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银行业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中美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

浅析中美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

2 我 国银 行税 制现状 及发 展趋 势
金 融 市 场 正 在 不 断 的开 放 , 行 业 要面 对 越 来 越 激 烈 竞 银
行业相 关的税收制度实施 已 2 O多 年 ,宏 观 经 济 环 境 发 生 了 很 大 变 化 , 别是 随着 我 国加 入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 行 的银 行 税 制 已滞 后于 当 特 现 展 需 要 . 此 , 须 立 足 我 国 银 行 业 的现 实 国情 , 革 现 行 银 行 税 制 , 因 必 改
制 度 ,对 我 国银 行 业 税制 提 出建 议 ,使 银 行 拥 有 一 个 良好 的 税 收环 境 , 进 我 国 经 济 的稳 定 发 展 。 促
21 调控 和 规范 促 进银 行 经 营 根 据我 国建 立 的市 场 . 经济体 制 ,商 业银 行是 以独 立 经营 的经 济 实体 存 在 的 , 国
浅 析 中美 银 行 业 税 收 制 度 比较
刊、 斌 ( 天津市地方 税务 局直 属局管理二所)
摘 要 :0 1年 中 国加 入 W T 随着 5年过 渡期 的结 束 , 2 0 20 O, 至 07
年 我 国银 行 业 已经 全 面 开 放 , 内银 行 面 临 着 巨 大 的 挑 战。 国 与 银 国 我
家不 可 以使用 行政 手段 来 干预其 发展 , 是 为 了使他们 的 但 随着我 国金 融市 场 的开放 。 行企业 的竞争将 愈加 激 经营风 险 变得最 小 , 除 或者 是 减小 其 对经济 发展 的负面 银 消 烈 , 银 行 业 税 制 是 影 响 银 行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因 素 。 我 国 加 作 用 , 而 只能 通过税 收 等方式 对其调 控 。 受历 史 因素 的影 响 , 入 \ 1 以来 ,银行 业 既面 临着 全 方位 的竞 争和 挑 战 , /- 、0 , 又 我 国国 有商 业 银行 之前 有 很长 一 段 时 间属 于 政 策性 银 行 遇 到前 所 未有 的发 展机 遇 。但 是 因为历 史原 因 , 国银 行 的性 质 , 且 存在 着 很 多 的不 良贷 款 , 我 而 很可 能 会 出现 金 融 的税 负相 对于 外 国银行 比较 重 , 大 家都 知 道 , 行 税 制 风 险 , 而 银 不利于 提 高银行 竞争 力。 以 , 所 国家 可 以借 助税 收政 中 的税 收 负担 是 影 响我 国银 行业 竞 争 和 生 存发 展 的主 要 策对 其调 控 , 使企 业 税 收 成本 变 小 , 够更 好 的 解决 不 良 能 因素 之一 。本 文通 过 中 美银行 税 收制度 的 比较 , 出我 国 贷款 , 国际 竞争 中 占据 优 势 地位 , 提 在 并最 终 增 加 银行 盈 利 银 行 的一些 改进 意见 。 能力 , 之 走上快 速发展 的道路。 使 1 中美 银行 业税 制 的 比较 22 流 转税 税率 设计 不 合理 我 国银行 业 的 营业税 税 . 11 税 制设计 原 则 税 制 设计 在税 收中 起着 极 其 重要 率 是 5 , . % 比交通 运 输 业 、 筑 业 、 电通 讯 业 、 建 邮 文化 体 育 的作 用 ,美 国在促 进本 国银行 业 竞争力 的需要 的同时 , 一 业 的税 率 要 多 3 , % 而且 还 需缴 纳城 市 维 护 建 设 税 、 育 教 般 是尽 量 减 少 税 收产 生 的超 额 负 担和 保持 税 收 中性 为 目 附加 等。在 国外 , 金融 业务通 常是 缴纳增 值税 , 以取得 进 可 的, 以保 证 整个 经 济 链 条 的稳 健 运行 、 保税 收征 管 链 条 项 税 额 的扣 除 ,而且 不 少 国家 都 免征 核 心 金 融业 的增值 确 完整 , 而我 国 对促进 银 行业 发展 和 竞争力 提 高 考虑相 对较 税 。因为营业 税具 有重 复征税 、 不量 能征 税 的根 本 性缺 陷 , 少, 更加注 重 保 障国家 财政 收入 的稳定 和 持续增 长。 以营业 税 为主体 税种 对 金融 业征 税 , 就不 可避 免 的使金 融 12 银行 业税 制 不统 一 根 据调 查 ,从 发 展 历程 的角 业 的承 担 着 更 重 的经 济 负担 , . 使其 收益 率 变得 更低 , 金 给 度来 讲 , 外正 不断 地 转 变税 制 , 变 以 流 转税 为 主 体 的 融业 的资本积 累和 长期稳 健 发展造 成 负面影 响。 国 改 税制 , 渐 变成 以所 得税 为主体 的税 制。 美 国银 行 的税 制 逐 23 结构 性减 税 是发 展趋 势 现 在 的金 融保 险业 营业 . 以企 业 或公 司所 得税 为 主体 , 是如 英 国、 像 日本 、 罗斯和 税税 率 为 5 。据 相 关资 料 显示 , 俄 % 由于 银行 经 营 的金融 业 巴西等 这些 发达 国家也 是如 此。 务 是 不一 样 的 , 计 税 营业 额 包括 贷 款业 务 收 入 、 价 业 其 差 在我 国 目前 的银 行 业税 制 中 , 先我 们来 看 流 转税 制 务 收入 和 中间 业务 收入 , 中 , 行 业 营业 收 入 主要 依 靠 首 其 银 方 面 , 资 银 行 不 仅 需 要 缴 纳 营 业 税 , 要 缴 纳 城 市 维 护 的就 是 贷款 业务 收入 , 缴税 时是根据 其 经 营金 融业务 营 内 还 在 建 设税 和 教 育 费 附加 ,但 是 外 资 银行 就 不用 缴 纳 这 些 税 业 收入 的全额 来计 算 的 , 其他相 关费用都 要 算入其 中。 费。其 次在 企 业所 得税 制 方面 , 内资银 行承 担 的税 负重 , 相 相关 专家分析 ,银行业 的实 际税基 比提供 货物征 收增 对而 言 外资 银行 要轻 些 , 资银 行在 关于 企 业所 得税 方面 值税 的行业较 宽 , 这次 的税制试 点改 革中 , 融保 险业 被 外 在 金 有 一 些优 惠 政 策 , 别是 关 于 税 收扣 除 项 目, 内资 银 行 纳入 了增值税 扩 围范 畴 , 特 跟 可以采用 增值税 简易计 税 方法 , 这 的规 定差 距 还 不小。 而 且 , 对 转贷 业务 的税 收制定 规定 对于 降低试 点地 区金 融保 险业 的税负有 一定 的作 用。 在 时, 国有银 行 与 非国有 银行 的标准 也 不一样 。 从 整体 进 行 考察 , 营业 税 改征 增 值 税 也 是 一项 重 要 “ 13 流 转税 制 度 比较 美 国 等 很 多 国 家 规定 , . 银行 企 的结 构性 减税 措施 ” 财 政部 、 家税务 总局 负责人 这样认 。 国 业 的大 多 数业 务 享 有 不可 抵 扣 的免 税 政 策 , 续 费 、 询 为 , 规 范税 制 、 手 咨 从 合理 负担 的角度来 讲 , 通过 税率 设 置和优 费 等 金 融业 务 需要 缴 纳增 值 税 。所 以 , 根 本 上 来 讲 , 从 我 惠政 策过 渡 等措 施 , 不断减 轻 改 革试点 行 业总体 税 负。从 因 们 可 以对银 行 等 金 融业 和 其他 服 务 业 的营 业 税征 收增 值 现行征 收增值 税 的行 业 的角 度来讲 ,无论 在哪 个地 区 ,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各国的商业银行对其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使中国的银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

但是现阶段中美两国的商业银行仍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特别是存款产品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标签: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要素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斷开放,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金融国际化的程度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业也逐渐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金融业发展较为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新的存款产品,拓展新的业务,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定价策略。

相对而言,中国的商业银行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缺失,没有足够特别的产品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美国和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的对比在美国,商业银行开发的存款产品种类繁多。

各个银行之间的存款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每家银行都会设计开发出能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的产品以吸引客户;同时,同一个银行在不同的时点,存款产品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会对产品进行适时调整,大银行一般是每周变动一次产品目录以供客户选择;美国的银行根据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设计不同的存款产品;银行在设计存款产品的时候,会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产品就意味着契约,而契约是权利和义务的共同体,客户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美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时所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会根据开户起点(如100美元、1000美元、10000美元等)、日均余额(如1500美元、6000美元、10000美元等)、联合账户的余额、期限、利率、减免账户管理费等因素来开发存款产品。

不同的要素组合便会搭配出不同的存款产品。

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有何不同?

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有何不同?

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有何不同?中美两国是全球两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的不同之处。

一、金融市场1. 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美国,由于股票市场的开放和成熟,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股票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而在中国,虽然股票市场已经开放多年,但依然存在很多限制,如外资股比限制等。

此外,中国股市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一些波动,市场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

2. 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方面,中美两国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债券市场非常成熟,发行的债券种类多样,可以满足各种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而中国债券市场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国债和企业债为主,市场规模也较小。

3. 基金市场在基金市场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美国,基金市场相对较为成熟,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来实现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

而在中国,虽然基金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市场规模和品种都有待进一步扩展。

二、银行业政策1. 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非常明显。

美国早在1970年代就逐步放开了利率管制,实行了利率市场化。

而中国则在2013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至今仍存在较多限制。

2. 政策性银行在政策性银行方面,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放政府指定的项目贷款,如基础设施建设等。

而在美国,政策性银行则相对较少,市场主导经济发展。

3. 监管约束在监管约束方面,中美两国都有非常严格的监管机制,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却有所不同。

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主要分为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而美国则通过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来实现统一监管。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其中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各自的国情和历史背景。

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发展,相信未来中美两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政策还会有更多的联系和交流。

中美银行收入结构对比

中美银行收入结构对比

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中美两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差异主要由银行资产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金融管制等原因导致。

我国商业银行应紧跟国际趋势,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开展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收入结构。

同时,国家应该从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方面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大和更自由的空间。

对于银行来说,其收入途径基本上相同,但不同途径贡献的收入总量,在不同银行却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点在国别比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为收入结构不同,但却反映出不同银行之间的资产定价能力、盈利能力与受管制的程度。

本文以中美银行收入结构的对比来深入分析这一点。

收入结构对比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分析。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三大银行成功上市,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格局,在现代治理结构中已经达到了“形似”。

但如果深入分析这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将会有新的发现。

以下表格表明了2005年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

从各部分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净利息收入,一部分是非利息收入。

其中净利息收入是由三部分支撑的:一是存贷利差收入,这部分在净利息收入中占比最大。

三家银行中,除中国银行指标略低外,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存贷利差的利息收入贡献均在50%以上。

二是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一般包括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

三家银行此项利息收入占比不大,一般在5%左右。

三是有关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我国的债券发行在近两年增长较快,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作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债券的持有增大,所以此部分收入对利息收入贡献也比较突出,平均占比30%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结构比较简单,虽然各家银行对其划分口径略有差异,但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手续费和汇兑损益。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中的表述,这部分就是通常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家银行这部分都在6~7%左右;二是投资损益,这项占比是最小的,中国银行情况稍好一些,也只有不到3%。

中美商业银行制度差异比较

中美商业银行制度差异比较

中美商业银行制度差异比较概述:一、所有权和治理结构:在所有权方面,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由国有股东控股。

国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银行的经营和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美国商业银行没有国家所有的股东,属于私人企业。

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和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和董事会组成。

二、经营范围和产品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主要提供传统的存贷款和支付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但近年来已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包括信托、保险、证券等。

而美国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开放程度高和金融创新环境较好,提供的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例如,美国商业银行发明了信用卡、债券和其他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三、监管和合规性:中美两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合规性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国监管机构主要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负责,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监管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在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主要由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国家银行业监督局(OCC)共同负责监管和监察。

四、政策支持和风险防控:五、国际合作和创新技术:中国商业银行在推进国际化经营和跨境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与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大力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如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而美国商业银行则在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并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创造了数字化银行和区块链技术等。

结论:中美商业银行制度在所有权、治理结构、经营范围、监管、政策支持、风险防控、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方面均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环境和监管机构等因素。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中美商业银行的差异有望进一步缩小,并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实现更好的合作与共赢。

中美银行业税制的比较与借鉴

中美银行业税制的比较与借鉴

准 备金 的提取要 按国际通行 的五级分类标准进 行。 顺应 国际上 企业所 得税税率 普遍 降低的趋势 ,建议 适 当降低银 行所 得税税 率 为 1 % 、2 % 2 % 的三级超额 累进税率 。 5 0 5 2 取消城市维护 建设税 、教育 花 税
利息 收人、 续贯收^ 、 手 买卖 有 价证 券 、9, ∞差 价 牧人 t ' E 《 一般 贷教 业务 以 利息 收人 金额 为计税依据 ;  ̄ 转贷业 g, - E 务 以赞 歌捌 息减 去借 藏利 息 后的 余额为计税婊 据) 。 贿 梢合 同 购销 金毫 为计 税 曩 铱据 。 藏 合同以 借款金龋为 格 计税依据 。 记载资金的 账簿以 褒 收资本 和 资本 公积 的合 I 十 金额为 计 依据 。 税
要 】2 0 年 银 行 业 已 全 面开放 ,比 较 中 外银 行 税 负,认 07
为国内银行税 负过重 、内外 资银行税制不 同、税制设计粗糙等 ,
借 鉴 国外 税 法 ,提 出银 行 税 制 改 革 的建 议 。
税 负 水 平 1 % ~2 5 %相 当 。
第二 ,改变计税依据 。营业税的税基是贷款利息收入 .但 当
税漏洞 。 4 合 理 规 范银 行税 制设 计 .
二 外 国的银行税 制 1 美国银行税 制 . 美 国是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 的国家 , 联邦和其5 个卅f O 各有 自 己的税法 ,联邦政府的税收主要依 靠所得税 ,州政府主要依靠销 及地方政府设置 的各个税种 中 .公 司所得税是其 主要 税种。
中国银行业适用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 、房产税、车船使 坏 账核销等银 行业影响较大 的扣除项 目,应进 行适当调整 ,计
用税三种直接税和营业税 、印花税 、契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 税 工资的规定应 当取消 ,坏 账核销标准应 适当放宽 ,贷款坏账 育费附加等 间接 税。

银行卡产业发展之中美比较

银行卡产业发展之中美比较

近几年,中国银行卡产业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继续高速增长、专业化服务特征呈现、定价体系趋于合理、电子支付渠道渐显生机,这充分显现中国银行卡市场稳步发展。

然而,与成熟的美国银行卡市场相比,中国银行卡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远远未达到产业化的程度。

研究中美银行卡发展之间的差异来寻找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中两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简介(一)美国:市场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银行卡产业1951年美国发行了第一张现代信用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信用卡。

为解决持卡人消费的限制,美国先后成立了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两大国际组织,他们的授权、清算、结算功能等为信用卡的产业化发展扫平了道路。

目前在美国,信用卡、借计卡等银行卡已经取代个人支票而成为主要的个人支付手段。

不论是大型超市还是小杂货铺,都有OS 机,接受VISA 或MASTER 等标志的世界各国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信用卡在美国是仅次于支票的第二大结算工具,信用卡之所以如此普及,是因为美国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信用卡运营机制。

在信用卡业务的操作流程、信用卡组织、发卡行、收单行的职责范围和设立原则、信用卡业务创利的数学模型、信用卡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工作以及信用卡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另外银行在硬件方面大量的投入,商户与银行的配合,健全的相关法律:如《贷款真实性法案》、《公平信贷记账法案》、《平等信贷机体法案》、《公平信用报告法案》等等,都使美国银行卡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中国银行卡发展现状1985年6月,中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

二十年里,我国银行卡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但我国银行卡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见下表),还有许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用卡环境不完善。

我国银行卡的消费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人们持卡消费的意识较差,持卡消费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另外可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还不多,行业还不够广泛;大部分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和机具尚未实现联网通用,同城交易和异地跨行交易的成功率不高,银行卡网络的运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

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中美两国的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共性和异性,为两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个人理财业务提供参考。

在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

由于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加之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不断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在美国,个人理财业务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美国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为核心的个人理财业务。

他们提供广泛的投资选择,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同时也提供个性化的财务规划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务目标。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包括货币市场型、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等。

许多银行还提供结构性和创新型理财产品,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在服务方面,中国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美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投资产品,包括共同基金、ETFs、定期存款等。

同时,美国商业银行还提供丰富的投资咨询服务,包括针对个人的财务规划、投资策略等。

中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和推广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

一方面,银行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公众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度;另一方面,银行还通过客户经理、网点等渠道,向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

许多银行还加强了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互设渠道等方式,实现业务的拓展。

美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则更注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他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精准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美国商业银行还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推广产品和服务。

中美银行业比较

中美银行业比较

中美银行业比较--老文一篇,供大家讨论银行时参考@影子@caton比较中美银行业ROE的构成可以发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贡献使美国银行业拥有更强大的收入获取能力,长期中的收入与总资产之比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300个基点;尽管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率更高,但营业税的免缴使其实际税率较中国内地银行低6个百分点;但更高的信用成本、人力成本侵蚀了部分收入;结果,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10年平均的有形资产回报率(剔除无形资产后的ROA)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15个基点,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后,中美银行业的ROA水平相当。

美国银行业频繁的并购使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转化为资产负债表内的商誉溢价,净资产的增厚导致美国银行业的总资本杠杆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6倍逐步下降到金融危机前的11倍,危机后进一步降低到9倍,即使是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大型银行,混业以来的总资本杠杆率也只有13-14倍,显著低于国内上市银行18倍的平均杠杆率。

但在核心资本杠杆率和有形资产杠杆率方面,中美大型银行一致。

剔除并购所带来的商誉溢价后,金融危机前10年,美国大型银行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均值在23%左右,行业平均为17.6%,与国内上市银行2010年的均值水平相当;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后,1997年-2010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降至14.2%,大型银行的平均回报率降至15%-20%的水平,接近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

所以,当前中国上市银行的回报率与美国大型银行的长期回报率相近。

未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接轨,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15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上升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信用成本上升63%,才会使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低于2010年水平;而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0%,则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下降到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下降到13.8%。

因此,从长期看,中国上市银行的平均ROE在14%-17%之间,略低于当前上市银行平均水平,但仍维持在15%左右。

中美银行的差距

中美银行的差距

中美银行的差距注:一位中国移民在美国银行上班也只有5个月,下面所写只是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基层员工对美国银行管理的观察和与国内银行的非专业对比,语言朴实,耐人寻味,以飨读者。

和中国的银行对比,美国的银行(不过笔者也只有在美国银行的经验)在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一、美国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一)美国银行频发的抢劫和国内银行的内部作案:当你走进营业大厅就能立即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差异,这里的银行大厅没有保安,更没有防弹玻璃,储户和银行员工真的是接近零距离,他们稍微伸手,就能拿到银行员工在桌面上的任何东西,包括钱。

我想这也是美国银行经常被抢劫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四早上10点左右经理突然说接到安全部门通告,说我们对面的银行被抢了。

我很紧张,上个月我们附近的银行才被抢过,但是他们都非常镇静,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她在美国银行上班期间已经被抢了三次,她说歹徒通常都只要钱(因为伤害到人就是联邦重罪了),只要你配合他,要什么给什么就好了,等他上车后再报警,没什么大不了的,一点都不用担心!国内银行不知是否因为安装了防弹玻璃以及配备了很多保安,类似的抢劫很少;犯罪通常是内部员工作案,美国的银行业除了投资部门有此类案件外,内部员工作案少有所闻;倒不是因为美国人法律意识强或者情超高尚,而是其非常详细、严格和相互限制的制度。

中国银行的业务检查也很多,可是案件还是层出不穷,我们很多员工当时就讨论过其原因,其检查总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凭证记载的规范性,哪个取款凭条上漏盖了章,重空记录哪里不规范,而不是制度的建设、实行、监督和权力的制衡。

美国银行里的所有凭证我们几乎都不盖任何盖章,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图章,因为每个凭证都输入电脑,上面有员工的代码、日期,业务种类等,都不知道再盖上个日戳或者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用,这样既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也减少了后台针对图章等检查的人员配备。

这里的检查通常半年一次,有的一年一次,检查内容也是制度的执行,风险的控制,授权人员的权力牵制等。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本文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种类和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发展的建议。

标签:存款产品微观结构存款差异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货币。

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也就没有银行。

由于存款在银行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故对存款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的差异性1.中美商业银行在存款产品种类之间的差异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在种类上有很大的差异性。

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一般分为支票类存款(Checking),储蓄存款(Savings)、定额存单(CDs),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则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定活两便和定活通。

具体地,就美国花旗银行而言,仅支票类的存款产品就有五种,它们是Citibank® EZ Checking、The Citibank Account、Citigold®、Basic Checking 和Citibank® Student Account,且储蓄类的产品也有六种之多,即Ultimate Savings Account、Ultimate Money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Premier Money Market Account、e-Savings Account 以及Day-to-Day Savings Account,并且每种产品都各有特色,以支票账户为例,开户最低存款额有的需要,有的则不需要;对于账户管理费以及ATM跨行交易费的优惠次数也各有差别等。

中国银行与国外银行的区别

中国银行与国外银行的区别

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文化差异比较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外资银行涌入中国,中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资银行不仅历史悠久,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更拥有着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

而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刚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还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银行文化。

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件”环境,其作用不可小视。

因此,对中西银行企业文化的对比研究,对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对中美银行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中发展差异的原因,毫无疑问,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伴随次贷危机的爆发,银行业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关注,美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式不断受到质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银行业未来到底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银行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文化差异的几点比较。

一、经营模式美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背景及原因。

美国银行业经营模式是沿着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这样一种发展路径变化的。

在19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银行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遍及欧美的特大经济危机打碎了这一制度。

在这次危机期间,美国有5 700多家银行倒闭,信用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的滞胀现象,又由于受到金融创新的冲击,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一再放松分业管制,最终于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99年金融服务法》,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

中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历史选择。

中国金融体系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种“大一统”的形式,当时中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具有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色彩的“混业经营模式”。

关于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关于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关于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2023-10-27contents •引言•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提高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其银行业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金融市场变革和新兴技术崛起的背景下,对中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两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美两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业务结构、客户基础、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两国银行业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中美银行业概况中国银行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规模庞大,拥有众多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逐渐提高。

美国银行业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银行业也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和盈利能力方面,美国银行业具有较高的水平。

02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国银行业概况01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业务量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02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激烈,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等各类机构并存。

03中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业务网络。

工商银行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盈利能力主要得益于其规模效应和较低的运营成本。

工商银行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助于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010203建设银行是中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其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均较强。

建设银行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个人和企业银行业务领域,其业务范围涵盖存款、贷款、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

Finance金融视线1122014年4月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高杨摘 要:存款产品是银行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对提高银行竞争力尤为重要。

我国的利率管制政策和国民高储蓄率现象使银行业普遍缺乏竞争,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种类较少、定价方式不合理,同质化倾向显著。

本文在对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的政策形势与金融环境,对存款产品创新提出如下建议: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转变经营理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完善存款产品要素设计和内在缺陷,引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 存款产品 激励约束对等机制 利率市场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4(c)-112-03如今在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存款产品同质化已经逐渐凸显其弊端,追求银行差异化的呼声愈来愈大。

本文将以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美洲银行为例,从微观层面分析中美两国存款产品特点,对两国存款产品差异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1 中美银行业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差异性,定价方式体现了存款产品服务设计的合理性,中美银行存款产品在这两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1.1 从存款产品构成要素来看中国存款产品主要由期限和利率决定,利率水平由期限长短决定,所以期限事实上成为存款产品的决定因素。

这种单一的要素构成方式导致我国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种类较少、定价工具严重单一化,仅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

若某家银行通过改变期限来创新,则其他银行也会跟着改变,又恢复了同质化局面。

由此可见市场并没有实现细分,存款人偏好、支付能力等被默认相同。

以建设银行为例,其存款项目分为活期、定期、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定期按取款方式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等,按期限又可进一步分为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

中国与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对比在金融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产品设计与销售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存款产品是增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与美国丰富繁多的存款產品相比较之下,当前我国存在的存款产品种类稀少,各商行之间存款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导致我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少的原因既有监管、利率管制、激励机制等宏观方面的,也有产品设计机制不合理等微观层面的原因。

各国面临的产品设计约束是不同的,我们应思考在当前我国现行的约束下怎样去改进存款产品。

标签: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在我国当前存款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存款产品实际上只有期限一个要素,存款产品设计的要素严重单一化,缺乏组合和创新功能。

而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不仅品种丰富,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偏好,而且其存款产品设计体现着激励与约束对等的机制,既能够吸引客户,又能够很好地约束客户的行为,进而达到稳定存款的目的。

下面比较下中美两国存款产品设计方面各自的特点。

一、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简单地仅以期限作为分类依据,把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类型,定期存款分为定活两便、存本取息、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整存整取等。

商业银行是根据期限确定存款利率水平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期限固定,利率水平也就确定了。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特点具体地说,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化。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仅由期限和利率确定。

存款利率水平事实上与期限长短有关,期限固定其利率水平也就确定了。

2.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收益不区分余额多少。

从法定利率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仅仅以期限作为确定利率水平的依据,不考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大小问题,不同的账户余额对应的是相同的利率水平。

这对大客户群体而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的。

3.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供给主体错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品种少,基本上是以期限为依据设计产品。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以美国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以美国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存款产品方面各具特色。花旗 银行在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国际化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门槛较高,更适 合高净值客户群体;而工商银行在传统储蓄业务领域表现较好,更适合广大人 民群众和经济实体客户群体。
针对未来发展,建议花旗银行和工商银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银行简介
花旗银行成立于1812年,是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络。花旗银行提供个人银行、企业银行、 投资银行等多项金融服务,以创新、专业和高效著称。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五大国有 商业银行之一。工商银行拥有广泛的国内业务网络和庞大的客户基础,提供个 人储蓄、企业贷款、投资银行等多项金融服务。
1、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美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创 新,推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存款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2、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 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应加强金融衍生品的研究 和应用,提高风险分散能力。
利率市场化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影响不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花 旗银行由于具有全球业务网络和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市场变 化,调整存款产品和服务策略。而工商银行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银行,也在逐 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的应对能力,加强金融创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在存款利率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存款利 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由于花旗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其存款利率通常高 于工商银行。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推动了存款产品的创新,为中美商业银行提 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大学学年论文题目:中美央行的比较分析学号:姓名:年级: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摘要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稳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使得中央银行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金融业的稳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为先进的中央银行管理体系,金融、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与中央银行的联系也有着较为先进的管理体制。

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建立历程、组织机构、管理体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国;中央银行;比较。

前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那时古希腊和罗马的繁荣与发展促使了银行前身的形成——金匠业。

银行业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

而在银行业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中央银行,更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刚涉足经济学的我,就通过自己学过的一些经济学知识和看过的一些资料,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业、业务、类型以及机构的设置还有他们的独立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中央银行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统筹全局的特殊金融机构或组织。

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而存在的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机构,对国家的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

所以说一个国家央行的组成形式以及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一、中美央行的建立历程:1、美国央行的建立历程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他的建立几经曲折。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反对集权的国家,这使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美国人民对集权的反感使得当时主张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的议员们没敢选用“中央银行”这样招眼的字而选择了“联邦储备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银行业比较--老文一篇,供大家讨论银行时参考@影子@caton比较中美银行业ROE的构成可以发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贡献使美国银行业拥有更强大的收入获取能力,长期中的收入与总资产之比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300个基点;尽管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率更高,但营业税的免缴使其实际税率较中国内地银行低6个百分点;但更高的信用成本、人力成本侵蚀了部分收入;结果,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10年平均的有形资产回报率(剔除无形资产后的ROA)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15个基点,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后,中美银行业的ROA水平相当。

美国银行业频繁的并购使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转化为资产负债表内的商誉溢价,净资产的增厚导致美国银行业的总资本杠杆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6倍逐步下降到金融危机前的11倍,危机后进一步降低到9倍,即使是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大型银行,混业以来的总资本杠杆率也只有13-14倍,显著低于国内上市银行18倍的平均杠杆率。

但在核心资本杠杆率和有形资产杠杆率方面,中美大型银行一致。

剔除并购所带来的商誉溢价后,金融危机前10年,美国大型银行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均值在23%左右,行业平均为17.6%,与国内上市银行2010年的均值水平相当;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后,1997年-2010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降至14.2%,大型银行的平均回报率降至15%-20%的水平,接近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

所以,当前中国上市银行的回报率与美国大型银行的长期回报率相近。

未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接轨,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15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上升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信用成本上升63%,才会使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低于2010年水平;而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0%,则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下降到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下降到13.8%。

因此,从长期看,中国上市银行的平均ROE在14%-17%之间,略低于当前上市银行平均水平,但仍维持在15%左右。

盈利能力的较量ROE:中美银行业打成平手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平均的期末摊薄净资产回报率为17.1%,剔除无形资产后,有形净资产的平均回报率为17.3%,高于1997年-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与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相当。

高ROE的背后有哪些支撑因素?长期中,随着信用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ROE的水平能否维持?ROE是由总资产回报率与杠杆率的乘积决定的,总资产回报率又可以分解为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其中,收入因素包括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用成本、业务管理成本和税率成本(图1)。

分解后的逐项比较显示,美国银行业的收入能力更强,并拥有税率优势,但中国银行业的成本优势显著,结果中美大型银行在有形净资产回报率上打了个平手。

非利息收益贡献:美国银行业高25个百分点对比各时期美国银行业的收入来源,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一直在75%-82%之间波动。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末期,净利息收益占比从75%下降到60%,同期非利息收益快速发展,占比提升到40%,较国内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益占比高25个基点,而如花旗银行这类全能银行的非利息收益占比更高,达到50%以上。

更高的非利息收益贡献提升了美国银行业整体的收入获取能力。

净利差、净息差比较:美国银行业胜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均值为1.3%,利率市场化期间(1970年-1986年)扩大到2.06%,1987年-1996年的10年间净利差均值进一步上升到3.14%,金融危机前的10年间(1997年-2006年)净利差均值略有下降至2.97%,较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高出54个基点。

金融危机期间利差有所扩大,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已接近3.50%,较国内银行高100个基点。

利差扩大的同时,发达的资本市场交易进一步增厚了息差收益。

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贷款仅占58.4%,证券投资占28.1%,较国内银行业证券投资的占比高出13个百分点,而表外的证券化资产及衍生品交易贡献了更高的净息差收益。

研究显示,1970年以前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均值为3.34%,利率市场化期间(1970年-1986年)扩大到3.58%,1987年-1996年净息差均值进一步扩大到4.03%,金融危机前的10年间(1997年-2006年)净息差均值略有缩小至3.62%,较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高出114个基点;金融危机期间,证券化资产和衍生品交易出现损失,使混业经营以来(1997年-2010年)的平均净息差缩小至3.53%,但仍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105个基点。

其中,大型银行由于非利息收益的贡献度更高,息差收益的重要性降低,净息差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准,但仍明显高于国内银行。

信用成本率比较:美国银行业落败不过,高收益总是与高风险相伴的。

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款的激烈竞争导致美国1 987年的储贷危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平均不良率达到4.4%;1997年-2006年下降到2.1%,较国内上市银行2010年均值(1.14%)高出近100个基点。

其中,以欧美业务为主的大型银行不良率略低,在1%左右,而汇丰这类有较多新兴市场业务的国际银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良率在2%-3%之间。

金融危机后欧美银行的不良率大幅提高,2010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不良率达到6.3% (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违约率达到9.7%,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则保持在3%-4%),结果,混业经营以来(1997年-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率上升到2.9%,较当前国内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均值高出176个基点。

但大型银行在上述期间内的平均不良率仍维持在1%-2%之间,其中,花旗银行1997年-2010年的平均不良率为1.92%,美洲银行平均为1.25%,分别较国内上市银行均值高78个基点和11个基点。

剔除信用成本后,中美银行实际净利息收益相近从净息差中剔除信用成本后,就得到银行的实际净利息收益: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信用成本的大幅上升,实际净利息收益(净息差-信用成本率)为负;但长期风险收益体系逐步恢复正常,1997年-2006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实际净利息收益为1.52%,略高于国内上市银行1.34%的实际净利息收益。

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后,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以来(1997年-2010年)的实际净利息收益均值为0.63%,低于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但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剔除信用成本后的实际净利息收益均值仍达到1.47%和1.95%,高于国内上市银行均值。

以上数据显示,利率市场化以后,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伴,长期来看欧美大行的实际净利息收益与国内银行业当前水平相近。

表外业务的贡献除息差业务外,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大型银行还有大量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作为表外业务,上述资产大多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对资本金的要求也较低,从而放大了欧美大型银行的表外资产杠杆。

以花旗集团为例,2006年末,公司信用卡应收款的证券化规模已经达到了1124亿美元,其中,以证券化方式卖给投资者的达到931亿美元,集团内部保留的仅193亿美元;此外,花旗集团还持有名义金额达到28.55万亿美元的衍生产品,其中仅有2665.57亿美元的盯市价值(Mark-to-Market)计入资产负债表内,相当于名义金额的0. 9%。

上述表外资产虽然占用资本金少,却贡献了丰厚的收益,包括佣金收入、利息收入和多样化的投资收益,从而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能力。

以花旗银行为例,金融危机前,公司净利息收益仅占总收益的40%-50%,手续费及托管费收益占30%,证券化及衍生收益占10%,自营及已实现投资收益占10%,保费占4%;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年花旗集团的证券化及衍生品交易收益仍贡献了总收入的4%。

收入与总资产之比:美国银行业高300个基点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的贡献,使美国银行业的收入能力显著优于国内银行。

1997年-2006年美国银行业收入与总资产之比〔(净利息收益+非利息收益)/总资产〕的均值达到5.49%,比国内银行高出300个基点;即使考虑金融危机冲击,在1997年-2010年期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收入与总资产之比仍高达5.26%,花旗银行更是达到5.7 5%,而介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的汇丰银行也达到3.83%,均显著高于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收入贡献功不可没。

经营成本较量:中国银行业有优势在收入获取能力方面,美国银行业占优,但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银行业具有显著优势。

美国银行业长期平均的信用成本较国内上市银行当前水平高出100个基点,从而抵消了约60%的收入优势,而经营成本上的劣势则抵消了剩余40%的优势。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一度达到65%以上,此后呈下降趋势,但目前的成本收入比仍在60%的水平,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25个百分点;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大型银行凭借规模优势成本收入比略低,但仍在50%以上,显著高于国内银行业。

实际税率:美国银行业低6个百分点在税率方面,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率在1986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5%左右,此后,上升到35%的水平,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抵补了部分应纳税额,但2010年仍维持在30%以上,平均较国内银行的所得税率高出10个百分点。

但美国银行业不缴纳营业税,而中国银行业要缴纳相当于营业收入5%的营业税,结果,美国银行业1997年-2006年的实际税率为11.1%(金融危机后2010年仅为5.4%),较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平均17.3%的实际税率低6个百分点。

ROA的较量:中美银行平手综上,美国银行业更高的非利息收益和表外收益能力使其在收入获取上具有显著优势,1997年-2006年的收入与总资产之比平均为5.49%,较国内上市银行高300个基点;即使考虑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2010年的收入与总资产之比也较国内上市银行高出200个基点以上;此外,美国银行业在实际税率上享有6个百分点的税率优势。

但更高的信用成本和人力成本侵蚀了部分收入,剔除成本费用后,美国银行业长期平均的总资产收益率为0.98%,有形资产的ROA达到1.01%,较国内上市银行2010年均值(0.97%)略高4个基点,中美银行在ROA上打成平手。

杠杆率的较量核心资本的杠杆率:大型银行杠杆率相当银行是靠高杠杆盈利的企业,所以,杠杆率的较量左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对比中美银行核心资本杠杆率(风险资产/核心资本),尽管金融危机中欧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饱受质疑,但其商业银行自身的杠杆率并不高。

自上世纪6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整体的核心资本杠杆率一直维持在8-10倍,国际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杠杆率更高一些,在11-12倍,略高于当前国内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杠杆率(10.7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