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

1.1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

替的优越性,它可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2DDSA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特别是可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有无"危险"动脉穿支。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3DDSA图像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角度和解剖显示,使术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增加手术自信心。3DDSA图像非常精确地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从而使术者准确选择微弹簧圈的直径,一次放置到位,减少了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3DDSA图像能正确显示瘤颈,分辨出窄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可分别用栓塞技术、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2.2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MRVE是一种新的无需插管、完全无创的获得血管类似纤维内窥镜效果图像的仿真内窥镜技术,采用MRI薄层无间隔交叉扫描获得3D容积影像数据,经计算机专用内窥镜成像软件包重建后形成管腔内表面数字影像。由有经验的医师观察、分析所得动脉瘤内窥镜成像表现形式并写出报告,作为动脉瘤内窥镜表现的最终描述,这样报告的准确性很高。相对于DSA,MRI增强MRA即可较真实反映动脉瘤的情况,又无插管带来的损伤,易为人们接受。同时,MR采用多平面断层血管重建技术,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颈部、瘤体大小和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7〕。并可进行动态观察,对动脉瘤患者行MRI内窥镜成像以观察瘤腔内形态,对判断动脉瘤颈后面有重要价值。

2.3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的一种高级应用,是一种新的微创脑血管成像检查。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后,连续快速容积扫描,而后用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这就是3DCTA技术,3DCTA的优点是在显示血管的同时可显示脑组织,可了解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并可识别钙化灶。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3DCTA在诊断动脉瘤方面有其优势,方便、快捷,不受病情的影响,可作为一种筛查方法。Zouaoui等〔8〕提出应用3DCTA在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甚至优于MRA与DSA,可显示3mm以下的动脉瘤,Lenhart等〔9〕报道3DCTA能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瘤底、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只有3DCTA才能显示。3DCT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3%及100%。3DCTA对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出血后的动脉瘤均是较好的检查方法。

2.4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技术TCD在监测,诊断脑血管痉挛并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通过TCD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现在多主张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后立即行TCD检查。随着彩色编码技术的出现,彩色多普勒技术应运而生,将其与切面超声成像及频谱多普勒相结合,即形成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TCCS的应用弥补上TCD的不足,可直观、实时、动态显示脑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动脉瘤等病灶,极大地丰富了颅脑超声诊断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检查、诊断的需要。新开发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经静脉注射后可达到颅内血管,从而增强多普勒信号,对Willis'环及颅内小血管、低流速血管的显示达到了质的飞跃。Griewing等〔10〕应用超声造影剂后,可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到89%,且所测量的动脉瘤大小与DSA基本一致;同时对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准确性达到100%。对TCCS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即成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TCCS),它可真实反映血管的解剖学变化,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减少了误差。

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

3.1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弹簧圈栓塞治疗AN,经历了游离微弹簧圈技术,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技术和电解可脱微弹簧技术等几个阶段,1991年Guglielmi设计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使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闭塞动脉瘤的主要原理有两方面:一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二是电解脱卸弹簧圈时诱发血栓。由于GDC的柔软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目前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接受。Debrun等〔11〕用GDC栓塞治疗144例动脉瘤患者和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结果优良为74%,89例非急性期患者,优良结果为90%,手术致死残率为2.2%,无手术死亡。Cogmard等〔12〕、Vinuela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