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较全、有练习题2016-01-11 11-22-30)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 汝、尔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 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 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 有何罪 唯你是问 (唯问你) 唯利是图 (唯图利)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
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尝贻余核舟一(枚)。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五、被动句。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判 断
文
言 句
式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六、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3、此为何若人? 7、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1、忠之属也 13、环滁皆山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中轩敞者为舱。 8、鱼,我所欲也 10、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夫战,勇气也 14、醉翁亭也
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3、帘卷西风。
2、潇潇暮雨。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
1、何以战?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时人莫之许也。 7、会宾客大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6、问女何所思。 8、何苦而不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被动句二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向来爱护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被他 所用。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卒见使于一鼠。
(人)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役使。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问句二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吾射不亦精乎? 我的射箭技术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反问句三
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欣赏景物的情感,恐怕会不同吧?
练习
练习 此画斗牛也!《书戴嵩画牛》
“……担也中“肉尽表,判止有断剩骨。止”通“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
例1:臣本布衣(《出师表》)
(《马说》)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马说》)
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
判断句三
三.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春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一、判断句
3.借助“……,……者也”表示判断。 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一、判断句
4.借助“……,……也”表示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宾语前置
(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用“唯(惟)……是……”提宾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陈言之务去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例:( 1)、“大王来何操?” (动宾倒装) (2)、彼且奚适也? (3)、 彼且恶乎待哉 (4)、夫晋,何厌之有? (5)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3)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 妾》〈孟子〉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强调宾语。
(7)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8)、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9)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诗经〉 (介宾倒装)
提示: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 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 南坐。”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倒装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
判断句的断定方法: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翻译的,从而做出判断的,就是判断句。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妪,先大母婢也。
总结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汝是.大家子。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总结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注意:1、辨析“是”作指示代词还是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是”多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如: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2、辨析“为”表判断还是表被动,还是其他用法。
如:①为天下笑(表被动)②冰,水为之(动词,变成)③何辞为(表反诘语气,呢)……3.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总结3:用“乃、则、即、皆、诚”等副词表示判断。
4.①今臣亡国贱俘。
总结4:主谓直接表判断。
②荀卿,赵人。
5.非.我也,岁也。
总结5: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行为的受事者。
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总结1:用“于”“……受……于”表被动。
②不拘于.时。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
• 1、宋何罪之有?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5、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
2 . 而 山 不 加 增 , 何 苦 而 不 平 ? ( 愁什么 ) 3.王曰:“何为者也?” (干什么 )
3)……孰与……,……与……孰…… “……与……相比,谁(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4)得无……乎,得无……耶 “恐怕……吧”,“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6)若夫…… “像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所以 “用来……的”、“……的原因”、“…… 的方法”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如何、奈何、若何 “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吾欲之南海,何如? ……
中考衔接:
•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 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 项。 • 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 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D.何陋之有。 提示:大范围,小角度都要考虑。
中考衔接:
• 4、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 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C.山峦为晴雪所洗。
一、判断句常见的格式有四种:
• 1.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4) “… …,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 2.用“为”“乃”“则”“皆” 等表判断 • 例:中轩敞者为舱。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语文总复习专题15 文言文特殊句式-【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
如借助“……者,……也”“……,……者也”“……,……也”“……者……”等词语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2:“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例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例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例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例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例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8:舍鱼而取熊掌这也。
《鱼我所欲也》例9: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例2:斯是陋室《陋室铭》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止曾笑耳!”(《狼》)。
例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例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例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例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例8: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例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11:臣本布衣。
《出师表》例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省略句。
例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例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文言文之特殊句式(知识点梳理+练习)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梳理专题导入语序小故事故事一1976年,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张春满以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了,就暗示其上海的党羽贴出了“强烈要求张春桥当总理”的大幅标语。
人民群众看了非常气愤,有人就在标语上作了个表示颠倒的符号,变成“张春桥强烈要求当总理”。
这就是利用句子内部成份的颠倒变化,把这个“四人邦”的“狗头军师”的狼子野心及其同伙上演的“劝进”丑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故事二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命令军统特务头子沈醉带领大批特务窜到云南,逮捕了九十多名爱国民主人士。
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军连忙给蒋拍电报,为被捕的民主人士说情。
蒋的回电只有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逭:huàn逃避)。
”卢接到电报,当即将电文给当过朱德同志老师的李根源先生看,与他商量对策。
李先生看后,提笔将电文句序对调,变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这样一调,意思全变,由“情”可原,但“罪”不可宽恕,变成了“罪”虽不宽恕,但于“情”却可以原谅。
于是,九十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便得救了。
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语序的变换,竟产生了这么神奇的作用!(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翻译时应当注意语序的调换。
)知识详解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
最新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规律四: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练习5: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5、此子贤者。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
质、情况和事物之间的关 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 句子。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粟者,民之所种。
规律一:
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规律五: 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直
接表判断。可以转化为“…者, ……也”句式。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形式有: “……者,……也。” “……者也。” “……,……也。” “……者,……。”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上海市中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 名词后面带宾语 (名词+宾语)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补语)例如:①今王鼓乐于此。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名词“鼓乐”带补语“于此”,用作动词:击鼓奏乐;“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能愿动词+名词)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前面有结构助词“所”(“所”+名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小试身手:1、杖汉节牧羊。
2、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寻向所志。
4、二月草已芽。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一狼洞其中。
拄着,拿着;修建坟墓;做标记;发芽;吃饭;打洞(结合练习,再帮助学生回顾一下名词作动词的一般规律)二、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语 + 【名词】+ 谓语活用为状语1、名词表示时间①时汉连伐胡。
②日侍坐备顾问。
③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06年广东卷) •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
一致的一句是 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答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 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不同的句式 。
题型:翻译题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 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 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 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 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方向词+介词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翻译: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 朝西陪侍。
介词宾语前置小结
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宾+介+动 方向词+介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
(四)省略介词 •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 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 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 常被省略。 •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省略句总结:
一、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主要“于”“以”两词)
(一)省略主语
•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 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 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 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 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 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例: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二、翻译得分点:
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并加小括号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定)宾 ,但在文言 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 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 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句子主干成分的倒装(前置)
注意标志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 楼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义,人之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 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 可译为“我”。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
·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 . 用 “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 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 的有以下几种: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考系统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 状语后置,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 面作补语,如:“躬耕于南阳”。
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 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即 “于南阳躬耕”。
介宾短语后置: “于”“以”
(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介词省略 E量词省略
省主语
(1)(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2)( 村人)见渔人,( 村人 ) 乃大惊,问( 渔人 )所从来, ( 渔人)具答之。( 村人 )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省谓语
(1)一鼓作气,再( 鼓 )而 衰,三( 鼓 )而竭。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论 )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 “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 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 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 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用“为”、“乃”、“则”等词表 示。 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 “也”。
者、也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宾语
(1)此人一一为(村里人 ) 具言所闻。 (2)君与( 之 ) 俱来。
省介词“于”“以”
(1)得之( 于 )心而寓之(于 )
酒也。
(2)受之( 于 )天也
省量词
(1)一( 张 )桌、一( 把 )椅、一 ( 把 )扇、一( 块)抚尺而已”。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 省略的词语。 1.(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2.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 )黑质而白 草木)尽死。 章,( 蛇 )触草木,( 3.可以( 之 )一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
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
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
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