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周剑锋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2期
张中行先生的散文《汪大娘》是苏教版必修三读本中的选文。《汪大娘》是一篇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大有深意的的文章。尤其是作为叙述性的写人类散文,开头一大段的议论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段也确实成了学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主要是通过三次细读文本,由浅入深,由感知到思考,再到探究,最终实现解读的目标。由对这一篇典型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人散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一、初读文本:感知梳理
预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三件事:概括文中写到汪大娘的几件事;划出文中对于汪大娘形象评价的关键词或短语;写下你对于文章的疑难问题。前两个要求很简单,但很实在,作为基础年级的学生,快速有效阅读与准确概括能力的培养还是首要任务。所以这两个要求都是让学生直接写画在文本中的。
预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写下的问题,归类,结果发现问题集中在三个:一是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王谢气”是指什么;二是文章第八段说“我吃了多读几本书的亏,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是什么意思;三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疑惑“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
正式上课时,我首先用文中提到的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成德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来导入新课,而纳兰成德与顾太清也确实是一些同学的小问题。然后快速切入文本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带领学生再次感知文本。有的同学就暴露出了阅读文本不细致的毛病。比如概括汪大娘的几件事,一个同学就把她“主持一家食政”当成了“主持一家衣食住行”。也有一位同学概括事情过于的细致,文本第三段提到的“汪大娘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这个细节,本来是作者一笔带过的,结果某同学就把这个细节当作了一件事而概括出来与其它事情并列。几件事情想要简洁准确的概括其实还是需要一番细思量的,分别是:主持食政、好管闲事、背记病名、回答询问、年高辞谢五个事情。
而作者在文中直接对汪大娘形象评价的关键词语有很多:朴实、持重、温和、过日子有舍身精神、勤勉、正气、憨气、善意,她的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
接下来问:看来作者对汪大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你觉得汪大娘是个很高大的形象吗?当然不是。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女用人,而且无名无姓,目不识丁。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形象何以让作者觉得“她不识字,有福了”,而自己却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
二、再读文本:释疑解惑
抓住这句话,再读文本,认真思考,弄清楚作者所说的“有福”与“吃亏”到底指的是什么。读第八节内容,先明确作者所说的汪大娘有什么“福”,我吃了什么“亏”。经过一番细读,学生发现:我吃的“亏”原来指的是因为想到故宫曾经是大内禁城,如今成为普通百姓游玩之地而产生的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作者的意思是:我读了几本书,懂得历史,联想到故宫的沧桑变迁,知道了黍离、麦秀之思而产生一种秀才人情,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我像汪大娘那样不读书,那就不会有这样的秀才人情了,就不会有这样的文人感伤。所以所谓我吃的这个亏就是读书人的感时伤事情怀,汪大娘不识字而有的福就是面对世事风云变幻而无知无觉的浑然置身事外。
沿着这个逻辑思路,可以在文中找到似乎不止一处作者这样的对比感慨。比较明显的一处是第三节末尾,在谈到汪大娘在李家活不轻这个话题时,他写道“活儿轻重是小事,还有大的”。然后就写到关于汪大娘的身份前后的对比,进而想到旗人成为用人,想到杜老《哀王孙》中“但道困苦乞为奴”的感慨。依前文作者的逻辑,在这里作者岂不是已经吃了一次“多读几本书的亏”?想到门第,想到出身,想到王朝倾覆,想到旗人沦落,作为读书人的作者亲身经历这如梦幻泡影的一切,真正是“不能不感慨系之了”。而目不识丁的汪大娘因为不识字,因为没文化,反而于乱世剧变中竟无丝毫痛苦,一切皆似自然,世事无常竟不能奈她何。
三、三读文本:还原内核
如此看来,读书人所吃的亏远不止这些,以至于文本最后,作者写到汪大娘的形象不单是“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由此迫使我们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再去研究汪大娘所做的几件事,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作者不只是感慨汪大娘有福了,而是汪大娘进而颠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常理。为什么?
第4节说她“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行事,依的是心中的常理。她用正气憨气压服了全家上下杂七杂八的习惯,最终还能赢得家主人长媳的由衷赞赏,真正是希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汪大娘不识字,不知道读书人的尊卑贵贱有序的那一套斯文礼节,才使得她做人做事得以由着自己内在的本性,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
身处文革风暴之中,“多少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兄弟阋于墙。”告密之风盛行,多少人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信条,而一再地改换门庭做着“良禽择木而栖”的勾当。汪大娘任凭别人如何教导启发,就是不肯有仇恨,反而还说着主家的好处。这真正是“孺子不可教”了,最后弄得煞费苦心启发她的人也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张中行先生一番苦心。这样一位正直、质朴、宽厚的汪大娘,她行事的依凭仅仅是自己心中的常理常情。而不管世事如何风云变幻,终究于她如浮云。而这一切皆“像是出于本然”,是为“王谢气”。王谢两家是贵族,而他们的子弟所兴起的彼时乃至后世风
尚,最初其特质即是出自本然,不事雕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王羲之坦腹东床而被选作“快婿”这一典故。
当然,学生在解读这类作品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阅读的障碍,比如时代的隔阂,生活阅历的浅薄,知识面的狭窄。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些关键点上给出正确的引导与补充。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