说,“好好看看这个竹篮。
”
比较句子: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没有一点用处吗?
这样做是有用处的。
齐读,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过渡:咱们好好看看现在的竹篮有什么变化!出示:
竹篮确实和以前不同了,那个脏兮兮、黑乎乎的篮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洁净如新的竹篮。
齐读。
(板书:洁净如新)
(三)、体会爷爷让孙子打水的目的,打水与读书的关系。
出示:
思考问题:
1、为什么爷爷让孙子用竹篮打了三遍水?爷爷会让孙子打四遍或五遍水吗?
2、比较打水前后篮子的变化与读书前后的变化。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出示:
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阅读它,它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净化了你的心灵。
(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五年级学生的作文,感受心灵净化的旅程。
2、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悟。
再次出示: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阅读它,它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净化了你的心灵。
(齐读)
三、总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希望你们从此爱上读书,从书中发现乐趣,和书本做朋友、好伙伴,好吗?
四、作业
找一找以下书籍,读一读,利用课余时间开个读书讨论会。
《长袜子皮皮》林格伦(瑞典)
《小老虎历险记》汤素兰
《西游记》吴承恩
板书设计:
竹篮打水
又黑又脏————洁净如新
阅读好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