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伤春》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与义《伤春》鉴赏

2019/2/28

【作者及背景】

(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今)人。南宋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

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诗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自成一家。南渡后,诗风转为

悲壮苍凉。著有《》。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入临安(今浙江

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居紫

阳山,对着明媚春光,深感国势危急,伤时感事。杜甫曾有《》,对吐蕃bō攻陷长安,代宗出走深表忧愤。南宋这时面临类似局面,作者便以《伤春》为题,写下了这首诗。

【原诗】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②,坐使照③。

初怪上都闻战马④,岂知穷海看飞龙⑤。

孤臣霜发三千丈⑥,每岁烟花一万重⑦。

稍喜长沙向延阁⑧,疲兵敢犯犬羊锋⑨。

【注】

①伤春:名为感伤春天,实则是忧虑国事。②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平戎:战胜入侵者。《新唐书·王忠嗣传》:()节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斩米施可汗,虏不敢近塞。③坐使:遂(因,)使。甘泉:秦汉行宫,

在今甘泉山上,此处用典,代指宋皇宫。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汉书·匈奴外传》:(胡

骑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李白《》:“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此句实为夕烽

照甘泉的倒装。④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

择地,但尚未定。战马:金兵铁骑。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⑤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

温州(今属福建)海域。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⑥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

邵阳。霜发三千丈:李白《》:“,缘愁似个长”,此处借指忧国之情。⑦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烟花一万重:杜甫《伤春》:“关塞。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⑧向延阁:长沙太守。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⑨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犬羊:对金兵的鄙称。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宋史·向子湮传》载,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进犯湖南,向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敌军。此二句从杜甫《》“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化出。

【译】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遂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简评】

首联颔联用典,写朝廷无计抗金,节节败退,敌人长驱直入,国土沦陷。而“怪”与“岂知”则

突出强调“意外”,暗讽统治者无能及其带来的后果。颈联用典,化用诗句,对比中抒发伤时忧国之情。尾联正面赞叹向延阁以疲弱之兵对抗野兽般的敌人的锋芒,实则暗讽无计无胆抗敌节节败退之人。

【赏】

此诗表面伤春(伤时),实则忧国,讽喻时事。跌宕起伏,雄浑沉郁,忧愤深广,深得同类题材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照”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借古喻今,直叙国事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束手无策,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

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无能,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

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意外”语气,造成更强烈

的惊叹效果,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湮是歌颂的,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湮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湮“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湮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湮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湮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湮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

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

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

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

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评】

清·纪昀《》卷三二批曰:“此首真有杜意。”

《四库全书总目·简斋集提高要》评曰:“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迹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