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力分析

合集下载

黄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耿雪梅邱瑛来源:《对外经贸》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山作为天下名山之一,是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黄山风景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对黄山旅游风景区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究风景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突破交通瓶颈,增强旅游便利性;进一步提升景区导游服务质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关键词]黄山;风景区;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2-0119-02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ourism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fe. Huangshan,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in the world, is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heart of people. In recent years, Huangshan Scenic Are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 Scenic Spot, it explor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depth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traffic bottlenecks and enhance tourism convenienc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cenic guide service quality;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Keywords: Huangshan; Scenic Area; Tourism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使之享誉世界。

黄山分景区存在的问题研究

黄山分景区存在的问题研究

黄山分景区存在的生态问题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对黄山的了解,总结出现阶段皇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个人的相关建议,呼吁人们不要盲目地为了经济增长而发展黄山的旅游业,要更多的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在不破坏皇上自然生态的条件下,合理地发展黄山的旅游业。

关键词:生态资源超负荷污染治理与保护加强规划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俊俏、峨眉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可以说自古以来,黄山就是一座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名山,现如今,黄山也是我国少数几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它,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

因为黄山自身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前往黄山,去亲身感受黄山的美。

随着人流的络绎不绝,黄山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著。

一、黄山的主要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区黄山游玩,去欣赏黄山的美景,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游客逐年增加,对当地的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也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1、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分景区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

游人的不断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

2、一些景区存在着超负荷旅游。

1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

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

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对生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是有其承载量的。

黄山调研报告

黄山调研报告

黄山调研报告黄山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黄山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黄山的调研,为黄山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对黄山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体验;访谈主要针对当地政府、旅游从业者、游客等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黄山旅游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自然环境:黄山位于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山水相融,景色迷人。

黄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奇特的山峰、秀丽的瀑布、清澈的湖泊等。

自然环境是黄山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

2. 旅游资源:黄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徽杭古道等。

适宜徒步的山路和富有挑战性的攀登路线也吸引了大批登山爱好者。

3. 旅游发展:黄山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也较大,提供了就业机会。

黄山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包括酒店、餐饮、交通等。

4.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黄山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旅游高峰期的人流拥堵、环境保护、旅游服务质量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黄山也面临着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四、建议针对黄山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黄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3. 加强旅游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人流拥堵现象。

4. 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提升黄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总结黄山是一处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管理以及积极市场推广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黄山的旅游发展,提升黄山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黄山市旅游资源概述黄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包括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

其中,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古村落、徽州古城等景点更是享誉海内外。

此外,黄山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温泉资源以及独特的徽州文化等。

这些资源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1. 开发成果黄山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黄山市还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2. 开发问题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不足,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二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三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服务质量不高。

四、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另一方面,推广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2. 创新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应加强创新和特色开发。

结合黄山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开发徽州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开展户外运动、生态体验等旅游活动。

3.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黄山风景区调查报告

黄山风景区调查报告

黄山风景区现状评价报告1.黄山风景区介绍1.1黄山风景区区位分析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安徽黄山地图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

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

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

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1-1 黄山区位图1.2地质地貌及形成历史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漓江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

为了保护漓江的环境,研究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势在必行。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其环境质量和旅游质量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在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该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旅游需求。

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并包括了桂林市七个乡村的风景区。

内外两个景区中,以外景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

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以山、水、洞、峰四大景观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相辅相成。

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有的生物种群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此外,当地历史文化遗址,如阳朔西山石刻、宝象寺等也吸引了一部分文化旅游者。

然而,随着漓江旅游的火爆,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过量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了生态破坏,如水质污染、河道淤积、岩石环境破坏等。

游客的大量涌入不仅扰乱了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大量排放的废水、垃圾和尾气直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为了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需要对漓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水文学特征等自然要素的研究,以了解漓江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同时,还应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其次,需要对漓江的人文环境进行研究。

包括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

了解当地社区和游客的需求和态度,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需要对漓江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内容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黄山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地,只有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汇总了近年来黄山市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黄山实际,就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总体来看,黄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管理到位。

今后,黄山旅游资源保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完善旅游保护机构;建立合理严格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制度。

关键词:旅游资源黄山市保护调查目录一、黄山市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一)旅游资源分类及特点 (2)(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概况 (2)二、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 (2)(一)建立了各级保护管理机构 (2)(二)制订了各种保护制度 (3)(三)采取了各项保护行动 (3)(四)筹措了各方保护资金 (3)三、黄山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二)旅游资源管理职能地位有待强化 (4)(三)旅游资源存在着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问题 (4)(四)游客过密对景区造成一定压力 (4)(五)古村落保护难度较大 (4)(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工作条件欠缺 (4)四、黄山旅游资源保护的若干思考 (5)(一)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 (5)(二)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5)(三)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保护机构...... (5)(四)要进一步建立合理严格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制度 (5)参考文献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黄山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地,只有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山研究报告

黄山研究报告

黄山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黄山进行综合性研究,包括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黄山地理环境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了黄山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等。

对黄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揭示了黄山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提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同时,研究了黄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意见,以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的结果可以为黄山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黄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地理环境
1.1. 地理位置和边界
1.2. 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1.3. 气候条件和气象特征
1.4. 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分布
2.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2.1. 植被调查和分类
2.2. 动物物种和分布调查
2.3. 生物多样性评估和保护对策
3. 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旅游业概况和发展阶段
3.2.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3.3. 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问题
4. 旅游开发与管理建议
4.1. 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2. 旅游规划和景区布局
4.3. 旅游管理和保护措施
结论:
综合研究表明,黄山具有丰富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态环境破坏、游客承载能力超载等。

为了实现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生态旅游理念,加强景区规划和保护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

基于生态足迹的黄山市可持续性度量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黄山市可持续性度量研究
维普资讯
第3 O卷 5期
2 07年 9 0 月
安徽 师 范大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 f n u omaUnvri ( trl c ne o ma o h i r l iesy Naua S i c) A N t e
Vl. o No. 0 3 1 5 S p .200 7 e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 文 利用 F O数 据库 、 山市 统计 年 鉴 (0 5年 )对 黄 山 市 的生态 足迹 作 分析 研 究 . 要 利用 生态 足 A 黄 20 , 主 迹分 析法 从生态 供 给与生 态需 求两 方 面对 区域 生态经 济 系统 供需 平衡 状况 进行综 合测 度 , 且 通 过对 生态 并
折算 的具体计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 ( 采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使计算 结果 可 以进行 国与 国、 区与地 区之 间的 比较 )1 J 地 L4. .
数量 的增 长 , 能会带来 一 系列 的环 境 问题 , 可 因此 , 运用生 态足 迹方 法对 黄 山市进行 可持 续性 度量研 究 , 认清 黄 山市 目前 的可 持续 发展水 平 , 具有 一定 的研 究意 义 .
1 研 究 区概 况
黄 山市 地处安 徽省南 部 , 于 东 经 171 1。3, 位 1。2一185 北纬 2 。4一3 。1 间 , 92 03 之 东西 宽 约 5 .5公 里 . 17 南
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未来发展 的模式和必然选择 ,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的核心是定量了解人类对 自然 的利用现状 , 定量测量人类 的需求是否处于 自然的再生 能力之 内u . 生态足迹 的概念 由 R e J 19 提 J eS 于 9 2 出,96 Wa e ae 3 19 年 c r glj k n [对生态足迹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加 以完善以来 ,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资源利用持 续 的方法 , 国内外 得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J黄 山 市是 一个 典 型 的旅 游 型 城 市 , 在 4 8. 随着 旅 游 行 情 的 见好 , 客 游

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现状评价

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现状评价

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现状评价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承载力问题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评析了国内学者在旅游承载力的概念与涵义,测算方法,预警系统和管理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两个典型案例对中国旅游承载力研究的现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指数预警系统导言: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旅游业自身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良好的资源环境和适量的旅游人数是旅游业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许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国内热点旅游景区几乎都存在超负荷运营、超容量游览的情况,因此旅游承载力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概念与涵义:承载力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E.Forest于1838年提出,并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应用、移民等领域。

旅游承载力一词由Lapage于1963年提出,当时没有做深入研究。

到1971年,Lime和Stankey对旅游承载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后关注旅游承载力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

国内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前仅有30篇文章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而绝大部分研究则集中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研究数量迅速增加。

如图(中国知网):而对旅游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崔凤军从环境现状和组成结构的角度定义:旅游承载力是在旅游区环境现状和结构组合没有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区承受的旅游活动的强度。

(2)刘玲从经济活动承受能力角度提出旅游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的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量的阈值。

(3)郭静和张树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旅游承载力是在旅游结构没有发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有害变化时,并且没有发生降低游客游览体验与游览兴致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区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

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针对黄山风景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和污水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对策,为解决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和生活用水供需矛盾,保护和开发水资源、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风景区水资源综合利用黄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名胜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黄山不仅以温泉、云海、奇松、怪石“四绝”著称于世,同时也是我国南方天然的绿色宝库和动植物园,拥有动植物种类1 882种。

森林植被群落具有乔、灌、草三层完整结构,还有多种古树名木和珍稀花卉,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随着黄山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风景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工作日趋繁重。

由于水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旅游与生活用水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其综合利用已成为黄山风景资源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2394.mm,多年平均径流深1384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108m3 (丰水年高达4.8×108m3,枯水年也有11×108m3),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

然而黄山因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海拔高程在00~1 870m之间变化,河床比降大,第四纪沉积物少,蓄水条件差;地质构造主体由燕山旋回第二期花岗岩组成,并以断裂为主,故地下水比较贫乏;再加上降雨在年际、年内间变化很大,分配极不均匀,从而加剧了溪涧水量丰枯的悬殊差异。

黄山每年4—7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尤其是6—7月间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引起山洪暴发;而秋冬季则时常百日无雨,此时又是旅游旺季,使旅游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维护特别是森林消防用水严重匮缺。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分析了黄山市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探讨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法制建设、科学规划、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可持续;对策;黄山市1 引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黄山市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黄山市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黄山市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黄山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120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3.1%,有林地面积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7.4%;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m3,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境内有祁门县牯牛降、歙县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岭南、十里山、查湾、天湖、五溪山、九龙峰、六股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黄山、齐云山、花山-渐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黄山、齐云山、徽州等国家森林公园3处,五溪山、木坑竹海等省级森林公园2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1处;此外,各区县还因地制宜建立6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占市国土总面积的13.94%。

黄山和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黄山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3.1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黄山市就更为突出。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黄山市,坐落在中国东部的安徽省,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历史传承而备受游客的喜爱。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愈发受到重视。

然而,如何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当前黄山市旅游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山水风光、溶洞奇观、古村落等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文化古迹、民间艺术等人文景观。

近年来,黄山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尽管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过度开发,一些热门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其次是保护不足,部分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和退化。

再次是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而另一些地区的资源却被忽视。

四、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面对这些问题,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严格的旅游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法规,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推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

再次,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结论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通过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实现黄山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论风景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论风景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论风景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旅游导致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旅游承载力问题开始受到许多人的重视。

影响旅游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标签:旅游承载力;影响因子;旅游心理承载力1 自然环境因素1.1 地域类型、产品类型和地理区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类型和产品类型不同,则其旅游承载力也不会相同。

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要比同样面积的一般娱乐公园、主题公园等的旅游承载力要低。

地理区位对旅游承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地区差异也较大。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基本空间标准的选取,予以平衡。

1.2 风景区规模,即绝对空间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景区规模与旅游承载力成正比。

也就是说,风景区规模越大,能够容纳的游客人数就越多;风景区规模越小,容纳的游客人数也会越少。

因此,旅游地景区绝对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旅游承载力的大小。

若仅从空间来说,旅游承载力的量测方法,就表现为:旅游承载力=景区空间总面积/人均空间占地面积。

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扩大旅游承载力值的一个常用办法就是扩大景区空间总面积。

1.3 风景区的相对空间规模对于一个景区来,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可供人游玩,如悬崖、峭壁、深谷、湿地等。

因此,以风景区的总面积来计算旅游承载力,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它与风景区的实际承载力不符。

一般情况下,游客只分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那就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及沿途。

风景区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景区的相对空间,而非绝对空间。

所以,要增大风景区的承载力就必须想办法增大相对空间的面积。

增大相对空间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对主要景点进行合理布局,加大主要景点规模和增加层次。

1.4 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功能的大小、方向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旅游承载力的大小。

在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影响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水质、大气质量、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噪声、地震、飓风、泥石流等。

黄山调查报告

黄山调查报告

黄山调查报告黄山调查报告一、引言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山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黄山的发展和保护提出建议。

二、黄山的自然风貌黄山以其壮丽的山峰、奇特的云海和清澈的泉水而闻名于世。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黄山的自然风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山峰陡峭,云海缭绕,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同时,黄山的泉水清澈透明,不仅能够滋养大自然,也给游客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三、旅游业的发展黄山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

我们的调查显示,黄山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酒店和餐饮业也相对发达。

游客可以选择不同的线路和方式来游览黄山,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首先,黄山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尤其在旅游旺季,游客之间的拥挤给游览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破坏了部分自然环境。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黄山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存在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黄山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体验。

为了保护黄山的环境,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片、标语等方式,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他们文明游览。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只有严格执法,才能有效遏制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

例如,在景区增设垃圾桶和厕所,方便游客的使用。

五、文化传承和交流黄山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尚待加强。

一些古建筑和文物受到了破坏和损坏,需要加强修复和保护。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与内涵探讨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与内涵探讨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与内涵探讨王西琴;高伟;何芬;彭文启【摘要】综合分析了各种承载力的概念,探讨了水生态承载力的3个内涵,即复合承载力、水生态弹性力、以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为表征指标.分别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在考虑现实情况以及具体问题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结合狭义水生态承载力概念,给出了现阶段我国水生态承载力的定义.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水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性、区域性、可调控性、有限性和模糊性等5个特点.【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1(009)001【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作者】王西琴;高伟;何芬;彭文启【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1 研究背景随着水生态系统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需求,加之水量和水质问题并存,水生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大幅度减少,水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迫使人们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水生态系统相对于人类的承载力能力。

显然,过去的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求。

如何采用一个新的概念,既能够体现当前水生态问题,又能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系统相联系,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成为关注的热点。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目前对于该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已有的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等概念,探讨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最初的承载力概念源于著名的逻辑斯蒂曲线,其涵义是在任何生态系统中,由于某些特定环境因子的限制,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将呈现“S型”。

1953年,Odum[1]将承载力概念和逻辑斯蒂K值联系起来,并以此给出了承载力的数学定义。

影响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22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1 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旅游的发展被区域经济看成从“污染”到“无烟”的转型,因此,许多地区在还没有充分规划的前题下,旅游项目冲冲上马。

大量的游客拥入后,留下的“足迹”发人深思,相关人士开始意识到对旅游人数限制的问题。

世界旅游组织在1978~1979年度的一般工作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容量的名词[1]。

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50多年。

50多年来,对于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O’Reilly 1986从两个角度深入理解旅游环境容量:①旅游容量水平要建立在目的地居民在感受负面影响之前所承载的水平上;②旅游容量是导致旅游流衰退之前的旅游水平,指出旅游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世界旅游组织1992游客使用某一地区的水平能够与游客较高水平的满意度及对资源的较小影响相适应;1995Mieczkowski的观点趋于同一,他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三个部份:第一部分是自然容量,包含物质的和生态的两个要素;第二部分是社会容量,可用社会容量、心理容量、感知容量以及社会-心理容量等来表达;另外,一些学者针对具体旅游地进行了详细的旅游环境容量数值的探讨:如1983年赵红红计算拙政园容量为9055人/d,1987保继刚计算颐和园全天游人量为,42087人适宜,同时在园量14174人为合适,2000年智艾计算石林风景区游览容量15000人/d,交通容量14000人/d,住宿容量8000人/d,黄成林1997黄山合理物质容量为4300人(次)/d [2]等等[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由最初定性认识发展到定量的计算,由简单的空间容量的考虑发展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的研究。

但生态环境容量的本质是旅游区域范围内,旅游环境的现存状态在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某一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景区旅游承载力模型及预算成本核算论文

景区旅游承载力模型及预算成本核算论文

景区旅游承载力模型及预算成本核算论文1研究方法及步骤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的现存状态和环境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一般量化为游客人数[1]。

一方面,旅游承载力的大小根据“木桶原理”[2]计算,取E=min(E1,E2,E3,…,En),式中,E1,E2,E3,…,En为不同限制因子的容量,E为最终的容量。

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由于不同背景条件下,各分量因素对于总的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同一层次指标中,应根据对总的环境承载力影响程度赋予分项承载力不同的权重。

参考《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3]等有关资料并结合珠峰景区实际,我们建立了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评价内容、评价准则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包括自然条件、人口、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本文只研究自然条件方面的环境承载力。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上述原理,我们对第一、第二层次指标利用“木桶原理”,第三层次指标利用“木桶原理”或按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承载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是景区承载力的基础,目前对于一些难以用数量表达的指标的承载力,根据评价准则的等级,结合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等级确定其相应的承载力。

经调查分析,根据影响珠峰景区承载力的主要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测算。

自然层次旅游承载力:NBC=min(REBC,FBC,EE-BC)(1)其中,NBC为自然层次旅游承载力,REBC、FBC、EEBC分别为资源、设施、生态环境承载力。

1.1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REBC=min(REBC1,REBC2,REBC3,…,REBC7)(2)其中,REBC为资源承载力,REBC1、REBC2、REBC3、REBC4、REBC5、REBC6、REBC7分别为旅游空间、水资源、电力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敏感性、时间季节承载力。

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

然而,景区开发和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文化侵蚀等,严重影响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概述黄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素有“三山五湖,一点灵犀”的美誉。

黄山景区的兴盛可追溯到唐朝,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山水胜地。

二、景区环境问题景区开发和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环境污染。

首先是垃圾处理问题,由于大量游客带来的垃圾,漫山遍野,垃圾处理成为景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解决垃圾问题离不开游客的自觉性和管理部门的切实行动。

其次是大量车辆排放的污染。

游客带来的车辆,会对景区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如车辆尾气污染、道路磨损等。

景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设停车场、增加公共交通等方式,减轻车辆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三、资源浪费问题景区资源的浪费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黄山风景区,即使是在旺季,游客也不会在景区里住上一个月。

一大原因是酒店和餐馆在众多景点周边,游客不方便住宿,也难以在景区内品尝到正宗的风味美食。

此问题可通过增设景区内的住宿和餐饮设施来解决。

四、文化侵蚀问题景区的发展也要慎重考虑文化侵蚀的问题。

在黄山有一些特有的传统文化,如高山民歌、道教文化等等。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文化渐渐被商业化和民俗化。

景区管理部门应保护本地传统文化,并通过节日庆典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其中,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

五、可持续发展管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是一种主张以环保、文化保护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方面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首先,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景区动态承载力估算方法及应用

景区动态承载力估算方法及应用

景区动态承载力估算方法及应用
该方法主要针对旅游景区动态承载力的评估,评估过程中需要确定以
下几个方面的参数:
1.景区环境容量:即景区自然环境或城市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包括景区的绿化率、空气质量、噪声等环境因素。

2.景区设施条件:包括景区内的厕所、停车场、餐厅、休息区等设施
的大小、数量和状况等因素。

3.景区管理水平:即景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包括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安全等方面。

4.游客需求:即游客对景区的游览需求,包括游览时间、游览轨迹、
观赏景点等等。

5.游客活动水平:即游客在景区内的活动水平,包括游览速度、游览
时间、购物娱乐等活动。

根据以上参数,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动态承载力的估算,其中最常
用的是瓶颈模型和与游客流量关联的模型。

瓶颈模型是根据景区自身环境、规模和设备等条件,确定景区的最大游客数量,再根据游客实际到达情况
来确定景区是否达到了最大承载力。

与游客流量关联的模型是根据游客流量、游览时间和游览道路等参数来计算景区的承载能力。

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规划中,能够帮助景区管理者
更准确地确定最大游客承载量,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保护景区环境和资源,提高游客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4期2009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4J uly ,2009 收稿日期:2008209206;修订日期:200920222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6jql053);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K J017) 作者简介:王群(19792),女,安徽合肥人,讲师。

主要从事旅游环境研究。

E 2mail :junyang110771@1631com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力分析王 群,章锦河,杨兴柱(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摘要:文章以BOD 5为纳污水体的水质影响因子,计算出黄山风景区4条主要纳污水体逍遥溪、丞相源、莲花沟和丹霞溪的丰、平、枯水期的日平均纳污量和年纳污量,得出其水生态承载力总体上较弱,且存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

据此,从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角度,建立了“水量—水质—水生态系统”阈值模型,提出通过降低用水标准、提高出水指标、进行中水回用、采用节水设备,以缓解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压力。

关键词:水生态承载力;旅游;黄山风景区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421105210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旅游对水体的污染开始受到国外学者广泛关注。

Hunter 等、Lal 、Henry 、Becheri 、Androniko u 、Owens 、Watanabe 、Smit h 等诸多国外学者分别对地中海滨、斐济、牙买加、亚得里亚海、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英国诺福克、日本本州岛和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的山涧溪流进行了研究[1~8],指出水污染是大众旅游业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污水排放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损坏了旅游景观吸引力。

Green 、Grenon 、Harris 、Miline 等分别指出汽油和柴油的溢出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对水体产生了严重污染[9~12]。

Derper 阐释了旅游活动对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影响,重点辩析了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问题[13]。

Crowt her 等分析了菲尔德海岸(Fylde Coast )8个海滨游憩浴场的水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14]。

Step hen 等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15]。

水体污染反过来又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影响居民和旅游者健康[16~18]。

另外,自然环境中水资源的减少也降低了风景名胜区的价值,缩短了旅游地生命周期[19]。

国内,全华等建立武陵源风景区的水环境因子阈值模型[20];王群等对国内外旅游地的水环境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21]。

此外,众多学者在旅游环境研究中也对旅游所引起的水环境负面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水质污染、水生物受害、人体健康受损、供水供电紧张、水土流失等[22~27]。

综观国内外研究进展,学者们多关注旅游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学者提出的措施也大多注重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控制。

2001~2020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时期,污染物排放已从单纯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时代。

实践中,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也明确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性。

但在理论界尤其在旅游学界,学者们对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仍停留在浓度1106 地 理 研 究28卷控制阶段,旅游地环境管理仍未实现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

图1 黄山风景区主要水系Fig 11 The water system in Huangshan 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山岳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生态承载力尤显脆弱。

黄山风景区近期、中期、远期对各排污单位废水排放浓度标准都作了严格要求,各单位废水排放都通过集中或分散处理后达标排放,但对废水排放总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尚未作要求。

据王群等实地调查与预测[28],黄山风景区目前每年需水约107103×104m 3,2010年与2020年将达到215155×104m 3和325196×104m 3;目前丰水年供水约105127×104m 3,枯水年供水约99178×104m 3。

未来随着供水设施的完善,供水量可以大大增加,达到需水要求。

供水量增加将导致排污量的增加,而目前黄山风景区仅有4条主要纳污水体,分别为逍遥溪、丞相源、丹霞溪和莲花沟(图1),这些水体各不相通,纳污力相对有限,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必然给水生态造成巨大的压力。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分析其水生态承载力,从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角度,建立“水量—水质—水生态系统”的阈值模型,由此提出相关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措施,旨在推动黄山旅游地水量—水质相平衡的协调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211 确定水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 一般地,污水源不同,其主要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

黄山风景区内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洗涤污水,其中生活污水主要由游客和工作人员的餐饮与住宿排水、公厕排水等产生。

根据生活污水的特点和地表水监测情况,这类污水中BOD 5或CODcr 与污水总成分的比值往往接近甚至大于015,是污水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确定黄山风景区地面水生态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子为BOD 5(BOD 5和CODcr 具有相同的生化性质)。

212 建立水生态承载力模型 溪流污染物的容许排放量为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之和。

自净容量是指水体的自净能力,其自净系数一般取实验数据或经验数据,需确定污染源和排放地点方能计算[29]。

黄山风景区属于小型山川溪流,水系较小,水体自净能力弱,本文暂不考虑其自净能力。

同时,考虑其流速快的特点,从保守角度不计降解,选取完全混合稀释模型,其日入溪废水稀释容量解析式为:Qp =Qh (C -Ch )Cp -C×3600×24 式中,Q p :溪流废水纳污量(m 3/d ),Qh :溪水流量(m 3/s ),Ch :溪流中某污染物现状监测浓度(mg/l ),Cp :废水中某污染物浓度(mg/l ),C :溪流中水环境控制目 4期王 群等: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力分析1107 标浓度(水质标准,mg/l )。

213 确定承载参数值21311 溪水流量(Qh )的确定 采用小流域水量平衡法估算河溪流量。

对于一个闭合小流域,其通用水量平衡方程为:Q H =P -E ±△W 式中,Q H :河流年总流量(mm ),P :流域年均降雨量(mm ),E :流域年均蒸发量(mm ),△W :流域平均总蓄水量变化量(mm )。

流域蓄水量(△W )表示年终与年初流域内蓄水量变化,其值可正可负,取决于自然条件中的降水状况,多水年份△W 为正值,少水年份△W 为负值,对于多年平均情况则有:1/n ∑△W →0 水量平衡方程可简化为:Q H =P -E 因此,根据黄山风景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及蒸发量①,确定5~8月份为丰水期,共123天,径流总量为85419mm ;3、4、9月份为平水期,91天,径流总量为42017mm ;1、2、10、11、12月份为枯水期,151天,径流总量为6816mm 。

表1 各河流多年平均流量(m 3/s)T ab 11 Average runoff of rivers for m any years 项 目逍遥溪丞相源丹霞溪莲花沟流域面积(km 2)18694丰水期11448014830172401322平水期01963013210148201214枯水期01095010320104701021根据公式:Qh =Q H ×S D ÷24÷3600 式中,Qh :平均流量(m 3/s ),Q H :流域总流量(mm ),S :流域面积(km 2),D :丰平枯水期天数(d )。

根据上述公式及参数,计算出黄山风景区4条主要纳污水体在丰、平、枯期的多年平均流量(表1)。

21312其他参数的确定 根据《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修编)》,各溪流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要素,而且下游是主要的生活用水区,应符合地面水二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B383822002)》规定地面水二类标准中BOD 5最高允许浓度(C )为3mg/l 。

黄山风景区污染源较为分散,山势险峻,高差很大,采取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

同时考虑风景区旅游淡旺季分明,排水量不均,浓度差别较大等特点,联片处理(污水量较大的)采用以氧化沟为主的延时曝气处理工艺,分散处理(污水量较小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ICEAS 工艺),处理后废水中BOD 5浓度(Cp )为2210mg/l 。

C h 为溪流中BOD 5现状监测浓度,枯、平、丰不同时期的BOD 5监测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和黄山风景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3 水生态承载力分析311 纳污水体废水量承载力 由于流域面积、流量、流速不同,4条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和纳污承载力也不相同。

据上述公式和参数值,得出各纳污水体日最大废水承载量和年最大废水承载量(表2)。

①资料来源于《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安徽省科技咨询中心,2001年)和黄山天气在线(http ://www 1hstqzx 1gov 1cn )2000~2006年的各月降雨量。

1108 地 理 研 究28卷表2 各河流日废水容纳量和年废水容纳量(单位:m 3)T ab 12 Daily and yearly capacity of w aste w ater from each river (unit :m 3)水期逍遥溪丞相源丹霞溪莲花沟合计日年日年日年日年日年丰水期3951485943307337795619752429721171143983101701250854平水期350431884616061461381752159423973885687835712976枯水期4306498914321663215324959614442885133589 黄山风景区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平均每天可分别容纳10170m 3、7835m 3、885m 3的废水量。

以用水量的80%排污系数计算①,则丰、平、枯水期平均每天用水限额为12713m 3、9794m 3、1106m 3,年用水限额为2621774m 3。

如果不计供水漏损,以用水量等同于供水量,则年供水量为2621774m 3。

所排出的废水,总体上溪流可以承受。

否则,将产生一定的水体污染,破坏生态表3 各水期各溪流污径比(%)T ab 13 Dilution 2ratio of riv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项 目逍遥溪丞相源丹霞溪莲花沟丰水期3116713631164121平水期4121517941215126枯水期5124511751295129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