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8春在线作业1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8春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五段教学法”属于A: 斯宾塞B: 赫尔巴特学派C: 蔡斯D: 凯洛夫正确答案:(单选题) 2: 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A: 赫尔巴特B: 乔伊斯C: 夸美纽斯D: 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单选题) 3: 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19世纪,()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

A: 泰勒B: 布鲁纳C: 杜威D: 斯宾塞正确答案:(单选题) 4: 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

A: 课程内容即教材B: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C: 课程内容即活动正确答案:(单选题) 5: 倡导高难度进行教学的是A: 布鲁纳B: 根舍因C: 赞科夫D: 查斯特正确答案:(单选题) 6: ()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 问题意识B: 批判意识C: 怀疑意识D: 创新意识正确答案:(多选题) 1: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A: 独立模式B: 循环模式C: 包含模式D: 渗透模式E: 对比模式正确答案:(多选题) 2: 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A: 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B: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C: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D: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多选题) 3: 关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A: 课程资源是指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不包括知识、技能等。

正确答案:(多选题) 4: 传统教学论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有A: 夸美纽斯B: 赞科夫C: 赫尔巴特D: 凯洛夫正确答案:(判断题) 1: 合作式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的类型:实验性的探索、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研究。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判断题) 2: 课程与教学目标不能够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判断题) 3: 理智能力的发展不是探究式学习的三个基本的目标当中的一个。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3A34EA73-9B27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3A34EA73-9B27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
“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那种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
A:道尔顿制
B:文纳特卡制
C:特朗普制
D:开放课堂
答案:B
新教育坚持()中心说。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答案:B
级上课的特殊组织是
A:班内小组教学
B:全班上课
C:复式教学
D:个别教学
答案:C
主要由教师、管理者、学区所建立的学生作品集。

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

这属于()成长记录袋。

A:理想型
B:展示型
C:文件型
D:评价型
答案:D
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的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斯腾豪斯
D:查斯特
答案:B。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 课程概论
(六)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
趋向于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校课程 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 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 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 课程的整合。
课程内涵的上述变化,既意味着课程意识的深层变革,也在 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课程变革实践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课程概论
总结之一: ——关于课程涵义的不同观点。 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西方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定义课程,如:
1. 课程即学习计划; 2. 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3. 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 4. 课程即教学程序,包括目的、内容及其组织。 5.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些理解覆盖了课程的最基本的范畴,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 见的。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片面、简单的。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五)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 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 一个独特视角。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 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之 为“空无课程”。有些“空无课程”是学校和社会出于 某种需要而有意识排除的,也有些“空无课程”是由于 人们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未意识到其价值而导致的。
本章讲授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
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第四节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影响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二节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课程编制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第二节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实施策略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六节课程实施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七节课堂管理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
第二节课改前提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教学反馈的意义、内容及形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
第三节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论第四部分编写说明及参考文献。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一、课题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其历史发展、教学理念等。

2. 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语文教学方法的热情。

3. 使学生能够理解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的详细解读。

2. 不同阶段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变革与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系统地讲解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等内容。

例如在讲解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呀,以前的语文教学可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样哦。

那时候可能就是先生带着大家读读书、写写字。

但是现在呢,我们有好多好玩的教学方法。

”2. 讨论法提出一些有争议性或者值得探讨的话题,如“语文教学是不是只注重课本内容就好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听到有小组讨论说:“我们觉得不能只看课本,因为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也很多。

”教师可以回应:“哎呀,你们这个想法很棒呀,确实生活是个大语文课堂呢。

”3. 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像某学校开展的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可以说:“这个学校搞了个语文知识竞赛活动,大家猜猜结果怎么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走进教室,满脸笑容地说:“同学们,咱们每天都在上语文课,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语文这门课是怎么教的呢?这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语文课程教学这个有趣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 语文课程教学的定义教师说:“同学们,语文课程教学呢,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过程。

它可不仅仅是让大家认识几个字、读几篇文章哦,它是要让大家学会用语文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历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概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举例说明,探讨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程设置:1.1 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1.2 课程内容和涵盖的时期中学历史课程应该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如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

内容不仅包括国内历史,还应该涵盖世界历史,以增加学生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1.3 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中学历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

课程结构应合理安排,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进行编排。

教材选择应根据新颖性、权威性和适应性来评估,同时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材和资料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运用影音资料和展示实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合作能力。

2.3 实践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或者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通过实际体验历史事件或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评估方法:3.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历史课程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2 反馈和指导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自我发展。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名词解释1 .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还包括通过反馈进行改进,进而再编订·实验·检验。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5.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1)定义: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6..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一定教学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7..研究性教学模式: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9秋在线作业2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9秋在线作业2
答案:错误
38.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答案:正确
39.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
答案:正确
40.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班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无法真正地进行下去。
A.独立性
B.开放性
C.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D.主动性
答案:ACD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并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答案:错误
12.“量的研究”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这是课程研究唯一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
答案:错误
13.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
A.横向
B.序列
答案:B
3.学习策略方面看,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这体现了学习方式带有明显的( )特征
A.稳定性
B.灵活性
C.多样性
D.个性化
答案:C
4.提出“活动分析”教学目标的是
A.赫尔巴特
B.根舍因
C.布鲁纳
D.博比特
答案:D
5.(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26.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兴趣。
答案:错误
27.新课程中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答案:正确
28.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 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根本问 题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局限: ◆ 易导致无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 ◆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
〞,“见物不见人〞。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总体上经 历了从别离到融合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 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课程
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 界限与分工。
这种观念造成了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之间 的长久别离与相互制肘的为难局面,使课程变成 了僵化的、封闭的文本,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 为桎梏师生心智的手段与机械的运作过程。
学者的研究。 ◆ 实践根底:八年研究
2、“泰勒原理〞的根本内容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教育经验 3) 组织教育经验 4) 评价教育方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 根本内容: 课程重点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
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方案等方面。课 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思维与教学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
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 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 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思维五 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 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这五个步骤的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离线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正确。

教育它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艺术,它的艺术形式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孩子身上,一个孩子教的是好是坏,得看你的教育方法用的是否得当,教育的方法就是-一门]很深奧的艺术,正是这门]深奧的艺术造就了现在的成功者。

2、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

错误。

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可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

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

所以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比如卫生课、防疫课、等关系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的内容都适合上大课,免除了分头授课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能让听众得到真知灼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2、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条。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那些要素?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三构成、三影响”,三构成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影响包括:方法、目的和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眉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役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荃的笑话。

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墓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其中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并不直接成为课程素材.却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它包括课程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比如,设施、场地、器材、学校、家长、社会对课程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作之、“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

小雅。

小并》中“奕奕寝庙,君子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惫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役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 80 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

“ 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 currere ”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休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新材料,要求教师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叙述、讲解或演示等。

在学生获得大童彼此已初步联系的个别观念后,教学可进入第二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形成新观念与先前相关观念的联系。

然后,再通过第三阶段,使学生对新旧观念联系的理解,上升到普谊性概念的领域。

在该阶段,教师应严道、周密地综合所教材料,概括出应有结论.最后,进入第四阶段,让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答:(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

(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抄照搬。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 3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答: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紊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宫.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答: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

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孟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

发展网络教学。

未来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运用能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信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未来教师的教学型态与方式,势必有所改变。

教师可以透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指导学生,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限制,进而逐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紧密学习网。

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

学校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园地,不过校园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切割与空间的限制,往往限制教师分享与沟通的机会,此种现象不利于教师发展。

在学习型组织中,行政人员充满使命感与责任心,共同以教育而非行政的角度,分享学校资源,倡导教育团队,相互引领,共同从事组织再造的工程,因此学校中人人充满教育热忱,事事物物均具有教育意义,学校成员也能时时反省与重组经验,并且以批判的途径,省察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角色结构与组织,以发展专业探究取向学校,学校就逐步形成一种学习型的社区组织。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

如果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作法能确实落实,透过教学群与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必然会改变学校教学环境与系统的生态,学校会逐渐加强合作性,教师可以重新建构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社区,他们会强调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除了增加教师自主权力,以发展教师尊严与地位外,也能整合社区成员,结合社区资源,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孤立,增进教师成长及对组织的投入及效能,也使得学校是教育的专业社区,教师是专业的伙伴的概念能够实现。

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

课程统整是实施课程统整能否成功的关键。

由于统整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组织与整合而已,教师必须提升至概念与原理原则的统整.同时与生活经验及社会结构相结合,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意识与批判反省能力,并能放下权威的角色,以学习的身份,从学生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与学生共同规划与设计课程,同时具有容忍、包容、协调以寻求共识尊重异议的精神.都是课程统整实施过程中,霖要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能均依赖于教师在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充实。

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理论与实际间差距,给予教师更多权力及责任,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角度,来自我探素研究,改进教学事务,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来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极适合教师使用。

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可以从几下方面着手:( 1 )成立多样选择的教师成长团体,给予教师选择教学群的机会( 2 )给予每个人做领导人的机会( 3 )营造小组讨论时温馨的气氛公平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

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提高课堂管理高效率就做到:(1)加强课堂时间管理(2)优化课堂气氛(3)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