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

现代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发展,现阶段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遵循脑血流重建为主导的治疗模式,以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为主,逐渐向复合手术、杂交手术发展[2]。

文章就颅内动脉瘤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以下总结。

1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1.1锁孔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动脉瘤开颅术式中锁孔入路操作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

凭借近40年的解剖学发展和临床经验积累,现阶段该术式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3]。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眉弓下锁孔入路,并通过临床不断改进,逐渐取代翼点入路,成为用钥开颅锁孔夹闭动脉瘤的主流方式[4]。

通过切开约4cm 的眉弓,骨窗形成后仅2cm 大小,可以获得第1、第2、第3间隙以及端板间隙通路,脑脊液完全释放后,Wills 环前后交通动脉暴露在显微镜的“门窗”效应下[5]。

该术式临床应用干预中,可夹闭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往往多见于紧急开颅术式,以破裂颅内动脉瘤多见,术式开展中利用终板造瘘方式及时清理血肿,并利于脑脊液循环恢复。

但往往术式应用存在局限,临床A2段、A3段动脉瘤、突段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上述操作模式较为困难。

有学者利用纵向锁孔入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

在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等[6]研究中,对外侧裂区、床突段动脉瘤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ndovascular therapy has become the ma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e 70-year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herapy mainly includes 3 stages:firstly,the electric coagulation induced thromb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the period of 1940-1960;secondly,ballo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1970-1990;thirdly,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the present.In recent years,the widespread use of flow diverter devices and 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or have opened up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17)011【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球囊和椭圆囊;支架;医学史;综述【作者】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指出,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死率为8%~60%[1]。

《2024年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日趋成熟。

其中,血管内治疗术已成为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内治疗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再次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在我院接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了XX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治疗术,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接受了替罗非班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替罗非班的应用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1. 手术情况替罗非班的应用并未显著影响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但有效降低了术后再次出血的风险。

2. 术后恢复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期表现出较好的恢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3. 并发症发生率替罗非班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

4. 数据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的应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再次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这为临床医生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参考文献
[】 Baad 1 rcr S,Lbdnk A Axont eei y , n i a R,e a. Edvsu r s n t 1 noacl a
t e t e t f h n a d es g a e I a d V a e r s s A N m J e r rd o , a m n o u t n h s r d V n n u y m . J R A N u o a i l r
颅 内动脉瘤 的血管 内治疗主要 有载瘤动 脉 的闭塞 和动脉 瘤
的囊 内栓塞两类 。17 年S r ie k 首先用可脱性 乳胶 球囊 栓 9 3 ebn n o 塞颅 内动脉瘤 ,开辟 了血管 内治疗颅 内动脉瘤的先声 。18 年 , 98
Hi l l 报告用机械解脱 铂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1 9 年G gil 报 a 9 1 u l mi e
1 治 疗 方 法
1 1 回顾 .
S AH 后脑 血管痉 挛主要 是以预防为主 ,症状性血管痉 挛药物治
疗多无 明显疗效 , o n r C g ad等 主张动脉瘤栓 塞后 ,应 常规静滴
尼莫地 平和罂粟碱 ,三 H” “ 疗法 ( 高血压 、 高血容量 、 高血液稀释 ) 以防动脉痉 挛。术后 即行腰椎穿刺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或脑 室外 引流清除积血 ,可有 效防治脑血管痉挛 ,降低后期脑积水的发生
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 u l l eah a l o , G gi mi d tc - be c i GDC e l )
率 。加强随访 ,于术后 1 、5 2个月行 D A复查 。 、3 、1 S
2 预后
栓塞颅 内动脉瘤 ,成为 目前治疗颅 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又称颅内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疝、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诊断方法的进步韦尼克脑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只有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韦尼克脑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也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治疗方法的改善在过去,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介入治疗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等器材,可以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供血来源,达到截断动脉瘤的目的。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血、抗纤溶、抗痉挛等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来治疗韦尼克脑病,即将手术干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合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对于韦尼克脑病患者来说,术后康复和随访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干预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期,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发表时间:2019-05-15T16:46:00.8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2期作者:张海霞1 孙国鹏2 刘超2 周兰梅3 [导读]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发病率占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

(1.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3.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本文分别从脑动脉瘤疾病的现状及治疗手段、脑动脉瘤疾病治疗手段存在的局限、脑动脉瘤疾病治疗方面前沿技术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前沿技术发展方面,分别从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MRI引导下的脑动脉瘤治疗、生理的影像技术四个方面进行相关讨论,对目前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理的影像技术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发病率占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

病理学上认为,动脉瘤常表现为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异常扩张、膨出,常呈囊状。

囊状动脉瘤是由血管起源处或分叉处先天性缺陷造成血管内压升高,使管壁缺陷部分向外膨出[2]。

临床统计发现,动脉瘤因为容易破裂出血,而随时危及生命,其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

其中半数造成重残或死亡,脑动脉瘤已经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疾病之一,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3]。

一、脑动脉瘤疾病的现状及治疗手段临床上,在过去的20年中,在心内科、神经内科、放射科等基础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神经血管内治疗已经迅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

这些巨大的变革,归功于在材料科学进步基础上的一系列不断改进的、安全的、有效的新装置和血管内输送材料的发展。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治 疗 也 可 能 为 大 多 数 患 者 预 后 良好 的 原 因 。
MR 等 影 像 学 检 查 对 全 麻 后 合 并 偏 瘫 患 者 的 预 后 判 断
有 较 大 的价 值 。全 麻 后 出现 局 灶 性 神 经 系 统 受 损 症 状 , 多 数
颅 MR I 检查中 D WI 未 显 示 高信 号 的 均 预 后 好 , 1 例 D WI 提 示基底节区大面积梗死 , 预后较差 。
对既往有脑卒 中病史 、 高 血压 、 糖 尿 病 等 危 险 因 素 的 患 者, 全麻手术前应进 行磁 共振 及颅 内外血 管检 查 , 对 有 较 高 脑 卒 中危 险 的 患 者 术 中应 维 持 较 高 的 血 压 水 平 , 可 有 效 降 低
全 麻 后 缺 血 性 中枢 神 经 受 损 并 发 症 的风 险 。
脑皮质降低最为显著 ; 意 识消失 时全脑 血流 降低 2 4 . 3 , 主 要降低的 区域 是 丘脑 、 额 叶、 颗 叶、 海马、 小 脑 等 区域 ( P< 0 . 0 5 )。咪 哇 安 定 麻 醉 , 镇静状态下全 脑血流 降低 4 . 7 , 额 叶 和 顶 叶 降 低 较 明显 。 高血压 、 糖 尿病 、 肥胖 、 吸 烟 等 危 险 因 素 导 致 大 动 脉 粥样 硬化性改变 , 继 发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斑 块 形 成 并 狭 窄 为 引 起 缺 血 性 脑卒中的主要危 险 因素 , 微 栓 子、 血 液 动 力 学 改 变 也 是 缺 血性 脑 卒 中 的 致 病 因素 之 一 _ 1 ] 。全 麻 后 出 现 中枢 神 经 系 统
4 参 考文 献
[ 1 ] 陆再 英 , 钟 南 山 .内科 学 [ M] .北 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1 0 :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的临床资料 。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 资料 . 1
3 例 中男 1 例 , 2 例 , 龄 3~6 , 6 6 女 0 年 2 7 岁 平
脑 动脉瘤破 裂原则上 都需要进 行治疗 , 于 HutH s 对 n— es I Ⅲ级的患者尽快手术 已成共识 , 但是对 于 H n— esV— u tH s I
脑脊 液性 状决 定持续引流 1 周左右 。去骨瓣 减压 6 ,例接 例 5 受 两种以上 降低颅 内压方式 。 1 结果 . 3 本 组 3 例 动脉 瘤术 毕 即刻 造影 动 脉瘤 完全 填 2 塞 , 后即刻造影 均显示载瘤 动脉及毗邻 动脉通畅 。4 动 术 例 脉瘤 大部填塞 。出院后 随访 3 1 个 月 , 据 G S 分 , 复 ~8 根 O评 恢 良好 2 O例 , 度 残 疾 8例 , 度 残 疾 5例 , 亡 3 均 为 轻 重 死 例
H n— s分级 V级患者。 u tHes
2 讨 论
为人院时 的高分级动 脉瘤患 者 。本文 回顾性分析 我院神经
外 科 自 20 0 8年 6月 _2 1 0 0年 8月 收 治 的 3 6例 人 院 时 H n— s分级 为Ⅳ 、 u tHes V级患者 应用 弹簧 圈介入栓塞 动脉瘤
底动 脉系统动脉瘤 8 个。其 中前交通动脉瘤 l 例 , 6 后交通动
脉瘤 1 例 , 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2 , 基底动脉夹层 0 大脑 例 椎一 动脉瘤 3 , 下动脉瘤 2 , 例 小脑 例 大脑后 动脉瘤 3 。 例
1 治疗方法 . 2 所有 患者入 院后均积极控制血压 , 呼吸困难

率, 失去手术机会 , 故应早期对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 。高分级 脑 动脉瘤患者 由于生命体征很不平稳 , 给急诊开颅 动脉瘤 夹 闭手术带来更大 的挑战 , 而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放射 学的发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这份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的指导,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形成,涵盖了诊断、治疗和后续管理的各个方面。

诊断1.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颅内出血等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2.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主要依靠脑部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病情的关键检查手段。

治疗1. 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早期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症状和防止再出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内腔修补术)或介入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

2.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需加强患者的监护和抗凝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剂引入动脉瘤内,阻塞动脉瘤内腔,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后续管理1. 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潜在并发症。

复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DSA。

2. 患者需终身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

药物的具体种类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对于特定情况下不能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动脉瘤的生长和预防出血。

保守治疗包括规律的随访和严密的血压控制。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提供指导,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我们鼓励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并积极应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指南所阐述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医疗决策应在临床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指的是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血管瘤。

它的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动脉瘤破裂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脑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包括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手段。

通过介入血管内手术技术,医生可以直接将导管引入脑血管系统,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或者支架植入。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而且可以有效地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降低瘤体破裂的风险。

近年来,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可导航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和处理动脉瘤;三维融合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血管的结构,从而减少手术风险。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更加安全和有效。

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传统开颅手术而言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它通常通过微小的切口或者导管,直接进入颅内进行治疗。

相比传统开颅手术,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愈合快、创伤小、术后疼痛少等方面。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微创血管内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医生在直接观察瘤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减少手术损伤并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新型的微创手术设备,如微创刀、微创激光等,也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放射线或者介子束等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杀伤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困难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放射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确照射动脉瘤,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并提高治疗的疗效。

还有一些新型的放射治疗设备,如质子治疗机、重离子治疗机等,也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
内动脉 瘤 j 。 目前 球 囊 辅 助 技 术 、 双微 导管技术、
进行 治疗 , 完全 栓 塞 的 动脉 瘤 3 4个 ; 次 全 栓 塞 (>
9 0 %) 4个 ; 不全 栓 塞 (< 9 0 %) 2个 , 残 留均 位 于 瘤
支 架辅 助 技 术 及 密 网支 架 技 术 等 使 复 杂 颅 内 动脉 瘤 如宽 颈、 梭 形及 夹 层 动 脉 瘤 的血 管 内治 疗迈 上 了
中华 脑科疾病与康 复杂志( 电子版 ) 2 0 1 3 年4 月第 3 卷 第 2期
C h i n J B r a i nD i s R e h a b i l (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p r i l 2 0 1 3 , V o 1 . 3 , N o . 2
较小 , 适用 于 载瘤 动 脉迂 曲的 动脉 瘤 栓 塞 。但 也 有

球囊 “ 再塑形” 技术的适应证 : 绝对 宽 颈 ( 瘤 颈 直 径 >4 m m) 和( 或 )相 对 宽 颈 ( 瘤 颈/ 体 比值 ≥
0 . 7 ) 的动脉 瘤 。其优 点 为 : 充 盈球 囊 时 可 以暂 时 固
( 6 9 %) 完全栓 塞 , 1 3例 ( 2 9 %) 基本完全栓塞 , 1例
9 / 1 0 0 0 0 0 , 占脑血 管意外 中的第 三位 , 是 自发 性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s u b a r a c h r o i d h e m o r r h a g e , S A H) 的 主
( 2 %) 不 完全栓 塞 ; 另 4例 失 败 , 其 中 2例 因为血 管
迂 曲而 失败 , 另 外 2例 因为球 囊 破 裂 而 没 有合 适 的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陈蓦;王武【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技术方法、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的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等3个研究阶段,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瘤腔内栓塞治疗,包括单纯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瘤腔内栓塞装置、球囊/支架辅助技术等.载瘤动脉重建(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也是近期研究热点.尽管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但难治性动脉瘤如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率仍较高.为了完全隔绝颅内动脉瘤或实现瘤颈完全内皮化,载药弹簧圈/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正在研究中.【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6页(P592-597)【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支架;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陈蓦;王武【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突起,发病率为5%~10%,MRA研究表明我国35~75岁成年人未破裂动脉瘤发病率约为7.0%[1]。

虽然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卒中5%,但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

随着技术方法、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有助于明显降低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率及死亡率。

根据颅内动脉瘤性状、大小和部位等特点,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等3个研究阶段。

1 颅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苏联神经外科医师Serbinenko发明可脱式球囊,继成功治愈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率先治疗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1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处,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血管瘤。

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病灶区域,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除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经血管途径将栓塞剂送入动脉瘤腔内,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在手术治疗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医生可以通过3D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设备的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出现,颅内动脉瘤治疗逐渐走向个体化,治疗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2. 正文2.1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微创开颅手术两种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将支架等器械送达到动脉瘤部位,实现动脉瘤栓塞或栓塞联合手术。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治疗动脉瘤。

微创开颅手术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开颅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动脉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


相关,即包括输出工作电压和冲击次数两个因素。.冲击波 吸收、钙 化和纤维化, 促使淋巴管闭 塞或狭窄,阻 断淋巴

对肾脏造成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皮髓质交界处口1,如弓形 液返流通 路,即使不能 完伞阻断,也 能减轻淋巴液 返流程


静脉的破裂。这种损害可以通过吸收和纤维化方式修复。
度,减少淋巴返流量,降低坠积压力,有利于窦口封闭。
复。本组1 l 例患者通过红霉素液肾 盂灌注加体外冲击波冲 老,体 弱,不能耐 受手术或不 愿手术者更 为适用。对 于本
击的方法治疗乳 糜尿,正是利用化学和物理 相结合的方法 方法治 疗后淋巴管 及其周围组 织的确切改 变机制尚缺 乏超
取得 了满 意疗效 .
微结构和 病理资料证实 ,有待进一步研 究。团
det a c ha bl e c ol 1( EDC) f or r upt ur ed i nt r a cr a ni al a ne ur ys ms i n e a r l Y per i od i n 3 1 c a se s .Me t hods Al 1 of t he pat i ent s we r e t r ea t ed wi t h ca r 1Y EDC c mb01i ZSt i on unde r ge ne r a l a nes t hc si a wi t hi n 72 ho ur S.26 c as os we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EDC emboI i zat i on. 4 c as e s wi t h t he ba l l oo n—as si St e d EDC e mb01i z a t i on a nd 1 c a s es wi t h t h e St en t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pneumonia,1 patient for infection of hematoma 1-6 months,no
puncture site
and

patient for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bleeding occurred.Conclusions relieve the
中破裂出血风险。(2)与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在动脉瘤破裂
【Key words】Intracranial
Hyper-early treatment
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mbolization,therapeutic;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自发性蛛网膜
DOI:10.37601cma.j.issn.1673d904.2013.02.004
2.术后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立即行DSA及3D重建评 价,按解剖结构填塞结果标准分为:完全填塞(瘤底、体及颈
部均无空隙)22例,瘤颈部分残留8例,瘤颈残留3例。 3.随访结果:术后1—6个月随访29例,均无明显功能
(4个)。动脉瘤颈形态:宽颈动脉瘤(瘤颈与瘤体之比>0.7) 8例,其余均为窄颈动脉瘤。
1例,行动脉瘤夹闭治疗的2例均死亡,保守治疗的19例中
死亡8例,结果证明早期行介入治疗预后较好。且本组33例 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Ⅳ~V级患者共
总之,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微创 特点,可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术中
破裂出血风险和病死率,对Hunt-Hess分级Ⅳ~V级不能耐 受开颅手术患者更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索与论 证。 参考文献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李国彬;杨海英;孟庆海;明燕;毛露霞;高守乐;袁莉【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05(45)24【摘要】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效果。

而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内实施栓塞治疗的效果报到不多。

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48-49)【作者】李国彬;杨海英;孟庆海;明燕;毛露霞;高守乐;袁莉【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相关文献】1.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J], 哈文波;崔立山;宿鹏飞;赵刚2.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J], 周勇;刘娜;王淑荣;伍丽红;袁玉英;徐树军3.水解脱铂金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陈建新;刘艳;徐丽芳;刘翠凤;夏琪芳;马骏4.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 [J], 夏吉勇;焦铁鹰;李志强;路长宇;苗林;郭吉卫5.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10例报告 [J], 周勇;伍丽红;刘娜;周典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

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1.1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

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

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

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

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

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

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

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

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

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

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

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

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

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替的优越性,它可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2DDSA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特别是可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有无"危险"动脉穿支。

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3DDSA图像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角度和解剖显示,使术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增加手术自信心。

3DDSA图像非常精确地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从而使术者准确选择微弹簧圈的直径,一次放置到位,减少了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

3DDSA图像能正确显示瘤颈,分辨出窄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可分别用栓塞技术、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

2.2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MRVE是一种新的无需插管、完全无创的获得血管类似纤维内窥镜效果图像的仿真内窥镜技术,采用MRI薄层无间隔交叉扫描获得3D容积影像数据,经计算机专用内窥镜成像软件包重建后形成管腔内表面数字影像。

由有经验的医师观察、分析所得动脉瘤内窥镜成像表现形式并写出报告,作为动脉瘤内窥镜表现的最终描述,这样报告的准确性很高。

相对于DSA,MRI增强MRA即可较真实反映动脉瘤的情况,又无插管带来的损伤,易为人们接受。

同时,MR采用多平面断层血管重建技术,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颈部、瘤体大小和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7〕。

并可进行动态观察,对动脉瘤患者行MRI内窥镜成像以观察瘤腔内形态,对判断动脉瘤颈后面有重要价值。

2.3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的一种高级应用,是一种新的微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后,连续快速容积扫描,而后用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这就是3DCTA技术,3DCTA的优点是在显示血管的同时可显示脑组织,可了解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并可识别钙化灶。

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

3DCTA在诊断动脉瘤方面有其优势,方便、快捷,不受病情的影响,可作为一种筛查方法。

Zouaoui等〔8〕提出应用3DCTA在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甚至优于MRA与DSA,可显示3mm以下的动脉瘤,Lenhart等〔9〕报道3DCTA能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瘤底、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只有3DCTA才能显示。

3DCT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3%及100%。

3DCTA对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出血后的动脉瘤均是较好的检查方法。

2.4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技术TCD在监测,诊断脑血管痉挛并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通过TCD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现在多主张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后立即行TCD检查。

随着彩色编码技术的出现,彩色多普勒技术应运而生,将其与切面超声成像及频谱多普勒相结合,即形成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

TCCS的应用弥补上TCD的不足,可直观、实时、动态显示脑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动脉瘤等病灶,极大地丰富了颅脑超声诊断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检查、诊断的需要。

新开发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经静脉注射后可达到颅内血管,从而增强多普勒信号,对Willis'环及颅内小血管、低流速血管的显示达到了质的飞跃。

Griewing等〔10〕应用超声造影剂后,可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到89%,且所测量的动脉瘤大小与DSA基本一致;同时对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准确性达到100%。

对TCCS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即成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TCCS),它可真实反映血管的解剖学变化,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减少了误差。

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3.1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弹簧圈栓塞治疗AN,经历了游离微弹簧圈技术,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技术和电解可脱微弹簧技术等几个阶段,1991年Guglielmi设计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使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闭塞动脉瘤的主要原理有两方面:一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二是电解脱卸弹簧圈时诱发血栓。

由于GDC的柔软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目前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接受。

Debrun等〔11〕用GDC栓塞治疗144例动脉瘤患者和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结果优良为74%,89例非急性期患者,优良结果为90%,手术致死残率为2.2%,无手术死亡。

Cogmard等〔12〕、Vinuela等〔13〕报道的结果比外科手术更令人满意。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为70~85%。

而对于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完全填塞比较困难。

Moret等提出应用瘤颈重塑形(remodeling)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疗效可靠,近来支架结合GDC治疗宽颈,梭形,夹层动脉瘤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4〕。

除了技术改进之外,人们开始研制能提高动脉瘤栓塞致密度,减少并发症的弹簧圈,在普通GDC之后,又出现了超柔软和抗解旋GDC,第4代GDC则在解脱装置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特殊解脱装置使电流局限于解脱区,大大缩短了解脱时间。

新一代机械解脱弹簧圈(DCS),材料改为铂金,解脱装置也进行了改进,包括反旋解脱,水压解脱等,其柔韧性和可控性也有提高;另一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可以多点解脱,解决了GDC填塞过程中尾端遗留载瘤动脉的问题,Guglielmi于1998年2月在脑血管外科会议上公布了3DGDC的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3DGDC作为填塞宽颈动脉瘤的"第一枚"弹簧圈有重要作用〔15〕。

这种3DGDC看上去是在宽颈动脉瘤内提供了一种固有的稳定的框架,从而能够继续填塞普通GDC。

新一代GDCMatrix是共聚物涂层的铂金弹簧圈,共聚物是聚乙二醇-聚乳酸(polyglycolicpolylacticacid,PGLA)其体积占弹簧总体积的70%,在90d内可在体内完全吸收〔16〕。

Matrix同老一代GDC相比有以下特点:①致血栓能力强;②增加了成熟的动脉瘤内的结缔组织的数量;③增加了瘤颈部组织的厚度;④可减小动脉瘤的体积,而对载瘤动脉直径无影响。

另一种水解脱微弹簧圈TRUFILL?DCS:该系统由高压注射器,弹簧圈输送管和铂金弹簧圈组成。

弹簧圈的解脱依靠高压注射器产生液压,其栓塞体积比(弹簧圈体积与动脉瘤体积之比)高达40%,利用液压解脱弹簧圈安全、可靠、迅速(平均解脱时间为8s),解脱时微导管头偏移微小,实现弹簧圈的精确定位。

还有一种可膨胀性水凝胶-铂金弹簧圈(hydrocoilembolicsystem,HES):HES是铂金弹簧圈外被覆生物水凝胶。

水凝胶在生物生理环境中可以膨胀以完全填塞动脉瘤,而无需继发血栓填塞动脉瘤,其解脱方式为液压解脱〔17〕。

近年还出现与动脉瘤壁贴附更好的球形弹簧圈,致血栓能力强的带纤毛弹簧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