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现象愈发普遍。

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一方面为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大股东个人提供了现金流。

然而,伴随股权质押而来的利益侵占行为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股权质押的背景及现状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股权质押规模不断扩大,涉事公司数量也日益增多。

然而,部分大股东在利用股权质押融资过程中,存在将公司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三、利益侵占行为的形成原因大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大股东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利益输送。

2. 法律监管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尚不完善,为部分大股东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未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为大股东进行利益侵占提供了条件。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高比例质押套现:大股东通过高比例质押股份套现,将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2. 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将公司利润转移至个人或关联企业,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3. 操纵股价: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价进行利益输送,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原则。

这些行为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损害公司价值:利益侵占行为导致公司资产流失,损害公司价值。

2.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大股东的侵占行为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降低市场信心。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献及
摘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爱玲,王英英.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研究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2009(02)
[2]牛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国内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10)
[3]周春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J].理财. 2012(03)
论文选
题意义
信息是现代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之一,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信息的市场。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披露已然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鉴于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在其证券法!公司法或治理原则中对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信息披露的内容也随着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而不断地得以扩充。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公司治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在上述背景下,通过研究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综观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大多数是对公司披露的全部信息进行整体性的宏观定性研究或是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国外,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问题己日益受到政策制订者、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3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建议。本章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提出了一些建议。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摘要: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济往来,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主要手段,最后给出了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股东;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建议中图分类号:f276.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一、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分析(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上市公司中最大五位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比国际上股权集中度最高的德国还高出18个分点,比美国则高出30个百分点。

在公司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中小股东都没有动机去监督大股东,他们也无法联合起来监督大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中小股还是通过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运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发审制度,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往往通过剥离或捆绑优质资产来获得上市资格。

国企“脱胎”上市,使得存续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失去竞争能力,而大股东又无法从上市公司获取满意的回报。

股改前,大股东持有的股份不能流通,因而也就无法获取股价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股改后,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能够有限制的流通,但为了维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未必大量抛售。

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股利分配获得收益也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理性的经济人,就会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现有制度安排框架下,利用控制权,通过各种“掏空”行为获取收益。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越发成熟,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而在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是影响公司经营、财务等方面的重要存在。

控股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发言权和权力较大,但也有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驱动,而侵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意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侵权行为,不仅会损害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也会降低公众对于市场的信心度。

因此,对于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控股股东侵权问题,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经营质量。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控股股东对于公司财务等信息的滥用,控股股东对于公司关键决策的干涉或者投票权的滥用等。

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情况,并对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四、预期研究结果预计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为:1.全面掌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情况;2.分析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3.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建议。

五、研究进度计划1.文献分析(1个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控股股东侵权的情况、影响及其解决方案等;2.案例分析(2个月):选取多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控股股东在其中的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3.实证研究(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现状及其解决方案;4.撰写论文(2个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整的开题报告,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1.张三.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利行使的合法性研究[J]. 商贸经济评论,2017(20):33-36.2.李四.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及对策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 2018(03):39-42.3.王五.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J]. 现代法学, 2019(11):46-49.。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研究》一、引言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种行为不仅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是指控股股东利用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控制权,以不正当手段侵占企业或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结构不合理。

当企业股权过于集中时,控股股东往往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导致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

2. 内部控制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使得控股股东有机会进行利益输送和侵占。

3. 法律法规不健全。

部分地区法律法规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约束力度不够,使得部分控股股东有恃无恐地进行利益侵占。

三、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联交易。

控股股东通过与企业进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如高价采购、低价销售等手段,将企业利益转移至自己手中。

2. 资金占用。

控股股东通过占用企业资金、挪用企业资产等方式,使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陷入困境。

3. 利润转移。

控股股东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转移利润等方式,使企业利润减少或消失,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四、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后果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对企业、中小股东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后果是严重的:1. 损害企业价值。

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利润下降,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2.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由于中小股东在股权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往往无法有效抵抗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导致其利益受到损害。

3. 影响资本市场公平性和效率。

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市场效率,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

《2024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2024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然而,近年来,一些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的行为屡见不鲜,给公司和中小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手段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二、股权质押的背景及动机股权质押是指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债权人融资的一种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

然而,一些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主要是出于以下动机:1. 缓解财务压力: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大股东面临其他财务问题时,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以缓解财务压力。

2. 套现离场:一些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后,用于其他投资或个人消费,然后通过操纵股价等方式实现离场。

3. 转移公司资产:部分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将公司资产转移至个人名下,实现资产转移和侵占。

三、利益侵占行为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的主要手段包括:1. 操纵股价:大股东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市场谣言等手段,影响公司股价,从而在股权质押过程中获取更多融资。

2. 关联交易: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将公司资产转移至个人名下或与个人控制的企业进行交易,实现资产侵占。

3. 内幕交易:大股东利用其内幕信息,在股权质押前后进行内幕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公司和中小股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损害公司价值: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破坏了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2.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 金融市场风险: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2024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2024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频发,且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在此过程中,不乏一些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等方式实施利益侵占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并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监管部门、投资者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股东股权质押概述大股东股权质押是指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成为了一些大股东的融资首选。

然而,当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资金后,可能存在将资金挪作他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风险。

三、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一)利益侵占的动机与手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是指大股东利用其持股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股权质押等手段侵占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其动机主要包括个人利益最大化、转移公司风险等。

手段则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挪用、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实等。

(二)案例分析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大股东通过高比例股权质押获得资金后,将部分资金挪用于个人消费或投资高风险项目。

同时,大股东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获取非法利益。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危害与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对上市公司及市场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侵害了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其次,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和业绩表现,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

此外,还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五、防范与应对措施(一)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同时,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大股东股权质押的相关信息,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行为与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行为与解决方案
1 . 东通 常都要 上市公 司 为其贷 款提供 担 保 ,间接利用公司资产谋利 。同时当大股东不能归还贷 款时 ,将违反法 律和法规 的强制性规定 ,达成 有效合 同,上 市公司将 附有相应 的责任 , 同时享 有对大股东 的追偿权 。但是在我国这种追偿权通 常情 况下是很难 实现 的,这便造成 了大股东侵 占上市公 司资金 的情况 。大股 东们正是通
3 .3优 化 上 市公 司股权 结 构
过这样 的方式 ,来欺压上市公司间接 占用其资产 , 达 到获利 的 目的。
1 .3关 联 交 易
关联交易是有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 ,通常是具有不公平结果 的交易。大股东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转移给自身,如 大股东可以以低价购人上市公司产品或高价卖 出 原材料等方式达到私利。造 成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 因是信息的不对称与外部监督 的不严 格。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中小股东很难得知交易的真实性 ,而外部监督的 不严更使得中小股东难以得到有用信息, 从而去觉察这种情况。就这样 , 大 股东就可以利用关联交易这一重要手段来侵 占上市公司利益。 1 .4 内 幕 消息与利 润操纵 大股东本身拥有先天的持股优势 ,可 以得到公司所有 内部 信息 ,知 道公 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等真实全面的信息 ;同时 由于大股 东的持股 优势 ,他又可以参与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 。而相对应 的,中小 股东只能 知道公 司发放的片面的信息 ,也不能参 与公 司的经营决 策。因此在利益 的驱动下 ,大股东通过信息操纵控制股 价,误导 中小信 息使 用者 ,从而 达 到获利 。同时也可 以制定对大股东有利的公 司制度 或方案 ,来侵 占中 小股东利益 。如定 向增发 ,大股东间接获利。对 中小投 资者来说 ,大股 东结合内幕 消息与利润操纵的做法更加隐蔽 , 更 容易受其误导 。 2 .大股 东侵害行为的分析 2 .1相关法律力度不够且体 系不健全 大股东侵 占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之所以泛滥 ,其中一 个重要原 因便是 相关法规 的惩罚力度不够 ,使得大股东的违法成本低但 是其侵权 的违法 收益却相 当高,这就造成 了大股东为 了 自身利益 敢于违法 违规 的现 象。 另一个重要 原因是 由于我 国相关 的法律总是落后于社 会经济 的发 展 ,使 得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反应与制约社会经济现象 ,造成 了我 国相关 法规的体 系不健全 ,导致大股东可以发现相关法律的漏洞。大股东利用 这些法律漏洞就可以肆 意侵害公 司与小股东利益 ,且不用承担法律 后果 或只承担很 小一部分后果 ,就可 以获得 巨大收益。

35-5-开题报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35-5-开题报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Shyam-Sunder和Myers(1999)以1971年到1989年期间连续交易的157个上市公司为样本,为”啄序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
继MM定理之后出现了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产品市场理论。几种理论分析的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观点大致如下: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具有节税从而减少实际成本、激励从而减少代理成本、巩固经理的控制权,并且可以作为传递企业高质量的信号等功能。但是,基于产品市场理论,增加债务融资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内源融资不存在这种弊端。因此最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这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是相吻合的,而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却截然不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主体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沿着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推断企业融资结构影响企业的治理行为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并最终对经济增长与稳定发展产生影响。根据这种分析逻辑,涌现了许多流派和模式。从研究方式来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以杜兰特(Durand,1952)为主的早期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学派。二是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学派。此学派往后主要形成两大分支:一是以法拉(Farrar,1967)、赛尔文(Shavell,1996)、贝南(Brennan,1967)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以研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之间的税差与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另一支是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等人为主的破产成本学派,其主要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问题。这两大分支最后又归结形成以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等人为代表的平衡理论,其主要研究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各种税收收益和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第三个分支则是金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非对称理论信息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家督对企业的融资结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

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开题报告

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开题报告

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
空”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股东通过违规手段获取公司资产,破坏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
的经营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有效的
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是保障社
会公正、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进行分析,探
讨公司治理机制、制度环境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
见和借鉴经验。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揭示其存在的根源
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原因;
2、公司治理机制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制;
3、制度环境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包括市场监管、司法体系、税收政策、会计准则等方面;
4、国外相关经验与我国实践的可借鉴之处;
5、针对“掏空”现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并通过分析相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制度环境,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从
而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市场经济体系提供支持。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近年来,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股东是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较高的股东,通常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然而,一些大股东可能会滥用其权力,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据为己有,给小股东和公司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原因及对策。

首先,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原因主要包括股权结构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监管。

在一些公司中,大股东往往通过持有绝对控股股份或通过控制股东间的股权关系,掌握了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

这使得他们有机会利用自身的地位,侵占上市公司的资产。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也存在治理缺陷,监管不到位,对大股东的侵占行为无法有效监督和制止。

其次,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对股东利益和公司形象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大股东的侵占行为通常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资产负债表不平衡,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股东们的投资价值也会受到很大损害,小股东往往在大股东的掌控下无法享有应有的权益。

此外,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对大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问责。

其次,加强内部治理,确保公司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得到平衡,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

同时,要加强公司股权结构的监管,鼓励散户投资,提高小股东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另外,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让股东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从而有效防止大股东侵占资产。

此外,加强司法保护也是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应建立起完善的司法体系,为受侵权的股东提供便利的维权途径,加大对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只有通过持续的监管和有效的司法保护,才能有效防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问题。

总之,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公司和股东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大股东侵占研究——基于关联交易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股东侵占研究——基于关联交易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股东侵占研究——基于关联交易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和所有者,负责管理并分享企业的收益。

但是,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着大股东侵占的现象,即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企业资源,将实际控制权转化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预防大股东侵占的行为非常重要。

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有一些规定和措施来防止大股东侵占企业资源,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这些法规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大股东的侵占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

本研究旨在基于关联交易的分析,研究大股东侵占的情况,并分析影响大股东侵占的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将得出一些管控大股东侵占的方法和建议,以维护小股东的权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步骤1. 研究对象和期限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10年至2020年。

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大股东侵占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介绍大股东侵占的各种表现形式,例如关联交易、资本运作、高管薪酬等。

(2)关联交易的情况分析通过比较关联交易的情况,分析不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差异,试图找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

(3)大股东侵占的影响因素从企业治理、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方面,分析导致大股东侵占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大股东侵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4)控制大股东侵占的方法和建议综合前述研究结果,提出控制大股东侵占的方法和建议。

从股权结构设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管理建议。

3. 研究步骤(1)梳理文献,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研究进展。

(2)收集数据,建立相关指标体系。

(3)开展实证研究,对大股东侵占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4)通过对关联交易的分析,确定影响大股东侵占的因素。

(5)整合前述步骤的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大股东侵占的建议。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的报告,600字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的报告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一直是民众和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股东权利侵占、控股股东激励和管理决策失当等问题上。

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和法院对侵占行为的处理有所改善,但由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力较大,其侵占行为仍控制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性和实体的运营状况,也可能给散户投资者带来损失,破坏市场开放自由、公平竞争的原则。

因此,如何防止、惩治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市场开放自由、公平竞争等原则,从监管机构、法律制度和股东权力三个方面,探讨在全流通条件下如何防止和惩治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首先,要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将资本市场纳入政策监察和定期考核,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防止其恶意侵占。

其次,要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控股股东的职责和义务,以及相应的义务违约责任,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相关方配套制度,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有助于防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他股东的权力滥用。

最后,要提高股东权力使用的审慎性和责任感,切实落实股东权利和责任,规范股东在内部管理和财务外部投资行为,防止其恶意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严格实施章程规定,自律监督和审计,以确保股东的利益得到保护。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状况仍然很复杂,各种影响着其发展性和实体的运营状况。

因此,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监管,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股东权力使用的审慎性,惩治和防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以保护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及解决方式探索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及解决方式探索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及解决方式探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及解决方式探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独有现象, 也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

近年, 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情况相当惊人, 大股东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募集资金, 严重削弱了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资产质量, 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大股东占款与对外担保和委托理财被喻为上市公司三大隐患, 皆因它们随时有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危及到上市公司的健康肌体, 乃至于生存状况。

本文想通过对大股东占款现象的根源分析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的方式。

一、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状况严重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由来已久,金额巨大。

2002 年底, 中国证监会曾普查1175 家上市公司,发现676 家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 占款总额为966169 亿元。

为此, 管理层在2003 年8 月正式颁布实施了《关于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整治效果看, 有一定改观, 到了2003 年底, 关联方占款余额为577 亿元, 下降幅度为40 %。

但到了2004 年6 月份止, 统计显示关联方占款余额仍有535112 亿元, 下降速度则明显趋缓, 基本上没有明显改观,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变本加厉的迹象。

目前, 大股东占款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 大股东新增占款现象仍在发生大股东占款有非经营性占款与经营性占款两种方式。

其中, “经营性占款”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项下,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所占比重较大, 在销售和采购过程中, 可能形成金额巨大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 这为某些控股股东借助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非经营性占款”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应收款”项下,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暂付款项, 主要包括与主业经营不直接相关的预付的备用金、应收的各项赔款、罚款、应收的租金、存出的保证金等, 正常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金额不应过高。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中,大股东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股东的掌控能力极强,可以通过控制公司决策,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掌控公司的优势,采取掠夺行为,削弱其他股东的利益,损害公司整体利益。

控制权的转移和掠夺行为可能会对股东权益和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学者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将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存在及其影响,对于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背景和意义分析。

(2)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控制权转移与掠夺行为的实证研究,比较不同公司类型、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情况。

(4) 探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影响,包括股东权益、企业治理、公司绩效等方面,并提出保障中小股东权益、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和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 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公司,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掠夺行为的关系,例如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

(3) 定性分析法,对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本研究的目标是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存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如下:(1) 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浅析

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浅析

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浅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利益诱惑的增加,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及对策。

一、现象描述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是指公司大股东将上市公司的资金非法转移至个人账户或他用。

这种行为通常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财务危机。

侵占资金的方式多样,如通过虚构交易、滥发股票、偷逃税款等手段进行。

二、原因分析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滥用:大股东通常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可以任意支配公司资源,滥用职权侵占资金。

2.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行为监管不够严格,对于资金侵占行为缺乏有效制止,导致大股东有机可乘。

3.利益驱使: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借机非法侵占公司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投资或其他目的。

4.公司治理不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责不落实,为大股东侵占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影响评估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风险:大股东侵占资金会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增加公司财务风险。

2.投资者信心动摇: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受到打击,降低公司的市场声誉,可能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3.公司价值损失:资金侵占使得公司无法充分利用资金进行有益的投资,导致公司价值下降,影响股东权益。

四、对策建议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资金的现象,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可以被采取:1.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运作的监管力度,对侵占资金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大股东行为的监督,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3.强化信息披露:公司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时披露与大股东有关的资金流动情况,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大股东“掠夺”行为及其治理

大股东“掠夺”行为及其治理

目前,国外公司治理的焦点已经发生了转移。

最初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重点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相容;而现在公司治理关注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了有控制权的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而不是管理者对所有股东的掠夺。

如果公司被控股股东把持,而控股股东的利益未必与小股东的一致,控股股东有能力、也有倾向去掠夺小股东。

在绝大多数国家,如何约束这种行为已经成为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在我国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行为极为严重。

以深交所为例,2000年年报事后审查结果表明,已披露年报的516家公司中,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资产情况的公司有17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3.2%;存在为大股东担保情况的上市公司有155家,占30.1%,合计占公司总数的51.5%.从金额看,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资产总额达271.28亿元,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股东下属公司或个人提供担保总金额达310.37亿元,分别占到相关上市公司净资产的13.5%和6.37%. 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行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纷纷提出各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限制大股东行为的思路。

治理之一:改变“一股独大”,形成多股制衡评价:?一股独大与大股东掠夺行为并无必然联系不少人认为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国有股一股独大。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在112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 50%以上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近80%;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有63家,而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显著高于第二、三大股东。

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4.86%,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仅有8.22%.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由于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大股东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投票权,选举并控制公司的大多数董事,决定其他事项的投票结果,也就有了损害小股东的权益而使自己受益的能力。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掠夺行为及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掠夺行为及原因分析
公 司的 资金 。 2 利用 股利 分配政 策 .
虽然在 我 国现行 的公 司 治理 中 , 事会 被 赋予 监督 董事 会和 管理 层 的职 能 , 监 但 由于监事 会主 要 由大股 东选 出 , 自身利 益与 大股 东密 切相 关 , 乏 必要 的独 其 缺 立性; 另外 由于 目前的上 市 公司对 于 监 事的 激励 约束机 制 不完 善 , 们对 公 司的 他 经 营状 况和 效益 缺乏 关注 。监事 会成 为 受到董 事会 控制 的议 事机 构 。 3独 立董 事制 度的权 力 受到威 胁 . 综合 分析 目前 独立 董 事制 度在 运行 中存在 的 问题 :主要 包括 独立 董 事身 份 独 立性 问题 、 独立 董 事运 行 机制 尚 不健 全 问题 、 立董 事 的任 职 资格 、 独 条件 和权 责规 定 不完善 的 问题 、 独立 董事 制度 与监 事会 制度 的相 冲突 等 问题 。 而造 成独立
财 经 研 究
G r C e c , n Te hi Q S i n e 0 d ch O O  ̄ n l gy R , f ew


上市 公司 大股 东 的掠 夺行 为及 原 因分析
龙 永保
( 阳市广播 电视 大学 衡
[ 摘
湖南衡阳
4 10 ) 2 0 1
要】 文通 过 对上 市公 司 大股 东对 中小 股 东的 掠夺 行为 界 定 , 本 剖析 了掠 夺 行为 的 具体 手段 , 然后 从公 司 管理 层面 、 管 层面 以及法 制三 个 方面 具体 的分 析 了 监 监管 法 制
尽管 中 国证监 会 一直 出台 不少 的 措施 来 治 理上 市 公司 的各 种违 规 操 作 , 但
同样 由于证 监会 受财 政部 门领 导 , 上市 公 司 中大 多数 为 国有企业 , 而 国有 股 占据

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行为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行为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行为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中,许多国有企业经历了民营企业的收购兼并,其中许多大股东通过占用公司资源、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获取了不少利益,牺牲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导致中小投资者的财产权和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这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转。

因此,对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探讨以下内容:
1.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的主要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现有法律法规对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行为的预防及救济措施。

3.建立防范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的机制,包括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及其防范机制。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对防范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并提高中小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股份制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拥有着公司的控制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利益分配和发展方向。

在一些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滥用其权力,损害少数股东和公司的权益,对此,我国
法律规定了一些措施和制约措施来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控股股东滥用
控制权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围绕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剖析其法律性质、特点、表现形式和成因,探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治理机制等,为现有的公司治
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针对我国股份制公司治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

在案例分析方面,主要选取我
国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
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研究内容
1.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概念和法律性质;
2.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3.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危害和影响;
4.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定;
5.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防范和治理机制;
6.个案分析。

五、论文意义
本文在探讨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问题方面,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公司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文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
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涉嫌掠夺公司资源和资产,损害了上市公司及小股东的利益。

掠夺行为一方面是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上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成因的分析,探索治理对策,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 研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现有治理机制在大股东掠夺行为中的作用,探究有效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3) 深入剖析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并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1)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界定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范围和内涵,归纳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常见类型。

(2)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分析: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现有治理机制的作用分析:分析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准则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规制作用,探讨治理机制的不足之处。

(4) 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基于对成因分析和现行治理机制作用的分析,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

(5) 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从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评价等方面探究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深入剖析。

其中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外文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资产收购和管理行为等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控制股东的掠夺行为及对策。

5.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成果:
(1)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

(2) 从治理机制的角度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法规制度的完善。

(3)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使投资者更为清晰了解掠夺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6. 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阅读和资料梳理(6周)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数据资料,理清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现状,了解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具体内容和成因。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8周)
主要任务:对国内外大股东掠夺行为案例进行剖析和比较,分类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类型和特征,了解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此外,还需统计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数据,以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10周)
主要任务:从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治理机制的作用、有效防范措施以及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6周)
主要任务: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答辩。

7. 参考文献
[1] 章山凤.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权力的滥用及其控制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 史湘源, 李国伟.我国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3):38-44.
[3] 赵旭红, 于永志.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9(01):67-71.
[4] 王润岭.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制度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 甘春香.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和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调节[J].经济与管理研
究,2017(16):88-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