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关于国学大师汤显祖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汤显祖简介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一)汤显祖诞生在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 年)八月十四日卯时,江西省抚州临川县的一处人家。
汤家不是世家大族,家境却也算富有,从高祖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很有些名气。
在汤显祖出生时,他的祖父懋昭已近七十岁,这位老人在早年多次参加秋试没有中举,做了四次幕客,最后终究是郁郁不得志而归。
四十余岁,汤懋昭到离家15 里外的酉塘庄去隐居了几年,在山林中寻求道术的美好。
除了祖父,汤显祖的祖母、父亲都对仙道绝不陌生,儒家与道家思想在这个家庭共存,使得汤显祖在幼时就已多少了解到超现实的灵魂之事,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收集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七十五首,其中有十一首流露出仙道思想。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没有一年没有农民叛乱。
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把延续280 年的旧王朝烧成一片废墟,也不过就在汤显祖身后不到三十年。
他十一岁时,被征募上前线抗御倭寇的两广民兵在福建闽清县夺取仓库起事,进军江西。
抚州邻县失陷,居民逃散,知府闭城而守。
汤显祖全家奔逃在外,到第二年秋天事平才回家。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经历乱离之事,那之后,他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乱后》,这是他留下的最早一首诗。
文学思想(二)汤显祖在其诗文创作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言情”是晚明士人的一大人生追求,各个领域中无不显示出“言情”的踪迹,而汤显祖无疑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汤显祖与阳明心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自幼接受王学熏陶,其师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可以说是汤显祖言情说的思想渊源。
汤显祖认为,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
提出“情生诗歌”,把“情”作为美的根源、美的本质,把艺术当作情感的表现形式。
他眼中的“情”,是一种宇宙的精神,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力量巨大,超越生死。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义仍,号若士。
三十四岁考中进士。
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1591年(万历十九年)因上章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
两年后量移浙江遂昌知县。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春弃官归里。
汤显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尤其是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
《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以及《紫箫记》和“临川四梦”都有明清刻本传世。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其思想和创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⑴,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⑶。
朝飞暮卷⑷,云霞翠轩⑸,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⑹。
[1]作品注释⑴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⑵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⑶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
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⑷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⑸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⑹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太。
韶光:大好春光。
全句意思是,被阻隔在深闺中,辜负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1]作品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已是公认的事实。他的四部传奇剧作
“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也可列为中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著作相比,辉耀在世界文学之林,让后人赞赏不已。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更是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真要做个恰当的类比,则莎士比亚在西方戏剧中的地位庶几近之。 汤显祖的时代,是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当时文坛注重的创作主流,是诗文而非戏曲。社会风气视戏曲为小道,而社会精英的主要精力则投放在唐诗宋词、唐宋古文之上,唱和诗词,精研“时文”(即八股文)。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则以复古为创新的手段,打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旗号,建构文学的新典范。虽然昆曲在此时勃兴,成为流行的演艺潮流,不少文人雅士也在诗文写作之暇,从事传奇剧本的创作,但是,这些文人对戏曲的基本态度,是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情,作为游嬉之作,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艺,在剧本构思及思想境界上都不曾专心致意,没有他们写作诗文时为求“传之不朽”的执着与认真,也就难臻艺术的大雅境界。 汤显祖则不同,他虽然在当时以诗文着称,承绍魏晋骈俪辞藻的华丽,展现了个人独特的风格,被人誉为一代才子,却倾心创作了临川四梦。他对戏曲创作的态度十分认真,不但不亚于创作诗文,甚至因为戏曲的特殊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人生际遇的错综复杂,可以通过不同角色而呈现多元的社会处境,可以借着不同的口吻说出世态人情的各种面貌。说到诗词文章,显祖的戏曲里有诗词文章;说情节构筑的起承转合,他的戏曲里有起承转合;说人生哲思的深刻思考,他的戏曲里有深刻思考。不仅如此,他的戏曲里还有一些超越时代的思想探索与人世关怀,如质疑政治权力与荣华富贵的意义与价值,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肯定女性的主体意识等等。这也就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什么可以跨越了四百年,还受到后人的钟爱,不断搬演,在舞台上依然活跃的重要原因。他能超越同侪,名垂青史,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他戏曲创作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对于临川四梦,吴梅曾有总评,经常被戏曲评论家引用。我却一直认为他企图超越“鬼侠仙佛”之说,不过是为翻案而翻案,没想清楚临川四梦的创作动机与构思脉络,更混淆了作者意图(author's intention)与艺术成品的关系。他的总评列了三种认识层次,由低而高,低者注意的是剧中主角,其次是“鬼侠仙佛”的寓意。高明如他,才理解汤显祖的曲意,原来是作者的介入操控了一切,以判官、黄衫客、吕翁、契玄为主观的主人(主角),而以杜丽娘、霍小玉、卢生、淳于棼为客观的主人(主角)。作者汤显祖操控了主观的主角,而主观的主角又提掇了客观的主角,一切按照显祖的“寄托之意”行事,若“傀儡”然: 故就表而言之,则“四梦”中主人为杜女也,霍郡主也,卢生也,淳于棼也。即在深知文义者言之,亦不过曰:《还魂》,鬼也;《紫钗》,侠也;《邯郸》,仙也;《南柯》,佛也。殊不知临川之意,以判官、黄衫客、吕翁、契玄为主人。所谓鬼、侠、仙、佛,竟是曲中之意,而非作者寄托之意。盖前四人为场中之傀儡,而后四人则提掇线索者也。前四人为梦中之人,后四人为梦外之人也。既以鬼、侠、仙、佛为曲意,则主观的主人,即属于判官等四人,而杜女、霍郡主辈,仅为客观的主人而已。玉茗天才,所以超出寻常传奇家者,即在此处。彼一切删改校律诸子,如臧晋叔、钮少雅辈,殊觉多事矣。 吴梅的总评用意虽然不错,想联系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说明创作意图与文本显示的“曲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然而,硬分层次,拐弯抹角,强作解人,其实根本没有说清汤显祖作为作者与临川四梦作为文本的关系,也没说明临川四梦四出戏之间的潜在关联,更没解释清楚四个“主观主人”、四个“客观主人”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什么具体的关系。 就我对汤显祖创作意图的理解来看,临川四梦可以分成两大类:前一类是入世的、追求“情至”的紫钗记与牡丹亭,后一类则是思索出世的、希望超越尘世污浊“情多”的南柯记与邯郸记。“鬼、侠、仙、佛”只是编剧者狡狯的幌子,不是汤显祖曲意的核心。汤显祖真正关心的“意趣神色”,前者包括了未完的紫箫记、改弦易辙的紫钗记、修成正果的牡丹亭,以爱情为中心,肯定的是“情真”、“情至”,是上天下地、“虽九死而未悔”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战胜死亡。后者则包括南柯记与邯郸记,以宗教超脱为中心,藉着谈佛论道的铺衍,思考荣华富贵的虚妄与世人的痴愚执着,企图通过度化情节的发展,显示超越生死困惑的愿望。 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文辞优美固不必说,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亦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著作。汤显祖得以不朽,艺术得以长存,根本的原因在此。
第11讲汤显祖(1550-1616)
《游园 惊梦》
“惊梦”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 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 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 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 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反映 了在宋明理学等封建礼教桎梏下青年 女子的苦闷,揭露了扼杀人性的封建 礼教对青年人的摧残和造成的不幸, 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思考题1.《牡丹亭》的“至情观”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专一;生命至上)
2.《牡丹亭》的局限性
(1.奉旨成婚——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
反抗不彻底 2.杜丽娘还魂后对现实的妥协,矜持,持重,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父母之命, 媒牡丹亭》故事梗概:书生柳梦梅梦
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 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双全,从 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 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 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则为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 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 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 石底。杜宝升任淮安抚使,委托陈最良 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 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 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 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 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 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二、《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 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 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创作 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 还魂记》 ,即《还魂记》, 也称《还魂梦》或《牡丹 亭梦》,传奇剧本,二卷, 五十五出。
• 梦中幽会.mp4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 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 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 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 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 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 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 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汤显祖(1550-1616),字一野,号临川,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
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剧本,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牡丹亭》和《紫钗记》,而《临川四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代四大梦剧之一。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以及该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部戏曲进行解读。
生平背景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早年师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并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
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颇有声誉,他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还擅长戏曲创作,对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代表作品,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这部戏曲描写了四个梦境中的故事,通过对人性、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议题的思考。
该剧的主要人物有梦中人、唐玉龙、唐萍、青娥、佳梦子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着悬疑和神秘色彩。
通过这四个梦境,汤显祖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爱情的多姿多彩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临川四梦》的艺术特色这部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形式上,该剧融合了汤显祖的戏曲、诗词和散曲的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次,在内容上,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此外,该剧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信仰等,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这部戏曲还展现了汤显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一部杰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明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戏曲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还能够领略到明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汤显祖诗集
汤显祖诗集摘要:一、汤显祖简介1.汤显祖生平2.汤显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汤显祖诗歌创作特点1.汤显祖诗歌的主题2.汤显祖诗歌的艺术风格3.汤显祖诗歌的审美价值三、汤显祖诗集的出版与影响1.汤显祖诗集的成书过程2.汤显祖诗集的版本及流传情况3.汤显祖诗集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汤显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汤显祖简介汤显祖(1550 年-1616 年),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
他不仅是明代杰出的戏曲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
汤显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戏曲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诗歌作品的独特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声誉。
二、汤显祖诗歌创作特点汤显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爱情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汤显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著称,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以真实的感受描绘生活。
汤显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诗篇,也有婉约之作。
汤显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的喜爱和推崇。
三、汤显祖诗集的出版与影响汤显祖的诗集在他生前就已经开始成书,但直到他去世后才正式出版。
汤显祖的诗集有多个版本,流传情况较为复杂。
尽管如此,汤显祖的诗集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的诗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汤显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二是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汤显祖的诗歌作品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许多文学批评家都对汤显祖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关于汤显祖的书籍
关于汤显祖的书籍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季野,号东篱,是明代杂剧创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鼻祖,尤以其杂剧《牡丹亭》而闻名于世。
以下为关于汤显祖的一些相关书籍推荐:
1.《汤显祖全集》:这是一本汇集了汤显祖所有作品的集成,包括杂剧、诗文等。
在这本书中可以全面了解汤显祖的杂剧创作和文学才华。
2.《明代杂剧研究导读与译注》:由张戈研究教授主编的这本书主要对明代杂剧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解读,其中涉及到了汤显祖的创作和影响。
3.《汤显祖与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由赵震教授撰写的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汤显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影响和艺术地位,可以深入了解汤显祖与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话题。
4.《明代戏剧史》:这是王国维教授主编的一本关于明代戏剧的历史研究专著,其中关于汤显祖的贡献也有详细的论述。
5.《汤显祖牡丹亭》:这是一本专门研究《牡丹亭》的书籍,作者结合对剧本的解析、历史背景和文学批评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适合研究和理解《牡丹亭》的人士阅读。
以上仅为个人推荐,还有许多其他的关于汤显祖的书籍可供参考。
汤显祖的简介
汤显祖的简介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汤显祖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显祖的戏曲成就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
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
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汤显祖
四、临川四梦
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1、《紫钗记》
• 取材于唐蒋防《霍小玉传》 • 《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 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 哉!”。
2、《南柯记》
• 取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 淳于棼顿悟:“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 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凸显的文化意义: →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人生至情。 →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4、《游园》精读
《牡丹亭》五十五出,最精彩的是第十出《惊 梦》,《惊梦》分为“游园”和“惊梦”两 部分。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 钟情,是她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
1、汤显祖的生平及重要事件
2、汤显祖的思想
深受泰州学派和佛学影响。 不满朝政的黑暗腐败,反对程朱理学。 推崇意趣,崇尚真情。
3、汤显祖的创作
“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 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 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 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3、主题与文化意义
杜丽娘是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 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 的浪漫主义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 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歌颂了他们为实 现理想所进行的斗争。
二、《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共五十五出。 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 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 杰作,与《西厢记》齐名。
汤 显 祖
思想。( 。(一 哲学思想。 二、思想。(一)哲学思想。 师承。他在《答邹宾川》 1、师承。他在《答邹宾川》的信札中曾说过自己思 想的师承关系: 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想的师承关系:“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寄石楚阳苏州》的信里说: 有李百泉先生者, 在《寄石楚阳苏州》的信里说:“有李百泉先生者, 见其《焚书》 畸人也。肯为求其书,寄我骀荡否? 见其《焚书》,畸人也。肯为求其书,寄我骀荡否?” 哲学思想。 2、哲学思想。他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尊情 反理。情和理的含义是什么? 反理。情和理的含义是什么?汤显祖显然是从两个互 有联系的角度来解析情和理这一对范畴的。 有联系的角度来解析情和理这一对范畴的。一是主要 从心理学角度。他说: 是非者理也,爱恶者情也。 从心理学角度。他说:“是非者理也,爱恶者情也。” 二是主要从伦理学角度。陈继儒在《批点牡丹亭· 二是主要从伦理学角度。陈继儒在《批点牡丹亭·题 中曾记载了汤与他的老师张位的一段对话: 词》中曾记载了汤与他的老师张位的一段对话: 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 以君之辩才, 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麈而登 皋比,何渠出濂、 闽下? 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 队间,将无为青青子矜所笑! 临川曰: 队间,将无为青青子矜所笑!”临川曰:“某与师终 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 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张公无 以应。 以应。
他将情分为真情和矫情,肯定真情。他认为, 他将情分为真情和矫情,肯定真情。他认为, 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 “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而终有所不可 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间。 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间。固圣贤之所不 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也。 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也。” 真情则可分成善情与恶情两种。 真情则可分成善情与恶情两种。汤显祖用的是有利 于人的正常生存成长的标准,即他自己所说的“贵 于人的正常生存成长的标准,即他自己所说的“ 他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大人之学, 生”。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之学, 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 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 也。” 矫情也可分为两种。假情是矫饰的,虚伪的感情。 矫情也可分为两种。假情是矫饰的,虚伪的感情。 宗教感情虽然也是经过修饰的感情, 宗教感情虽然也是经过修饰的感情,但对此他并不 持否定态度。 持否定态度。
汤显祖
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 (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 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贬任徐闻典史。古代徐闻县民风好斗人皆轻生,汤显祖为了推 广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 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并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汤显祖将 书院的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并在《徐文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在教学 上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谈修,每日津津不厌。
生平事略
汤显祖瓷像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居临川文昌 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汤家山),后移居沙井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清远楼、毓霭池、金柅阁 等),故又自号清远道人。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多满腹经纶的学者;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祖辈的认真求学的 态度,在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后世纪念
0 1
文集整理
0 2
纪念活动
0 3
纪念邮票
0
0
4
6
贵生书院
墓
0 5
纪念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 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
汤显祖
二、《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写。表现 是 紫箫记》的改写。 了真情与邪恶之间的对立; 牡丹亭》 了真情与邪恶之间的对立;《牡丹亭》则表 现了情与理的冲突。 现了情与理的冲突。 三、《南柯记》《邯郸记》:《南柯记》取材 《南柯记》 于唐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 邯郸记》 于唐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 根据唐沈既济《枕中记》改编。 根据唐沈既济《枕中记》改编。对于这种导 致人格堕落、人性扭曲的“恶情” 致人格堕落、人性扭曲的“恶情”,作者完 全离开社会斗争实践, 全离开社会斗争实践,而企图用宗教来唤醒 人们,从佛道思想上去寻求解答,借助名僧、 人们,从佛道思想上去寻求解答,借助名僧、 神仙的点化,把一切归之于梦幻。 神仙的点化,把一切归之于梦幻。 晚明王思任曾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 晚明王思任曾说: 邯郸,仙也;南柯,佛也; 紫钗,侠也;牡丹,情也。 紫钗,侠也;牡丹,情也。”
第四节 就
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 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的艺术成
一、浪漫手法:《牡丹亭》那种超越三界、“生可 《牡丹亭》那种超越三界、 以死、死可以生” 是其构思的基础; 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是其构思的基础; 紫钗记》化悲剧为喜剧的结局; 南柯记》 《紫钗记》化悲剧为喜剧的结局;《南柯记》 《邯郸记》则主要是用梦境来写现实。 邯郸记》则主要是用梦境来写现实。 二、梦境的运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情的衍化, 情的衍化,梦成了受压抑的情的升华和潜意识的 示现。梦境在“四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示现。梦境在“四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三、幻境的使用:借助“幻境”以反映实境,即通 借助“ 借助 幻境”以反映实境, 过变形(主观臆造的虚幻世界 来反映现实, 主观臆造的虚幻世界)来反映现实 过变形 主观臆造的虚幻世界 来反映现实,“四 中主要有地狱冥判、花神庇护、人鬼幽媾、 梦”中主要有地狱冥判、花神庇护、人鬼幽媾、 蝼蚁社会、蓬莱仙境、八仙证盟等幻境的描写。 蝼蚁社会、蓬莱仙境、八仙证盟等幻境的描写。
明朝戏剧家汤显祖
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从官场到戏剧舞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等。
江西临川(今抚州)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时开始读书,十二三岁时便通习古文诗词,十四岁考中秀才,以善属文闻名乡里。
隆庆四年(1570)庚午乡试,年仅二十一岁中举人,从此更以少年有才名播于海内。
万历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让自己儿子中第,网罗海内名士与其子同习科考。
他早闻汤显祖之名,命其子延请,但却遭到谢绝。
汤显祖不肯攀附权势的清傲性格,在年轻时代已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决定了他一生孤傲清贫的必然命运。
拒绝张居正的招揽,使汤显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接连两试不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死后的癸未科,才得中进士。
这时汤显祖已过而立之年。
与他同科进士的两个内阁大学士之子慕名应许他同选翰林庶吉士,他再次拒绝与权贵同伍,自请前往南京任官太常寺博士,几年后就迁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
在南京任上清闲随意的生活,给汤显祖在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自请南博士,览胜寄毫末。
”①据说,汤显祖经常看戏。
他在南京时开始了戏剧创作的尝试。
从戏剧创作的发展来看,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一时间辞调骈丽的作品风靡整个戏曲舞台。
社会经济的繁荣又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
“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
”②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他的早期作品传奇《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
这种寄情诗酒戏剧的清闲的官场生活,却未曾改变汤显祖那种清傲率直的性格,本已与世无争的他面对那腐败的政治时,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又使他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成为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斗士。
万历十八年(1590)三月初四夜初更时分,代州发生陨星坠落。
据记,声如雨,光如烛,天鸣如鼓雷。
三月初九,又有大星自东南带火流于西北方向。
这种在当时被视作“星变”的灾异事件,需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修省时,明神宗却将一切责任都推向了言官们,“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③。
汤显祖生活
汤显祖生活
汤显祖,明朝末年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饱经沧桑,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汤显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颖过人,对文
学和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父亲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戏曲,并且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的父亲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鼓励他在文学和戏剧方面有所建树。
然而,汤显祖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动
乱不断。
汤显祖的家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曾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贫困的困苦。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汤显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
的梦想。
他的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汤显祖的生活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自己的梦
想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汤显祖的一生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最好诠释,他的生活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汤显祖及其代表作介绍
郑悦小组作业1、身平及代表作: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中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2、性格特征: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
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
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汤显祖从小与罗汝芳学道,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
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
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
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
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
《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文学特色与贡献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文学特色与贡献汤显祖(1550-1616),字子厚,号素心,号茂山。
明代著名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他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巨擘”,是明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汤显祖的文学特色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实主义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非常注重写实主义。
他塑造的人物,深入描绘人物形象的个性,为观众刻画出深刻的实际形态。
例如,他在《牡丹亭》中,为抒发女主角杜丽娘的思念之情,借助牡丹之花,赋予了女主角更美妙的形象,将爱情与婉约诗意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功力。
汤显祖写实的风格,在当时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因为以往的戏剧往往跟随传统艺术风格,较少表现现实生活。
而汤显祖把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融入到戏剧中,让人物在情感上更加真实、立体化,使观众产生共鸣。
二、表现文化和人文主题汤显祖的作品,在表现文化和人文主题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的作品不仅注重描述现实,而且非常重视文化传承。
他常常在作品中表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从而呈现出具有文化厚度的作品。
例如,他在《牡丹亭》中,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灵魂出窍”为核心内容,生动描述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文化。
汤显祖在其作品中也反映了社会和人文主题。
他非常关注家庭、婚姻等问题。
他在《牡丹亭》、《杜丽娘》等剧中,表现了高尚的人格和坚贞的爱情观,呈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
他的作品非常注重社会和人文主题,是当时社会中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创新性的剧本结构汤显祖对钩陈交错的戏剧结构非常擅长。
他的剧本不断引起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情节的发展。
他在《牡丹亭》、《南柯记》等作品中,通过回忆、梦境等手法,交错表现出不同时空的愿望和情感,令人深受感动。
这种剧本结构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
以前的戏剧往往是单线剧情,情节简单,缺少人物的思考和内心世界。
汤显祖的结构变换,让演出的效果更加复杂,他的作品有时像同时代的小说一样,讲述人物之间的故事。
汤显祖知识点总结
汤显祖知识点总结一、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字象之,号南邨,明朝末年思茅(今云南思茅)人。
生于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天启八年(1638年)。
他出身贫寒,早年在乡间耕读,自幼酷爱文学,对戏曲尤为热爱。
汤显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多次落榜,后来以进士身份考取。
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官场生涩,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辞官回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汤显祖的文学成就1. 代表作《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载体,展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生死的深刻思考。
该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
2. 创作风格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塑造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对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精湛的刻画,作品中常常融合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呈现出富有现实感和深刻内涵的人生境界。
3. 影响汤显祖的创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后世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三、汤显祖的思想成就1. 理想主义思想汤显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理想主义的思想,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对爱情、人生、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2. 对人生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是一直贯穿的主题。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关怀。
3. 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汤显祖的作品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是一贯的主题。
他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也从中探讨了人的命运和道德价值观。
四、汤显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启发汤显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文学的发展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指人们与生俱来、感物而发的情欲、需求和愿望。包括“真情
”和“恶情”。“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真情”即人们力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 平政治的追求。 《紫钗记》《牡丹亭》 “恶情”指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念。 《南柯记》《邯郸记》
汤显祖 content 戏剧观:“至情论”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牡丹亭》《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 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呼唤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 之道来表达。
改写成霍、李两情相悦,结为夫妇,李益中状元,权臣卢太尉欲强招 他为婿,使两人久不能 相会并产生误解,后有得到皇帝信任的黄衫客 相助,才重新团聚。
汤显祖 content 《邯郸记》
30出,写吕洞宾度卢生而使其经荣辱达梦幻事。吕洞宾早已要度一人来蓬莱山门作 扫花使者。忽见邯郸地方有仙气升腾。见卢生,相貌清奇,有仙分,觉得此人可度, 于是有意到店里与卢生闲聊。卢生谈起功名事,感叹非常,以为“大丈夫当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鼎而食,选声而听,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这时卢生瞌睡上来,吕洞
宾便送一磁枕给他 。卢生在梦中占尽风光得意、享尽荣华富贵,也受尽风波险阻, 最后纵欲而亡。 一梦醒来,黄粱未熟,揭示了士大夫视为人生根本的权位与荣名的 虚幻性。
汤显祖 content 《南柯记》
着重表现一般既有功名欲望也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在这种丑恶的政治中走向 幻灭和觉醒的过程,同时强调了情爱对于人生的价值。剧中写淳于棼醉酒梦入大 槐安国,与瑶芳公主相爱,结成美满婚姻。同时在仕途上步步发达,任南柯郡太
一、题材来源: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 、 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 (《牡丹亭题词》) 明代话本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
汤显祖 content 《牡丹亭》
二、情节梗概: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 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 福的爱情生活上所做的不屈不挠的 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 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 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汤显祖 content 创作:“临川四梦”
《紫钗记》:《霍小玉传》(蒋防)→侠 《牡丹亭》:→情 《南柯记》:《南柯太守传》(李公佐) →“南柯一梦”→佛 《邯郸记》:《枕中记》(沈既济) →“黄粱美梦”→仙
汤显祖 content 《紫钗记》
34出,此剧与《霍小玉传》最大的不同,
是把李益负情、霍小玉含情而死的悲剧故事,
守多年,政绩显著,自己也享尽荣华富贵,后又因公主的关系升迁为左丞相。然
而就在他志满意得之时,瑶芳公主病逝,他也因失去有力的后援,在政敌的诬害 下断送了前程,被遣返乡,于是梦醒,乃知大槐安国原来是自家庭前大槐树下的 蚁穴。但他情根未断,于是清斋燃指,终于破生死之隔、人蚁之隔,与公主的幽
魂重晤。
汤显祖 content 《牡丹亭》
Thank you!
汤显祖
汤显祖 content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坎坷的仕途
二、思想与人格的形成:
罗汝芳 泰州学派 肯定人的多重欲求 达观 禅宗佛学家
李贽 《焚书》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
反抗与蔑视礼教、抨击权贵豪门、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张居正的过节
万历
被万历罢官
汤显祖 content 戏剧观:“至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