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都匀市王司中学:蒙国爱

摘要:不论是古代诗词还是民间歌曲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句子,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的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妙趣横生中学习,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歌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传诵不衰。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地理教学课堂妙趣横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

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这说明了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便很快地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还不发新叶的原因是由于春风吹不到这里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讨论与分析,使学生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夏季风自然无法光顾关外了。

二、批判质疑,探究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假科学具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例如,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引出问题。这首诗歌气势磅礴,但从地理学角度来讲,这首诗歌的语言描述准确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并不是‘不复回’。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还会回到黄河中去的”。再如,在讲我国外流区时,运用李白诗句"世间无水不朝东"引出问题.这句诗说明了我国河流都是向东注入太平洋,真是这样吗?请看我国外流区的主要河流是注入哪些大洋?通过读图讨论,学生指出“我国河流主要向东注入太平洋,但也有向北注入北冰洋和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我国河流并不都是‘朝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又如,讲地球自传线速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为什

么?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最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可以算出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28千米即大约为八万里,赤道所处的纬线圈最长,而毛主席所处的北京约北纬40°,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那么毛主席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最后我指出,毛主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地理角度来讲就不够准确了。这样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用诗词,深化知识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歌句子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古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民歌“五月杨梅六月桃”和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又能形象的反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又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这句诗意思是说:平原地区每年四月份时已经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上的古寺边上的桃花这时才开始盛开。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经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知道: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因此春天来得比较晚。通过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再比如,在讲对自然旅游资源欣赏时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时,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使学生在享受诗歌中的美的同时深刻地理解教材。

四、引用民歌,贴近生活

民歌是当地居民长期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会而总结出来的民间诗歌文化。在地理课堂中适时恰当引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为此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我就引用当地民歌"天上下雨下得多,不落平地落高坡"。这句民歌意思是

说:天上下雨虽然多,但是没有落到平地上而是主要落到了高坡上。雨为什么不落平地而落高坡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结合当地实际

分析思考,使学生知道当地高坡降水比平地多,这说明了地形是当地气候的主要影响因子以及当地降水主要以地形雨为主。再如,讲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变化时,引用民歌“人到七十古来稀”,问:过去为什么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呀?这句民歌对现在来讲还恰当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因为过去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都比较差,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于是有“人到七十古来稀!”的感慨。而现在由于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都有很大改善了,七十岁对现代人来说就不足奇了。因为我们学校是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把学生身边民间诗歌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新地理知识学习中增加了几分亲近感,而少了几分生疏感和畏惧感。把民歌引入课堂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互动更加良好。而且课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中引用诗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诗歌选用要恰当。诗歌要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某些地理知识、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不要牵强附会。扯不上关系的诗歌句子如果生搬硬套地引进课堂,则会耽误地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也不能解决地理知识,反而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

2.诗歌选用要力求做到少而精。蕴含地理知识的诗歌虽然不少,但绝不能用得太多。一节课引用一两句诗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作用。但如果满口的诗词就会使课堂失去重点,适得其反,使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的天地。

3.选用的诗歌尽量是学生们以前学过或听过的一些名言名句或民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你引用些比较生僻的句子,学生对诗句的意思都不能理解,又怎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