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精讲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2、被动句:句子表达者不是接受者以外的接受者以外的行
为主体。

3、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中缺少一些词语。

4、倒装句:语序颠倒,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5、疑问句:表达者有疑问,需要接受者回答。

6、祈使句:表达者向接受者发出请求或命令。

7、选择句:表达者提出两个或多个选项,让接受者选择其
中之一。

8、并列句:表达者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情况或行
动。

9、递进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的意思。

10、转折句:表达者先提出一个意思,然后通过“但是”、
“然而”等词语转折到另一个意思。

11、条件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条件,让接受者根据这个条件
采取行动或作出决定。

这些句式在中考文言文中都有可能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并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丨文言文阅读讲义:伯牙善鼓琴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丨文言文阅读讲义:伯牙善鼓琴

一、重点词句1.通假字卒逢暴雨。

卒同猝,意思为:突然。

2.古今异义(1)乃援琴而鼓之古义:拿,拿过来;今义:援助。

(2)初为霖雨之操古义:琴曲的一种,曲调凄婉;今义:抓在手里,拿。

3.一词多义善①伯牙善鼓琴擅长,善于②善哉好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伯牙善鼓琴原意为:打击乐器;句中意为:弹奏。

5.重点实词(1)志在高山志: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伯牙所念念:想(3)锺子期必得之得:领会(4)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北面(5)止于岩下止:停留(6)乃援琴而鼓之援:拿,拿过来(7)初为霖雨之操初:起先为:动词,弹奏(8)锺子期辄穷其趣辄:总是穷:穷尽趣:旨趣,意旨(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放下(10)想象犹吾心也犹:如同心:心意(11)吾于何逃声哉逃:躲避6.重点虚词(1)之①锺子期必得之代词,代指伯牙的琴意②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助词,的③乃援琴而鼓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2)于①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介词,在②吾于何逃声哉介词,从(3)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连词,于是,就(4)吾于何逃声哉疑问代词,哪里7.重点句子翻译(1)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凡是伯牙心中想到的,锺子期一定能领会。

(2)锺子期辄穷其趣。

锺子期总是能穷尽它的旨趣。

8.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伯牙于泰山之阴游”)②止于岩下。

(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岩下止”)(2)省略句志想象犹吾心也。

(省略主语“子”)二、内容探究“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岳阳楼记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知识集结知识元《岳阳楼记》知识讲解一、范仲淹1.名号: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2.成就: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

三、《岳阳楼记》相关考点(一)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注释:1.属:通“嘱”,嘱托、嘱咐。

2.作文:写文章。

3.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

吞,吞没。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4.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5.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

晖:日光。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6.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7.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文言文之断句(知识点梳理练习)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文言文之断句(知识点梳理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梳理专题导入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由一个故事引出“断句”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过度到今天的上课内容。

)知识详解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 /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 (表示“他”、他们)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随堂练习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专家指导: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细解析

专家指导: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细解析

专家指导: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细解析导读:文言文句式有一般句式也有特殊句式,一般句式又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特殊文言文句式分为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等等,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些句式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的句式解析★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文言文之特殊句式(知识点梳理+练习)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文言文之特殊句式(知识点梳理+练习)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梳理专题导入语序小故事故事一1976年,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张春满以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了,就暗示其上海的党羽贴出了“强烈要求张春桥当总理”的大幅标语。

人民群众看了非常气愤,有人就在标语上作了个表示颠倒的符号,变成“张春桥强烈要求当总理”。

这就是利用句子内部成份的颠倒变化,把这个“四人邦”的“狗头军师”的狼子野心及其同伙上演的“劝进”丑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故事二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命令军统特务头子沈醉带领大批特务窜到云南,逮捕了九十多名爱国民主人士。

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军连忙给蒋拍电报,为被捕的民主人士说情。

蒋的回电只有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逭:huàn逃避)。

”卢接到电报,当即将电文给当过朱德同志老师的李根源先生看,与他商量对策。

李先生看后,提笔将电文句序对调,变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这样一调,意思全变,由“情”可原,但“罪”不可宽恕,变成了“罪”虽不宽恕,但于“情”却可以原谅。

于是,九十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便得救了。

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语序的变换,竟产生了这么神奇的作用!(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翻译时应当注意语序的调换。

)知识详解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知识(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七年级上)

文言知识(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七年级上)

文言知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儿子和女儿2.其他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2)俄而雪骤.骤: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4)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3.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介词,跟(2)俄而: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3)然:公欣然.曰……的样子(4)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趁、乘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何”前置)2.撒盐空中差可拟。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倒装句,状语“(于)空中”后置)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知识点三重点句子翻译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知识点四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

2.两个咏雪的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谈谈理由。

示例1: “撒盐”一喻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示例2:“柳絮”一喻好。

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缺乏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知识点五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寒雪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1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2021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2021中考必备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简表及其他文言知识)全文

2021中考必备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简表及其他文言知识)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考专题】2021届初中语文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试题 04《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解析版)

【中考专题】2021届初中语文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试题 04《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解析版)

【中考专题】2021届初中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试题专题04《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用类比手法引出中心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论点,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三、字音字形恶( wù ) 箪( dān ) 羹( gēng ) 蹴( cù )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1)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

(8)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助助词。

(1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 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好处;今义:增多。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三峡(文言文)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三峡(文言文)

三峡(文言文)知识集结知识元《三峡》知识讲解《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2处。

重岩叠嶂3,隐4天蔽日。

自非5亭午6夜分7,不见曦月8。

至于夏水襄陵9,沿10溯11阻绝。

或12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3乘奔14御15风,不以疾16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17绿潭,回清倒影18。

绝巘19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20其间,清荣峻茂21,良22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3,林寒涧肃24,常有高猿长啸,属25引26凄异,空谷传响27,哀转久绝28。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29泪沾裳。

”重点字词1.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2.阙:通“缺”,空隙、缺口。

3.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隐:遮蔽。

5.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6.亭午:正午。

亭,正。

7.夜分:半夜。

8.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9.襄陵:指水漫上山陵。

襄,动词淹上,漫上。

陵,山陵。

10.沿:顺流而下。

11.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时。

13.虽: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御:驾驭。

16.疾:快。

17.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18.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9.绝巘:极高的山峰。

绝:极。

巘:极高的山峰。

20.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漱:冲荡。

21.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22.良:甚,很。

2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24.肃:肃杀,凄寒。

25.属:动词,连接。

26.引:延长。

27.响:回声。

28.绝:消失。

29.三声:几声。

这里不是确数例题精讲《三峡》例1.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部编版初中语文重难点之文言句式精讲(精美排版、可编辑)

部编版初中语文重难点之文言句式精讲(精美排版、可编辑)

初中语文重难点文言句式精讲目录一、判断句 (2)二、省略句 (4)三、倒装句(考试重点、难点) (5)四、被动句 (7)巩固训练 (8)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判断动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作指示代词,不用来表示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常有以下几种变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王冕者,诸暨人。

(《王冕僧寺夜读》)(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注意:并非所有包含“者”“也”的句子都是判断句。

2.文言虚词“者”“也”都不用,直接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

(《三国志》)3.用动词“为”作为判断词,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4.用“非”“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鲁人执竿》)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南辕北辙》)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句中使用“乃”“则”“皆”“即”“诚”“悉”“必”等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臣本布衣。

(《出师表》)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此义出现较晚且少见。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二、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从而使语言更简洁,更具有文言文的特点。

第13讲--说理类文言文-2021年中考语文精编知识点透析

第13讲--说理类文言文-2021年中考语文精编知识点透析

一、《拙效传》
例题精讲
3. 四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看上去笨拙可笑,却又都
淳朴厚道(2分)。 写这四个人的用意是表达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
感慨:巧之用于拙之效是相对而言的,巧者会因为玩 弄技巧而给自己引来不幸;而拙者却会因为抱愚守拙 而显得淳朴厚道,反而能有所得。(2分)
二、《戆子记》
1.D 谢:道歉
三、《丧我》
1.C 绳:用绳子捆绑
2. (1)心中不兴起贪念,对外无不羡慕,这就叫作真我。 (2)世上的人拼着性命来求取的,如财物,如地位, 如功名,他们求取的途径很多,他们操劳的事物也多 到极点。
三、《丧我》
文中隶卒“丧我”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告诉读者怎样的道理?(4分) 原因:(1)好喝酒 (2)僧人想方设法诱劝
2. ①今天(喝)两瓶(酒),明天(喝)三瓶(酒),
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买得越多耗费的钱财越多,喝得越 多对身体的伤害越大,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啊! ②在此时主人叹息说:“我从前认为聪明的入有作用, 老实的人可以任用。”
二、《戆子记》
《现代汉语词典》对“戆”字的解释有:①gàng(方)傻;愣:~
头~脑。②zhuàng<书>戆直:憨厚而刚直。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
阅读技巧
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类比、对比、举例
写作 意图
答题方法:
注意对事件的评论和看法,重点关注文章结尾段、议论抒情的语句
一、《拙效传》
例题精讲
1.C (过:拜访;举:全;谅:体谅)
2.(1)家里离城有百来里,佳期已经迫近,约定要他
在三日内赶回来。 (2)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 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难免受冻挨饿。
九年级
第13讲—说理类文言文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丨文言文阅读讲义:《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丨文言文阅读讲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词句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解释词语(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纳:接受(2)而形貌昳丽昳丽: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服:穿戴(4)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5)旦日,客从外来旦日:第二天(6)于是入朝见威王见:拜见(7)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没有谁私:偏爱(9)王之蔽甚矣甚:厉害,严重(10)乃下令乃:于是,就(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12)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讥刺(13)闻寡人之耳者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1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15)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3.古今异义(1)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4.一词多义(1)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见(2)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②孰视之同“熟”,仔细(3)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②门庭若市如同,像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④若夫淫雨霏霏与“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4)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者呈上,进献③苔痕上阶绿长到④影布石上上面(5)美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好看②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5.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朝服衣冠原意为:衣服,衣裳;句中意为:穿戴。

(2)名词作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原意为:头的前部,脸;句中意为:当面。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原意为:美丽,好看(跟“丑”相对);句中意为:认为……美。

(4)动词的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原意为:听到;句中意为: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第02讲 游记类文言文-2021年中考语文精编知识点透析

第02讲  游记类文言文-2021年中考语文精编知识点透析
相同之处:都是关注民生疾苦,希望百姓安乐。 不同之处:醉翁亭中的“与民同乐”仅限于一个相对较小 的范围(滁州),醒心亭中欧阳修所寄托的则是更远大宏 阔的政治抱负,希望全天下都能政治清明,百姓和乐。
四、《丰乐亭记》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 意。(4分) 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思想,岁物丰成的 祝愿,风俗之美的赞扬,无事之时的珍惜。
五、《浣花溪记》
本文远承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移步换景, 在抒情上却不相同,试加以分析。(4分)
表达了作者对杜甫在穷困之时依然忧国忧民的伟 大精神,幽恬渊静的人格与从容的风度的敬仰爱 慕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 嘲讽和鄙视与孤独之感。
六、《清白堂记》
结合下列两个句子的一“叹”一“问”,谈 谈你心中的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诗歌的卓越成就(2分),孝友忠信的品节(2分)
例题精讲
二、《登扫叶楼记》
作者登扫叶楼观赏后,获得了怎样的感 悟?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不能只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 事物。(2)要珍视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
三、《醒心亭记》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欧阳修在醒心亭所寄之意和在醉翁亭所寄之意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一个爱国爱民、先人后己,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 远大政治理想的人。“而无忝其名哉”的感叹,表明作者 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想努力做名清 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反问, 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阅读技巧
理清写作思路——抓景物特点——析文章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
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 为 …… 所 ……” 舌 一 吐 而 二 虫 尽 为 所 吞 “ 为 所 吞 ” 即 “ 被 …… 吞 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 “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 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 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 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 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 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 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 “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 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
文言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精讲
1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 “ 是 ” 字 。 其 基 本 形 式 是 “…… 者 , …… 也 ” , “…… , …… 者 ” , “……,…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 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 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 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 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4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 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 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 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 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 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 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 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 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 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 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 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 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 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 ——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3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 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 何 所 ……”“ 谁 …… 者 ” , 这 是 两 个 主 谓 倒 装 疑 问 句 式 。 “ 何 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 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 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 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 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 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 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 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 国,要薛城做什么?
如:(1)孔子云:何陋之?(《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 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 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 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 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 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 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5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 有 ” 是 动 词 , “ 何 ……” 是 其 宾 语 。 提 前 宾 语 的 作 用 在 于 强 调 宾 语 。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 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