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

合集下载

《诗经》里的那些昆虫

《诗经》里的那些昆虫

《诗经》里的那些昆虫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初中版)》2019年第11期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是什么?答案或许是昆虫。

昆虫可以吃,对喜欢的人来说它们是罕见的美味;昆虫可以入药,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昆虫还可以玩儿,斗蛐蛐、爬树捉蝉其乐无穷;昆虫仿生设计更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等各个领域;甚至你喜欢的电影角色蜘蛛侠、蚁人、黄蜂女、螳螂女,都是从昆虫身上获得灵感而来。

当然昆虫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

如果你生活在山多虫多、气候湿润的南方,晾在阳台的潮湿衣物可能会成为昆虫的“育儿床”几乎无处不在的昆虫还早早飞进了《诗经》,用小小身躯扛起了各种“大道理”。

螽(zhong)斯“螽斯羽,揖楫兮。

宜爾子孙,蛰蛰兮。

”——《周南·螽斯》螽斯俗称蝈蝈,是昆虫“音乐家”里的佼佼者,雄性螽斯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有吸引雌虫的“婚恋曲”,有发起挑战的“战歌”,还有发现危险时的“警报”。

循声去捉时要留神,善于跳跃的螽斯被捉住一条腿时,会毫不犹豫地“弃腿保身”。

螽斯繁殖能力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螽斯》一诗就是在祝福他人子孙满堂、家族兴旺。

现在去故宫,还能看到始建于明代的螽斯门,与百子门相对,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

终于明白为何《如懿传》里的阿箬说了无儿无女的错话会被罚跪螽斯门了。

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唐风·蟋蟀》蟋蟀种类多、分布广,蛐蛐就是蟋蟀的一种,叫中华蟋蟀。

人们能斗蟋蟀,是因为它们生性孤僻,独立生活,彼此相遇就会咬斗。

雄蟋蟀是善鸣的“音乐家”,但叫声有时也挺折磨人:2016年时,美国驻古巴哈瓦那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称被一种强烈的噪音干扰,怀疑是“神秘的声波武器”,没想到,那让人头痛恶心的声音竟然是一种印度短尾蟋蟀。

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曹风·蜉蝣》蜉蝣幼虫栖于水中,历经三年数次蜕皮才化为成虫。

成虫身体软弱,翅膀透明,飘舞在空中的姿态纤巧动人。

诗经的草木鸟兽

诗经的草木鸟兽

有道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以事父,远以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初读诗,惊于草木虫鱼鸟兽之多也,然遍搜网络,竟未找到关于各种鸟兽草木的一个总结,遂自整理,以便共享,不足之处,多多见谅。

鸟:雎鸠(水鸟),鹊,鸠,雀,燕,翟(山鸡),乌,鸿,鹑,鸡,雉(野鸡),凫(野鸭),雁,鸨(野雁),鹈(鹈鹕,一种水鸟),鳲鸠(布谷鸟),鵙(子规),莎鸡,鸱鸮(猫头鹰),仓庚(黄莺),鹳,鵻(鹁鸪),脊令,鵻(斑鸠),鴥(鹞),隼,鹤,黄鸟,翚(野鸡),鸢(鹰),鷻(雕),鸳鸯,鹥,凤,鹭,玄鸟,虫:螽斯,阜螽,蝤蛴(天牛幼虫),螓(小蝉),苍蝇,蟋蟀,蜉蝣,蜩(蝉),斯螽(蚂蚱),蠋(桑虫,野蚕),蠨蛸(长脚蜘蛛),阜螽(蚱蜢),蜴,蜾,螟蛉,鸴,螣(害虫),蟊(害虫),蜂鱼:蘧篨(蛤蟆),鳣(鲤鱼)、鲔(鲟鱼),鲂,鳏,鱮(鲢鱼),鲤,鳟,鲿,鲨,鳢,鰋,马:骖,鸨(黑白杂毛相间,称乌骢),乘黄(栗黄马),驷介,驖(赤黑色的马),骐(黑马),骝(赤马),騧(黄马),骊(黑马),馵(白马),牡(公马),骆(白带黑),骃(浅黑杂白马),白驹,兽:麟,羊,鼠,麕(獐子),尨(多毛的狗),鹿,豝(小猪),豵(小猪或小兽),狐,牛,虎,豹,狼,麀鹿,熊,罴,蛇,虺,犉(七尺长的牛),虺蜴(毒蛇),豺,鼍,猫,象草::葛藟(野葡萄),芣苡(车前草),蒌,蘩(白蒿),蕨,薇,蘋(一种水草,同苹),藻,白茅,葭,蓬,苓,荑,茨(蒺藜),唐(菟丝子),蝱(贝木草),瓠犀,菼(荻花),蓷(益母草),草(忘忧草),艾,麻,游龙(红草),茹藘(茜草),樊,藚(泽泻草),楚(牡荆),蔹蔓(野草),蒹葭,苕,鷊(鹂草),稂(童梁,一种野草),萧(艾蒿),蓍(蓍草),萑苇(芦苇),葽(萋草),苹(青苹),,台(莎草),莪(莪蒿),蓫,葍,莠,茑(菟丝花),女萝(寄生草),绿,禾:麦,黍,稷,稻,梁,苴(麻籽),穋,藿(豆),菜:荇菜(叶浮于水面的草本植物),葛(可以织布的多年草本植物),卷耳(野菜),匏(葫芦),葑(蔓菁菜),木瓜,莫(野菜),苓(甘菜),苦(苦菜),葵(芹菜),菽(豆),瓜(甜瓜),壶(葫芦),芑(苦菜),茆(莼菜),花:荷华,荼,蕳(兰花),勺药,英,菡萏,苕(凌霄花),木:桃,甘棠(杜梨树),梅,唐棣(似白杨),李,柏,棘,榛,桑,桐,梓,栗,竹,桧,芄兰,檀,舜华(木槿),扶苏,乔松,柳,枢,榆,栲,杻,漆,杜(赤棠树),苞栎(棠梨),苞棣,駮(梓榆),檖(山梨树),枌(白榆),栩(柞树),荍(锦葵),椒(花椒),杨,防(枋树),苌楚(猕猴桃),郁(李的一种,又名雀李、车李),薁(山葡萄),枣(酸枣),樗,棠棣(郁李),杞(枸杞),栲,楰(楸树),椅(山桐子),栩(栎树),穀,樗(臭椿),松,棫,衣:絺(细葛布),绤(粗葛布),衾(被子),裯(被单),缗(两股合一的绳子),里(里衣),裳(下衣),丝,绸,展(上衣),绉絺(中衣),绁袢(内衣),象服(礼服),笄,褧(单罩衣),毳衣(冕服),缁衣(黑衣),衿(衣领),缟(白绢),冠緌(帽穗),襋(衣领),玉:琉璃、珈,瑱(耳坠),圭,璧,锡,金,琼琚,琼瑶,琼玖,璊(赤玉),佩玖,佩,琼华,琼莹,琼英,素,青,黄,玉,珩,琛旗:旌,旟(画鹰的旗),旐(画龟的旗),旄(牛尾的旗),旂(画蛟龙的旗),流:汝河、淇水,卫、河、泾、渭、溱,洧,汶水,汾,泮,。

《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

《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

2020年9月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SEP.2020[文章编号]1671—8178(2020)03—0058—05《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向立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诗经》是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记录,存在着丰富的意象群和庞大的隐喻系统,其中鱼类意象在各类诗歌中反复出现,用来隐喻两性关系、预示祥瑞丰收和反映家国政治。

这既是周人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思维结果,也是远古先民创造性地运用具象思维认知世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诗经》;鱼类意象;隐喻;思维认知[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鱼类意象在《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据陆巩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统计,《诗经》中提到“鱼”的诗歌有30多首,涉及鲂、鳗、鮪、鳏、麒、鲤、鱒、鳗、鲨、鱸、鳏、鳗12种鱼类,其中鲂、鲤、鳗、鮪最为常见。

《诗经》时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渔猎在周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很大比重,“鱼”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也深刻融入社会礼俗、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

先民们一方面通过自己熟悉的“鱼”来观照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套以“鱼”为符号的隐喻系统,以此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在“鱼”与人事的观照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机制,在事物的类比发散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逐渐完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一、鱼类意象的多重内涵“鱼”的意象是《诗经》中一类重要隐语,“隐语”具有“谜语”的性质,其作用在于利用两种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类比,将不易说清的本事或情感有意隐之又留下线索,造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效果,进而给读者带来眼前一亮的阅读体验。

钱钟书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两柄多边”论,恰好可以说明隐喻所包含的复杂内涵——“两柄”指同一喻体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喻指,“多边”是说“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比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受常处变”⑴。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教学教材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教学教材

《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诗经》中昆虫意象的分类与分析《诗经》是中国文学少年时代的骄傲,文学自觉意识在此阶段已然显现。

先民的生命意识逐步从混沌中走向清晰,因而,《诗经》作品中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日趋增多。

这种生命自觉的意识首先源自当时生存环境的残酷现实,借作者身边熟悉的场景、物候而抒发,其中尤以对动物、植物的文学书写最为出色。

昆虫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以昆虫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抒发由昆虫而产生的文学情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反思,并涉及昆虫与周边环境生态联系的文学。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昆虫进入文学各时期的发展演变规律、盛衰之状况;各类昆虫的意象表现、文化意蕴的差异;不同作家写作的思想倾向,以及凡与昆虫直接或间接有关系的思想、经济、教化等。

一、《诗经》作为昆虫文学萌芽的科学依据中国昆虫文学萌芽于《诗经》,是有科学依据的。

数据统计是还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数据的整理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可以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尽管数据本身不一定能完全揭示它的文学意义,却能够给人最真实的原貌,对研究工作和文本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作品数量上看,结合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诗经》单独使用了“虫”字的地方不多,例如《召南·草虫》的“喓喓草虫”、《齐风·鸡鸣》的“虫飞薨薨”、《大雅·桑柔》的“如彼飞虫”、《大雅·云汉》的“蕴隆虫虫”、《周颂·小毖》的“肇允彼桃虫”。

这中间仅有“草虫”为昆虫,其他几个如“虫虫”、“虫飞薨薨”泛指鸟和虫,“飞虫”、“桃虫”指鸟。

按《风》、《雅》、《颂》分别进行人工统计,其次,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看,《诗经》中昆虫文学影响深远。

《诗经》中的昆虫形象对后世昆虫的文学性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例如害虫多象征小人;斯螽、阜螽、蟋蟀与物候相关;螓、蛾、蝤蛴等象征美人;螽斯象征子孙后代众多;蜉蝣象征短暂的虚华不实;蜩螗象征乱象等。

表现的主题既有反映国家之象,又有反映社会之貌的,不仅有一般人民的生活,还有位高权重者的生活,并涉及女子、贤与不肖、美貌等多方面、立体的图景。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诗经中的鸟兽虫鱼简述

诗经中的鸟兽虫鱼简述

诗经中的鸟兽虫鱼简述《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简述(2134052127 张园园中文教育)摘要:孔夫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朱熹说:“解《诗》,如抱桥柱浴水一般,终是离脱不得鸟兽草木。

”可见《诗经》中记载有丰富的草木、鸟兽、虫鱼的种类。

本文总结出在《诗经》中鸟兽草木虫鱼六大种类各自出现的类目,对每一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大致了解《诗经》中出现的草木虫鱼鸟兽。

关键词:《诗经》鸟兽草木虫鱼生活一、鸟鸟在《诗经》当中多出现于起兴的句子中,有描绘风景,也有以鸟喻人、以鸟言它志的。

从《诗经》中搜集出来的鸟类有下列36种(括号内为书中出现的别称):雎鸠、鹊、雀、燕、黄鸟(仓庚)、雉(鸡)、雁(鸿)、乌(鸒yu)、鴥、隼、鸢、鹤、鹑、鸠、凫、鸨、鹈、鸤鸠、?、鸱鸮(鸮)、鹳、鵻、脊令、翚、桑扈、莺、鹑(Tuan)(痛“鷻”一种雕)、鸳鸯、鹙、绵蛮、鷖、凤凰(传说中的神鸟)、枭、鹭、玄鸟(出自《山海经》的神鸟,与凤凰属同族)、桃虫(一种小鸟)。

鸟本无好坏之分,然人有好恶之感,自然会凭借喜好给这些无辜的鸟贴上喜爱与讨厌的标签,鸟亦是情感的符号。

1、贞鸟--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留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的和鸣用来比喻男女求偶,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

“雎鸠”是鱼鹰类水鸟,释名鹗、鱼鹰、沸波、下窟乌。

相传此鸟有固定的唯一配偶,故常用以喻男女之恋。

《毛传》云:“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睢之有别焉。

又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静之善女,宣为君子之好匹皆以淑女指后妃。

”总之,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一的象征,自然为千年来的无数恋人所钟爱。

2、不详之鸟--乌《诗经》中出现乌鸦的诗有《邶风-北风》和《小雅-正月》。

浅谈《诗经》中动植物意象的采用

浅谈《诗经》中动植物意象的采用

·文学艺术·浅谈《诗经》中动植物意象的采用■魏狄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珠海 519087摘 要:扬之水的《诗经别裁》给诗经注释并不是主流的循规蹈矩,而是另辟门路地从史学、音韵、文学等多方面角度来解读的。

不仅提升了我对《诗经》的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也让我掌握到了这样一种全方面多角度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而我接下来主要运用这种方法再结合《诗经别裁》去讨论《诗经》中的意象采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引言学《诗》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的名言。

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为始,而有了《诗经》的博物学研究,可以算作训诂考据一派的分支罢,这一分支的力量却是不小,著作也多。

令人爱读的有陆氏《疏》,宋人罗愿的《尔雅翼》,清人多隆阿的《毛诗多识》。

1.《诗经》中的几种常用意象1.1动物意象我们很容易在《诗经》中看到有许多诗歌以动物来作为题目。

仔细归类一下,经常出现的动物大概分为走兽、昆虫、飞禽、四害这四类。

(1)走兽:其中,走兽主要以牛、羊、马、鹿等为主。

这些走兽意象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温文尔雅,温顺无害。

其主要的象征意义是隐居的贤才或者君子。

而凶猛的走兽在《诗经》中却隐隐于林。

《小雅·鹿鸣》就是将谦谦君子比作鹿。

其选择的《小雅·白驹》中就以马起兴,看似主人在挽留客人,实则是把贤才比作白驹,体现了贤才的不肯入世以及君王的求贤若渴。

(2)昆虫:《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还特别喜欢用昆虫来作为意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风·曹风·蜉蝣》。

这类诗歌大多都以蜉蝣之类的昆虫起兴,借以感叹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和面临消亡的困惑。

诗人们喜欢把这类弱小的昆虫比作自己。

《诗经别裁》中也有提到,每及于日月易逝,寿命无常,如《唐风》中的《蟋蟀》。

(3)飞禽:另外,《诗经》中的诗歌也经常用飞禽来作为意象。

大概统计一下,《诗经》中使用飞禽意象有四十三种。

《诗经别裁》中的第一篇便是讨论《关雎》,虽然扬之水主要从“兴”的文学角度去分析文章,而在意象的方面分析较少。

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

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
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
鸟兽鱼虫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目录分析
05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万物
鱼虫
诗经
诗经
伊威
名物
学习
王刍萹
辅助
一体
兰荷华龙茏茹
藘勺

绿竹
草虫
臝女
莎鸡
蟋蟀
苍蝇
药果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细井徇所绘《诗经名物图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图谱,同时配以215名物的
习性、状态等辅助文字以及130多首对应的《诗经》篇目原文;此外,我们邀请著名的经典诵读专家白云出岫为
此书录制了310分钟的音频文件,扫码即可听书听讲解。集知识性与文艺性为一体,艺术欣赏与古典学习相映成
辉,为读者阅读学习《诗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读书笔记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3
蟏蛸
1
莎鸡
4
宵行
2
伊威
5
蜾蠃
作者介绍
这是《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网上吹得很好,其实难副,惟图画尚佳,多识草木耳。
知物,赏绘,读诗,识僻字,挺合口味的一本书,若是能有现代注解就更好了。
多半是复制粘贴之云,到底是何种东西也没有深入考究,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错误,画功还可以,一般化。

《诗经》描述过的动物有那些?

《诗经》描述过的动物有那些?

《诗经》描述过的动物有那些?《诗经》描述过的动物有那些?《诗经》三百余篇提及有名的动物一百余种,在自然界它们各有各的本性,一旦入诗,诗人还会移一部分人情附加给它们。

NO.1 雎鸠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动物——雎鸠。

雎鸠,鱼鹰类水鸟。

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

释名鹗、鱼鹰、沸波、下窟乌。

《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之和谐相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汉儒大量的解说中,我们听到的几乎是一种完全相同的声音。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最富创见的学者,而其《诗经通义》解“关关雎鸠”一句时,仍沿“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一说。

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新见丛出,但注释“雎鸠”仍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NO.2 黄鸟《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

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

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

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NO.3 螽斯《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

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见《七月》——赶秋按),其义一也。

螽斯,蝗虫之类(一说:螽斯,民间俗称“帮帮”,说像蝗虫,其实更近似蝈蝈,黄或浅绿,会振翅而鸣——赶秋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

简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简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简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

“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后来颇有争议,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比较常见的动物,便于大家理解和参考。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风雅颂中分布的具体情况列表。

马在风中具体分布篇目有:《周南?卷耳》《郑风?大叔于田》《秦风?驷?》《秦风?小戎》《墉风?载驰》《卫风?硕人》《秦风?车邻》《秦风?渭阳》《小雅??薇》《陈风?株林》《秦风?晨风》《豳风?东山》《周南?汉广》《邶风?击鼓》《墉风?干旄》《郑风?叔于田》《唐风?山有枢》《?{风?定之方中》《齐风?载驱》;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皇皇者华》《小雅?六月》《小雅?四牡》《小雅?车攻》《小雅?白驹》《小雅?节南山》《小雅?十月之交》《小雅?裳裳者华》《小雅?采菽》《小雅?角弓》《小雅??芑》《大雅?大明》《大雅?绵》《大雅?崧高》《大雅??A民》《大雅?抑》《小雅?吉日》《大雅?桑柔》《大雅?韩奕》《小雅?采薇》《小雅?信南山》《小雅?鸳鸯》《大雅?云汉》《大雅?旱麓》;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颂?清庙》《周颂?维天之命》《周颂?噫嘻》《周颂?有客》《鲁颂??》《鲁颂?有?》《鲁颂?泮水》《周颂?有客》《鲁颂??s宫》。

羊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召南?羔羊》《唐风,羔裘》《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七月》;在雅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无羊》《大雅?生民》《大雅?行苇》《小雅?苕之华》《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颂?我将》《周颂?丝衣》。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往往是文化性格、审美风格的重要标志。

中国“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是从《诗经》的这种艺术表现中归纳出来的,因而成为中国诗学原生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之一。

《诗经》的“言志”,是通过比兴手法,运用辞藻的,也阐明了这种手法适用于表达真切的感情。

周代歌诗擅用比兴之法,含蓄有味。

用生态美学的视野和方法再阐释《诗经》,就带来了新的言说空间。

《诗经》中的“赋”大多描写了人与自然的纯美和谐、对美好社会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作品质朴而自然。

赋的手法多见于《大雅》和《颂》,但《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也不少用,长诗如《豳风·七月》,它按照季节物候的变化描绘了古代农家生活,并以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真实风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既深刻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邶风·静女》一诗,用戏剧性的场面和描写,来展示人物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生动的描写了青年爱侣幽会时,姑娘的调皮和男子的焦灼不安;“匪女之美,美人之贻”,用男子对女子所赠花草的赞美和喜爱,表现了女子如花般的容颜以及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王风·君子于役》是思妇对征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诗歌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人畜返家的生活图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开头,用的是直接陈述,即为所谓的“直陈其事也”的“赋”法。

“不知其期”,表示归期遥遥。

而“曷至哉?”的一问,则又加强了别离痛苦的情感。

这一问,又是她倚门而望多少次的失望的结果了。

傍晚时分了,鸡鸭都自动地回到了埘寨之中,牛羊们披着最后一抹斜阳也从塬上愉快地回来了。

这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然而就是见不到她那久出不归的“君子”。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又怎能阻止她的浓深的思恋呢?方玉润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作者:耿嫦娥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09期《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

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

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

”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

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

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

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

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

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留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

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

《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你知道多少

《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你知道多少

《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你知道多少内容提要:孔子的诗教思想虽然看重“兴、观、群、怨”四个向度和与其相应的社交、外交、伦理和审美等多重功能,但并不忽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作用。

这种致知,实际上是博闻多识的一种途径,“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和君子人格修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突出效应至少有四:一是有助于人们进入“笃志博学”的奥堂;二是有助于人们更加精确地解读诗文的具体含义和掌握赋比兴的修辞艺术;三是有助于人们更为娴熟地“献诗”或“引诗”;四是有助于人们实现“博文约礼”的崇高目的。

孔子晚年之时,倾力整理国故,相传“删诗正乐”,显然是指《诗经》。

基于《诗经》的诗教,属古代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在襄助人文化成的实践中,意义重大,备受推崇。

孔子的诗教思想,首先关注的是“兴、观、群、怨”四个向度和与其相应的社交、外交、伦理和审美等多重功能,①其次是“迩之事父”的家庭伦常功能和“远之事君”的朝政职责功能,再就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功能。

已往对孔子诗教的研究,大多偏于思理阐发,看重道德本位和审美价值,比较忽视致知作用。

这种致知,实际上是博闻多识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是君子人格修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从《诗经》中看,古代的先民,生活多以农耕为主,与大自然甚为亲近,对环境物象十分敏感。

因此,在言志、抒情、记事之时,或比、或兴、或赋,物我互动,彼此映衬,经常达到浑然合一的境界。

由此生成的诗歌意象,鸟兽草木等因素占有很大比重,除了自身所寄寓的象征或显隐喻示之类的意味外,也顺理成为辅助性的致知之源(sources for cognitive investigation)。

这里所言的“辅助性”,主要是指通过了解相关鸟兽草木的特征与习性,进而辅助人们扩展知识广度和提升读诗释义深度,以便上达“博文约礼”的崇高目的。

一、篇名中的鸟兽草木举凡《诗经》的读者,只要粗略地浏览一下《国风》与《小雅》诸篇的标题,就会发现其中所涉及的鸟兽草木之名何等繁多。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大家都学习过里面的一些诗歌吧,那么你有了解《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摘要:《诗经》中出现大量的关于动物方面的内容,有兽类有鸟类,这些虫鱼鸟兽是“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民早期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

“诗经六义“包括了“风雅颂,赋比兴”,而“兴”便正是使虫鱼鸟兽们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特有手法,故而我将从虫鱼鸟兽中分别选取一种动物,把它们的象征意义与周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经》;虫鱼鸟兽;原始爱情;人格追求《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首,故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到西汉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已经让我们了解到了《诗经》中的动物种类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多的地步。

据载,《诗》中出现动物种类109种,其中鸟类35中、兽类26种、虫类33种、鱼类15种,这还只是种类,还未包括重复出现的次数。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中的动物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先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既然《诗经》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动物描述,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动物不断出现的意义何在?如此,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诗经六义”中的一义——兴。

“兴“,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就是隐语,而“隐”在经典中就是象征,也就是说,《诗经》中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动物,是因其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其独特的隐喻作用。

因此,我将从《诗经》中虫鱼鸟兽的象征意义与周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试述。

一、雎鸠与鱼细细品读《诗经》,我们会发现诗中虫鱼鸟兽的运用多出现于比兴句中,清人汪师韩《诗学纂闻》中说:“且夫诗尚比兴,必傍通鸟兽草木之名。

”而《诗经》比兴的运用则是建立在对虫鱼鸟兽的'生物特性大量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这个基础是由农业文明所提供的。

诗经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

诗经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

诗经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上古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与情感世界。

其中,自然意象的运用犹如璀璨繁星,照亮了诗篇的每一个角落,与人文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

在《诗经》中,自然意象的选取丰富多样。

春日的桃花、夏日的荷花、秋日的菊花、冬日的梅花,四季的花卉各自绽放,以其独特的姿态和色彩,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桃花的娇艳,往往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热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那盛开的桃花,如新娘娇艳的容颜,充满了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

荷花的高洁,则常被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在这片水泽边,蒲草与荷花相依相伴,那美丽的人儿却不得相见,徒留相思之苦,荷花在这里仿佛成为了主人公心中纯洁而遥远的梦想。

除了花卉,草木也是《诗经》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桑树在《卫风·氓》中多次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的繁茂与凋零,与人的青春和容颜的变化相呼应,暗示了女主人公命运的转折。

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的蒹葭,也就是芦苇,在秋霜的映衬下,显得苍茫而凄清,烘托出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与迷茫。

自然中的鸟兽虫鱼,同样在《诗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雎鸠的和鸣,引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的关关叫声,传递出爱情的真挚与和谐。

黄鸟的欢唱,有时却映衬着离人的悲伤。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谷。

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鸟儿的自由与欢乐,与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自然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文情感紧密相连。

它们或烘托氛围,或象征隐喻,或寄托情思,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感染力。

爱情,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人文情感之一。

自然意象在爱情诗中被巧妙运用,增添了爱情的浪漫与美好。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知识总结例题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知识总结例题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

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

秦朝的这种做法A.强化了君主专制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答案:C解析:严密的文书行政系统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有利于提高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C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指的是一切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手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了“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没有提到激化矛盾,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体现了“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

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

”表现不出确保全国政令统一,排除D项。

故选C 项。

2、下图展示了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状况,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察举制B.尊崇儒家学说C.颁布推恩令D.实行盐铁官营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实力,实行推恩令,C项正确;察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不能打击诸侯国,排除A项;推崇儒学是思想举措,不是直接打击诸侯王的举措,排除B项;盐铁官营主要是打击豪强,并不针对诸侯王,排除D项。

故选C项。

3、金文族徽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族氏名号,商代晚期数量显著增加,且许多族徽上附加了地名、官名和职事名。

这反映了当时A.族氏政治职能加强B.神权王权紧密结合C.族群融合程度加深D.青铜冶铸工艺精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金文族徽作为依附于青铜器的铭文形式,具有标识铭记、美化装饰、体现身份地位的功能。

商代晚期金文族徽数量显著增加,且许多族徽上附加了地名、官名和职事名,反映了当时族氏政治职能加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族群融合程度加深”,排除C项;材料与青铜冶铸工艺无关,排除D项。

《诗经》鱼类虫类图解

《诗经》鱼类虫类图解

《诗经》鱼类虫类图解【鲂】fáng释名鳊鱼的古称。

《说文》赤尾鱼。

《诗·周南》鲂鱼赬尾。

《疏》鲂鱼尾本不赤,赤故为劳也。

《陆玑疏》鲂鱼,广而薄,肥恬而少力,细鳞,鱼之美者。

《尔雅·释鱼》鲂魾。

《注》江东呼鲂鱼为鳊。

一名魾。

梁水鲂尤美,故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

《正字通》鲂鱼小头缩项,阔腹穹脊,细鳞,色青白,腹内肪甚腴。

诗句鲂鱼赬尾,王室如燬。

汝坟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敝笱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衡门九罭之鱼,鳟鲂。

九罭鱼丽于罶,鲂鳢。

鱼丽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采绿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韩奕【鱣】zhān释名《说文》鲤类也。

《尔雅·释鱼》鱣。

《注》大鱼。

似鲟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

《陆玑·草木虫鱼疏》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

今于盟津东石碛上钩取之,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肉羹。

又可为鮓。

鱼子可为酱。

《注》师古曰:鱣,亦作鲟。

诗句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

硕人匪鱣匪鲔,潜逃于渊。

四月有鱣有鲔,鲦鲿鰋鲤。

潜【鱮】xù释名《传》鲂鱮,大鱼也。

《笺》鱮似鲂而弱鳞。

《陆玑·草木虫鱼疏》鱮似鲂,厚而头大,鱼之不美者。

其头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谓之鲢,或谓之鳙。

幽州人或谓之胡鳙。

诗句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敝笱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采绿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韩奕【鲤】释名《说文》鱣也。

《尔雅·释鱼》鲤。

《注》今赤鲤鱼。

《陶弘景·本草》鲤最为鱼中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酉阳杂俎》道书以鲤多为龙,故不欲食。

《正字通》神农书曰:鲤为鱼王,无大小,脊旁鳞皆三十有六,鳞上有小黑点,文有赤白黄三种。

诗句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衡门鱼丽于罶,鰋鲤。

鱼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六月有鱣有鲔,鲦鱨鰋鲤。

潜【鳟】zūn释名《说文》赤目鱼也。

《注》似鲩子赤眼。

_诗经_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

_诗经_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

第24卷第1期Vol .24No .1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ng men Technical College 2009年1月Jan .2009[收稿日期]2008-12-20[作者简介]孙晓蕾(1980-),女,江苏南京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第8届国际诗经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诗经》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孙晓蕾,张 群(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诗经》中有类别众多的文学意象,鸟兽虫鱼意象就是其中的重要类别。

探讨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对于了解《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试从昆虫鱼鸟意象与多子及丰收观念,鸟意象与爱情婚姻观念,凤凰意象与吉祥观念,昆虫意象与时间意识,鸟兽昆虫意象与君子小人意识等方面阐述之。

[关键词] 《诗经》;鸟兽虫鱼;意象;文化意蕴;意义[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09)01-0058-04  《诗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流逝的时光里依然经久不衰。

它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在于它将情感、意象、音韵糅合成了一个不确定、不静止、不单一却又悠悠无尽、旷远深邃的诗境。

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众多流传久远的文化观念,如爱情忠贞,多子多福,祈望丰收,渴求吉祥如意,感叹时光流逝,敬君子恶小人等,都在这些动人的诗篇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并在文化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拙文试从分类归纳并分析鸟兽虫鱼这些文学意象入手,来探讨《诗经》深厚的文化意蕴,以窥斑识豹,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是《诗经》乃至先秦文学的一大特质。

面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言意矛盾,《周易・系辞上》总结并提出了“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究其思维方式,就在于先民们将人与自然看作息息相通的整体。

他们认为心物是相通的,其间并无判隔,故而人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宇宙万物共有一份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摘要:《诗经》中出现大量的关于动物方面的内容,有兽类有鸟类,这些虫鱼鸟兽是“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民早期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

“诗经六义“包括了“风雅颂,赋比兴”,而“兴”便正是使虫鱼鸟兽们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特有手法,故而我将从虫鱼鸟兽中分别选取一种动物,把它们的象征意义与周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经》;虫鱼鸟兽;原始爱情;人格追求《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首,故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到西汉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已经让我们了解到了《诗经》中的动物种类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多的地步。

据载,《诗》中出现动物种类109种,其中鸟类35中、兽类26种、虫类33种、鱼类15种,这还只是种类,还未包括重复出现的次数。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中的动物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先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既然《诗经》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动物描述,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动物不断出现的意义何在?如此,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诗经六义”中的一义——兴。

“兴“,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就是隐语,而“隐”在经典中就是象征,也就是说,《诗经》中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动物,是因其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其独特的隐喻作用。

因此,我将从《诗经》中虫鱼鸟兽的象征意义与周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试述。

一、雎鸠与鱼细细品读《诗经》,我们会发现诗中虫鱼鸟兽的运用多出现于比兴句中,清人汪师韩《诗学纂闻》中说:“且夫诗尚比兴,必傍通鸟兽草木之名。

”而《诗经》比兴的运用则是建立在对虫鱼鸟兽的生物特性大量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这个基础是由农业文明所提供的。

周人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周人以农为本,对农业相当的重视,但在那样一个远古时代,生产力是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因此人力资源就显得如此重要,而生育及与之相关的性、爱、婚姻被周人置于一个较高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在《诗经》出场的鸟——雎鸠。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翩翩少年动情,在经过“辗转反侧”的刻骨相思之后,开始了他对伊人的追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浪漫又多情。

而怀春的豆蔻少女,也有意无意地常到河边采摘荇菜来回应,诗中描写的爱情朦胧含蓄而又动人心魄,而这一切美好都是从“关关雎鸠“开始的。

孔夫子将《关雎》篇列为《诗经》首篇,而“雎鸠“又是《关雎》中的第一句,这使得“雎鸠“这种动物同《周易》开篇中的”龙“、《庄子》开篇中的”鲲鹏“一样,千百年来饱受学者的猜测,众说纷纭。

《毛传》中说雎鸠“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朱熹《诗集传》谓此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解释:“雎鸠,一种水鸟名,即鱼鹰,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为贞鸟。

”根据古今注家对“雎鸠”之“挚而有别“的阐释,我们很容易给雎鸠下个定义——爱情鸟,象征着坚贞美好的爱情。

也许孔子把雎鸠首先捧出场不是为了歌咏爱情,只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到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对坚贞的雎鸠的爱慕,对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在远古时代,爱总是与性不可分离的,而提到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鱼“。

《诗经》中大概有23首诗涉及到了鱼,并记载了大约14种鱼:鲂、鳏、鱮、鳟、鲿、鲨、鳢、鰋、鲤、嘉鱼、鳣、鲔、鲦、鳖等。

如:《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通篇不见“鱼”字,却其实在写鱼的。

通观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这“鱼”大多与性爱和婚姻有关。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提出“鱼代指配偶或性偶”,因为“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另外,鱼是古人易得的食物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使古人对之特别偏爱,鱼可以充饥,正如婚姻可以满足人的情欲需要,这应该是人们以鱼隐喻性的重要原因。

以鱼隐喻男女性爱与性要求,以网鱼比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可以说这应是先秦时代的一种民俗文化。

让我们来重点看看一首以鱼隐喻性的诗歌——《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毛传”认为它是一首妻子同情、思念丈夫之作,男子因国事而不能顾家。

后代学者多依毛说以释此诗。

但实际上此诗也是一首情歌,是一个女子对一个地位比较尊崇的男子的迫切思念之词。

“惄如调饥”就是思之如饥,本是情欲的隐语;“鲂鱼赪尾”,鲂在交尾的季节为吸引异形会产生“尾赤”的现象,因此红尾的鲂鱼比自己所钟爱的情人;”王室如燬”,是说所爱的人为王室成员,对自己热情如火。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说鱼》中对此诗之旨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解释:王室指王室的成员,有如“公子”、“公侯”、“公姓”等称呼,或如后世称“宗室”、“王孙”之类。

燬即火字,“如火”极言王孙情绪热烈。

“父母孔迩”一句是带着惊慌的神气讲的,这和《将仲子篇》“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表示着同样的顾虑。

本诗以“饥”隐性欲,以鱼喻情人,正是《诗经》之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民歌中常用的语言。

《诗经》中象征爱情的动物远不止雎鸠和鱼这两种,如“螽斯“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美满婚姻等等。

所有这些具有爱情意象的动物,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周人对自然繁育的崇拜,对那些动物所具有的人类却缺乏的特性的崇拜,当人们把希望获得与某种自然生物同样的特性的这种渴望反复表达出来时,就赋予了自然生物特定的内涵,即其象征意。

二、麟与蝇周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之外,对人格修养也极其重视,以德、礼为内涵的人格范式集中就体现在“君子”的称谓上。

周人心中的“君子”是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玉般的高洁品德,因此《诗经》中能看到一大片对君子们的称赞。

如:《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小雅·瞻彼洛矣》:”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而《周南·麟之趾》更是其中不得不说的一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

但是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

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

《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

”《诗辑》中也说:“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

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

”通俗地说,麟这种动物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于一身了,它是仁德的化身, 被称为“仁兽”。

因此《麟之趾》中以麟喻君子之仁厚和谦谦风度,而这样的“君子“正是周人执着的人格追求,也是周人的审美理想。

《诗经》中不仅有赞美歌颂君子的“美诗”,也有憎恶控诉小人的“刺诗”,诗有“风雅正变”之说,而对小人们的憎恨就表现出“变风变雅”中。

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从古至今一直不被人们喜欢并且被用来讽刺小人的虫——蝇。

《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

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此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取喻起兴,以它的脏秽可恶比喻谗人,以它的“营营”之声比喻谗言,将它四处飞舞、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劣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那些如苍蝇般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以至于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苍蝇再也没能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韩愈在《昌黎集》卷三六《送穷文》中就提到“蝇营苟且,驱去复还“,李白《鞠歌行》“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由此可以看见,蝇这种生物实在很不招人待见,因其实在与“君子“的形象差的太远了,君子是”如玉“的,只有小人才如”蝇“。

那么,为何远古时代的周人就已经能对美德与丑恶进行严格的区分并大力赞誉德行而控诉小人行径呢?我想那是因为前朝的殷商已经用灭朝这一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周人“不敬厥德“的惨痛后果,因此周人对其灭亡的原因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考,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国思想,称颂美德,赞誉君子,作”刺诗“以劝统治者,使其不敢有片刻失德。

《诗经》中的虫鱼鸟兽们还有许多,它们都各自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象征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吕华亮《<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林赶秋《诗经里的那些动物》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