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06.14•【文号】教社政[1999]10号•【施行日期】199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1999年6月14日教社政[1999]10号)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提出的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任务,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特制定《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提出的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任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分三年滚动评审确定100个左右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建设计划,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围绕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项任务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到2001年,使列入建设计划的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到2005年,使每个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再经过几年的建设力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二、建设标准通过3-5年以至更长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使每个重点研究基地达到如下标准:1、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并建立起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

2012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
(校级版)变动情况说明
为配合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统计年报工作,校级系统2012版进行了如下调整与优化:
一. 基础数据
1.研究机构中,仅针对机构类型为“部省共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机构,增加了“共建单位名称”这一录入项,该项必填。

而其他类型的研究机构,无须填写该项。

如下图:
2.研究机构与项目基本信息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变更为2011年新版的国标GB/T 4754-2011,并且只取值到各门类下的大类,不再取到中类。

既有数据中旧国标到新国标的转换,由程序在后台自动实现,用户无须进行操作。

3.为了便于学校在来年的日常工作时及时录入数据,放开了对项目经费和项目工作量的年份限制到2013年。

为此,请学校在录入过程中予以注
意,不要将2012年度的经费、工作量录入到2013年度下。

二. 统计报表
年报4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一览表)的校订程序中,增加了根据各省厅提供的名录,对学校填报的“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部省共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社科重点实验室”等四类机构进行验证这一步骤。

在进行“全部报表校订”时,如发现上述“机构类型”中的机构存在与名录不符的情况,将会给出具体提示(但并
不会不允许通过),以此来提高机构数据的准确性。

三. 其他
校级系统的使用方法与其他功能未作调整。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工具。其中,人 文社科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引入大数据方法,以拓展其研究视野和提升研究效率。 本次演示将探讨大数据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背景、现状、基本方法、结果与 讨论以及挑战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大数据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数据技术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自 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为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提供 更精确和高效的研究手段。此外,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转 化为直观的图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问题。然而,大数据在人文 社科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隐私和伦理等问题。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入 探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等问题,本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启示。然而,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 加深入和完善,为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框架和实践 指导。
参考内容二
尽管大数据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 问题。首先,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的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其 次,大数据的隐私和伦理问题也需要引起更多的和研究;最后,大数据在人文社 科研究中的应用需要更加精细的方法和工具,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的研究需 求。
本次演示通过对大数据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认 为大数据方法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作用,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推进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并重视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的解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
自筹项目
李保臻
教育学院
0.0
14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自筹项目
王玉丰
机关
0.0负责人所在单位经费(万元)1
新形势下改善和优化甘肃投资环境研究
重大招标
白永平
地环学院
4.0
1
文化构建视野下中国近代国民性思潮研究
一般项目
孙强
文史学院
1.5
2
汉代入迁河西走廊移民问题研究
一般项目
黄兆宏
文史学院
1.0
3
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般项目
石红莲
经管学院
1.0
4
甘肃省实施品牌战略与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负责人
所在单位
1
唐前传说的衍生与演变——基于汉魏六朝文献的文化阐释
青年项目
王兴芬
文史学院
2
符号、语境、传播及意义的生成——网络舆论的符号学分析
青年项目
李红
文史学院
3
基于语料库的楚简字义发展研究
青年项目
雷黎明
文史学院
4
第二媒介时代视阈中的“80后”文学研究
青年项目
王琪瑛
政法学院
10
帕慕克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比较研
青年项目
陈玉洪
外语学院
11
多民族国家的互惠认同——抗战时期日本的“回教国”阴谋与回族的民族国家认同研究
青年项目
柴亚林
旅游学院
12
高等学校“以勤代补”资助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
规划项目
李振江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1. 引言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测评结果是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次全面评估。

该测评旨在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推动研究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以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为主题,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2.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背景和意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是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全面检验和评估。

它对于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广度扩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情况,为改进研究条件、提高研究质量提供指导和建议。

3.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主要内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研究基地的学科建设情况测评结果中首先要评估的是研究基地的学科建设情况。

它包括学科的覆盖范围、学科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评估。

在这方面,需要考虑到学科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以及研究基地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3.2 研究基地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合作情况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合作情况是评估一个研究基地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研究基地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视野。

在这方面,需要考察研究基地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频率和深度等。

3.3 研究基地的资源支持和团队建设情况研究基地的资源支持和团队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基地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

在这方面,需要评估研究基地的资金投入、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等资源条件,以及团队的人员结构、学术能力和研究团队合作能力。

4.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启示和建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改进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建议。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66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关于“五育并举”培养青年的落实机制研究
67 大学生网络欺凌干预——旁观者的“慎独”道德品质培养及其行为引导研究
68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69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70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社团实践育人成效提升的路径研究
7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研究
125 高校党建活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作用研究
126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难点和对策研究
127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研究
128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
129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130 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的育人影响力研究
131 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效果评价、影响机理与教育路径研究
49 中庸思维对大学生情绪健康与社会适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0 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51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52 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54 “三全育人”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研究
55 “共生、共创、共融”——短视频育人机制研究
95 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96 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97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98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认同感提升研究
99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100 新工科辅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01 大学边缘生识别及内化策略研究
102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28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2022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公示

2022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公示
大连理工大学
14
西部多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语言适应问题及调解机制研究
曹波
大连外国语大学
15
中国英语学习者批评性识读能力发展研究
李锡纯
大连外国语大学
16
类型学视野下否定表达策略的跨语言对比与实验研究
李菲菲
电子科技大学
17
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的变调加工及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黄旭男
电子科技大学
18
传抄古文疑难字集释汇考
崔涛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9
19世纪英文汉学期刊中医译介和中医文化“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刘帅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30
叙事学视阈下“中国故事”新闻翻译策略与机制研究
平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1
基于听觉反馈的言语流畅性康复训练策略研究
尹敏敏
杭州师范大学
32
女真语与满语语法比较研究
郭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33
光杆名词指称义的情境植入研究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县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
李寒茜
吉林建筑大学
50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整理与研究
张莹
江汉大学
51
高校英语教师学习模型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
李霞
江苏大学
52
汉语主观介词语义建构和情态验证研究
钱坤
江苏大学
53
类型学视阈下藏缅语的名物化研究
邹雨橙
金陵科技学院
54
界面理论视角下汉语二语者语篇回指习得研究
卢鑫莹
河南农业大学
34
《御制五体清文鉴》满语词汇研究
阿拉坦宝鲁尔
河套学院
35
彝语南部方言和汉语方言的接触研究

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11.26•【文号】教社政函[2004]50号•【施行日期】2004.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其他有关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校:按照我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教社政10号)要求,经有关高校推荐申报、我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实地考察,现批准第五批27个科研机构列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名单见附件)。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对于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入选机构及其所在学校,应认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的建设标准加强建设,使重点研究基地的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咨询服务等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尽快提高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能力。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马克思主义研究1.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哲学2.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3.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4.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5.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历史学6.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7.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经济学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10.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1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法学12.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13.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15.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16.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管理学17.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18.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综合19.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21.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22.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3.中山大学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4.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5.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6.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7.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教育部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背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深入人心,对于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向1. 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对于教育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发展与创新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通过对教育发展与创新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3. 教育理论与方法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教育领域中,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三、取得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研究教育政策与管理,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教育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此外,在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四、展望未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未来将继续秉持“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推动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加大对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力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我国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项目科研绩效分析——以近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为例

我国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项目科研绩效分析——以近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为例

2021我国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项目科研绩效分析——以近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为例包水梅 陈秋萍摘 要:以2004-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教育学类一般项目为例,对其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并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科研绩效比作对比,探讨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一般项目的科研绩效。

结果发现: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一般项目经济成本整体较高。

科研项目管理“严进宽出”,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绩效导向,项目主持人对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等均影响着教育学类研究项目的科研绩效。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教育学;科研绩效;评审机制;项目管理一、问题的提出2019年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等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表明,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科研经费投入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水平。

[1]随着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种类不断丰富、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引起社会各界对这样一个耗资庞大工程的密切关注,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科研项目执行绩效究竟如何等都提出了疑问。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确定性和明确的考量标准,如2018年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发布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的等离子体中体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2]这就是自然科学研究典型的时效性和可测量性。

而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一是难以实时发布,其成果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印证;二是公众很难看到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的直接效果,因为其成果运用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中的情况少有人知;三是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质量很难用清晰明了的数据或实验标准来衡量,也使得公众对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成果在哪里、成果质量如何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现有研究中对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绩效的评估涉及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绩效评价,[3-5]对国家社科基金的科研绩效评价较少,[6]仅有李硕豪等对国家社科教育类“国家重点”和“国家一般”科研绩效进行比较研究,[7]以及李文平等对国家社科教育学类项目进行产出倒序评估,探讨申请者“头衔”对科研绩效的影响。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试行)一、为了促进和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客观记录、合理评价我校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二、凡以高校名义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类成果全部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范围。

三、本办法根据研究成果出版发表的刊物类型、出版机构的学术影响力、采纳机构的级别,将研究成果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并根据发布机构公布的期刊目录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四、成果分类标准:A类成果:1、《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ISSHP)收录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均简称:CSSCI)收录期刊中按学科分类排名在前20%的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中排名在前10%的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4、《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2以上(或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教材、软件);6、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省部级人文社科二等奖以上奖励的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的成果。

7、学校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研究认为达到A类成果水平的其他研究成果。

B类成果:1、CSSCI收录期刊中按学科分类排名在21-50%的期刊和CSSCI 收录期刊中排名在11-30%的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字数超过3000字以上);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4、《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部分摘编的学术论文;5、国家“百佳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教材、软件)。

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12.10•【文号】教社科〔2020〕4号•【施行日期】2020.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教社科〔2020〕4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育部组织开展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工作。

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

其中:著作论文奖1241项,含一等奖152项、二等奖783项、三等奖30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7项,含一等奖10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20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1项。

现将获奖成果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名单另行通知)。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

希望获奖人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严谨治学、铸造精品,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把获奖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和社会服务中。

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和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扎根中国,全面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教育部2020年12月10日。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解读》一、引言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测评结果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最新一期的测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一测评结果进行深度解读,并就相关主题展开探讨。

二、测评结果总览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测评结果显示,多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一系列指标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不仅有一些高校的基地稳居榜首,而且还有一些新晋的高校基地也跻身前列。

这表明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不断增强,相关高校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

三、测评指标分析1. 学科建设与学术声誉学科建设和学术声誉一直是衡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这次测评中,学科建设和学术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些高校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声誉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这不仅得益于高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也反映了相关基地在学术研究上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2. 研究成果与影响力研究成果和影响力是评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标志。

在这次的测评中,一些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既得益于高校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也归功于相关基地在研究成果推广和转化上的努力和成果。

四、主题探讨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测评结果背后,不仅反映了我国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也凸显出我国在学科建设、学术声誉、研究成果和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解读和探讨,我们不仅对相关高校基地的实力和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期待相关高校基地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研究成果和影响力,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
会科学)实施办法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旨在鼓励和奖励在学校科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实施办法如下:
一、范围设置:高校学术期刊、重要国际会议投稿或出版的学术专著、技术报告和学术实践研究成果;
二、评选标准:科学性、创新性、社会效应等;
三、报名条件:任何在高校工作的在应用型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获奖者如不属于上述范围,应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或服务;
四、申报方法:由高校全体研究生和在职人员参与,并向グハ奨学会提交个人申请材料。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旨在通过评选和鼓励社会效益显著的学术成果,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为获奖者集中气力,带动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以及把优秀学术成果传播给公众。

我们期盼着该奖项降临,相信能够为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动力,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际社会转化的最终目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选条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选条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选条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选条件是教育部为了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而设立的一项评审制度。

本文将介绍评选条件的具体内容,以便高校了解如何申请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选条件是教育部为了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而设立的一项评审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鼓励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高高校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并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评选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实力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实力是评选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科研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

高校需要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才能在评选中获得优势。

二、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应该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关。

评审委员会将优先考虑那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方向。

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明确研究方向,并在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在评选中脱颖而出。

三、学术影响力高校的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是评选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高校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学术会议的举办情况、学术著作的出版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高校需要注重学术交流,加强学术影响力的传播,提高学术地位,才能在评选中占据优势。

四、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需要有优秀的研究生参与,因此,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评选条件之一。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

高校需要注重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为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

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是为了推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为高校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设立的。

该项目旨在引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动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创新。

以下是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项目目标该项目的目标是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项目内容1.高校思想教育研究该方向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向、方法和路径,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和吸引力。

3.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与创新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享不同高校的成功经验,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法。

三、项目要求1.学科交叉研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研究项目既有扎实的理论研究,也要有创新的实践研究,推动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

3.创新成果转化:鼓励研究团队在项目研究中形成创新成果,并推动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实用化的建议和方案。

4.开放与合作:鼓励项目团队与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项目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要求项目团队主动开放研究成果,为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和指导。

四、项目资助和评估教育部将拨付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资助金额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近年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中国
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培养人才、推动
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明确了高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时期。

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人们对高校学者在解决社会问题、回答时代命题方面的期望日益增加。

二、研究方法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例如,文献研究可以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某一
特定主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
数据,验证假设和推断;调查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
获取被调查对象的意见和观点;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
群体或不同国家的比较,探讨不同社会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
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探
索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成果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哲学
和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建议;在历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挖掘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还原历史真相,塑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形象;在教育学和
心理学领域,学者们对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教育改革
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这些成果的产生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
究成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
醒地认识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科交叉融
合的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问题等。

只有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合作,加大对研究团队和科
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