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论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菌 丝 达 到 糊 粉 层 。恶 苗 病 菌 在 30~35 繁 殖 最 快 ,20~25℃虽 能 繁 殖 ,但 繁 殖 速 度 缓 慢 ,到 4Oqc病 菌 显 然 受 到 抑 制 。
典 型 的 症 状 一 般 发 生 在 移 栽 后 的 25— 30天 内 。种 子 萌 发 后 ,病 菌 从 芽鞘 、根 和 根 冠 侵 入 ,引 起 秧 苗 发 病 。病 株 产 生 的 分 生 孢 子 可 从 伤 口侵 入 感 染 健 苗 引 起 再 侵 染 而 使 大 田 发 病 。水 稻 开花 时 . 分 生 孢 子 传 染 到 花 器 上 产 生 病 种 子 。 脱 粒 时 。病 种 子 的分 生 孢 子 粘 附 在 无 病 种 子 上 再 次 引 起 带 病 种 子 。
2.2发 病 过 程 。分 生 孢 子 的形 成 , 从 插 后 的 枯 死 株 到 收 割 的 发 病 株 ,任 何 时 期 都 可 产 生 ,形 成 量 最 多 的 时 期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 对水稻 恶苗病 的 田间症状表 现 、 发病 机理 、 传播 途径 和影 响发 病 因子等进 行 了阐述 . 出了以 提 抓 好种 子 消毒处理 为 关键性技 术的综合 防治措施 。
关 键 词 : 稻 恶 苗 病 ; 生 ; 治 方 法 水 发 防
水 稻恶 苗病 是 由真菌 引 起 、由种 子 传播 的种传 1 水 稻 恶 苗 病 田 间症 状 病 害 , 般 减产 1%~ O , 病 严 重 的可 减 产 5 % 11 苗 期 症 状 一 O 2% 发 O .
版 社 .9 9 17 .
【] 2李成雄 , 王作柱. 莜麦 的栽 培与育种【 . 原 : M】 太 山西 人民出版
社 ,9 4 1 3 1 4 1 8 ,2 — 3 .
[任嘉嘉 , 益 民, 3 】 魏 张波 . 温处 理 燕 麦 籽 粒 对 制 粉 及 其 营 养 成 高 分 的影 响[ . 国粮 油学 报 ,0 8 6 :8 9 . J中 ] 2 0 ( )9 - 9 [. J 内蒙 古 农 业 科技 ,O 8 1 :0 — 0 . ] 2O ( )13 14
的地上 部分 用镰 刀全 部采 收 , 行连 株收 获 。有 条件 进 的地方 可 用 机械 收 获 。机 械采 收 时 应注 意 行驶 速 度 适 中. 以免 造成 燕 麦 漏 采 、 伏 等 现 象 , 重 影 响产 倒 严 量 。选 晴 朗无露 水 的 天气 进行 , 收获 后及 时脱 粒 、 晾
水 稻 种 子 消毒 处理 工 作 , 使 2 1 致 0 1年 水 稻恶 苗 病在 症 状 , 苗全株 淡黄 绿色 , 秧 植株 生长 细长 , 一般 高 出健
台州市 黄 岩 区 的部分 稻 区严 重 发 生 。据 对 江 口街 道 苗 1 ~ / , / 1 根系发育不 良; 片和 叶鞘窄长 , 3 2 叶 部分 病株 林 家岙 村 调查 , 行 种 子处 理 的 甬优 6号 品种 。 苗 移栽 前死亡 。湿度大 时在枯死 苗近地 面部分有 时产生 进 秧 恶苗 病株 发病 率 1 %,而未进 行 种子 处理 的同一 品 淡 红色或 白色霉状物 , . 2 即病菌 的分生孢 子 。 种秧 苗株 发病 率平 均 为 1 .%, 中最 严重 田块 秧 苗 12 本 田期 症状 3 7 其 . 几乎 全 部发病 , 育 3 4m 秧 苗 ( 所 3 z 可种 04h 2 田) . m大 在 秧 田期 不 表现 症 状 的带 菌 秧苗 ,移 栽 后半 月 无法 栽种 , 种常 规稻 。水稻 恶苗 病在 我 国稻 区都 有 至一 个月 会 出现 病 株 , 改 一般 病 株 比健 株 高 , 分 蘖少 但 不 同程度 的发 生 。 因此 , 普及 水 稻 恶 苗 病 有 关 知 识 , 或不 分蘖 ,节 间 明显伸 长 ,节 部 常 弯 曲露 出叶鞘 之 提 高广 大 农 民 防治 恶苗 病 的 自觉 性 ,不 仅 可 以减 少 外 . 下部 几 个茎 节倒 生 许 多 白色 或黄 褐 色 的不 定 根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靖江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
3 . 1 感病品种种植 面积 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2 年靖江市感病 水稻品种 “ 武运粳 2 4 号”的种植面
积达 1 . 8 2 6 万h m ,占水稻种植 总面积 的 8 4 . 2 5 %, 而“ 武运
粳2 4 ” 易感 恶苗病 , 是导致 本市机插稻 恶苗病偏重发生的主
年 代 ,靖江地 区种植粳 稻时该病 发生 较重 ,一般病 株率为 5 %~1 0 %; 9 0 年代 中期 , 以咪鲜胺为 代表的咪 唑类杀菌剂成
为 防治 水稻恶苗病 的首选 药剂 , 病 害基本得 到了控制 , 田间 零 星查见病株 。近几年来 , 随着机插 稻的推广和高产感病 品 种 的大 面积 应用 , 由于机插 稻育苗 移栽条件 下 , 浸种催芽环 节 和高 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 水稻恶苗病菌繁殖 、 扩散和侵 入 ,加剧 了水稻恶苗病 的蔓延 和抗药性 的发展 ,从秧 苗 3 叶
平 均2 . 4 0 %。
2 发生特 点
2 . 1 发 生早 、历 期 长
恶苗病菌在 3 0~3 5 ℃繁殖最快 , 侵害寄主 以3 5 ℃最适宜 , 诱致徒长 以 3 1℃最为 显著 ,在 2 5 ℃下病苗大为减少 。相 比较而言 , 靖江 市直播稻 以旱直播方 式为主 , 不经过浸种催 芽环节 , 直接 落谷播种 , 明显抑制 了水 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发 展。 ( 2 ) 机插 稻秧苗期 无纺布全程 覆盖 ,以覆盖保墒 、 防雨
2 0 1 2 年靖江市水稻恶苗病发生面积1 . 4 5 万h m , 占水稻总 面积的 6 6 . 7 8 %, 病株率 0 ~1 0 . 5 4 %, 平均 2 . 0 2 %,其中以 “ 武 运粳 2 4 ”机插稻的恶苗病发生最 重,病株率 0 . 2 3 %~1 0 . 5 4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分析了其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总结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宁国稻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
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1发病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大小 2 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
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
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
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
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
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1.1苗期症状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
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
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
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
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贺伯君1余继华2(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株残体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粪肥 ,病菌即可从芽鞘 入侵 ,引起幼苗发病形 成初侵染 在病 茁上产生 的 分生孢子又可 引起 再侵染 。当谷粒 受到侵染 ,可造 成稻种带菌;脱粒时病健谷粒混打混收也可使健粒 表面 带 菌 ;含 有病 株残体 而未 充 分腐 熟 的有机 粪 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初侵染源。
—
恶苗病主要侵染源 是带菌种子 ,因此应 采取种 子处理 、消灭菌源 、清除病 株 、减少 损伤的 的综合 防治措施
51 做好选种晒种 .
建立 无病 留种 Ⅲ ,选 留无病稻种 ,选 出病粒 、 破粒 、虫伤粒 、秕粒和稻种 中的杂质 ,选 留饱满健 壮的种粒 ,浸种前摊薄晾晒2 3 — 天。 52 药剂浸种 .
水稻恶苗病 又称 徒长病 、米秧 子 ,属真菌性病 害 。此病在我县 各稻 区都有不 同程 度的发生 ,近年 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因此 .应提 早重视对此病的 防治。 1 发生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 ,以分蘖 期发生最为严重。 苗期发病表现为徒 秧苗细高, 明显 高于健苗 ,叶鞘细长 ,叶片嫩 ,根 系发育不 良,部分秧苗在移栽前死亡 。大 【发病表现为不分蘖 u 或/ 9蘖 ,节问明显仲长 ,节部常弯 曲露与叶鞘外 , J . - 近地表的几节长出倒主须根是此病的显著标志 ,病株 般不抽穗,病轻的可提早抽穗 ,但穗小粒瘪。
作膏祷介:刘云霞,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一
2l 一
农 业 科 技
汉巾 技 2 0- 科 0f 1  ̄4
水稻恶 苗病及综合防治
刘云霞:李小文!
【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1 . 7 3 0 ;2 固县种子管理 站 ,陕西城固 2 20 城 73 0} 2 2 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现 代 农 村 科 技
2 0 1 7年 第 8期
水 稻 恶 苗病 的发 生 规律 及 防治 技 术
韩 民利 邢春 强 张 薇 姚玉 涛 0 6 3 2 0 0 ) ( 河北省 农林 科 学 院滨海农 业研 究所 河北 曹妃 甸
分 生孢 子 在 2 5℃ 的水 中经 过 5~6 h即可 萌发 ,子 囊
参考文 献
业 出版 社 . 1 9 9 6 .
1 7~1 8 m ×2 . 5~4 . 5 m, 多数孢 子 集聚 时呈 淡 红色 或橙 红色 ,该 菌子囊 壳大 小 2 4 0~3 6 0 m ×2 2 0~
4 2 4 m, 子囊 圆筒 形 ,基 部细 而 上部 长 , 内生子 囊孢 子 4~8个 ,双孢 , 大 小 5 . 5~1 1 . 5 t x m ×2 . 5 m,排
在 稻 株 体 内做 半 系 统 扩 展 , 分 泌 赤 霉 素 刺 激 细 技 术参 考 。
关 键 词 : 水 稻 ;恶 苗 病 :防 治
长 , 引起徒 长 。本 田生长 期 分 生孢 子借 雨 水传 播 ,从
植株 伤 口处侵 入 引起 再侵 染 ,水 稻抽 穗 扬花 期 长 出分
6 I x m ×2~5 I x m,成 串状 或 链 状 ; 大 型孢 子 细长 ,
低于 3 d 。将 药 剂 配 好 后 倒 入 浸 种 容 器 中 搅 拌 均 匀 ,
镰 刀 形 ,茎 部有 足 孢 ,一 般 有 3~5个 隔膜 ,大 小 为
放 入 种 子 ,每 天 上 午 和 下 午搅 动 浸 入 的种 子 各 1次 , 芽 播种 。
鞘表 面 长 出粉 红 色霉 即为 病菌 无 性 时期 分 生孢 子 , 小 型 孢 子 卵 为椭 圆形 ,无 色 ,单 孢 问有 双 孢 ,大 小 为 4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1 . 4发病 因素
加强田间管理是有效防治水稻各种病害的根本措施 ,及时
播种 , 科学移栽 , 保 证 秧 苗 移 栽 后 充 足 的水 肥 供 应 , 促 进 植 株 的 根系发育 , 壮苗促苗 , 提高苗势 , 强壮的秧苗不仅能抗倒伏 , 抗病 害, 而且为高产丰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催芽这个环节上 , 要注 意时间不宜过长, 在移栽起秧时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插秧时要注 意 不 插隔 夜 秧 , 不插 老 龄秧 , 不插 深 泥秧 , 不 插 烈 日秧 , 不 插 冷水 浸的秧 , 保证秧苗的成活及正常缓苗 。 2 . 3妥 善处 理 田间杂 物 清除病残体 , 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 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 沤制堆肥 。妥善处理病稻草 , 不能随便乱扔 , 也不能堆放在 田边
水 稻 恶苗病 的发 生 . 并给 出了防 治办 法。
关键 词 : 水稻 ; 恶苗病 ; 赤 霉菌
中图分 类号 : ¥ 4 3 5 . 1 1 1 . 4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0 4 3 2 ( 2 0 1 4 ) - 1 7 — 8 2 — 1
发病水稻 , 植株 的节间会变得很长 , 长得细细的 , 颜色较淡 , 根系 发育不 良, 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或 白色霉粉 状物。 一般发病的植株抽穗都较早 , 但穗小粒少 , 多数为不实粒 ,
植株病死后表面分有 浅红色或粉红色的粉状霉物 , 病 粒谷壳 的 内外颖合缝外 , 着生有浅红色霉层。稻秆 内也会生有 白色霉物 , 后 变成 粉 红 色 。
1 - 4 . 1 品种 与发 病 关 系 实 践 证 明 , 水稻 的 不 同 品 种对 于 恶 苗 病 的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栽培管理不当
肥水管理不当
过量施肥或灌溉不当,可能导致 水稻植株长势弱、抗病能力下降 ,从而容易感染恶苗病。
田间管理不善
如不及时清除病株、不合理的密 植等,都可能加重水稻恶苗病的 发生。
03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
种子处理
选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减少恶苗 病的发生。
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措施包 括种子处理、农业防治和化学
防治等。
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危害,提
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研究展望
进一步研究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机制和 传播途径,为防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
深入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微 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 生和危害。
加强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培育出 更加抗病、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土壤处理
使用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如五氯硝基苯、敌克松等,以
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04
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下降率
通过比较防效果。
防治效果
根据病情指数下降率和对照田块的病 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以此评估防 治措施的有效性。
防治效果评价方法
调查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株,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数据处理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病情指数下降率和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01
02
03
04
防治效果显著
如果病情指数下降率和防治效 果均超过50%,则表明防治
措施具有显著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
那么,水稻恶苗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1. 病菌侵染: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稻瘟病菌,当水稻叶片受伤或者生长季节湿度高时,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内部,引发病害。
2. 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水稻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连作等不良管理措施,容易引发水稻恶苗病。
3. 土壤富含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残留能力,长期种植水稻,土壤中的病原菌会不断积累,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4. 大气条件: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温度高的气候,更容易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流行。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中华恶苗”等。
2. 合理施肥:适量施入有机肥,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率。
3. 合理耕作:及时清除水田里的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传播。
4.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病情的扩散。
5. 深松整地:经常进行深松整地,改善土壤通气、排水条件,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6. 高标准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间断深松整地、选用抗病品种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见病害,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希望广大农户和相关机构能够重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许多国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水稻也面临着许多疾病和害虫的威胁。
其中,水稻恶苗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危害水稻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稻米质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水稻恶苗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稻恶苗病的病因水稻恶苗病(Blasé (B)),也称病苗病,是由禾草纵卷叶螟迁移时将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R. solani)。
主要发现在水稻生长初期,尤其是在幼苗阶段。
此病主要通过引起叶片烂熟、逐渐变黄和死亡来损害水稻。
至今,关于水稻恶苗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大、水淹根系等。
二、水稻恶苗病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主要表现为叶片枯黄,而且数量逐渐增加,使整株植物变得瘦弱、挺立不稳,并且降低植株的光合效率。
这种病害还会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因为它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在一些严重的感染情况下,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可能都会受到损害,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三、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1.养护苗床在种植水稻之前,在田间选择适宜的基地,应注意依据田间病害史,调查土地平整度、水土保持等基本因素。
可有意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加强腐殖质和其他养分的调节和向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降低根系肿瘤的温度和湿度。
2.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应该选择一些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这样能够有效地阻止农作物感染水稻恶苗病,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选取适合当地的品种,以高产优质为原则。
在播种前,应根据菌株特征及种类,选择适宜防治措施。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一些化学农药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使用,以完全根除水稻恶苗病,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能够减少病害,并且不会对农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使用基因工程的水稻也是当今趋势。
4.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必须结合土壤、种子、化学药剂、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系统防治,减轻病害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以下是关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发生原因:1.环境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高光照的环境利于病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
2.土壤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也与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肥力等土壤因素有关。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的土壤以及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土壤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3.种子和苗种质因素: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种子萌发前后被病原菌侵染,或者种子自身带有病原菌,都会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常见的有青枯病丝菌、稻纹枯病菌、立枯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水体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亩土施足足量的基肥和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叶和病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2.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育新品种时,应注重病害的抗性评价,选择抗性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
3.种脱毒苗种:选用经过脱毒处理的苗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带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苗种繁育、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并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确保苗种的健康。
4.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生初期或大面积流行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包括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农田喷洒,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具有抑菌能力的微生物来防治水稻恶苗病,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如利用一些产生抗生物质的细菌株和真菌株,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达到防治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水稻恶苗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和危害症状,阐述了种子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影响及药剂浸种方法。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药剂浸种近年来,随着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恶苗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
该病在我市稻区乡镇均有发生,特别是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发生率较高,平均病穴率为6.9%、病株率为1.5%,严重田病穴率达50%~55%、病株率达10%~10.6%,已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
1病原病原菌有性阶段产生球形子囊壳,深蓝色,表面粗糙,子囊圆筒形,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有1个分隔。
无性阶段为镰刀菌,产生分生孢子有大、小2种,大孢子镰刀形,有3~5个分隔;小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分隔,无色单胞,间或双胞。
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
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芽而繁殖,引起苗枯。
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
以后在病株或枯死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浸染。
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落到花蕊上,萌发进入,又使种子带病。
由于病菌易从伤口进入,播种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受伤重的发病较重;旱育秧常比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会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发病时,病菌随气流传播,落到水稻花和粒上,侵染稻种,随种子越冬,转年病菌随种子发芽侵入幼苗,在水稻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呈现病斑。
3症状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
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
移栽后1个月开始出现症状,病株叶色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地部弯曲,变淡褐色,在节上伸出许多倒生须根。
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枯死,在茎秆叶鞘上产生白色到淡黄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则在病株茎下部附近或叶鞘上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
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或成白穗,谷粒受害重的变褐色不饱满,在颖壳上生霉层。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摘要】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和产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包括土壤中真菌病原体繁殖、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栽培管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可采取以下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等。
这些防治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压力。
加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土壤中真菌病原体、气候条件、栽培管理、防治方法、抗病品种、施肥、病害监测、化学防治、防治措施、农业生产。
1. 引言1.1 水稻恶苗病的概述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也称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该病害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生,常年存在但在湿热季节发病最为严重。
水稻恶苗病可导致植株生长萎缩,苗腐叶黄,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由于此病害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因此引起了农业专家和种植户的高度重视。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多样,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化学防治等。
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特征是在幼苗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后融合成大片,导致叶片枯黄并最终凋萎死亡。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土壤中真菌病原体繁殖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真菌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待水稻播种后侵入幼苗,引发病害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水稻恶苗病主要靠带菌的病种子传播,为种传病害,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引种速度的加快和旱育薄膜育秧技术的推广,水稻恶苗病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
1水稻恶苗病发生症状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发病稻苗,颜色变浅黄绿色,叶片、叶鞘生长窄长,病株徒长,一般高出健苗约1/3;倒2叶最长,斜披,心叶抽出较长,不展开,似针状,重病秧苗心叶先死,然后整株死亡。
若苗期防治不及时,易传染病害,导致病苗数量逐渐增多。
水稻大田期发病时,除具有秧苗症状外,还表现为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叶片夹角大,剥开叶鞘可见茎节生有倒生不定根。
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
病株一般不抽穗或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1]。
2发生原因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初始侵染源。
近年来,随着引种速度的加快,加之农资市场引种的不规范、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等,都加快了该病害的传播速度。
温度常是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土温达到25~30℃时,水稻易发病;随着水稻旱育稀植和薄膜育秧技术的推广,棚内温度达到25~30℃时,有利于病菌侵入伤口,导致水稻发病;不同的育秧方式,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程度有所不同,如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肥料施用不当会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例如增施氮肥会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程度也不同。
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2]。
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此外,农民用药剂浸种意识较差是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由于用药剂浸种出芽较不用药剂稍慢,农民一般不进行药剂浸种,导致该病发生。
3防治措施3.1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检疫,规范农资市场。
由于恶苗病主要靠带毒种子传播,所以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和种子的检疫力度。
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鼓励、支持基层设立种子检验检疫站,并配备先进检测仪器,严格把控种子质量,为农户提供安全生产用种。
杜绝从疫区调进带有病原的种子,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射阳县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2期射阳县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袁士荣,谢忠萍*,杨传邦(射阳县植物保护站,江苏射阳 224300)摘要: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发生在逐年加重,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也在增加。
为减缓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分析了本地区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根据发生原因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绿色防控技术0 引言水稻恶苗病又名水稻徒长病,它的侵染发生在水稻种子的发芽期,属于一种系统性的真菌病害[1],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稻区,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 3%~70%[2],同时还会产生毒素,严重影响粮食安全[3]。
引起恶苗病的病菌较多,不同的病菌症状也不同,近年来射阳县水稻恶苗病发病正在加重,因此查清楚本地区水稻恶苗病特征,分析发生加重的原因,科学提出水稻恶苗病绿色防控技术,对于控制本地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射阳地区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
1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1.1 发生症状单一,不易识别经过近5年的调查,射阳地区的水稻恶苗病苗期徒长型较少,零星秧田出现,主要以普通型为主,发病集中在抽穗期,生长与正常植株高度相同,主要表现为植株枯死白穗,茎节出倒长次生根,从整体观察与螟危害相似,不易识别。
1.2 无品种差异,存在播种类型差异全县水稻品种种植以粳稻为主,主要是淮稻5号、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505、南粳46等南粳系列以及华粳5号等品种,在各个品种均能查见恶苗病的发生,但是直播稻田恶苗病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机插秧田。
1.3 田间症状出现迟,危害重根据近5年的调查,射阳地区每年水稻恶苗病发生苗期较少,主要在水稻抽穗期发病,但发病初期不易查出,待发病较重出现了叶片失绿时才能容易查出。
在抽穗期发病的植株,一般都会整株枯萎死亡,因此危害重,对产量影响大。
1.4 病菌抗药性上升本地区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产生较强的抗性,在5年前,咪鲜胺浸种处理能够很好地预防水稻恶苗病,但近3年调查发现,使用咪鲜胺单剂浸种的田块发病较重,病田率达95%。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4期水稻恶苗症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是由无性态的串珠镰孢菌、有性态的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1-2]。
水稻恶苗病常导致谷粒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部分病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恶苗病多年前发病较重,由于推广药剂浸种,病害有所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等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发生越来越普遍。
2012年海安地区尤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发病特点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苗期受害,常造成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全株呈黄绿色,细弱,叶鞘与叶片变窄而长,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
成株期受害,症状与苗期受害类似,常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得以表现,节间伸长显著,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着生于下部茎节。
病茎剥开后,有暗褐色条斑着生于茎上,节上下组织呈褐色,有时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茎秆逐渐腐朽,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3]。
2发病原因2.1种子带菌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因此,种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浸种过程中,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造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造成秕谷或畸形,若侵入时间较晚,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但菌丝已经侵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2.2品种差异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
一般晚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水稻秧田的病害防治技术论文
水稻秧田的病害防治技术论文水稻秧田的病害防治技术论文1水稻烂秧1.1症状生理烂秧,有烂种、漂秧、黑根等。
烂种是指播种后不能正常发芽而腐烂。
漂秧是指出芽后长时间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在土表,最后腐烂枯死。
导致烂种的原因很多,如陈种子,或种子水分过高受热霉变等。
黑根为秧苗中毒。
当大量底施未腐熟的农家肥或硫酸钾型复合肥做底肥时,秧田水又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其中的'硫酸根还原菌迅速繁殖,将高价硫还原成低价硫而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亚铁等,毒害稻苗,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枯死。
病理烂秧,由立枯病、棉腐病引起。
立枯病,症状:常见于旱秧田。
出苗后秧苗枯萎,茎基柔弱,易拔断。
轻者,成片发黄;重者,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整片死亡。
病株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黑色霉层。
绵腐病症状:常见于水秧田。
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5~7天即可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部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
秧田初期为零星点片发生,若遇低温连阴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死苗。
1.2防治措施对烂秧症的防治重点:改善大田环境,培育壮苗,增强抗病性。
同时,辅以药物治疗,预控效果更好些。
改进育秧方式,选择秧田,满足这些条件:避风、向阳,地势低平,结合深耕,确保土质疏松。
整地要细,冬季闲置田,注意晒垡,基肥用足。
改善用肥,多用温性肥,增加土壤通透性。
播种前,除去田间杂草,确保长势要好。
此外,选用薄膜育秧,防控效果不错。
露天育秧,注意秧田湿润。
适时选择播种期,通常情况下,露天播种气温至少要在12~13℃以上。
播种用量适中,落谷要均匀,踏谷不见谷。
而后,覆盖适量草木灰。
播种后,秧田水自然落干,增加土壤通透性和温度,确保出苗出的全、早、齐。
加强肥水管理,旱育秧,注意浇水,适量灌溉,促进根部生长,有利于分蘖。
水育秧,注意控水,确保通透性。
同时,注意灌水,很好保护秧苗。
用肥要科学,施足基肥,轻施苗肥。
后期,用好送嫁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52-01
水稻恶苗症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是由无性态的串珠镰孢菌、有性态的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1-2]。
水稻恶苗病常导致谷粒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部分病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恶苗病多年前发病较重,由于推广药剂浸种,病害有所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等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发生越来越普遍。
2012年海安地区尤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发病特点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苗期受害,常造成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全株呈黄绿色,细弱,叶鞘与叶片变窄而长,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
成株期受害,症状与苗期受害类似,常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得以表现,节间伸长显著,
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着生于下部茎节。
病茎剥开后,有暗褐色条斑着生于茎上,节上下组织呈褐色,有时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茎秆逐渐腐朽,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3]。
2 发病原因
2.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因此,种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浸种过程中,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造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造成秕谷或畸形,若侵入时间较晚,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但菌丝已经侵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2.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
一般晚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如武运粳24田块重于淮稻7号、淮稻5号田块,武育糯16田块重于淮糯12号田块。
2.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
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4]。
2.4 播期迟
土温30~50 ℃时易发病,20 ℃以下或40 ℃以上都不表现症状。
根据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要适当早播,避开病害最适温度,减少恶苗病病菌侵入。
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如武运粳24在5月10日播种的田块发生恶苗病的几率明显低于5月25日播种的田块。
2.5 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
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源、品种、栽插方式、播期及肥力水平关系密切,其中种子是否带菌尤为重要,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
水稻恶苗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
为了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首先选无菌种子,其次在种子处理、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预防,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择栽植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蔓延。
3.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种子及稻苗根部受伤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
因此,催芽时不宜过长,拔秧前灌水湿润,注意不要伤到根部,以不插老龄秧,
不插隔夜秧,不插烈日秧,不插深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为原则;育苗期防止缺水受旱;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水稻收获后稻草不可作为催芽时的覆盖物和捆秧把,可将其用作燃料或沤制堆肥;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转速不宜过快,间隙不宜过小,以免种子颖壳受伤。
3.3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 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 kg;药剂浸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3 d,每天翻种2~3次;或用16%恶线清(咪鲜·杀螟丹)100 g加少量水搅拌后再加50 kg水配成溶液,然后将50 kg稻种倒入该溶液中,上下翻动几次,浸种72 h。
4 参考文献
[1] 傅华欣,杨小龙.16%恶线清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65-766.
[2] 方兴洲,陈莉,产祝龙,等.水稻恶苗病与浸种、催芽和播种等因子的关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6):
1107-1110.
[3] 宋术伟.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332.
[4] 程龙军.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子处理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