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例谈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例谈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发布时间:2021-03-08T10:20:00.0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作者:王冬[导读] 品味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之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乃至大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只有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品句,写作时才能娴熟地、准确地遣词造句。
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抓关键字词的一些方法及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冬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摘要】品味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之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乃至大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只有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品句,写作时才能娴熟地、准确地遣词造句。
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抓关键字词的一些方法及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言关键字词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13-01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当教师带领学生面对文本,走进文本时,又何尝不是必须找准“这一个”呢?只有抓住、抓准关键字词,静静地,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深入,学生的智慧才会真正开启。
我吸取大量名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字词出发,传递语言之温情有时候,字词如茶,要细细地品,品方能知味。
好的字眼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它,反复地品味,如此,方能体会其中的冷暖。
如在教学S版四下《萧山杨梅》中,在学生体会金老师带给“我”温暖的语句时,特别关注了这么个句子——“我问买多少,他说尽钱买”,聚焦了这么个字——“尽”。
这是一个多音字,学生极易读错,此时,我并不停留于简单的纠正,而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拈精取要——字词知冷暖
拈精取要——字词知冷暖作者:吕巧芹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12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阅读教学中,我们用整合的意识设计词语教学,能够演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二性合一”的精彩。
因此,对词语的拈精取要就至关重要。
教师要学会“拈”出关键词,让学生感悟整篇文章;“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桃花,带给学生整个春天。
这一“拈”一定要独具慧眼,这样教学才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一、“拈”出可用来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词语如果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那么教者“拈”出来的最富有表现力的、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词语,就是文章的“文眼”,就是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中心点、思维的碰撞点、情感的升华点,而串联在一起的词语就是文本内容的浓缩。
如能“拈”出这些包含大量信息和想象空间的词串,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引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质疑。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我在教学中出示了这样几组词语:深褐色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绿盈盈嬉笑追逐顽皮湿漉漉惬意恬静呢喃细语高远充实忙碌学习了这几组词,学生不仅对烟台四季的海的特点有了了解与把握,而且词语所反映出的烟台的海的鲜明特点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激发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
他们会产生“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来写,却先写冬天烟台的海”等问题。
这些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拉开了序幕,而且这些词语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很有帮助。
二、“拈”出能准确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离不开感悟。
悟出来,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之,就走进了死胡同,寸步难行。
怎么悟?新课标告诉我们:“拈”词语是好方法。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1这篇课文,我是备得很仓促,备课的重要理念是:“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
”这种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当中的,需要孩子用心阅读,用心感受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一、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也就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这是非常科学、全面的,但是我们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会走样,会变异。
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课堂都有,合作的、探究的,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
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语言训练”的词语。
这篇的第一个环节“听写词语”,你所听写的词语是有目的的,是要同学积累、归类。
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成为我们学生自己的语言。
“诗意”这个词语是非常时尚的词语,可惜学生没有用起来。
第二个环节:提示阅读方法,关注细节,感受语言。
关注这篇课文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的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蕴含的感情,透过字词感受语言。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很多,学生交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第八自然段中“爸爸直奔医院”,这是多音字,这个“奔”字,能看出爸爸和妈妈心心相印,还有“叮嘱”这个词语,这个叮嘱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话语中所提出的喜欢的一种关注程度。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感受的。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取舍呢?应该说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发现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目标。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精彩的,让更加经典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来表达,不但能体现他们在思想上长进,还能看出他们在语文上的发展。
交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肯定他,你要充分地肯定他,不足的地方要指出,要加以完善,我注意引导。
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理解,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前文和后文进行思考。
这些同学是会读书、会学习的。
学生的发言,如果老师不评点,你一点拨之后,他就会倾听,他就会学习。
细读文本教师先行
细读文本教师先行细读文本教师先行作者/ 韩云特级教师沈大安提出:“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课堂上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
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
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多斟酌字词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沉入文中字词,就是把文本读到了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沉人字词的功夫。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这堂课,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爱”,而是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字词中去感受、去领悟。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文,细心地读。
一边读一边关注那些最能流露真情、真爱的细节,感受那些带有温度的字、词,可以把它圈下来,画下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直奔”这个词体会到爸爸很关心妈妈,一听到妈妈生病了,马上去医院看望妈妈。
师:好,你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直奔医院(板书),这个细节有谁关注到了?生:“直奔”是直接往医院跑,读ben,是动词。
师:你说对了,这个ben呢,他是直接往医院去,有目标的跑叫奔。
所以有一句话嫦娥——生:奔ben月。
师:对。
“直奔”这个词,谁还有什么体会吗?生:看出爸爸急切想看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师: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如果不爱,不会这么急切,这么焦急。
轻轻一个动作,直奔医院。
真的爱是没有痕迹的。
(板:真爱无痕)读!(指板书)薛老师抓住了一个“奔”字,充分挖掘文本蕴藏的茉莉般的爱,让语言展示魅力,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是有温度的。
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善发现文本也由细节组成。
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文本里发现一个个“可疑”的地方,一个个隐秘的“角落”,甚至一个小小标点,有时候都值得我们用上放大镜去探究、去查询、去感悟。
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读时有一双慧眼,及时、准确、独到地发现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精彩。
听《清平乐·村居》有感
听《清平乐村居》有感——“思想、智慧、语言艺术”成就魅力课堂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
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
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
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
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颇具难度的。
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
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
自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2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泸县二中城北分校兰玉平语言是民族的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而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正如古人所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触摸语言的“肌肤”,感受语言,体味语言,使学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感情,进而把握这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要想引导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教师应做阅读文本的先行者,自己先用心灵触摸文本。
为什么现在一些课堂看似生动活泼,热热闹闹的,但过后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呢?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阅读文本,只潜心于教师用书,对文本的认识基本来自于教师用书,忽视了对文本的品味和探究,极少有自己的体会。
肤浅代替了深刻,形式取代了内容。
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仅仅是对教材与作者的寻找,没有向个性化阅读转化。
只有“师--本”之间的先期对话成功了,教师深入领会并精准把握了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触摸文本。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强调学生的初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了“煮书”的阅读理念。
煮书就是要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
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
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
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
因为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
要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该引入生活事件,引起学生共鸣。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教学设计《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情、语言描写的句子,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反复朗读,品词析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板题质疑,猜“桥”之意。
1、师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质疑猜题,旨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同时激发对文本探根求源的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明“桥”之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课件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没腿深狂奔(1)指名读词,并说说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写什么事物的?(洪水)(2)在每个词语前添上“洪水”一词指名学生再读词语。
(3)想象交流:读着这些描写洪水的词语,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会浮现一个怎样的画面呢?【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体现了阅读基本能力的要求,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强化了词语积累,培养了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又找到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三、聚焦洪水,悟“桥”之险。
1、对于这场洪水,作者在文中进行了细细描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主题与背景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学生感悟的能力很强,却不知、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
近年来,阅读教学愈来愈恢复其本真的面目――教语言文字。
文本所承载的内容绝非“教学内容”的全部。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语言文字表现都带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都有其特别的文字魅力,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感受字词的冷暖,内化别人的语言形式,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片段描述师:“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也许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
描述这些细节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
师:自由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放声自由读书,时而思索时而停下动笔。
)师:谁愿意第一个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可以先读一读,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沉默片刻,有一两只试探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是一个美丽的善意的谎言。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师:好个“善意的谎言”!生病与饺子到底哪一个重要?(学生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师:对妈妈来说――“饺子”重要。
对爸爸来说――“生病”重要。
这答案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生:他们心里都装着对方,这就是爱。
我还从“爸爸直奔医院……”中“直奔”这个词,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奔”字错读为bēn)(我在黑板上板书:奔:①bēn ②bèn)师:他读得对吗?bēn和bèn可以组什么词?生:奔(bēn)跑、嫦娥奔(bèn)月。
师: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生:bèn有目的地,bēn无目的地。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爸爸的目的地是哪里?你感受到什么?生:爸爸要去的是医院,是妈妈的病床旁。
文字·文学·文化
文字·文学·文化作者:沈丽英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1期【摘要】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上出语文味。
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文字,文学,文化。
完成这三个层面的解读,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首先,对文字解读是基础,但它不应只是教条地传授字的意思,而更应侧重對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
其次,通过文学的解读,力争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
最后,在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表达方式的人。
本文以《庖丁解牛》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如何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体现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味;文字;文学;文化【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一、什么是语文味钱理群曾经说过,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
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而这正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教学,正是通往这个目的地的有效途径。
一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需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要素,既要层层深入,又要条分缕析。
余文森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三层次,对我们处理文本极有参考价值。
余先生认为文本的解读需要把握三个层面:一篇文章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篇章的顺序,将阅读重心聚焦在文字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上,称作文字信息解读;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在完成前两者解读的基础上,读者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加深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与理解,被看作是对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建构。
【2019年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三组课文《海伦·凯勒》教材分析:《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记叙了海伦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自己不幸的命运,她没有屈服,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刻苦地学习阅读、说话,最终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海伦的伟大精神,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珍爱生命,自强不息。
设计理念:立足学生的主体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大胆取舍。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用心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体验、朗读入境等手段在学生与海伦之间架起沟通的情感纽带,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真切感悟海伦的不幸和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体会海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师生共同朗读海伦作品中的名言,向学生推荐海伦的著作,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
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震撼。
课前活动: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一、导入课题,初识海伦1、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名言,(课件出示)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师读,知道这则名言是出自哪位名人之手吗?——海伦·凯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伦·凯勒。
(师板书课题,齐读)2、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海伦·凯勒:(课件出示)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语文实践的“媒介”
语文实践的“媒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可见,想象力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它还能促进语言的领悟,对于学习语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能善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多渠道启发学生有效想象,借助想象拓宽学习空间,丰富文本内涵,那么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能促进学生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益。
一、抠词想象,领悟内涵“词语是沉默而孤立的,当它没有进入一定的语言关系中时,它只具备辞典上的抽象意义,而当它处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这个词就会被另一些词唤醒,具体的意义开始觉醒。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是学习语言、领悟内涵的有效途径。
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教师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当学生找到句子——“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教师请学生划出一个最能表现嫦娥善良的词,学生一下子就抓住“接济”一词。
紧接着,教师请学生说说“接济”的意思,学生顺口就搬出字典里的解释——在物质上援助。
如果解词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词语就显得单薄而生硬。
于是,教师让学生抠住“接济”这个词,展开丰富的想像:善良的嫦娥会怎样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在你的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一旦被激发,他们的表达就显得生动,可感。
有的想到:善良的嫦娥冒着漫天的飞雪给村里一位孤寡老婆婆送棉衣,自己却冷得浑身发抖。
有的想到:善良的嫦娥遇到一位生病无钱医治的乡亲,一边用柔和的声音安慰他,一边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银子请大夫给他看病。
有的……“接济”这个词,在学生的想象中已不是抽象、冰冷的,而是一幅幅富有情味的画面。
语言有温度,评价知冷暖——语文课堂三种评价语的运用
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三种不同的评价语来表达对学生的评价,即温度语、评价语和知冷暖语。
温度语是老师用来表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你的表现很棒!”“你的努力值得赞赏!”
评价语是老师用来表达对学生的评价,它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但是可以更加细致一些。
”“你的发言很有条理,但是可以更加生动一些。
”
知冷暖语是老师用来表达对学生的指导,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
例如:“你的理解有些不够深入,可以多思考一下。
”“你的观点有些片面,可以多查阅一些资料。
”
总之,温度语、评价语和知冷暖语都是老师用来表达对学生的评价,它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阐释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doc
阐释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字义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指事字的指事性、会意字的形义结合、形声字形旁的表意性等字形特点来进行字义教学。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间的联系。
字义教学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作用识记。
理解字义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选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字义教学更扎实、有效。
一、利用构字规律,理解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朝的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指事字的指事性、会意字的形义结合、形声字形旁的表意性等字形特点来进行字义教学。
例如,教学《小鹰学飞》中“命”字时,出示“命”的古文字:大大的屋子内,一仆人下跪堂前,听候主人的命令,通过看图找相关部件,学生在头脑不知不觉地将字形与字义建立起了联系。
又如《卧薪尝胆》中的“仆”字,教师边画古文字边解说各部件的含义:它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下面是双手,拿着三角形平头刀割草,他们每天都要做许多这样辛苦的活儿;“奴仆”就是“奴隶”的意思,没有任何人生自由,很痛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规律后自己尝试分析理解,加强形义联系,提高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通过直观教学,理解字义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生活面窄、表象不丰富,一些汉字便可采用具体、形象、生动的释义策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以《雷雨》为例谈高中戏剧教学的点滴思考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设计意图:《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要想引领学生将文本感悟得有血有肉,就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语言品味与表达上下工夫。
因为文本中人物一言一行都寄寓、栖息着作者与作者要表现的人物思想。
所以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本着这一教学理念,从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入手,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画面,触摸文本语言温度,直至最终实现情感升华。
教学目标:1、在正确流利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人物的对话由表及里地理解文中重点语句。
2、引领学生有层次、个性化地解读人物的语言、行动,感受船长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使学生经历一次心灵洗礼、美好人性的熏陶的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看、听、读、议、写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体会、品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难点:通过引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使船长舍己救人、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等品质在学生头脑中逐渐丰满。
教学设计:—、提示课题、进入情境。
1、创设情境。
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哈尔威船长是—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英雄,他那舍生忘死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1870年的3月17日的夜晚,一起去感受一下“诺曼底”号客轮不幸下沉时那悲壮的—幕吧。
2、提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再现情境。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选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过渡。
三、引领感悟、个性阅读。
(一)、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
1、引领朗读: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
也就是说读书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脑子去想,边读边想文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怎样再把这些画画中的情景读出来?出示片断:簿雾笼罩着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作者:李洁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6期
主题与背景
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学生感悟的能力很强,却不知、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
近年来,阅读教学愈来愈恢复其本真的面目——教语言文字。
文本所承载的内容绝非“教学内容”的全部。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语言文字表现都带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都有其特别的文字魅力,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感受字词的冷暖,内化别人的语言形式,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片段描述
师:“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也许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
描述这些细节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
师:自由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放声自由读书,时而思索时而停下动笔。
)
师:谁愿意第一个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可以先读一读,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沉默片刻,有一两只试探的小手举了起来。
)
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是一个美丽的善意的谎言。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
师:好个“善意的谎言”!生病与饺子到底哪一个重要?
(学生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
师:对妈妈来说——“饺子”重要。
对爸爸来说——“生病”重要。
这答案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生:他们心里都装着对方,这就是爱。
我还从“爸爸直奔医院……”中“直奔”这个词,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奔”字错读为bēn)
(我在黑板上板书:奔:①bēn ②bèn)
师:他读得对吗?bēn和bèn可以组什么词?
生:奔(bēn)跑、嫦娥奔(bèn)月。
师: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生:bèn有目的地,bēn无目的地。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爸爸的目的地是哪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爸爸要去的是医院,是妈妈的病床旁。
因为他担心妈妈,一心要照顾她。
师:说得真好!这份平淡的爱已经从“奔”字中缓缓流泻出来。
这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知冷暖的。
谁愿意再感受感受其他文字的温度?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小男孩特别重读了“钻”)
师:你为什么特别强调“钻”字?
生1:“钻”是深深地进入最里面。
香味很浓,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生2:我有不同意见。
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这只是一种感觉。
生3:课题是“爱如茉莉”,所以进入我们心里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才打动了大家。
……
师:真正打动我们的、钻进心中的是父母间的爱。
师:这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出示课文插图)
师范读:“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哪个字或词让你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了?
生1:“阳光”特别温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2:“笼罩”这个词说明阳光照遍了他们全身。
(学生似乎没明白我的意图,索性直接抛出问题。
)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
生1:“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生2:这样写比较轻……
生3:用“探”字说明阳光也不想打扰这种场面。
……
师:是啊,阳光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
这些词语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同学们再用心读一读。
反思与分析
在此片段教学中,教者强调的始终是文本的基本解读,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文字来展开的。
1.由“音”解“意”,感受语言的温度
“奔”作为多音字,其读音的不同已经规定了它的语用范围。
学生对“奔”字的错误读音,成为深入理解这个字的意外契机。
教者捕捉到这一契机,从语音顺势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给不同读音组词进一步自主发现语义的不同,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迫切心情。
这一过程把“音、意、情”三个层面巧妙融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引导学生一步步真切感觉到语言的温度。
2.由“读”悟“情”,了然文字的冷暖
对文字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学生虽大致了解字词的意义,但放入文中具体的情境,却在理解、感受文字的恰当意义上遇到了问题!“钻”的字面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而它背后的丰厚意蕴是否能被学生发现呢?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自然地重读强调了“钻”字,教者抓住学生的“直觉”,引导他们架构文字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字含义,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感悟父母间的深情。
学生在潜心阅读中经历了“不解的困惑、思索的迷茫、讨论的敞亮、发现的愉悦”这样丰富的学习过程,从外在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入手,联系具体的文本语境和生活经验深入文本深
处,领悟文本核心内容,再回到语言表达形式,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正是在这样立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冷暖,受到了思想的启迪,获得了认识的升华。
3.辨析品评,体会表达的精妙
优秀的作品,其语言表达必定有精妙之处。
比较辨析就是体会精妙的一大高招。
教者通过“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这样直接指向于“写”的设问,驱动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外在呈现方式。
教学中,教者没有简单地从语法知识的维度灌输生硬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是自始至终地紧扣文字“探”,巧妙地将学生置于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既钻进文字之间,又跳出文字之外,用感性的方式去读书、去想象、去揣摩、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