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历史探究性学习,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既掌握系统知识,实行“知识储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水平,开发智力,培养探究水平.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实行爱国主

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和人生观教育等多方面任务,所以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理解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

一、师生互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并使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

辑解释的学习方式。教师注意适时育人。对于学生的讨论情况,要即时的评价反馈,随时鼓励,调动大家的讨论热情。对回答有偏差的同学不要讽刺和挖苦,并要求学生之间要互相协助,不能够打击和取笑。当然,学生的不良行为要适度的批评,对好的举动要大力表扬。总来说之,处处注意培养他们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既掌握系统知识,实行“知识储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水平,特别是使他们获得了德育教育。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促动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实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合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即能够按照教材的编排选

择内容,如:《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也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建国以来党对“三农”问题的政策》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应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而展开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水平,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水平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水平。

二、探究离不开课堂引导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验历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

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讨论”是不可缺少的。即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性”和课堂教学的群体合作性,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讨论”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讨论”。

“讨论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没有具体的问题或者话题,就没有讨论的对象。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水平。

问题能够分为“导入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导入性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回忆,或具体的情景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双基;“开拓性问题”是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去解决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开拓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历史研究的特点。

以历史教科书《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回忆唐朝以前相关南方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如何得到开发的?(2)总结唐朝中期至宋朝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有那些表现?对比唐朝前后南方经济的状况,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中,“南方商业的繁荣”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请你说说南方商业的繁荣的条件和表现。(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人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学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你思考和判断哪一种观点对?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积极探究,热烈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历史探究与课堂相结合是必然性的

课程的改革要求选择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的载体,选择为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的,从而引起困惑与不解,有的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尚不具备,难于展开课题研究;有的认为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单独排课,难免与原有设置课程形成隔裂,未必能收到预期成效,这些,都是对探究学习含义理解的偏差。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

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合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实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展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实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水平与假设水平,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水平,三是怀疑与批判水平,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水平提升,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历史知识的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和内容上的综合性,具有知识层面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包容性特点,这就给予课程教学内容采撷与剪裁增加了难度。为了实施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实行重构,使之既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作者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追求其专业深度,以形成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问题的思维水平;二是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对每一个时空及交叉点上的全部历史过程实行全面阐述,而只能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亮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以掌握观察、理解历史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是注重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的剖析,尽量避免给出唯一的或武断的结论而让学生硬记死背,通过剖析,既增加兴趣,又培养了水平。

四、历史探索实践与教学过程环节相结合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但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过,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持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应该逐步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求学生注重在历史事件的结论式评价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主动性,能够使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